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  https://bit.ly/2MdCOjk
香港佳士得的Big Day,六大專場明清瓷器拍賣中,乾隆鬥彩暗八仙天球瓶,極富張力的造型,討喜的主題、完美的畫工、優秀的傳承,拍出1.3億港元天價(含佣)成奪魁,進入了明清瓷器億元俱樂部。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港元(含佣),名列第二。
清乾隆 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耳大抱月瓶(6985萬)
高59厘米
來源:
仇焱之舊藏
香港蘇富比,1994年5月3-4日,Lot#172
亞洲私人收藏
香港佳士得,2004年11月1日,Lot#902
中華文明具有典型的農耕社會特徵,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我們國土遼闊,民族眾多,農耕在幾千年的文化當中佔據了最主要的地位。中華民族為農耕民族,春耕夏耘為國之重事,亦關係到國家生存根本。自南宋紹興年間畫家樓儔所作《耕織圖》後,得到了歷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許,天子三推,皇后親蠶,男耕女織。清代雖為游牧民族政權,但依然推崇漢文化,重視農業、勸課農桑。如康熙帝二次南巡時,在意外得獲南宋樓璹《耕織圖》後,親命內廷供奉焦秉貞以樓璹原作為基礎重繪《耕織圖》,並於每圖親題七言律詩一首且圖前親書序文,序首、序尾蓋印。
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雪花新聞
《雍正像耕織圖冊》第三開 耗耨 絹本 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至乾隆皇帝時也命畫師摹繪樓璹《耕織圖》,親自作序,並在保留樓璹原詩的同時,於每幅題七律及五律詩各一首。作為最能代表宮廷藝術的御窯瓷器,亦有關於春耕題材的作品存世,如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康熙青花春耕圖碗,而本件作品則為乾隆時期的一例典型代表佳作。
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雪花新聞
清乾隆 御制耕織圖綉屏
上面的圖案是當時比較常見的《耕織圖》,而且以耕為主。得到歷代帝王推崇的《耕織圖》是南宋紹興年間畫家樓儔所作,分為耕圖和織圖兩類康熙皇帝南巡看到以後,感慨於農夫之苦、織女之寒,就命宮廷畫家焦秉貞把《耕織圖》重新畫一遍,計有耕圖和織圖各23幅。康熙之後,從雍正到宣統各朝一直都在畫《耕織圖》,形式有拓本、線條本、彩本等,畫到瓷器上主要是乾隆時期的。這件觀音瓶正面表現的是耕圖,有耕牛、插秧,還有《漁樂圖》性質的活動;背面是織圖,還有曬穀活動。這瓶子不可能把46幅畫面全部集中到一起,它只選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我們依然能夠領略當時頂級的瓷器工藝。
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雪花新聞
清乾隆 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大抱月瓶 細部
乾隆年制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耳特大抱月瓶,這件重器造型碩大,高達59公分,胎釉細潤,精巧端莊。頸兩側置對稱夔龍耳,玲瓏別緻。瓶身扁平,形若滿月。全器以青花繪就,口沿外部繪如意雲頭紋一周,頸部則繪蝙蝠作飾。腹部兩面開光,一面繪春耕圖之「耕」,圖中農夫趕牛犁地;另一面則繪「耙耨」,農夫站立木耙上以牛拖行,以打碎泥塊。兩面背景相同,皆是雙桐樹下,阡陌相交,不遠處農舍隱現,所繪人物面目表情及衣褶生動。其餘邊飾為青花繪團壽纏枝花卉紋,發色鮮艷翠亮,運筆流暢,繁而不亂,與瑩白滋潤的釉面相互映襯,別有一番韻味。
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雪花新聞
細部
中國結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 周易注》 載:「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可見,在遠古的華復土地.「結」就被先民們賦予了契和約的法律表意功能和記載歷史事件的作用,「結,因此備受人們的尊重。文明始於「結繩」。上古人類「結繩」而擺脫矇昧,而且「結繩」還是文字出現的契機。
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雪花新聞
細部
《易·繫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即是證明。後來的歷史演變中,「結繩」的原始功能消失殆盡,審美內涵取而代之。作為一種裝飾藝術,結始於唐宋時代。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賦予它十分豐富的內涵。比如方勝結、如意結、雙魚結、龍鳳結等等。「交絲結龍鳳,錯多織雲霞。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在明清詩人的詩句中,結藝已經到了「織雲霞」的地步,足見結在當時流行的盛況。
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雪花新聞
清乾隆 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大抱月瓶 乾隆六字篆書款
來源顯赫的絕世珍藏
仇焱之,戰後地位最崇高之華人骨董藏家之一,成就超卓,廣為後人傳頌,其人其事深受業界敬重愛戴。坊間流傳事迹甚多,當中不乏杜撰之說,然而均反映其見解獨到、意志堅毅的鮮明形象,對當世事物不屑一顧,反在傳統工藝世界中,覓得完美至善喜樂。仇焱之對文物心懷敬慕,視種種儀式為收藏骨董工藝的必然禮節,突顯其慕古追遠之情。
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雪花新聞
仇焱之先生,一九四○年攝於上海
根據其私人回憶錄記載,仇焱之幼時勤儉,父輩管教嚴苛,從多位古董藏家身上學習文物鑑別斷代之道,其中最傑出者為丹麥猶太裔瓷器藏家Jacob Emil Melchior 先生,仇氏視之為「至親好友」,並表示「吾所認識者,以此君至為良善」。Melchior 任職於滬海關,一生熱愛古董蒐藏,家中寢室珍藏青白釉瓷器,客廳擺放宋代文物,梯間遍飾漢朝珍品,讓仇焱之年青時代即從其身上學習鑑賞早期文物,更深切感悟收藏重於買賣之哲思道理。自此,仇焱之終生以收藏為主,買賣為次。
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雪花新聞
仇焱之先生,一九四○年攝於上海
青年時代,仇焱之於上海透過營商,結識多位世界頂尖藏家,包括Barbara Hutton 與瑞典國王King Gustav 等。1930 年前後, 大英博物館R.L.Hobson、George Eumorfopoulos 及大維德爵士等三位骨董鑑賞名家從英國抵滬,為倫敦御器展蒐集珍品,更與仇氏結為金石之交。大維德爵士明辨善鑑,在英國收藏中式古董名家當中尤享超然地位。其後仇焱之收藏日豐,爵士於1941 年二戰時期再次訪華,兩人志趣相投,竟忘卻戰時戒嚴軍令,暢談至通宵達旦。
1946 年,仇焱之於上海首度展出藏品,取名「抗希齋」,以大量明瓷廣獲注目。大維德等戰前名家深愛宋代瓷器,然而其時已甚難覓得精品雅器。仇焱之及其同輩藏家以明代瓷作為主要藏品,開業界先河,美國收藏家因而青睞明瓷,唯獨Barbara Hutton 從仇焱之手上收購整套清代名器。展覽後次年,即1947 年仇焱之移居香港。
1949 年,大批移民從上海逃往英屬殖民地香港,引進嫻熟營商技巧,帶動精雅文藝風尚,改變香港城市面貌。1973 年,香港首辦國際拍賣會,其後規模日長,更於八十與九十年代開展拍賣風潮,席捲全港古董業界。法國古董商、鑑別名家兼歷史學家Michel Beurdeley於1954 年初遇仇焱之,於其跑馬地大宅會面。大宅遠眺馬場綠草如茵,仇焱之先與客人茗茶,再取出數件藏品,氣氛恭敬肅穆,如行宗教儀禮。秉承古代藏家傳統,仇焱之將藏品分為兩類:其一僅與真正收藏家分享,其二供獵奇者觀看。
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雪花新聞
細部
1967 年香港暴動,仇焱之認為瑞士乃世間唯一安全棲身之所,次年舉家移民,定居當地。其瑞士花園大宅倚湖而建,眺望白朗峰,山巒起伏,風光明媚。仇焱之移居後繼續活躍於古董收藏買賣,並為著名日本藏家安宅英一擔任主要顧問。仇氏在回憶錄中描述與安宅會面,收藏家偕妻跪於榻榻米上,以最高禮節相迎。蘇富比亞洲前任主席朱湯生為業界敬仰的中國瓷器專家,在瑞士與仇氏結緣。朱先生曾對吾表示,曾觀賞之仇氏珍藏實為「至臻極品,嘆為觀止,當中明瓷尤為珍稀瑰寶」。
仇焱之舊藏: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拍出6985萬-雪花新聞
細部
1988 年冬,仇氏辭世近十載後,家族後人於日內瓦辦《treasures from the lakeside Pavilion 》(湖亭藏珍)展覽,世人終可窺得典藏全貌。仇氏一生蒐集逾八千件珍品,以編號排列,偶爾加上註解,或題字讚歎玉器表面「溫潤如脂」。仇焱之堪稱一代傳奇名家,事迹深刻雋永,至今仍舊曆歷在目。他曾言道:「吾所從事,世間至上,作息生活於菁華雅器之間,亦無上級,只對吾自身負責。
https://bit.ly/2MdCOj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