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官原本指無擔任固定職事的官員,如漢代有「散騎常侍」一職,類似皇帝顧問官。《隋書·百官志下》:「居曹有職務者為執事官,無職務者為散官。」後演變為表示官位等級的稱號,會隨著年資而晉升。又依照文、武官而分為文散官與武散官。《隋書·百官志下》:「開皇六年,吏部又別設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給事、承奉、儒林、文林八郎;武騎、屯騎、驍騎、游騎、飛騎、旅騎、雲騎、羽騎八尉。其品則正六品以下,正九品以上。」
散官名義上與官品一樣分為三十階,但實際上沒有正一品,故只有二十九階。明代散官分九等十八階,有初授、陞授、加授、以歷考為差。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 Jun 08 Mon 2020 09:05
「籙」二十四治-二十四職品/三十六靖廬/散官原本指無擔任固定職事的官員-官位等級的稱號/「授籙奏職」 授予「道職」與「法職」
- Jun 07 Sun 2020 22:19
葛洪屍解,又稱之為羽化-修行的道士留下「遺體」離開俗世-成仙的屍解,成佛的坐化,來自於中國道教對於靈魂的信仰。道教認為修道之人在修行一定程度之後靈魂能夠「脫劫飛昇」,而屍解則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屍解就是偽造死亡假象這一觀點。提出一般屍解的「屍體」死亡跡象不明確。看著還像活人,腳不發青、皮膚不發皺、眼睛不落光、頭髮掉光變得不像原來的樣子都是屍解
上清經是中國道教重要經典,據稱有「三十一卷」為主的經群降世,於六朝前成書。上清經構成道藏的「洞真」部,與靈寶經、三皇文同屬三洞經書,其中《上清大洞真經》為上清三十一卷之首,內容以存思煉神的修道方法為主。
在上清經的發展過程中,丹陽句容許家佔據關鍵地位,結合了張魯天師道與南方方仙道的方士傳統。上清經系的成型,間接影響了後來靈寶經的興起,以及南朝天師道的革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