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班婕妤-中國古代最完美女人/以女史箴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勸誡婦女們的文章/西晉大臣張華收集了九段歷史上先賢聖女的故事寫成《女史箴》,顧愷之再依內容分段做畫/「女史」原本是女官的官位,後來被用來稱呼受過教育的婦女/《女史箴圖》長卷(部份),此畫根據晉詩人張華所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文所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EJ9GKn
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乾隆皇帝收藏 @ 姜朝鳳宗族 https://bit.ly/2WA86Vi


洛神賦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4%9B%E7%A5%9E%E8%B3%A6%E5%9C%96


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
    顧愷之傳世之作《洛陽賦圖》為其觀三國曹魏時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寫《洛神賦》這篇著名文學作品後有感而畫的。傳說曹植少時曾與上蔡(今河南汝陽)縣令甄逸之女相戀,後甄逸之女被嫁給其兄曹丕為後,而甄後在生了明帝曹叡後又遭讒致死。曹植在獲得甄後遺枕後感而生夢,因此寫出《感甄賦》以作紀念,明帝曹叡將其改為《洛神賦》傳世。而洛神是傳說中伏羲之女,溺於洛水為神,世人稱作宓妃。把甄後與洛神相提並論,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甄後的懷念和寄託。
    《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淒婉,動人心魄。顧愷之讀後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
    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故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
    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畫家簡介:
    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江蘇無錫人,約364年在南京為石棺寺畫維摩詰像,引起轟動。366年當上大司馬參軍,392年為殷仲堪參軍,405年升為散騎常侍。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癡絕”,他的畫風格獨特,被稱為“顧家樣”,人物清瘦俊秀,所謂“秀骨清像” ,線條流暢,謂之“春蠶吐絲”。著有《畫論》《魏晉勝流畫贊》和《畫雲台山記》三本繪畫理論書籍,提出“以形寫神”、“盡在阿堵中”的傳神理論。唐張彥遠評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他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著名論點,對中國繪畫影響深遠。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摹)】   《洛神賦圖》卷,晉,顧愷之(宋摹),絹本,設色,縱27.1厘米,橫572.8厘米。  此圖是根據三國(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寫《洛神賦》而創作的故事畫。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峨,修眉聯娟”的洛水女神飄飄而來,而又時隱時現,忽往忽來。後段畫洛神駕六龍雲車離去,玉鸞、文魚、鯨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張望,依依不捨,一種無奈離析之情顯現畫面。  此圖分段描繪賦的內容,構圖連貫,主要人物隨著賦意,反復出現。設色濃艷,畫法古拙,山石樹木鉤填無皴,“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畫風。引首有清高宗弘曆行書“妙入毫巔”。卷後有元趙孟頫行書《洛神賦》、李衎、虞集、明沈度、吳寬詩跋均偽。又乾隆詩題。鈐“明昌”、“禦府寶繪”、“群玉中秘”、“明昌禦鑒”及清內府乾隆、嘉慶、宣統諸藏印。    此圖不書《洛神賦》文,亦無名款,從畫法、絹、色等方面研究,當為宋人摹本,但畫風仍存六朝遺韻,其原本傳為顧愷之所作。  《石渠寶笈·初編》、《石渠隨筆》著錄。 https://is.gd/oIc0El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4597.html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史稱東晉顧愷之「博學多才」,並以「高古遊絲」、「春蠶吐絲」比喻其繪畫筆法。顧愷之傳世的畫<女史箴圖>、< 列女仁智圖>、<洛神賦>等都是人物畫,其也曾在瓦棺寺的牆面上畫維摩詰像,吸引眾人捐獻。顧愷之的真跡已失傳, 流傳於世的畫作摹本<女史箴圖>及<列女仁智圖>都是敘述婦女的倫理道德,闡揚婦貞婦德,而<洛神賦>則是唯一 描述浪漫愛情的畫作。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是根據曹植<洛神賦>畫的。<洛神賦>圖卷,畫中人物服飾沿襲漢魏以來風格。畫中,詩人 頭戴「梁冠」遠遊,身穿寬衫大袖,下著褲裙及地。隨從的服飾不同於主人,頭戴「籠冠」,亦是大袖寬衫,褲裙及地。 再者,洛神髮髻作雙環,身披長帶,河伯頭上也有環。畫裡的靈怪造型與傳統圖案並無二致,取象徵筆法,不做圖真繪實。 至於圖上的山水及木樹,為陪襯背景,樹木葉叢,仰作菇扇開狀,山形則簡單輪廓淡染。在<洛神賦>圖卷,主題人物 放大特寫,之後的山水畫風是在五代兩宋之間才盛行。
出生於江南顧氏家族的顧愷之,其父親顧悅之曾任尚書右丞,顧愷之可謂名實相符的世族子弟。身為「名士」的他,亦 與當時身為政治家及名士雙重身分的桓溫、殷仲堪及桓玄都有交情。顧愷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身為「創作者」、「藝 評家」和「名士」等多重身分,有學者探究其<論畫>中隱含的莊子思想,有人研究其「高古遊絲」描繪線條,有人研 究其畫中的「形、神、觀」。顧愷之在<論畫>首篇即提到「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樹一定器耳,難成而 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可見,於顧愷之,凡自然界存在的東西都可入畫,而亭樹樓閣等人為建築,不待創作者的「遷 想妙得」,亦可以完成。
魏晉時期是政治紛亂的時代,卻是中國藝術成就豐碩的時期之一。蔡邕的<書論>、曹丕的<典論 ˙ 論文>、嵇康的<聲 無哀樂論>、陸機的<文賦>及顧愷之的<論畫>等相繼出現,使魏晉藝術思想跳脫以道德倫理為主的漢代藝術創作觀, 並進入創作者的內心,建構出以藝術為主題的新美學觀。魏晉名士重視清談,也談玄論理,在名教與自然之辯下,產生「有 無之辨」的思維,更進而達至自然與自在的境界,因此學者稱「魏、晉、南北朝時代實是中國美學史和藝術史上最系統 的開發和創作體系的總結時代。」思想的發展不可能僅侷限在藝術領域,尤其是主導整個魏晉「玄學」思想的清談之風 更是與當時藝術思想的發展有所關聯。有「才、畫和癡」三絕的「名士」顧愷之,不僅出現於<世說新語>,其所書寫 的<魏晉勝流畫贊>、<畫雲臺山記>和<論畫>等畫論,更是深遠地影響中國藝術思想和美學觀的發展。
歷來學者以「以形寫神」、「遷想妙得」、「傳神寫照」和「形神兼備」等思想,肯定顧愷之在中國藝術創作與美學思 想的顯著影響。<晉書>顧愷之傳記載:「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闕少, 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畫中的人的雙目,不需要點睛成眼,以「傳神寫照」描寫人物。「以形寫神」則記載在 <歷代名畫記>:「凡生人亡有手楫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笙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另外, 顧愷之以「高古遊絲」描繪事物形態,再加以設色,筆墨設色形構出畫作可見的形式,如人物的樣貌、服飾、動作姿態 與身處的空間,讓觀者藉由可見的「有」體會到的「生動」、「生氣」與「出塵之態」。這些是某種溢於『有』之外的, 雖無法見到,卻能感受「無」,因此當藝術品超越了形式之外所能感受到的感情,即表現出藝術的本質。
筆法技巧與形式結構是眼睛可見,但神氣卻是眼不可見的。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也提到此重要性「若長短、剛軟、 深淺、廣狹與點睛之節,上下大小有一毫之失,則神氣與之俱失已…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 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此提到的「神氣」、「以形寫神」、 「傳神」、「通神」等語詞都顯現出顧愷之對「神」的重視。
● 《洛神賦》圖卷
清 . 丁觀鵬(活動於 1726-1770)。
乾隆帝評丁觀鵬「善臨摹,兼工設色」。丁觀鵬臨摹的〈洛神賦〉稿本雖是摹本,然山水造型已自樸拙稚趣的古典畫轉為成熟的金碧山水,且景物間的比 例已趨精確。並且,以西洋明暗設色法與定點透視法,表現臉部五官、馬匹體態與空間層次,營造合乎視覺經驗的畫面。


顧愷之─女史箴圖/現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國畫長卷之一[1],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書畫作品之一/引首為乾隆帝御書“王化之始”四字/「女史箴圖」之上歷史最悠久的印鑒是“睿思東閣”大印,它代表了「女史箴圖」的首位收藏者就是宋徽宗/「女史箴圖」作為尊崇婦德的著作,十二幅場景的內容自然與女性息息相關。/《女史箴》代表寫給宮廷婦女看的文章,內容都是關於女子所應該遵守的道德跟節操。最有趣的為第四段的《馮婕妤擋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EJ8dn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