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大宗祠1860年-德星堂-陳氏大宗祠1912重建主祭祀聖祖舜帝重華公-舉人陳維英興建,1892年臺北知府陳星聚號召重建建德星堂,這就是陳氏大宗祠之肇始/德星堂乃是陳氏宗族建祠祭祀先祖的專用堂名,緣於東漢時的太丘長陳寔。南朝陳文帝於天嘉五年(564年),追封寔為康樂侯,陳宣帝於太建元年(569年),加封為潁川侯/舜帝八十一世孫陳實,東漢時為太丘長,至陳宣帝太建元年(公元五六九年),追封潁川侯,被尊為潁川始祖/舜帝九十三世孫陳元光,宋封廣濟王,明封開漳聖王/陳氏郡號多達六個(注:潁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河南),但以潁川的後人最多,郡名「潁川」,故地在今河南省境/陳德聚堂-台南最早的祠堂 (三級古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61QJ9

合族祠-同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族群與國家: 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 陳麗華 /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tA0JG9


 

陳家祠(英語:CHAN CLAN ANCESTRAL HALL),又稱陳氏書院(CHAN CLAN ACADEMY),位於中國廣州市中山七路恩龍裡34號,建于清朝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間(1888年-1894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
----------------

5482221794_660ed9b8a3_z5482221248_b3c3388ff1_b5482234058_1fcd0f1be8_z5482220074_4a6b87bec9_b  
坐落在廣州市中山七路的陳家祠堂,是廣州72縣陳姓的合祖祠及書院,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目的是爲了提供陳姓族人到廣州參加科舉的住處。
在廢除科舉後,陳家祠成爲了學校,其後在50年代,廣州市人民政府將其辟爲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後來在文化大革命又變成了新華印刷廠及廣州電影機械廠,建築物被破壞。
直到1981年,陳家祠才獲得市政府撥款,修復至現在大家看到的模樣。
陳家祠堂修建
清光緒14年至20年
历史 - 走近陳家祠 - https://goo.gl/1L4Nls
---------------------------

陳家祠,又稱陳氏書院。位於中國廣州市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間(1888年-1894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1959年被辟爲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陳氏書院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段簡介
陳家祠大門
陳家祠大門
陳家祠是集嶺南曆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占地15,000多平方米。陳家祠的建築由深三進,廣五間,大小19座建築物組成,建築中心是高達14.5米的中進主殿“聚賢堂”。
  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形式美的原則,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築物巧妙地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築空間里,前後左右,嚴謹對稱,虛實相間,極富層次。長廊、青雲巷使整個建築四通八達,庭院園林點綴其中,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整體。
  在陳氏書院的建築裝飾中,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上下呼應、相得益彰。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
  電話:(020)81814371, (020)81814559
本段歷史沿革
  陳家祠又稱陳氏書院,顧名思義,它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的族祠和書院。它是廣東省現存宗祠建築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嶺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被譽爲嶺南建築藝術的寶庫、“百粵冠祠”,聞名於國内外。19世紀2O年代德國《世界建築藝術》和日本《嶺南紀勝》等外籍中已有所記述,備受推崇
陳氏書院
陳氏書院
1959年辟建爲廣東民間工藝館(後於1994年更名爲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1980年國家撥專款再次重修。
  1996年被評爲“廣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陳氏書院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被列入羊城八景,名爲“古祠留芳”。
  2004年 被廣州市民評選爲廣州市“文化名片”。
  目前,廣州地鐵一號線的陳家祠站位於陳家祠旁;祠前建有大型綠化廣場。
本段建築結構
陳家祠
 陳家祠坐北向南,總體布局以中軸線爲主體建築,中軸線兩側爲廳堂,兩邊以偏間、廊廡圍合;每座單體建築以青雲巷隔開,建築間以長廊相連,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進深三進。祠堂前辟有寬闊的庭院,還有東院和後院,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頭門、聚賢堂和後堂。
頭門
  頭門面寬五間27.56米、進深三間14.91米。17架梁用四柱、梁架、駝峰、鬥拱、雀替均刻有花卉、瓜果、人物等紋飾。頭門大門上懸“陳氏書院” 横匾,兩邊有石砌墊台,門前兩側立一對直徑1.4米、連座高2.25米的石鼓,兩扇大門上彩繪河神。大門内設四扇雙面鏤雕屏風。頭門明間與次間梁架高10.09米,稍間梁架高9.69米,形成高低錯落兩個屋面,硬山頂封火冊牆,屋面鋪碌灰筒瓦,正梁塑花鳥、人物灰塑紋飾,砌石灣陶塑人物瓦脊,垂脊塑壽果、蝠鼠和獅子等。兩側東西廳堂面寬14.05米、進深三間11.9米,其建築規模、裝飾比頭門稍次。
聚賢堂
聚賢堂内
聚賢堂
聚賢堂原是陳姓族人擧行春秋祭祀和議事聚會的地方。面寬五間27.84米、進深三間16.7米,二十一架梁六柱出前後廊,梁架、駝峰、鬥拱、雀替雕刻花紋,後外金柱明間、次間裝12扇鏤雕屏風,稍間設花罩;堂前設月台,月台寬16.84米、深5.76米,石雕塑柱以嶺南佳果爲裝飾,欄板嵌鐵花。正脊上陶塑瓦脊是1981年修複時重新燒制的。
後堂
  後進後堂及大廳三間原是安放陳氏祖先牌位及祭祀的廳堂。中後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二十一架梁用五柱後牆承重,後金柱間各設高7米的木鏤雕龕罩,後稍間設神龕,内設21級木階放置神位、牌位。
  除中軸線主體建築外,其他廳堂、廊廡、齋室、廂房等建築中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梁架、鬥拱、駝峰、牆壁、墀頭、踏道等均以梅蘭菊竹、花鳥蟲魚、嶺南佳果、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爲裝飾内容。
本段三雕三塑
(清) 石灣陶塑
(清) 石灣陶塑
  陳氏書院集嶺南建築工藝裝飾之大成,幾乎全部堂、院、廊、廳、門、窗、欄、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嶺南建築的“三雕三塑”即石雕、木雕、磚雕、陶塑、泥塑、灰塑以及鐵鑄工藝的高超技藝。
木 雕
 陳氏書院的木雕,是以樟、柚、花梨等名貴木材鏤雕屏門、神龕、花檐、花欄、腳門、花窗、梁架和雀替等。首進頭門梁架有八塊以王母祝壽、尉遲恭爭帥印、曹操大宴銅雀台等爲題材的柚木雕刻。首進大廳的四扇屏門有以漁樵耕讀爲題材的木雕。中進聚賢堂的12扇有渭水訪賢、韓信點兵等人物故事的雕刻。東西兩廳隔板分别鏤刻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後進三間有11座雕工精美、氣勢雄渾的木雕龕罩。 
石 雕
  陳氏書院的石雕主要有:大門左右兩側的一對抱鼓石,基座雕以日神、月神和八仙;聚賢堂前以花鳥、果品爲題材的石雕欄杆。這些石雕造型秀麗,線條圓潤簡練,玲挑剔透,流暢灑脱,不愧是嶺南石雕藝術精品。
磚 雕
  陳氏書院的磚雕主要用於檐牆、墀頭、門楣、花窗等處。書院正門兩邊東西檐牆上有六幅大型磚雕。東檐牆正中爲“劉慶伏狼駒圖”,左右分别爲百鳥圖和以鳳凰、仙鶴、鴛鴦、鵓鴣、黄鶯爲代表的五倫全圖。畫旁分别刻以明代陳白沙、唐代杜牧、北宋程顥的七言絕句。兩檐爲取材於《水滸傳》故事的聚義廳,兩旁分别刻有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名句及清代詩人的七言絕句。這些磚雕以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手法鑲嵌而成,布局嚴謹,層次分明,造型生動,氣勢磅礴,極富嶺南特色,堪稱磚雕藝術的奇葩。
陶 塑
  陳氏書院的陶塑五彩繽紛,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書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條。首進5條和聚賢堂脊飾分别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和十九年(1893年)燒制,中、後進的4條脊飾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燒制,後進大廳的脊飾則完成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11條脊飾中以聚賢堂的規模最大,其總長27米,高2.9米,連灰塑基座總高達4.26米。全脊共塑224個人物,題材包括八仙賀壽、加官進爵、虯髯客與李靖等,整條脊飾恰似一個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飾的題材主要是龍鳳、花鳥、瑞獸、山水以及歷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連廊灰塑
連廊灰塑
灰 塑
 陳氏書院的灰塑主要用於屋脊基座、山牆垂脊、廊門屋頂、廂房和庭院連廊及東西齋的屋脊上,總長1800餘米,灰塑的題材與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鳥、亭台樓閣、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濃鬱的嶺南特色。
鐵畫與鑄鐵欄板
 陳氏書院聚賢堂前後石欄杆中嵌有鑄鐵欄板,即佛山鐵畫。其正面6幅爲麒麟玉書鳳凰圖,台階兩邊是雙龍戲珠,還有三陽開泰、年年有餘等。這些鐵畫是以低碳鋼爲材料,打制或鑄造而成,工藝精湛,構圖精美。
  此外陳氏書院内還有中國傳統建築特有的裝飾美術形式――壁畫和楹聯。書院東西廂房繪有多幅壁畫,壁畫的主要題材有滕王閣圖、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書院的楹聯主要表達對祖先功績的頌颺和緬懷,光大先祖文風宏業的理想和願望。楹聯多爲楷書,自成一格。
陳家祠-中文百科在線 - https://goo.gl/nQ2hGW


 


廣東之旅....廣州陳家祠
廣州.....陳氏書院
這是吉隆坡市陳氏書院的正版貨
大家有印象曾經在2009年5月有一篇貼文"馬國的陳氏書院"
天台有幸今天可以參觀到原版本
大家若有時間的話
可與"馬國之旅....陳氏書院"看到分別哩
陳家祠本名陳氏書院
是清末廣東省各縣陳氏宗親合資所建
原來清政府向來擔心地方宗族勢力坐大
於是嚴禁人民建造合族的宗祠
所以這裡以書院為名、宗祠為實
老廣州便為其正名為陳家祠
文革期間
陳家祠曾經成為出版社的印刷車間
雖然大材小用
但出版社和書院同樣是書本的家
還算有點關係
相信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破壞
陳家祠,又稱陳氏書院
位處中國廣州市中山七路
建於清朝光緒十六年至二十年間(1890年-1894年)
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陳氏書院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9年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陳家祠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
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
占地一萬五千多平方米
陳家祠的建築由深三進
廣五間
大小十九座建築物組成
建築中心是高達二十余米的中進主殿"聚賢堂"
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形式美的原則
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築物巧妙地組合佈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築空間里
前後左右
嚴謹對稱
虛實相間
極富層次
長廊、青雲巷使整個建築四通八達
庭院園林點綴其中
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整體
在陳氏書院的建築裝飾中
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
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
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
上下呼應、相得益彰
陳家祠值得花一天暢遊
陳家祠在2002年被列入羊城八景
名為「古祠留芳」
目前,地鐵一號線的陳家祠站位於陳家祠旁
祠前建有大型綠化廣場
廣東之旅....廣州陳家祠 - 天台的月光 - 樂多日誌 - https://goo.gl/SRBCVd
馬國之旅....陳氏書院 - 天台的月光 - 樂多日誌 - https://goo.gl/e16D0r


陳家祠
廣州 陳家祠
陳 天工巧物 留萬世
家 賢德子孫 書香門
祠 肇興中國 古遺芳
福 蔭秀聚賢 傲嶺南
以下說明取材自: http://www.dreamybox.com/wp/?p=426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建於清朝光緒十六年至二十年間(1890年-1894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供奉陳氏始祖,並未廣東各陳姓子弟赴省城讀書、應考、訴訟、議事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
在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家祠院落三進,大小建築物共19座,布局嚴謹。主體部分佔地面積6400平方米,平面約呈正方形。正門、頭門、前廳、中廳、後廳同在一條中軸線上,軸線兩旁廳房廊舍對稱配置。以中廳”聚賢堂”為核心,其他建筑形成各自獨立,又相互密切聯系的整體。
陳家祠採用古代傳統式的建筑布局,對封建時代家族的凝聚力,作了恰如其分的渲染。祠堂的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廳堂軒昂、庭院寬敞,特別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它的建筑裝飾,運用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的手法,多姿多彩,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加石灰的泥塑)等傳統裝飾和鐵鑄工藝於一堂,技藝精湛、巧奪天工。1959年,更被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展出各地的歷代民間工藝品。
~以下說明取材自:
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qhch/whx/200503210039.htm
南方網訊 陳家祠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保存最完好的傳統祠堂建築,也是全省觀眾最多和最受歡迎的文化旅遊景點,去年接待遊客近100萬人次。
  它曾被評為“羊城十大美景”之首,又以“古祠留芳”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並與中山市孫中山故居、佛山祖廟、東莞鴉片戰爭博物館一起被譽為廣東四大文化景點。目前,陳家祠已經與廣州市及荔灣區等相關部門達成共識,將逐步對陳家祠進行深度開發,形成一個以陳家祠為中心的文化景區,使之成為荔灣區和廣州市的一大文化旅遊品牌。
記者目擊
  南粵冠祠艷驚四海
  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南國第一大都會廣州日益呈現出現代化氣派,即使在傳統氛圍最濃郁的老城區西關,也已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曾經以規模宏大而著稱的嶺南第一“大宅門”陳家祠,而今在外觀上已不再顯眼。好在它仍舊“聲名顯赫”,隨便問一個本地市民,他們多能準確說出陳家祠所在位置和交通方式。特別是地鐵一號線開通以後,很多遊客都可以通過這一最現代的交通方式直接到達陳家祠站,傳統與現代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結合。這一瞬間,也讓遊客們對廣州這座古老而又時尚的城市性格有了最直觀的認識。
    走出地鐵一號線陳家祠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現代設計、風格時尚的圓形廣場,瞬間讓人忘了此行是來“訪古”,而這正是廣州市于近年斥鉅資興建的陳家祠廣場。廣場西側,是幾間低矮、破落的民房,民房北側是陳家祠的東門。作為陳家祠的主門,這道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大門已顯得窄小而陳舊,不能不讓第一次慕名而來的遊客有著瞬間失望的感受。但一進入這道門,視覺頓然開朗,原來別有洞天!氣勢恢弘的建築規模,峨然高聳、裝飾極其華麗繁複的屋脊,遍佈墻廊、精美絕倫的各類雕刻,讓人頓時有了目瞪口呆的驚詫之感。
  陳家祠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正門東西兩邊共有6幅巨型磚雕,西邊3幅正中為“梁山聚義圖”,兩邊分別是“桐柳杏凰群圖”和“松雀圖”,畫面空白處有名家詩句陪襯。東面墻上的磚雕與西面對稱,中間是“劉慶伏狼駒”圖,取材于西漢時劉慶降服西夏進貢的一匹名為“狼駒”的烈馬的故事;左右兩邊分別是“百鳥圖”和“五倫全圖”,空白處同樣陪襯著名人詩句。這幾幅磚雕無論規模還是雕刻技藝,都堪稱南派磚雕的代表,在全國也屬罕見。
  面南正中是陳家祠主體建築的正門。大門兩側,各立一隻高2.55米、直徑1.4米的大石鼓。據介紹,在陳家祠建成兩年後,族人陳伯陶科舉考中探花,清政府特賜殊榮,允許陳氏家族在宗祠前立巨型石鼓,以示彰表。該石鼓也是陳家祠門第與功名的象徵,為目前我省保存規模最大的石鼓。正門門額題刻“陳氏書院”,據稱是因在陳家祠興建的晚清,有大家族以修建宗祠的名義聚眾與朝廷對抗,遭到了清政府的剿殺,嚴禁興建祠堂,故陳家祠托書院之名。厚重的木門上的彩繪門神畫高達4米,據說是全省最大的門神。
  跨進大門,一具四扇鏤空雙面雕屏風隔開了院落隱約可見的光景。每扇屏風高4.5米,寬1.3米,屏風上雕琢著諸如“英雄圖”、“太史第”、“漁樵耕讀”、“榮歸故里”、“漁舟唱晚”等傳統題材,構思巧妙、雕工細膩。轉過屏門,兩條長廊分列左右,廊上裝飾著廣東地區獨特的灰塑。左右都為廂房,東廂房辟作了展廳,眾多富有廣東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類文物與作品不斷在這裡展出,成為遊覽陳家祠新的看點。
  出廂房,便是祠堂的主體建築“聚賢堂”,它本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開闊而通透。其建築與構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它的20扇雕花門檔。東廳四扇為《三國演義》故事,有“長坂坡救阿鬥”、“赤壁之戰”、“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中間門檔雕刻的內容為從商週到宋代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如《隋唐演義》中的“太白退番書”,《說唐全傳》中的“郭子儀上壽”、“薛仁貴東征”等,共計12幅。西廳四扇為《水滸》中的“拳打鎮關西”、“血濺鴛鴦樓”、“三打祝家莊”等內容,這20扇門檔堪稱“木刻鋼刀雕就的歷史故事長廊”。
  陳家祠“福”字數不完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淼章說,“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陳家祠的福字數不完”,陳家祠是嶺南地區“福”字最多的建築。
  在跨進陳家祠正門後,第一眼看到的可能就是“嶺南第一福字”了。在門內的大屏風中間,舊有兩個木雕“福”字圖案,一左一右,互為倒寫,寓“福到”及雙福盈門之意。這兩個福字書寫奇巧,字體被刻作一棵斑駁蒼勁的老竹,與“福”字共同構成“祝福”之意。而且竹子由根部盤旋而起,行如走蛇、氣貫如虹,竹葉則生機勃勃,象徵陳氏家族基業雄厚、興旺發達。
  更令人叫絕的是,將這個草體“福”字拆開,左邊則成為一個“多”字,右邊成為一個“壽”字,又構成“多壽”的祝願。
  更多的“福”文化是通過蝙蝠這一傳統形象來加以表現的。在“嶺南第一福”木雕的兩邊,還有一個絕妙的“五福捧壽”木雕。該木雕整體圖案是一個精緻的博物架,上面擺有珊瑚、青銅香爐、銅爐、玉璧各一及小鳥數只,還有一組落款“英雄吐氣兆乎福壽連綿”。在青銅香爐上飄出的香氣,化作了5隻蝙蝠和一個壽字,構成“五福捧壽”圖,寄託著古人對人生幸福生活的最高追求——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民間說法是“福、祿、壽、喜、財”)的美好願望。
  實際上,陳家祠的“福”裝飾數不勝數,從屋脊到梁架,從木雕、磚雕到石雕,有裝飾的地方就有“福”的存在。最大的一個“福”字在聚賢堂瓦脊兩邊的山墻上,在一個面積達4平方米的俏皮蝙蝠前面,有兩個大大的銅錢,寓意“福在眼前”;最小的一個木雕蝙蝠長僅2釐米。陳家祠的福裝飾雖多卻不雜,生動活潑、形式多樣,除了“五福捧壽”、“福在眼前”等圖案外,還有兩隻蝙蝠相疊形成的“福上加福”;蝙蝠口中含著如意繩結、桃子,形成“福壽如意”、“福壽雙全”的寓意;鍾馗執扇招引蝙蝠飛舞而形成的“引福歸堂”等,圖案造型豐富獨特。
  一年遊客百萬人次
  近年來,隨著旅遊熱的興起,陳家祠成為廣州乃至省內最受歡迎的文化旅遊景點。2000年前後,廣州市和荔灣區投入大量資金,拆遷了陳家祠東邊的工廠和民居,建成大型綠化廣場,讓長期被破舊建築重重圍堵的陳家祠芳容綻露,周邊環境大為改觀。
  去年以來,陳家祠還將形象廣告打進了地鐵站等公共場所,將“促銷”展位擺進了廣州的迎春花市,廣泛吸引本地市民。陳家祠還通過不斷推出臨時展覽、特色演出,與中小學校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實施每月一次的免費開放等系列措施,讓博物館與市民更為親近。1995年,陳家祠年接待觀眾僅19萬人次,2002年,接待遊客超過90萬人次,首次成為全省觀眾最多和最受歡迎的文化旅遊景點。去年,陳家祠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
  黃淼章表示,雖然陳家祠總面積已達1萬平方米,但仍與建祠之初的3.6萬平方米麵積相差甚遠。場地的狹小、設施的不完善,不僅極大地制約了陳家祠功能的發揮,而且也對文物安全構成隱患。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建成45年以來,收藏了超過2萬件各類特色文物,其中包括大量文物精品。但由於目前展場狹小,大量文物精品無法公開展出。
  為此廣州市、荔灣區等各級政府規劃搬遷陳家祠南邊的三十二中學,擴建停車場和綠地,恢復陳家祠的南大門,讓陳家祠的面積擴大到3.5萬平方米;擬拆遷位於陳家祠後院的部分民居,建設一座與古祠堂風格協調的倣古陳列樓,用於民間工藝博物館館藏文物珍品的陳列展示。
  黃淼章也表示,近年民間工藝消失很快,如“佛山木版年畫”在清代曾十分有名,大量出口,而現在已經基本消亡。陳家祠應發揮自己的功能,讓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間工藝得以保存。他表示,一旦有了足夠的場地,陳家祠將建設一個“百工作坊”,廣泛邀請知名老藝人入駐進行創作、表演、授徒,如現場為觀眾遊客表演牙雕、玉雕、剪紙、木雕、刺繡、制陶等工藝,遊客也可以在這些工藝作坊動手嘗試各種工藝品的製作。
  黃淼章認為,上海城隍廟 、南京夫子廟等景點之所以影響廣泛、人氣鼎盛,是因為它們都不是單一景點,而是形成了規模較大、配套完善的景區。而陳家祠雖然精美絕倫,卻是一枝獨秀,一直處於“孤立”境地,未能與周圍其他景觀連片開發,極大阻礙了陳家祠及相關地區的旅遊開發進程。他建議說,在廣州西關有很多文化旅遊項目如“古玩一條街”,如果能與陳家祠成片開發,整體帶動,共同組成廣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區,就將會成為廣州文化旅遊真正的“月亮”。
時空透視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1959年,大文豪郭沫若到廣州陳家祠考察,這位走遍神州大地、見識過無數文物古跡和歷代建築的考古學家,卻為這裡精美絕倫的建築裝飾藝術所傾倒。他即席賦詩讚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據了解,獲郭老如此垂青的古建築並不多見。
  位於廣州中山七路的陳家祠(正名為陳氏書院)建成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是清末廣東省72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祠,當時主要作用是為全省陳姓族人在省會廣州備考科舉、辦理訴訟、繳納賦稅等事宜提供居住場所。
  陳家祠是廣東地區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宏大的祠堂,原佔地面積達36 000平方米,現面積15000平方米。整體建築以中路為主線,兩邊廳堂、廂房圍合,院廊穿插。每座單體建築間以青雲巷相隔,再以長廊相連。大小19座建築縱橫規整,佈局嚴謹對稱,空間寬敞,主次分明,廳堂宏偉,廊廡秀美,庭院幽雅,是極為典型的嶺南民間宗祠式藝術建築。大門前立著的一對石鼓,高達2.55米,兩扇大門上的彩繪門神都高達4米,都堪稱廣東之最。
  陳家祠以集中嶺南地區民間建築裝飾藝術大成而聞名遐邇,堪稱一座嶺南建築藝術和民間工藝博物館。其建築裝飾無處不在,嶺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築裝飾工藝“三雕二塑一鑄一畫”——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及彩繪壁畫等不同風格的裝飾工藝,都在這裡得到了和諧、巧妙的運用。各種雕刻裝飾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傳神。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1959年,廣州市政府將陳家祠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用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廣東及全國各地歷代民間工藝品。今天,這裡仍是廣彩、廣繡、廣州牙雕、石灣陶瓷、潮州金漆木雕等最具代表性的廣東傳統工藝的重要展覽場地。
  1982年陳家祠恢復開放後,經過逐步恢復與發展,知名度開始重新打響。地鐵一號線開通陳家祠站後,陳家祠更成為廣州的又一張文化名片。其間廣州市和荔灣區拆遷了陳家祠東面的工廠和民居,興建陳家祠綠化廣場,這裡很快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最熱門的文化旅遊景點。2001年該處接待遊客達58萬人,成為廣州年接待遊客最多的文博單位。2002年,陳家祠以“古祠留芳”的景名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知名度空前提高,當年陳家祠接待遊客量達90余萬人次,名列全省文化旅遊景點之最。“來廣州不看陳家祠,等於未到廣州”,也成為中外遊客的共同觀感。
  但是,陳家祠在贏得空前輝煌的同時,局限發展的諸多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由於場地局限,陳家祠不得不一直利用古建築搞展覽,由於建築本身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能亂拆亂改,所以無法達到恒溫、恒濕及照明等文物展覽的要求,現代化多媒體的展示很難在古祠內進行,大型文物展覽更無法舉辦。停車場太小,也給遊人參觀帶來極大的不便。客觀條件的限制讓陳家祠至今仍是一個“孤獨”的景點,由於三面受困,無法與古老西關的其他文化景觀連結成片,更未能像上海城隍廟 、南京夫子廟等同類景觀那樣形成一個集旅遊、購物和文娛休閒于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其巨大潛能遠未被挖掘出來。
  有關專家一再呼籲,要加快陳家祠及周邊環境的改善,儘快拆遷陳家祠南面的三十二中學和東門附近嚴重影響文物景觀的幾間民房,擴建停車場和綠地,讓其恢復到當年建祠時的規模;儘快解決陳家祠後院5000平方米的徵地資金,建設一座與陳家祠建築協調的倣古式陳列樓,讓館藏的眾多文物精品得以與觀眾見面。有關專家也建議廣州市與荔灣區將現有的西式陳家祠廣場改建為與陳家祠相協調的中式廣場;將陳家祠周圍低矮的民居建築進行改造裝飾,開闢為旅遊工藝品商店;進一步完善各種文化旅遊配套設施,將孤立的古祠開發建設成為一個多景觀、多功能、特色鮮明的陳家祠文化旅遊區,將之打造成為現代化大都市廣州最靚麗的“文化名片”。
專家說法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廣州市文博學會副會長黃淼章:由於場地有限制眾多文物難展出
  陳家祠目前與佛山祖廟、中山市孫中山故居、東莞鴉片戰爭紀念館並列為廣東四大文化旅遊景點,但它的佔地面積卻是四大景點最小的一個。實際上,其他三大景點以前的面積都比陳家祠小,都是後來逐步發展起來的。
  由於陳家祠自1959年建館至今從未新建一處展覽場地,目前陳家祠雖然收藏了超過2萬件文物,但由於場地狹小、設備不夠專業,眾多高檔次文物根本無法展出,更不能引進較大規模的外地民間工藝精品展覽。目前,陳家祠已經與廣州市及荔灣區等相關部門達成共識,將逐步對陳家祠進行深度開發,形成一個以陳家祠為中心的文化景區,使之成為荔灣區和廣州市的一大文化旅遊品牌。(編輯:何靜文)
*外觀有粉多石灣陶裝飾ㄉ牆面
*有古典中國味ㄉ廊
*龍珠 牙雕ㄉ介紹
*精緻ㄉ木雕錦盒
*硯 可以當床ㄌ ㄏㄏ~
*刺繡
*大魁儡戲偶
*透雕 門
*硯 & 筆架 粉精緻少見 而且粉大
*樑與木構



*有古典中國味ㄉ廊

*龍珠 牙雕ㄉ介紹

*精緻ㄉ木雕錦盒

*硯 可以當床ㄌ ㄏㄏ~

*刺繡


*大魁儡戲偶

*透雕 門

*硯 & 筆架 粉精緻少見 而且粉大

*樑與木構

陳家祠 @ ㄚ舍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Xw6Rir

---------------------------------------------

陳家祠(陳氏書院)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恩龍裡34號,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歷史陳氏書院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年至1894年年)間,由黎巨林設計。作為書院,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為私人物業。中華民國年間,陳家祠內供奉的牌位,據統計有上萬塊之多。而日軍在佔領廣州時,陳家祠並未遭遇嚴重損毀。1957年年,進行了全面維修。1959年年,陳氏書院被當局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從此失去祭祀祖先的功能。1964年年對頭門和聚賢堂進行維修。1966年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萬塊牌位盡被燒毀,盡餘兩塊倖存。兩棟堅厚的木大門上的兩個門神公,被人用鑿子挖成大坑洼。大廳兩面的壁畫被鑿毀。當局在後來重修 家祠時,對木大門,牆壁,都用塗料填充平整光滑,請門神畫作原作家陳略先生用中國國畫傳統工筆按原貌繪製。後來陳家祠更被當局用作設立工廠,學校,受損嚴重1981年再次重修,1983年重新開放,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陳氏書院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陳氏書院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2001首。年進行了局部修葺,2002年對全祠灰塑進行維修。陳家祠被列入2002年和2011年兩個版本的羊城八景,名為“古祠留芳”或“古祠流芳“結構陳家祠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佔地15000多平方米。其建築深三進,廣五間,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建築中心是高達14.5米的中進主殿“聚賢堂”。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建築形式美的原則,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 物巧妙地組合佈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築空間裡,前後左右,嚴謹對稱,虛實相間,極富層次。長廊,青雲巷使整個建築四通八達,庭院園林點綴其中,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整體


 

祠是一種基於東亞文化圈傳統民間信仰的半宗教設施,其主要用於供奉、祭祀神祇、祖先或者先賢、烈士,採用廟堂式建築形式。朝鮮半島的祠自三國時代由中國傳入,在高麗時代逐漸普及開來,在朝鮮時代達到繁盛,但現今較為少見。

祠往往是社會公眾為共同祭祀和供奉廣受尊崇的人物而修建。如明代時,滕縣百姓為紀念在當地為官清廉而即將去京城赴任的趙邦清,為他修建了生祠,「黃童白叟,羅而拜之」。其中忠烈祠是為歷代褒揚忠義精神,建祠追祀為國殉難忠臣烈士之處,祠名「忠烈」。台灣的忠烈祠為中華民國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建。依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布《忠烈祠祀辦法》,於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在地設置忠烈祠,中央政府所在地則設首都忠烈祠,由總統主祭。此外又有供奉義民的義民祠。

其他例子有醫聖祠、南陽武侯祠、五公祠:位于海南瓊山國興街道。「五公」是指唐宋兩代被朝廷貶低來海南的五位歷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綱、趙鼎及宋代大學士李光、胡銓。他們萬里投荒,不易其志,為海南島的文化教育、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海南人民歷代建祠祭祀他們。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雷瓊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樓紀念「五公」,故名五公祠。

衢州徐偃王廟:韓愈在《衢州徐偃王廟碑》載:「開元初,徐姓二人相屬為刺史,帥其部之同姓,改作廟屋,載事於碑。後九十年,當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復為刺史……乃命因故為新,眾工齊事,惟月若日,工告訖功,大祠於廟,宗鄉咸序應。是歲,州無怪風劇雨,民不矢厲,谷果完實

由於祠、廟性質相近,而一些設立時為紀念先賢的祠,後世也會被信眾視作祈福避凶之用,所祭祀的對象也被視為神祇,故有時會混用。一些供奉儒教、道教、佛教或民間信仰中的神佛、聖人的場所也以祠為名,如黃大仙祠。


 

陳家祠(陳氏書院)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恩龍裡34號,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歷史陳氏書院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年至1894年年)間,由黎巨林設計。作為書院,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為私人物業。中華民國年間,陳家祠內供奉的牌位,據統計有上萬塊之多。而日軍在佔領廣州時,陳家祠並未遭遇嚴重損毀。1957年年,進行了全面維修。1959年年,陳氏書院被當局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從此失去祭祀祖先的功能。1964年年對頭門和聚賢堂進行維修。1966年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萬塊牌位盡被燒毀,盡餘兩塊倖存。兩棟堅厚的木大門上的兩個門神公,被人用鑿子挖成大坑洼。大廳兩面的壁畫被鑿毀。當局在後來重修 家祠時,對木大門,牆壁,都用塗料填充平整光滑,請門神畫作原作家陳略先生用中國國畫傳統工筆按原貌繪製。後來陳家祠更被當局用作設立工廠,學校,受損嚴重1981年再次重修,1983年重新開放,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陳氏書院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陳氏書院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2001首。年進行了局部修葺,2002年對全祠灰塑進行維修。陳家祠被列入2002年和2011年兩個版本的羊城八景,名為“古祠留芳”或“古祠流芳“結構陳家祠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佔地15000多平方米。其建築深三進,廣五間,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建築中心是高達14.5米的中進主殿“聚賢堂”。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建築形式美的原則,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 物巧妙地組合佈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築空間裡,前後左右,嚴謹對稱,虛實相間,極富層次。長廊,青雲巷使整個建築四通八達,庭院園林點綴其中,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整體


2017-03-28_100432aa100099003deddb60daa1000990f8b47f2d62b0b00009213873cafffb0c0000925650f69495ac700039287fa93933eb0b000092f1e66fd4e5  


【重建一百一十週年特輯-4】族內的公民社會養成
從日治時期以來,每年春季大典的福飲之前,皆會於中庭召開派下員宗親大會。會中董事長、副董事長、常務監事、各組主任、總幹事,需向會員報告年度事務、預決算開支等,並聽取宗親意見、回覆問題。
你或許會覺得,這種會議通常不會有所討論,僅是行禮如儀,然而就過去報紙報導、會議記錄,以及耆老們的回憶,宗親們可是發言踴躍,時時出現火花。這樣的民主討論氛圍,立基於日治時期陳氏宗親對公共事務的廣泛參與,除卻許多人出任公職,也有宗親參與社會倡議運動,如擔任過董事的陳春金,就是台灣文化協會的要角。
照片中立於主席台發言者,是時任的常務董事兼總務主任陳有輝,父親是艋舺知名仕紳陳其春。畢業於台南商業專門學校後,在總督府任職,不過其又赴日本大學法文學部法律系進修,成為了執業律師,曾擔任台北律師公會副會長。
擁有法律背景的陳其春,深知制度、財務管理對宗祠的影響,因此在民國三十八年接下派下敦睦會長後,就開始推動德星堂改組為財團法人,相關規章、制度等皆出於其手。而德星堂也正是於民國四十一年正式立案,成為台灣最早的財團法人之一。
台灣能夠民主化的基礎由何而來?就是建立於此種日常對公共事務的熱忱與責任,雖然於戒嚴體制之下,仍不惜在有限的空間中實踐,使民主的意識深植在每個人的心中。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3790945927781/permalink/597809991192541/

190739745_759455628073835_6825399105047899593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