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畫人物御龍圖》,形似龍舟畫,推斷是戰國中期的畫(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圖中有高冠長袍男子,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駕馭一飛龍,龍身平伏,略呈舟形,似在水中沖風揚波。這畫宛然是龍舟的原形,畫也反映了戰國時盛行的神仙思想。 《帛畫人物御龍圖》,推斷為戰國中期繪畫/屈原《九歌‧湘君》中,有「駕飛龍」過洞庭湖的描寫:「駕飛龍兮北征,過吾道兮洞庭」。學者們認為所駕「飛龍」就是指龍舟。想必楚國當地江湖本已有龍舟,划龍舟在汨羅中尋找屈原遺體。後來賽龍舟成了紀念屈原的習俗。 https://bre.is/7w7bOdBE9

龍鳳帛畫  https://is.gd/DAwUId

《人物龍鳳帛畫》便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是東周戰國中晚期的精品。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2002年公佈的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在百科上的介紹,也足以見它的珍貴。01.它的材料是絹帛。在戰國時期,還沒有能夠用來作畫的宣紙,造紙術也還只是在歷史長河裡醞釀著。只有最富貴以及有權勢的人,才能奢侈得用絹帛來作畫。這種東西自然是造價高昂,在那個年代,一般老百姓都不可能擁有這樣精品的畫作。整幅畫的大小和標準的A4紙差不多,和中國那些名畫,例如《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等,相比較來說,顯得渺小了許多。畫面中有一位側身而立,似作祈禱狀的婦人。面向畫面左側,長發盤起;身著雲紋廣袖長袍,腰間束著白色的寬腰帶;穿著曳地的長裙,裙角末端向上翻起。婦女頭上方有一隻正欲展翅高飛的鳳鳥,佔整個畫面的上半部分。鳳鳥頭朝向左上角,也許正在鳴叫,兩翼展開,雙腳一前一後,前腳前曲,後腳後伸。鳳鳥身後還拖著兩條長長的翎毛,向前彎曲至鳳鳥的頭上,使得整個主體造型成為一個環狀,增添了美感和藝術氣息。02.這幅畫的意義,很多人有各自的解讀。鳳鳥自古來說都是祥瑞的象徵,有人說象徵了生命和希望,因為戰國時期有大量戰爭和死亡;有人說這與戰國時代的楚國神話有關,也許就是傳說中的洛水河神宓妃。就連三國時期的曹植都寫了一篇《洛神賦圖》;還有人說這是一副祭祀祈禱圖,希望神鳥帶著亡者的靈魂升天,登級。我這個偽藝術人喜歡神話故事,所以就比較偏好理解這幅畫可能與洛水女神有關。傳言洛水女神宓妃是中國先秦神話裡最漂亮的一位。是黃河之神的配偶,司掌洛河的水神。洛神最初的名字“宓妃”源於屈原的《天問》,之後他的《離騷》、《思玄賦》等都寫到了洛神。後世的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楊雄的《甘泉賦》也寫過宓妃。當然,流傳最廣的關於洛神的,便是曹植的《洛神賦》了,後來的顧凱之還為此做了一副名畫。“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03.關於洛神的身份,也是各自賦予意義。如此優秀的女神,總會有一個光鮮亮麗的家庭背景。據說她是伏羲之女。李善注《文選·洛神賦》曰:“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此則註釋實際上是引自漢末人如淳的說法,如淳注《史記·司馬相如傳》中《上林賦》曰:“如淳曰:宓妃,伏羲女,溺死洛水,遂為洛水之神。”也有人認為是伏羲之妃。清人屈复在其《楚辭新註》中關於宓妃的身份提出疑義,曰:“下女佚女為高辛妃,二姚為少康妃,若以此意例之,則虙妃當是伏羲之妃,非女也。”認為宓妃應是伏羲氏之妃。
但是神話故事,總是人們各自從大量的歷史殘餘資料裡仔細揣摩,帶有個人色彩,帶有個人想像。總歸是讓人充滿好奇與意猶未盡的


《人物御龍圖》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也屬於葬儀中引導墓主人升天這一類祈禱性作品,畫中部分還偶用了金白粉彩,它為我們了解那些金碧輝煌的楚國壁畫提供了一定的實證。這幅帛畫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金的粉彩的作品,人物用流暢的線條勾描,再施以平塗和渲染,畫中龍、鷺、輿蓋基本用白描勾勒,表現出繪者純熟的繪畫技藝和對狀物的精心細緻的觀察。帛畫細絹質地,高37.5厘米,寬28厘米,帛畫上端縫裹細竹篾,並系絲繩,其用途無疑是葬儀用的旌幡。


全畫分爲三個部分:上部描繪的是天國景象,繪有神話人物女鍋,以及表示長壽的仙鶴、展翅的鴻雁和錯落在扶桑樹上的金鳥太陽和8個小太陽、月亮;中部繪有墓主人和她的隨從人員。通過對這位老婦的服飾、形態、發式進行研究,認定爲利蒼之妻;下部描繪了地下和海水,畫着一個赤身裸體的力士,雙手托擧着象征大地的白色扁平物。在他兩側各有一龜,還有貓頭鷹,意在守衛死者的亡靈。對於這幅帛畫,至今仍有多種說法,但以“天上、人間、地下”說爲主流。整幅帛畫既有中國的神話傳說,也有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並采用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彩繪,層次豐富,色澤鮮豔,是中國漢初繪畫風格的代表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