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卷本為佛教世俗化的產物正統的佛教僧團和文人居士均不承認宣卷是佛教的宗教活動-寶卷,又稱宣卷,是中國的宗教說唱文學,最早出現於十六世紀的明代。由宣唱者宣唱、朗誦或演出,常在尼庵、寺院,或信徒家中舉行。或有中場時間,讓觀眾休息吃點心。宣卷至今仍流行於江、浙、河西一帶。寶卷淵源於唐代佛教的俗講。做為佛教悟俗化眾的說唱形式,其形成在宋元時期,“寶卷”之名出現於元代。明代前期是佛教寶卷發展時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下載 (53)

《香山寶卷》原名《觀世音菩薩本行經》,又名《大聖法寶香山寶卷》,中國佛教說唱文學文本,[1]共一卷,約於明代前期成書,但其中的主要故事可能是北宋杭州上天竺寺普明禪師於1103年寫成。香山是故事主角妙善公主修行之處。現存最早版本1773年刊行於杭州。[2]
香山寶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BH4p7C
緣起
《香山寶卷》的故事源自北宋時觀世音信仰的聖地、河南汝州香山寺。寶卷是中國宗教說唱文學的文本。
香山寺方丈懷晝藏有一文,講述觀世音菩薩化身妙善公主的故事,於1100年把文章交給汝州知府蔣之奇(1031-1104)。蔣之奇潤飾故事,寫成《大悲菩薩傳》,刻於石碑。(大悲菩薩即觀世音菩薩,此石碑仍現存香山寺。)自此妙善公主的故事逐漸流行,《香山寶卷》故事情節即改編自《大悲菩薩傳》。[3]
內容
《香山寶卷》敘述觀世音菩薩化身為妙善公主,化度王室與國民歸依佛法的故事。[4]
迦葉佛時,在須彌山以西的樂土「興林」,國王妙莊王的三公主妙善崇信佛法,決心出家為尼。妙莊王怒斥其不孝,一度加以囚禁。妙善最後往白雀寺出家。住持指責妙善不遵聖旨,百般役使,妙善卻得一眾神靈協助。妙莊王得知妙善出家,勃然大怒,下令火燒白雀寺,誅滅僧尼。妙善仰天吐血,隨即天降大雨,大火熄滅。
妙善被捕後,堅持佛法,被處以絞刑,落入地府,在其中宣講佛法,超度亡魂。陰司官員見亡魂皆得超生,為免地獄出空,送妙善還陽。妙善復生後,上帝化為老人,送妙善到香山坐禪。妙善在坐禪中頓悟,知道自己原是觀世音菩薩。
妙莊王因毀佛滅法,身染怪病,無藥可救。妙善化身老僧入宮,謂必須以人手人眼合藥,方得痊癒,並指香山上有仙人願獻出手、眼。官員前往香山,向一仙姑求取手、眼,仙姑即割去左臂,挖出左眼。官員第二次前來,仙姑連右臂、右眼都獻出。妙莊王得藥痊癒,遂依誓言改信佛法,並與王后、滿朝文武往香山答謝仙人。
香山上有一坐禪女孩,無手無眼,滿身血漬。王后追問下,方知她正是公主妙善。眾人祈求佛祖使妙善手、眼再生,妙善遂重生手、眼,阿彌陀佛同時現身,妙善得「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於是妙莊王、王后與文武官員都出家求佛,死後到阿彌陀佛的淨土。
思想
《香山寶卷》揉合淨土宗與禪宗教義,強調齋戒、念佛、覺性、「証無」。故事結尾菩薩講道,教人反觀真性,見性成佛,淨土就在每個人的心中。[5]
文體
《香山寶卷》文白混雜,散韻交替,可供宣唱。部份段落用文言,以四字句為主,部份用白話。散文和七言韻文(偈文)交替出現,韻文段落既總結前面的散文,又預告下文內容。[6]
影響
宋元時妙善公主的故事已廣為人知,《香山寶卷》使故事流傳更廣,確立中國觀世音菩薩的女性身份。在清代,有許多其他講述妙善故事的寶卷成書,如《觀音濟度本願真經》,[7]直至今天,妙善傳說仍是中國觀世音菩薩的善信熟知的故事。[8]
《香山寶卷》是最著名的寶卷之一,是明清兩代寶卷的源頭。[9]文體方面,後世寶卷跟《香山寶卷》一樣,都是散韻交替;後世寶卷並劃分章節和加入曲牌。
內容方面,《香山寶卷》是後世敘事類寶卷的原型。這類寶卷表彰品德和孝道,多講述年輕男信虔信佛法,克服重重困難,成為高官或出家。這些情節都以妙善故事為原型。
思想方面,《香山寶卷》影響了民間教派的寶卷。明代無為教祖師羅清所撰的寶卷,便多次引用《香山寶卷》。[10]《香山寶卷》強調齋戒、念佛、覺性、「証無」,後世寶卷都沿襲這些主題。《香山寶卷》部份詞句,如「有緣人」、「返本還源」、「十地工夫」、「生前不入龍華會,死後焉得免沉淪」,也常見於後世的寶卷。香山寶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BH4p7C


觀音濟渡本願真經

觀音濟渡本願真經
從來三教經典。垂訓教人。字字隱義。句句藏玄。旁喻曲引。告誡不一無非欲人明善復初。修性了命。以全其本來耳。言雖不同。理則一也。余自生以來不昧本性。知人為萬物之靈。質列三才之中。不敢自棄。常行濟人利物事件。窮究性命根原。幸遇普定仙師。指示先天大道。授以率性復初功用。一日往朝普陀。舟至南海。豫得真武祖師之報。船將到岸。忽狂風大作波浪洶湧。當時船壞者不少。余蒙神蓋佑。緊操舵槳。得達津涯。將船泊於海岸。散步閒遊。忽至一處。見石門壁立。牌坊森列。篆鐫朝元洞。行不數武內有一菴。名曰靈通寺。余進步內觀。遇一道童。瀟灑不俗。謂余曰。居士遇此風波。實乃上天數定。玄機報應。今適到此。此中有一濟度慈航。其賴居士成就此功德。以慰我佛無量度人之心。談敘之間。因出觀音濟度本願真經一冊授余。余誠敬誦讀。乃知為觀音佛祖自敘本行。不忍親生塵苦。領旨下世。託生興林國裏皇宮之中。自幼靈慧不昧。捐棄浮華。勤修大道。爾時其父妙莊王。述卻善因。不信修真。誣為邪孽。致菩薩受苦花園。火焚白雀。斬絞法場。守死善道。苦難備嘗。英靈不昧。蒙神引遊地府。遍觀陰律果報。度獄還陽。逃至香山。修養成真。其後莊王惡盈福盡。  上帝降旨。冤孽尋報。菩薩慈悲廣大。顯靈救父。勸惺知非從善。頒旨國中。修建叢林。設立齋醮。超度冤愆。後至香山還愿。菩薩元神顯化。度轉父母骨肉。感化駙馬宰相。同修大道。共成正果。善惡報應。始末備載。菩薩又復以所得心印之法闡發。修煉虛實。辨別旁正。以及抽添還丹。功用配合。溫養調理。脫胎神化威儀。了凡成聖。一總節度玄妙秘奧法則。無不流露於言間句裏。雖言談俗語。皆有妙義存焉。俾後來有緣善信。得授此經。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誠意為人講誦。即有神光照耀。體貼遵行。自然智慧朗開。神鬼欽敬。誠照破幽冥之明珠。超昇極樂之梯航也。余得授此。焉敢不成就此一宗功德。無奈經係西天梵字。東土之人。識此字者少。余急歸家譯寫書正。刊刻行世。使人觸目驚心。改過遷善。廣積功德。潛心體會。經中妙諦。以經為證。訪求至人。指示經中妙義。明止於至善之所。知下手修煉之方。道全德備。極樂西天。何難到哉。噫嘻。壁聞琴聲。古經不絕。書守靈威。金簡長存。二酉稱神仙貯書之所。瑯環為天設載籍之地唐李筌得陰符經於嵩嶽。呂祖翁藏指玄篇於青城。古人道成天上。書遺後世。非一人矣。今何幸而機相遇也。因樂而為之敘云。
    旨在
大清康熙丙午歲冬至後三日廣野山人月魄氏沐手敬敘於明心山房
觀音古佛原敘
天下善書廣矣。聖經賢典。丹經子書。古人道成天上。法留世間。莫不字字珠璣。句句牟尼。如入元圃。美不勝收。然書愈多。而人之惺者究少。豈書之不善哉。抑以其旨深。其義蘊。其辭奧。可以為上智訓。不可以為中下迪。可以為文士英俊觀。不可以為愚夫愚婦勸也。吾思以深論。不若以淺論。因人以施教。不若以身施教。就道論道。曷若以事論道。以吾之不戀榮華。立志修煉。屢受苦難。魂遊地府。歷觀陰律果報。還陽香山。功成了道。自度度世。亦可以現身說法。為天下後世告矣。於是以吾之本未始終。逐一詳敘。當時言語問答。縷晰備載。著為歌句。聯為俚語。言簡意顯。辭淺理明。又將修道之火候功用玄妙法則。一一流露於常言俗語中。能令閱者一目了然。由淺求深。因經尋義。書成藏之朝元洞內石室門中。以待後之見者。廣為流布。不但可為上智訓。亦可為中下迪。不但可為文士英俊觀。亦可為愚夫愚婦勸。於以改過遷善。廣行方便。訪求至人。指示經中功用玄妙。有不難彼岸同登矣。吾昔立下洪願。濟度一切。此經其吾濟度之一助也歟。因以濟度本願真經名其書。而綴數語於箋端云。
  時
永樂丙申歲六月望日書
觀音濟渡本顯真經上卷
爾時慈航尊者。在大羅天宮。逍遙勝景。座八寶金蓮。受用無疆。慧眼遙觀。見土眾生。貪迷酒色財氯。利鎖名韁。造染罪愆。六道輪迴。轉報不一醉生夢死。脫骨如山。冤緣相報。皆無了期。尊者不覺慈心悲念曰。吾自混沌分判。以至於今。為救眾生。託化東土。劫劫度人。功證無上正等正覺。今乃周末之際。人心大變。殺淫滔天。觀此眾生冤孽。何能解消。黑氣盤空。實實駭人。吾觀男子哩。亦有知覺三教之理。明善窮原。噯。但視女子。不明天理循環。世所禁戒。有墮落不堪者也。細思塵苦。可悲可歎。吾不如下世。脫化女身。解此五濁之災。以作後世榜樣。使婦女亦好知非改過。逃脫輪迴之苦。免卻地獄諸刑。血河之報。同登菩提覺路。共享極樂美景。方如吾願。當即啟奏  瑤池金母。無極天尊座前曰。航今跪奏無別。時觀東土眾生。越迷越墮。航心不忍。有意下凡。度惺眾生。指破迷途。明止於至善之道。知返本還原之功。跳出生死之門。離脫苦海之路。  金母曰。東土眾生。迷昧本性。輕慢三寶。打僧罵道。誹謗佛法。甘墮沉淪。難以勸轉。慈航哀告。  金母慈悲。大開洪恩。准航下凡。誠心苦勸。自有回心向化之人。  金母曰。爾若定要下世。時下塵苦。不比於前。須當小心。莫落苦海。自誤前程。謹記於心。後曰吾命達摩指你大道。迴光返照。慈舵叩謝洪恩。辭別諸佛菩薩。往東而來。
慈航下世投胎第一
今慈航別瑤池靈山勝景    捨不得金世界霞光騰騰    捨不得瑤池母慈悲教訓
捨不得諸佛仙常近常親    因眾生墮苦海迷失本性    咱不忍求佛旨投下東林
歎名利恩愛牽羅網陷阱    看不破解不脫甘墮火坑    歎天下人心刁世道改更
君不仁臣不忠天理不存    歎那些仙真客都遭所困    細思想不由我雙淚下傾
只見那黑殺氣虛空結定    這一場大災劫怎得安寧    歎婦女不明理罪過更甚
身本是五漏體差錯難云    咱今番下東土好言垂訓    願捨身遊苦海度惺原人
轉女身做一個後世把柄    使下界婦女們學我修行    若度回信心客把母欽敬
作筏船遺後世萬古標名    觀普天並匝地誰有根行    借父母而投生闡化妙因
這萬國四部洲咱一看盡    惟西域興林國好箇錦城    那國主妙莊王婆伽為姓
有國母伯牙氏慈悲愛仁    再看那二公主是個善信    查伊等是四果仙真化生
所掌的這江山卻也不近    率領有大小官三千餘臣    東至那佛齊國西至天真
南至那暹羅國萬里乾坤    吾不免就在此借母投性    到日後必然的有段奇因
話說諸佛菩薩。齊送慈航。來至興林國。霞光照徹宇宙。偏滿乾坤。東嶽城隍土地等神。齊來迎接佛駕。諸佛菩薩。談論返駕不表。且說伯牙國母。夢中恍惚親一太陽落於身懷。腹中有孕。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十月胎足。娘娘生下公主。報與莊王知道。莊王曰。長女妙音。次女妙元。伊取名妙善。宮中慶賀。一切不表。且言國母自懷公主於身。一切葷腥之物。見之心中煩湧。公主自幼葷乳不食。及長至五六歲時。秉性善良。心靈異常。凡讀書過目不忘。出言吐辭。比眾不同。莊王國母。喜愛至切。不覺公主長立成人。一日莊王與娘娘言道。妙音妙元。已招駙馬。今妙善年已十六。不免擇選良辰吉日。備辨綵樓招親。以為終身之靠。豈不是好。吩咐綵女。傳公主進宮。宮女曰領命。宮女來至公主繡閣內。尊聲公主。萬歲與娘娘傳公主進宮。公主曰領命。起身就走。來至宮庭。公主曰。父王母后在上。為兒叩拜。莊王曰。皇兒平身。賜坐。公主曰謝坐。父王母后喚兒有何教訓。莊王曰皇兒。為父叫你無別。你大姐二姐。已招駙馬。想兒今年已十五六歲。為父要與你選擇良辰。備辦綵樓。命你招親。以定終身大事。公主曰。父王母后。容兒呈稟。
妙善宮庭來稟道    請聽為兒說根苗    十月懷胎恩難報    三年乳哺母劬勞
舉動行為把兒教    三從四德指節操    世俗人情兒盡曉    觀此紅塵甚蹊蹺
為臣盡忠子盡孝    體行八字是英豪    時下人心多奸巧    糊糊塗塗過終朝
兒把紅塵識破了    不招駙馬學道高    人活百歲如夢兆    榮華富貴似火硝
我勸父母修行好    拜佛持經感天曹    積功立德善為寶    修出苦海脫塵勞
不食五葷體天道    不與六畜冤結交    世事一切循環報    天理昭彰不混淆
父母前世修積好    今掌山河率群僚    若還從此又修道    求神將名紫府標
一朝功滿丹書詔    享受天福勝人曹    行有仙鶴雲托繞    無煩無惱真逍遙
雖然皇宮快樂好    愛國憂民費心焦    與民分憂事微渺    冤屈人命罪難饒
話說莊王言道。皇兒不必胡想。為人在世。不過盡五倫五事便了。何必持齋修行耶。公主曰。人生質列三才。體備萬物。自當效法天地之全功。父王所言。不過人道之常耳。兒有十字文一篇。奏明父王母后。
有妙善在皇宮雙膝跪定    稟父母請坐上聽訴真情    歎人生在世間盡是胡混
人之初性本善幾個明心    貪酒色與財氣昧迷天性    為口腹殺生命天良何在
有一千想一萬機謀用盡    有了富又想貴心不滿盈    想前生修積好今世儌倖
怕只怕福盡了要見閻君    孽鏡臺高照起功過現定    論善惡那怕你王侯公卿
行善的依善功受福承任    作惡的照惡報永受苦情    發鋸解與碓舂苦楚難忍
刀山獄與箭樹一見散魂    還有那血河獄苦愁情景    臭薰薰浪滾滾蛇狗爭吞
有兒女金銀廣誰來探問    有田地與家財難買閻君    為兒的怕只怕生死大限
因此上不招親要去修行    想人生活百歲如同夢瞬    不修道怕的是墮入迴輪
願父母發慈悲莫把兒憾    兒秉心誠好道要學古人    自古來為仙佛由凡希聖
觀音濟渡本願真經 https://bit.ly/2Byggoj

觀音濟渡本願真經


善書圖書館目錄


善書圖書館: 一貫道經典

2020-06-07_165548

善書圖書館: 一貫道經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