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東漢時代,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但與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學說摻進了讖緯學說,而其集大成者的是《白虎通義》。王充作《論衡》一書,就是針對這種神秘主義的讖緯說。「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論衡.對作》篇)。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 Mar 05 Thu 2020 13:57
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使命在於與當代社會不斷對話。有紮實的人文素養才不致為物所役-人文科學探究的是人的主體性。研究者需透過自身經驗與研究對象留下的材料產生共鳴,才能達到主客合一的客觀精神。因此,人文科學的價值來自於與研究者身處的當代社會對話的過程。因為它涉及人的內在價值和意義的探索,所以自然科學無法替代。當社會不再尊重人文科學時,人將失去其價值,也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意義。
從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掛零事件看到了什麼?有紮實的人文素養才不致為物所役 https://bit.ly/3L6V5u0
不同於追求普遍規律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探究的是人的主體性。研究者需透過自身經驗與研究對象留下的材料產生共鳴,才能達到主客合一的客觀精神。因此,人文科學的價值來自於與研究者身處的當代社會對話的過程。因為它涉及人的內在價值和意義的探索,所以自然科學無法替代。當社會不再尊重人文科學時,人將失去其價值,也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意義。
- Mar 05 Thu 2020 12:40
《學衡》是1922年成立的一份支持傳統中國文化的雜誌,在中華民國初年,儒家思想一時失去統治地位,歐美各種新文化思潮湧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衝擊。各種西方近世文化流端風靡一時,學衡派興起而刊行《學衡》雜誌/學衡派分爲兩派,一派以梅光迪、胡先驌等人爲代表,認同、捍衛中國文化,及文言文;一派以胡適等人爲代表,認爲西方文化高於中國文化,主張全盤西化,意圖打倒文言文,推行白話文。
《學衡》是1922年成立的一份支持傳統中國文化的雜誌,在中華民國初年,儒家思想一時失去統治地位,歐美各種新文化思潮湧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衝擊。各種西方近世文化流端風靡一時,學衡派興起而刊行《學衡》雜誌,「樹立了一面旗幟分明的大旗,擔負起中流砥柱的重責大任」[1]。
- Mar 05 Thu 2020 12:10
大瘟疫/三部預言:佛家《五公經》,道家《太上洞淵神咒經》,以及西方《聖經》(新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