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舉「香港不屬於中國」看板 中國球員:X你媽的
香港球迷高舉著「HK IS NOT CHINA」看板。(圖擷取自王大雷微博)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香港足球隊對中國隊的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昨天開打,這場「港中大戰」比的不只是球技,雙方球迷也比氣勢,昨不少香港球迷在場高舉「HK IS NOT CHINA(香港不屬於中國)」的看板,惹怒不少中國球迷,就連中國足球員王大雷都非常不爽,在微博上怒轟「CNMD(X你媽的)」。
王大雷在微博上PO一張香港球迷高舉「HK IS NOT CHINA」看板的照片,他寫道:「我不懂政治,我只知道我是個中國人,我很驕傲我是個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我跟那些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一樣有著一顆赤紅的心!感謝你們一直以來對中國隊的支持!我知道在電視前也有很多球迷在陪著中國隊,雖然沒有贏下比賽,但我想對你們說,有你們我感到自豪!」看似只是表達愛國之心,但王大雷最後卻寫:「對於這張圖片...CNMD」直接向香港球迷嗆聲。
王大雷在2006年剛滿17歲就被簽下,在夏季時被召入中國國家代表隊,成為中國足球歷史上最年輕的國腳之一。
全球九大最美宗教建築榜單出爐
-
大陸蘇睢寧水月禪寺入選全球九大最美宗教建築。
即將在新加坡舉行的2015年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近日公布了『宗教類』入圍名單,全球九大宗教建築因其獨特設計入圍『宗教類』最美建築名單。
國際在線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據悉,這九所宗教建築分別位於美國、亞洲和中東等國家和地區,類別包括伊斯蘭清真寺、天主教堂、佛教寺院等。跟傳統的宗教建築不同,這些建築因為新穎別緻的現代設計吸引了評委的目光。
水月禪寺內部體現了佛教禪的意境。
日本廣島絲帶教堂專為婚禮設計,兩個交錯的螺旋樓梯象徵了男女的結合。
新郎、新娘從不同的樓梯出發,緩緩向上,最後在頂部會合。
位於杜哈的卡達伊斯蘭研究學院。
卡達伊斯蘭研究學院內部,燈光在天花板上跳躍。
薩爾瓦多卡德德烏教堂。
卡德德烏教堂前美景。
越南芽莊的一座寺廟隱沒於自然之中。
越南芽莊寺廟的一角,一名僧人在野花中點亮蠟燭。
新加坡天主教城市中心建築非常現代化。
南韓加平郡『生命之光』教堂。
陽光透過木質結構投射進『生命之光』教堂內部。
新加坡摩訶菩提修道院。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斯特拉天主教堂。
斯特拉天主教堂內部。
一家7口黏TT睡一起! 爸媽:愛愛不一定要在床上
▲湯姆和伊莉莎白及5個孩子全睡在同一張床上。(圖/翻攝自wanderingtheworldbelow)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德州一對夫婦和他們5個小孩睡覺的方式超乎想像,一家7口全在同一張床上,而且爸媽強調,完全不影響性生活,因為他們可以挖掘更多不一樣的地點「愛愛」。
44歲的湯姆和35歲的伊莉莎白育有4子1女,最小1歲、最大11歲,他們表示,由於全家人經常出門旅行,在旅館或是露營時都住在一起,因此回到家之後,孩子們反而不習慣有自己的房間,常常在深夜跑來找爸爸媽媽,他們還得安撫一番工夫之後各自送回房間哄睡,最後不勝其煩,乾脆決定以後全家人7口黏在一起睡,當他們告訴孩子們這個計畫時,每個孩子都是超興奮的,於是一起去IKEA買家具回來改裝了一張大床。
湯姆及伊莉莎白的性生活並未因此而減少,伊麗沙白笑著說:「現今都有車震了,所以愛愛不一定要在床上」,她表示現在一家人睡在同一間房後,空出很多房間,都是他們夫妻尋找刺激的地方。
不過伊莉莎白也表示,7人睡在一起有的時候還是會有問題,比如半夜有人起床就會把其他人吵醒,其中一個孩子感冒時,就得隔離另外睡,以免傳染等。湯姆和伊莉莎白也將組裝大床的經驗分享到網站上,詳細的寫出要買哪些零件和組裝方式,不少人也躍躍欲試想做個「大床」來睡。
日本地名多由「2個漢字」組成? 旅日華人作家這麼分析
▲日本東京夜景。(圖/MIKA)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京都」府、「大阪」府、「愛知」縣、「埼玉」縣、「東京」都、「千葉」縣......這些日本地名相信台灣民眾都耳熟能詳,不過不說你可能沒有無發現,為什麼這些地名幾乎都由「2個漢字」組成呢?
旅日華人作家莫邦富日前在《日經中文網》撰文,指他在日媒網站上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感觸,該文題為「為什麼日本地名以2個字組成的漢字地名為多?」他說,日本全國分為47個一級行政區,除了比較特殊的北海道外,不是2個字的地名只有神奈川、和歌山、鹿兒島這3個縣。
▲奈良知名旅遊地、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群之一的東大寺。(圖/記者蔡玟君攝)
莫邦富表示,古代日本的地名其實由「各種字數組成」,一直到了和銅6年(公元713年),中央政府通令各地領主,「把各藩國的郡名、裏名改為2個字的好文字,並使其固定下來。」後人將這份文件稱為「好字二字化令」,因當年日本學習唐朝文化,所以自然而然模仿唐習慣改以「2個漢字」組成地名。
莫邦富接著提到中文詞彙,指「2個漢字」相當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節奏感,即使是這10多年來的新語彙,仍以2個字組詞為主要構成形式。他也提到,長久以來中國人碰到「長而難記」的詞彙時,會很自然縮短成2個字的略語來表達,如家庭教師稱為「家教」、政治協商會議略為「政協」、美國證券公司譯為2字的「美林」(Merrill Lynch)。
▼位於關西兵庫縣、日本第一名城「姬路城」。(圖/記者黃士原攝)
--------------------
香港23個必去古蹟!來趟中西合璧的歷史之旅
文、圖/TravelBAG
香港地方小,但也有本土歷史,加上經過了英政府的殖民管治,「中西合壁」、「華洋集處」等形容詞,正好顯示香港的獨特。還好有文物保育的概念,不是舊的就要換走,老了就要淘汰。今年 10 月至 11 月,香港有 25 個古蹟會特設開放參觀,平時只能看到建築物的外觀,今次就可以裡裡外外看透透。雖然未有仔細時間表,但先 bookmark 也可以!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前身是英國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一級文物保護歷史建築物,建築是二十世紀初的殖民地風格。
牛棚藝術村
前身是牛隻中央屠宰中心,建於1908年,於1999年8月停業,改建後租用給本地藝術家作為工作室,慢慢演變成牛棚藝術村,紅磚牆也是建築的標記,以往不開放予公眾參觀。
藝穗會
以前是舊牛奶公司倉庫,是一級歷史建築,現在是小型表演場地,作藝術活動推廣。
饒宗頤文化館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饒宗頤文化館曾用作香港海關的分廠、檢疫站、監獄、以至傳染病醫院等,經過不同的階段,現在成為文化藝術的場地,以饒宗頤教授名字來命名,推廣中國文化,例如茶藝、書法。
PMQ
PMQ 元創方
前身是警察宿舍,於是1951年建成,是亞洲第一座興建給員初級警務人員、華裔警員及其家屬的宿舍。每個單位均有獨立的露台和廚房,起初每層設有公用廁所和浴室,1960年代加建了電梯,70年代各戶擁有獨立廁所和浴室。
東華三院文物館
建於1911年,前身是廣華醫院大堂,後來曾因為白蟻侵蝕屋頂木結構,進行了大型修葺工程,1958年重建後只保留了大堂部分。現在用作收藏東華三院的文物,是法定古蹟。
油麻地戲院
是香港現存唯一一座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成的戲院,於 2007 年列作二級歷史建築物,修葺後在 2012 年重開,用作戲曲活動中心,也幫助了粵曲的保育。
三棟屋博物館
原址是一條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圍村,於 1981 年列為法定古蹟;修建成博物館後開放予市民參觀。建築包括予前廳、中廳及祠堂,兩旁四間獨立的居室,左右及後排的橫屋,把整個村莊圍著,圍村是香港本土的特色。
孫中山紀念館
前身是何甘棠的住宅甘棠第,於 2010 年列為法定古蹟,甘棠第建於 1914 年,由香港富商何東之二弟何甘棠興建,1960年甘棠第售予鄭氏家族,其後鄭氏又轉售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作教會的聚會場所。之後經政府收購,修建為孫中山紀念館。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創立於 1953 年,最先稱「馮平山博物館」,至 1994 年,改稱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上窰民俗文物館
原址是建於 19 世紀末的客家村舍,上窰村,現在修建為展現農家生活的文物館。
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香港分校
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於 2009 年投得歷史建築物北九龍裁判法院的使用權,成立香港分校(SCAD Hong Kong)。大樓於 1960 年建成,大樓最大的特色是門外組成六角形的樓梯。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存放了保良局早期及富有特色的文物。
油街實現
前身是建於 1908 年,香港皇家遊艇會總部,一幢兩層高的紅磚建築。之後被香港政府收回,曾改作職員宿舍,也曾成為文物暫存倉庫。現在活化為推廣視覺藝術的藝術空間,是二級歷史建築。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前身是舊域多利軍營卡素樓,為已婚軍人宿舍,日軍侵港期間曾被轟炸,戰後重新修復。卡素樓為愛德華古典復興風格建築,是一級歷史建築。
香港醫學博物館
前身是 1906年啟用的香港細菌學檢驗所,以應付當時香港的鼠疫問題。二次大戰過後,檢驗所改名香港病理檢驗所,現為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海防博物館
前身是舊鯉魚門炮台,是 1941 年香港保衛戰的重要戰場。
香港文物探知館
前身是建於 1910 年,前威菲路軍營 S61 及 S62 座,是軍事用地。
「芳園書室」旅遊及教育中心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
前身是「陳氏書齋」,屬鄉村私塾,2008年活化後,改為博物館,是三級歷史建築。
茶具文物館
前身為舊三軍司令官邸,是香港殖民地時期,駐香港英軍三軍總司令的官邸。原址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英國殖民地色彩建築物,已列為法定古蹟。
F11攝影博物館
建築物為戰前建築,因建築充滿裝置藝術風味,被評級為三級歷史建築。
動漫基地
前身是綠屋,建於 1920 年代,樓高4層,是四層高唐樓的典型建築,現為二級歷史建築。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前身是域多利軍營軍火庫,用作研製與儲存炸藥, 1979 年駐港英軍遷出後,成為政府工作間及倉庫。現在成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會址。內部建築分別是一級及二級歷史建築。
部分歷史建築免費入場,亦設有免費導賞團,名額先到先得,參觀者可在建築物內收集蓋印,以作留念。
---------------
管中閔談數位時代的政策形成:「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政策自己修」
TED X Taipei 2015 今日上午展開第二天的議程:「群」。「群」從談數位時代的公民教育作為開場,談人的選擇如何驅動了社會、談網路如何翻轉媒體、談群眾參與的力量將如何驅動社會價值觀,但可能也如何有限。
下台後在臉書上遠比在台上時活躍,也擁有巨大網民人氣,人稱管爺的前經建會、改制後的國發會主委管中閔首先詢問觀眾,許多文章談蔣經國,回憶那個時代的美好,但我們最該問問為什麼今天沒有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
尹仲容曾經掌管二戰後的台灣經濟,但已經過世超過 50 年,李國鼎、孫運璿在政府財經、科技相關工作都超過 8 年以上,分別帶領台灣經濟成長與經濟轉型,重要政策曾經包含有成立加工出口區、產業的二次替代與成立科學園區發展半導體產業等形成台灣今日產業面貌的重要經濟決策。管中閔觀察,過去人民因為資訊傳播速度與品質有限,社會非常仰賴菁英的決策,政府政策有賴高層菁英的策略思考來推動,因此政策的推動通常由行政機關的高層告訴你要怎麼做來決定,進一步推往立法機關,並透過公聽會、工會、公會代表、立法院委員會的參與來宣導與溝通。
但網際網路所帶來的資訊開放與效率,可能打破了這種政策決策形成過程,「家父長式的政策決議」已經無法說服一般人民。管中閔以自己任內推動,最後宣告失敗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為例,說明政府目前政策決策形成過程的巨大困境。政府目前多數的政策決策方式,還是依賴行政部門高層的思考,發給行政部門的基層或周遭的智庫組織形成政策建議,透過傳統媒體與電子媒體的訪問或說明、立法院的委員會、公聽會、工會、產業公會、地方政府的說明會等等來增加民眾的參與與溝通。但根據管中閔自己參加這樣的溝通過程,發現這樣的過程時間成本高昂,但效果卻很容易不彰。這些不彰的過程,其實正是經濟學裡典型的「資訊斷裂」、「資訊壟斷」與「代理人問題」。
(圖說:傳統政策決策過程的問題,管中閔提供)
管中閔觀察共享經濟中創新模式的特點,發現網際網路平台所帶來的資訊公開、分享而不壟斷的群眾外包,其媒合效率可能可以比以往驚人,透過網際網路的效力,資訊公開與群眾智慧來形成政府政策的決策模式比以往都更加有機會。管中閔以同在現場,並目前還正在台灣行政部門內閣裡的蔡玉玲政務委員,其所推動群眾參與政策形成過程的 vTaiwan平台為例,發現透過網路讓群眾參與政策討論,溝通效率與效果可能遠比以往菁英政策決策模式的效果還好。透過網路平台開放政策討論,首先讓行政部門在政策形成的過程有機會直接快速的與立法部門溝通,包含行政部門、立法部門、人民與智庫都可以作為政策的提案者,也都同時可以作為政策決策所需要的資料提供者,這樣的過程有助於政策決策時的利益相關人直接溝通並互相理解,也可以加快傳統家父長式菁英政策決策過程的不足。
(圖說:透過個人的政治實踐,發現政策形成過程溝通效率的不足,管中閔提供)
管中閔分享,在 2014 年 3 月,當立法院衝進許多學生,最後演變成學運的同時,他其實非常深刻在反省,行政部門裡面包含他自己有這麼多好人,這麼努力地想要讓國家讓社會更好,為什麼我們做的事情會被指責到那麼不堪。當他看到「自己的國家自己救」還包含有 fxxx goverment 的這句標語時他非常震驚,後來自由貿易區法案的推動過程,他實踐了自己的假設,花了許多時間上媒體宣傳、同時參加公聽會、立法院委員會、產業公會說明會等等,最後推論也許不只是政策形成的「溝通不夠」而已,可能還有政策形成的「群眾參與」之不足。
(圖說:vTaiwan 平台目前的討論首頁,數位時代翻攝)
管中閔最後回答主持人許毓仁對於演講的前一天,國民黨剛針對 2016 總統大選提名「柱下朱上」的決定,他表示他很認真在思考明年總統大選是否要去投票,目前也還沒有明白的答案,
但他對於未來政治的思考,已經從「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推往公民社會透過網路直接群眾參與,更進一步的「自己的政策自己修」。
管中閔相信,這樣大家才能一起讓國家與社會更好。
(圖說:透過網路平台資訊公開與群眾智慧,有機會增加政策形成溝通的媒合效率。管中閔提供)
------------------
法官撤銷交通罰單
文/爽報中心
「前有測速照相」與「前有違規取締」不同嗎?桃園地院法官在一起不服超速告發的交通違規裁決訴訟上,認定兩者意義不一樣,撤銷民眾的超速罰單。 桃園市古姓民眾103年間開車到宜蘭,事後接到國道警察寄發的一張超速逕行舉發的罰單,說他在國道3號高速公路25公里處的中和交流道附近,時速109公里超過速限90公里,被警員以移動式測速器測到超速。古姓民眾不服,認為一路看到的都是速限100公里,而他的車速一直在110公里以下容許範圍內,因此向桃園地院提起行政爭訟。 國道公路警察局第九警察隊回覆,強調違規路段速限是90公里,並設立有相關告示,且在測速地點前方也有「前有違規取締」的標示牌。 審理法官錢建榮認為,《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測速照相桿前方必須有「明顯標示」提醒,當初立法也特別要求警方要預先提醒駕駛,過去在測速照相桿前200公尺都會標示「前有測速照相」的警告牌,但後來卻變成「前有違規取締」。警察機關雖認為此舉已盡告知駕駛的義務,但法官認為兩者詞義不同,明顯與立法目的不符。 錢建榮說,「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適用法律不應只是形式上的邏輯而已,而應更貼近人民與社會經驗。所以判警方應撤銷該張超速罰單。
國道警察使用移動式測速照相器取締超速車輛。資料畫面(非此案件相關取締畫面)
------------------
美景如畫 飛往世界最美機場Top 10-MOOK景點家 - 墨刻出版 華文最大旅遊資訊平台 - http://goo.gl/hfDf1N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