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 
摹韋偃牧放圖,宋代李公麟傳世名作。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曾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擅長畫人物、馬匹。此圖絹本,墨筆淡設色,縱46.2厘米,橫429.8厘米。此圖系摹繪唐代畫家韋偃《牧放圖》之作。畫高低不平的土坡沙漬間,牧者趕放著群馬。馬匹或覓食,或奔騰,或嬉鬧,或翻滾,各具姿態,生動有趣。牧者有的騎在馬上,有的靠在樹下,有的穿戴較為整齊,有的則赤足敞懷。畫幅前半段擁塞、緊密,後半段疏散、鬆弛,富於節奏感。全圖共畫馬1200多匹,牧者140餘人。人物和馬匹用墨筆勾勒,線條挺拔有力,墨色較濃重,坡石極少皴擦,略施赭石色渲染,既加強了畫面的氣氛,又保留有唐代繪畫的風貌。圖右上角有篆書自題款“臣李公麟奉勅摹韋偃牧放圖”兩行,與文獻記載相合。
-------------------------
摹韋偃牧放圖
宋·李公麟
  李公麟,生卒年不詳,字伯時,舒城(今安徽省)人,活動在宋哲宗年間(1086~1100),年輕時曾任地方官,後來厭倦仕途,隱居龍眼山,自號龍眼居士。博學工詩,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無所不能,並被認為是“白描畫”的祖師之一。傳世作品有《維摩詰圖》、《五馬圖》、《西園雅集圖》等。
  此圖為絹本長卷,橫四米多,以全景構圖展現皇家在平原上、坡谷間牧放的浩大場景,畫面有馬一千二百餘匹,牧馬者百餘人,馬倌逐馬於丘陵中魚貫現出,馬匹散開在平川上嬉戲、吃草,整個馬群佈置疏密錯落,有條不紊。山石用筆簡略,意境闊遠,畫馬以白描略加渲染,設色淡雅明麗,造型準確,筆法流暢,具有典雅沉靜的宋畫風格。落款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放牧圖”。韋偃為生活於唐中期的鞍馬畫家,以繪龐大馬群而聞名。原本不存,依摹本亦可見唐鞍馬畫的一貫脈絡和李氏摹古的高超水平
-------------------------
《放牧圖》原是唐代畫馬名家韋偃所作,內容在描繪當時牧場放馬的盛況。李公麟奉敕臨摹了這件作品。全卷共有一百四十三人,一千二百八十六匹馬,場面浩大,氣魄宏偉。畫面從右向左展開,在平原、坡陀、溪水、樹石之間,牧人驅趕馬群,或奔馳,或跳躍,或緩行,或尋食,或就飲,或嬉戲,或吻琢,或伏臥,或滾塵。牧人有騎馬前進的,有徒步的、倚樹休息的;或衣冠整齊,或赤足敞懷,極為生動。構圖上,運用層層土丘為背景,將群馬有條不紊地安排其間,顯得繁而不亂,密中有疏。而且適當地注意了遠近大小的比例關係,做到了層次分明,虛實相生。圖中人物馬匹以墨線勾勒,坡陀樹石勾括後,略加皴擦烘點,筆法挺勁,工而不板。設色則豐富而清雅。從此圖可以窺見韋偃原作的規模,同時也看出李公麟臨摹本的高深藝術造詣。雖臨唐畫,仍有獨創風格。亦可印證畫鑒中之記載:「…畫馬師韓幹不為著色,獨澄心紙為之。惟臨摹古畫,用絹著色。」此畫卷首有篆書二行款:「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並經宋宣和內府﹝鈐有政和、政龢、宣和中祕、宣和等印﹞、紹興內府﹝有紹興印﹞、明內府、清內府收藏:也經南宋賈似道、明孫承澤、清梁清標等私人的遞藏。後幅有明太祖朱元璋題跋,又乾隆題於前幅及隔水,為難得流傳有緒的畫蹟。 
------------------
韋偃 與《牧放圖》
2016/05/25 來源:畫家圈
韋偃 (公元8世紀)〔唐〕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干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於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群。其《放牧圖》畫人一百四十餘,畫馬一千二百餘匹。唐張彥遠謂:「居閒嘗以越箋點簇鞍馬,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曲盡其妙,宛然如真。」韋偃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干畫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杜甫曾賦詩對其畫備加讚賞,元鮮于樞詩云:「韋偃畫馬如畫松。」所畫筆力勁健,駿尾可數,如顏魯公書法。亦善山水、松石、人物。所畫山水風格高超,屬王維一派;所寫松石更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飀,輪囷盡偃蓋之形,宛轉極蟠龍之狀,千枝萬葉,非經歲不成;畫山水,山以墨斡,水以筆擦,雲煙變幻,遠岸長陂,叢林灌木,筆力有餘,而景象不窮;人物則高僧奇士,禽獸則牛羊群驢,無一不盡其能。畫跡有《雙騎圖》、《牧放人馬圖》、《三馬圖》、《散馬圖》、《沙牛圖》、《松下高僧圖》等2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百馬圖》卷,李公麟摹本,現藏故宮博物院。 據記載,他畫白川原牧馬,馬的姿態變化萬千,窮極生動。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範,該圖繪駿馬一千二百餘匹、圉人等一百四十餘名,眾馬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畫山水,也對唐代山水松石的變革有過重要作用
《牧放圖卷》絹本,原作者唐人韋偃,此幅為宋人李公麟臨摹,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圖的母本系唐代韋偃的精品,是李公麟奉宋徽宗之旨而摹,表現了幸官馬夫牧放皇家良駟的壯觀,氣勢如虹的場景,共畫了1286匹馬和143個人,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全卷的氣勢由雄壯剛勁,轉化為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漸成疏鬆流暢,敷色精細而無華貴之氣,畫風清雅,淳樸溫潤,全卷構圖講究章法,疏密聚散變化有致,前半部擁塞、緊張,後半部疏散、鬆弛,富於節奏感,足見畫者功夫之深厚,展現我國古代人的風采。
----------------
如此龐大的構圖,若沒有長時間的經營和縝密的運思,即使是臨摹,也是難以構想的。 李公麟的大部分繪畫作品是畫在紙上的,並不施色彩,“惟臨摹古畫,用絹素著色”(元·湯垕《畫鑒》)。 唐朝畫家韋偃已無可靠的作品存世,通過李公麟的這個摹本,也可以領略其繪畫的風采。
《臨韋偃牧放圖》卷,宋,李公麟作,絹本,水墨淡設色,縱46.2cm,橫429.8cm。 
這是一幅宋朝畫家李公麟臨摹唐朝畫家韋偃的作品。畫幅為長卷形式,從右自左展開。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廣闊的平原間,牧者驅趕著大群馬匹蜂擁而來,馬嘶人叫,熱鬧異常。畫面中段以後,馬群逐漸散開成組各自活動,有的低頭覓食,有的追趕嬉鬧,有的奔跑,有的就地翻滾,還有幾匹馬走向遠處的小河去飲水。眾多的馬匹姿態各異,生動自然。放馬的牧人,有的騎在馬上,有的穿戴較為整齊,有的則敞胸露懷赤足,在樹蔭里休息的牧人為契丹族,其中似乎還有等級的差別。整個畫面的構圖,前半部擁塞、緊張,後半部疏散、鬆弛,富於節奏感。 
全圖共畫了人一百四十餘口、馬一千二百多匹,可謂洋洋大觀。 
畫中的馬匹和人物均用墨線勾勒,線條挺拔有力,色澤較濃重,坡石墨色稍淡,略有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強了畫面的氣氛。構圖和筆墨的變化。使整個作品主次分明、生動活潑,避免了呆板、重複和混亂。如此龐大的構圖,若沒有長時間的經營和縝密的運思,即使是臨摹,也是難以構想的。 
李公麟的大部分繪畫作品是畫在紙上的,並不施色彩,“惟臨摹古畫,用絹素著色”(元·湯垕《畫鑒》)。這件作品為臨摹本,用絹素作畫並施淡彩,與畫史的記載完全吻合。唐朝畫家韋偃已無可靠的作品存世,通過李公麟的這個摹本,也可以領略其繪畫的風采。 
-----------------
這是一幅宋朝畫家李公麟臨摹唐朝畫家韋偃的作品。畫幅為長卷形式,從右自左展開。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廣闊的平原間,牧者驅趕著大群馬匹蜂擁而來,馬嘶人叫,熱鬧異常。畫面中段以後,馬群逐漸散開成組各自活動,有的低頭覓食,有的追趕嬉鬧,有的奔跑,有的就地翻滾,還有幾匹馬走向遠處的小河去飲水。眾多的馬匹姿態各異,生動自然。放馬的牧人,有的騎在馬上,有的穿戴較為整齊,有的則敞胸露懷赤足,在樹蔭里休息的牧人為契丹族,其中似乎還有等級的差別。整個畫面的構圖,前半部擁塞、緊張,後半部疏散、鬆弛,富於節奏感。
全圖共畫了人一百四十餘口、馬一千二百多匹,可謂洋洋大觀。
畫中的馬匹和人物均用墨線勾勒,線條挺拔有力,色澤較濃重,坡石墨色稍淡,略有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強了畫面的氣氛。構圖和筆墨的變化。使整個作品主次分明、生動活潑,避免了呆板、重複和混亂。如此龐大的構圖,若沒有長時間的經營和縝密的運思,即使是臨摹,也是難以構想的。
李公麟的大部分繪畫作品是畫在紙上的,並不施色彩,“惟臨摹古畫,用絹素著色”(元·湯垕《畫鑒》)。這件作品為臨摹本,用絹素作畫並施淡彩,與畫史的記載完全吻合。唐朝畫家韋偃已無可靠的作品存世,通過李公麟的這個摹本,也可以領略其繪畫的風采。
--------------------
《臨韋偃牧放圖》卷,宋,李公麟作,絹本,水墨淡設色,縱46.2cm,橫429.8cm。
這是一幅宋朝畫家李公麟臨摹唐朝畫家韋偃的作品。畫幅為長卷形式,從右自左展開。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廣闊的平原間,牧者驅趕著大群馬匹蜂擁而來,馬嘶人叫,熱鬧異常。畫面中段以後,馬群逐漸散開成組各自活動,有的低頭覓食,有的追趕嬉鬧,有的奔跑,有的就地翻滾,還有幾匹馬走向遠處的小河去飲水。眾多的馬匹姿態各異,生動自然。放馬的牧人,有的騎在馬上,有的穿戴較為整齊,有的則敞胸露懷赤足,在樹蔭裏休息的牧人為契丹族,其中似乎還有等級的差別。整個畫面的構圖,前半部擁塞、緊張,後半部疏散、松弛,富于節奏感。
全圖共畫了人一百四十餘口、馬一千二百多匹,可謂洋洋大觀。
畫中的馬匹和人物均用墨線勾勒,線條挺拔有力,色澤較濃重,坡石墨色稍淡,略有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強了畫面的氣氛。構圖和筆墨的變化。使整個作品主次分明、生動活潑,避免了呆板、重復和混亂。如此龐大的構圖,若沒有長時間的經營和縝密的運思,即使是臨摹,也是難以構想的。
李公麟的大部分繪畫作品是畫在紙上的,並不施色彩,"惟臨摹古畫,用絹素著色"(元·湯垕《畫鑒》)。這件作品為臨摹本,用絹素作畫並施淡彩,與畫史的記載完全吻合。唐朝畫家韋偃已無可靠的作品存世,通過李公麟的這個摹本,也可以領略其繪畫的風採。
評論
宋 米 芾:李公麟病右手三年,餘始畫。以李嘗師吳生終不能去其氣。餘乃取顧高古,不使一筆入吳生。又李筆神彩不高,餘為目睛面文骨木,自是天性,非師而能。(《畫史》)
宋 鄧 椿:畫之六法,難以兼全,獨唐吳道子,本朝李伯時,始能兼之耳。然吳筆豪放,不限長壁大軸,出奇無窮。伯時痛自裁損,隻于澄心紙上,運奇布巧,未見其大手筆,非不能也,蓋實矯之,恐星光或近眾工之事。(《畫繼雜說》)
宋 羅大經:李伯時工畫馬,曹輔為太僕卿,太僕廨舍,御馬皆在焉。伯時每過之,必終日縱視,至不暇與客語。大概畫馬者,必先有全馬在胸中,若能積精儲神,賞其神駿,久久則胸中有全馬矣。信意落筆,自然超妙,所謂用意不分乃凝于神者也。(《鶴林玉露》)
宋 俟 名:人物自吳晉以來,號為名手者,才得三十三人。其卓然可傳者,則吳之曹弗興,晉之衛協,隋之鄭法士,唐之鄭虔周昉,五代之趙岩杜霄,本朝之李公麟。(《宣和畫譜》)
元 湯 垕:李伯時,宋人人物第一。專師吳生照映前古者也。畫馬師韓幹,不為著色,獨用澄心堂紙為之。惟臨摹古畫用絹素著色,筆法如行雲流水,有起倒。作天王像全法吳生。士人高仲常專師伯時,彷佛亂真。至南渡吳興僧梵隆亦師伯時,但人物多作出水紋,稍乏神氣,若畫馬則全不能也。伯時暮年作畫蒼古,字亦老成。餘嘗見《徐神翁像》,筆墨草草,神氣炯然。上有二絕句,亦老筆所書,甚佳。又見伯時摹韓幹《三馬》神駿突出縑素,今在杭州人家,使韓幹復生亦恐不能盡也。(《畫鑒》)
明王世貞:南渡以前獨重李公麟伯時,伯時白描人物遠師顧吳,牛馬斟酌韓戴,山水出入王李,似于董李所未及也。(《藝苑巵言》)
明 李日華:李伯時在彭蠡濱,見野馬千百為群,因作《馬性圖》。蓋謂散逸水草,蹄齕起伏,得遂其性耳。知此則平日所為金羈玉勒,圍官執策以臨者,皆失馬之性矣。是亦古人作曳尾龜之意。(《六硯齋筆記》)
作者簡介
李公麟,字伯時,舒州人。第進士,歷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用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長于詩,多識奇字。自夏、商以來鍾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測款識。聞一妙品,雖捐千金不惜。
紹聖末,朝廷得玉璽,下禮部諸儒議。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雕法中絕。此真秦李斯所為不疑。"議由是定。
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既歸老,肆意于龍眠山岩壑間。雅善畫,自作《山庄圖》,為世寶。傳寫人物尤精,識者以為顧愷之、張僧繇之亞。襟度超軼,名士交譽之。黃庭堅謂其風流不減古人,然因畫為累,放世但以藝傳雲。(《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李公磷傳》)
-----------------
北宋李公麟作。絹本,設色。縱41.2厘米,橫429.8厘米。現藏故宮博物院。《牧放圖》是唐代著名畫家韋偃的作品。場面浩大,全圖共畫有1286匹馬,143個牧人。《摹韋偃牧放圖》畫面用墨線勾描,線條流暢有力,形象刻畫精微。結構疏密相間,有條不紊。該畫既保留了韋偃原作的面貌,又反映出李公麟熟練的繪畫技巧和風格,是一件稀世珍寶。有“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款。
  卷後有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弘曆等人題記。歷經北宋內府,明神宗朱翊鈞,清梁清標收藏。《庚子銷夏記》、《石渠隨筆》、《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馬球圖/韋偃的《雙騎圖》詩聖杜甫讚賞“畫無敵”的韋偃,唯一的傳世真跡為《雙騎圖》,唐開元、天寶之際,著名的畫馬專家有曹霸、韓幹,韋偃(韋偃和著名詩人韋應物是堂兄弟)三人並肩,世稱“曹韓韋”。韋偃畫馬,形神兼備,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幹畫馬之形。與“韓乾之匹也。”而韋偃與韓幹,都是京兆長安人/到唐代,馬球已經成為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一般士兵、宮女的「全民運動」。 唐代20個皇帝中,有11個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I7UE1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