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菩薩歸鄉 信眾有共識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0日, 2018
羅漢有的沉思禪坐、有的談論佛法,姿態各異,各得其妙。 照片提供吳文成
鹿野苑藝文學會吳文成會長為佛教藝術盡心盡力。 照片提供吳文成
廿年前山西平遙清涼寺兩尊大菩薩流落於海外,如今於台灣再現,信眾發願歸還給山西清涼寺,再度重現佛教文物回歸的榮耀!不禁令人想起1999年台灣曾歸還山西資壽寺一批明代珍貴的十六羅漢及兩個童子頭像,使其身首復原的創舉,這不僅是兩岸文物回歸的典範,更是當時民間宗教界交流的一項盛事
資壽寺位於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蘇溪村,寺內最引人注目的是正殿內的元代壁畫和各殿內七十九尊明代彩塑像。現存大型元明壁畫,堪與名滿華夏的永樂宮壁畫相媲美。以十六羅漢為代表的明代彩塑更是匠心別具,獨樹一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並於1986年資壽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了《中國名勝詞典》。
明代彩塑精妙珍貴
未料1993年,十六尊羅漢及兩位童子頭像,忽於一夜之間被盜取,身首異處的十六羅漢飄零海外。雅好文物的震旦集團陳董事長,痛惜宗教文物流落海外,他不惜重金,歷經一年多的蒐集請回台北,並在確認文物身分後,聲明「身為炎黃子孫,看到文物被破壞並流落海外,備感心痛」,願無償捐贈該批十六羅漢頭像,使之物歸原主。這才使流落海外多年的十六羅漢,終於榮歸故里。
鹿野苑藝文學會吳文成表示,十六羅漢之所以如此珍貴,要追朔到宋明時期佛教普及走入民間,佛教造像藝術的審美觀也融入中國本土化,再加上山西省明代時期經濟發達,為全中國保存最多古建築、寺廟和彩塑,並盛行供奉菩薩、羅漢像等,當時造佛像是神聖的功德,所以虔誠的匠師們,會選擇以傳統技法來塑造彩繪莊嚴佛像。也就成為當代最多的佛教藝術文物。
中國彩塑佛像成就非凡,從古代的敦煌石窟延續到山西宋明時期的寺院,都有精美莊嚴的佛菩薩羅漢像。通常彩塑佛像製作方法,首先要訂製木架為主體骨架,再纏繞草繩做出人物大形,在上由黏土和稻草合成的粗泥等待乾燥後,再敷細緻泥土和棉花泥,使素像表面堅固光滑,接著塗上由膠質加白土的地色、最後貼金、著色、敷彩;這些步驟做完後,一尊莊嚴慈祥的佛菩薩像就完美呈現。而山西資壽寺的明代十六羅漢像就是在這樣的傳統技法上,表現出高度的人物寫實風格,和豐富宗教生命精神的藝術珍品,成為一組隨意自由的精妙之作。
佛教文物漸受重視
吳文成說,在中國寺院中常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盛行於世間之十八羅漢圖像,為十六羅漢另加降龍、伏虎二尊者,而五百羅漢,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比丘眾五百阿羅漢。
羅漢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資壽寺的十六羅漢有的侃侃而談,相貌儒雅溫文,祂們目光睿智,笑容平實親切,各具神韻。有的沉思禪坐、有的談論佛法,姿態各異,動靜不一,各得其妙,儼如隱藏於生活中隨機度化眾生的高僧。這批回歸故里的羅漢頭像,身首重合後舉行了隆重的十六羅漢重新開光儀式,資壽寺又煥發出昔日的神彩。
吳文成認為,無論是這次清涼寺的迎請大菩薩計畫或是幾年前轟動一時的資壽寺十六羅漢榮歸故里,都是希望兩岸民眾能認識到我國傳統佛教精神與珍惜保護文物的永續智慧生命。他說,這批資壽寺羅漢,如同無言說法度眾一般,衪從家鄉身首分離,流落海外多年再到台灣,透過善心人士和兩岸文化界的交流,祂聯繫兩岸民心的傳統宗教情感。所以希望這次規畫的大菩薩回歸山西計畫,也能讓世人正視佛教文物的珍貴性,並凝聚兩岸對於文物的重視。
傳統宗教文物是先民的智慧與生活藝術的結晶,讓佛教文物歸回原處,為兩岸傳統宗教信仰情懷的共同核心,藉此大菩薩榮歸活動,共同珍惜中華傳統文化。

十八羅漢/中國的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加上兩位羅漢,乾隆所欽定的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是我國歷代對佛法精研的和尚,而且具有高超的武藝,拳法出神人化,深藏不露,這些和尚得道之後雲遊天下,本著慈悲胸懷, 到處行俠仗義,死後為眾人奉祀於觀音菩薩兩旁/釋迦牟尼佛為使佛法在佛滅度後能流傳後世,使眾生有聽聞佛法的機緣,囑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分局各地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演變成為十八羅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TaHshB

中國的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加上兩位羅漢,乾隆所欽定的十八羅漢。分別是:
賓度羅跋囉惰闍(Pindola-bharadvaja)
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
迦諾迦跋厘惰闍(Kanaka-bharadvaja)
蘇頻陀(Suvinda)
諾距羅(Nakula)
跋陀羅(Bhadra)
迦理迦(Karika)
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
戍博迦(Svaka)
半託迦(Panthaka)
羅怙羅(Rahula)
那伽犀那(Nagasena)
因揭陀(Ingata)
伐那婆斯(Vanavasin)
阿氏多(Ajita)
注荼半託迦(Cuda-panthaka)
嘎沙鴉巴尊者(Kasyapa 迦葉尊者)
納答密答喇尊者(Maitreya 彌勒尊者)
十六羅漢(或稱十六阿羅漢、十六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佛經只有列出十六羅漢,並無十八羅漢,但中國民間附加了兩位。首十六羅漢的名字早有佛經所載,但附加的兩位「羅漢」仍存不同說法。
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演變而成。據師子國慶友尊者《法住記》所載,佛陀臨涅槃時,所囑咐到世間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是十六羅漢。《法住記》也記載了十六羅漢的姓名。至於演變為十八羅漢的原因來源很多,其中一說指古代中國人認為「9」為吉祥數字,到唐朝以後才在十六羅漢加了兩個尊者,湊成了十八羅漢。另一說推測,後人可能是將慶友尊者與玄奘也當作羅漢。流存至今的最後兩位羅漢,出現原因和身份說法很多,已難以考證。
十八羅漢最後兩位羅漢之厘定,現時仍沒有什麼經典的根據。一般推斷十八羅漢之出現時期,乃根據最早提及十八羅畫像的文獻《東坡文集》和相關畫像。據《東坡文集》描述,北宋蘇軾曾得一幅前蜀簡州金水張玄畫的「十八羅漢圖」,因而題了十八首贊《十八大阿羅漢頌》,但沒有列出十八羅漢的名字。第二次描述見於《東坡文集》續集十,蘇軾於清遠峽寶林寺見貫休畫的「十八阿羅漢圖」,再作詩題贊《自海南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且標出了羅漢名字。蘇軾所記的第十七和第十八羅漢,分別是慶友尊者和賓頭盧尊者(十六羅漢之一——賓度羅跋羅惰闍的重複)。按蘇軾所見的繪畫作品推斷,畫家所處的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已出現了十八羅漢之說。
到宋代、元代後,十八羅漢之說已廣泛流行於中國民間,連中國古典神魔小說《西遊記》也出現「十八羅漢鬥悟空」的故事。不過,宋代志磐撰《佛祖統記》認為,賓頭盧尊者為重複充數,慶友尊者是《法住記》作者,故排除了兩者。《佛祖統記》指,以正當名份受佛陀囑咐的最後兩位羅漢應該是迦葉尊者和君徒缽嘆尊者。清朝的《秘殿珠林續編》中,乾隆題頌最後兩位羅漢降龍羅漢是迦葉尊者、伏虎羅漢是彌勒尊者,並由章嘉呼圖克圖所考定。
藏傳佛教主要是講十六羅漢;但在一些地區也有十八羅漢的說法,相傳是從中土傳入的,最後兩位指的是達磨多羅(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十八羅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McDO3T



佛教派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4ff9Oh
大乘佛法八大宗派 : 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等。 ...
www.buddha-hi.net查看原始檔
本帖最後由 釋大寬法師 於 2013-8-1 13:27 編輯
佛教隨著大量經論傳來中國,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與我國民族文化相接觸,經過長時期的吸收和消化,獲得了創造性的發展。西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極盛時期,在這時期,思想理論有著新的發展,各個宗派先後興起,呈現百花爭豔的景象。

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法性宗,又名三論宗。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此宗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論宗。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
-----------------------
全盛時期之八大宗派
一、天臺宗
天臺宗,創於隋代,是中國早期的佛教宗派。天臺宗的創始人是智顗大師(或稱智者大師),奉天竺龍樹為初祖,
並以《法華經》經典。天臺宗的學說盛多,其中以「一念三千」、「性具善惡」、「一心三觀」和「三諦圓融」為要。
天臺宗盛於隋唐,至唐武宗「會昌滅佛」後,天臺宗在中土的發展漸走向衰落。

二、三論宗
三論宗,創於隋代,是中國早期的佛教宗派。三論宗是吉藏大師,以印度大乘的中觀思想為本,天竺龍樹為初祖。
所謂「三論」,就是指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三論宗所奉的經典。
三論宗的主要思想有「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和「八不中道」等,以「諸法空性」之真義。

三、唯識宗
唯識宗,又名「法相宗」和「慈恩宗」,成於唐代,為中國大乘八宗之一。
唯識宗的奠基人是玄奘法師,始創人為窺基大師,以長安的大慈恩寺為傳法基地。
唯識宗的根本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六經十一論。

四、華嚴宗
華嚴宗,成於唐代,奉《華嚴經》為根本經典,因而得名。
華嚴宗為法藏大師(或稱賢首法師),其主要思想有「法界緣起」、「六相圓融」、「法界三觀」等,總稱為「如來性起法門」。

五、律宗
律宗,又稱「南山宗」,成於唐代,以研習及持守戒律得名。律宗創始人為道宣法師,以終南山為傳法基地。
律宗的理論根據是「四律五論」,「四律」是《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和《摩訶僧祇律》,
「五論」即《毗尼母論》、《摩德勒伽論》、《善見論》、《蕯婆多論》和《明瞭論》。

六、密宗
密宗,成於唐代,中國大乘八宗之一。密宗的開創者是「開元三大士」,即金剛智、不空、善無畏(詳見全盛時期之高僧)。
密宗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經典,須經灌頂等入教儀式和秘密傳授方可傳習。

七、禪宗
禪宗,中國大乘八宗之一。 禪宗的「禪」,即梵語「禪那」的音譯,意謂「靜慮」、「心念的專一」。
淨空法師以「內不動心,外不著相」,總「禪」之真義。
禪宗的初祖是達摩大師,共傳六祖,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本,
主張「以心傳心」,「行住坐臥,無非是禪」。

八、淨土宗
淨土宗,又稱「念佛宗」,中國大乘八宗之一。淨土宗創始人為善導法師,主張念佛以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盛於民間。
淨土宗敬奉「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其根本經論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
和《往生論》等三經一論。
http://buddhistage.weebly.com/208403042726178263992004320843228232344727966.html

(二) 詳盡的資料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臺宗。

八大宗派概述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三論宗  
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
所以叫做三論宗。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
二諦的“諦”字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邊說的叫真諦,從緣起現象邊說的叫世俗諦。
從俗諦說事物是有,就真諦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也叫空有二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
也叫諸法實相,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
此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緣起無自性,五陰十二處等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
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觀,以求實現其無礙解脫的宗旨。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瑜伽宗
  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
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
 
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
“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實智;“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
“五法”不出染淨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
三自性:一是二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
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
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

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
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
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
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
二無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
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天臺宗  
是以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
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者,住在浙江天臺山,所以叫天臺宗。
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
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盤時。
 
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範疇,所以叫五時。
三觀是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以於一心中獲得,名為一心三觀。
三諦圓融:真諦、俗諦、中道諦叫做三諦;此三諦舉一即三,雖三而常一,說三說一是圓融無礙的,所以叫圓融三諦。
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的教義,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臺宗以自宗為圓教,別的宗屬前三教。
此宗總結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將佛教教義加以精密的調整,發展了大乘圓教理論,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賢首宗  
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
是在前人三論、天臺、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
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
 
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
五教 : 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三是終教,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
四是頓教,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五是圓教,即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理論。
 
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比前天臺宗多加一種頓教,所以稱為五教。
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
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

十玄門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
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

這十玄門總的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於一切事物純雜染淨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
三觀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
 
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
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
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于《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
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禪宗  
禪宗的禪是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
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
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
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

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
此宗的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過去說: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稱為“教外別傳”。
但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于二祖慧可作為印心的準繩,弘忍、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
這樣《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不能說禪宗沒有經典依據。

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
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
南宗慧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
從唐到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為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

此宗和淨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
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嶽懷讓(667~744)和青原行思(?~740)兩大支系,由這兩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
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外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
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由兩系分為五宗,以後又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衰絕不傳了。
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兩家後代。

淨土宗  
是依《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淨土宗。
此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並說別的宗依 戒定慧 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為難行道;

說修淨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安養淨土永不退轉為易行道。
因此,此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廣大群眾。
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
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淨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律宗  
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
戒律有聲聞戒、有菩薩戒,這裏所講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
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
 
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這些在前面己經敍述,這裏不多重複。
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
因為時代的關係,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馳不行了。

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淨戒。
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眾生”。

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裏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內容。
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於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說法。
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薩三聚淨戒中的攝律儀戒就是是以聲聞戒為基礎的。
如殺、盜、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對於律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開、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條中,

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這叫開;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得違犯的,就叫遮。
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

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
其他絕大部分的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
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而在勞作以後就允許吃東西。
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靈活性的。

密宗  
密宗的教義在八世紀時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
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
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本尊毗盧遮那佛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為學習成就的對象或榜樣,就叫本尊。
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習三密瑜伽法。

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譯為相應。三密瑜伽,就是三業相應。
與誰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
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
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
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八大宗派的形成
 
印度產生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
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
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
所以,佛涅般後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
就是因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准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內應運而生。
而傳入中國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最初也是沒有宗派門戶之見的,後來由於翻譯事業的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
以及佛教思想家們對於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了宗派的出現。如有名的天臺宗“五時八教”和華嚴宗的“五教十宗”。
繼後,其他宗派也相繼判教。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經、律)來判釋自己的宗派屬佛所說的至上的圓教經典。
所謂的:各宗大師嘗有教相判釋,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興,門戶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眾二十部派爭執;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

傳入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
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臺宗、淨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
這十三宗中,涅般宗歸入天臺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流傳迄今者,實唯十宗。
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現今仍流行的實屬八大宗派:
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   

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 :
“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臺”近于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

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任何一宗,均可匯歸禪的精神;至於“律宗”,乃是整個佛教的基礎。
所以嚴格地講,律宗不該自成一宗。律宗應該遍屬於各宗,至於宗教的素質,乃是各宗皆備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禪宗特盛,繼而禪淨合一。近代,禪宗出了寄禪及虛雲;淨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
天臺出了諦閑;華嚴出了丹霞;唯識出了歐陽競無(漸)。
但從大致上說,在民間仍以禪淨二脈的影響力較大,在學術界則以唯識的影響力較大。密宗雖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亂。

分化宗派  
談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創教之時,為了適應眾生的根器而說了種種的法門並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別。
到了後代,由於社會環境以及歷代大德,依個人研究興趣的不同,而對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種不同偏重性的探討,
加上個人的修持體驗,而對經典產生種種的詮釋,以自己所闡揚的最為代表佛陀的教義,衍變所及,乃漸漸形成各種的宗派。   
在中國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點就是同時興盛于隋唐盛世。

佛教自從印度傳入中國。在中國經過五六百年的發展,到隋唐時進入了創宗立派的新時期。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學風,佛教理論雖然趨向獨立,
但還沒有能夠對佛教本身不同的觀點加以系統的綜合和會通,獨立的寺院經濟也是處於形成發展之中。
因此當時無佛教宗派的出現,只有眾多的佛教學派。

隋唐時,隨著封建統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經濟的充分發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進一步融合發展的機會,
順應著思想文化大統一的趨勢,一些學派在統一南北學風的基礎上,通過“判教”而形成宗派。
這些宗派各具獨特的教義,教規和修持方法,並為了維護自己宗教的勢力和寺院經濟財產,
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傳法世系。他們的思想體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大量的傳統思想和方法。
中國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標誌著佛教在中土的發展進入了鼎盛階段。   
佛教的八大宗派雖是中國佛教的產物,但其根本依據均不離佛所說的教法。每派都有其完備的體系和經典理論依據。

八大宗派特點
  
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
 
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臺宗。
 
首先:“密富禪貧方便淨”這句中說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點。
“密富”告訴人們,在八個宗派裏面,如果要學密宗的話,在經濟上必須是富有的。
密宗也稱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剛乘”等。由於自稱授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的傳授,為真實言教,
這種真言奧秘,若不經灌頂和秘密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現於人,因而得名。又由於他修習在密想應,又稱“瑜伽密教”。

密教本是西元七世紀以後,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別(中觀,瑜伽)與婆羅門教——印度教相結合的產物,
很快就傳入中國,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
密宗的壇場要佈置的非常精緻莊嚴,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銀,或者是銅質的鑄造,樣式很多,並且要樣樣齊全。
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當的時間,對於上師更要有優厚的供養,
所以要如法學密,經濟上必須富裕,時間上相當空閒的人才好修學。所以稱為“密富”。   

禪宗是中國化最為典型的中國佛教宗派。主張用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
又由於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心性的本原佛性為主旨,故又稱為“佛心宗”。
他淵源於印度佛教,而形成于傳統文化之中,于隋唐時正式創立,到唐未五代時達極盛,宋元以後仍繼續流傳發展。
休學禪宗,不需要富足的經濟條件,因為禪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只在雙腿一盤,就可參禪了。
古代禪宗祖師大德們,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裏,吃的是野菜雜果,穿提粗布麻衣,
雖然生活是這樣的清貧淡泊,但是他們的禪定之樂是無窮的。故而稱為“禪貧”。   

“方便淨”講的是淨土宗的修持特點。
淨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而得名。該宗宣導簡易的念佛法門,故又有“念佛宗”之稱。
相傳東晉慧遠大師曾在廬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蓮社,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慧遠大師因此而被奉為淨土宗“初祖”,
淨土宗也因此而稱“蓮宗”。而一般認為淨土宗的實際創史人應該是唐代的善導大師,其先驅可上溯到曇鸞大師與道綽大師。
而之所以說是“方便淨”是說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不管什麼行業,身分,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持的,
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淨土宗莫屬了。   

“唯識耐煩嘉祥空”是講唯識宗和嘉祥宗的特點。
“唯識耐煩”就是說學法相唯識的人必須要有耐煩的心。
法相唯識宗因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故得名,也稱“法相宗”或“唯識宗”
由於該宗的創史人玄奘大師和窺基大師長住慈恩寺,窺基大師還有“慈恩大師”之稱,因此又稱“慈恩宗”,
又由於《瑜伽師地論》為該宗的根本經典,故也有稱之為“瑜伽宗”。
法相唯識宗裏面的名相很煩瑣,義理層次比較複雜,如不耐煩就無法把他的頭緒搞清楚,一進入法相唯識宗裏如墮雲裏霧中。
所以學唯識必須要有耐煩的心才能學得通。

“嘉祥空”講的就是三論宗的特點。
三論宗因以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菩薩的《百論》為主要典籍而得名。
又因主張“諸法性空”也稱“法性宗”。為了區別也稱法性宗的天臺宗和華嚴宗,又稱為“空宗”。
此宗自羅什大師譯出三論以來,研究三論者代不乏人。至隋吉藏大師而集大成,正式創立了“三論宗”。
 
之所以說“嘉祥空”是因為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在研究三論時,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稱為“嘉祥大師”,
又因為他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而此宗所依據的《中論》等三論的內容完全是闡明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
所以稱他為“嘉祥空”。   

接下第三句是“傳統華嚴修身律”講的是華嚴宗和律宗的特點。   “
傳統華嚴”是在說明華嚴宗的特點。華嚴宗因奉《華嚴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
又因其實際創史人法藏大師,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後人稱法藏大師為“賢首大師”故又稱“賢首宗”;
該宗主要發掘”法界緣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
 
中國是大乘佛教的國家,中國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華嚴宗為中心的。
如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以華嚴思想作為他信仰的根據。

《華嚴經》起源於印度,傳到中國之後,經過中國祖師大德的智慧的融合,將華嚴法界緣起的思想發揮得最圓融最究竟,
並提出種種的觀法,寓哲理於實踐中。由於歷代大德對華嚴思想所作的創新與發明,使華嚴哲學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出了奇葩,
而成為中國佛教的傳統信仰。即所謂“傳統華嚴”。   

“修身律”開示了律宗的特色。
律宗以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因其所依據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又稱為“四分律宗”;
又因創宗人道富律師常住終南山,而又名為“南山宗”或“南山律宗”。
佛教的律宗是講究修身作人的。如太虛大師云: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因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
把人作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來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而證悟最高的真理。
這是律宗給予人們的指示,所以稱為“修身律”。   

最後一句是“義理組織天臺宗”顯示了天臺宗的特色。
天臺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創立最早的一個宗派,他淵源於南北朝,初創于隋興盛于唐。
因其實際創始人智凱大師常期住在天臺山而得名“天臺宗”;又由於此宗奉《法華經》為主要經典,由此也稱為“法華宗”。
在各宗派之中,對佛學義理,能建立嚴密的組織,有系統的加以闡發的當推天臺法華為第一。

天臺的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聖教分為五時,並按其所攝受的物件分為:頓,漸,密秘,不定等化儀四教,
以及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以科學的方式將三藏十二部經典,分門別類的歸納於不同根性的眾生,
並將修行的方式與證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較,所以說到義理的組織方面,天臺宗是最嚴密最有系統的。

八大宗派發源地
  
1、浙江國清寺是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
又是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濟公“活佛”的故鄉而聞名於世。   
隋開皇十八年(598)創建。智於天臺山開創我國佛教天臺宗,此寺為我國天臺宗根本道場。
日本佛教天臺宗及日蓮宗均以天臺山國清寺為祖庭。還有很多佛教宗派均與我國天臺宗有直接或間接的淵源。   
唐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義真來寺,從道邃、行滿學習天臺教觀,並依道邃受菩薩戒。
回國後創立了日本佛教天臺宗、日蓮宗,奉國清寺為祖庭。大中七年(853),該宗五祖圓珍;
南宋乾道四年(1168),該國臨濟宗初祖榮西等,都曾先後來此巡禮求法。近年來,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絕於途。   

2、南京棲霞寺是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   
南齊永明七年(489)創建。隋吉藏在此創立我國佛教三論宗。為國內佛教四大叢林之一。   
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
棲霞寺歷史上幾易其名。最初稱棲霞精舍,唐時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國時改為妙因寺,
宋代又改名為普雲寺、棲霞寺、崇報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複稱棲霞寺。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與清兵作戰時,棲霞寺毀於戰火。1919年重建。   

3、山西玄中寺是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   
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72)。為淨土宗的發源地。日本佛教淨土宗及其系統各宗派均奉為祖庭。國內外影響甚大。   
寺內所存唐穆宗長慶三年(西元832年)《特賜寺莊山林地土四至記》碑銘記載,
“時大魏第六王孝文皇帝延興二年(西元472年),石壁峪曇鸞祖師初建寺,至承明元年(西元476年)寺方成就”。
曇鸞是北魏時雁門(今代縣)人,於此講經說法,廣布淨土宗教義,並撰《天親淨土論》兩卷,名重一時,影響極大,被譽為“肉身菩薩”。
隋末道綽、唐初善導二大師相繼在此弘揚淨土宗風,拓修寺院,使古刹達到其中史以來的鼎盛期。   

4、陝西西安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   
創建于隋開皇九年(589)。為唐玄奘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譯場。
玄奘創立我國佛教法相宗,此寺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為祖庭。   

5、陝西長安縣淨業寺(律宗祖庭)。   
建于隋代(581—618)。為創立我國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師的道場。歷代尊道宣為律宗開祖。   

6、河南嵩山少林寺(禪宗祖庭)。   
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國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此創立禪宗,為我國禪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國內外有深遠影響。   

7、陝西長安縣華嚴寺(華嚴宗祖庭)。   
位於陝西長安縣少陵原半坡的華嚴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實際創始人,葬于華嚴寺南、
華嚴寺始建于唐貞元十九年(803),現僅存磚塔兩座,東為初祖杜順禪師塔,西為四祖清涼國師塔。
四祖法名澄觀,于三祖法藏歿後私淑其學,住五臺山清涼寺,撰新譯《華嚴經疏》等,後世稱之“清涼大師”。   

8、陝西西安城南大興善寺(密宗祖庭)。   
創建于晉泰始至太康年間(265—289)隋唐盛時為翻譯佛經的國立譯場。
其中,以唐開元年間來華的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翻譯了大量佛教密典,貢獻最大,稱開元三大士,盛宏密教。
日本高僧弘法大師空海師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國後建立真言宗。該寺是有中外影響的重要古刹。西安佛教協會所在地。
http://baike.baidu.com/view/2762401.html
-----------------------
全盛時期之八大宗派

Picture
一、天台宗
天台宗,創於隋代,是中國早期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創始人是智顗大師(或稱智者大師),奉天竺龍樹為初祖,並以《法華經》經典。天台宗的學說盛多,其中以「一念三千」、「性具善惡」、「一心三觀」和「三諦圓融」為要。天台宗盛於隋唐,至唐武宗「會昌滅佛」後,天台宗在中土的發展漸走向衰落。

二、三論宗
三論宗,創於隋代,是中國早期的佛教宗派。三論宗是吉藏大師,以印度大乘的中觀思想為本,天竺龍樹為初祖。所謂「三論」,就是指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三論宗所奉的經典。三論宗的主要思想有「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和「八不中道」等,以「諸法空性」之真義。
三、唯識宗
唯識宗,又名「法相宗」和「慈恩宗」,成於唐代,為中國大乘八宗之一。唯識宗的奠基人是玄奘法師,始創人為窺基大師,以長安的大慈恩寺為傳法基地。唯識宗的根本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六經十一論。
四、華嚴宗
華嚴宗,成於唐代,奉《華嚴經》為根本經典,因而得名。華嚴宗為法藏大師(或稱賢首法師),其主要思想有「法界緣起」、「六相圓融」、「法界三觀」等,總稱為「如來性起法門」。
五、律宗
律宗,又稱「南山宗」,成於唐代,以研習及持守戒律得名。律宗創始人為道宣法師,以終南山為傳法基地。律宗的理論根據是「四律五論」,「四律」是《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和《摩訶僧祇律》,「五論」即《毗尼母論》、《摩德勒伽論》、《善見論》、《蕯婆多論》和《明了論》。
六、密宗
密宗,成於唐代,中國大乘八宗之一。密宗的開創者是「開元三大士」,即金剛智、不空、善無畏(詳見全盛時期之高僧)。密宗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經典,須經灌頂等入教儀式和秘密傳授方可傳習。

七、禪宗
禪宗,中國大乘八宗之一。 禪宗的「禪」,即梵語「禪那」的音譯,意謂「靜慮」、「心念的專一」。淨空法師以「內不動心,外不著相」,總「禪」之真義。禪宗的初祖是達摩大師,共傳六祖,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本,主張「以心傳心」,「行住坐卧,無非是禪」。
八、淨土宗
淨土宗,又稱「念佛宗」,中國大乘八宗之一。淨土宗創始人為善導法師,主張念佛以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盛於民間。淨土宗敬奉「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其根本經論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等三經一論。
-------------------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特點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
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
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
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
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

所以,佛涅般後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
就是因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准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
境內應運而生。而傳入中國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

當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最初也是沒有宗派門戶之見的,後來由於翻譯事業的
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們對於佛法的分類判攝,
才有了宗派的出現。如有名的天臺宗【五時八教】和華嚴宗的【五教十宗】。
繼後,其他宗派也相繼判教。

什麼是「判教」?

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經、律〕來判釋自己的宗派屬佛所說的
至上的圓教經典。所謂的:各宗大師嘗有教相判釋,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
教判既興,門戶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眾二十部派爭執;
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
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臺宗、
淨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

這十三宗中,涅般宗歸入天臺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
流傳迄今者,實唯十宗。 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
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現今仍流行的實屬八大宗派:三論宗、天臺宗、
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因此,我們修學佛法,
最好是選擇近於自己根性或興趣的,作為入門的方便。

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
【華嚴】及【天臺】近于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
【禪宗】是佛法的重心。

太虛大師說: 「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

任何一宗,均可匯歸禪的精神;至於【律宗】,乃是整個佛教的基礎。
所以嚴格地講,律宗不該自成一宗。律宗應該遍屬於各宗,至於宗教的素質,
乃是各宗皆備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禪宗特盛,繼而禪淨合一。
近代,禪宗出了寄禪及虛雲;淨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臺出了諦閑;
華嚴出了丹霞;唯識出了歐陽競無〔漸〕。但從大致上說,在民間仍以禪淨二脈
的影響力較大,在學術界則以唯識的影響力較大。密宗雖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亂。

談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創教之時,為了適應眾生的根器,而說了種種的
法門並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別。到了後代,由於社會環境以及歷代大德,依個人研究
興趣的不同,而對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種不同偏重性的探討,加上個人的修持體驗,
而對經典產生種種的詮釋,以自己所闡揚的最為代表佛陀的教義,衍變所及,
乃漸漸形成各種的宗派。  

佛教的八大宗派雖是中國佛教的產物,但其根本依據均不離佛所說的教法。
每派都有其完備的體系和經典理論依據。若細說之,則無法盡其意達其理,
今據八大宗派的修持特點淺而說之。

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
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臺宗。

首先:「密富禪貧方便淨」這句中說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點。
「密富」告訴我們,在八個宗派裏面,如果要學密宗的話,在經濟上必須是富有的。
密宗也稱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剛乘」等。由於自稱授法身佛大日如來
深奧秘密教旨的傳授,為真實言教,這種真言奧秘,若不經灌頂和秘密傳授,
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現於人,因而得名。又由於他修習在密想應,又稱「瑜伽密教」。
密教本是西元七世紀以後,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別(中觀、瑜伽)與婆羅門教—
印度教相結合的產物,很快就傳入中國,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
那為何稱為“密富”呢?因為密宗的壇場要佈置的非常精緻莊嚴,道具的打造材料
非金即銀,或者是銅質的鑄造,樣式很多,並且要樣樣齊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
花相當的時間,對於上師更要有優厚的供養,所以要如法學密,經濟上必須富裕,
時間上相當空閒的人才好修學。

「禪貧」是不是說禪很貧窮呢?非也。
禪宗是中國化最為典型的中國佛教宗派。主張用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
又由於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心性的本原佛性為主旨,故又稱為「佛心宗」。
他淵源於印度佛教,而形成于傳統文化之中,于隋唐時正式創立,到唐未五代時達極盛,
宋元以後仍繼續流傳發展。

那什麼叫「禪貧」呢?如果你想學禪宗,沒錢不要緊,因為禪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
水邊,茅蓬,只在雙腿一盤,就可參禪了。古代禪宗祖師大德們,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
裏,吃的是野菜雜果,穿提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是這樣的清貧淡泊,但是他們的禪定
之樂是無窮的。

「方便淨」講的是淨土宗的修持特點。淨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而得名。
該宗宣導簡易的念佛法門,故又有「念佛宗」之稱。相傳東晉慧遠大師曾在廬山
邀集僧俗成立白蓮社,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慧遠大師因此而被奉為淨土宗「初祖」,
淨土宗也因此而稱「蓮宗」。而一般認為淨土宗的實際創史人應該是唐代的善導大師,
其先驅可上溯到曇鸞大師與道綽大師。而之所以說是“方便淨”是說修行淨土宗的
念佛法門,不管什麼行業,身分,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
方法,非淨土宗莫屬了。

其次「唯識耐煩嘉祥空」是講唯識宗和嘉祥宗的特點。
「唯識耐煩」就是說學法相唯識的人,必須要有耐煩的心。
法相唯識宗因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故得名,也稱「法相宗」或
「唯識宗」。由於該宗的創史人─玄奘大師和窺基大師長住慈恩寺,窺基大師還有
「慈恩大師」之稱,因此又稱「慈恩宗」,又由於《瑜伽師地論》為該宗的根本經典,
故也有稱之為「瑜伽宗」。

此宗為什麼要有耐煩的心呢?因為法相唯識宗裏面的名相很煩瑣,義理層次比較複雜,
你如果不耐煩就無法把他的頭緒搞清楚,一進入法相唯識宗裏如墮雲裏霧中。
所以學唯識必須象學數學一樣,要耐得住煩,才能學得通。

「嘉祥空」講的就是三論宗的特點。三論宗因以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
和提婆菩薩的《百論》為主要典籍而得名。又因主張「諸法性空」也稱「法性宗」。
為了區別也稱法性宗的天臺宗和華嚴宗,又稱為「空宗」。此宗自羅什大師譯出
三論以來,研究三論者代不乏人。至隋吉藏大師而集大成,正式創立了「三論宗」。
之所以說「嘉祥空」是因為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在研究三論時,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稱為
「嘉祥大師」,又因為他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而此宗所依據的
《中論》等三論的內容完全是闡明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稱他為「嘉祥空」。

接下第三句是「傳統華嚴修身律」講的是華嚴宗和律宗的特點。
「傳統華嚴」是在說明華嚴宗的特點。華嚴宗因奉《華嚴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
又因其實際創史人法藏大師,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後人稱法藏大師為「賢首大師」
故又稱「賢首宗」;該宗主要發掘「法界緣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

而所謂的「傳統華嚴」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中國號稱是大乘佛教的國家,中國佛教
的大乘思想就是以華嚴宗為中心的。如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
但以華嚴思想作為他信仰的根據。《華嚴經》起源於印度,傳到中國之後,經過中國祖師
大德的智慧的融合,將華嚴法界緣起的思想發揮得最圓融最究竟,並提出種種的觀法,
寓哲理於實踐中。由於歷代大德對華嚴思想所作的創新與發明,使華嚴哲學在中國佛教史
上開出了奇葩,而成為中國佛教的傳統信仰。
  
「修身律」開示了律宗的特色。律宗以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
因其所依據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又稱為「四分律宗」;又因創宗人道富律師
常住終南山,而又名為「南山宗」或「南山律宗」。佛教的律宗是講究修身作人的。
如太虛大師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因為人格
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作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來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而證悟最高的
真理。這是律宗給予我們的指示,所以稱為「修身律」。

最後一句是「義理組織天臺宗」顯示了天臺宗的特色。
天臺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創立最早的一個宗派,他淵源於南北朝,初創于隋興盛于唐。
因其實際創始人智凱大師常期住在天臺山而得名「天臺宗」;又由於此宗奉《法華經》
為主要經典,由此也稱為「法華宗」。

在各宗派之中,對佛學義理,能建立嚴密的組織,有系統的加以闡發的當推天臺法華
為第一。天臺的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聖教分為五時,並按其所攝受的物件分為:
頓,漸,密秘,不定等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以科學的方式
將三藏十二部經典,分門別類的歸納於不同根性的眾生,並將修行的方式與證果的等次,
一一加以分析比較,所以說到義理的組織方面,天臺宗是最嚴密最有系統的。
-------------------
大乘佛法八大宗派:

佛教隨著大量經論傳來中國,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與我國民族文化相接觸,經過長時期的吸收和消化,獲得了創造性的發展。西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極盛時期,在這時期,思想理論有著新的發展,各個宗派先後興起,呈現百花爭豔的景象。

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法性宗,又名三論宗。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一、法性宗(三論宗):
此宗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論宗。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
---------------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所以,佛涅般後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準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內應運而生。而傳入中國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當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最初也是沒有宗派門戶之見的,後來由於翻譯事業的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們對於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了宗派的出現。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時八教】和華嚴宗的【五教十宗】。繼後,其他宗派也相繼判教。什麼是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經、律〕來判釋自己的宗派屬佛所說的至上的圓教經典。所謂的:各宗大師嘗有教相判釋,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興,門戶遂起。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眾二十部派爭執;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淨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這十三宗中,涅般宗歸入天台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流傳迄今者,實唯十宗。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現今仍流行的實屬八大宗派: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因此,我們修學佛法,最好是選擇近於自己根性或興趣的,作為入門的方便。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任何一宗,均可匯歸禪的精神;至於【律宗】,乃是整個佛教的基礎。所以嚴格地講,律宗不該自成一宗。律宗應該遍屬於各宗,至於宗教的素質,乃是各宗皆備的。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禪宗特盛,繼而禪淨合一。近代,禪宗出了寄禪及虛雲;淨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諦閑;華嚴出了丹霞;唯識出了歐陽競無〔漸〕。但從大致上說,在民間仍以禪淨二脈的影響力較大,在學術界則以唯識的影響力較大。密宗雖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亂。談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創教之時,為了適應眾生的根器而說了種種的法門並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別。到了後代,由於社會環境以及歷代大德,依個人研究興趣的不同,而對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種不同偏重性的探討,加上個人的修持體驗,而對經典產生種種的詮釋,以自己所闡揚的最為代表佛陀的教義,衍變所及,乃漸漸形成各種的宗派。  在中國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點就是同時興盛於隋唐盛世。佛教自從印度傳入中國。在中國經過五,六百年的發展,到隋唐時進入了創宗立派的新時期。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學風,佛教理論雖然趨向獨立,但還沒有能夠對佛教本身不同的觀點加以系統的綜合和會通,獨立的寺院經濟也是處於形成發展之中。因此當時無佛教宗派的出現,只有眾多的佛教學派。隋唐時,隨著封建統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經濟的充分發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進一步融合發展的機會,順應著思想文化大統一的趨勢,一些學派在統一南北學風的基礎上,通過“判教”而形成宗派。這些宗派各具獨特的教義,教規和修持方法,並為了維護自己宗教的勢力和寺院經濟財產,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傳法世系。他們的思想體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大量的傳統思想和方法。中國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標誌著佛教在中土的發展進入了鼎盛階段。  佛教的八大宗派雖是中國佛教的產物,但其根本依據均不離佛所說的教法。每派都有其完備的體系和經典理論依據。若細說之,則無法盡其意達其理,今據八大宗派的修持特點淺而說之。  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首先:“密富禪貧方便淨”這句中說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點。“密富”告訴我們,在八個宗派裡面,如果要學密宗的話,在經濟上必須是富有的。密宗也稱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剛乘”等。由於自稱授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的傳授,為真實言教,這種真言奧秘,若不經灌頂和秘密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現於人,因而得名。又由於他修習在密想應,又稱“瑜伽密教”。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紀以後,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別(中觀,瑜伽)與婆羅門教—— 印度教相結合的產物,很快就傳入中國,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那為何稱為“密富”呢?因為密宗的壇場要佈置的非常精緻莊嚴,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銀,或者是銅質的鑄造,樣式很多,並且要樣樣齊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當的時間,對於上師更要有優厚的供養,所以要如法學密,經濟上必須富裕,時間上相當空閒的人才好修學。  “禪貧”是不是說禪很貧窮呢?非也。禪宗是中國化最為典型的中國佛教宗派。主張用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又由於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心性的本原佛性為主旨,故又稱為“佛心宗”。他淵源於印度佛教,而形成於傳統文化之中,於隋唐時正式創立,到唐未五代時達極盛,宋元以後仍繼續流傳發展。那什麼叫“禪貧”呢?如果你想學禪宗,沒錢不要緊,因為禪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只在雙腿一盤,就可參禪了。古代禪宗祖師大德們,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裡,吃的是野菜雜果,穿提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是這樣的清貧淡泊,但是他們的禪定之樂是無窮的。  “方便淨”講的是淨土宗的修持特點。淨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而得名。該宗倡導簡易的念佛法門,故又有“念佛宗”之稱。相傳東晉慧遠大師曾在廬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蓮社,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慧遠大師因此而被奉為淨土宗“初祖”,淨土宗也因此而稱“蓮宗”。而一般認為淨土宗的實際創史人應該是唐代的善導大師,其先驅可上溯到曇鸞大師與道綽大師。而之所以說是“方便淨”是說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不管什麼行業,身分,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淨土宗莫屬了。  其次“唯識耐煩嘉祥空”是講唯識宗和嘉祥宗的特點。  “唯識耐煩”就是說學法相唯識的人必須要有耐煩的心。法相唯識宗因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故得名,也稱“法相宗”或“唯識宗”由於該宗的創史人玄奘大師和窺基大師長住慈恩寺,窺基大師還有“慈恩大師”之稱,因此又稱“慈恩宗”,又由於《瑜伽師地論》為該宗的根本經典,故也有稱之為“瑜伽宗”。此宗為什麼要有耐煩的心呢?因為法相唯識宗裡面的名相很煩瑣,義理層次比較複雜,你如果不耐煩就無法把他的頭緒搞清楚,一進入法相唯識宗裡如墮雲裡霧中。所以學唯識必須象學數學一樣,要耐得住煩,才能學得通。  “嘉祥空”講的就是三論宗的特點。三論宗因以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菩薩的《百論》為主要典籍而得名。又因主張“諸法性空”也稱“法性宗”。為了區別也稱法性宗的天台宗和華嚴宗,又稱為“空宗”。此宗自羅什大師譯出三論以來,研究三論者代不乏人。至隋吉藏大師而集大成,正式創立了“三論宗”。之所以說“嘉祥空”是因為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在研究三論時,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稱為“嘉祥大師”,又因為他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而此宗所依據的《中論》等三論的內容完全是闡明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稱他為“嘉祥空”。  接下第三句是“傳統華嚴修身律”講的是華嚴宗和律宗的特點。  “傳統華嚴”是在說明華嚴宗的特點。華嚴宗因奉《華嚴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又因其實際創史人法藏大師,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後人稱法藏大師為“賢首大師”故又稱“賢首宗”;該宗主要發掘”法界緣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而所謂的“傳統華嚴”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中國號稱是大乘佛教的國家,中國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華嚴宗為中心的。如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以華嚴思想作為他信仰的根據。《華嚴經》起源於印度,傳到中國之後,經過中國祖師大德的智慧的融合,將華嚴法界緣起的思想發揮得最圓融最究竟,並提出種種的觀法,寓哲理於實踐中。由於歷代大德對華嚴思想所作的創新與發明,使華嚴哲學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出了奇葩,而成為中國佛教的傳統信仰。  “修身律”開示了律宗的特色。律宗以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因其所依據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又稱為“四分律宗”;又因創宗人道富律師常住終南山,而又名為“南山宗”或“南山律宗”。佛教的律宗是講究修身作人的。如太虛大師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因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作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來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而證悟最高的真理。這是律宗給予我們的指示,所以稱為“修身律”。  最後一句是“義理組織天台宗”顯示了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創立最早的一個宗派,他淵源於南北朝,初創於隋興盛於唐。因其實際創始人智凱大師常期住在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又由於此宗奉《法華經》為主要經典,由此也稱為“法華宗”。在各宗派之中,對佛學義理,能建立嚴密的組織,有系統的加以闡發的當推天台法華為第一。天台的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聖教分為五時,並按其所攝受的對象分為:頓,漸,密秘,不定等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以科學的方式將三藏十二部經典,分門別類的歸納於不同根性的眾生,並將修行的方式與證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較,所以說到義理的組織方面,天台宗是最嚴密最有系統的。  以上概略的介紹了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各大特點。同時此八宗不但同時興盛於隋唐的盛世,並且都發揮了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和隋唐的治世昌隆相益成彰,為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但是盛極一時的大乘八宗到了今天,有的已趨於衰落,有的雖然繼續弘揚於世,然而已經比不上隋唐時代的盛況了。
-------------------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簡述(一)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三論”宗:
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論宗。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二諦的“諦”字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邊說的叫真諦,從緣起現象邊說的叫世俗諦。從俗諦說事物是有,就真諦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也叫空有二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緣起無自性,五陰十二處等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觀,以求實現其無礙解脫的宗旨。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瑜伽宗:
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實智;“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淨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天台宗:
是以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範疇,所以叫五時。三觀是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以於一心中獲得,名為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真諦、俗諦、中道諦叫做三諦; ​​此三諦舉一即三,雖三而常一,說三說一是圓融無礙的,所以叫圓融三諦。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的教義,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台宗以自宗為圓教,別的宗屬前三教。此宗總結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將佛教教義加以精密的 ​​調整,發展了大乘圓教理論,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賢首宗:
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三是終教,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四是頓教,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五是圓教,即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理論。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種頓教,所以稱為五教。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十玄門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迴轉善成門,十、託事顯法生解門。這十玄門總的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於一切事物純雜染淨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三觀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 ​​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禪宗:
禪宗的禪是禪那dhyana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此宗的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過去說: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稱為“教外別傳”。但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於二祖慧可作為印心的準繩,弘忍、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這樣,《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不能說禪宗沒有經典依據。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到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為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此宗和淨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嶽懷讓(667-744)和青原行思(?-740)兩大支系,由這兩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外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 ​​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由兩系分為五宗,以後又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衰絕不傳了。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兩家後代。

淨土宗:
是依《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淨土宗。此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並說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為難行道;說修淨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安養淨土永不退轉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廣大群眾。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定要***專修,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淨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律宗:
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戒律有聲聞戒、有菩薩戒,這裡所講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這些在前面己經敘述,這裡不多重複。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製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曰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為時代的關係,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馳不行了。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眾生”。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裡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內容。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於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說法。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薩三聚淨戒中的攝律儀戒就是是以聲聞戒為基礎的。如殺、盜、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對於律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開、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條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這叫開;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得違犯的,就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它絕大部分的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而在勞作以後就允許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靈活性的。


密宗:
密宗的教義在八世紀時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曰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本尊istadeva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為學習成就的對像或榜樣,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習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yoga譯為相應。三密瑜伽,就是三業相應。與誰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 ​​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
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凈,唯識耐煩嘉祥空。古早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臺宗。

  首先:“密富禪貧方便凈”這句中說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點。“密富”告訴人們,在八個宗派里面,如果要學密宗的話,在經濟上必須是富有的。密宗也稱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剛乘”等。由于自稱授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的傳授,為真實言教,這種真言奧秘,若不經灌頂和秘密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現于人,因而得名。又由于他修習在密想應,又稱“瑜伽密教”。密教本是西元七世紀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別(中觀,瑜伽)與婆羅門教——印度教相結合的產物,很快就傳入中國,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密宗的壇場要布置的非常精致莊嚴,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銀,或者是銅質的鑄造,樣式很多,并且要樣樣齊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當的時間,對于上師更要有優渥的供養,所以要如法學密,經濟上必須富裕,時間上相當空閑的人才好修學。所以稱為“密富”。

  禪宗是中國化最為典型的中國佛教宗派。主張用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又由于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心性的本原佛性為主旨,故又稱為“佛心宗”。他淵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古早文化之中,于隋唐時正式創立,到唐未五代時達極盛,宋元以后仍繼續流傳發展。修學禪宗,不需要富足的經濟條件,因為禪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只在雙腿一盤,就可參禪了。古代禪宗祖師大德們,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雜果,穿提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是這樣的清貧淡泊,但是他們的禪定之樂是無窮的。故而稱為“禪貧”。

  “方便凈”講的是凈土宗的修持特點。凈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凈土而得名。該宗倡導簡易的念佛法門,故又有“念佛宗”之稱。相傳東晉慧遠大師曾在廬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蓮社,發愿往生西方凈土,慧遠大師因此而被奉為凈土宗“初祖”,凈土宗也因此而稱“蓮宗”。而一般認為凈土宗的實際創史人應該是唐代的善導大師,其先驅可上溯到曇鸞大師與道綽大師。而之所以說是“方便凈”是說修行凈土宗的念佛法門,不管什么行業,身分,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凈土宗莫屬了。

  “唯識耐煩嘉祥空”是講唯識宗和嘉祥宗的特點。“唯識耐煩”就是說學法相唯識的人必須要有耐煩的心。法相唯識宗因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故得名,也稱“法相宗”或“唯識宗”由于該宗的創史人玄奘大師和窺基大師長住慈恩寺,窺基大師還有“慈恩大師”之稱,因此又稱“慈恩宗”,又由于《瑜伽師地論》為該宗的根本經典,故也有稱之為“瑜伽宗”。法相唯識宗里面的名相很煩瑣,義理層次比較復雜,如不耐煩就無法把他的頭緒搞清楚,一進入法相唯識宗里如墮云里霧中。所以學唯識必須要有耐煩的心才能學得通。

  “嘉祥空”講的就是三論宗的特點。三論宗因以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菩薩的《百論》為主要典籍而得名。又因主張“諸法性空”也稱“法性宗”。為了區別也稱法性宗的天臺宗和華嚴宗,又稱為“空宗”。此宗自羅什大師譯出三論以來,研究三論者代不乏人。至隋吉藏大師而集大成,正式創立了“三論宗”。之所以說“嘉祥空”是因為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在研究三論時,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稱為“嘉祥大師”,又因為他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而此宗所依據的《中論》等三論的內容完全是闡明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稱他為“嘉祥空”。

  接下第三句是“古早華嚴修身律”講的是華嚴宗和律宗的特點。

  “古早華嚴”是在說明華嚴宗的特點。華嚴宗因奉《華嚴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又因其實際創史人法藏大師,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后人稱法藏大師為“賢首大師”故又稱“賢首宗”;該宗主要發掘”法界緣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中國是大乘佛教的國家,中國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華嚴宗為中心的。如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以華嚴思想作為他信仰的根據。《華嚴經》起源于印度,傳到中國之后,經過中國祖師大德的智慧的融合,將華嚴法界緣起的思想發揮得最圓融最究竟,并提出種種的觀法,寓哲理于實踐中。由于歷代大德對華嚴思想所作的創新與發明,使華嚴哲學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出了奇葩,而成為中國佛教的古早信仰。即所謂“古早華嚴”。

  “修身律”開示了律宗的特色。律宗以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因其所依據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又稱為“四分律宗”;又因創宗人道宣律師常住終南山,而又名為“南山宗”或“南山律宗”。佛教的律宗是講究修身作人的。如太虛大師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因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作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來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而證悟最高的真理。這是律宗給予人們的指示,所以稱為“修身律”。

  最后一句是“義理組織天臺宗”顯示了天臺宗的特色。天臺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創立最早的一個宗派,他淵源于南北朝,初創于隋興盛于唐。因其實際創始人智凱大師常期住在天臺山而得名“天臺宗”;又由于此宗奉《法華經》為主要經典,由此也稱為“法華宗”。在各宗派之中,對佛學義理,能建立嚴密的組織,有系統的加以闡發的當推天臺法華為第一。天臺的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圣教分為五時,并按其所攝受的對象分為:頓,漸,密秘,不定等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以科學的方式將三藏十二部經典,分門別類的歸納于不同根性的眾生,并將修行的方式與證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較,所以說到義理的組織方面,天臺宗是最嚴密最有系統的。


動畫:道綽大師傳 - YouTub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