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臺灣本地未生產馬約利卡磁磚,1945年以後,日本的馬約利卡磁磚停產,故日製馬約利卡磁磚,於臺灣僅存在於1919-1945年間。日本於1907年成功模仿英國維多利亞磁磚,生產出馬約利卡磁磚,外銷最早的記錄是在1920年,但臺灣出現日製馬約利卡磁磚則早在1919年,而以昭和年間最為盛行。以臺灣出現的馬約利卡磁磚種類,可用圖案的來源分為仿英國維多利亞磁磚、日產紋樣、中國吉祥紋樣、臺灣彩繪圖樣四類。而在日製馬約利卡磁磚尚未銷往臺灣以前,日人或洋人所興建洋式建築的馬約利卡磁磚則由英國或印度進口。1919年開始,民間建築開始大量使用馬約利卡磁磚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 Nov 21 Thu 2024 09:12
張文帝洋樓-歷史建築-1935年完工/張文帝(1897-1987年)興建,其父張珪祥於清光緒26年(1900年)前往南洋發展後,於1916年將張文帝和兄弟帶到馬來西亞,在當地創立「瑞祥」商號,1933年,張文帝回鄉並計畫為父母建造房屋親自監工,洋樓於1935年竣工-2016年將洋樓捐贈予金門縣政府-2023年修復工程落成對外開放參觀
張文帝洋樓,是一座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烈嶼鄉的一棟出龜洋樓,2003年12月1日登錄為金門縣文化資產。[1]
沿革張文帝洋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97F9TB
清代「香花和尚」的源流、宗教活動及其變革歷程(1) Facebook https://bit.ly/4fyD1GR
清代臺灣出家佛教僧侶中的「香花和尚」或「香花僧」,是和清代臺灣民間喪儀、或年度例行祭祀活動關係非常密切的主要擔綱者,彼等在整體僧侶人數的比例之多,和在介入庶民社會宗教祭儀的頻率之繁,實際上都遠超過一般的道士和正規叢林出身的少數「禪僧」(或「禪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