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台灣燈會在高雄 桃園市取經籌辦世界客家博覽會
今傳媒 2022/02/28 19:59(12小時前)
2022 台灣燈會在高雄 桃園市取經籌辦世界客家博覽會-社會-HiNet生活誌 https://bit.ly/343Nb2S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高雄市政府以新燈會概念,結合當代藝術、表演藝術、影視美術創作、VR、智慧機械控制等,多元跨域為基礎,透過城市照明改造、光影展演、永久設置公共藝術作品、街道傢俱等方式,打造全新燈會型態,來推動節慶活動,為城市帶來永續改變與節能新趨勢。其中《武營晚點名》島嶼記憶•光舟劇場,以光影在建築載體上述說台灣、高雄,原住民、客家、新住民等多元族融合,展現島嶼上豐厚的文化與記憶的故事,帶領觀眾們穿梭深遠記憶中,深受民眾讚賞並吸引各界前來觀摩取經。
桃園市政府與客家委員會將於2023年聯手舉辦首屆世界客家博覽會,期望藉世客博之舉辦,將台灣定錨為「全球客家文化新都」,特於2022台灣燈會即將結束之際,由該市客家事務局長黃傅淑香會同觀旅局、工務局、研考會等首長暨相關局處主管及世界客家博覽會專案辦公室主任蘇秉凱等一行17人來到衛武營主場域,觀摩並聽取高雄市政府辦理本次台灣燈會成功的經驗,高雄市客委會楊瑞霞主委和觀光局劉秀英副局長及相關局處人員到場歡迎並陪同介紹各作品的創作理念、意涵及手法外,也分享高雄市政府燈會指揮中心在統籌、分工、合作上的策劃及統合,提供桃園市政府在籌辦2023年世界客家博覽會一些參考。
一行人在急行軍式的在策展團隊導覽解說下,參觀了近所有場域的作品,桃園市客務局黃傅淑香局長盛讚台灣燈會一年比一年精彩,可以看到高雄市其邁市長團隊及交通部觀光局的匠心,以衛武營現有生態環境,透過藝術家的創意結合聲光影等跨域技術來呈現平安、幸福、觀樂的燈會節慶,在疫情期間防疫措施也相當完備能讓民眾安心入場觀賞,創造突破性的觀看人潮,這些都值得桃園市辦理2023年世界客家博覽會借鏡,期能將博覽會完美呈現給民眾及世界。
高雄市政府客委會楊瑞霞主委表示,高雄燈會辦理成果可提供桃園市籌辦2023年世界客家博覽會精進參考,也強調高雄、桃園南北兩市長期在客華雙語教學模式及客語復振策略上,相互觀摩學習與合作,希望未來能串聯南北各縣市的力量,讓客家被看見,最後也感謝黃傅淑香局長預邀高雄市團隊明年到桃園市參觀世界客家博覽會。
2022台灣燈會即將於今晚(2月28日)劃下完美句點,還沒到場觀賞的民眾請把握最後機會,搭乘便利的接駁公車、或捷運及輕軌,到衛武營或到愛河灣主場域觀看燈藝及欣賞聲光影視兼具的各類精彩展演,也記得參觀明年將在桃園市舉辦首屆「世界客家博覽會」,歡迎大家一起融入客家、體驗客家文化,恁仔細!
2022 台灣燈會在高雄 桃園市取經籌辦世界客家博覽會-社會-HiNet生活誌 https://bit.ly/343Nb2S
新竹市發展,迄今已近300年,目前客家族群約13萬600人,占新竹市總人口數的30.5%,皆屬於全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列
-------------------------------------------------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香港 邱鏡淳行銷浪漫台3線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0-15 09:38聯合報 記者陳妍霖╱即時報導
新竹縣長邱鏡淳(後排左)到香港參加世界客屬第29屆懇親大會,趁此機會行銷竹縣。圖...
新竹縣長邱鏡淳(後排左)到香港參加世界客屬第29屆懇親大會,趁此機會行銷竹縣。圖/新竹縣政府提供
世界客屬第29屆懇親大會一連兩日在香港登場,超過3000位全球客家子弟與產業績菁英齊聚一堂,兼任世界客屬總會總顧問、名譽理事長的新竹縣長邱鏡淳長前往參加,不忘行銷浪漫台三線景點、美食,邀請全球客家鄉親到竹縣作客。
世界客屬第29屆懇親大會13、14日在香港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與沙田賽馬會舉辦,吸引超過3000位全球客家子弟與產業績菁英齊聚一堂,規劃「千帆並舉迎世客」多媒體大型表演、「客家盃」賽馬、「客家專題論壇」、「客家文化講壇」、「世界客屬青年高峰會」等節目介紹客家文化。
縣長邱鏡淳表示,世界客屬第28屆懇親大會,前年10月14日至25日在新竹縣舉辦,當時結合國際花鼓藝術節、客家文創產業博覽會的「2015台灣國際客家文化嘉年華」成功走上國際,提升客家及新竹縣的能見度。
此屆懇親大會在香港登場,把握國際交流的機會,邱鏡淳更不忘行銷竹縣,推廣新竹良品的產業品牌,與在地商業界代表、香港百貨龍頭品牌裕華百貨,爭取明年暑假到香港舉辦「新竹週」產業文化活動,包括浪漫台3線、客家伙房屋、東方美人茶、寶山橄欖、新埔柿餅等。
另外,在此次的懇親大會中,也有展出「故鄉情」聯展,其中展出梅州山區民間泥塑家劉沅聲的作品,他用一坨坨不起眼的泥巴,表現出客家人的生活,邱鏡淳則說,前瞻計畫中,客委會補助竹縣「國際客家藝術村」2億200萬元經費,希望可以連結到劉沅聲的泥塑作品,讓國內鄉親欣賞藝術創作。
新竹縣長邱鏡淳(右3)到香港參加世界客屬第29屆懇親大會,趁此機會行銷竹縣。圖/...
新竹縣長邱鏡淳(右3)到香港參加世界客屬第29屆懇親大會,趁此機會行銷竹縣。圖/新竹縣政府提供
新竹縣長邱鏡淳(右3)參觀「故鄉情」聯展,對來自梅州山區民間泥塑家劉沅聲的作品讚...
新竹縣長邱鏡淳(右3)參觀「故鄉情」聯展,對來自梅州山區民間泥塑家劉沅聲的作品讚賞有加。圖/新竹縣政府提供
跟著客家人來一趟深度之旅!
By Sa,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
新竹是知名的風城,有許多的風景和人文景觀:青春洋溢的清大交大、工程師群聚的竹科、日式老風味的新竹火車站,還有城隍廟口的貢丸米粉湯。不過,在上述印象之外,這裡還有一項富有特色的旅遊選擇—在地客家文化。
説到客家文化,你想到什麼呢?色彩鮮豔的客家花布?梅干扣肉?薑絲炒大腸?香噴噴的擂茶……?這些都是人們一般認為的客家元素,但是卻不足以代表客家生活真正的精神樣貌。現在將向你娓娓道來新竹客家文化的二三事,順便瞭解一些有趣的客家印象,一邊玩新竹、一邊長知識!
客家印象一:客家人很會種田
新竹有許多客家聚落,是台灣客家族群的大本營之一。客家人擅於種田的印象,世代聞名,而這樣的印象背後,有著一段艱辛的開墾故事。
三百年前客家人初到台灣,因為環境險峻,所以有一項傳統:男女都要下田,一同為匱乏的生活打拼。至今,頭戴斗笠、性格堅韌、不纏足(要下田嘛)的客家婦女,仍是很多人心中對客家人的第一印象。
客家人擅長開山墾田,再難纏的山坡河谷,都能被他們的高超技術及老練經驗克服。早期桃、竹、苗一帶的「閩客原三族合作」,便是指閩南人、客家人和平埔族人,合作開墾北部平地、丘陵的過程。客家人利用巧手,把堆滿石頭的河谷平原填平,把荒地整治成適合種植作物的良田。看著嫩綠的稻苗抽出,大地被賦予生機,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土地被施了什麼魔法呢!
客家印象二:客家人吃的簡單,料理少山珍海味
客家人個性實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早期物資匱乏,田裡的作物是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因此,客家人平時以青菜、醃菜、稻米、豆腐作為主要食材。便宜的豆腐在客家人口中,甚至有一個暱稱—「命袋」,簡直就是寶貝一般的存在。
而溪裡或池塘裡的淡水魚蝦,在偶爾農閒時也會去捕捉,但是畢竟較為耗時,平時吃到的次數較少。海魚則更難得,一年沒有幾次機會吃到,以致於客家人有一句諺語:「窮人不知死活(好歹),買魚多吃飯。」一條魚上桌,不管米還夠不夠,大家總是忍不住多吃好幾碗飯,因為實在太~好~吃~啦!
也因為大環境匱乏,客家人有什麼就吃什麼,在烹調習慣上,並不像走「佛跳牆」路線,需用複雜的多道工法、技巧去料理食材;反之,就像近年義大利、法國提倡的「簡單原食」風格,客家料理強調就地取材、原汁原味,除了在調味方面比較注重「爆香」的工夫之外,不常在烹調手法或食材上巧立名目。
豬油拌飯、黑糖(客家人稱「烏糖」)拌飯、薑絲炒大腸、蝦蛋(蝦子剁碎,和蛋一起煎)……平凡簡單的滋味,吃起來卻是那麼鮮美下飯。這些沒有多經加工的傳統料理,現在已經沒有幾家客家小炒店能夠原汁原味呈現,造訪新竹客家鄉鎮時,多問問在地人,或許還有機會一嚐古早時期的美味。
客家印象三:客家人十分節儉
「節儉」是一種客家人的美德,更是在過往大環境下形成的強烈族群性格。
在早期,因為食物取得不易,客家人的傳統是將食材用到淋漓盡致、完全沒有浪費餘地。每年十月,農夫農婦收成了第二期的稻作,便把握過年前兩三個月的時間,種下蘿蔔、芥菜(客家人稱「大菜」)等成長迅速的作物,這樣在過年前就可以再收成一次。
把芥菜鋪在陽光下曬,將原本脆脆的菜被曬軟出水,傍晚時挑到曬穀場(客家人稱「禾埕」),鋪上一層稻草和鹽巴,大人小孩捲起褲管,用腳丫子用力踩,踩完用石頭壓住,隔天拿出來,洗淨後和肉末一起炒,便成了著名料理「雪裡紅」;而沒用完的菜放進大缸子,繼續醃個七八天,就成了遠近馳名的「客家鹹菜」(又稱「酸菜」)。鹹菜可以搭配很多東西料理,例如酸菜鴨、酸菜肚、五花肉、煮湯……因為什麼東西和鹹菜配起來都很好吃,客家便有一句形容詞:「鹹菜型」,指一個人個性隨和,和誰都可以搭配。
除了「鹹菜型」人物,還有另外一句很有趣的形容詞:「芋荷型」,指的是常常把錢花光的「月光族」。這是因為客家人觀察到芋頭葉子碰到水時,水會凝聚成水珠然後滾落,不會留在葉片上,就好像月光族老是留不住口袋裡的錢一般。
回到鹹菜這個話題。如果沒吃完,客家人會把剩下的菜晾在竹竿上曬兩天,然後塞進密封的瓶子裡,倒過來放置。就像仆街的人一樣,這個階段的菜因為倒放,被叫做「仆菜」(因為不太雅緻,又被稱為「福菜」)。在瓶子裡發酵完畢,鹹菜的酸味完全消失,只留下清香的甘甜。這種時候拿出來,再曬幾天,和絞肉或肉末等食材料理,就成了遠近馳名的「梅干扣肉」。
有著不同人生階段的鹹菜,可以說把客家人勤儉、物盡其用的精神表現地淋漓盡致。
客家印象四:物盡其用,不浪費一分一毫
客家人除了節儉,更因為以往物資匱乏,發展出很多物盡其用的智慧方法,就拿新竹知名水果:柿子來舉例吧。
柿子富含單寧,但直接吃會有澀澀的口感,擅長變通的客家人便將快熟的柿子採摘下來,在果蒂點上一些鹼水,再密不透風的包起來,幾天後就成了甜美的軟紅柿子。
每當東北季風吹起(新竹地區稱「九降風」),就是製作柿餅的的季節。客家人把柿子削皮,在太陽下吹風日曬,曬得軟一些,就用手捏整「造型」,把圓圓的柿子捏扁;五六天後曬得軟嫩,叫做「柿臍」,這階段的柿子最好吃。如果再繼續曬,柿子會變硬、變黑,成為可以長久保存的柿乾。此時柿子上面長出一層白白的果粉,叫做「柿霜」。客家人不白白浪費這一層果粉,用刷子把柿霜掃下來保存,可以治喉痛、氣喘、咳嗽,是非常天然又好用的良藥。
聽下來,客家人真的很會將物品的利用價值發揮到最大。然而,客家人對自己節省,對待客人還是十分大方的。每年十月,在短暫的農閒時期,各地客家庄會互相宴請彼此,白斬雞、切盤豬統統擺上桌,大夥兒杯盤交錯、大聲歡笑,是最和樂融融的農家景象。休息過後,客家農人又再度忙碌起來,為過年前短期作物的種植做準備。一鬆一緊之間,生活就這樣一年年走過。
下次來新竹,好好來一趟客家文化之旅吧!
無論是到新埔欣賞義民廟和古蹟;到內灣老街吃野薑花料理、逛戲院;到湖口回味清代的舊鐵路遺跡;或是到新豐看海岸邊的朴子林;新竹豐富的在地文化和聚落風景,都值得旅人放慢腳步,花上兩三天細細探訪各鄉鎮,看見未曾好好體會過的客家風景。
下次就啟程來新竹吧!Let’s go anywhere!
---------------------------
http://120.105.142.27/2015hakka/?p=199
全球客家菁英匯聚國立聯合大學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來自世界各地,超過500位的海外客家鄉親於10月14日齊聚苗栗聯合大學,帶來全新的國際觀點,以彼此最熟悉的母語交流溝通。10月14日上場的「2015全球客家發展會議」為豐富多元的「2015臺灣國際客家文化嘉年華會」揭開序幕,三天的議程安排於國立聯合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辦,10月16日則移師至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銜接新竹縣舉辦的「2015臺灣國際客家文化嘉年華會」系列活動。
副總統吳敦義在客家委員會主委劉慶中、聯合大學校長許銘熙及客家研究學院院長晁瑞明的陪同下,親自到場歡迎世界各地客家鄉親回家團圓,並希望大家共同將客家推向國際,朝向「臺灣成為世界客家新都」的目標邁進。
客家委員會主委劉慶中表示,臺灣在廣袤綿密的客家網絡中,不僅是眾多鄉親的故鄉,也是他們心靈的原鄉,故歷年來臺灣在推揚海外客家文化及聯繫全球客家鄉親上,著力甚深,期能建構全球客家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體認到時代的遽變,應審慎思考,如何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客家,促進全球在地化,讓客家接軌國際。
本次「2015全球客家發展會議」將針對全球客家家族移墾與歷史、全球客家文化資產、全球客家族群關係與國際社會、全球客家文化創意與經濟產業、全球客家風俗與信仰、全球客家語言與文學等議題進行主題研討,並規劃NGO非政府組織客家公共議題論壇,以臺灣客家全球化治理的觀點,形塑全球化的發展與決策模式,探究臺灣客家非政府組織如何融入國際社會。
本次大會也將於10月15日下午安排苗栗客庄文化探訪行程,實地走訪苗栗客家文化園區、五穀文化村、苗栗特色館,讓與會鄉親們感受原汁原味的在地客家文化。
更新:接駁車時間及路線
會議期間大會安排接駁時間及路線如下:
- 10月14日、10月15日
路線一:兆品酒店(8:00集合上車、8:15準時發車)→國立聯合大學→晚宴結束後返回兆品酒店
路線二:栗華飯店(8:30準時發車)→苗栗火車站前站(8:50準時發車)→國立聯合大學→晚宴結束後返回苗栗火車站前站、栗華飯店
另外,10月14日(星期三),與會人員亦可搭乘「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免費接駁車(起站苗栗火車站8:10)至聯合大學二坪山校區(8:20),再轉乘本校往返兩校區免費接駁車(8:25)至八甲校區(8:35)。
- 10月16日
路線一:兆品酒店(7:40集合上車、8:00準時發車)→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
路線二:栗華飯店(8:00準時發車)→苗栗火車站前站(8:15準時發車)→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
- 會議結束後接駁
路線一:已報名接續參加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之貴賓,安排接送至懇親大會會場
路線二:未參加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之貴賓,將安排接駁車接送貴賓至竹北火車站、新竹高鐵站、苗栗火車站,屆時請需搭乘接駁車之貴賓依照工作人員引導上車!
-------------------------
風箏文化暨客家美食節「百粄獻神農」24日五穀宮登場
www.nownews.com查看原始檔
記者許素蘭/苗栗報導
苗栗2015「九降風起、紙鳶情揚、美食飄香」風箏文化暨客家美食節系列活動之「百粄獻神農」,24日在苗栗市嘉新五穀宮熱鬧登場。五米高的神農大帝軟體風箏率先升空,為活動揭開序幕,長二公尺「一粄風順」的米糕粄和各種粄食更為吸睛,民眾爭相拍照與合影。
「百粄獻神農」祭祀儀式由苗栗市長邱炳坤擔任主祭,市代會主席即五穀宮主委賴桂煖等人陪祭。主辦單位苗栗市公所特別設計「一粄風順」的米糕粄,一艘長達二米的帆船,船上滿滿承載由十斗米製成的米糕,除了感謝神農大帝的守護外,更象徵圓圓滿滿、豐收滿盈、順利平安。
邱炳坤指出,在客家飲食文化中,「粄」不僅是最基本常見的食品,更是饒富意義的重要文化元素。近年來苗栗市公所積極推動客家米食,將粄食的傳統技藝,發展成為在地產業特色,所以此次「百粄獻神農」祭祀,除了委託苗栗市農會特製的「一粄風順」米糕粄外,還準備了由在地店家所製作的各式各樣粄食。
邱炳坤表示,苗栗粄相當出名,市公所持續推動粄食文化,希望將原本的客家味,轉換為現代人的口感,讓其不但有加值的作用,還成為地方的特色伴手禮。
此外,為了推廣客家美食,苗栗市公所更結合了風箏文化,將於十月十七日、十八日在苗栗河濱公園,舉辦「苗栗2015風箏文化暨客家美食節活動」,現場除了可以品嘗多元、多樣化的客家美食外,還有風箏限時限量免費送、風箏放飛體驗、大型軟體風箏、特技風箏表演、樂透糖果風箏及煙火秀等一系列的活動,歡迎大家來啖美食、放風箏,體驗精彩的客家文化饗宴。
----------------------------------
抹香鯨的語言暗示著文化的存在
By Flip Nicklen, www.ngtaiwan.com查看原始檔
這些深潛於加拉巴哥群島外海的鯨魚擁有自己的方言,這是一種牠們有自己文化的徵兆。
攫取晚餐的新方法,掌握使用工具的技巧和學習當地方言。這些都是動物們從彼此身上學到的行為。虎鯨、黑猩猩和鳥類的生活中似乎有文化的成分。現在一項新研究顯示,抹香鯨也應該列入這份名單。
加拉巴哥群島周圍的海洋裡住著數千隻雌性抹香鯨和幼鯨,牠們以自己的方言組織成不同的群體。(成熟的雄鯨聚集在靠近南北極,較冷的水域。)這些鯨群是如何形成的,到目前為止仍是個謎。
稍早,一項發表於《自然溝通》(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的研究顯示,鯨群成員共同的行為,也就是文化,讓這些抹香鯨鯨群一直在一起。具體來說,這些深潛鯨會發出一系列稱為尾聲音節的獨特喀答聲,在社交互動時用於溝通。
有相似行為的抹香鯨會在一起,學習彼此的發聲。科學家稱之為社會學習。「說同一種語言」的鯨魚會聚集在一起,形成鯨群,這讓研究人員觀察了超過30年。
為何重要?
研究的主要作者、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戴爾豪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毛利邱歐•坎多爾(Mauricio Cantor)表示,這是又一項支持動物有文化的有力證據。
坎多爾和同事用電腦模擬來確定這些鯨群最有可能的形成方式,遺傳的關係或從母親傳授給幼鯨等因素,都無法解釋在野外觀察到的模式。他們分析所找到最有可能的解釋是這些鯨是如何學習發聲的偏愛。「想法相似的」個體會從彼此身上學習。(閱讀專題報導〈虎鯨的盛宴〉)
整體現況
坎多爾說,看到像鯨這種動物展現看似只有人類才會的表現,我覺得很有趣。其實,「我們和牠們沒有那麼不同。」
虎鯨群有自己的方言,大翅鯨透過社交網路將牠們新的攝食行為傳遞下去,而黑猩猩會和同伴分享使用工具的祕密。
坎多爾希望藉著愈來愈了解動物,人們會進而思考環境問題,或許也會響應保護地球的號召。
下一步
坎多爾和同事計畫回頭檢視30年前關於抹香鯨的歷史資料,並且將牠們與今日的鯨群比較。「我們想知道,隨著時間推移,牠們的〔發聲〕如何改變。」
-----------------------------
文化必須有錢流動才能生存
在文化推廣活動裡,其實沒有所謂underground(以下簡稱ug)這回事,只有分目標顧客是誰
有人歸類推廣少眾文化的活動叫ug,那就要問「會有主辦單位會不希望參加人數越多越好嗎?」理論上是沒有的,叫推廣當然越多人來越好,那少人的原因就只有兩個,
1. 這文化裡的人數本身就少
2. 活動宣傳做得差所以沒人來
與是不是ug活動沒有關係。
亦有人把商業元素的活動稱為商業活動,與文化為本稱為ug活動,標籤化做成對立,那也是有矛盾的,就有如我一開始說「只有分目標顧客是誰」。
首先沒錯,是有商業活動的,如果一個活動本身目標顧客就是品牌,內容就為了宣傳品牌本身,那他就是一個商業活動,他目的不是為了推廣文化,亦因為商業活動通常都有相應報酬,商業買賣的事,要不要參加就想自己能不能「食得鹹魚抵得渴」了。
但文化為本的活動就等於和商業元素對立嗎?我們就得談談「錢從何來」及「動機」,活動就是要錢,不爭事實,跟錢有關就已經跟商業不能分割,有人找商業贊助,有人靠門票收入,其實都只是收入來源,但有些人就會覺得有商業贊助就是「銅臭味」,那就要開始看「動機」。
又回到我一開始說的,「只有分目標顧客是誰」,主辦單位的目標顧客就是「觀眾」,動機是推廣,那只要文化本身沒有改變而又「有足夠資金去讓文化推廣者生存」(好重要),那資金的來源對目標的影響其實只取決於活動主辦者把贊助當成是一件工具還是當成目標,如果是前者,商業元素跟文化為本跟本就不是對立。
實際比喻:「一個街舞比賽找很多贊助,請了很多外國嘉賓來」,成功正面推廣文化就是文化為本,做得不公平私相授授就不是,跟商業贊助無關。
所以沒錯,商業是存在,但沒有所謂的underground,只有做得好不好的行政管理,文化必須有錢流動才能生存,所以商業元素不是禍害,真正的禍害是文化中人的封閉思想及私相授授、圍爐取暖,寧願要道德光環互相吹虛也不要讓文化真正進步成長,不先改革好自己先怪責外人不懂欣賞,那這個文化就等死吧!
我終於知道甚麼是人文學
對於家人而言,讓我讀大學是為了方便找工作,「人文文化」代表甚麼,對我的思想人生有何影響,他們不了解也不關心。我沒有想到,在四年後,這位長輩仍會記得我讀的是人文學科,而且在自己退休數年後,接觸起這領域。
這位長輩解釋,她開始了解人文學,是因為讀了李歐梵的書。她退休後多了很多自由時間,便開始找些書來讀。在書展時見到一大堆李歐梵的書,便翻開來看,買了幾本,讀了幾本,才對人文學有些概念。到和我聊天時,她才知道李歐梵教授是香港今年的年度作家,因此書展期間對他的作品做了不少推廣。
長輩再向我述説她的「讀後感」。她認為李歐梵寫書比較主觀,沒有留太多空間讓讀者思考。她比較喜歡龍應台的書,覺得她的書較有啟發性。幸好我平時不算太懶惰,這兩位作家的書也讀過,才有能力和這位長輩討論自己的看法。我們的討論沒有特別的結果,其實亦不需要有偉大的結論,重要的是我們能在家庭聚會中花上半個小時,交流和分享對人文文化的看法。
人文文化當然不僅只是李歐梵和龍應台的書,但從閱讀開始去增進見識,是一件永不會讓人後悔的事。
我這位長輩年過五十,一生從商,在大陸開過工廠,年紀大了後,夫妻倆把工廠關掉,過著愜意的退休生活。到了現在,她做些自己想做的事,「細個無得讀,老左自己搵書尼讀」。我當然很高興她有機會接觸人文文化,而且能夠想起我,和我分享她的看法。
但是,我也不楚納悶,在香港這個社會,有多少人到了退休的階段才有時間和精神去了解人文?又有多少人,終其一生也沒有這個機會?
我時常慶幸自己在大學時修讀人文學,拓展個人的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價值。但是畢業後,頂著人文學畢業生的名字找工作,在想養活自己外,總希望找到和所學有關的工作,最低限度,不只是為了賺錢買樓而付出一生的精力。雖然現在尚未有任何成就,但我始終懷著這樣的信念,在默默努力。
在脱離學術領域後,如何讓人文文化落實到生活層面,才是最難的事。我不希望,自己要在數十年後退休了,才有機會重新捧書去讀。
生活在香港,也許每天也有些事情,有些人在説:你們不行、人文文化不重要。但也許,亦會在最意外時,有些小事情,像我的這位長輩一樣,讓人相信,我們,和人文文化,同樣有存在的價值。
東西方的古代文明程度能否量化對比?
我們中國人一般是通過古代史來培養民族自豪感,通過近代史來培養民族仇恨的。我們認為我們有5千年曆史,古代長期完爆西方,據說鴉片戰爭時,我國的gdp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見我們有多牛逼。
不光是中國人,西方人也是這麼認為的,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各個嚮往西方,拜孔子為大神,直到傳教士、外交官等真的踏上中國的土地,才開始失望,然後又怪罪於滿洲人糟蹋了華夏的文化。
這裡邊最有名的是英國學者李約瑟,李約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古代中國,科技水平完爆西歐,但是科技革命和現代化卻發生在西歐?
李約瑟難題有很多解釋,也有很多人認為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工業革命以來,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就開始爆炸了,而在此之前上千年,人均產出竟然維持長期不變,所以這個深刻的變化確實是存在的,而且起源於西方。
於是就有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西方牛逼,從一開始就被決定了;一種認為,西方牛逼,是個偶然現象,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完全有可能率先發展壯大。
我手頭有一本美國歷史學家莫里斯的書,叫做《西方將主宰多久》,企圖採用量化的方式來研究東方和西方的力量對比。
首先說一下結論,這本書的數據表明,在人類產生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西方都是比東方更牛逼的,但是在公園5世紀到工業革命前夕,東方一直比西方牛逼。
作者首先從人類的起源和遷徙來分析了一下東西方的差距。有人根據北京猿人和西方的穴居人例如尼安德特的差距來解釋東西方的差距,認為人種決定了以後的發展模式。但其實這都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根本不是他們的後代,我們的祖先是現代智人,我們的祖先最後生存下來,而那些直立人被淘汰掉了。
那麼,現代智人的發展上看,東西方有什麼差別呢?
作者給出了一個考古發現的東西方文明特徵的時間表:
這個表很有意思。首先,它說明西方有的東西,東方同樣有,只不過時間不同;其次,連接相同的東西,發現很多線的斜率差不多。這說明這些東西,東方集體比西方晚了兩千年。這樣我們就可以用一個結論來終結全書:西方注定比東方牛逼,因為文明遵循同樣的發展路徑,而西方比東方早了兩千年,所以每一個發明也都比東方早兩千年。
我相信你我都對此不滿意。主要的缺陷是,器物不能單獨拿出來比較,同樣的器物嵌入不同的社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義。例如日本的網購落後於中國,說明日本落後中國嗎?其實恰恰相反,是因為日本比中國先進,所以它的零售業非常發達,而且電話訂購的服務遠遠好於網購。
因此作者想要採用量化的方式,來比較兩個文明哪個更牛逼。
怎麼量化呢?作者選用了四個指標:
1、能量的獲取
2、城市化
3、軍事能力
4、信息化
一個國家要牛逼,必須學會使用能量,這種能量不但用於養活它們的人民,也包括提供給衣服、武器、交通等,總之,使用能量是國家牛逼的關鍵。作者計算能量獲取的方式是引用以前有哥們做的數據,以及通過我也不知道怎麼算的方法算出來的。
但是,有了能量還不夠,要想有效使用它,需要一定的組織能力,因此城市化就用來體現這種組織能力。作者採用核心地區最大城市的人口數來衡量它。
最後,能量的使用和組織能力,都需要高效的信息傳遞,以及國家真正牛逼,軍事力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作者也採用了這兩個指標。
然後把這四個指標降維成一個指標,需要給它們賦權,作者認為,沒有理由認為這四個指標哪個更重要,所以他給每個指標0.25的權重。
這是作者計算的人類歷史上東西方牛逼程度的曲線: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什麼來呢?我們啥也看不出來,東西方好像幾乎是一樣的。
這是因為這張圖有指數增長的性質,為了看得清楚我們可以改變一下刻度,但是請注意,改變刻度是數據說謊的重要方式,我們必須警惕,總之,為了看得更清楚,我們得到下圖:
可以看到,在人類發展的幾乎90%的時間裡,西方都是領先於東方的,只在中間一段時間被東方超越了。這幾乎符合我們通過世界歷史學習到的知識。然後看關鍵年份,就有了下圖:
這個圖非常有意思。它體現了東方和西方的此消彼長。可以看到,西方在較早的年份一直比東方牛逼,在羅馬帝國時期西方達到頂峰,後來逐漸衰落,而東方開始興起,在宋朝達到頂峰,又開始衰落,但仍然比西方牛逼,最後,工業革命到了,就開始虐東方了。
但這個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工業革命之前,指數的變化都不大,尤其是最高值,都是在40多,在這裡都沒有突破這個值,反而迎來的衰落,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在差不多的最高值開始衰落。
這不禁讓人聯想:或許東方和西方就是差不多的,只不過一個更早達到了最高值,一個更晚達到了,這樣就錯開了,等於經濟周期的衰退期和另一個國家的繁榮期湊在一起,你不能因此判斷哪個國家經濟發展得更好。
然後作者花了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把這些時期詳細的描述了一遍,以弄明白此消彼長的原因。我就沒有看。
我覺得這個研究比較有意思的是,任何粉絲都可以從這個數據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果你是美分,你會覺得你看西方90%時間都比東方牛逼,東方是落後的民族,還是西方牛逼呀。如果你是五毛,你會覺得原始社會管我鳥事,我們之所以是中國人不就是漢唐宋元明清,這時候我們牛逼就行了啊。
但是我更關心這個數據的質量如何。可能批評有三種:一是這些指標能不能衡量牛逼程度;而是即使能,你選擇的測量方式能不能反應這些指標;三是即使都能,這個權重又是如何分配的。
首先我要說一下,我個人感覺,這四個指標,出了城市化以外,可能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看,能量的獲取。這個我從他的書裡沒看懂他是怎麼算的,不過他的描述經常有這樣的話:
這給我一個很壞的聯想:這個數字是他們根據歷史事件的描述和比較,猜出來的。由於我沒有仔細看這本書,也沒有看它具體怎麼算的,所以持保留意見。但是軍事實力的計算肯定有問題。其實軍事力量怎麼量化確實是一個難題,但肯定不會是作者這樣計算:
作者首先比較了2000年中美的軍事差距,包括軍事開銷、航母和核彈的多少,得出一個比例並分別賦值。然後反推。怎麼推呢?因為1900到2000,西方大砲火力提高到20倍,綜合其他因素,他認為要除以50;東方呢?1900年英國的海軍噸位是日本的6倍,綜合其他因素,東方要在西方的基礎上除以5。
不知道你們怎麼看,我感覺這種算法有點搞笑。
不過作者自己也說:你們可能不認同我的做法,但是你們要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變得很小,所以即使有誤差,對整體的影響也不大。這個問題後邊說。
作者為了應對批評,做了一些穩健性分析。主要有兩條:
第一,就是假設它不靠譜,我們把東方的指數抬高10%或者20%,以及把西方抬高10%或者20%,然後看看這個指數反應的力量對比符合歷史事實嗎?最後說,不符合,所以這個數據是靠譜的。
我感覺這樣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你的數據如果是客觀的,當然可以根據“符合不符合事實”來判斷合理不合理,但是數據很有可能是根據歷史事實得到的,例如如果當時東方比西方牛逼,你就給東方的更多的賦值,那麼最後你算出的來的東西,必然是符合事實的,你再調高或者調低,當然就不符合事實了,但你是同語反复,得不到什麼新的信息。
總之,如果你的數據就是從歷史事件中來的,你再用數據符合歷史事件,來證明你的數據是正確的,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
第二,作者認為有些人批評說,組織能力、信息能力和軍事能力,都是獲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我們只用這一個指標就夠了,於是作者只用這一個指標重新做了一遍,發現對結果的影響不大。
這個貌似很“科學”。但是就像我前邊提過的,他的信息能力和作戰能力,其實隨著時間的前推下降得特別快,最後降到可以忽略的程度,既然如此,他通過四個變量求出的一個指數,和僅僅通過能量獲取一個變量,其實變化也不大。
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作者的預言,作者用我不知道怎麼算出來的方式,算了一下東方什麼時候壓倒西方,他給出的結論是2103年,也就是下個世紀。但是按照他的計算,我們在2103年將出現1.4億人口的城市,人均能量130萬千卡,作戰能力提升5倍,而信息技術的變化更加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最後作者怎麼解釋的呢?作者只好把這本書改成了科幻小說,他認為下個世紀我們會有星球大戰、機器人,以及和大腦連接的計算機,他還講了各種腦洞大開的科技發展,我就不轉過來了。。。。
此外,關於現代中國什麼時候獲得經濟統治權的部分也是粘過來吧,也是來自我的專欄
昨天和劉江楠對共同關心的國際熱點問題s深入交換了意見,忽然想起來以前為了消遣看的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大預測:未來20年,中國怎麼樣,美國又會如何》;我更喜歡它的英文名字,叫:黯然失色:生活在中國主導世界經濟的陰影之下。
這本書是2010年美國一個智庫寫的,其中心思想就是預測世界經濟主導的異位。最終的結論是,2020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並且起地位比過去全勝的大英帝國和美國更牛逼。
作者給出的數字是:2020年,中國gdp佔世界的比例是25%,這個數字和美國全盛時期差不多(而2020年美國祇佔12%),比大英帝國全盛時期高;而中國的貿易量將佔全世界的20%,比美國全盛時期大(而2020年美國祇佔7%),但略小於大英帝國全盛時期。
但問題是,什麼才叫經濟主導,又如何來衡量呢?我可能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朦朦朧朧有這個概念,但是一旦你要我們說一下它的確切定義,好像又說不上來了。我的理解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可以使它在國際上對其他國家施加有效的影響,這就體現了它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最牛逼的國家,就是主導經濟的國家。
就像這本書一開始舉的例子,美國正式代替英國主導經濟的一個典型事件,就是蘇伊士運河事件。1956年,英國想要保持蘇伊士運河的主權,然後打仗,最後政府債務劇增,英鎊也面臨貶值壓力,於是英國政府不得不尋求美國的經濟援助,美國當時剛剛結束朝鮮戰爭,想要營造一個和平的氛圍,於是說,給你援助可以,但你必須停火,放棄對蘇伊士運河的爭奪。英國祇好照辦了。
這個例子很有趣,它採用了經濟手段來達成了非經濟的目的,事實上,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是這麼解決的吧?以後我們還會回到這個例子來。
不過現在,讓我們接著談下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衡量經濟主導?
這本書構建了一個綜合的係數,給不同的指標以權重。選取了什麼指標呢?這本書首先列舉了衡量國家實力的諸多因素,例如財富、軍事力量、財政收入、貿易、貨幣地位、債權債務關係、科技水平等等。最後從這些因素裡邊選取了三個指標:實際gdp、貿易量和債權債務關係(淨債權國的經濟主導能力強,例如蘇伊士運河事件,體現的是英國淪為債務國而美國成為債權國之後的關係不對等,英國不得不向美國尋求減少利息或者增加貸款)
很多因素被剔除,是因為,例如gdp可以代表軍事實力和財政收入等原因,換句話說,它們有很強的相關性。很多人也許會爭論,這三個指標也有很強的相關性,例如gdp和貿易的關係,這是我們下文要提到的“引力模型”的基本結論,但這也許並不重要,因為作者採用的是比例,而不是水平值,例如中國的進出口占gdp的比重大於美國,說明從比例上看,也許貿易更多是由開放程度決定的。
當然我感覺,其實應該出於穩健性,作者把其他指標也用上,看看影響不影響結論。
當然,作者採用這三個指標,其實有一定的原因是,在真實世界裡,imf就是依靠類似的邏輯來劃分勢力範圍的。
因此,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對這些指標賦予權重,作者分別採用多種賦值方法(例如imf的權重設置),這樣就能得到一個單一的數字來衡量不同國家的經濟主導能力。
在說結論之前,需要提一下,與經濟主導相關的一個問題是貨幣主導,一般而言,貨幣主導是伴隨經濟主導而來的,但也會有一定時滯,例如直到二戰,英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儲備貨幣,而美國早就取得了經濟主導。那麼,影響貨幣主導的因素又是什麼呢?作者發現,採用上述三個指標去擬合貨幣主導的變化,可以解釋70%的貨幣主導變化,所以這三個指標也同樣可以衡量一個國家的貨幣實力。
這一套測度能否用於預言未來的經濟主導變化呢?衡量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用以前的數據,看看它能否擬合歷史上的經濟主導變化。
上圖是作者採用imf權數計算的指數,用儲備貨幣權數計算的指數和這個差不多。原諒我用掃描版截圖,灰色的矩形看不到,不過可以通過它名字的高度判斷。
作者選取了幾個關鍵年份世界上經濟主導指數的前三強,選取的年份分別為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1870年,一戰前夕的1913年,大蕭條前夕的1929年,二戰結束後的1950年,1973年(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及2000和2010年。
可以看到,在1870年,英國遠遠大於老二和老三,擁有對世界經濟的絕對主導,而美國並不在前三名(當時美國的gdp已經是第一了,但是貿易水平不夠,債權也不夠,美元也不是主導的儲備貨幣);在一戰前夕,英國仍然是老大,美國和德國也比較厲害;在大蕭條時代,美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經濟主導能力最強的國家,但是差距不是太大;而二戰之後,美國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成了全球的絕對主導,英國屈居第二,蘇聯也很牛逼;到1973年,英國不在前三,日本德國發展起來,成為三強,這個關係一直持續到2000年,而2010年,美國仍然最牛逼,但是中國已經快要趕上了,第三名是日本。中國的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和美國旗鼓相當,但是中國是淨債權國,而美國是淨債務國。因此在另一個權重體系裡,中國略高於美國,第三名是德國,但是總體差別不大。
應該說這個指數很好擬合了歷史上國際霸主的權力更迭。
好了,有了這個指數的建立,剩下的就是把未來的數據代入。這就關係到預測問題。其中債權債務關係非常難預測,於是作者採取了imf給的2010到2015年的經常賬戶情況,因為它被認為可以持續到2020年,剩下的年份作者只好採取保守的估計。
剩下兩個指標是:gdp和貿易量。
具體的模型我沒有看到。根據作者的描述,它分別採用“收斂理論”和“引力模型”來預測未來的gdp和貿易存量。
所謂收斂理論,就是窮國比富國增長得快,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小,增長越慢。這也許不適用於全世界,但是對於東亞國家是完全符合的,無論是日本還是四小龍,都符合這個規律。最後作者給出的從2010到2030年的平均增長率是5.9%。這個增長率低於現在中國的增長率,也低於很多機構預測的增長率。(我覺得過了今年各大機構要下調了?),因此在當時看是比較保守的。
所謂的引力模型,其實是一個貿易決定的公式,這個公式可以類比物理學上的引力公式:引力和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而兩個物體的距離成反比;而貿易上的引力模型則是:貿易量和兩個國家的gdp成正比,和兩個國家的距離成反比。在國際貿易的領域的實證研究證明這個模型的解釋力是非常強的。
可以看到,在2020年,中國就取得了絕對的優勢,成了當之無愧的經濟主導國,在2030年,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幾乎是1973年美國與日本的關係。當然,對於很多人,這似乎是說了一個早已知道的故事,因為如果gdp是衡量經濟主導的唯一因素,那麼中國現在就有了超過美國的實力。但這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例如對於未來增長率的測度上,中國有沒有可能陷入停滯?作者認為其實不大可能。一提到這個問題,很多人首先想到了日本的經濟停滯,但是日本經濟增長率下降的時候,已經和美國一樣富裕了,然而現在的中國,即使按照ppp折算,人均gdp也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而歷史上人均gdp在美國四分之一的國家,如果以前是高速增長的,以後也並不會慢下來,一般直到人均gdp成了美國的一半,才會有明顯的降速。事實上,在日本和美國一樣富裕之後,日本仍然在很長時間內保持了3%到3.5%的增速,而當時美國的增速只有2%,因此,日本經濟停滯不奇怪,還停滯得晚了。而中國,還沒到那個時候。
作者比較了人均gdp在美國四分之一左右的國家,這些國家必須對中國有可比性,所以去掉了小國、石油輸出國家等,得到了25個樣本,這25個國家在人均gdp占美國的比例和中國相近的時候,在未來20年的增長率高於作者預言中國的增長率的,有8個。
另外一種比較方法是,看看人均gdp達到美國四分之一之後,這些國家未來20年的增長率下滑了多少,有沒有作者預言的下滑那麼大。這樣我們就必須獲得人均gdp達到美國四分之一之前的數據,這樣我們的樣本容量就只有7個,這7個國家裡邊,有6個的下滑小於作者預言的。
很多人會抱有保守的態度,因為戰後真正完成工業化進入高收入的國家,只有7個,所以如果任何國家都是同質的,那麼中國成為高收入的國家只有200分之7;然而問題是,中國並不需要成為高收入國家,它僅僅需要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就能夠獲得經濟的主導,而這個概率,會是25分之8甚至7分之6。
還有一種批評是,也許美國經濟會騰飛。於是作者採用了高估美國增長率和低估中國增長率的方式,發現對結論影響不大,中國毫無意外會主導經濟。而且高估美國增長率會帶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高估美國增長率,必須同時高估中國增長率。因為中國作為後發國家,是靠吸收發達國家的技術擴散來獲得增長動力的,所以美國的增長也許會帶來中國更大的增長。
總而言之,作者認為他們的結論是穩健的。於是作者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主要結論是,美國應該在貿易領域和中國交鋒,而不是搞什麼金融貨幣的合作和交鋒,應該以wto為多變舞台而不是以imf,如何與中國交鋒呢?作者認為應該以雙邊交鋒替代多邊交鋒,例如,不是要中國為美國削減關稅,而是多個國家一起談判,讓中國承諾在wto向會員國一起削減關稅。具體國際政治的東西,也不懂啦,所以只是說說。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對中國還是抱有友好的態度。例如他認為我們對中國的擔憂其實都是可以改變的,中國在主導人民幣地位的提升,必然會推動金融的開放和正規化,與此同時,中國也不能夠再採用貶值促進出口的重商主義策略,等等。
當然,就像我擔憂的那樣,當中國主導世界的時候,它仍然是一個中等收入的國家,而以往的英國和美國,同時也是當時最富有的國家,無論科技水平、政治制度、文化繁榮程度,都是當時世界一流的,恕我直言,文明程度也是最高的。但當我們迎來第一個人口巨大的中等收入國家成為世界霸主的時候,它帶給世界的到底是什麼?而且不要忘了,這不會是最後一個,稍後而來的就是印度。。。。
----------------------------------
竹市「客家事務科」獨立 改隸文化局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10-21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新竹市客家人口有十三萬多人,過去客家事務的推動與原住民事務結合,編制在民政處轄下,市長林智堅昨天下午在市務會議中,將客家事務科移到文化局轄下,原住民業務仍設在民政處轄下,各自獨立推廣客家與原住民文化,發揮族群共融力量。
新竹市府將原設民政處的客家與原住民族事務科,分別獨立設科為文化局客家事務科,以及民政處原住民事務科,昨天在市務會議通過此組織編制,將再送市議會審議。
市府人事處表示,竹市總人口四十三萬餘人,客家族群有十三萬餘人,佔總人口數卅%,東區、香山區客家人口比例超過三分之一,是行政院列為全台六十九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市長林智堅希望透過社區再造、古蹟維護、客家母語推廣、文化巡禮等落實推廣客家文化,因此移撥到文化局獨立設「客家事務科」。
環局長由副局長江盛任接任
另懸缺十個月的新竹市環保局長一職,市務會議昨天也由副局長江盛任真除接任局長職務,江盛任歷任環保局第六課技士、環保局行政室主任、香山區公所區長、環保局副局長及代理局長,資歷完整,將發揮專業,致力於竹市環保業務的推動。
--------------------------------
未耕農地設圍籬要課稅 地主傻眼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10-21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市議員楊正中、西屯林厝里里長余進卿及多位民眾昨日聚集在西屯國安二路附近一塊私有地,指該處私有地遭丟棄廢棄物,向環保局反映,環保局發文指現場未設置圍籬或相關防阻設施,地主因此設置圍籬,農業局竟發文設圍籬未農作就要課稅,眾人大罵市府相互卸責,讓人民無所適從。
市議員楊正中率眾抗議市府局處相互卸責,讓市民無所適從。(記者蘇金鳳攝)
市議員楊正中率眾抗議市府局處相互卸責,讓市民無所適從。(記者蘇金鳳攝)
環保局表示,日前已將全案移送台中地檢署及環保警察隊偵辦,而土地所有人或管理人或者是地主應善盡土地管理責任,當土地被傾倒廢棄物時,地主依法應負相當責任,而且環保局並未要求地主設圍籬,只要求地主要處理;農業局則表示,經查該土地就是農業用地,若設了圍籬又未從事農業行為,不符農發條例,就必須被課稅。
市議員楊正中表示,位在西屯區林厝里國安二路及都會公園附近有二處私有地,今年一月遭偷盜事業廢棄溶劑達一百多桶,環保局曾允諾來處理,但卻在十月二日發文給地主,說地主因現場未設置圍籬或相關防阻設施,地主只好依據環保局公文於現場設置了鐵絲網圍籬等設施。
楊正中表示,農業局卻於十月十三日發文給地主,指稱現場土地具有鐵絲網圍籬、水泥鋪面及堆置桶裝廢棄物的情形,卻未作農業使用,不符農發條例,要求都發局依都市計畫法規定處理,並要求地方稅務局恢復課徵土地增值稅。
地主因此再向楊正中陳情,楊正中便於昨天率領眾多民眾到現場抗議,痛批市府欺侮老百姓,各局處各彈各的調,民眾要聽哪一個單位,痛批市府各局處只會互踢皮球,相互卸責。
環保局表示,此案在獲報後立刻展開追查,並先用帆布將桶裝廢棄物集中覆蓋,並圈繞黃色警示帶。
環保局指出,在查獲違規行為人之前,環保局限期土地管理人十一月十日前提清除計畫,但土地管理人目前不願配合,屆時將由環保局代為清理,再向土地管理人求償清除費用;此外,為進一步追查是否有其他相關人涉案,環保局日前已將全案移送台中地檢署及警政署環保警察偵辦。
環保局並強調,只發文表示現場未見設圍籬或相關防阻設施,並未要求地主設圍籬。
-------------------------
竹北往來竹東公車 最快明年初上路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10-21
〔記者廖雪茹/竹北報導〕許多新竹縣民反映,政府鼓勵民眾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節能減碳愛地球,但人口稠密的竹北與竹東之間竟然還沒有公車通行;縣府交通旅遊處表示,已著手規劃,下月即將上網公告,最快明年初就可串連這兩大核心城鎮,屆時將一併推廣假日觀光公車。
交旅處長李銷桂表示,目前除了已上路的HTS快捷公車,各公所皆積極推動鄉鎮市內的公車支線網絡,縣府將負責跨縣市或跨鄉鎮的主幹線系統。
分為快、慢2線 約30分一班
縣府已初步研擬竹北往來竹東的公車,分為快線和慢線兩條路線,主要皆以車站、醫院、學校和行政機關為停靠站,包含台鐵竹北和竹東車站和高鐵新竹站等,並將視運量和離尖峰時間交錯搭配運用大巴和中巴,約半個小時一班。
其中,快線預計規劃從竹北火車站出發,經新竹縣政府、高鐵新竹站,由興隆大橋走台六十八線東西向快速公路,接台三線竹東下公館,再到台北榮民總醫院竹東分院和台大竹東分院。初估單程約廿到四十分鐘不等。
慢線則會走竹北縣治區各重要公共場所,由一二○號縣道到芎林富林路,再經舊中正橋到竹東鎮區。初估單程約需一個小時。
每段票15元 假日有觀光公車
李銷桂表示,此規劃已獲得新竹縣公車審議委員會同意,票價一段十五元,兩段卅元,但初期會推出優惠票推廣。如招標作業順利,最快可在明年初開辦,屆時將運用非上班日的部分班次,推出假日觀光公車,自高鐵新竹站往來新埔九芎湖和關西六福村兩線,一天約二到四班。
交通管理科表示,原有的快捷一號(縣府往來竹科)、五號(高鐵往來湖口新竹工業區)、六號(竹東往來內灣或尖石)和七號(竹北市公所往來高鐵),收費後的載客率已恢復穩定,其中七號為低底盤的電動公車,五號新增明新科大停靠站;不過二、三線因運量小,加上科管局已另闢接駁車,因此已停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