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maps/NrYiv9kiWbsaZW9b8
家譜——山東萊陽姜山《登郡昌陽姜山于氏族譜》
【家谱】山东莱阳姜山《登郡昌阳姜山于氏族谱》_宗亲 https://bit.ly/2VUpFNL
家譜——山東萊陽姜山《登郡昌陽姜山于氏族譜》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KnJs2y
【編著注】本平台發布的所有家譜資料均不做考證,僅供宗親研究參考,如有不同看法和記載,請宗親撰文並提供佐證資料和大家分享,本平台第一時間予以推送。由於歷史原因各支系家譜記載可能因為口傳、轉抄、損毀等原因造成記載出現不準確也是在所難免的,希望宗親用客觀的態度看待,切勿攻擊詆毀。
以下內容整理自該支宗親2013年12月重印、光緒二年續修的《登郡昌陽姜山于氏族譜》。
一、序言
1、敘
于氏先世自文登徙居萊陽姜山,其時已不可考,當日族中但有歲祭懸譜,無譜書,不幸遭回祿。越數世,先曾祖諱格始重修祭譜,而世之遠者時已多失考矣。嗣後先祖諱日煌創修譜書,先叔諱夢錫續修之,譜書以諱東為始祖,以二世諱奉春、奉秋、奉陽、奉池、奉水分五大支,五支不必皆胞兄弟,而於現在於姓戶口頗符,其不可考者書皆不詳,譜書之續修在道光二十四年,去今已三十餘年矣,世益遠族益繁,因仰體先祖先叔遺意,踵而修之,但族既繁,先後名多犯復,原其命名之始非概無斟酌,蓋以隨手傳寫,每附會舛誤,故未免於犯復也。茲緣譜書之續修與族中叔伯兄弟議更正之,其中或音同字不同,或字同而名之單與雙不同,或雙字有一字同,而所派之字不在,是即所派之字同而其字之上下不同,若此者,悉仍其舊,至於字同而單與雙又同,暨所派之字間有混雜無分者,則不得不謹按譜書一一更正,然更正之道雖換其字樣,要必存其聲音,非敢任意而為之也,自今以後覽祭譜與是書世次既分明整肅,而名派亦無不分明整肅矣,當亦我先人在天之靈顧之,而無遺憾者歟。
峕
光緒二年歲次丙子孟春之月
十世人成謹誌於培蘭草舍
2、例言
①自諱朝卿至諱東,其間世次久,以為不得其詳;自諱東至四世,其支派亦多失考、或絕與逃,俱未可知。嘉慶年間創修譜書,以諱東為始祖,以諱春、秋、陽、池、水分五支,其不可考者以已列於祭譜而書概未載。道光年間,續修是書,其不可考者亦歷附於書之後,今仍載之,世世永垂以備稽考。
②譜書以存真也,支派固不容紊,其中或少亡、或出外、或絕、或繼、或配氏元繼與副室、子與女出某氏……,其遠世之可考與現在之悉知者必一一註明,至於世遠名失者,謹註失考,又一人之名或後更易,必於名下注其原名某名,或原名已注於上即於下注其更名某名,其無大名者注小名,其幼有大名未傳者注大名,下仍系其小命,以便按此稽察,又族中有出居他村者,即於名下注其現住某村。
③止一子而更出繼,固有雙承之說,亦有未可概論者,以支派有遠近也,世俗多徇私情,不顧體例,但既族中既有此事,書自不得不加斟酌,必將此子於其本生父、繼父名下俱註明,又將此子之名分注於兩支,雖在當時難言雙承,待其後嗣蕃昌亦可從權宜之計也.
④年方少壯有女而尚無子者,於注女之上空數格,俟後有子可以填寫。
⑤配氏之母家暨女之夫家姓名固宜詳註,然族屬繁多其難於詳稽者,無論遠年近世,不妨從略或姑闕文可也。
⑥舊譜書間於名下注字,今仍就所知者歷注之,舊譜書於本人履歷、才行未嘗載又配氏之名節、其祖父、兄弟之履歷暨女適人家、其舅與夫之履歷亦未載……,凡此年遠者已無所考,今特就所知者大略載之,庶世後不至於淹沒雲。
⑦每支系圖世次難於全列,只於每支依舊圖再添一二世,後族益繁多,續修是書,則系圖之增加應自有裁製之宜爾。
⑧譜書舊本均屬於手繕,今仍未能付梓,但繕寫時大小字俱要端楷,檢校無訛,以為付梓之計,而後踵修者亦便於依倣焉。
丙子正月
十一世紹曾謹附識
...
...
...
3、合修族譜序
于氏之家姜山未詳其始於何時,有居東頭者,有居西頭北者,其宗支亦不可考。相傳以為先居西頭後居東頭,或又以為先居東頭後居西頭,其說皆無所據。大抵自族譜遭回祿後東西遂各為族譜已多歷年矣。世次雖不差而名派殊不相聯屬,今始,即族譜合而修之,實屬可入首要,但就東西分為兩大支,亦不計其長次,而東先西後姑以天地之方位雲。
光緒四年正月上濣 謹識
二、世系選錄
始祖
東,字寅青,配馮氏。
二世
奉春,配蘇氏,子二:長成果、次成德。
奉秋,配孫氏,子三:長成太(絕)、次成柏、三成文。
奉陽,配尤氏,子三:長成章、次成堯、三成聖。
奉池,配劉氏,子二:長成壯(配趙氏絕)、次成旺。
奉水,配長氏,子一:名配失考。
三世
成果,配麻氏,子二:長名失考、次才勝。
成德,配王氏(橋頭村),子一:才呈。
成柏,配黃氏、王氏、蘇氏(本村蘇三和之女),子四:長才高、次才貴、三才臣、四才進、女一適山青柳門。
成文,配李氏,子二:長才賓、次才智。
成章,配朱氏,子四:長才英、次才傑、三才美、四才豪。
成堯,配趙氏(董格莊),子五:長與次名失考、三與四少亡俱絕、五才夏。
成聖,配周氏,子二:長才虎、次才祿。
成旺,配江氏,子一:才海。
成*,奉水子,名配失考,子一:才江。
...
...
...
奉春兩大支七代世系圖如下:
另:以下世系原所載在書以外,以不盡可考也,舊本載於書之末,今謹登於書之首。
一世
朝卿,配郝氏;朝相,配趙氏。
?世(世次待考)
田章,配劉氏。
?世(世次待考)
自祿,配張氏。
?世(世次待考)
天福,配李氏。
?世(世次待考,自此一下世次乃定)
宗,配耿氏;存義,配王氏;緇,配李氏;東,配馮氏(家譜以為始祖);進,配呂氏;大海,配孫氏;存立,配趙氏;記,配張氏;經。
?世(此承上為二世)
鸞,配張氏;奉奇,配蘇氏;奉夏,配經氏;寵,配蘇氏;曾,配王氏;青,配劉氏李氏;官,配隋氏;有,配蘇氏;紅。
?世(此為三世)
成蛟,配麻氏;成才,配孫氏;成龍;成忠,配徐氏;成林,配齊氏;成仁;成宮,配孫氏;成令;成雲;成明;成鰲。
?世(此為四世)
才河,配宋氏;才禎,配宋氏;才龍,配李氏;才季,配俞氏;才新,配王氏;才福,配劉氏;才法,配宋氏;才廣,配趙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2y2x68y.html
家譜——山東萊陽姜山《登郡昌陽姜山于氏族譜》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KnJs2y
【家谱】山东莱阳姜山《登郡昌阳姜山于氏族谱》_宗亲 https://bit.ly/2VUpFNL
-----------------------------
【馨香雅句】字輩——家族繁衍的脈絡 | 大紀元 https://bit.ly/3azJu1P
光緒二年續修《登郡昌陽姜山 于氏族譜》局部(公有領域)
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嘈雜與煩惱,雅蘭和您一同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內容將分為三季:第一季「人與自然之和」(從「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至「中國園林」),第二季「人與人之和」(從「人生短暫 選擇簡單」至今),第三季「人與心之和」。
上期我們講到我們和古人名字,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不僅有名還會有字和號,人們根據關係遠近不同,稱呼也不相同。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地方,古時如果一家有兄弟姐妹,他們的名字中往往有一個字是相同的,比如《紅樓夢》裡,賈家的四姐妹,賈元春、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都有一個春字,比如民國時候宋氏三姐妹,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她們名字中都有一個齡字,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中國的家族家譜說起,之前我們和大家分享過,古時人們會按照姓氏居住在一起,比如陳氏、王氏,在家族當中還會設置一個祠堂,用來祭祀先祖。在祠堂裡會修訂族譜,家族中的長輩會給後輩取字,後世的人就按照不同的輩分,取用不同的字,組成自己的名字。一般同一個輩分會用同一個字,比如:湖北《汪氏宗譜》的輩分有:「正大光明,成先於後」如果是正字輩的話,取名汪正興、汪正榮、汪正舒等等。
為什麼要用字輩呢,因為一個家族族人眾多,字輩可以理清家族秩序,讓人一目了然一個家族中世代繁衍的脈絡、族人間的長幼尊卑等,字輩也是一種紐帶緊密聯繫家族族人,讓人更有歸屬感。
那字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有人說正式的字輩,從唐宋時就有了,比如韓氏字輩是唐朝韓愈譜寫的,如宋太祖趙匡胤,為其後代取了十三個字輩,加上他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個字,分別是:「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他叫趙匡胤,下一代是德字輩的,所以趙匡胤的四個兒子分別叫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趙德芳。再下一代是惟字輩的,所以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的孩子分別取名:長子趙惟正、次子趙惟吉、三子趙惟固、四子趙惟忠、五子趙惟和。
古時每個家族族譜中記載著字輩的延續,如陳氏家族、王氏家族、李氏家族等等,延續最全最久的要數孔氏家族了,孔氏家族歷經多朝皇帝欽點,確定了三十個字輩:「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抵垂佑,欽紹念顯揚」之後還有延續,如著名的運動員孔令輝是孔子七十六代傳人,屬於令字輩的。
千年以來,字輩一直是中國人名字重要的組成方式,一直沿用到民國,直到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的名字很多還是按傳統字輩,五六十年代之後的人們,對字輩就越來越模糊了,現代很多人取名不再用字輩,因為很多家族家譜在破四舊中毀壞了,失掉了族譜和家族的聯繫斷掉了。
但是人們對於先祖的追尋,從來沒有停止過,現代很多人還在尋根問祖。有一位先生他通過網上、圖書館多方查詢自己家族的族譜,因為有一天,他兒子曾問他說:「爸爸,我爺爺叫什麼,我爺爺的爺爺又叫什麼?」他被問住了他很想給兒子一個答案,於是他就花了很多時間去找他家族的族譜,經過多方努力,他終於找到了,他說當他看到族譜裡記錄的一代代先祖的名字,那一刻真的非常激動,終於可以告訴兒子,自己家族中世代流傳的故事了。關於中國的傳統還有哪些文化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馨香雅句】字輩——家族繁衍的脈絡 | 大紀元 https://bit.ly/3azJu1P
萊西的姜山鎮,是如何成為老萊陽縣的「第二縣衙」?
眾所周知,現在青島的萊西市與煙台的萊陽市,在過去同屬一縣,直到上世紀中期,才分為兩家。
按照《萊西市志》的記載,萊西縣這個名字正式出現,是在1950年3月,而其前身"萊陽縣"(抗戰時期駐地設在老萊陽縣西部,後來東部設立萊東縣,持續時間不長)則是1940年設立。 滿打滿算,老萊陽縣一分為二,大概有七八十年的歷史。
萊陽萊西分治,雖然只是上世紀中期的事情,但如果仔細追溯歷史,實際上早在清代中期,就已經有了先兆。
(萊西市姜山鎮)
上世紀三十年代修撰的《萊陽縣誌》(當時萊西還沒劃出),在該縣的大事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清乾隆三十二年,移縣丞駐姜山鎮。 "對此,後來的《萊西市志》解釋道:"縣丞移駐於姜山村(後稱姜山鎮),管理縣西南部事務,俗稱二衙(第二縣衙)。 "
萊陽縣丞移駐姜山,在名義上並非分縣,但在實際上,已經有了"分陝而治"的效果,一定程度在文化心理上,為後來的萊西建縣,埋下了伏筆。
那麼,當時萊陽縣的縣丞為何要從城裡遷到姜山呢? 本文就根據史料記載,簡要介紹一下。
1、老萊陽縣太大
萊陽縣丞移駐姜山,主要原因就是老萊陽縣的規模太大。
其實,早在縣丞移駐姜山之前,老萊陽縣就經歷了一輪區劃調整,清雍正年間,朝廷裁撤大嵩衛,以衛城為縣志,劃入原萊陽縣屬三鄉,加上與寧海州交換而來的乳山鄉,設立海陽縣。
關於從萊陽縣劃出土地設立海陽縣的原因,當時主持撤衛建縣的河東總督王士俊在奏折中是這樣寫的:"臣查山東登州府屬之大嵩、成山、靖海、威海四衛,所管錢糧皆屬無多,於地方並無裨益。 而毗連之萊陽一縣,幅員寰廣,賦役浩繁,辦理難周...... 萊陽縣廣袤八百里, 糧多地廣,頗難治理。 "一言以蔽之,就是萊陽縣規模太大。
(老萊陽縣誌中的地圖)
奏摺中所說的萊陽縣廣袤八百里,並不誇張。 當時的登州府萊陽縣,東至現乳山市崖子鎮一帶,西至小沽河邊,北至棲霞交界處,南面臨海,南北直線距離約六十公里(一百二十里),東西直線距離約一百二十公里(二百四十里),周長算起來,的確接近八百里。
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下,政令從萊陽縣城要傳達至邊遠鄉下,很是耗費時日,在這種情況下,劃片而治,就成為一種很現實的需求。
明代及清代前期,萊陽縣共轄14鄉(當時的鄉比現在的鄉鎮要大很多);清雍正年間,海陽建縣之後,雖然劃出青山鄉、林寺鄉、行村鄉和嵩山鄉,但仍管轄11鄉(原來的嵯峨鄉一分為二),管理起來,仍顯不便,因此就有了乾隆三十二年的縣丞移駐一事。
2、縣丞的職責
很多朋友或許會問,為什麼縣丞的駐地會被稱作「第二縣衙」? 縣丞是個什麼官呢?
根據《清史稿》記載,清代縣設知縣、縣丞、主簿、典史等職,其中知縣一人,正七品;縣丞一人,正八品;主簿無定員,正九品;典史一人,未入流。 以此來看,在一個縣當中,縣丞僅次於知縣,算是"副縣長"。
在職責分工上,"知縣掌一縣治理,決訟斷辟,勸農賑貧,討猾除姦,興養立教。 凡貢士、讀法、養老、祀神,靡所不綜。 縣丞、主簿,分掌糧馬、徵稅、戶籍、緝捕諸職。 "也就是說,知縣負責全縣的的總體工作,縣丞應該是主管財政的"副縣長",而錢糧是古代衡量一個縣強弱的主要指標,因此縣丞的職責還是相當重要的。
當然,並非所有的縣都有縣丞,按照明清制度,大縣才有縣丞,小縣只有知縣。 萊陽為大縣,很早就設有縣丞。
值得一提的是,倘若出現知縣臨時空缺的情況,在新知縣到任之前,通常都是縣丞主持工作。 例如,根據清康熙年間修撰的《萊陽縣誌》記載,當時的萊陽縣衙最早就是由明洪武三年的萊陽縣丞陳公奎主持修建。
(姜山也是老萊陽縣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當地遲姓明清時期曾一門出過三位進士)
洪武三年,天下初定,不少縣的知縣空缺,都是縣丞或主簿主持局面。 在萊陽的鄰縣棲霞,當時主持工作的是湖北人牟敬祖,牟敬祖在洪武三年任棲霞縣主簿(去世后入祀棲霞名宦祠),卸任在南榆疃一帶定居,此即棲霞名宦公牟氏之始。
言歸正傳,在移駐姜山之前,萊陽縣丞一直在萊陽城裡的縣衙辦公,其辦公地點原來在縣衙後堂的東北角,後來搬到了後堂的正東。 而知縣又稱為"正堂",古人以北為正,縣丞的職位品級低於知縣,因此不能居北,只能偏居東北,或者乾脆移到東面,以示為副職。
3、為什麼選擇姜山?
上文提到,萊陽縣丞移駐其他地方,是因為萊陽縣太大,那麼,萊陽縣如此之大,為什麼縣丞駐地不放在其他地方,比如說現在萊西市駐地水集(水溝頭),而選擇了姜山呢?
根據萊西地名資料的記載,姜山,相傳為明永樂前由姜姓在嶺前建村,故名姜家山(姜山);永樂年間,蘇姓從江蘇遷來,遲姓從掖縣遷來,村名未改而村莊規模漸大,成為萊陽縣境內有名的大村。
除了規模大之外,選擇姜山還有其他原因,《清實錄乾隆朝實錄》中記載的吏部公文,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解釋。 文中記載道:「吏部議覆,調任山東巡撫崔應階奏稱,萊陽縣距城九十里之姜山集,商旅孔道,亦須專員駐瀏陽,查該縣向設軍糧縣丞,實無額漕徵米,久為閒曹,請將縣丞移駐姜山集。 應如所請。 從之。 "
(地圖上標紅的位置,由上到下分別是萊陽縣城、水集和姜山)
上文中提到了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姜山是「商旅孔道」(古代萊陽到即墨的官道,現在的204國道,都從姜山附近經過);第二是因為姜山距離萊陽城有九十里,屬於管理不便的 區域,而水溝頭雖然也是商旅孔道,但距離萊陽城較近(現在走204國道開車很快就能到,古代走路也不遠),在縣城的輻射範圍內,因此縣丞設在姜山比設在水溝頭更合適, 至於上世紀的萊西縣駐地選擇水集,則是後話。
從公文上還體現出一個資訊,那就是萊陽縣丞之前主管的是軍糧漕米,在清代中期已經成為閑職,而移駐姜山,負責徵收錢糧,也算是人盡其用。
移駐姜山之後,萊陽縣丞管轄的範圍有多大? 這一點縣誌中沒有明確記載,《萊西市志》籠統說管理萊陽縣西南部事務,根據當時的區劃,有可能是長清鄉、桃花鄉、嵯峨鄉三個鄉,大致就是現在萊西市夏格庄鎮以南的區域,再加上萊陽市團旺鎮、穴坊鎮與萊西市接壤的部分區域。
根據史料記載,姜山本來就是大村,縣丞移駐之後,進一步帶動發展,姜山集市的規模日漸增大,成為萊、即交界處有名的大集。
但時過境遷,到了上世紀中期,萊西建縣時,之所以沒有選擇清代萊陽縣的"第二縣衙"姜山作為駐地,主要是因為清代萊陽相當於"南北分治",姜山相當於南部的一個中心;而後來萊西建縣,相當於老萊陽縣東西分治,此時姜山的位置就顯得有點偏了。 此時,位於老萊陽縣西部正中位置的水集,優勢就體現出來
莱西的姜山镇,是如何成为老莱阳县的“第二县衙”? https://bit.ly/2VvPe8U
我們的名字和古人有何不同
作者:雅蘭
清 孫溫《紅樓夢圖》局部(公有領域)
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嘈雜與煩惱,雅蘭和您一同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內容將分為三季:第一季「人與自然之和」(從「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至「中國園林」),第二季「人與人之和」(從「人生短暫 選擇簡單」至今),第三季「人與心之和」。
上期我們講到出生禮俗,人一生下來還有一方面影響我們一生,那就是名字。父母都會給孩子起名字,名字裡蘊含了哪些文化,從古至今我們又丟失了哪些關於名字的文化呢?
因為名字通常會伴隨人一生,所以父母都希望找一個既有美好寓意,又好聽又好看的字給孩子,特別是對女孩子,很多人會從唐詩宋詞裡尋找,如江疏影,疏影來自於宋詞「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如王葳蕤,葳蕤來自於唐詩「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我們現代大都認為除姓外,就是自己的名字了,其實中國傳統中名和字是不同的。
如我們熟知的詩人屈原,其實他本名叫屈平,字原,如項羽,其實他本名叫項籍,字羽,那為什麼幾千年來人們都稱呼他們的字,而不稱他們的名呢?
中國文化裡注重人的尊卑、關係的遠近,根據關係不同稱呼也不同,關係親近的如父母對子女會叫名,社會上一般的關係都會稱字或號。名是孩子一出生父母取的,字是等到他成人的時候再取,為什麼這時候才取字呢?
因為舉行成人禮後,代表他已經成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了,古時男子二十歲時會舉行成人禮,為了彰顯正式和尊重,取一個字作為正式的名字,用於社會上他人對自己的稱呼。名供長輩和自稱時用,社會上相互稱字。如諸葛亮,字孔明,別人常稱他孔明兄,他自稱本名亮,如《出师表》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他自稱亮。這都是中國文化裡謙稱自己,尊稱他人的一種方式。
女孩子通常會在十五歲舉行成人禮後取字,或是有了婚約之後取字,《紅樓夢》裡賈寶玉問黛玉:「妹妹尊名?」黛玉回其名。但寶玉問「表字如何」時,林黛玉回無字,那時候黛玉年齡未及十五,又沒有婚配,因此沒有自己的字。 後來人們常用「待字閨中」來暗指這個女孩子還沒有嫁人。
除了字之外,古人還會有號,《周禮》:「號,謂尊其名,更美稱焉」。號是一種美稱尊稱,名、字是由長輩起的,號多是自己取的,也有別人幫他起的。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人們都稱他蘇東坡,比如鄭板橋,板橋是他的號,他本名叫鄭燮,字克柔。比如齊白石,其實他是號白石山人,他本名是齊純之。
現代社會當中,我們大都只有名、很少人有字了,我有朋友他曾去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演講嘉賓都是些德高望重的學者,他想請他們在書上給題個字,但是因為他沒有取字,人家堅持不肯對他直呼其名,最終人家在扉頁上寫上他的姓,後面加上他的職稱作為稱呼。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些學者們對傳統的堅守,以及細節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馨香雅句】我們的名字和古人有何不同 | 大紀元 https://bit.ly/2Kt8I7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