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發表時間 文章標題 人氣 留言
2019-05-31 尚武精神/平定準噶爾-準噶爾之役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首 (70) (0)
2019-05-30 俠義精神/競雄女俠秋瑾-「秋風秋雨愁煞人」「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帝制在諸多知識分子眼中,成了該打破的舊體制,在一眾起義革命的義士中,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秋瑾大概最讓人印象深刻。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不但離開丈夫獨自到日本求學,更加入了革命運動,辦報紙推廣女權-透過留學生大會認識了許多新思潮的志士,包括魯迅、黃興、宋教仁等等,參與了留日學生的革命運動,建立婦女運動的團體共愛會,並為反抗清廷的洪門天地會主編《白話報》之後加入了光復會和國父孫中山的中國同盟會。姜太公後裔,秋姓(仲孫秋),秋瑾 (520) (0)
2019-05-30 太白山圖卷(王蒙)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元四家」《太白山圖卷》所繪為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圍景物,著重描繪天童寺前二十里夾徑松林 (50) (0)
2019-05-30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是根據曹植<洛神賦>畫的。<洛神賦>圖卷,畫中人物服飾沿襲漢魏以來風格。畫中,詩人 頭戴「梁冠」遠遊,身穿寬衫大袖,下著褲裙及地。隨從的服飾不同於主人,頭戴「籠冠」,亦是大袖寬衫,褲裙及地。 再者,洛神髮髻作雙環,身披長帶,河伯頭上也有環。畫裡的靈怪造型與傳統圖案並無二致 (94) (0)
2019-05-30 《列女仁智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以繪畫的方式傳達了漢代的名儒家學者劉向,所寫《列女傳·仁智卷》中列女的故事 (16) (0)
2019-05-30 《人物龍鳳帛畫》便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是東周戰國中晚期的精品 (200) (0)
2019-05-30 《秋郊飲馬圖》《鵲華秋色圖》《臨流讀書圖》雙松圖 (25) (0)
2019-05-30 生殖器崇拜+鳥魚合祀-鳥是男性-魚是女性/新石器時代對女性崇拜觀念的發展首先是魚紋,它是女陰的象徵,表達了先民最初的生殖崇拜觀念;然後是蛙紋或者叫蟾。仰韶文化中的“魚祭”“魚紋”,顓頊是半人半魚的魚婦,鯀是一條“白面長人魚”等記載,反映的就是人們對魚的生殖崇拜現象。魚的形狀與女性外陰相似,魚腹又多子,繁殖力強大,於是人們相信魚身上一定寄寓著某種神秘的生殖力量。 後來出現的“魚軒”“魚書”“魚藍”“魚燈”“年年有魚”,都是人類早期對魚生殖崇拜留下的痕跡與證據/蛙也是被賦予了神秘生殖力量的象徵,被加以崇拜。 (599) (0)
2019-05-30 池塘蝸牛儘管自然界多數椎實螺都是順時針旋轉的螺殼,但偶爾也會出現一些殼線呈現逆時針旋轉的特例/左旋蝸牛尋找配偶時會遭遇許多困難,但牠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 造成的基因突變都不是太好的消息。外觀雖區別不大,但野外的左旋蝸牛明顯在孵化和尋找配偶方面都會遇到麻煩-突變就是在說:遊戲結束了/基因對左旋或右旋的影響相當早就開始,甚至遠在蝸牛胚胎還是單細胞時,基因就導致細胞骨架向特定方向傾斜。 (206) (0)
2019-05-30 晏子見齊景公漢畫像石/齊景公欲誅養馬之人/齊景公,姜姓,齊後莊公的異母弟,名相晏嬰輔政。史書記載他「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史記·齊世家》),《論語·季氏篇》記「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喜歡打獵,箭法卻不高明,晏子勸諫他,齊景公能納諫,在位58年,國內治安相對穩定。 (438) (0)
2019-05-30 漢畫石的西王母與東王公/拜西王母,是因為漢代人認為她老人家掌管著不死之藥,掌握著凡人能否成為神仙的大權。人們之所以在墓中大肆描繪、供奉西王母,其目的也是為了讓死者也能平安抵達長生不死的神仙世界/只有西王母而無東王公。東王公僅僅只是西王母的一個鏡像,東王公是在大約東漢章帝、和帝之間(公元76-105年)創造出來的。 (1105) (0)
2019-05-30 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如此龐大的構圖,若沒有長時間的經營和縝密的運思,即使是臨摹,也是難以構想的- 共畫馬1200多匹,牧者140餘人。人物和馬匹用墨筆勾勒,線條挺拔有力,墨色較濃重,坡石極少皴擦,略施赭石色渲染,既加強了畫面的氣氛,又保留有唐代繪畫的風貌 (160) (0)
2019-05-30 馬球圖/韋偃的《雙騎圖》《神駿圖》詩聖杜甫讚賞“畫無敵”的韋偃,唯一的傳世真跡為《雙騎圖》,唐開元、天寶之際,著名的畫馬專家有曹霸、韓幹,韋偃(韋偃和著名詩人韋應物是堂兄弟)三人並肩,世稱“曹韓韋”。韋偃畫馬,形神兼備,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幹畫馬之形。與“韓乾之匹也。”而韋偃與韓幹,都是京兆長安人/到唐代,馬球已經成為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一般士兵、宮女的「全民運動」。 唐代20個皇帝中,有11個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 (200) (0)
2019-05-30 《棋經》十三篇《仙機武庫》-“勝不言,敗不語”,“安而不泰,存而不驕”等評價棋手品質作風的標準-《棋經十三篇》是北宋仁宗時的皇祐中翰林學士張擬的作品,共13篇,分別是論局、得算、權輿、合戰、虛實、自知、審局,度情、斜正、洞微、名數、品格、雜說等。是關於圍棋的理論著作/古典圍棋理論,從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經班固《弈旨》、馬融《圍棋賦》等,到了敦煌寫本《棋經》和王積薪的《十訣〉,才逐漸開始系統化。但真正建立起一個體系的,還要算《棋經十三篇》 (188) (0)
2019-05-29 伏羲女媧圖/伏羲、女媧與神農稱為三皇/山東嘉祥武梁祠、河南南陽、四川郫縣等地漢代石畫像中有大量人首蛇身交尾的伏羲女媧像/伏羲和女媧為主題的繪畫,一般繪製於倒梯形或長方形的絹或麻布上,用木釘釘在墓頂,畫面朝下正對墓主。隨葬伏羲女媧圖的現象盛行於公元6-7世紀的麴氏高昌至唐代西州時期,至武周末年已迫尾聲。20世紀以來,吐魯番地區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伏羲女媧圖/伏羲和女媧的傳說大致起源於東周戰國中後期,至西漢時期已被並列為古代聖王,到唐代伏羲女媧兄妹結婚繁衍人類的故事/伏羲女媧圖中,有一副圖共有74顆圓點,易傳 (467) (0)
2019-05-29 《月曼清游圖冊》清·陳枚/描繪宮廷嬪妃們一年中的深宮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楊柳盪千、三月閒亭對弈、四月庭院觀花、五月水閣梳妝、六月碧池採蓮、七月桐蔭乞巧、八月瓊台玩月、九月重陽賞菊、十月文窗刺繡、十一月圍爐博古、十二月踏雪尋詩。此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474) (0)
2019-05-29 高士下棋圖案 (6) (0)
2019-05-29 青花瓷-萬曆青花高士弈樂圖梅瓶 (10) (0)
2019-05-29 清康熙青花瓷高士對弈圖花瓶 (10) (0)
2019-05-29 元青花瓷器/明清官窯中的高士圖-以隱士為主的“高士圖”清新高雅/1.王羲之愛鵝2.周茂叔愛蓮3.林和靖愛梅鶴4.孟浩然愛梅5.陶淵明愛菊7.操琴吹蕭與對弈圖--“竹林七賢”、“米芾拜石”等也比較有名。“竹林七賢”大多描寫晉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放曠不羈,在竹林下酣歌縱酒的情景;“米芾拜石”源自《宋史·米芾傳》 (15) (0)
2019-05-29 元青花瓷器 (7) (0)
2019-05-29 南陽漢代畫像石藝術/漢畫像石/磚-南陽是出土漢畫像石最多的區域之一,並建有全國唯一一座漢畫像石刻博物館,收藏漢畫像石2000餘塊,是以漢畫像的發掘、收藏、研究為一體的漢畫研究中心-南陽漢畫像石分為七類,即生產、生活、歷史故事、遠古神話、吉禮祥瑞、天文星象、裝飾圖案等。本文將生產、生活合在一起,分六部分 (106) (0)
2019-05-29 南陽漢畫像石-南陽現存畫像石數量占全國總量的1/3以上,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居全國之首/南陽地理環境優越,西漢時已是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農業、手工業、冶鐵業、商業極為發達,有所謂「商遍天下」之說。東漢時,因為是劉秀和眾多重臣的家鄉,南陽被尊為「帝鄉」、「南都」,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9) (0)
2019-05-29 唐代繪畫經典作品38幅-唐代時期,是古代繪畫全面發展的時期。由於隋、唐兩代全國的統一,特別是唐代中期的一百多年間,政治穩定,國力強大,經濟繁榮,國內各民族關係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當活躍,這一時期是繪畫史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歷史階段。 (245) (0)
2019-05-29 看唐朝的美女標準《簪花仕女圖》以四位貴族婦女為主體,分為"戲犬"、"漫步"、"看花"、"採花"四個情節/北宋蘇軾《周昉畫美人歌》所云:「深宮美人百不知,飲酒食肉事遊戲。」這正是《簪花仕女圖》卷的絕妙寫照-美女的生活寫實 (516) (0)
2019-05-29 方位判定/南斗六星榮祿壽命-北斗七星判別四季/古代的人們都不怎麼喜歡看北斗七星,認為它掌管著死;而是喜歡看南斗六星/道教認為:北斗注死、南斗注生。若能朝拜北斗,便可得得道成仙,從死籍永遠除名;南斗專掌生存,拜南斗星君,可增加陽壽/南斗六司真君尊號:「天府」司命上相鎮國真君、「天相」司祿上相鎮岳真君、「天梁」延壽保命真君、「天同」益算保生真君、天樞度厄「文昌」煉魂真君、「天機」上生監簿大理真君。(「」內為紫微斗數稱法。其中天樞不稱天樞,而稱「文昌」 (3363) (0)
2019-05-28 《重屏會棋圖》,五代十國時期周文矩的作品。畫中內容為,南唐中主李璟與其諸兄弟下棋。因畫中有屏,屏中有畫,故得名「重屏會棋圖」/李璟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皇帝,在位裡,內政憂患、強敵襲擾,。其三個弟弟在實力不斷增強的前台下,李璟多施柔軟之策怕他們謀反。隨後在保大五年立景遂為太弟,並詔令自己的元子弘冀也不得繼承景遂之位。交泰二年七月,弘翼一怒之下毒殺了景遂,但於是年九月因驚恐而亡。最終即位者,是在昏昏然中被推上後主寶座的李煜。《重屏會棋圖》卷就是描述李璟施展「弟繼兄位」的政治手段,為了給天下大眾顯出的平和之象 (79) (0)
2019-05-28 尚武精神《紫光閣賜宴圖卷》為清代畫家姚文瀚繪。此卷描繪了乾隆帝設慶功宴的宏大場面,回部的100名功臣畫像張懸於四壁,王公貴族、文武大臣、蒙古族首領以及西征將士百餘人出席。圖中建築藉助西洋繪畫手法,而沿用中國畫傳統手卷形式來表現/紫光閣初為明武宗朱厚照跑馬箭射之地,名曰平台。到清代成為皇帝閱射和殿試武舉之所,乾隆時重修,至今依然保持著當年盛世的形貌。 (33) (0)
2019-05-28 最早的禁酒令《酒誥》是《尚書》中的篇章,據稱是周公所作,內容是勸人不要釀酒和酗酒。 周成王即位之時,周公慮其不懂政事,又鑑於殷商帝王愛好飲酒,荒於政事,最後導致亡國,便寫此文章勸成王不要貪杯,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 尚書中的篇章,是中國最早的禁酒令,由西周統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統治之後發布/《酒誥》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歸結為,無彝酒,執群飲,戒緬酒,並認為酒是大亂喪德,亡國的根源。這構成了中國古代禁酒的主導思想之一,成為後世人們引經據典 的典範。第一部用政治意識形態思維方式,對飲酒行為與國家政治問題關係進行系 (269) (0)
2019-05-28 唐代煎茶、宋代點茶、明清泡茶、當代飲茶五個階段-白居易「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唐宋明清四朝代不同的飲茶方式/《烹茶洗硯圖》/《神農本草》中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藥用,生嚼內服,清熱,外敷消炎解毒。 (2940) (0)
2019-05-28 《調琴啜茗圖》唐周昉作。周昉是中唐畫家,擅長人物畫。《調琴啜茗圖》描繪唐代仕女彈古琴飲茶的生活情景。全圖共有五位仕女,圖的重點表現一位紅衣仕女坐在園中樹邊石凳上彈古琴,旁邊茶女端著茶盤恭候。「周昉之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等畫,皆屬神品。」 (158) (0)
2019-05-28 曲水流觴/流觴曲水/王羲之將三十七首匯成集,在半醉中為之作序,即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傳至日本、朝鮮半島-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這種遊戲非常古老,逸詩有云:「羽觴隨波泛」。 (995) (0)
2019-05-28 二十八星宿圖-陝西靖邊漢墓內發現的二十八星宿圖/二十八宿的定型時期,爭論亦大。《尚書·堯典》最早提到四仲中星,《夏小正》等文獻中已經有某些星名。在周朝初期著作《周禮》中已能發現二十八宿部分宿名。錢寶琮認為黃道二十八宿成立於戰國,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了。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完整記載,最早見於《史記》 (1211) (0)
2019-05-28 《春牛圖》芒神/“勾芒”,名重,伏羲氏的輔佐神。鳥身人面,乘兩龍。是傳說中的木神、春神,掌管草木的生長/「春打六九頭,吃水像喝油,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祀芒神/芒神一隻光著,一隻腳草鞋,則代表該年代表該年是雨量適中的好年景/句芒也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在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祭青帝句芒」,芒神就是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又兼有穀(五穀)神的職能,一年的農事也在他的掌握和安排之中了。在傳統年畫《春牛圖》(又名《芒神春牛圖》)中芒神形象是春天裡頭有雙髻、手執柳鞭的牧童也稱芒童。 (398) (0)
2019-05-28 退位詔書西方人繪製的版畫,描繪了1912年2月隆裕皇太后簽署退位詔書的場景。 (91) (0)
2019-05-28 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2004年拍出6985萬-頸兩側置對稱夔龍耳,玲瓏別緻。瓶身扁平,形若滿月。全器以青花繪就,口沿外部繪如意雲頭紋一周,頸部則繪蝙蝠作飾。腹部兩面開光,一面繪春耕圖之「耕」,圖中農夫趕牛犁地;另一面則繪「耙耨」,農夫站立木耙上以牛拖行,以打碎泥塊。兩面背景相同,皆是雙桐樹下,阡陌相交,不遠處農舍隱現,所繪人物面目表情及衣褶生動/康熙皇帝南巡看到以後,感慨於農夫之苦、織女之寒,就命宮廷畫家焦秉貞把《耕織圖》畫一遍,計有耕圖和織圖各23幅。康熙之後,從雍正到宣統各朝一直都在畫《耕織圖》 (106) (0)
2019-05-28 南宋馬遠《春遊賦詩圖》劉松年的《西園雅集圖》/「蘭亭集」「西園雅集」/王詵請善畫人物的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把自己和友人蘇軾、蘇轍、黃魯直、秦觀、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儀、鄭靖老、張耒、王欽臣、劉涇、晁補之以及僧圓通、道士陳碧虛畫在一起,主友16人,加上侍姬、書僮,共22人,取名《西園雅集圖》。米芾為此圖作記,即《西園雅集圖記》。 (434) (0)
2019-05-28 明仇英乞巧圖卷/七夕又稱為「乞巧節」「女兒節」七夕其實是古代的「婦女節」。到七夕晚上,婦女用彩線穿七孔針,在庭院中設香案供桌,擺上瓜果、鮮花、酒、針線等,向織女乞巧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有各種活動,大多是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相傳婦女們在這日夜晚,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為「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這天所有的活動都是以女人為中心,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 (235) (0)
2019-05-27 婚禮-清人嫁娶圖/光緒帝大婚典禮全圖冊/崇慶皇太后 聖壽慶典圖 (124) (0)
2019-05-27 金束髮冠 (17) (0)
2019-05-27 “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臘八節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八寶粥,以祛疫迎祥/臘八節最著名的民俗活動就是吃臘八粥 (111) (0)
2019-05-27 嘉義縣鹿草鄉余慈爺公廟「余將軍廟」1970年建舉辦余慈爺/余慈爺又稱余將軍,生於明代萬曆29年,鄭成功在台實施寓兵於農政策,余慈爺駐守諸羅,建樹良多,後因戰爭殉難,信眾於民國59年建廟奉祀/聖誕千秋祝壽大典,300多棚布袋戲、30棚歌仔戲台為神明祝壽,地點剛好就在台灣高鐵下方的台37線上-考慮列入縣定民俗 (2949) (0)
2019-05-27 《救世聖人的前世今生及其黃金分割比轉世規律》一文中詳細論述了伏羲、周文王、彌勒三代聖人是同一位聖人曆代轉世的根據。韓國預言書《格庵遺錄》,書中提到伏羲、彌勒是同一位聖人的前世今生 (266) (0)
2019-05-27 竇皇后即便是後來當了太后,掌握了後宮的大權,也從沒有對受寵的嬪妃產生妒忌,或者加以迫害。這裡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有品德的皇后,而這和她用黃老之術來「修身」有關。 《史記‧外戚世家》裡面寫到:「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是說竇太后好黃老之術,所以讓景帝,還有竇氏宗族,都要學習黃老學說。 竇皇后一共當了五十多年的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都沒有發生「外戚干政」的事情,天下太平 (46) (0)
2019-05-27 人類對於「因果關係、公平正義」的心靈需求-若這世上真的存有全能且充滿慈愛的上帝,何以這個世界上依舊充滿苦難?地震、海嘯、疾病、戰爭、屠殺、虐待、飢餓……數不勝數的大小苦難充斥於全球,遠超乎人的想像-人類對於「因果關係、公平正義」的心靈需求無法在現世獲得滿足,尤其是人類面臨的各種痛苦都無法透過這兩點獲得良好的解釋。人類對於死亡和死後世界充滿未知的恐懼/或許,苦難根本就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補償或報酬。苦難就只是確實存在。而你難以改變什麼,也無須期待什麼。公平正義根本不存在。這個世界就是沒有天理 (79) (0)
2019-05-27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吳楚繼承家學,為人治病,並詳錄病案,遂撰成《吳氏醫驗錄》,另又著有《寶命真詮》、《前賢醫案》/孫一奎醫術高超,代表著作有《赤水玄珠》、《醫旨緒餘》、《孫文垣醫案》等-多方會醫的局面,因此造成醫者的對立與競爭。尤其當醫者的診斷與治法時而南轅北轍,醫療場面遂變成眾醫者的唇槍舌戰-就算他能夠勝出,而讓病人服下湯藥,病人在這種意見紛雜的情境下,心中還是不免充滿懷疑。 (92) (0)
2019-05-27 《芭蕉美人圖》「紈扇」或「齊紈扇」團扇-摺扇/扇子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自上古時期出現,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扇子隨著朝代發展,由最初的障面、遮陽擋風、納涼,逐漸形成在扇面上題詩作畫,其雅緻精巧的構造與書畫藝術的結合,逐步匯入中國畫的發展大潮。 「扇面畫」主要有團扇和摺扇兩種,為便於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稱為扇面。「扇面畫」在唐代已經時興,宋元廣為流行。至明清以來,文人墨客莫不精於此道;及至清末民初,已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 (81) (0)
2019-05-27 史書、佛書都曾提過,古時常見仙人天上飛/唐伯虎仙人寫真-明唐寅《草堂夢仙圖卷》 (14) (0)
2019-05-27 好大王碑-好太王碑(公元 414 年)-碑刻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品-書法史上的奇葩,一個巨大的驚嘆號!在提示人們不要忘記歷史-見證書法史上,隸書轉成楷書的過渡時期的重要碑石風格。碑址現在中國吉林省。重點在「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或作「每」)破百殘,□□新羅以為臣民。」。因為這段話似乎指出倭國曾擊破百濟,並使新羅服屬;而辛卯年征韓之事,恰好符合《日本書紀》神功皇后「遠征三韓」的紀錄/《大觀莫過朝敦日 岑寂無如月洒巖》對聯-最壯觀的景象莫過於早晨的日出,最安靜的景象莫過去月光灑在山中石頭上 (1444) (0)
2019-05-27 尚武精神/波浪鼓一種兒童玩具。於小鼓兩旁用短線各拴一顆墜子,握住手把轉動,鼓面會因墜子敲擊而發出咚咚的聲響/鞀(音ㄊㄠˊ),又作鞉、鼗,又稱、鞀鼓、鼗鼓、手搖鼓、波浪鼓、博郎鼓,是傳統鼓/以前賣貨郎也拿來搖弄,以代替叫賣。也作「巴郎鼓」、「撥浪鼓」、「勃浪鼓」、「博郎鼓」、「播浪鼓」、「潑浪鼓」、「不琅鼓」 (367) (0)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