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綱: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四維:即禮、義、廉、恥;
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
四維:即禮、義、廉、恥。
禮——上下、貴賤、長幼、貧富的等級秩序;
義——對國家社會的道德義務;
廉——坦蕩無私,清正廉潔;
恥——對壞事的羞恥心
八德:中國封建社會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應該對儒家「君臣父子」與「三綱五常」等,利於專制統治的思想言論更加警惕,建議可多閱讀《道德經》所敘述的自然之道,及其中天道的概念如何運用於民主政治。 https://bit.ly/41LsCjG


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十四)孔融的兄弟情義

五倫八德/仁、義、禮、智/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

作者:陳彥玲
更新: 2018-08-05 7:44 AM       標籤: 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 陳彥玲, 漢字
豐富錦繡如浩瀚星空的華夏文明中,多的是謹守五倫的禮義模範。兄弟之間講究仁義友愛是生活上理所當然的根本原則。在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中必讀的《弟子規》中就提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家庭是社會國家的基石,符合了倫常分際,家庭才能安穩有序,社會生產運作才能到位。
《尚書 舜典》裡也提到五常之教乃「父義、母慈、兄友、弟恭 、子孝」。《史記 五帝本紀》中依然講了兄友弟恭:「昔高陽氏(帝顓頊,黃帝之孫)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帝嚳,黃帝之曾孫)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若論兄弟情誼,世人肯定會說那孔融能讓梨的故事。孔融何許人也?其乃孔子第二十代孫,魯國曲阜人,東漢末文學家,字文舉,生於西元153年,享年五十有六。曹丕愛其才,列為建安七子之一。因耿直個性又忠君護漢,所發匡正之言得罪了廢漢少帝的董卓,因之被派到黃巾賊作亂最為炙烈的北海為相,因此也被世人稱為孔北海。
《孔融讓梨》曾后希先生畫本,溥心畬賦詩題字,蔣宋美齡女士收藏。(公有領域)
《三字經》裡面說:「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以四歲之資,無須父母叮嚀就懂恭敬兄長,這種先他後我的品行,流傳千古而光耀生輝,留垂青史。
孔氏兄弟還有一事更顯兄弟情義非同一般,話說當朝有位張儉,時任東部督郵官職,掌管驛站,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為漢朝郡級的重要官吏。因彈劾為惡多端的宦官侯覽而遭其報復,侯覽誣陷張儉結黨叛逆並通緝之。《後漢書‧張儉傳》裡說:「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官兵追得凶猛,逼得張儉望見門戶即投靠藏身,但因他的正直良知甚為世人敬重,不論有無交情,沒有一家懼怕全族誅連,皆開門納藏張儉。事後被惡權處死的竟達數十家之眾。孔融家亦為其中之一。
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乃同僚好友,因之,儉往孔家投靠。不料,孔褒不在府中,孔融應門接待,張儉看孔融年僅十六,就沒說明來意。但機敏過人的孔融看出神色慌張的張儉窘迫,而出言收留。待張儉藏身數日離去後,孔家被舉發。在公堂之上,孔氏兄弟二人互頂死罪。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裡面記載著「融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褒曰:『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吏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這一門頂死罪的正義,讓官吏難下決斷只得上報朝廷,最後詔書下達定了孔褒極刑,但未誅連全族。
孔氏門風當非一般平常時日的禮貌恭友可以比擬!堅守道德良知上的標準,捨生就義,如此換得凡俗肉體敗壞後的精神形體永存,亦是華夏文明教化人心的重要綱要。@#


五倫八德/仁、義、禮、智/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File:Confucius Tang Dynasty.jpg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起源於先王之學,經「思孟」「五行」闡發,歷經漢朝,並盛行於宋、明、清三代。三綱指三種儒家認定的倫理關係的原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五種儒家認定的人倫關係的原則:仁、義、禮、智、信。

在《韓非子·忠孝》中,首次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亂。」而「三綱、五常」的說法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何晏在《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中的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這種名教(名份與教化)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三綱之觀念原存於法家,《韓非子》中講:「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漢武帝時董仲舒從天人關係出發,根據「天尊地卑」思想,明辨了三綱五常,稱「惟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又循「陰陽五行」說,確立了「綱常」理論,曰:「天數右陽而不右陰」。又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婦為陰。」後漢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定「三綱」之說。《白虎通義·三綱六紀》稱「三綱者何﹖……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隋代王通與宋代朱熹均聯用過三綱五常。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人慾」即指一切違背三綱五常的動機與行為。朱熹認為:「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虛,循環不已,則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盡之後,終則復始,始復有終,又未嘗有頃刻之或停也。」[1]三綱五常本指天理人事的應對進退,後被專制主義巧取為封建「道統」,甚至在不明事理的鄉愿下導致「禮教殺人」,而這原非聖賢的本願。
《大學》的三綱八目
參見:大學 (書)及格物致知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文如下: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五倫
主條目:五倫
五倫是中國傳統儒家的理論原則之一。「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是指該遵守的原則。所謂五倫即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2]這五個關係,重要程度依次遞減,不同的典籍裡,所記載的順序並不相同。[3]
影響
三綱五常既有儒家的觀念,也有法家觀念。東漢馬融將「三綱」同「五常」相提並論,合稱為「三綱五常」,造成了人們對孔孟之道的誤解。孔子從沒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4],孔子有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5],「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6]。孟子則更進一步闡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7]
----------------
三綱、五常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相關思想基礎可上溯至孔子。何晏在《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中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這種名教(名份與教化)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三綱指三種人倫從屬關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之觀念來自法家,《韓非子》中講:「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五常指五種儒家認定的人倫關係的原則:仁、義、禮、智、信。三綱與五常之間是不可分離的。
漢武帝時董仲舒從天人關係出發,根據「天尊地卑」思想,建立了三綱五常,稱「惟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又以「陰陽五行說」,確立了「綱常」理論,曰:「天數右陽而不右陰」又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婦為陰。」後漢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正式定「三綱」之說,確認神權、君權、族權、夫權的神聖不可侵犯性。《白虎通義•三綱六紀》稱「三綱者何﹖……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宋代朱熹始聯用三綱五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人慾」即指一切違背三綱五常的動機與行為。朱熹認為:「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虛,循環不已,則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盡之後,終則復始,始復有終,又未嘗有頃刻之或停也。」

四維
四維在《管子》牧民篇中有如下文字,應為“四維”的源起。: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四維張,則君令行。…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八德
八德指忠孝、仁愛、信義及和平。國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第六講中,特別重視倡導,因共計有八字,故一般慣例簡稱為「八德」。
五經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本來有六經,它們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

作者是 王福祥
三綱五常:兼論中國古人的倫理依據和精神依靠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的是,在我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兩千餘年裏,世人所普遍遵循的社會倫理道德基本規範的基本內涵,即“三綱五常”。在文章中,筆者試圖從第三人的角度去解讀古代普通的正常的社會人所應該和必須遵循的社會規範,即古代人的倫理關係的確認和實踐。再則,筆者在闡明“三綱五常”基本內涵的前提下,也在試圖論證“三綱五常”實為古人倫理關係確認的依據,並且也是其精神的起碼依靠。

關鍵詞:三綱五常;倫理規範;倫理依據;精神依靠

一、 古代社會倫理規範的脈絡

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主要由兩個基點擴展而形成,其一為長期的小農自然經濟生産方式;其二是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即是由家族(家庭)和國家宗法社會政治結構的一體化。 因此在中華大地上所形成的倫理關係必然是基於這兩個根本的,簡言之就形成了以家族血緣和固定地域交融一體的社會政治結構的範式。因此我國古代的社會倫理規範的形成也就一般有兩種形式:其一是由思想家、倫理學家或政治家總結概括,後由統治階級確認上升為社會倫理的規範或制度;另一種便是在村落氏族中形成的得到普遍認可的族規民約。由此筆者認為,在這樣的家國天下裏,形成的特定權威便是以“家長制”為外在表現的絕對領導體系 ,因而,我國古代的社會倫理也就必然是以依據家長制的表現形式來框定。在本文中筆者著重討論至上而下所形成的社會倫理規範。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倫理規範可以追溯至堯舜禹的聖人品格,但這些聖人們的德行情操,除了歷史傳説而外無從可考。在中國文化史上,《尚書・皋陶謨》是最早把人的美德進行高度概括的,並試圖來構建“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的社會道德規範的倫理體系。 而後,孔子在中國歷史上建構起了第一個完整的道德倫理規範體系,他以知、仁、勇為根本,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禮、孝、忠、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等一系列可查可考的德目。 之後的孟子以仁、義、禮、智為母德,將它擴展為“五倫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 進行社會道德倫理體系概括總結的還有儒家的對頭——法家,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則提出所謂“四維七體”的道德倫理體系“四維”是禮、義、廉、恥。“七體”為“孝梯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齊樽詘(zun qu),纖奮省用,敦蠓(meng)純固,和協輯睦。” 這些德目,後人把它們綜合為“六德”(知、仁、聖、義、中、和)“六行” (孝、友、睦、淵、任、恤)、“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以上這些德目綱要,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中一直有著若隱若現的行為表現,但是在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社會裏扮演主角還是董仲舒提出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仁、義、禮、智、信),經漢武帝大力提倡,漢章帝後便成為了古代專制主義社會倫理規範不可動搖的金科玉律

二、 三綱五常普遍社會倫理地位的確立

漢武帝時董仲舒從天人關係出發,根據“天尊地卑”的思想,“天人感應”的論斷“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又以“陰陽五行説”,確立了“綱常”理論,“天數右陽而不右陰” “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婦為陰。” 漢章帝時經“白虎觀會議”(《白虎通義》)形成“三綱”“五常”之説,近而在我國封建專制主義社會正式確認了神權、君權、族權、夫權的神聖不可侵犯性的基本社會倫理體系。

“三綱”源於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妻者君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 ),其思想內涵可上溯至孔孟。“三綱”由“五倫”(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發展而來,它抓住了五倫中最重要的“三倫”(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以此作為人倫的根本。“五倫”關係是一種雙向的相對關係,而“三綱”關係則是單向的以人身依附和服從為原則的絕對關係,“五倫”雖然強調宗法等級秩序,但它以君臣、父子等的互惠互動和在上者的率先垂范為前提,具有較濃的人情昧;而“三綱”則使倫理關係更加簡單化、直觀化,可以看到“三綱”是建立在“家長制”的絕對權威之下並且得到皇權確認的,因此在世人看來不免有些不近人情,顯得刻板不易變通。

“五常”指五種儒家認定的人倫關係的原則:仁、義、禮、智、信。“常”有恒常,永遠不變的意味。初始的“五常”是指處於特定關係和地位中的“君子”們所應當遵從的特殊道德規範。孟子從社會大眾出發。將其歸結為每個人都應該遵循和必須具有的道德規範,“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已!” 董仲舒為了自身理論體系要求發展道德規範,加上了“信”這一規範,董便稱之為“五常”。漢章帝時接受了這個提法而且學人作出了自己的解釋:“仁者,不忍也,施生愛人也;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知著也。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 後學們還把道家的“五行”聯繫到了一塊,形成了“天道”不變,筆者認為這也是西漢“外儒內法”“儒道交替”治國方略的過渡性包容性的重要體現。

由此,在董仲舒的總結提煉和發展下“三綱”“五常”正式誕生了,《天人三策》得到漢武帝的認可和確認實施後,“擺出百家,獨尊儒術”得以實現,後世王道便以此為正統,“三綱”“五常”的儒家社會道德普遍倫理規範最終得以確認並千年不倒,世代遵循,千年後的大變革是後話了。

三、 中國古人的精神信仰和依靠

“三綱”是古人處理在家長制下宗法等級制度中,最重要的君臣、父子和夫婦三種社會關係的準繩。“綱”原指網上的總繩,主軸,提起它就可以最整齊快捷地帶動起全網來,也就是説“綱”有主導、支配、核心、目的等的意思。筆者認為“三綱”這裡有以下三種含義:其一,在封建專制社會的各種社會關係裏,君臣、父子、夫婦是最基本、最重要三種關係,因此只要抓住了“三綱”便是抓住了社會關係裏的“主要矛盾”,因而,在解決其他社會關係時就可以得心應手,其他倫理關係就可以得到基本的把握。其二,在處理這三種關係時,必須要堅持等級原則,“君就是君、父就是父、夫便是夫。”而臣、子、婦的從屬地位在君、父、夫面前是必須遵循的,也就是説,在處理君臣關係時,臣下要尊重和服從君,為君效忠;在處理父子關係時,子要尊重和服從父,為父盡孝;在處理夫婦關係時,妻子要尊重和服從夫,聽從丈夫。其三,另一個側面則表明,臣、子、婦德地位也是相對的。臣亦可為父及子,子亦可為臣和父,婦亦是母,只有君的變化稍小。故而“三綱”中各個關係的表現形式是多種的,在不同的場合代表不同的身份,其所屬的地位就不同,所遵循的倫理規範也就不盡相同。因此筆者認為“三綱”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形成和應該遵循的倫理關係也是非常明確的,如果“錯位”的話,古人自然是無法理解也是不可原諒的。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五種規範,從社會實際和字面意義理解應該算作是一種道德的規範,因此筆者將“五常”確立在倫理學的範疇而不是哲學。這五種品德孔孟一直都很強調,如孔子“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孟子“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成也,我固有之也” 等。“仁”講的最多的是孔子,自然其後的儒家學派代表們也是在極力的發展和壯大“儒”的學説:“仁者,愛人。” “剛毅木訥近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這樣的倫理規範是顯而易見的,社會各等級之間的人是應該有無差等的仁愛之心的,孟子説“仁政”,對於統治者而言“愛人”就更加重要;做人也要講求“厚道”,純樸和真誠是非常有必要的,剛毅也是做人的基本,木訥更顯示出大智如愚的可靠;擁有優良的道德品質並有不斷向上的追求,把崇高的信念置於生死之上,並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為等等,仁的內涵太廣了,追尋的道德內涵自然也就廣博了。“愛人”是其最根本的體現。

“義”,孔孟也都多講,或許是因為孟子更注重“義”,所以認為孟子更有“仁義”。義利之辨是先秦諸子倫理關係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道義”“義務”與“利己”的個體性就表現的比較直觀了,荀子也有“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聖賢們都不反對有限度的“為自己”,但在更多的層面上是要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舍生而取義” 的,因此在儒家社會理想的“烏托邦”中以及在古人現實的生活規範裏,人們也就更多的是在“義”的倫理要求下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禮”孔老夫子是最講禮,“周禮”的了。在周朝,禮便是約束人們的最基本和必須的社會規範。《左傳》有説“禮,王之大經也。” 禮在周朝就是人們政治生活德爾重要組成部分;《説文》中有“禮,履也。”把禮更是上升到了國家制度的層面,一國人一律遵循的規範。“不學禮,無以立。” 孔老夫子也有過“問禮于老聃”的經歷,“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然而孔子所在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孔子要求的不僅僅是個人道德品格的修養,更是要求上至君王諸侯下至庶子小人都要遵循起碼的“禮”,要對社會關係進行深刻的約束,並進行必要的制度化,追尋“周禮”的遺跡,達到遵循“周禮”的“現實版”。董仲舒之後的歷代王朝所要求民眾必須遵循的自然也就是王朝自己的“禮”了,在人們的心理定勢和律法規範之下,“禮”便是依靠,再次“禮崩樂壞”是不可想像的。

“智”的內涵就比較不那麼使人印象深刻了。儒家學派的學人們都在追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的生活態度和為人要求,“是什麼就是什麼”的本能,這也是真誠待人的起碼規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正是説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穩定,不應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要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要以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不傷于物,不憂不懼的“智”來處理週遭的倫理關係。在孔子那裏,“智”已經是一個明確的倫理規範了,成為衡量人們行為的一個重要道德標準,他把“智”與“仁”和“勇”兩個道德規範並舉,並把三者定位為君子之道“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信” 這是孔子時期提的最少的,其主要是有董仲舒提煉發展而來。“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信”作為儒家的倫理範疇,講求的是要為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董仲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認為“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 要求的是誠實可靠、言行一致的倫理關係。“朋友有信”對待的便也就是一般社會關係的要求,是其最直接的體現。反之,對待什麼樣的人又不需要“信”呢?朋友有“信”,社會大眾有“信”,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的社會道德規範和倫理體系才能得以更好的擴展和弘揚。

“五常”之於現當代的社會倫理追求也是有著積極的作用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之於古代更是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筆者不曾考證,妄下斷言:五常之於古人即是其社會倫理規範,有如現當代的法律規範。不言自明,對於法德精神的信仰是一個有著適合的倫理關係的社會必須的追求。

四、結語

“三綱五常”之於當今社會,以及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長河而言自然是有其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但是在特定的歷史社會生活中,三綱五常在確立社會道德倫理關係和確認世人行為規範上的確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為有了三綱五常,社會倫理得以正常運作,世人行為得以約束,精神信仰得以保證。所以筆者認為,在封建的專制主義社會裏三綱五常是有著巨大的社會歷史作用的,同時如果再以當今社會人的角度去批判它是可笑至極的,因而對於歷史上的道德倫理體系,之於我們現代人要有起碼的歷史同情心,後人之後人同樣也是如此。
-------------
“三綱五常”指的是什麼?
西漢唯心主義哲學家和政治家董仲舒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出三綱五常這一道德規範。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條封建道德原則,要求為臣、為子、為妻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五個封建道德教條。“仁”即愛人、孝悌、忠恕等。“義”指封建道德規範和標準。“禮”是各種封建禮儀、制度和規範。“智”為判別是非之心。“信”係忠誠守信。這些都是用以調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三綱最早源於先秦時期,董仲舒加以改造而成“王道之三綱”。五常則是由董仲鄶在孔孟宣揚的仁、義、禮、智基礎上,再加上“信”而成的,即“仁、誼(義)、禮、知(智)、信、五常之道”。

來源: 中國經濟網
---------------------
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三綱、五常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於孔子。何晏在《論語·爲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中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這種名教(名份與教化)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出處:《論語·爲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

  “三綱”即“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是指“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要求爲臣、爲子、爲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爲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爲准則。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泊靜子曰:上文所引《論語·爲政》語,何晏集解所引馬融注,實已爲漢人之見解,不得謂之爲孔子之本意。故概述中所謂“源於孔子”,實爲臆造。   

  五常又稱“五典”,即五種行爲規則。語出《尚書·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穎達疏雲:“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有 五常:仁、義、理、智、信

  英文: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 (humanity),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idelity   

  五常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類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運動。《傷寒論》序:“人禀五常,以有 五髒。”   

  常是不變的意思,這里指一定准則。五常就是五條准則,也叫“五倫”。這是封建禮教。五常的内容,舊時說法不一。一說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所規定的關係;二說是指仁、義、禮、智、信等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准。它和“三綱”常連起來說,即“三綱五常”。一般不說成“三綱五倫”。


編輯本段三綱五常的出處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倫”觀念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倫”觀念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三綱五常論。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爲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内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爲,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係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係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係:君爲主、臣爲從;父爲主,子爲從;夫爲主,妻爲從。亦即所謂的“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爲宇宙的根本法則。   

  “五常之道”實際上是“三綱”的具體化。董仲舒又認爲,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二綱”、“六紀”的倫理金條

  漢班固(32-92)撰《白虎通義》 中國漢代講論五經同異,統一今文經義的一部重要著作。《白虎通義》總結了兩漢經學的成果,集兩漢今文經學大成之作,主要内容爲記述白虎觀會議關於經學之議論,大部分爲複述董仲舒的學說及基本觀點,並有所發揮。並提出了“二綱”、“六紀”的倫理金條,“三綱”是“署爲數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六紀”爲“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認爲“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六紀”是從“三綱”而來,是“三綱”之紀,把封建社會的倫理關係說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關係。《白虎通義》以三綱五常爲核心構建了一整套神學目的論和政治倫理思想體系,通過一系列的具體制度充分體現出來,在東漢時期實際上起了法典作用。

朱熹的三綱五常

  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爲爲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等立爲名分,定爲名目,號爲名節,制爲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爲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爲主要内容的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展開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於儒,認爲名教出於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爲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後,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爲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倫理綱常,即被視爲“名教罪人”。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作用。   

  示例:可是像我這樣出身名門,幼讀詩書,對聖人三綱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   

  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讀物《三字經》里也明確寫道:“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顺。”“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見“三綱五常”做爲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標准於儒家思想的發颺起着不可磨滅的作用。


編輯本段三綱五常的辯證思想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爲封建階級統治和等級秩序的神聖性和合理性而辯護,成爲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基本理論,爲曆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它們作爲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被寫進封建家族的族譜中,起着規範、禁錮人們思想、行爲的作用。2000多年來,它一直影響着中國人的國民性。當然,這種思想在一定時期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作用。

編輯本段三綱五常的意義
  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繫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積極-----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如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等。  

  他山之石——韓國學者趙駿河在他的《東方倫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一書中對“三綱”解釋如下:“綱”具有“模範”的意義,在社會倫理道德體系中,“君爲臣綱”就是說上級是下級的模範,“夫爲子綱”是說父母是孩子的模範,“夫爲妻綱”是說丈夫是妻子的模範。模範具有帶頭和示範的決定作用,是主導的方面。   

  賦予“三綱”以“模範”和“示範”的意義,說明在“三綱”的倫理關係中,主導方應該承擔起更多的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當家作主”既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在“君臣體系”、“父子體系”和“夫妻體系”中,“三綱”體現了整體性、主導性和有效性,如果沒有這個“綱”,就難免出現互相推委、彼此扯皮、責任糾纏不清的問題。有了“三綱”,複雜的社會、家庭關係就會有一個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綱擧目張,事半功倍。
三綱五常_互動百科 - http://goo.gl/Dw9h5W
三纲五常_百度百科 - http://goo.gl/cOQy7b
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_百度百科 - http://goo.gl/XXZdTp
四端_百度百科 - http://goo.gl/S4LrPK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
2018-01-06 由 一世傾情戀三生 發表于文化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現代通俗易懂的話語,將中國字的由來形象地描繪出來,從中領悟到字的意境,從而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孝: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往大了說,可以是對國家盡忠,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友愛,相互幫助.擴而充之,對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這樣人和人之間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謙讓.
忠: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國民的責任,就是要忠於祖國和人民.「忠」也是要忠於組織和自己的工作職責.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將來到社會服務時,「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說出的話,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騙他人.所做的事,必須要有恭恭敬敬的態度,認真去做,絕對不敷衍了事.
禮: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我們應該遵守各種規定,遵紀守法(也包括禮貌).學生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要敬禮,見到客人要敬禮.不但表面上要敬禮,心裡上更要恭敬,這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體現.
義:是義氣.是說人們應該有正義感,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絕無企圖之心.(當然這不是那種狹隘的「哥們義氣」,那不是義,那是愚昧而以.)
廉:是廉潔.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占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恥: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恥」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恥近乎勇」,知道錯誤就去改過,為當所為,不也是勇的表現嗎!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krkloy8.html
----------------
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對於中國文化的強勢衝擊,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都認為,道德是中國之長項,只要推陳出新,就能夠建構中國的新道德。梁啓超等維新派,試圖以「孝、悌、忠、信」這「四德」為基礎,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華,建構中國新道德。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這是「中體西用」、中西道德精華相融合的傑作。
新八德指忠孝、仁愛、信義及和平。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第六講中,特別重視倡導,因共計有八字,故一般慣例簡稱為「八德」
四維八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GHRAfK
---------------
宗旨:秉持恩主公五倫八德之聖訓,宏揚聖教,推行正信,以濟世助人為志業。
行天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WpLVRe
--------------------------------
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分別指什麼?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還分別對應五常和五行
父子——親——仁——木
夫妻——別——智——水
長幼——序——禮——火
朋友——信——信——土
君臣——義——義——金
四維:即禮、義、廉、恥。
禮——上下、貴賤、長幼、貧富的等級秩序;
義——對國家社會的道德義務;
廉——坦蕩無私,清正廉潔;
恥——對壞事的羞恥心。
八德:中國封建社會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忠是忠於事業,忠於職守,忠於民族,忠於國家。
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仁是寬厚,具有仁愛之心,寬於待人,善於待人,不雞腸小肚,不妒賢嫉能。
愛是在家敬兄愛弟;在事業中,尊重領導,體恤下屬。在社會敬信朋友,由近及遠。
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
義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
和即和諧、協調。古語云「萬事和為貴」。
平即和平、太平,公平,均平。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82lp94l.html
-----------------------------
【道德】
道:是指大自然的法則,也稱天道,它是指宇宙執行的規律,萬變不離其一,世界再怎么變化,天道的執行規律永遠不會變。
德:是指隨順自然的規則,人們按照這執行的規律去做,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樣理解。如果硬要違背自然規律去做,那就會逆天而亡,必有災殃。人會欺負人,但天道決不會欺負任何人。古人常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表明了中華道德發展的歷程。中國傳統道德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道德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并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基本道德規范數量的增減,也有每個道德規范在不同歷史時期自身內涵的豐富與發展。
【五倫】
父子有親 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
君臣有義 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
夫婦有別 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
長幼有序 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
朋友有信 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五種人倫關系,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五常】
仁:仁,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義:義,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禮:禮,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谷物也。只有結滿谷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于曲。
智:智,知道日常的東西。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執行的規律,了解人與人之間關系,就叫智。
信:信,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老師的教誨是要吃虧的。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當然不會騙人。
【四維】
禮:上下、貴賤、長幼、貧富的等級秩序。
義:對國家社會的道德義務。
廉:坦蕩無私,清正廉潔。
恥:對壞事的羞恥心。
【八德】

孝字半老半子,言親已老半入土,為子就是手足以奉養扶持。所謂“百善孝為先”。孝者百行之首,萬善之源,乃為人該行該守之第一重大義務也。為人不可無孝,無孝如樹無根,如水無源。
父母養子成人,恩深如似海,德高如泰山,一朝一夕一舉一動難言盡述,父母愛子無微不至,辛苦不辭冒險不退,始終不倦勞而不怨,愛子一生至死不變。
為人子者須當知恩報本,欲子孝順,須先孝雙親,如不孝父母親,別人一定會逆離你,今日為人子媳婦,后日為人父母翁姑,今日不孝父母翁姑,后日受子女媳婦不孝,惡性迴圈,理之所當然也。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蓋因習見其行為,自然盡學其舉動也。

悌,悌字先點為兄,后點為弟,弓身一手一足,是最親的同胞兄弟也,兄弟原來同氣連枝,姊妹相親兄弟和氣,同念一母所生,共乳成人,兄寬弟忍不失手足之情,家興族盛是不虧悌道也。

所謂忠者,真心誠意做事合法合理,竭盡心力至公無私,弟子規中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所報無謊,所言無虛,做事不怕人見,不怕人恥笑,不做虧心事光明正大,可以對天地對神祗、對國家對社會、對父母兄弟妻子、對自己良心無虧者就是忠也。

信字人言而成,夫信者誠實也,信乃人道上之準繩至寶,人之事業成功失敗皆以信字為基礎,君子修道一言為定。若與人相約之事,買賣或工作只顧自己利益而失約,或講話虛而不實者,皆失信也。所以言顧行,行顧言,心口和一,以信篤行。

禮者天理之節序,人事之儀則也,人在萬物之上不可無禮,否則將與禽獸何異?也是得不到別人的尊敬。禮能表現人之身分及人格,態度謙虛儀容端莊,行為有規律,對尊長有禮貌,待下輩慈悲博愛,你若以禮待人,他人必定以禮答之。所以修道必注重禮節,自重、自愛、自己﹑敬重別人愛人,如此品格高尚不虧禮之道也。

義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雖天下財物為人人所喜愛,但需要用正義而取,若用不義橫財逆取,損人利己,最后必定會照禍滅亡。老祖宗教導我們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意思是若沒有這個福德你要去享受,最后必定會招來疾病與災難。所以正義君子,不但不貪不義之財,以疏財仗義,救濟諸善等,神欽人仰,光前裕后,留美名萬古矣。

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無私欲無邪念,不做虧心等惡事也。待人接物誠誠實實,辦公做事有始有終,臨財不茍,遇色不迷,心清而寡欲,貴在身清,內心清廉,家雖貧亦不愿貪求分外之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為之廉也。

對壞事的羞恥心。
什么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中國人一定要知道! https://bit.ly/3iGqEdD
-------------------------------------
五倫八德
修天道由人道修起,古聖云「天無道不成天,地無道不成地,人無道何為人」。天有道日月星辰轉運,地有道四季分均,人有道人倫道德不虧可為人也。人若虧了人倫道德,身雖異於禽獸,心與禽獸有何分別。聖人憂人趨於禽獸之中,因此修道立教,使天下之人皆盡此人倫大道,若不盡此人倫大道,雖然官高爵顯,金銀百斗,人民無德可稱,有何益哉。目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人情大壞你爭我奪,造成了世界毀滅的危機,舉世動蕩人所共知,科學登峰造極,並無挽救之方,其威力是摧毀世界而無遺,人只知其利不知其害,不知蒼生萬靈,命在旦夕,此時正是萬物毀滅危險之時,皆因失此人倫大道,何能不遭劫運乎。此非上天不仁是人自作自受的,故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 
教人行善使人人能以道為尊,以德為貴,人道完成自然返成古風,天道自然清和三災八難自然冰消,萬民享安樂也。現在簡說人倫大道。人道者五倫八德,五倫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先說明五倫
君臣有義,君使臣以禮,臣奉君以忠,君不學桀纣,臣不學曹秦,君則正,臣則忠, 自然君臣有義也。
父子有親,父教化子弟要仁慈,子侍奉父母要孝順,父慈子孝,自然父子有親也。
夫妻有情,夫待妻盡其責任,妻事夫君盡溫和,夫愛護賢妻,妻敬愛夫君,夫唱婦隨,家有大小事情夫妻    商議而行,自然夫妻有情也。
兄弟有序,長為兄,幼為弟,兄愛小弟,小弟敬兄,兄寬弟忍,一團和氣,祖業家財不爭不貪,自然長幼    有序也。
朋友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若有過錯,勸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論貧 富,一視同仁,以道    德來往,自然朋友有信也。以上乃是五倫之道,人遵五倫,天 降吉祥也。
八德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孝字半老半子,言親已老半入土,為子就是手足以奉養扶持。孝者百行之首, 萬善之源,乃為人該行該守之第一重大義務也。為人不可無孝,無孝如樹無根,如水無源。父母養子成人,恩深如似海,德高如泰山,一朝一夕一舉一動難言盡述,父母愛子無微不至,辛苦不辭冒險不退,始終不倦勞而不怨,愛子一生至死不變。 為人子者須當知恩報本,欲子孝順,須先孝雙親,不孝先人,人逆你,今日為人子媳婦,後日為人父母翁姑今日不孝父母翁姑,後日受子女媳婦不孝,理之所當然也。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蓋因習見其行為,自然盡學其舉動也。一報還一報,此是天地循環之理也。天理昭昭報應無差不可不信。世人傳後裔之目 的者,就是養兒待老,積殼防饑,父母養我而我不知孝養雙親者,父母勞而無功何 必養子,勞其筋骨損其精神,不孝父母翁姑,養子何益也﹖為人子須常靜慮三思,有個身體從何來呢﹖何人養育成人呢﹖給我讀書學藝嫁娶,衣食住等從小至大一番 思慮,自知父母之恩莫大, 知恩自當報答雙親,自知孝敬父母翁姑,孝敬之重點, 勿使父母翁姑怒氣,悲傷,怨恨,痛苦,傷情,哀怨,驚恐,愁悶,羞愧,便不是買魚買肉奉敬是謂之孝也。愛惜妻子之心更力一倍敬重父母翁姑,何謂也﹖我身受父母所賜,一失雙親斷不再得,失去妻子可以再得也,為人子女媳婦者,竭盡其力 問心無愧孝順父母翁姑,始可稱為孝子孝婦。為人父母翁姑者,也應慈愛痛疼子女 媳婦,切不可偏見,上下盡其人道,樂其天倫,父慈子孝成為幸福家庭也。古人云:「不孝父母敬神無益」,人倫之道以孝為首,不孝者後來必遭受天譴,其禍必累及 其兒女實可歎哉。世人並非不知孝順之道,有的明知而故犯,人為萬物之靈,鳥獸亦知孝義,如羊跪母飲乳,烏鴉知反哺之義,人為何不盡孝道﹗奉勸世人父母在世孝敬父母,勝過死後奉敬三牲酒禮,在世敬一粒豆,勝過死後用山珍海味敬奉也。在世不盡孝順,死後才請僧道誦經超度有何益哉﹖  
孝經曰「金錢可貴,父母更可貴,何也﹖金錢可復得,父母不可復得。妻子可愛,父母更可愛,何也﹖妻子可再有,父母不可再有。職位要顧,父母更要顧,何也﹖ 職位可另尋,父母不可另尋。身命要保,父母更要保,何也﹖君之身命由父母千辛萬苦養育而來也,如無父母,安有我身,是父母重於我身也」。先賢雲「千兩萬金 萬兩銀,有錢難買父母身,在生之時不恭敬,死後何勞敬鬼神」「父恩比山高,母德比海深」。十月懷胎三年哺乳,七年恩養十年培植,吃盡千辛萬苦,方將我扶養 成人,此恩此德天高地厚難報萬一。父母養育之恩昊天罔極,吾人若不孝順,自問 胸膛於心何安,於罪何逃,與人相處做何感想﹖可知孝乃百善之先,聖人定為道德之根本,教化之宗旨「安慰敬順」為日常之孝,不可不勉也。     (一)不使惡名加諸父母,謂之安。  
(二)一切煩惱,為子代其勞,謂之慰。  
(三)衣食供奉,溫言悅色,謂之敬。  
(四)雙親怒責,不怨父母,謂之順。  
先哲又云「欲把親恩數一回,天高地厚終難猜,吾能數盡青絲發,唯有親恩數不來」。
人試思未有身體之前,是何人所生﹖既有身體之後,何人所養﹖饑餓也何人所哺乳﹖ 寒凍也何人所裹﹖啼號也何人所抱﹖溲溺也何人盥洗﹖麻痘何人醫救﹖飲食言語何人教督﹖仔細思之,而父母之恩可知矣。父母一團心血完全用於子女之身,故十月懷胎三年哺養,父母飽受多少艱難困苦,擔多少骸怕懮愁,偎干就濕,捨己救兒,水火湯刀關心掛慮,嘻笑則心為之喜,啼哭則忍耐其煩,未飯則先防兒饑,未眠則先調兒宿,饑飽必得當,冷暖尤恐失宜,一旦遇有疾病,為父母者不謂子之幼難養,反怨自己調理失時,采藥求醫,禱神問卜,恨不得將身代替,若出外遠行,則牽心掛意卜問歸期,早去遲來倚門盼望,此皆父母生我,育我,撫我,教我,厚我,望我之恩情,人所不可忘者。  
孔子教子弟事親之道。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局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至,能後才事親」。又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得道諸位乾坤,勿望根本孝敬父母,才是修道也。
悌,悌字先點為兄,後點為弟,弓身一手一足,是最親的同胞兄弟也,兄弟原來同氣連枝,姊妹相親兄弟和氣,同念一母所生,共乳成人,兄寬弟忍不失手足之情,家興族盛是不虧悌道也。  
忠,所謂忠者,真心誠意做事合法合理,竭盡心力至公無私,所報無謊,所言無虛,做事不怕人見,不怕人恥笑,不作虧心事光明正大,可以對天地對神祗,對國家對社會,對父母兄弟妻子,對自己良心無虧者就是忠也。
信,信字人言而成,夫信者誠實也,信乃人道上之准繩至寶,人之事業成功失敗皆以信字為基礎,俗雲「君子一言放出,驷馬難追」,君子修道一言為定。信道信劫,信因果輪回。若與人相約之事,買賣或工作只顧自己利益而失約,或講話虛而不實 者,皆失信也。所以言顧行,行顧言,心口和一,以信笃行。
禮,禮者天理之節序,人事之儀則也,人在萬物之上不可無禮,否則將與禽獸何異﹖ 也是得不到別人的尊敬,禮能表現人之身分及人格,態度謙虛儀容端莊,行為有規律,對尊長有禮貌,待下輩慈悲博愛,你若以禮待人,他人必定以禮答之。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絕不做敗壞風俗的事,禮是人的 隨身寶,能消一切禍殃也。倘若人人不守禮,秩序即亂,以報紙上看到的無禮事件,亂倫,見色動心出手無禮,或強行侮辱等犯罪人,則與禽獸何異﹖人面獸心將成何體統乎。結果身敗名裂無面見父母兄弟親朋等,皆因為失去禮儀之故也。所以修道 必注重禮節,自重自愛自己﹑敬重別人愛人,如此品格高尚不虧禮之道也。
義,義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雖天下財物為人人所喜愛,但需要用正義而取,若用不義橫財逆取,損人利己,最後必定受禍失敗,所以正義 君子,不但不貪不義之財,以疏財仗義,救濟諸善等,神欽人仰,光前裕後,留美名萬古矣。
廉,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無私欲無邪念,不作虧心等惡事也。待人接物誠誠實實,辦公做事有始有終,臨財不苟,遇色不迷,心清而寡欲,貴在身清,不在衣冠,三清四正清白吾體,內心清廉,家雖貧亦不願貪求分外之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為之廉也。
恥,恥者為人之本性,本性純善而無惡,所謂人之良心,但是「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有了羞惡之心才能知恥,知恥之人做事光明正大,不知恥者心身不端正,穿露體裝,奇形怪裝,男不男女不女,男女不避嫌而發生許多丑愧,敗壞門風之事,則為不知恥而造成也。以上就是五倫八德之簡解,為人應該遵守為人之道,人道完成而可達天道矣。
  第一孝道不忤逆天人恭敬。
  第二悌道能忍讓家必興隆。  
  第三忠道能盡心改邪歸正。
  第四信道不欺哄中外可行。  
  第五禮道恭敬人神喜人敬。
  第六義道能謙讓天下馳名。  
  第七廉道不苟取賊盜息淨。
  第八恥道能遵守邪念除清。  
明心見性,正心修身,心是禍福種子,必須先修心。人道完善才能達天道,人道不修與禽獸何異。    孝悌也者,為人之本,道德之源,必須遵行,修道者不可不勉矣。
(4) 講明五倫八德---轉載 | Facebook https://bit.ly/36TJAUb


英勇畫面曝光!高中生衝火場救老翁 家貧無法畢旅 同學集資助他成行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五倫八德/仁、義、禮、智/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

英勇畫面曝光!高中生衝火場救老翁 家貧無法畢旅 同學集資助他成行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