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能與機智兼備──晏子的故事 | 古風悠悠 | 大紀元 http://tinyurl.com/y59xq7us
齊景公欲誅養馬之人
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有一匹心愛的馬,交給養馬的官吏看養,并且囑咐要好好照料馬兒。誰想有一天,馬突然得了暴病死了,連養馬人都不知是何緣故。
齊景公得知後,十分傷心,同時也很生氣,一定要派人將養馬者肢解處死。
晏子此時侍立於旁,眾臣們見君王暴怒,也不知說何是好。聽齊景公一聲令下後,左右的侍衛便要進前去抓養馬者。晏子見了,馬上站了出來,示意侍衛暫且住手,自己便向齊景公請問道:「君上,肢解人也須有個方法步驟,但不知古圣堯舜肢解人,是先從哪兒下手的啊?」
正當惱怒的景公一聽,大吃一驚,想堯舜是一代圣王,愛民如子,哪會肢解人?自己如今這樣做,怕與圣賢背道而馳,反與桀紂為伍了。內心有所慚愧,便順口說道:「從寡人開始。」侍衛們一聽,於是退下。
雖收回肢解之令,可景公余怒未消,下令說:「免去肢解,將他交付牢獄,處以死刑吧。」
晏子聽了,并沒有再阻止,只是向景公作禮問道:「君王,此人真是罪大莫及,只可惜他還不知道為什麼要被處死,恐怕會死不瞑目。不如讓微臣替君王將他的罪狀一一說明,也叫他知道自己所犯之罪,然後再交獄執行,好讓他死得甘心,您覺得可以嗎?」
齊景公一聽,覺得晏子的話也不錯,便答應了。
晏子於是上前,當著眾臣之面,開始數說起養馬的人來:「你知不知道,你犯有三條大罪:第一條,君王讓你養馬,結果不小心,馬暴斃死了,等於你殺了馬,應當判你死刑;第二條,死的馬是君王最愛的馬,應當判處死刑;第三條,君王因為一匹馬就殺人,讓全國的百姓聽說此事,必定會因此埋怨我君愛馬勝於愛人;諸侯如果聽說此事,必定會輕視我們的國家。但是追究原因,只是由於你把君王的馬養死了,最後竟讓百姓生怨,兵力削弱於鄰國,更應當判處死刑。現在,交付獄吏,執行死刑吧!」
齊景公在座上聽後,不禁驚出一身冷汗,條條都不足判養馬者死刑,并由此也見到自己的過錯,不由喟然長嘆,對晏子說道:「先生您就開釋他吧,開釋他吧!無論如何,也不能因此傷了我的仁德啊!」
人在暴怒時,常會意氣用事,說出或做出一些與常理相悖之事。齊景公在愛馬死了以後,傷心過度,一時氣極,竟要以極刑處死養馬者。雖然臣子們都知道這個做法是不對的,但景公暴怒之下,倘若強要直言相勸,只怕不但無法解救養馬者,自己也要惹禍上身。
晏子在此情急之下,能沈穩不亂,并急中生智,以善巧的勸諫,解救了養馬者,同時,也讓景公發現自己的過錯,收回成命,可以說真是智慧過人啊!
由此,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觀自己,當別人在發怒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是否也會隨之起伏不定?倘若自己一開始就亂了方寸,便難以用理智的心來觀察大局,更難找到合適有效的辦法來解決問題,這樣,反讓彼此都陷在困境之中無法出離。
除了情緒平穩之外,勸諫時,也應注意時機與方法,倘若此時的直言相勸,不但不能給予對方提醒,反讓對方更加意氣用事,便失去了勸諫的最初用意。有時到最後,反而成了雙方之間的一種爭執。於是,不如學著晏子一樣,順水推舟地幫助對方看到這個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當清楚明白後果的嚴重時,自然不會一意孤行。利用一點時間來讓對方平靜,當情緒平緩之後,考慮事情便會更加客觀、謹慎,於此,便可以避免很多錯誤發生。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借此警戒自己,在暴怒之時,或是在喜極之中,不要輕易做出任何決定。古有言:「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也是避免因一時情緒沖動而做下錯事。
晏子的勸諫,不但讓我們看到他內在的修養,同時,也為他的聰明智慧所折服。
文物與廉政,晏子見齊景公漢畫像石
晏子見齊景公漢畫像石,尺寸78×128cm,於1972年6月在南陽市唐河縣針織廠漢畫像石墓出土,現藏於南陽市漢畫館。
據《晏子春秋》載:晏子,名嬰,春秋時著名政治家。曾在齊國靈公、莊公、景公3位君主執政其間任職,特別是在景公時期頗有政績,後人收集他的言行軼事輯成《晏子見齊景公》,這幅畫像所表現的主題便是其中的一個情節。
景公特別愛鳥,因而專門派燭鄒養鳥供他玩耍。一次燭鄒不小心讓景公最喜愛的鳥飛跑了,景公非常惱火,下令處死燭鄒。依照齊國法律,燭鄒罪不當死。為了維護國家法律嚴肅性,晏嬰決定營救燭鄒。他上朝對景公說:“大王,燭鄒罪狀有3條,我要當面數說一遍,使他知道犯了何罪為何被殺死。”景公應允了。
兩名武士把燭鄒押上宮殿。晏嬰跪在景公面前,當眾斥責燭鄒說:“讓你給大王養鳥,你卻讓鳥飛走了,這是你第一條罪狀;為了一隻鳥,讓大王生這麼大氣,還要殺人,這是你第二條罪狀;這件事傳到六國以後,大家都要說我們大王蠻橫無理,重鳥輕士,這是你第三條罪狀。”然後晏嬰對景公說:“大王現在可以把他殺了。”
景公聞言如夢初醒,說:“不要殺他了,賢相的話我聽懂了。”並親自走下殿為燭鄒鬆綁。在晏嬰的輔助下,齊國得到大治而富強起來。(南陽市紀委監察委供稿)
-------------------------------
占夢化危機 晏子不居功
卿德 整理
中國畫 床榻 君臣 弄簫圖
晏子以智慧化解齊景公病中憂慮,進而促使其痊癒。圖為五代南唐 顧德謙《弄簫圖》局部。(公有領域)
自古以來,謙謙君子不奪人之功,不掠人之美。專門記載齊國丞相晏子言行的《晏子春秋》就有這個一則故事,晏子以智慧化解齊景公病中憂慮,進而促使其痊癒。事後,晏子卻不居功,最終得到君王的讚佩與重賞。
一回,齊景公得了腎炎病,已經臥床十幾天了。一天夜裡,他突然夢見自己與兩個太陽搏鬥,結果敗下陣來,驚醒後嚇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上朝拜見齊景公。圖為清 陳士倌 《聖帝明王善端錄(漢)冊.漢宣帝》。(公有領域)
第二天,晏子上朝拜見齊景公。齊景公憂心忡忡地問晏子:「我昨夜夢見與兩個太陽搏鬥,我卻被打敗了,這夢是不是預示我將死亡呢?」晏子想了想,建議齊景公召占夢人進宮解夢。齊景公立即命晏子去辦這件事。
晏子出宮後,即刻派人用車去迎請一位占夢人。占夢人問:「閣下召我前來是為何事呢?」晏子就將齊景公的夢境及擔憂告訴了占夢人,此回是請他進宮為齊景公解夢。
占夢人思忖了一下,對晏子說:「那我就反其意為大王解夢,您意下如何?」晏子回說:「不需如此。大王所罹患的腎病屬陰,而夢中的雙日屬陽。一陰不能戰勝二陽,所以這個夢正好說明大王的腎病就將痊癒了。你只要照這樣說,就行了。」
占夢人進宮後,齊景公問道:「我夢見自己與兩個太陽搏鬥卻不能取勝,這是不是我將死的先兆呢?」占夢人依照晏子的指示回答說:「您所患的腎病屬陰,而雙日屬陽,一陰當然難敵二陽,這個夢說明您的病很快就會痊癒了。」
齊景公聽後,放下心中大石。由於放下了思想包袱,加上用藥和改善飲食,三日之後,病果然好了。齊景公開心不已,決定重賞占夢人。
最終,晏子和占夢人都受到齊景公重賞。圖為清 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唐虞夏商周)冊.夏后禹》。(公有領域)
占夢人對齊景公說:「這可不是我的功勞,是晏子教我這樣說的。」於是,齊景公決定重賞晏子,不過晏子則說:「這些話只有由占夢人來講,才有效果;如果由我來說,大王一定不會相信的。所以,這應該是占夢者的功勞,不能記在我的名下啊。」
最終,晏子和占夢人都受到齊景公重賞。景公讚歎道:「晏子不與人爭功,占夢人也不隱瞞別人的智慧,這都是君子所應具備的可貴人格啊。」@*#
事據《晏子春秋.內篇》
-------------------------------
齊景公,姜姓,名杵臼,齊後莊公的異母弟,在位時有名相晏嬰輔政。史書記載他「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史記·齊世家》),《論語·季氏篇》記「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喜歡打獵,箭法卻不高明,晏子勸諫他,齊景公能納諫[1],在位58年,國內治安相對穩定。
齊景公曾養了三名勇士,即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晏嬰因為三士無禮而向齊景公讒言翦除之,於是準備兩個桃子給三位壯士吃,結果三人相爭,每個都認為自己功勞都很大,最後三名勇士全都慚愧自殺,這是「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的典故。
曾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其子有燕姬子、公子嘉、公子駒、公子黔、晏孺子、公子鉏、齊悼公等。燕姬子早亡,故齊景公身後無嫡子,臨終又廢長立幼立晏孺子為繼承人,為諸子爭位埋下了禍根。
齊景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D%8A%E6%99%AF%E5%85%AC
晏子巧諫齊景公
齊景公追求享受,愛好打獵。一天,他的獵馬,被養馬的圉(讀語,養馬者)人偷去殺了,他怒氣衝天,操起兵器戈,要親手去殺掉那個圉人。晏子一見,連忙上前,對景公說:「這樣太便宜了圉人,不知其罪便糊裡糊塗地死去。現在請允許我數落他幾句,讓他知道所犯的罪過,死個明白。」
齊景公說:「好的!」晏子於是高舉著戈,走到圉人面前,說:「你替我們國君養馬,卻把馬偷去殺了,罪該萬死。你使我們國君因為一匹馬而殺人,又罪該萬死。你使我們國君因為一匹馬而殺人,讓四鄰諸侯知道了,必然指責我們國君:不行仁政!你更是罪該萬死!」說罷,假裝就要殺那個圉人。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忙說:「先生把他放了吧!先生把他放了吧!千萬不要損壞了我的仁政。」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過一次。齊景公有一天外出捕鳥,命令近侍燭雛(人名)看管捕獲的鳥。燭雛不小心,卻讓幾隻鳥飛掉了。景公非常生氣,惡狠狠地要殺燭雛。晏子有心救燭雛,趕緊對景公說:「燭雛有罪,請允許我列舉其罪,再殺他。」景公說:「可以。」晏子於是把燭雛叫來,當著景公的面,斥責道:「燭雛,你給國君看鳥,卻叫鳥飛了,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國君因為幾隻鳥而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叫四方諸侯聽說了,認為國君只看重鳥而輕視人命,這是第三條罪狀。」晏子列舉完燭雛的三條罪狀,然後請齊景公下令殺死他。齊景公聽出了晏子話裡的意思,說:「算了,別殺了。請先生替我向他道歉吧!」
晏子憑藉聰明才智,善辯善諫,有效地遏制了齊景公的憤怒,在危急時刻救了好幾個人的性命。
借屍巧諫
齊景公揮霍鋪張,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工程,修建亭台樓榭;濫加賞賜,後宮的奴婢都得到了不少好處。更有甚者,他用豆類粟米餵他的小鳥,一隻鳥的花銷比一個人的花銷還多。
有一天,齊景公與晏子外出,看到路邊躺著一具屍體,景公不安地問:「他是因為什麼死的?」晏子答道:「餓死的。」景公吃驚地說:「唉!寡人沒有德行,竟到了如此程度?」晏子帶著諷刺的口吻說:「陛下的德行不錯啊!既深厚又顯彰。」
景公反問道:「先生這話是什麼意思?」晏子說:「陛下的德行,已經遍及後宮及亭台樓榭了。你的各種珍玩都用綾羅綢緞包裹著;你養的大雁野鴨吃的是豆類和粟米;你極力追求享樂,連外戚都學你的樣子。怎能說陛下沒有德行呢?」晏子停頓了一下,又說:「不過,我倒有個願望,請陛下考慮,就是應從你追求享樂的心理,推想一下百姓,百姓富足了,就不會出現餓死的人。陛下不這樣推想,只顧滿足自己的私慾,使大量錢財屯聚在少數人手裡,穀物、布匹、貨幣腐爛在國庫裡,恩惠不普遍地施加於百姓,卻偏心而不公平。夏桀、商紂之所以亡國,士人民眾之所以反叛,都是因為國君偏心的緣故。但願陛下能聽我晏子的話,廣泛地推行恩德,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分享。這樣,商湯和周武王那樣的業績您都能創造出來,就不僅僅是體恤一具屍體了。」
齊景公似有所悟,點頭道:「你說得對!」
國有三不祥
古時候,有些人出門遇見什麼東西,都要猜度來、猜度去:是吉祥的兆頭,還是凶險的兆頭?齊景公就是這樣一個疑心病很重的人。
一次,齊景公外出打獵,上山的時候,看見一隻老虎奔跑咆哮,過河的時候,又見一條蛇游來游去。這本是極平常的現象,不值得奇怪,可是齊景公回朝以後,專門把晏子召來,告訴他說:「今天寡人外出打獵,上山時遇見了虎,過河時看到了蛇,恐怕是不祥的兆頭吧?」
晏子敬信神明,卻不疑神疑鬼,他對景公說:「國家不祥的兆頭,表現在三個方面,虎、蛇與之毫不相干。哪三個方面呢?社會上有大量的賢才能人,君王卻不曉得,這是一不祥;曉得了卻不予任用,這是二不祥;任用了卻不大膽放心,縮手縮腳,這是三不祥。至於上山見虎,那是虎歸窩;過河見蛇,那是蛇入穴。虎歸窩,蛇入穴,有什麼不吉祥呢?」
齊景公每次遇到疑難不解的問題時,晏子都能給他一個滿意的回答。這次也是一樣,他放心了,不再為見虎見蛇的事,而心生疑慮與煩惱。
晏子告老回鄉,歸還公車
晏子是齊國的名臣,他輔佐了三代國君,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的愛戴。晏子年老後,不能再操持國政,於是向齊景公請求告老還鄉,並歸還景公賞給他的食邑。
景公知晏子勞苦功高,說什麼也不同意,他對晏子說:「自從先君桓公開始到現在,做官的人太多了,還沒有一個人告老時要歸還食邑。現在您要求歸還食邑,這是破壞國家的制度,更是瞧不起我對您的賞賜,你不要再堅持了。」
晏子說:「古代侍奉國君的人,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才能再接受俸祿,德行高有才能的就接受俸祿,德行薄才能小的,就歸還俸祿。接受俸祿是用來說明君主精明,歸還俸祿可以使為人臣者廉潔。我年老了,德行不高,又沒有什麼才能,接受國君這麼重的賞賜,這是掩蓋君主的聖明,玷辱作臣子的潔行。我不能這樣做啊!」
景公不同意,他拉著晏子的手說:「這怎麼能行呢?過去先君桓公任用管仲治理齊國,管仲老了,桓公賞賜給他三處住宅,恩澤延及子孫。現在您也是我的宰相,辛苦操勞一輩子了,我也打算為您修建三處華麗的住宅,使恩澤延及後代,難道不可以嗎?」
晏子說:「過去管仲侍奉桓公,他使桓公稱霸諸侯,名揚天下,老百姓都得到恩惠。而我侍奉君王,齊國僅僅與諸侯平起平坐,並未使您揚名天下,我的過失太大了,而您還要賞賜我,這是表彰污濁而違背聖人的教導,您不能這樣做。」
不管晏子怎麼說,景公就是不同意。晏子沒辦法,只好告辭先回去。過了一些日子,晏子再入朝辭官,回到他的封邑,歸還了一輛車子上交給國家。
(以上均據《晏子春秋》)@
晏子,字平仲,原名晏嬰。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齊國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後,繼任齊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
晏嬰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當是戰國時人蒐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靈公,莊公、景公三帝,均在齊國為官,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傳說晏子五短身材,“長不滿六尺”,貌不出眾,但足智多謀,剛正不阿,為齊國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
輔政達50餘年
職業
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治國之道
1、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仁”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 平時于天下”必須“始于愛民”。他堅持“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伐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
晏子
晏子
2、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
晏子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
3、身體力行 為民楷模
晏子生活十分儉樸,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粗茶淡飯素食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註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他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
4、虛懷若谷 聞過則喜
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孔子贊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註重自身修養的品格。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人物生平
庄公之死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五四八年)五月,當晏子使楚鞋子賤。踴屨貴賤的行情變化,是極非正常現象,它含蓄而又尖銳地譴責了齊景公的殘忍行徑。齊景公還是明悟晏嬰的諷諫,下令減輕了刑罰。
齊景公好色貪杯。一次,齊景公抱著美女飲酒七天七夜還不停杯。弦章進諫:“您飲酒七天七夜了,我請求您停止。不然,請您把我殺了。”這時,晏嬰入見。齊景公說:“弦章這個小子竟然這樣阻止我飲酒作樂。如果我聽從他的,不是臣子反過來管我了嗎?如果把他殺死了,我又舍不得。”晏嬰回答:“弦章幸遇明君!如果他碰到殷紂那樣的昏君,早就死了。”齊景公聞言便停止飲酒。
與孔子悖
孔子三十五歲那年,去了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之後通過高昭子見到了齊景公。齊景公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說:“講得好啊!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縱然有糧食,我怎麽能吃得到呢!”改日齊景公又向孔子詢問為政,孔子說:“為政在于節約財物。”景公很高興,將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賜給孔子。晏嬰進言說:“這些儒者能言善辯不能用法度來規範;高傲自大自以為是,不能任用他們來教育百姓;崇尚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不可將這形成習俗;四處遊說乞求借貸,不可以此治理國家。自從聖君賢相相繼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後,禮樂殘缺有很長時間了。如今孔子盛裝打扮,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舉手投足的節度,連續幾代不能窮盡其中的學問,從幼到老不能學完他的禮樂。國君打算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的習俗,恐怕不是引導小民的好辦法。”此後齊景公雖然恭敬地接見孔子,但不再問有關禮的事。有一天,齊景公挽留孔子說:“按照季氏上卿的規格來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魯國季氏和孟氏之間的規格來接待孔子。齊國大夫企圖謀害孔子,孔子聽說此事。齊景公說:“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在這種情況下當機立斷,離開了齊國,返回魯國。(《史記·孔子世家》)
相關著作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相傳是後人為晏嬰所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集其言行軼事而編成。書名始見于《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其《晏子》,列在儒家類。
《晏子春秋》是記述春秋末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著作。 分內篇、外篇兩部分,內篇分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諫上、諫下立要記敘晏嬰勸諫齊君的言行,問上、問下主要記敘君臣之間、卿士之間以及外交活動中的問答,雜上、雜下主要記敘晏嬰其他各種各樣的事件。外篇兩篇內容較為駁雜,與內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別。各篇之間的內容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互有聯系,個別的還有互相矛盾之處
《晏子春秋》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軼事等。語言簡練,情節生動,生動呈現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答辯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人做人處事及外交口才方面有較大的影響與啓迪。其中,《晏子使楚》被改編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文10課,文言文版《晏子使楚》被編入蘇教版與長春版教材中,《橘逾淮為枳》編入滬教版。
《史記·管晏列傳》
《管晏列傳》選自西漢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卷六十二、列傳第二,是春秋中後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嬰的合傳。文章抓住人物特點,並選取典型細節和事例加以生動描述,來表現齊國這兩位國相的賢能才幹。
相關事件
折沖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情勢,便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範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範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
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沖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跡。孔子稱贊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裏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霸業因時而興
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麽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曇花一現,再不能領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麽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盟,這太讓人費解了。”
晏子
晏子
晏嬰回答:“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諸侯之後,諸侯連年征戰,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于中原,秦國威振于西戎,楚國稱雄于荊蠻之地,這一切固然有人為的因素,可大多數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晉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後,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其死後子孫衰弱,再也難振往日之雄風;就連你們楚國也自楚庄王之後,亦常受吳晉二國的騷擾,困苦不堪。難道隻有齊國衰弱不成?今日齊國前來交好結盟,這隻是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罷了。你作為楚國名臣,本應通曉‘隨機應變’這四個字的含義,可怎麽卻也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臉紅著退了下來,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氣地質問道:“平仲您自以為是隨機應變之士,然而齊自內亂以來,齊臣為君死的不可計數,而您作為齊國的世家大族,卻不能討伐叛賊,或棄官明志,或為君王而死,您不覺得羞愧嗎?為什麽還留戀名譽地位遲遲不肯離去呢?”
晏嬰正色反駁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隻知道君主為國家的社稷而死時,作臣子的才應該與之同死,而今先君並非為國家社稷而死,那麽我為什麽要隨隨便便從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雖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況且在國家有變時,我不離去,乃是為了迎立新君,為的是儲存齊的宗祖,並非貪圖高位呀,假使每個人都離開了朝中,國家大事又有誰來做呢?並且國家內亂,哪一國沒有發生過呢?你們楚國不是也有這種事嗎?又何必責怪我們呢?”
外貌不足識人
又有人不滿地說道:“英雄豪傑,必相貌絕倫,雄偉無比,而今相國您,身高不足五尺,手無縛雞之力,隻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說客罷了。單單依靠口舌,而沒有實際的本領,欺世盜名,不感到可恥嗎?”“我聽說稱錘雖小,能值千斤,舟槳雖長,不免為水浸沒,紂王勇武絕倫,不免身死國亡,為什麽呢?我承認自己並無出眾的本領,愧居相位,卻絕不是與您逞口舌之利,隻是問有所答罷了。難道我拒不回答嗎?那也太無禮了。”
晏子使楚
晏使楚原文: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晏子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翻譯: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國國王知道晏子的個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牆的大門旁邊又開了個五尺來高的洞,請晏子從那個小洞進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戲弄他,嚴詞加以拒絕。他說,“到了“狗國”,才走狗洞,我現在是出使楚國,不應該走狗門。”
招待晏子的官員聽他這麽一說,隻好請晏子從大門進去。晏子進去以後,就拜見楚王。楚王故意問:“是因為齊國再沒有別人,才派你來的嗎?”
晏子回答說:“齊國的人多極了,僅都城就有上百條街道,人們把衣袖舉起來,就可以遮住太陽;人們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樣。
楚王接著問:“既然如此,那麽為什麽派你出訪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們齊國派使節出訪很有講究,對那些精明能幹的的人,就派遣他們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國家;對那些愚蠢無能的使臣,就派他們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國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無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國來了。”晏子的話使本打算要戲弄他的楚國君臣們面面相覷,半天說不出話來。
在這次出訪之後,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國。楚王聽說晏子要來,就向他的大臣們說:“晏子是齊國最會說話的人。現在他將要到我們楚國來,我想羞辱他一下,你們有什麽好主意嗎?”
有一個官員建議說:“當晏子來的時候,請允許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綁著的是做什麽人?士兵就回答說:"齊國人。"大王再問:"為什麽要綁他?"士兵就說:"因為他偷了東西。”楚王覺得這是一個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當。
晏子來到楚國,楚王設宴招待他。喝酒正喝的高興的時候,兩名小官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道:“你們綁的是什麽人,為什麽綁他?”
士兵回答說:“是齊國人,因為他犯了盜竊罪。”
楚王故意看著晏子說:“齊國人天生就喜歡盜竊嗎?”
晏子以柑橘打比方,說明人在齊國好好勞動,一到楚國便做賊,也許是兩國水土不同吧。使楚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楚王聽了晏子一番反駁,苦笑著承認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類似上面晏子使楚的故事還很多。晏子憑自己的智慧,挫敗了一些國家有辱齊國國格和晏子人格的陰謀,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成為春秋末期著名的外交家。
二桃殺三士
晏嬰在後世人們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不過,晏嬰崇高的形象主要歸功于《晏子春秋》。關于《晏子春秋》的作者,舊題為晏嬰撰,實為後人之偽托。其成書時間不詳,至遲在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前就已經成書。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吾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但在篇末又說:“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讓司馬遷如此崇拜的人,豈能是一介凡夫俗子?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嬰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日漸衰微。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黷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盡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採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五五五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的***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齊靈公死後,齊庄公繼位。這齊庄公也是個昏君,他隻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定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憂心忡忡,曾經多次勸諫,然而齊庄公就是充耳不聞。他見齊庄公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心急如焚。其實,齊庄公即位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嬰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五五二年),齊庄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陝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並且乘機攻打晉國。其後不久,齊庄公又置晏嬰的勸諫于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于激怒了晉國。晏嬰無奈,隻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註著事態的變化。
在晏嬰墓地徘徊了大約半個小時,我們又去看望位于齊城東南部的三士冢。三士冢是晏嬰“二桃殺三士”的三勇士田開疆、公孫捷和古冶子的合葬墓。
有了晏嬰為相,齊景公也就有了恢復齊桓公時期的霸業的雄心,但是時間一長,這位好高騖遠的國君就熬不住了。他想通過豢養一批勇士的辦法來建立自己的武功。當時,齊景公豢養了三個勇士: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這三個人個個勇猛異常,力能搏虎,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他們恃寵自傲,為所欲為。這時齊國田氏的勢力越來越大,曾經聯合國內幾家大貴族,打敗了掌握實權的欒氏和高氏。田氏家族勢力的提高,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而田開疆正屬于田氏一族,晏嬰很擔心“三傑”為田氏效力,危害國家,便勸齊景公除掉這三個“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的勇士。齊景公擔心“搏之恐不得,製之恐不中”。晏嬰決定伺機智殺這三勇士。
一天,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款待。魯國由叔孫蠟執禮儀,齊國由晏嬰執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傑”佩劍立于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晏嬰心生一計,決定乘機除掉他們。當兩位君主酒至半酣時,晏嬰說:“園中金桃已經熟了,摘幾個請二位國君嘗嘗鮮吧?”齊景公大悅,傳令派人去摘。晏嬰忙說:“金桃很難得,還是臣親自去吧。”不一會兒,晏嬰領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六個桃子。眾人一見,隻見盤子裏放著的六個桃子,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令人垂涎。齊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嬰說:“還有幾個沒太熟,隻摘了這六個。”說完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齊景公一人一個金桃。魯昭公邊吃邊誇獎桃味甘美。齊景公說:“這桃子實在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吃一個。”叔孫諾謙讓道:“我哪裏趕得上晏相國呢?相國內修國政,外服諸侯,功勞最大,這個桃應該他吃。”齊景公見二人爭執不下,便說:“既然二位謙讓,那就每人飲酒一杯,食桃一個吧!”兩位大臣謝過齊景公,把桃吃了。
這時,盤中還剩有兩個桃子。晏嬰說道:“請君王傳令群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如何?”齊景公自然明白晏嬰的意圖,于是傳令下去。
三勇士而賜二桃,故意少其一。不足則爭,因使其計功而食桃,意味著功大者得食桃,功小者不得吃. 三勇士各言其功,都自認為功大無比。
果然,公孫捷率先走了過來,拍著胸膛說:“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一頭猛虎,是我沖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還不應該吃個金桃嗎?”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一個。”公孫捷飲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麽稀奇!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隻大黿興風作浪,咬住了國君的馬腿,一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進洶涌的河中,舍命殺死了大黿,保住了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齊景公說:“當時黃河波濤洶涌,要不是將軍斬黿除怪,我的命早就沒了。這是蓋世奇功,理應吃桃。”晏嬰忙把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開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當年我奉命討伐徐國,舍生入死,斬其名將,俘虜徐兵五千餘人,嚇得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就連鄰近的郯國和莒國也望風歸附。如此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桃子嗎?”晏嬰忙說:“田將軍的功勞當然高出公孫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經沒有了,隻好等樹上的金桃熟了,再請您嘗了。先喝酒吧。”田開疆手按劍把,氣呼呼地說:“打虎、殺黿有什麽了不起。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位國君面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麽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說罷,竟揮劍自刎了。公孫捷大驚,也拔出劍來,說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將軍功大倒吃不到。我還有什麽臉面活在世上?” 說罷也自殺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氣了,大喊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誓同生死,親如骨肉,如今他倆已死,我還苟活,于心何安?”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魯昭公目睹此景,無限惋惜,半天才站起身來說道:“我聽說這三位將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惜為了一個桃子都死了。”齊景公長嘆了一聲,沉默不語。這時,晏嬰不慌不忙地說:“他們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智勇雙全、足當將相之任的,我國就有數十人,這等武夫莽漢,那就更多了。少幾個這樣的人也沒什麽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請繼續飲酒吧!”
其實,晏嬰早已為景公物色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將,這就是春秋時威震諸侯的名將田穰苴(即司馬穰苴),他後來為齊國的江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晏嬰料到二桃賞賜三勇士,他們必然不會遵照齊景公之命,“計功而食桃”,而是“無長幼之禮”,炫耀己功而搶桃。勇士相爭,必以兵劍。不出晏嬰所料,田開疆和公孫捷都爭先恐後“援桃而起”,都自以為武功蓋世,“無與人同矣”;古治子也自以為其勇猛超過田開疆和公孫捷,但是桃已被他們搶佔,于是拔劍而起,要求他們交出二桃。看來紛爭已起,解決問題的方式或以刀兵相見,殺個你死我活,或交桃受辱,而辱為勇士最大的忌諱,如此必然以死免辱。以辱致人于死,則辱人者為不仁不義,不仁不義又甚于受辱,那麽,辱人者又有何臉面活在世上?可以說,不管用哪種方式解決,三勇士都難免一死。
站在三士冢前,我們雙眼汪然。一墓三墳,南北五十五米,東西一百一十米,封土高大。今墓四周已建圍牆加以保護。南設圓門和映壁,刻《梁甫吟》及摹刻“二桃殺三士”的漢畫像嵌于映壁。墳墓兩側置張遜三書寫的“三士冢”石碑。傳說,諸葛亮曾經到此一遊,作《梁甫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裏。
裏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此詩表達了諸葛亮對三勇士的同情,而對晏嬰進行了譏諷和譴責。清代詩人趙執信也曾作《三士墓》詩:
晏子
晏子
石父當年脫網羅,留將三士竟如何?
孟嘗坐食三千客,拼將桃園殺幾多!
趙執信的觀點和感情與諸葛亮是一致的。而清代詩人崔象珏的《三士墓》詩曰:
勇士雖優兼智短,名心太重視身輕。
儀延並用終為亂,諸葛何須笑晏嬰!
崔象珏表現了否定三勇士的觀點,與諸葛亮《梁甫吟》是大有不同的。
平心而論,三士之死,雖屬悲壯,但是他們居功自恃,甚至被人作為陰謀篡位的工具加以利用。四肢短小的晏嬰伺機使巧,兵不血刃,不費吹灰之力,終以二桃殺死三個力可拔山的勇士,消除政治隱患,其智慧也卻非尋常,但是手段也太陰險毒辣了。
二
劉向《晏子敘錄》說:“晏子博聞強記,通于古今,事齊靈公、庄公、景公,以節儉力行,盡忠極諫道齊,國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親附。”“其書六篇,皆忠諫其君。文章可觀,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從劉向的這段話裏我們可知,晏嬰善諫的特點早已被人稱道,《晏子春秋》一書也可以寫他的這一類故事而出名。和其他諫臣所不同的是,晏嬰在勸諫君王時往往不是直接的強諫而是委婉的曲諫或誘諫,從中顯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高度智慧。
齊景公召來晏嬰請教如何興國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光復先君(指齊桓公)的偉業,重振雄風。晏嬰聽後沉吟片刻,說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訪一下民情,回來後再議興國大計,如何?”這齊景公本來就輕國事而重享樂,見晏嬰要陪自己微服私訪覺得很新鮮,便同意了。君臣二人來到京都臨淄的一個鬧市,走近了一家鞋店。鞋店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鞋子,品種齊全,但是無人問津,生意清淡。齊景公有些不解,卻見不少人都在買假腳。齊景公吃驚地問店主,店主神色凄然地說:“當今國君濫施酷刑,動輒對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腳,不買假腳如何生產和生活呢?”齊景公聽罷內心很不是滋味。回宮的路上,晏嬰見齊景公悶悶不樂,知道剛才看到的那一幕對他刺激不小,于是說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樹了豐功偉業,是因為他愛恤百姓,廉潔奉公,不為滿足欲望而多征賦稅,不為修建宮室而亂役百姓;選賢任能,國風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視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親小人,遠賢良,百姓……”沒等晏嬰講完,齊景公便打斷了他的話:“相國不必說了,寡人已經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晏嬰和齊景公及群臣到故紀國的紀地遊覽,手下人無意中撿到了一個精美的金壺,送給景公。那金壺的裏邊還刻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大字。齊景公看了看,故作聰明地解釋道:“吃魚不吃另一面,是因為討厭魚的腥味;騎馬不騎劣馬,是嫌它不能跑遠路。”眾人無不隨聲附和,贊嘆景公理解深刻。晏嬰在一旁默然良久後說道:“臣覺得這八個字裏面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食魚無反’是告誡國君不要過分壓榨百姓;‘勿乘駑馬’是告誡國君不要重用那些無德無才的人。”齊景公有些不服,于是反問:“紀國既然有這麽好的名言,為什麽還亡國了呢?”晏嬰答道:“臣聽說,君子們的主張應該高懸于門上,牢記不忘。紀國卻把名言放在壺裏,不能經常看見,並且對照去做,能不亡國嗎?”齊景公若有所悟,頻頻頷首,並對隨從的大臣說道:“大家要記住金壺裏的格言。”
齊景公在牛山上遊覽的時候望著都城臨淄,淚流滿面地說:“美麗的國都啊,草木多麽茂盛!為什麽隨著時光的流逝,萬物都要死亡呢?假若從古到今沒有死亡,那麽我將離開這裏到哪裏去呢?”他的兩個大臣史孔和梁丘據也跟著流淚:“我們依靠君主的恩賜,飯菜可以吃飽,車馬可以乘騎,看見死亡臨近,心情都很悲傷,何況我們的君主呢?”聽了他們的這些話,晏嬰在旁獨自冷笑。
齊景公看晏嬰冷笑,便揩眼淚問道:“我和我的大臣觸景傷情有什麽值得你發笑呢?
晏嬰說:“假如賢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麽你此時隻會在農田裏,哪還會有時觸景傷情呢?正是因為一個人離開了君位,才有機會讓另一個人被立為君,也才有機會輪到您當上了國君,可笑你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卻為自己即將死亡而悲傷而哭泣,這是很不仁義的啊!我對不仁義的君王及討好巴結的大臣怎能不譏笑呢?”
齊景公聽了十分慚愧,舉起酒杯來自己罰自己的酒,又罰史孔和梁丘據兩人各一杯酒。
人們常常對自己即將失去的權、勢、錢等憂傷不已。殊不知,這些東西是不可能永遠佔有的,一味沉迷于這些東西之中,最終會把自己毀了。要想開些,把功名利祿看作過眼煙雲,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以超然的胸懷對待它們,你才會擺脫它們的束縛,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則可超然物外,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快樂幸福的人。
齊景公之時鬧飢荒,晏嬰請開國家糧倉賑濟百姓。齊景公不同意,但他很想蓋一個高台,供遊覽之用。晏嬰便令吏員提高打工者的單位工資,讓百姓到遠的地方去取土,慢慢地施工,從不去催逼。三年以後,高台築成,百姓也渡過了難關。結局是,國君有地方玩,百姓也有飯吃。
這是不是凱恩斯主義的濫觴呢?
賢相首先在于有德。有德,就是能為百姓著想。在君主製的國家裏,這種意向勢必常與國君發生沖突,于是極諫就成為賢相的第一要務。《晏子春秋》開頭就是《諫》上下兩篇,當非偶然。晏嬰在國君面前,從不諂諛逢迎、溜須拍馬,而是直言無隱,奮力諫諍,體現了正直有良心的大臣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卓然風範。
到齊景公時,齊桓公霸業已成為歷史陳跡,齊國內政幾無一日安定。當時官家壟斷大部分山林、土地、漁鹽,貴族們“宮室日更,淫樂不違”,“肆奪于市”,“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室朽蠹,而三老凍 餒 ”,致使“齊國丈夫,女子織,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人民稍有不滿或反抗,動輒得罪被刑。統治者用嚴刑酷法來維持舊秩序,他們自己卻整日聲色狗馬,用醉生夢死來度過憂患。彌漫在齊國宮庭的縱酒淫樂之風銷蝕著奴隸主統治者的最後銳氣,晏子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大動蕩的時代,給這樣一位走下坡路階級的神昏目眩的齊王充當“社稷之臣”的。
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晏嬰充分表現出了治理國家的忠誠與能耐。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地位,機智地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從各種角度不斷地提出減免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的諫議。
由此可見,低智商的人做不了相,即使出于種種原因做了,也遭萬人唾棄和輕蔑。不說別的,單是諫諍一事,就決非單憑勇氣所能辦。《紅樓夢》裏嘲笑過“文死諫”,晏嬰就不是死諫的人物。他實在是個絕代奇才,能用玩笑、諷喻、反語等人們不易想到的方式去諫諍,而這些方法往往也能取得正語所不及的效果。因為一個國君,如果萬事都遵從聖人規矩,那麽他不悶死也會精神失常。正事不必皆用正語,而且不能皆用正語,晏嬰深深明了這個道理。
平心而論,弦章的“死諫”一下就把一國之君推入了兩難的境地:聽弦章的話,顯得君為臣所製;如果不聽,又將正直的弦章推向死神。晏嬰一句話便將齊景公從兩難處拉了回來,既保全了齊景公的面子,又救了弦章的性命,促使齊景公不再沉湎于酒。在嚴酷的傳統政治面前也惟有如此才有圓滿的結局。
有一天,齊景公田獵回來,晏嬰在遄台陪侍,梁丘據處處想討齊景公的喜歡,也急忙趕來陪同。齊景公高興地說:“看來隻有梁丘據與我相和啊!”晏嬰說:“梁丘據與您隻能說是同,怎麽能說是和呢?”齊景公說:“和與同還不一樣嗎?”晏嬰答道:“當然不一樣了。和就像製好的肉羹,用醋醬鹽梅烹調魚肉,以薪炎燉煮,廚師再加好各種調料,口味佳美,君子食之,平其心火,這才叫和。君臣的關系也是這樣。君認為對但實際上不對的事情,臣就應該指出其不對;君認為不對但實際上對的,臣也應該堅持正確的方面。這樣政治就會平穩而無偏差,人民也無爭心。先王治民也用濟五味,和五聲之法,以平穩百姓之心,使政治成功。演奏音樂也像調味一樣,有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言、八風、九歌,這九者相和,然後才能成為一首優美的樂章。君子聽了,可平其心,可和其德。現在梁丘據卻不是這樣,您隻要一說行,他就說行;您要說不行,他就說不行。這就像做飯時水裏再加上水,誰能吃呢?彈琴時隻是一個聲音,誰能聽呢?他的這種行為就是同,這樣做行嗎?”
史載,梁丘據是齊景公時的一個佞臣,專會對君主阿諛奉迎,而齊景公對這樣的人卻很賞識,倍加寵愛,說隻有他才與自己相和。晏嬰的這段話專為此而發,他很深刻地辨析了“和”與“同”的差別,“同”就是不同人事的相同一致,而“和”則是不同人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同”表面看起來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也就沒有了矛盾沒有了發展,其實也就沒有了事物差別、個性的存在。而隻有“和”才是事物健康發展的完美形式,不同的食物經過調和才能成為美味,不同的聲調節奏經過調和才能成為一首完美的樂章。晏嬰這樣做的表面看起來似乎是進行一種抽象的名詞分析,其實他是借此向齊景公講述治國為政的道理,同時也是為人處世的道理—— “君子應該和而不同”,並巧妙而含蓄地批評了梁丘據的一味逢迎和齊景公的不辨忠奸,起到了勸諫齊景公遠離佞人而親近諫臣的目的。從這段話裏,我們很能見出晏子思想的深刻和勸諫方式的高明,在他身上真正體現了先秦貴族“主文而譎諫”的君子風度。
《晏子春秋》裏記載了近百條晏嬰勸諫齊景公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我們看到,他的思想裏充滿了智慧,他的語言也極有特色,或鋒芒畢露,或非常含蓄;或嚴肅庄重,或滑稽幽默。他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場合採取不同的勸諫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
一次,齊景公一匹心愛的馬突然死了,齊景公大怒,就下令把養馬的人抓來肢解。這時晏子在場,左右武士正想動手,晏嬰上來製止,對齊景公說:“殺人總得有個方法,請問堯舜肢解人的時候,從身體的什麽部分開始?”堯舜是傳說中的仁君,不會因為一匹馬而殺人,自然也沒有殺人肢解之法,齊景公知道晏嬰的意思,就說: “那就不肢解罷,把他交給獄官處死算了。”晏嬰又對齊景公說:“這個人的確該死,但是他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罪,請讓我說說他的罪狀,讓他知道,然後死個明白,您說好嗎?”齊景公說:“好啊,那你就說吧!”晏嬰就開始數說他的罪狀:“你犯了三條大罪:國君讓你養馬你卻把馬養死,這是一大死罪;所死之馬又是國君最喜愛的,這是二大死罪;因為你養死了馬而使國君殺人,百姓聽說之後一定會怨他,諸侯聽說之後一定輕視我國。你養死了國君之馬,使百姓生出怨恨,使鄰國輕視我們,這是第三大死罪。今天把你送到監獄,你知罪嗎?”齊景公喟然而嘆說:“請您把他放了吧!放了吧!不要傷了我的仁愛之名。”
齊景公因為一匹馬而殺人,這種做法顯然是錯誤的。可是晏嬰在這裏沒有採取贊成齊景公,甚至幫助他說話,但實際上則是正話反說,用邏輯上的歸謬法把齊景公要殺人的錯誤歸入極端,使齊景公自己省悟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在幽默中含有機智。
還有一次,齊景公的一個最喜愛的姬妾嬰子死了,齊景公守喪,三天不吃飯,坐在那裏不離開,左右群臣多次勸說,他就是不聽。晏嬰進來說:“外面來了一個術士和一個醫生都說:‘聽說嬰子病死了,他們願來救人。’”齊景公聽了大喜,馬上就起來了,說:“她的病可以治好嗎?”晏嬰說:“這是客人說的,他一定是良醫,請他試試吧。但是他們來救人時得請君離開這裏,好好地去洗浴吃飯,他們還要在這裏求鬼降神。”齊景公聽了很高興,就說:“好吧,我馬上離開。”趁齊景公離開去沐浴吃飯之際,晏嬰下令讓棺人馬上把死人入殮,入殮之後,他又對齊景公說:“醫生治不了她的病,我們已經把她入殮,不敢不告訴您。”齊景公聽了很不高興,知道晏嬰在這件事上騙了他,就說:“您以醫生看病為由讓我離開,然後把死人入殮又不告訴我。我這個當國君的,已經有名無實了。”晏嬰說:“您難道不知道死人不能復生嗎?我聽說,君王臣從叫作順,君僻臣從叫作逆。今日君不順而行逆,對賢人禮遇很薄,對嬖妾卻悲之甚哀。人死屍朽還想讓她復生,哀傷害性,已經有失為君之道了。諸侯賓客聽說您這樣都不願意出使我國,本朝大臣看到您這樣也羞于當官。按照您的這種行為作事,不能引導好人民;順從您的欲望,也不能保住國家。您這樣是不對的。”齊景公說:“我不明白這些,請告訴我怎麽做吧。”晏嬰說:“國家的士大夫,諸侯四鄰的賓客,都在外面等著見您,您要哭而節哀。”
齊景公因為死了愛妾而悲傷過度,失去了應該把持的理智,在這種場合,用正常的辦法來勸他顯然不行,因此充滿智慧的晏子又採用了另一種“騙”的方法,先謊說醫生可以使死人復生,哄騙齊景公離開,把死人入殮,然後去勸說他。這種方式雖然不夠“誠實”,但是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卻不失為一個最佳的方法,從這件事中最能看出晏子隨機應變的能力。
晏嬰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個忠臣,一個敢于直言相諫的人,同時他又是一個思想敏銳,頭腦靈活,處事機敏的人,因而他能根據不同的時間環境、不同的事件特點和君王在不同時刻的不同心境而採取不同的勸諫方式。請看《內篇·諫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諫第五》:
晏子使于魯,比其返也,景公使國人起大台之役,歲寒不已,凍餒之者鄉有焉,國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復事,公延坐,飲酒樂,晏子曰:“君若賜臣,臣請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凍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終,喟然嘆而流涕。公就止之曰:“夫子曷為至此?殆為大台之役夫!寡人將速罷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執樸鞭其不務者,曰:“吾細人也,皆有蓋廬,以避燥濕,君為一台而不速成,何為?”國人皆曰:“晏子助天為虐。”晏子歸,未至,而君出令趣罷役,車馳而人趨。仲尼聞之,喟然嘆曰:“古之善為人臣者,聲名歸之君,禍災歸之身。入則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則高譽其君之德義。是以雖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諸侯,不敢伐其功。當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晏嬰這樣做,是故意把“賢名”讓給君王,把“惡名”留給自己。孔子對他大為欣賞,說他既糾正了君王的過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義。
人無完人,不管做到多高職位的人,他總有出錯的時候。聰明的下屬這時候就會為挽回上司的名聲而不遺餘力。如果犯錯的是上司,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就是保全了上司對外的良好形象,對上司也好,對自己也好,甚至對整個團隊的成員來說都是有極大的好處的;于是上司會非常感激你的犧牲,總會找機會投桃報李的。在管理中總充滿這樣的矛盾,看似付出了很多,實際你收獲的更多。
晏平仲舌戰群雄
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入朝時,為了嘲諷晏子短小的身材,楚國派身材高大的武士羅列在兩旁迎候,晏子對楚國陪同說:“我是為二國友好交往而來,並不是來與貴國交戰的。把這些武士撤下去吧。”陪同隻得尷尬地叱退武士。
晏子墓
晏子墓
晏子進入朝門,楚國幾十員大臣等候著。楚郊尹鬥成然首先發話:“聽說齊國在姜公封國時,強于秦、楚,貨通魯、衛,而自從桓公之後,屢遭宋、晉侵犯,朝晉暮楚,齊君臣四處奔波臣服于諸侯。但憑景公之志、晏嬰之賢,並不比桓公、管仲差呀,這是為什麽?”晏子說:“興敗強衰,乃國之規律,自楚庄王後,楚國不是也屢次遭到晉、吳二國的打擊嗎?我們景公識事務,與諸侯平等交往,怎麽是臣服呢。你的父輩作為楚國的名臣,不也是這麽做的嗎,難道你不是他們的後代?”鬥成然羞愧而退。
楚大臣陽丐上前一步說:“聽說你很善于隨機應變、左右逢源,然而,齊國遭遇崔、慶之難,齊多少忠臣志士為討伐二人而獻出生命,你作為老臣,既不能討賊,又不能退位,更不能以死相拼,你留在朝廷還有何用?”晏子說:“抱大志者,不拘小節;庄公之死有他自身的錯誤。我之所以留身于朝中,是要扶助新君立國、強國之志,而非貪圖個人的性命。如果老臣們都死了,誰來扶佐君王呢?”陽丐自知無趣退下。
楚右尹鄭丹上前逼問:“你說得太誇耀,崔、慶之難,高、陳等相並,你隻是隔岸觀火,並不見你有什麽奇謀?”晏子答:“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崔、慶之盟,我未幹與;四族之難,我正在保全君王,這正是宜柔宜剛,怎麽說是旁觀呢?”鄭無話可答。
楚太宰啓疆閃出發問:“你貴為相國,理當美服飾、盛車馬,以彰顯齊國的榮盛。你怎麽騎著瘦弱的馬、穿著破舊來呢,還聽說你這件狐裘,已經穿了三十年了,你是不是太吝嗇了。”晏子笑答:“你太見小了,我自從居相位來,父輩有衣裘、母輩有肉食、妻族無飢荒,同時,依靠我救助的還有七十多家。我個人雖然節儉,而富于三族、解除群士之難,這不是更顯示出君王的德正嗎?”啓疆嘆服。
楚王車右囊瓦指問:“我聽說君王將相,都是魁梧俊美之相,因而能立功當代、留名後人。而你身不滿五尺,力不能勝一雞,你不覺得羞愧?”晏子坦然自若地回答:“秤駝雖小,能壓千斤;舟槳空長,終為水役。僑如長身而被魯國所殺、南宮萬絕力卻死于宋國,你自以為高大,還不是隻能為楚王御馬嗎?我雖然不才,但能獨當一面,忠心為國效犬馬之力。”囊瓦羞愧難當。
楚大夫伍舉見大家難當晏子,忙解圍說:“晏平仲天下奇才,你們怎麽能跟他較勁呢,算了,楚王等著召見呢。”後來,晏子又與楚靈王鬥智鬥勇,另是一段佳話!
晏子名嬰字平仲,萊之夷維(今山東濰坊市高密)人,春秋齊國名相。據專家考證,他活到95歲(前595-500年)。在2500多年前,醫療條件極差,生活水準十分低下的春秋時代,一個政治家能活到如此高齡,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晏子一生忙于政事,沒有養生長壽方面的論述,但從有關典籍和家鄉人們的傳說中,可窺到這位政治家長壽之道的一斑。 仁者長壽,和則養生。“仁”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曼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于天”必須“始于愛民”。他堅持“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找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此舉受到許多諸侯國的贊譽。這正是體現了人們常說的“萬人稱譽,多壽病法”的道理。 廉潔無私,心胸坦蕩。晏子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他善良無私的胸襟和坦蕩寬闊的心地,是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生活簡樸,清心寡律。晏子生活十分儉樸,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可謂“食菲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粗茶淡飯素食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註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他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他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應是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樂觀豁達,處其自然。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他曾辭退了“三年而未嘗弼過”的高糾,主要嫌這個人三年都沒有指出過自己的過錯。孔子贊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註重自身修養的品格。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不像有的王公貴胃祈求長生之術,求神靈保佑不死。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晏子諫齊恆公
齊景公特別喜歡鳥。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漂亮的鳥,就派一個叫燭鄒(zhúzōu)的人專門負責養這隻鳥。可是幾天後,那隻鳥飛跑了。齊景公氣壞了,要親手殺死燭鄒。晏子站在一旁請求說:“是不是先讓我宣布燭鄒的罪狀,然後您再殺了他,讓他死得明白。”齊景公答應了。 晏子板著臉,嚴厲地對被捆綁起來的燭鄒說:“你犯了死罪,罪狀有三條:大王叫你養鳥,你不留心讓鳥飛了,這是第一條。使國君為一隻鳥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這件事如果讓其他諸侯知道了,都會認為我們的國君隻看重鳥而輕視老百姓的性命,從而看不起我們,這是第三條。所以現在要殺死你。”說完,晏子回身對齊景公說:“請您動手吧。” 聽了晏子的一番話,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幹咳了一聲,說:“算了,把他放了吧。”接著,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說:“若不是您的開導,我險些犯了大錯誤呀!” 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規勸國君的一個故事。
華而不實
齊景公對晏子說:“東海裏邊,有古銅色水流。在這紅色水域裏邊,有棗樹,隻開花,不結果,什麽原因?” 晏子回答: “從前,秦繆公乘龍船巡視天下,用黃布包裹著蒸棗。龍舟泛遊到東海,秦繆公拋棄裹棗的黃布,使那黃布染紅了海水,所以海水呈古銅色。又因棗被蒸過,所以種植後隻開花,不結果。” 景公不滿意地說:“我裝著問,你為什麽對我胡謅?” 晏子說:“我聽說,對于假裝提問的人,也可以虛假地回答他。”
晏子發笑
齊景公往牛山遊覽,向北登臨齊國都城時,突然哭道:“人生怎麽像奔騰咆哮的流水,離開這美好的山河而死去呢!”艾孔、梁丘據聽了,也哭泣起來了。晏子卻在發笑。齊景公怒問他為何發笑。 晏子回答:“如果使賢能的國君,長久地據守齊國,那麽,太公、桓公將長久地據有齊國了;如果讓勇猛的國君,長久地佔有齊國,那麽庄公,靈公將要長時間地享有齊國了!那麽,您怎麽能得到國君的寶座而立身于世呢? 而您偏偏獨自因為這事流淚傷情,這是不符合仁義道德的。不仁道的國君我看到一個, 餡諛的近臣我見到兩個,這就是我私自發笑的原因啊! . 晏子逐高繚
高繚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辭退了。隨從的官員們向晏子提出勸阻,說:“高繚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沒有給他一個職位,而且還要辭退他,于道義不合啊。”晏子說,“我是一個狹窄淺薄的人,要大家都像撐開大網的繩子那樣,拉緊了,這張大網才能穩固,才能立國。到現在為止,高繚在我身邊工作三年,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這就是我要把他辭退的原因。” 智諫省刑
因景公濫用刖刑,無數人被割去了腳,使臨淄城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十分奇怪的現象,鞋子很便宜,都賣不出去,假腳很貴,卻買不到,叫做“踴貴履賤”。晏嬰借景公為他遷府之機,機智地向景公進諫,省去了刖刑。
阻孔子事齊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三十五歲那年,去了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之後通過高昭子見到了齊景公。齊景公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說:“講得好啊!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縱然有糧食,我怎麽能吃得到呢!”改日齊景公又向孔子詢問為政,孔子說:“為政在于節約財物。”景公很高興,將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賜給孔子。晏嬰進言說:“這些儒者能言善辯不能用法度來規範;高傲自大自以為是,不能任用他們來教育百姓;崇尚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不可將這形成習俗;四處遊說乞求借貸,不可以此治理國家。自從聖君賢相相繼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後,禮樂殘缺有很長時間了。如今孔子盛裝打扮,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舉手投足的節度,連續幾代不能窮盡其中的學問,從幼到老不能學完他的禮樂。國君打算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的習俗,恐怕不是引導小民的好辦法。”此後齊景公雖然恭敬地接見孔子,但不再問有關禮的事。有一天,齊景公挽留孔子說:“按照季氏上卿的規格來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魯國季氏和孟氏之間的規格來接待孔子。齊國大夫企圖謀害孔子,孔子聽說此事。齊景公說:“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在這種情況下當機立斷,離開了齊國,返回魯國。
其他資料
晏子墓
晏嬰墓在齊國故城宮城北門外,今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墓高約11米,南北50米,東西43米。墓前立有明萬歷二十六年五朋石碑一幢,刻有“齊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兩方。1981年圍墓修築圍牆,南面開門,以作護。1982年秋,鐫刻清道光七年《古代聖賢傳略》所刊晏平仲像與晏氏傳略石碑。
史料記載
史記 管晏列傳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庄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緦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閒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