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欄
目前分類:客家、宗教、宗族、反核 (19368)
- Mar 18 Sat 2017 09:50
有機蔬菜 驗出農藥/農藥放寬暫緩實施/放寬農藥殘留標準 恐打擊茶葉輸出/「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放寬22種/台灣平均每公頃使用12.6公斤農藥,比全球平均用量3.12公斤高出近4倍;2010年資料顯示,台灣平均每人一年要喝下一罐可樂鋁罐的農藥量。
- Mar 17 Fri 2017 23:00
台灣也有木乃伊1912 土庫事件 台灣「柯象木乃伊」歷史長達130年的木乃伊柯象,原本是雲林縣埤鄉北極殿的肉身帝爺,失蹤整整100年,去年在諸多巧合機緣下,才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庫房裡找到。/1912年6月雲林土庫地方鄉民黃朝、黃老鉗即藉由「柯象」木乃伊為號召起事抗日,但尚未行動就遭日方逮捕殺害,史稱「土庫事件」
大英博物館等英國部分博物館,已不再使用「木乃伊」一詞來形容古埃及人的遺骸。(法新社檔案照)
為表尊重 英國博物館停用木乃伊稱呼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1YJHN
- Mar 17 Fri 2017 22:21
黃炎生台灣第一位司法官/杜聰明成為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洪長庚獲得第一位眼科醫學博士外,便是黃炎生成為第一位司法官
黃炎生(1903年11月16日-1974年10月13日)是台灣法官,台北州淡水郡淡水街(現新北市淡水區)出身,日治時代在日本內地和台灣擔任法官,從六位。
略歷
- Mar 16 Thu 2017 21:23
竹翠堂客家文創講堂進駐竹北市新瓦屋創意聚落/手作美濃藤椅-工藝師駐點客家文物館 黃細梅堅持手作美濃藤椅
臺灣文化協會新竹分部主辦「留學生團講演會」宣傳單
典藏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Mar 16 Thu 2017 16:44
「過房」與「過傳」/繼房書/過房書/「過房」是指同姓的傳宗,「過傳」是指異姓的傳宗。所謂同姓傳宗,是要由同胞的兄弟間或是堂兄弟間其中一人之子,為先前過往而又沒有子嗣的兄弟來過房傳承此脈。而「過傳」則是男女雙方婚嫁時即約定,因女方無兄弟,其女兒嫁出後兩人所生男兒其中一人,要從母姓,傳承女方香火,此約定都必須由雙方父母同意,待男兒出生之後再辦「過傳」手續。
什麼是「倒房」?簡單解釋的話就是「家中有男性長輩未生子便過世」。在漢人的傳宗接代觀念中,生下男孩後,只要孩子確定存活即算一房,但若是胎死腹中、難產無生命跡象就不算一房;男孩出生後,無論是在嬰幼兒時期、青少年時期還是長大成人後,只要未產下後代即過世,都算是「倒房」。
據說,若後代無人祀奉倒房祖先,則其魂魄會干擾後代子孫的婚姻、孩子,進而影響家運,嚴重的話,甚至還會導致後繼無人、經濟貧窮等狀況;可以請法師或道士協助辦理過房儀式,不是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過繼」,只是宗法上的儀式,無須過於擔心。
- Mar 16 Thu 2017 08:41
土地「契尾」/陳賴章墾號--1709年台北五個泉州人合組--開墾台北盆地及淡水河二岸,1707年這是台北地區最早墾照/一份完整的土地契約,包括三個主要契約文件,分別是「墾照」 、「賣契」、「契尾」
- Mar 15 Wed 2017 23:04
清鄭和談/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 事件百選與法律史研究 - 王泰升, 薛化元, 黃世杰
- Mar 15 Wed 2017 22:46
鄭英通商條約/鄭成功/東寧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鄭氏王族為最高元首的獨立王國,鄭經也自認東寧非屬於中國領土。/醫界恩師施純仁 是清代名將施琅後裔/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2年。東寧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民族政權,主體民族為閩南人。鄭成功先將臺灣改稱「東都」、再改為「明京」,南明永曆帝遇害後建國,國號「東寧」
- Mar 15 Wed 2017 22:27
鄭荷海戰/荷鄭和約/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 事件百選與法律史研究 - 王泰升, 薛化元, 黃世杰
鹿耳社區 重現鄭荷海戰
By 程炳璋,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27日, 2018
- Mar 15 Wed 2017 17:41
巴拿馬/客家人/徐堰鈴/「文和傳奇戲劇團」
與中建交招來致命危機 宏國蝦農崩潰要求政府掏113億紓困
2024/07/01 06:45
- Mar 15 Wed 2017 17:09
羽蛇神/中國文化的「龍」神聖崇高,中國國內提議應該翻譯為「loong」。至於西方的「dragon」,是邪惡的象徵,可音譯成「拽根」/馬雅(Maya)文明,馬雅人也開始崇拜羽蛇神,馬雅語稱羽蛇神為「庫庫爾坎」(Kukulcán)、或古古馬斯(Cucumatz)/羽蛇神將玉米送給阿茲特克人,並傳授如何耕種,從此阿茲特克人便有了玉米
- Mar 15 Wed 2017 16:51
「延喜式」日本政府的國寶認證/嵯峨天皇的時代,也是律令逐步建立起來的時代。他所主導的「弘仁格式」,將引自隋唐的法令,加入了日本在地的特色。這部格式,跟後繼者清和天皇主導的「貞觀格式」,以及醍醐天皇的「延喜格式」,並稱為「三代格式」
政治的所在:「延喜式」記錄下的平安京都
嵯峨天皇的時代,也是律令逐步建立起來的時代。他所主導的「弘仁格式」,將引自隋唐的法令,加入了日本在地的特色。這部格式,跟後繼者清和天皇主導的「貞觀格式」,以及醍醐天皇的「延喜格式」,並稱為「三代格式」。這些律令資料,也在整個平安京遺址幾乎都已經因為地層下陷和戰火燒毀而消失的今日,提供了人們想像和認識平安京的少數參考資料。
- Mar 15 Wed 2017 14:18
1624至1662年間荷蘭時代,鹿群因大量獵捕數量減少,原住民將獵狗脖子綁木棍,削減獵狗追逐捕殺小鹿,增加鹿隻生還逃脫率
贌社/原來17世紀臺灣早就用錢幣與國際接軌/獻上「檳榔與椰子樹苗」表示臣服-1629麻豆社向荷蘭投降,並獻上檳榔與椰子樹苗,表示他們放棄所有土地,完全接受荷蘭政府統治/罠法補鹿一次一隻/1639年在台灣統治者荷蘭政府官員稱『黑人』指台灣原住民和中國人/西拉雅文化/「當他們發現某人與他人之妻有染時,他們也採取同樣的報復。受害的丈夫到姦夫家裏,從豬圈裡帶走兩三隻豬,這就是通姦的處罰」/早期西拉雅人以獵物進行貿易,是以鹿為主,但是「豬」在當時已是「圏養」的家畜,是西拉雅人相當重要的肉食之一/1635年12月18日麻豆社人與荷蘭人簽訂和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RCsT3
- Mar 15 Wed 2017 11:35
謝依旻-客家子弟謝依旻-就位女流棋聖 docomo盃女流棋聖戰三番勝負 比賽達成女流棋聖5連霸,獲名譽女流棋聖資格「名譽女流棋聖」/日本女流棋聖戰是與女流本因坊、女流名人戰並列的傳統3大女子棋戰之一,為30秒一步的快棋賽制。謝依旻於2011年獲名譽女流本因坊、2012年獲名譽女流名人的資格。加上這次獲名譽女流棋聖資格,總共擁3個名譽稱號,是全日本唯一有名譽頭銜資格的女棋士
重返「女流本因坊」寶座 謝依旻:今年還要繼續拚
分享重返「女流本因坊」寶座 謝依旻:今年還要繼續拚到Facebook 分享重返「女流本因坊」寶座 謝依旻:今年還要繼續拚到Line 分享重返「女流本因坊」寶座 謝依旻:今年還要繼續拚到Google+
- Mar 15 Wed 2017 09:27
紙質文件被蠹蟲蛀蝕 文史工作者教這樣保存/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段洪坤/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段洪坤
紙質文件被蠹蟲蛀蝕 文史工作者教這樣保存
分享留言列印
- Mar 14 Tue 2017 23:02
法院准雇主禁員工包頭巾/十字架跟小圓帽呢?/法國私人企業的員工可在不傷害自己的健康安全、且不傷害公司良善運作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宗教信仰。
歐盟法院准雇主禁員工包頭巾 法國熱議
發稿時間:2017/03/14 20:00最新更新:2017/03/14 20:30字級: 字級縮小字級放大
1624至1662年間荷蘭時代,鹿群因大量獵捕數量減少,原住民將獵狗脖子綁木棍,削減獵狗追逐速度,加大鹿隻生還逃脫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Df2Uu
港口看歷史!尋找消失的麻豆社,文旦果園隱藏部落風景
港口看歷史!尋找消失的麻豆社,文旦果園隱藏部落風景 - 研之有物 │ 串聯您與中央研究院的橋梁 https://bit.ly/3Py6q8o
從港口走入臺灣史
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最強部落「麻豆社」的居住地。四百年來滄海變桑田,當地的人文環境又發生哪些變化?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從港口走入臺灣史,揭開一段原住民與漢人勢力興衰交替的故事。
港口看歷史!尋找消失的麻豆社,文旦果園隱藏部落風景 - 研之有物 │ 串聯您與中央研究院的橋梁 https://bit.ly/3Py6q8o
聽到「麻豆」這個地名,絕大多數的臺灣人腦中浮現的畫面應該是香甜多汁的文旦柚。有「柚鄉」美名的臺南麻豆,目前文旦栽種面積達到 800 公頃,說整個麻豆就是一座大果園也不為過。
不過麻豆蔚為文旦果園只是近三百年的事,在有人類活動的悠久歷史中,讓麻豆躍上世界舞台的其實是其「港口」角色。
奇怪!麻豆明明距離海邊近 30 公里遠,怎麼會有港口?這就不能不佩服造物者的力量,真能讓滄海變桑田。
走訪位在麻豆東北角的「水堀頭」遺址,可以看到一座三合土(由糖水、糯米汁、牡蠣殼灰加沙混合成的建材)遺構,這塊約 10 公尺長、看起來像是坡道的結構,究竟是水利設施、墓道還是碼頭,曾經是學界爭論許久的公案。
直到 2002 年,一次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共同研究,終於正式解開謎團。現任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與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劉益昌教授合作,經過層層抽絲剝繭,終於證實三合土是碼頭遺構,水堀頭就是曾經的「麻豆港」。
麻豆水堀頭遺址中的三合土遺構,經歷史學與考古學的考究,證實為百年前麻豆港的所在地。今日整座遺址已劃設為蔴荳古港文化園區,園內設有倒風內海故事館。 圖|Wikimedia
麻豆水堀頭遺址中的三合土遺構,經歷史學與考古學的考究,證實為百年前麻豆港的所在地。今日整座遺址已劃設為蔴荳古港文化園區,園內設有倒風內海故事館。
「距今 4,000 至 3,500 年前,海水曾內侵到麻豆、佳里、善化一帶。在清代,這裡被稱為『倒風內海』,船隻可以通行、貿易。」林玉茹表示,「臺灣西部海岸是離水海岸地形,容易形成海埔新生地。清康熙中葉後,漢人進駐臺南地區,又積極把潟湖圍墾成魚塭或鹽田,是倒風內海逐漸陸化的主因之一。」
林玉茹是研究清代臺灣史、海洋史的專家,麻豆這個地方的「前世今生」引起她的高度興趣。除了自然地貌的海陸更迭外,更讓她一頭栽入研究的,其實是這裡的人文變遷。
在經濟上,港口是帶動城市發展的火車頭;在文化上,港口則是一扇看見外面的窗。
港口所在地因為與外界連結,成為本地和外來文化的交匯點,更是理解多元文化互動變遷的重要依據。而麻豆的水堀頭遺址雖然現在已位居內陸,卻保有臺灣碩果僅存的清代內海河港遺構,讓麻豆港與其周遭歷史得以重見天日。
林玉茹的研究剖析了麻豆港自 17 世紀荷蘭時期到 19 世紀清治時期的歷史(1624-1895 年),揭開一段原住民與漢人勢力興衰交替的故事。
西方勢力入侵!反成部落土地的「保護者」?
最先居住在麻豆這塊土地的「麻豆社」,是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也是臺灣西南平原最強大的部落。推測早從 14 世紀起,麻豆社人便開始與漢人進行零星貿易,以鹿皮、鹿肉、魚及藤等物產與漢人交易布、鹽、瓷器、銅簪、瑪瑙等奢侈品。但到了 17 世紀,西方強權開始把手伸向亞太地區,也改變了麻豆社的命運。
荷蘭人為了與葡萄牙、西班牙競爭海上霸權,1624 年在大員(今臺南安平一帶)建立了政權,同時作為國際貿易的據點。麻豆港位於大員北邊的倒風內海內,是麻豆社的對外出入口,因港口條件佳、又佔據重要航道,面對侵門踏戶的荷蘭人,很難不起衝突。
1635 年起,麻豆社在內的西拉雅族四大社逐一被荷蘭人征服,麻豆港也被納入大員的貿易體系,從事與大員、打狗、堯港等地的區間貿易。
距今四百年前的麻豆緊鄰「倒風內海」,商人會派小船進入航道較窄的內海河港,將貨物運至大員後改用大船載到目的地。後因河流改道、港口淤積、人為開發等原因,昔日商船往來的繁榮景象已消失無蹤。 圖|研之有物
距今四百年前的麻豆緊鄰「倒風內海」,商人會派小船進入航道較窄的內海河港,將貨物運至大員後改用大船載到目的地。後因河流改道、港口淤積、人為開發等原因,昔日商船往來的繁榮景象已消失無蹤。
圖|研之有物
林玉茹從文獻中觀察到,荷蘭人雖然為了擴大殖民利益,積極招攬漢人來臺開墾,但土地所有權仍然歸原住民所有。1644 年後,更在秩序及貿易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下,選擇以「隔離政策」來治理這塊區域,一方面減少爭端、一方面也讓交易及稅賦更加透明。漢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勢力無法直接伸入麻豆社領域。
接續荷蘭人治理南臺灣的鄭氏政權,也在這個基調下維持「荷規鄭隨」,例如鄭成功的軍屯政策主要開墾無主地,遇到明確歸屬原住民的土地則避開。林玉茹認為,「雖然荷蘭和鄭氏的統治讓麻豆社失去部分主導權,但他們的管理卻也相當程度地保護了部落的土地與文化,不被漢人勢力快速入侵。」
這段期間,在麻豆港居主導地位的仍然是麻豆社人,不過在貿易和互動中,漢人仍然對原住民帶來了影響,例如引進甘蔗、藍靛等新經濟作物。
「地契」成關鍵跡證!原住民與漢人的勢力交替
然而,到了清康熙 23 年(1684 年),原住民與漢人隔離的景況隨著鄭氏政權一起告終。清朝把臺灣納入版圖後,對於漢人的開墾採取相對放任的態度,漢人移民開始大舉登臺,海上貿易也更加興盛。
漢人不只可以用租佃的方式耕作原住民的土地,更開始透過買賣取得土地所有權。林玉茹爬梳清代留下來的「地契」,觀察到漢人逐漸蠶食原住民勢力範圍的跡證。到了清乾隆、嘉慶年間,漢人土地鄰接原住民田園的情況已相當普遍,甚至出現原住民反過來向漢人購買土地的逆向操作。
在國家政策和漢人勢力的進逼下,原本壯盛的麻豆社,面臨兩種命運:漢化或遷徙。
林玉茹進一步指出麻豆社勢微的原因,起因於麻豆社從清康熙中葉以來,先後被徵召參與平亂戰役,或是被課徵勞役、番餉,勢力明顯衰微,此消彼長之下,漢人逐漸取得麻豆這塊地區的主導權。
清乾隆中葉(約 1755 年後),漢人的街庄「麻豆保」以麻豆街為中心成立,稱得上是兩方勢力交替的重要指標事件。現存的三合土遺構可能就是在此時期由漢人所興建。麻豆港在此時仍然繁榮,只是主角換成了漢人,值得注意的是,當中包括「隱身為漢人」的原住民,許多改姓氏為「陳」,也接受漢人的宗教信仰。
從麻豆文衡殿(武廟)保存的紀念碑文可知,原住民改信奉漢人的關聖帝君,更參與捐款修廟事宜。特別的是,漢人如使用原住民土地,需繳香油錢給文衡殿,曾有漢人因侵占原住民土地又不繳錢而鬧出糾紛,在官府的仲裁調停下,最終在文衡殿立下「貼納武廟香燈漢番和睦示告碑」以示和解。
這種族群勢力的消長變遷,是林玉茹從文獻多方考察、彙整大量線索建構出的軌跡。除了從地契看出土地所有權轉移的歷程外,地圖的標註也是證據之一。
清乾隆末期,「麻豆社」已從臺灣輿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漢人建立的「麻豆保二十庄」。其他像是地方志中,對於生活型態、商業活動、公共事務等的描述,也都可以看到蛛絲馬跡。
清光緒 14 年劉銘傳清丈時麻豆街庄圖,麻豆保內漢人村莊已高達 30 個,昔日麻豆社部落已不見蹤影。 圖|研之有物
清光緒 14 年劉銘傳清丈時麻豆街庄圖,麻豆保內漢人村莊已高達 30 個,昔日麻豆社部落已不見蹤影。
圖|研之有物
麻豆社遺留的風景:農村與市街緊鄰的綠色聚落
時間來到 19 世紀,「滄海變桑田」的結局終於登場。水文環境的自然變化,加上居民的屯墾,麻豆地區的港道日益淤塞,至清道光末年,文獻上已無麻豆港的紀錄。
但麻豆市街卻沒有因為港口的消失而沒落,由於地處樞紐、物產豐饒,仍是非常繁榮的交易集散地。一些麻豆地方仕紳靠著「蔗糖」生意,躍升富豪階級。
林玉茹發現,從文獻對於市街的描述看來,這時的麻豆已成為漢人地盤。例如清代文人丁紹儀在《東瀛識略》中這麼描述眼中的麻豆:
均雜處民間,存番無幾;往昔番廬胥成村市,舊社無從跡矣。
儘管原住民的身影已從麻豆的畫面中淡出,但他們留下的生活印記,仍然決定著這座城鎮的風景。
過去麻豆社的聚落是以「檳榔宅」為主體的農村格局,擅長園藝的麻豆社人,會在屋舍四周種植檳榔樹或文旦、龍眼等果樹,形成單一住宅面積廣大、卻又宅宅相連的結構,是兼具「集居」與「散居」特色的超大規模農業聚落。
原住民族經常種植檳榔作為家屋的籬笆,或是與鄰人田地之間界線。今日的臺灣鄉間仍可見到類似檳榔宅的農村格局。 圖|JIME(數位島嶼)
原住民族經常種植檳榔作為家屋的籬笆,或是與鄰人田地之間界線。今日的臺灣鄉間仍可見到類似檳榔宅的農村格局。
圖|JIME(數位島嶼)
後來漢人在開發過程中,順應原本的檳榔宅聚落格局,又在商業活動的發展下,另外形成了漢人風格的市街。兩者疊加之後,麻豆就形成了全臺少有、別具特色的「街村與農村合成聚落」。
這樣的城鎮風貌可以說是原住民與漢人勢力興衰、相互涵化的最佳例證。
兒時沒看過海的海洋史學家,林玉茹:說出臺灣故事是終身志業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其著作《向海立生》從「港口」這個獨特的角度出發,解構清代的臺灣歷史。 圖|研之有物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其著作《向海立生》從「港口」這個獨特的角度出發,解構清代的臺灣歷史。
圖|研之有物
雖然林玉茹是海洋史學家,但她自揭,海洋並不存在她的兒時記憶中。林玉茹在臺南歸仁長大,從小沒看過海,直到去臺東讀師專後,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大海。
海對我而言,是神秘的!港口可以通往哪裡?彼岸有什麼在等著我?這種充滿冒險的氣味,令人非常著迷!
林玉茹自幼課業成績優良,因家境因素考量,最後選擇就讀師專。到臺東讀書後,彷彿掙脫了一身束縛,終於不再被升學壓力綑綁,而是出於對知識的熱愛而學習。
「那時候想繼續唸書,但因為一邊在國小教書,必須選擇夜間部。在師大沒有夜間部的情況下,我只能選擇臺大。在臺大歷史系讀了兩年後,我做了一個當時看起來很不自量力的決定──挑戰研究所!」
林玉茹笑說,感謝師長和同儕的鼓勵,讓她有勇氣成為第一個「越級打怪」考上臺大歷史研究所的夜間部學生。這位熱愛知識的國小老師,就從臺大歷史所開啟了學術研究之路。
1990 年,臺灣本土化運動方興未艾,攻讀碩士第一年的林玉茹就決定選擇臺灣史作為研究志業。「所謂的終生志業是,你即使到老了、到要走入棺材的時候,都還對那個工作有興趣。學術研究對我來講就有這樣的意義,它沒有退休的一天。」
身為臺灣史研究者,林玉茹認為說出屬於這塊土地的「故事」至關重要。學術殿堂縱然迷人,但歷史作為這塊島嶼的血脈,還是必須轉化為大眾可以理解並共感的知識。
「我是臺南人,麻豆也算半個故鄉。四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的人群怎麼在大海的懷抱中,彼此競逐、興衰更迭,與世界連結,透過我的研究能說出這些故事,讓人們的存在更加有血有肉、鮮明真實,就是作為學者最大的成就感!」
港口看歷史!尋找消失的麻豆社,文旦果園隱藏部落風景 - 研之有物 │ 串聯您與中央研究院的橋梁 https://bit.ly/3Py6q8o
港口看歷史!尋找消失的麻豆社,文旦果園隱藏部落風景 - 研之有物 │ 串聯您與中央研究院的橋梁 https://bit.ly/3Py6q8o
- Mar 14 Tue 2017 17:50
馬爾他騎士團位於義大利羅馬市內,首都為羅馬,全球成員約13500多人,領土為設置在羅馬內的兩棟建築,分別為總部與外交部,面積為1.2萬平方公尺,為全球最小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