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62b0faa00cdf45b38460d1d4ba6b5_b

在達爾文提出的理論中,從左自右依次為快樂,悲傷,輕蔑,這三種表情意涵在125年裡都沒有變過。

b1abb19dfec167e7079b883dd40a8e21_b7b166dca77059558235905dfed55b34a_b6a36e1c31c5c3ac730fd3cf87574888f_b

在識別白人面孔的表情時,白人會關注眼睛、鼻子、嘴,而東亞觀察者集中關注眼睛和鼻子—  

在90代之前的。既然是現代,我得補充現代觀點。情緒表情跨文化麼?大範圍是的。但是精細分析不對,吃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就是Schyns。(具體歡迎看這個面部表情在腦內是分類處理的麼? -看臉的世界-知乎專欄)Phlippe Schyns與同事(2012)就通過動態視頻駁斥了Ekman關於基本情緒的通用性;簡而言之,靜態圖片往往過於誇張,不能夠很好的反映真實生活中的情況。比如按照Ekman觀點,同一張笑容照片,西方人和東方人能夠判斷出開心情緒。但是Schyns認為,這一張靜態圖片包含了大量信息(ceiling了),所以大家都能判斷;但是實際生活中,情緒表情是漸變的,東方人更傾向通過眼周圍肌肉判斷,而西方人更喜歡通過嘴部附近肌肉判斷;更進一步的是,情緒大方向一致情況下,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對於這個情緒強弱理解不同。我再總結下,就是說一張表情其實是動態的,但是早期的實驗題材用的是最誇張的動態表情中的一幀。也可以這麼說,跨文化的視野下,在基本表情識別中,所有人在看完一個動態表情后都能識別;但是真實環境沒有那麼理想 ​​:(1)表情不會那麼明顯,(2)時間會很短。在綜合研究更加真實的動態表情后,我們可以發現東西方人對於同一個表情有著不同的側重。所以說,宏觀角度可以說跨文化,細化分析就不能武斷地這說了。文獻你看看Jack, RE, Garrod, OG, Yu, H., Caldara, R., & Schyns, PG (2012).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are not culturally univers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09 (19 ), 7241-7244. 

達爾文(1872)年提出了一個理論,就是我們表情有很明顯的生物性起源,正因為這樣,我們的表情可以被各種不同區域,文化的人群所認知,而不會有什麼差異。如上圖,在達爾文提出的理論中,從左自右依次為快樂,悲傷,輕蔑,這三種表情意涵在125年裡都沒有變過。當然,我們會爭論說我們認識這些表情是因為我們的照片,電視,電影,媒介上都是這些信息所以我們學會了這種認知。因此,一個大神Ekman (Lie to me就是以他為原型)在1972年在新幾內亞測試了關於表情的理論,那裡沒有我們的媒介,並且較為孤立。所以根本沒有機會學會我們所說的那些媒介上的表情。如上圖, Ekman讓新幾內亞的人來展示表情,例如,他問他們”你的朋友來了你很開心“(左上),”你的孩子死了“(右上),”你很生氣並且想要打架“(左下”,“你看到一隻死去的豬躺在那裡很久了”(右下),由圖可見,他們的表情與其他地區的表情並無甚麼區別。另外,Ekman還對錶情的認知進行了測試,因為不同文化和語言會讓人們對不同的詞語情景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人們可能對錶情的描述與認知也不同。例如,我們怎麼知道當一個人表示”震驚“另一個人表示”害怕“時,他們表達的是不是同一種意思。為了測試這個猜想,他用了強迫選擇(forced-choice)的方式讓人們將給定的照片分別歸類到固定數量的類別中,他還用了上面測試新幾內亞人的小情景的方式將類別更清晰的展示。實驗結果發現無論是何種文化,大部分人對小部分數量的基本表情類別認知的很清楚,這幾個類別包括快樂,悲傷,生氣,噁心。最近的相關研究也有將輕蔑算作一個基本表情加入到基本表情意涵中的。所以,人類的表情能夠跨文化傳遞相通的信息,我們的近親靈長類也是如此。當然,我們人類生活中不僅僅用到這5個基本表情,其他的表情還有很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這些表情來交往,獲取信息。這個又得另說了。 

在假設“人類表情表達具有一定跨文化一致性”的前提下,人類對錶情的識別也是具有一定跨文化一致性的,雖然同族還是比跨族識別存在優勢
原因我覺得在於進行表情識別的時候所利用的部分信息是跨文化類似的

  上圖是表情識別的跨文化正確率,來源於一篇元分析,涉及87篇研究,約2萬名參與者。所有正確率均高於隨機猜的概率,表明表情的跨文化識別存在一致性;但是大部分錶情的正確率都遠低於100%,表明文化還是會有影響  文化的影響可能體現在不同文化的人在識別表情時,關注的是面部的不同部分。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識別白人面孔的表情時,白人會關注眼睛、鼻子、嘴,而東亞觀察者集中關注眼睛和鼻子——這使得在識別一些眼部表現類似(如驚訝和恐懼)但嘴部表現有差異的表情時,正確率會低於白人;而眼部表現有足夠差異讓人區分兩種表情時(例如驚訝和憤怒),東亞觀察者和白人在識別正確率上就沒有顯著差異譯自Jack (2013) 來源Elfenbein, HA, & Ambady, N. (2002). On the universality and cultural specificity of emotion recognition: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128 (2), 203-235. Jack, RE (2013). Culture and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Visual Cognition , 21 (9-10), 1248-1286.

=======================

18趴太沉重 國庫每年失血逾800億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10-19
軍公教18趴優存 超過44萬戶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台灣年金制度負擔沉重,光是十八%優惠存款利息支出就相當驚人!根據統計,二○一三年底軍公教十八%優惠存款戶數超過四十四萬戶、存款金額四五七九.五七億元,當年度利息支出高達八一五.六四億元,再創新高;換算下來,平均每位國民要負擔約三五○○元。
軍公教退休金優渥,已經夠讓勞工不平,十八%優惠存款利息更是財政負擔的沉痾;根據統計,至二○一三年底軍公教十八%利息支出達八一五.六四億元,平均每位國民要負擔約三五○○元。(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軍公教退休金優渥,已經夠讓勞工不平,十八%優惠存款利息更是財政負擔的沉痾;根據統計,至二○一三年底軍公教十八%利息支出達八一五.六四億元,平均每位國民要負擔約三五○○元。(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軍公教退休人員十八%優惠存款制度雖經多次改革,且一九九五年以後的年資已不再適用,但目前退休的軍公教,絕大多數都還有一九九五年以前的年資;由於退休軍公教人數持續增加,加上市場利率維持低檔(目前台灣銀行一年定儲利率僅一.三%),軍公教退休人員卻仍享有十八%的利率,導致十八%優存利息支出有增無減。
近13年利息支出 增兩百多億
根據統計,二○○○年十八%優存戶數卅二.九萬戶、存款金額三○六○.九九億元,當年度利息支出五九七.七五億元;到二○一三年存款戶數增至四十四.一萬戶、存款金額四五七九.五七億元,當年度利息支出達八一五.六四億元,其中政府(中央及地方政府)負擔六七○.七二億元,台銀則負擔一四四.九二億元。
由於十八%優存利息支出龐大,部分地方政府因財政困難而長期積欠利息,由台銀先行墊付。根據審計部報告,截至二○一三年底,有七個縣市積欠台銀十八%優存利息共二一九.七四億元;其中,高雄市積欠九十七.二億元最多,新北市五十一.○三億元居次。
台銀負擔利差 年損失逾90億
台銀高層指出,扣除市場利率後,台銀負擔十八%優存一年利差損失約九十多億元,超過一整年的盈餘,這還不包括幫地方政府代墊的損失;雖然過去曾向財政部表達希望十八%優存利息全部由政府負擔,但財政部都說沒錢,「我們要增資七十億元,財政部都說沒錢了,怎麼可能多編九十幾億元」。
財政部官員表示,軍公教退撫及社會保險支出已成政府財政沉重負擔,十八%優存只是其中之一;根據二○一六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編列退撫支出一四七二億元,加計對各項社會保險(包括軍公教保險、勞保、農保、國民年金等)補助等支出三二○三億元,合計四六七五億元,占歲出廿三.四%。
--------------
柱下朱上 美媒:北京是台灣選舉輸家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10-18 15:3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國國民黨在17日召開臨時全代會後,正式完成「柱下朱上」戲碼,「鼓掌通過」徵召黨主席朱立倫參選總統,也確定了洪秀柱的出局。有美國媒體就分析指出,國民黨內的這場內鬨,意味著中共想透過國民黨達到深化更接近統一目標的挫敗。
美媒《華爾街日報》分析,國民黨內鬨「換柱」顯示出中共想透過國民黨達到深化更接近統一目標的挫敗。(圖擷自《華爾街日報》)
美媒《華爾街日報》分析,國民黨內鬨「換柱」顯示出中共想透過國民黨達到深化更接近統一目標的挫敗。(圖擷自《華爾街日報》)
據美媒《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日前報導,距離台灣總統大選剩大約3個月,國民黨原本推出的洪秀柱是一個屬於「親北京的程度已經到達無法當選」地步的總統參選人,因此讓國民黨做出撤換總統參選人的決定。
不過,這也顯示中共原本期望在國民黨執政下達成某種「政治協議」上的策略失敗,昔日宿敵國民黨只剩在「自我毀滅」,如今中共恐怕只能選擇不得不面對台灣的新領導人,蔡英文。
而根據《美國之音》引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所教授卜道維(David Brown)不久前於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討會中則指出,北京對於民進黨即將重返執政必定會採取做法上的調整,「北京將面對許多困難的抉擇,其中之一是延續原來的和平發展政策,另一個選擇,就是轉向一個較偏重軍事的脅迫政策」。
-------------
全台爆半數供水含鉛 水公司拒公布「怕造成恐慌」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10-19 06:5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食安風暴後,民眾對食品安全失去信心,如今連家裡的水,恐怕也不能喝!據了解,全台有50個供應自來水到家戶的淨水場,高達半數被驗出供水含鉛,供水單位至今仍不願公布哪些住戶受影響。
全台有50個供應自來水到家戶的淨水場,高達半數被驗出供水含鉛。(資料照)
全台有50個供應自來水到家戶的淨水場,高達半數被驗出供水含鉛。(資料照)
《蘋果日報》報導,全台有7縣市包含雙北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宜蘭縣及花蓮縣等,約有3.6萬戶連接到家戶的外管是鉛製,供水單位不願公布這3.6萬戶的詳細位置,稱「以免造成民眾恐慌」,恐怕鉛水早已喝下肚多年。
報導指出,全台50個淨水場中,有25個供水被驗出含鉛,鉛含量從每公升0.25到7.76微克不等,雖都比現行法令規定的每公升10微克低,但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訊顯示,10微克非安全含量,而是「可容許的最高含量」。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強調,人體不需要鉛,就算是低劑量的鉛,對人體還是有危害。
-------------------
吳介民、廖美/「被統一」的張力

推文到plurk
2015-10-19 06:00
統獨選擇與預估走向的差距
統獨選擇與預估走向的差距
吳介民、廖美/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經濟學博士
人們經常陷入理想與現實的鴻溝而苦惱不堪,有些屬於個人掙扎,有些則在國家社會的層次發生拉扯。個人心理落差或許無關大局,但集體的心理落差可能造成巨大的政治後果。困擾台灣幾個世代的統獨爭議,就是一個同時攸關國家前途與個人抉擇的重大議題。
中研院最近的研究調查呈現:台灣民眾在「當下統獨選擇」與「預期未來統獨走向」之間,存在著明顯落差。多年來,「統一」已經成為小眾選擇,此次調查只有十六.一%選擇統一;但是,當詢問人們對未來趨勢的評估,卻有高達四十九.七%預期「台灣被中國大陸統一」。「獨立」已是主流選項,有四十六.四%,但評估將來可能獨立者則為卅五.九%。選擇「中間立場」的人有卅七.五%,然而,預估台灣未來可以繼續「維持現狀」的人,只有十四.四%。
危機感促使人們行動
我們分析發現,選擇獨立的人,有卅七.○%認為未來會「被統一」;而選擇中間立場的人,認為會「被統一」的高達五十一.三%。什麼因素讓人們在意願與預期(選擇「獨立」或「中間立場」,卻預估會「被統一」)之間,存在這麼大的差距?
先看選擇獨立的群體中,預估「被統一」者有兩個特質,一個是外省籍,另一個是中國因素的生計面向,包括在目前兩岸關係中,擔心自身失業以及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人,都傾向評估「被統一」。但同一群台獨支持者中,如果具有較強的民主信念,比如認為民主比獨裁好,或中國未來可能民主化,則傾向不會「被統一」。再看選擇中間立場的群體中,預估「被統一」者,也有兩個特質,一是認為「中國大陸的經濟會一直維持快速的發展」,另一個是「贊成太陽花運動」。
這些結果說明,「被統一」的焦慮與經濟的關係,在不同群體中有差異。台獨支持者比較擔憂兩岸經濟關係是否影響自身的經濟情境、或擴大貧富差距;中間立場者則關注中國經濟是否持續快速發展。
至於中間立場者,若支持太陽花運動,卻傾向預估「被統一」,這個統計關聯性如何解釋?以我們目前的研究資料,尚無法提出決定性的解答。不過,如果把調查發現放到政治情境中檢證,則可以提出一種詮釋:人們因為擔心台灣的「現狀」維持不住,而選擇支持太陽花,甚至直接參與佔領行動。換言之,拒絕統一的人(不論是選擇獨立或中間立場),因為擔憂「被統一」,而在國家遭逢政治危機時,願意採取行動,抵抗「被統一」的趨勢。這個心理機制,雖然不能解釋所有支持或參與太陽花的人,但至少能夠解釋一部分人的心理狀態,他們並沒有坐困於理想與現實的鴻溝,聽天由命,而願意挺身而出。
「現狀」難以維持
本研究另一個重要發現是:只有十四.四%的人認為未來可能「維持現狀」。當國、民兩黨把「維持現狀」當作主流論述,民眾心裡有數,台灣未來繼續現狀的維持,可能性很低。所謂「現狀」,並非自主掌握的理想選擇,而是被迫的無奈。何況,「現狀」也非固定不變,國民黨把現狀解釋為「堅持九二共識下的現狀」,但九二共識不過是國共兩黨為了聯手對付台獨,虛構出來的話術。而民進黨為了安撫中美雙方、或選舉需要,主張「維持現狀」時,有沒有深思:當台灣的「現狀」是趨向被中共霸權併吞、被惡質的國家資本主義吸納,以及更多的政商參與兩岸分贓,民進黨仍主張維持現狀嗎?
台灣有將近半數的人預估未來會「被統一」,顯示社會廣泛的危機感。危機意識促使人們關心公共事務,參與討論。「兩岸服貿協議」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被公民社會否決。太陽花運動之後,曾經創造一個「憲法時刻」(語出黃丞儀),興起一波由下而上的憲改倡議。從事憲政改造,必然會觸及「現狀」中各種不合理的對國家發展的桎梏。然而,主流政黨提倡「維持現狀」,其實在阻礙人們對台灣未來的想像進行公共討論。人們如果沒有參與到國家前途的討論,評估要為理想付出何種代價,怎麼可能克服「隨波逐流」或「搭便車心態」,激發真實的改革動力?
-------------------------
許玉秀/老大用改造手槍 小弟用制式手槍?

推文到plurk
2015-10-19 06:00
許玉秀/前大法官
警察一開始就知道 凶槍何在
鄭性澤否認開槍,更沒承認曾經持有制式克拉克手槍,因此找到讓他不能「狡賴」的證據之前,他究竟知不知道擊斃警員蘇憲丕的槍枝是制式克拉克手槍,不能確定。但是偵訊鄭性澤的警察、曾經在槍戰第一現場的警察,在槍戰結束後的第一時間,不是可能,而是確定知道凶槍就是制式克拉克手槍。
現場除了遭擊斃員警的手槍之外,有四把手槍,黑色制式克拉克手槍只有一把。據第一個進入現場蒐證的警員蔡華癸回答檢察官第一次偵訊所陳述,遭擊斃的歹徒羅武雄斜坐在沙發上,右手下方有一個垃圾桶,裡面有一支黑色克拉克手槍,該手槍卡彈兩次,第一次卡彈掉落在羅身上,第二次卡彈在手槍內。
對於他所看到的場景,他一再強調克拉克手槍絕對是在垃圾桶,「我還有跟我同事講,唉唷這卡彈你把它跳一發出來。我們一個分局所的一個姓莊的警員,他和我一起,他拿盾牌掩護我進去搜索的」。「因為他一直卡彈以後,他拉一次,已經跳彈一顆出來了,一顆出來掉在他身上,結果他拉第二把就中槍了。拉第二把又卡彈,卡彈後應該是又中槍了。然後沒有力氣拿那把槍,兩支都掉下去。一顆出來了,一顆出來掉在他身,結果他拉第二把就中槍了。他有拉一個不發彈,不發子彈是在他身上」,檢察官曾質疑「可是鑑識組好像不是這樣講,他說只有一個,好像沒有不發的。」蔡華癸則強調「那時候已經卡彈…其實那時候絕對有卡彈兩次」(九十一年一月六日下午五時五十七分至六時廿分偵訊錄音)。
到了一月十日檢察官再次要求蔡華癸詳細敘述現場狀況,他依舊強調「那支手槍有卡彈,絕對我確定是克拉克的」,而且如此描述他對事實的認知「嘿!現在是跳在他肚子這邊,然後他又在卡彈嘛…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他中彈以後剛好砰的一聲,剛好掉在垃圾桶裡面,那時候他身上沒有握任何槍枝…以他的姿勢…陳屍現場的姿勢,剛好就中槍以後順著…這個很自然的現象,掉落下…槍剛好掉那個地上啦,剛好…向他的垃圾桶掉在垃圾桶裡面啦 」,當檢察官說「你自己的判斷嘛」,蔡華癸這樣回答「那是…要怎麼說我自己的判斷呢?就是他所遺留下來現場的位置,很像一個自然反應,他直接中槍…沒有知覺的時候,他自然而然東西會往下掉」(下午十九時廿分至十九時四十分偵訊錄音)。
第一個進入現場的警員,不管從手槍卡彈的狀況或剛剛擊發過的手槍溫度,都能知道凶槍就是掉在垃圾桶裡的制式克拉克手槍。
警察枉做小人?
凶槍既然是在羅武雄右手下方的垃圾桶裡面,想要鄭性澤承認他在座位上從桌子下方開槍擊斃警察這樣的犯罪事實,當然也就辦不到。於是當時坐在羅武雄左側的目擊證人,在警訊筆錄說趴在沙發上時看到鄭性澤朝警察開槍的證詞,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就會產生合理的懷疑(這位目擊證人後來向檢察官和法官都說是警察對他刑求,要他這麼說)。
不陳述不知道的事實是故布疑陣?
因為羅武雄手裡還有另外一把制式白朗寧手槍,槍戰前對著天花板開槍時,其他目擊證人有看到。所以鄭性澤如果從頭到尾真的只保管過改造手槍,他如何知道凶槍是制式克拉克手槍?他沒有陳述他所不知道的事實,為什麼叫做故布疑陣?
還原真相還是製造真相?
所以,不需要法官,任何一般人應該都知道,要讓鄭性澤是凶手,而制式克拉克手槍又不在鄭性澤座位附近,那麼必須或者讓鄭性澤在射擊後走到羅武雄的位置,把凶槍丟到羅武雄面前的垃圾桶;或者把面前的垃圾桶移到羅武雄的位置前面;或者讓鄭性澤到羅武雄的位置去開槍。
第二審判決選擇第三種故事,並且認為所選擇的故事不違背常理。要完成這個故事,第一步是讓鄭性澤保管的手槍是制式克拉克手槍,而不是改造手槍。
只不過黑道老大自己拿改造手槍,把制式手槍交給小弟保管,這樣合乎常理嗎?
------------------------
楊德源/改革稅制 減緩貧富差距

推文到plurk
2015-10-19 06:00
楊德源/國立高雄第一科大金融系教授
資本在經濟活動的地位日益重要。相對的,勞力所分配到的報酬變得微不足道,造成社會嚴重的所得及財富分配不均。多數青年為低薪所苦,房價、物價卻一直在漲。政府的稅賦政策,理應透過其財富移轉機能,減緩貧富差距。令人遺憾的是,目前的各種稅制卻是讓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更加嚴重。
在此提出若干稅制改革主張,以致力公平原則。
一、原始所得計算適用所得稅率:最常見的避稅管道是透過各種捐款或扣除額,使可稅所得減少,並適用比較低的所得稅率。如果以原始所得來計算適用稅率,所得高的人將適用較高稅率,無所遁形。
二、使用人人平等的減稅額:相同的扣除額,對稅率較高的人有利。以個人扣除額九萬元為例,適用五%稅率的人可減稅四千五百元,適用十二%的則可省稅約一萬元。換言之,稅率高的人反而獲利更多。其他的親屬扶養等項目都有相同情況。累進稅變成累退稅,賺少的反而多繳,不僅不公平還會擴大貧富差距。若改成設定每人三萬元之減稅額,至少做到人人平等。這個減稅額是在依原始所得算出適用稅率及應繳的稅之後,作為減項。若應繳稅額大於減稅額,個人應補稅;反之則政府應予退稅。
三、列舉扣除額設限,並適用單一抵扣率:有錢人透過各種管道節稅,司空見慣。有的人甚至成立基金會,成為合法公器私用的避稅管道。反觀有許多收入不高的人,也有愛心大筆捐款,卻只有一部分可以抵稅,或甚至根本無稅可抵,明顯不公平。故應制定一體適用的抵扣率,以維持人人平等的原則。
四、以五%為差距,由五%至五十%設立課稅級距:長久以來的通貨膨脹,使相對所得不算高的人也適用高稅率。再者,稅率級距跳太快,造成民眾的負擔過重。故以五%為度,由五%到五十%設定十個級距。各級距以平均國民所得的一到十倍為級距。令平均國民所得為X。五%稅率的級距為0到X,十%稅率的級距為X+1到3X,十五%稅率的級距為3X+1到6X,其餘以此類推。依此建議配合前述每人三萬元的減稅額,所得在平均國民所得以下的人,大概都可以不用繳稅。此外,每人適用之稅率級距,也不會因為通貨膨脹或國民所得增加而被提高。
五、開徵證券所得稅,併入綜合所得稅課徵:證券所得是資本利得的一種,而資本利得、房屋交易所得,皆屬所得稅的課徵項目,因此證券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稅課徵應無疑義。但是為顧及證券市場之穩定,並鼓勵投資人審慎選股,持有超過半年者,獲利減半課徵,持有超過一年者則再減半,也就是只有廿五%的獲利計入所得。
六、牌照稅、燃料稅之變革:牌照稅改以車子價值的一%徵收。使高所得者之財富能為國家貢獻更多支出。中產階級的用車,則因價值有限而可節稅。燃料稅則一部分依現行制度減半徵收,另一部分則一公升二元隨油徵收。既符合使用者付費原則,也兼具能源稅的部分效果。
所得高者有更多靈活運用空間,收入有限者相對居於劣勢。若上述稅改建議能資助弱勢,實現使用者付費原則、減緩貧富差距,並讓有能者多負擔一些國家經費,相信對多數人而言,至少還可以保有追尋公平理想的空間。
---------------------
台灣經濟不只失溫,而是急凍了!

推文到plurk
2015-10-19 06:00
台灣出口衰退似無減緩跡象,今年GDP無法「保一」幾乎成了定局。日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首開第一槍,將今年經濟成長率從原本預估的三.○四%大幅下修至○.九%,正式預告「保一」破局。誠然,全球經濟、尤其新興市場同樣陷入停滯衰退,但若深入分析探討,台灣的處境顯然更加險峻,必須全盤檢討,診斷病因,才能找出治本之道,重振台灣經濟。
全球景氣疲弱導致需求不足,尤甚者,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第二大引擎,為全球需求的重要來源,其成長下滑,首當其衝乃是原物料生產國,出口萎縮,股匯市重挫,資金大量外流,經濟急轉直下,外資機構麥格理甚至認為現在比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更令人憂心,高盛則稱,二○○八年金融海嘯的第三波正席捲全球市場。吾人或許不必如此悲觀,但全球經濟失溫則是明顯的事實,「日圓先生」榊原英資認為全球經濟看不到新動能,進入低溫成長狀態。解決的方法則是調整經濟結構。反觀台灣出口連續數月雙位數衰退,景氣燈號亦連連亮著憂鬱的藍光,無薪假、裁員人數直線上升,GDP預測值一再大幅下修,景況之惡劣,豈止失溫,恐已陷入急凍狀態。
當前台灣經濟何以險象環生?癥結在於兩岸經貿結構的偏差。二、三十年來,台灣經濟已經形成一種僵固的連鎖結構︰經濟成長主要靠出口,出口主要靠電子製造業,電子的生產基地主要在中國。出口佔台灣GDP七成,而去年台灣對中國﹙包含香港﹚的貿易依存度卅九%,海外生產比逾五成,大部分為資通訊產業,生產基地則多數在中國。這樣的數字凸顯一個向中國傾斜的畸形狀態。不可否認,在中國經濟起步之際,由於生產成本低廉,政策與租稅制度亦多所優惠,企業西進確實讓台灣經濟嘗到甜頭,於是由傳產到科技,台灣產業止不住西進的腳步。而且,台灣擁有技術資金人才,而中國的優勢則在勞動力與土地,因此,一開始中國之依賴台灣猶甚於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但台商的美好時光很快過去了,兩岸經貿結構已經產生質變,中國的產業迅速崛起,經濟形態亦由「製造導向」逐漸轉型為「消費導向」, 是以主客易位,形勢逆轉,台灣已淪為依賴者,甚至被中國學者嘲諷為糖尿病患者,必須仰賴中國施打胰島素延續生命。
其實,當前台灣經濟困局反映的是兩岸由合作夥伴成為競爭者的商戰。這場經貿大戰是零和模式的大殺戮,具有幾大特色︰一,對戰雙方的資源與規模不對稱。中國產業崛起出於市場機制者少,受惠於國家政策扶植者多,因此這場戰役本質上是「台灣企業個體戶」與「中國企業國家隊」的對決。其次,中國企業具主場優勢,十三億消費人口足以支撐起世界級品牌的誕生,不但在手機市場製造出小米、華為,也在電商市場塑造阿里巴巴的神話,在組裝代工零組件的生產上,也漸次建立完整的供應鏈,與台商形成你死我活的對抗關係。三,中國更利用市場優勢威脅利誘國際科技大廠參股、技術合作,其半導體的發展大抵如此,俾便在短時間內建立策略性產業。中國發展科技產業,無非幾個步數,投入大量資源與政策扶植,首先解決資金問題,其次以山寨模仿、剽竊、挖角,繼之以併購參股,取得技術人才,意圖達到後發先至的效果。中國對我科技產業的步步進逼,先是挖角我面板專業團隊,如今則延攬DRAM之高階經理人,加上聯發科有意引進中資,皆為其一貫手法的展現。
最近吾人一再呼籲政府必須重視資本市場,所關切者並非股票交易之金錢遊戲,而係憂心一個疲弱的資本市場不但無法提供企業募資擴大投資的功能,偏低的股價更容易讓中資趁虛而入,以絕對優勢的資金大量購併、參股台灣企業,取得關鍵技術與人才,成為產業巨獸。如此一來,台灣企業恐怕尚未與之對戰,即已落居下風,任其宰割,而台灣經濟危矣!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推文到plurk
2015-10-19 06:00
在蔣介石獨裁統治時代成長的「資深公民」,都有「讀訓」、被洗腦的共同記憶。替蔣介石寫「訓詞」的學究,最愛配合他揮拳吶喊的動作,動輒便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這一「秋」已經是五、六十年前的往事;台灣的今「秋」已經是民主蓬勃。不料,貌似忠厚的朱立倫又舊調重彈,拿它恐嚇人民,也做為粗暴棄磚自代的藉口。
朱立倫在美國讀過書,應該對美國兩黨全代會的歡樂場景留有印象,但他靠陰狠手段主導棄柱,霸王硬上弓,接受「徵召」的「出師表」,卻不是樂觀迎向美好前景,而是推諉塞責、恐嚇選民:國民黨倒台,你們就要倒楣!
蔣介石的藍色徒子徒孫,頭腦都和他一樣停留在第三世紀的諸葛亮時代:小辣椒借「出師表」的「王業不偏安」,質疑國民黨的「不急統」;朱立倫搬出「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形容國民黨面臨的殘局。
但換柱與諸葛亮揮兵出師一樣,都難逃敗局。洪秀柱個人條件不足,成為國民黨包袱,但丟掉一個包袱,換來朱立倫,卻增加他更多的包袱,而國民黨最大的包袱並無法丟掉。
國民黨執政弄到天怒人怨,青年學生說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馬英九的軍師也說,這種國民黨還是倒了好;朱立倫卻還在夢囈,只有國民黨才能救「中華民國」。
朱立倫因果倒置,人民要打倒國民黨,是因為馬政權無能、亂政;國民黨立委選情不好,是因為他們聽命於馬英九,拒絕改革;朱立倫休想以換柱當煙幕,讓選民忘記國民黨腐敗的責任。
小辣椒背「出師表」,不利;朱立倫引「出師表」,不吉;結果只有自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
下錯戰帖罵錯黨

推文到plurk
2015-10-19 06:00
廢柱拱朱,這齣中國調的「京戲」,歹戲拖棚總算唱完,原高掛「免戰牌」的朱立倫,出檯後迫不及待地向蔡英文「下戰帖」。
不過,朱立倫的第一張戰帖下錯了,他應先下給自己,第二張給馬英九,第三張給新北市民,如都過關,再來談「英倫大辯論」!
朱立倫VS.朱立倫,先大戰三百回合,看他能否勝過以前的自己;要辯論的題目很多,包括他見習近平時談兩岸「同屬一中」,與洪秀柱的「一中同表」、「憲法終極統一」,區隔在哪?
朱立倫在七日國民黨中常會曾批判洪的兩岸政策偏離主流民意,才隔十天,朱對洪道歉多次,更大力肯定洪,對洪的兩岸政策也照單全收了?他卻改談一中各表。「今之朱立倫」與「昨之朱立倫」應先大辯論,否則何以別今昨?
朱立倫VS.馬英九,馬英九的親中政策,搞得國不成國,執政無能,經濟困頓,民生凋敝;朱立倫若要走自己的路,就應向馬下戰帖,批駁馬之非,否則,他應全部承擔馬的惡政劣績,朱立倫也只是馬英九的模糊翻版。
朱立倫VS.新北四百萬市民,朱立倫去年選市長時,「做滿四年」信誓旦旦講幾十次,不到一年,就想棄職選總統?四百萬市民情何以堪?人人都有權挑戰朱立倫,朱立倫要接四百萬人下的戰帖嗎?
朱立倫即使請假三個月,承諾也已跳票。台南市長賴清德以改革地方黑金政治為由,不進議會備詢,遭監院彈劾;朱立倫以參選為由,不進議會、更不盡市長職守,監院更應彈劾才是。
朱立倫還稱,立委選舉若國民黨潰敗,民進黨一黨獨大、完全執政,輸的是中華民國,他為台灣的自由民主擔憂。這是在罵國民黨嗎?現在就是馬英九一人獨大、國民黨一黨獨大,台灣人民才要擔心國家主權被出賣,人民自由民主被葬送!(胡文輝)
---------------------
台灣已經不是一個問題!

推文到plurk
2015-10-18 06:00
◎王景弘
最近又有人在放話,說習近平想在明年,或在他下台前,「解決台灣問題」,這種自己恐嚇自己的老調,落入中國企圖影響台灣政局的圈套,更錯誤地自己把台灣說成一個「問題」。
台灣問題 美中兩國不再使用
所謂「台灣問題」的兩個層面,在法律上是台灣法律地位問題,在政治上是美中關係正常化過程中,中國要求美國對台的歸屬問題表態,美國因而也沿用「台灣問題」一詞,並稱台海兩岸分歧,應由雙方以和平方式解決。
現在美國與中國都不再用「台灣問題」。美方聲明提到「台灣」,主要是描述以「台灣關係法」為基礎的對台灣政策。對台灣與中國關係問題,美國用語是「兩岸關係」,主張兩岸維持「和平與穩定關係」,並不謀求關係的最終解決。
互不隸屬 兩岸沒有統一問題
事實上,中國官方也不再用台灣「問題」。過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的網頁專題,有「台灣問題」,但現在已經改成「海峽兩岸」,編列「兩岸交流」的新聞。在馬英九復辟國民黨政權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之後,中國用語也重在「對台政策」、「和平統一」、「反對台獨勢力」。
美國與中國如此,台灣主張自己是主權獨立國家,更不應該稱自己是一個問題。實際上,如果中國不主張它對台灣的主權,台灣根本沒有問題: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互不相隸屬,並沒有宣布獨立的問題;台灣主權不屬中國,兩岸也沒有「統一」的問題。
台灣不是一個問題,它現在的主流民意是要維持國家地位現狀,並不需要解決;習近平如果要「解決」中國自己製造的問題,他面臨三個選擇:
第一,最容易的方式:承認和尊重台海互不相隸屬、各自獨立,和平共存的現狀。在法律與事實上,台灣都獨立於中國之外,改變大一統思維,以民為主,尊重台灣人民的自由選擇,那只是一念之差,對中國並無所失,問題卻可迎刃而解。
併吞台灣 中國動武風險太大
第二,最難的方式:以強制的手段併吞台灣。中國併吞台灣的策略,一直未排除「非和平手段」,最近軍演還以總統府模型作為背景,威嚇的用意至明,但它仍採取「和平手段」為主,「非和平手段」為輔的策略,威嚇利誘,最好能不花太高代價把台灣併吞。
強制手段之難,在於它風險太大,代價太高。中國軍方鷹派自我膨脹,吹噓其軍力已足以制止美國干預;美國不敢插手,台灣幾日之間便會投降。鷹派軍人可以紙上談兵,囂張恫嚇,但習近平卻不能依自我膨脹的論述來做戰爭或和平的決定。
他更要顧慮的是:美國在建交時,曾要求「台灣問題」應以和平方式解決;美國國會也通過「台灣關係法」,承諾保障台灣安全,不受軍事、脅迫手段併吞。中國無端挑釁戰後國際秩序和美國的安全承諾,有重大軍事風險,經濟上更可能受國際抵制、撤資而崩潰,導致政治動盪,政權瓦解。
第三,務實的方式:在現狀的基礎上,以「反獨」優先,輔以統戰分化,「溫水煮青蛙」,以行政手段把台灣內政化,塑造無「統一」之名,已成統一之實。中國以片面「行政」措施,落實一個中國的事例包括制定國家安全法、實行卡式台胞證,不經海基會、陸委會安排,直接與地方政府打交道。
溫水煮青蛙是習近平風險與成本最低、最有效的可能選擇,如果台灣不凝聚主權國家意識,便難團結因應。所幸在二○一六年大選前夕,台灣人民覺醒自救,主流民意認同永遠維持台海現狀,並主張台灣現狀就是主權獨立國家。
維持現狀 已獲選民普遍認同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所提維持現狀的主張,獲選民普遍認同;國民黨面臨嚴重潰敗危機,更以洪秀柱急統思維偏離主流民意為由,要撤銷她的提名。台灣的國家認同逐漸在凝聚。
台灣主流民意的主張,與美國政策與利益相符。歐巴馬總統和國家安全顧問萊斯,在習近平訪美時,都重申「台灣關係法」;萊斯也表明美國反對台海兩岸片面改變現狀,希望兩岸繼續維持和平與穩定的關係;這些訊息在重申保障台灣安全,警告中國不能採取強制手段。
台灣主張維持獨立國家的現狀並不是「問題」,主流民意也沒有「統」或「獨」的問題,台灣的迫切問題是淘汰無能政權,致力於內政改革和經濟的重建與發展。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