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的儒學派別大致可分為九派。朱子學派的藤原惺窩(1561-1619)雖主朱子學,實則有意調和朱、陸二學,而獨排佛、釋。陽明學派的中江藤樹(1608-1648)以上帝匯聚宋、明的天道、理氣、良知、明德、心性及孝道於一爐。聖學派的山鹿素行(1622-1685)主張應行「禮」、用中,實踐日常有用之學。古義學派的伊藤仁齋(1627-1705)認為天下之理,盡於《語》、《孟》二書。古文辭學派的荻生徂徠(1666-1728)認為道乃先王所制,故應習先王之道,以成安天下之才。折衷學派的井上金峨(1732-1784),以禮為道,以孝為德,以行仁為實踐道德的方法。考證學派的大田錦城(1765-1825),以古註為主,補之以朱註、明清諸家、已見其為學方法。心學派的石田梅巖(1685-1744),認為萬事皆由心所發,學問之至極在盡心知性。獨立學派代表者三浦梅園(1723-1789),以條理學發展宇宙論,呼籲透過忠孝愛敬,各安其分,以達到天下和睦的太平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