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俄為何支持川普 在安理會投贊成票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8日, 2017
聯合國安理會8月5日通過了加強制裁朝鮮的決議,中國及俄羅斯都沒有動用否決權,投下贊成票。
攝像者: EDUARDO MUNOZ ALVAREZ/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7年08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綜合報導)朝鮮7月試射兩枚洲際彈道導彈(ICBM),聯合國安理會8月5日通過了加強制裁朝鮮的決議,中國及俄羅斯都沒有動用否決權,而是投下贊成票,對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的外交勝利
在朝鮮7月初首射ICBM後,中、俄在安理會不支持美國提出的擴大制朝方案,是什麼原因促使中、俄在一個月後轉而支持美國的提案?
中俄在安理會投贊成票
日經中文網報導,中、俄立場的改弦易轍,主要是川普透露出對朝鮮動武的堅定意向。俄羅斯擔心,如果朝鮮獨裁者金正恩繼續「失控」,將提高美國在東北亞地區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因此投了贊成票。
中國支持本項新制裁的目的,或是有意緩解美國對華的壓力。北京今年秋季將召開「十九大」會議,無意在這個時候因朝鮮核武項目問題,徒增中美關係的衝突,甚或引發美中貿易戰。
北京當局的目的是在向持續挑釁的朝鮮施加壓力的同時,向川普政府展現一定的合作姿態。
朝鮮射ICBM 川普不惜動武意向堅定
在朝鮮開始試射可以攻擊到美國本土的ICBM後,川普即透露不排除動武的決心。國會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8月1日接受NBC晨間新聞《今天》採訪時表示,川普告訴他,不會容許朝鮮獨裁者金正恩擁有指向美國的核導彈,如果朝鮮持續將洲際彈道導彈瞄準美國,將會爆發美朝戰爭。
格雷厄姆說:「川普親口告訴我:『如果要以動武的方式阻止(金正恩),那麼這場戰爭會是在那裡,如果會造成數千人死亡,那也是會發生在那裡,不會在這裡(美國)。』」
此外,美國將於9月1日開始禁止美國居民到朝鮮旅行,國務院8月2日呼籲朝鮮境內的美國人,在8月底前離開朝鮮。
俄羅斯為何支持美國制朝提案?
此前,俄羅斯認為朝鮮7月份發射的兩枚導彈,只是中程導彈,不是ICBM,並一直以此為理由,不同意美國提出的新制裁措施。即便美中在8月3日達成協議,俄方仍不願透露是否支持這項提案。俄國駐聯合國大使納班濟亞(Vassily Nebenzia)3日表示:「即使美中已達成協議,並不意味著五個常任理事國也都達成協議。」
促成俄國及時踩煞車的原因,據日經中文網分析,金正恩肆無忌憚地試射導彈,不放棄發展核武,和朝鮮友好的俄羅斯擔心立場堅定的美國,會對平壤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以及加速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使其也成為被監控的目標。
此外,朝鮮不理會俄羅斯促其保持克制的要求,俄羅斯或許認為有必要向朝鮮施壓,以敦促其與相關國家展開對話。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安理會8月5日召開會議前,美中已就制朝決議達成共識,俄羅斯擔心如果單獨行使否決權致使決議無法過關,美俄關係將更為惡化。
在聯合國通過擴大制朝決議後,川普8月5日發推文説:「聯合國安理會以15票對0票通過制朝決議,中國和俄羅斯也與我們一起投了贊成票,這對(朝鮮的)財政會造成非常大的衝擊!」白宮也在當天發表聲明說,川普很感謝中國和俄羅斯的協助。#


安理會15:0 陸俄投贊成票!聯國嚴懲北韓 年斷300億金脈
2017-08-08_114743  
By 楊明暐,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6日, 2017
聯合國安理會5日投票表決對北韓祭出新經濟制裁案,中國大陸駐聯合國大使劉結一舉手贊成。(美聯社)
為約束平壤發展核武,大陸自北韓進口煤礦總值至7月分已連續4個月下滑,上半年約267.8萬噸,同比減少74.5%。(摘自網路)
安理會對北韓最新制裁
在中國大陸、俄羅斯支持下,聯合國安理會5日無異議通過對北韓實施更嚴厲的制裁措施,以懲罰其接連進行洲際彈道飛彈(ICBM)試射以及違反聯合國先前各項決議。新制裁將使北韓每年短少至少10億美元外匯收入,約占其原本就少得可憐的外匯收入三分之一。
解決朝鮮危機 王毅籲雙暫停
提勒森敦促北京 對平壤更強硬
歷來最嚴厲經濟制裁
安理會是以15票對0票,一致通過《第2371號決議》,嚴厲譴責北韓於7月4日和7月28日試射ICBM,並對其實施更嚴厲制裁。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海利女士表示,這項決議是迄今對北韓所祭出最大的經濟制裁,也是一個世代以來對一個國家所實施最嚴厲的制裁。她說,這可以讓北韓的領導人「嘗嘗他們加諸在北韓人民身上那種被剝奪的滋味。」
北韓7月4日試射ICBM,美國當天即草擬了制裁決議,北韓7月28日再次試射ICBM,讓美國得以說服中國大陸和俄羅斯這兩個北韓傳統友邦不再反對這一決議。
禁煤炭出口衝擊最大
新決議一旦落實,對平壤最大的財務衝擊是禁止煤炭出口,北韓每年靠出口煤炭賺進逾4億美元,而禁止北韓海產則將讓北韓每年短少3億美元收入。另外,北韓至少有5萬勞工正在國外工作,他們的薪水幾乎全上繳國庫,決議禁止各國僱用北韓新的勞工。決議也凍結了「萬壽臺創作社」的資產,這個機構專門為一些獨裁國家,其中多為非洲國家,製作領導人雕像或紀念碑。
另一個重要制裁措施是凍結北韓外貿銀行資產,該行是北韓外匯交易的主要銀行,美國長久以來一直要求凍結其資產。
《第2371號決議》是安理會自2006年以來,針對北韓試射飛彈和試爆核彈所通過的第八個決議。因北韓執意進行試射而傷透腦筋的美國總統川普,透過推特發文稱:「聯合國安理會以15-0通過制裁北韓,中國大陸和俄羅斯投票支持我們。這是非常大的財務衝擊!」
動不動射飛彈終受懲
白宮5日晚間聲明表示,川普總統感謝中國大陸和俄羅斯,讓這項決議得以通過,他將繼續與盟邦和夥伴國家合作,升高對北韓的外交和經濟壓力,以結束其威脅和破壞穩定的行為。
新的制裁決議能否奏效,分析家多持悲觀態度。由於陸、俄反對,決議刪除了禁止石油輸往北韓的條款。更重要的是,決議並未對協助北韓規避制裁的中國大陸公司或個人實施制裁。不願透露姓名的一位聯合國官員稱,這是老戲重演,不會有效果的。
「捍衛民主基金會」分析家魯吉洛(Anthony Ruggiero)稱,美國政府原打算對中國大陸公司和個人祭出制裁,如今打退堂鼓,他擔心川普政府有關人士會說:「我們已無能為力,因為我們必須給中國人機會,去執行新決議。」


 

 phpqaLoHDphpps0PzQphpOZ1WY4  

菜市場政治學》中國民眾怎麼看待統獨與兩岸關係?
隨著中台學術交流日漸頻繁、民意在中國逐漸發揮影響力,嚴謹的學術民意調查也在中國逐漸成為可能。中國民眾是怎麼看待統一與台灣獨立的議題呢?中國民眾心中的台灣民意又是什麼樣子?對於中國民意的了解,有助於台灣民眾與政府進一步的政策研擬與回應。
菜市場政治學
2017-05-23 12:14
推文到plurk
◎王宏恩/杜克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本圖來自為媒體頁面截圖,北京,路透社。像這樣的觀點是多數?少數?中國民眾怎麼看待台灣以及兩岸關係呢?)
中國民眾是怎麼看待統一與台灣獨立的議題?中國民眾心中的台灣民意又是什麼樣子?
隨著中台學術交流日漸頻繁、民意在中國逐漸發揮影響力,嚴謹的學術民意調查也在中國逐漸成為可能。這篇文章的三位台灣教授,與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合作,以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系統,在中國的十個城市:北京、重慶、大連、杭州、哈爾濱、青島、上海、深圳、武漢、以及西安,於2013年共抽樣手機號碼訪問了2000個年滿18的城市居民。這樣本雖然並無法代表全中國,但已經是少數能做到跨縣市且大型的中國民意調查,且受訪者背景非常多元。結果發現什麼呢?
第一,受訪的中國民眾支持越快統一越好(51.6%,28.8%認為可以慢慢來),但在選擇武力統一或協商上,絕大多數是支持協商(82.1%)而非動武(6%)。另外,作者們特別指出了中國民眾一個誤解台灣民意的地方:有66.8%的受訪中國民眾認為,『台灣主流民意是支持統一的』,這與台灣的民意調查結果並不相符;只有10.9%認為台灣多數支持獨立。(關於台灣的民意現況,菜市場政治學推薦閱讀:什麼是「現狀」?台灣人視自己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第二,受訪的中國民眾大多認為近年兩岸經濟整合時台灣是受惠的一方(38.2%)、部份認為中國受惠較多(20.3%),其餘認為雙邊一樣多(16.2%),更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無法確定答案(23.8%)。當被問到假如民進黨執政(問卷訪問於2013年)的話,兩岸經濟交流是否應繼續,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繼續加強經濟交流(52.6%),僅有十分之一認為應減少交流(12.1%),但也有30.9%的受訪者未作答。
圖為金門-廈門之間的旅遊交流照片。來源:C.C. by YU CHIH-WEI
第三,作者透過迴歸模型研究,發現中國民眾對「兩岸統一的急迫程度」與「民眾自身所在的城市與台北市的差距」有密切相關。平均而言,只要越認為自己住的城市比台北先進、或越覺得台北市落後,就越想盡快統一以及對台動武。原文的圖一顯示,在受訪的十個城市中,北京、上海、與深圳的受訪者多數認為自己住的地方比台北市更為先進,而其它七個城市的受訪者則是抱持相反看法。除此之外,較年輕與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也更傾向支持盡快統一。雖然這篇文章的受訪者都居住在城市,但或許可以從不同背景的回答差異,來推估農村民眾的想法。
作者認為,民調結果可以解釋中國經濟成長同時民族主義的興起,也就是當中國經濟越好,中國民眾越有信心支持政府對爭議領土的主張。另一方面,至少在2013年,多數中國受訪民眾認為兩岸的經濟交流在民進黨上台後仍可繼續加強,而絕大多數的中國民眾也仍支持和平談判而非直接動武。最後,作者們也提醒台灣政府,加強經濟發展對於台灣的安全至關重要,因為如同迴歸模型顯示,兩岸經濟發展差異可能會影響到中國民眾對統一的急迫度以及動武的支持度。
知己知彼。本文是很少見的能夠提供與分析在中國大型民調資料的研究,而且主題是極為敏感的兩岸議題。問卷結果提供了「中國民眾在想什麼」的事實面向及潛在趨勢。對於中國民意的了解,有助於台灣民眾與政府進一步的政策研擬與回應。
圖為「共匪」宣傳照。
本文整理自台灣大學與中研院政治所的學者2017年發表於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的最新研究:
Pan, H. H., Wu, W. C., & Chang, Y. T. (2017). How Chinese Citizens Perceive Cross-Strait Relations: Survey Results from Ten Major C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16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E3cBu3

2017-04-05_01_38_40-000260400105380440-768x485  

臺灣的北韓時光

1975年4月5日,獨裁者蔣介石死亡,隔日上午中華民國政權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並發佈〈誌哀辦法〉,規定:
全國軍、公、教人員應綴配喪章一個月。
全國各部隊、機關、學校、軍艦及駐外使館等應自即日起下半旗誌哀三十日。
各要塞、部隊及軍艦均應自升旗時起至降旗時止,每隔半小時鳴放禮炮。
全國各娛樂場所應停止娛樂一個月。

於是電視畫面由彩色變黑白,並停播娛樂節目,節目全改為對獨裁者歌功頌德之內容。


冷合景氣●薩德驚奇
2017-03-29 06:00
推文到plurk
論中國黑洞效應
◎ 黃天麟
川普當選讓許多人跌破眼鏡,但令藍媒眼鏡更為破碎的是,持續了一年多的台灣「冷合景氣」。二○一六年一月大選結束了馬英九政權,北京立刻提出「接受九二共識,不然台灣必地動山搖」的最後通牒。但小英總統並不「小」,不為所動,終以「未答完的考卷」收場。從此雙方進入「已讀不回」的「冷合」對抗。藍媒推波助瀾,警告國人只要陸客減少兩成,GDP就會下滑○.五%,台灣經濟前途堪慮。
二○一六年一月大選結束了馬英九政權,北京立刻提出「接受九二共識,不然台灣必地動山搖」的最後通牒。但小英總統並不「小」,不為所動,終以「未答完的考卷」收場。(資料照,記者張嘉明攝)
結果恰恰相反,經濟成長率以二○一六年第一季之負○.二三%為谷底日漸攀升,第四季達正二.五八%,創下近七季最高。景氣燈號連八綠,出口出現連續七個月成長,尤其股市氣勢如虹,去年一月十六日台股指數為七七六二點,一年多後的本月十七日為九九○八點,漲幅二十七.七%,同一期間韓國只升十五.二%、新加玻升十一.六一%、日本升十三.八五%、菲律賓亦只升十三.八八%,今年二月我國出口增率二十七.七%,也是在亞洲稱霸,讓唱衰者目瞪口呆。
有人質疑,新政府對「拚經濟」著墨不多,會不會只是一種假性復甦,藍媒即基於意識形態,直指係「得利於全球經濟之復甦」。這些解讀都昧於事實,因數字在說話,台灣表現是一枝獨秀之局。何故?答案是與中國之關係由「熱合」轉移到「冷合」。換言之,就是「越遠離中國,越能保持經濟動能」的「中國黑洞定律」之體現(註:人多,經濟體積超大,但國民平均所得不甚高,又實施「專制國家資本主義的假市場經濟」,是中國黑洞形成之原因)。
「中國黑洞」理論是普世性的,適用於台灣,亦適用於韓國。韓國於二○一五年六月簽署中韓FTA,宣稱可提升GDP一%,結果是韓商蜂擁投資中國,在山東築起另一個深圳。山東GDP一舉突破六.三兆人民幣,但韓國的經濟成長率卻由二○一四年的三.三四%降至二○一五年的二.六一%,對中出口去年衰退九.二%。理由很簡單︰即被中國黑洞磁吸,失去的,遠比韓國因FTA而得的,大得多。或許韓國命不該絕,北韓的飛彈引發了薩德危機,「限韓令」表面上使濟州島的陸客消失,免稅店損失四兆韓元,樂天股價暴跌,但韓國股市卻奇蹟似的大漲,大演「薩德行情」。也就是說,中國的「限韓令」讓韓國遠離中國黑洞,種下復甦的契機。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薩德驚奇與台灣的冷合景氣,起因都同出一源…,即「遠離中國黑洞」,離越遠、越久,國家的經濟越能正常壯大。
本月二十二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突告鹹魚翻生,台灣的外交部長強調「兩岸關係非國際關係」,看來「未答完的考卷」即將補全,但台股卻也在二十一日攀至九九七二點後,從二十二日開始反轉整理,宛若預告「冷合」即將解凍。問題是,此時此刻我們真的需要凸顯「一中原則」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嗎?
(作者為國策顧問,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


 

民調:過半民眾不能接受「憲法一中」

2017-03-28  16:07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根據《美麗島電子報》公佈最新民調顯示,54%民眾無法接受「憲法一中」、72.5%不接受中國的「一中原則」;對於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能接受者為24.6%

  • 取自《美麗島電子報》網站。

    取自《美麗島電子報》網站。

調查詢及民眾,「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和相關法律,我國領土包括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所以兩岸都屬於同一個國家,也就是中華民國」時,8.9%民眾對此主張很能接受、23.7%還算能接受(「能接受」合計32.6%),20.7%有點不能接受、33.3%很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合計54.0%),另13.4%未明確回答。

經交叉分析,泛藍民眾能接受「憲法一中」的比率最高(52.4%),泛綠民眾(尤其是時代力量黨的支持者)、或20至29歲、或高屏地區居民、或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者表示不能接受「憲法一中」的比率最高,皆達6成以上。

被問到「對岸的中國政府認為中華民國在1949年已經被推翻,所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且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時,2.6%民眾對此主張很能接受、11.6%還算能接受(「能接受」合計14.2%),22.1%有點不能接受、50.4%很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合計72.5%)。經交叉分析,即使國民黨支持者,不能接受「一中原則」的也有64.5%。

調查詢及民眾「美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是沒有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表示台灣問題必須和平解決」,調查結果顯示17.5%民眾對此項主張很能接受、43.8%還算能接受(「能接受」合計61.3%),而11.0%有點不能接受、13.6%很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合計24.6%),未明確回答有14.1%。

此項調查為《美麗島電子報》委託民調專家戴立安,在2017年3月23日至24日,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方式,成功完訪1076人,在信賴水準95%時抽樣誤差最大值為±3.0%。

----------------------

2017年03月30日11:40
(新增動新聞)
台灣女鄉民「nasuchan」拿著「台灣國」護照進出日本,被中國記者拍下,隨即引發台灣民眾討論,而中國更是在媒體上大肆「撻伐」。而日本近來對台灣的多項行動與措施,更是讓中國當局玻璃心碎。
中國《環球網》就指出,近期日本在台灣問題上「動作頻頻」,包括今年年初,日本將駐台機構的名稱中加入了「日本台灣」四字,以突顯其與台灣之間的緊密關係。本月25日日本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訪問台北,成為1972年以來日本訪台的最高級別官員,《環球網》認為日本的種種舉動已在「挑戰北京的底線」,更稱「台灣國」護照事件或許也並非一起孤立的事件。
而日本《產經新聞》也報導指出,日本防衛省的防衛研究所在今年2月出版中國對台軍事動向的報告書之前,也曾接到中國官方的「關心與照顧」,因為日本發行的這份「中國安全保障報告2017」當中,內文稱呼台灣為「中華民國」。但看在中國眼裡,這等於是以「國名」稱呼台灣,犯了中國最不願意看到的「一邊一國」大忌,因此在這份報告發行前,中國一度向日本「哭么」。
報導也指出,中國外交當局曾經趁著2月17日在德國與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會面的機會,對日方表達抗議,表示日本對一個中國政策「言行不一致」。但日本回應以「研究單位的報告書並非政府官方意見」為由,仍按照原定時間,在2月24日發表了這份報告書。(施旖婕/綜合外電報導)


 

台灣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
2017-03-25 06:00
推文到plurk

數十年來,困擾台灣政治的一個重要議題是,台灣(或中華民國)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自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之後,人民、領土、政府、主權,四項國家構成要件愈來愈完備,前述爭論卻繼續是政治熱中者不滅的訴求。事實上,檢測一個群體究竟是不是一個國家的集體,除了國家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具備多少國家意識。
國家意識,取決於共同體的認知,既是生命共同體,也是利益共同體,這才是最堅實的國家概念。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探討人類政治秩序的演進,也就是從親族、過渡到部落、再到國家的過程,特別批判了現代化理論僅以歐洲為取樣的侷限性,其中特別點名台灣人的宗族關係,藉以說明前述三個階段在當今世界的各種政治制度中,並不是割裂或不可逆的。
福山的觀察,對照台灣的真實樣貌,確實如此。許多台灣的在地研究都認為,台灣人在私領域,偏向集體主義,習慣以血緣出發,崇尚家族主義;但是在公領域,卻偏向個人主義,因此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相對缺乏熱情與奉獻。說的俚俗一點,就是有那麼一點為了個人或親族的利害,勇於私鬥,對於國家與整體的福祉,則怯於公戰的味道。
這樣的國民性格是怎麼逐漸形塑的?恐怕與台灣人的國家概念嚴重不足有關。從歷史記載來看,一五九三年底,日本的豐臣秀吉為了要求台灣(當時被稱為高山國)對豐臣政權來朝納貢,曾經派遣使者帶著《招諭計畫書》渡海來到北台灣登陸,但是上岸後,只遇到原住民的部落社會,遍尋不著可以帶信的人,只好無功而返。一六八四年之後所謂清治二百多年,同樣是地處邊陲的化外之地。至於一八九五後的日治與一九四九起的國民黨政府接收,更有「狗去豬來」的俗民定義。因此,國家是什麼?台灣人對於這個問題的思索,是直到非常晚近才有的事情。
即使開始產生對建立國家的認識與需求,台灣人爭取與抗爭的標的,多半在族群的層次;稍有提升,似乎也只到國家名稱與圖騰的相互堅持;真正確知國家意識才是國家能夠鞏固的根基,速度仍非常緩慢。國家意識的尋常表現,就是大我與公共利益,超越小我與一己私利;當大我與小我衝突時,願意捨棄一點個人好處來成就更大的共同未來。
此等不願犧牲的自私自利,在當今台灣到處可見。例如,大家都知道為了年金永續,改革勢在必行,台灣檢討的幅度,遠比OECD國家寬鬆,但是「能撈則撈」、「拖垮政府」的聲量竟如此刺耳。再如,以台灣的經濟發展程度,大家都憤怒於我們的城市竟如此醜陋,然都市更新的進度,卻遠遠落後於國民的教育水準,再多的住戶共識,也解決不了釘子戶成為「模式化」的困境。又如,全球罕見的全民健保制度,是非常珍貴的公共財,大家在使用時,有多少資源有限、務求節約的反省,走一趟醫療機構,多少會為這個社會的文明進展憂慮。
如果大家以為這是世代的落差,當年輕的進步公民不斷加入後,台灣的國家意識必然會改觀,那麼一旦看到這些年兵役制度迫於民意而促使政客樂於改變,保家衛國的基本義務備受動搖的現象,恐怕不免也會心生重大的懷疑。
到底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這個問題應該要由台灣人從好幾個層面來回答。國民集體性格對於成立現代國家是正數或負數,遠比國家認同與外在的主權承認,更排在優先順位上。台灣人如果無法從這個階段共同蛻變轉型,即使空有國家的形體,也是一群沒有國家靈魂的稻草人。大家都關心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都要建設發展,其實,一切的主導權都在台灣人自己。


 

談捧中貶台的「齊人」心態
2017-06-11 06:00
推文到plurk
◎ 黃惟冰
國防部前副部長林中斌日前在臉書分享一則訊息,大意是說,上海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包括購物中心的規模、「支付寶」的普及性,乃至於銀行與餐廳所提供的無人化自動服務,都比台北的更大、更快、更多。就連在精神上,大家都幹勁十足,追求國家富強。
國防部前副部長林中斌日前在臉書分享一則訊息。(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坦白說,類似的訊息,在台灣早已是汗牛充棟。然而,這些訊息的共通問題是,第一,對中國以偏概全;第二,要台北以小博大;第三,執著於過度簡化的存在意義,與強調多元價值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馳。也因此,除了「捧中貶台」以外,實在難以引起真正共鳴,或是有意義的討論。
上海,做為整體長江流域人員、商品與財富的匯集地,即便在中國最衰弱的滿清末年,都還可以名列世界一線重要大都市,更何況,今天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上海的富裕與進步,平心而論,理所當然。然而,上海能夠代表整個中國嗎?即便小如台灣,在制定政策的時候,都還要時時提醒自己,千萬不要犯了「台北觀點」的錯誤。那麼,為何在理解幅員廣大的中國時,卻又凡事從上海看天下?這樣的以偏概全,真的能夠讓我們更了解中國嗎?
此外,台北不論是腹地大小,或是人口規模,都難望上海項背。硬要比較,只會讓台北更看不清自己的定位,以及該發展的路線。這就如同美國游泳好手菲爾普斯的「主場」,不會是在棒球場或是田徑場。台北需要思考的重點,在於如何找出自己的特色,努力發揮,而不是與上海,或是紐約、東京的比較。
再者,從自由民主的觀點切入,國家富強,不應該是國家或個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標。除了基本的物質條件以外,我們同樣重視分配的公平、正義的落實、環境的保護,以及自由的生活、學習與創作。在這個部分,中國的發展仍然落後台灣;北京的治理模式,也仍未被其他國家廣泛視為值得仿效的對象。
總結而言,為了知己知彼,台灣確實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中國,但不需要那種劉姥姥進大觀園後,又回過頭來驕其妻妾的「齊人心態」。
(作者曾任智庫研究員,高雄市民)
------------------
從南明之惡鬥看國民黨的末路!
2017-06-11 06:00
推文到plurk
◎南方朔
無論國家或組織,只要有選舉,一定是勝者全拿,這沒有任何模糊空間,但這種普世有效的原則,到了國民黨手上,卻全部變了。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已經結束,但它的亂局卻未結束,舊的黨主席對如何退位?是否可介入以後的中委及中常委選舉?是否還應不斷放話?是否還應參加國共論壇爭取發言權?仍爭攘不休。這就是所謂的國民黨的內鬥,這種內鬥到了最後並沒有贏家,大家都是輸家,甚至還可能牽拖到全台灣,把台灣空間愈鬥愈小!
國民黨內鬥 反失強項兩岸牌
關於國民黨的內鬥,台北「新新聞」最近就作了詳細報導。重點是吳敦義已被貼上「獨台」的帽子,這可能促使北京改變「一中各表」的底線,如果這是事實,就意味著北京可能收緊它對台灣的底線,如果國民黨的內鬥是整個台灣付出更大的代價,這就是毀滅性的內鬥!另外則是北京可能已受國民黨內鬥的影響,對吳敦義已改變了態度,不稱他為「先生」或「您」,而冷淡的稱為「你」。當國民黨的內鬥使得它反而失去最強項的兩岸牌,對比民進黨賴清德在「親中愛台」上作髮夾彎式的調整與摸索,國民黨的內鬥,將使它逐漸失去老本。
國民黨的內鬥,洪秀柱陣營可能自以為聰明,但追究起來實在是愚不可及,洪營喜歡扣人「獨台」的帽子,洪以為或許可以在她下台前促成第二次「習洪會」,替她賺到虛名,但北京並不是那麼可以隨意擺弄的,洪想參加國共論壇可能將會生變。洪的下台身影,將不會太好看。
漢官抱團惡鬥 康熙罷黜不用
因此由國民黨愚不可及的內鬥,損人而不利己,最後可能只是自取滅亡,我就想到明朝末年的政治惡鬥這段痛史,明末統治階級只會關起門來惡鬥,它們不只鬥垮了大明王朝,當大明王朝垮了,剩下的江山愈來愈小,但雖然如此,那些小朝廷並不知道反省團結,卻鬥得更厲害,當大明朝亡了,小一號的南明王朝也滅了,懂得看風轉舵的許多大官僚就投降了清朝,但他們那種好鬥的本質卻沒有變,當了清朝的大官仍然抱團鬥成一片,清朝的順治皇帝還很客氣,看著這些明朝投降的大官惡整惡鬥,直到康熙皇帝當家,康熙皇帝是個英雄之主,康熙小時候就是連滿族的大權臣鰲拜、漢人的大權臣吳三桂都不怕,想要在他的時代抱團惡鬥,他絕不容忍,康熙就說過:「蠻子那有一個好人?」蠻子就是投降過來的清朝漢人大官,他又說:「你們相傾相害,滿洲誰害汝?」康熙這個雄主最輕視抱團惡鬥的大官,惡鬥的人遂被他罷黜不用,整個明朝惡鬥的官場習性遂告改變。康熙由於禁止惡鬥,他遂成了清朝第一個能幹的皇帝。當一個時代沒有惡整惡鬥,就自然能團結做事。明朝之亡就是亡於政治惡鬥。
近年來我多次將國民黨比擬為明末的惡鬥,我甚至將馬英九比喻成崇禎皇帝。馬英九上台之初,自以為英明能幹,於是他鬥王金平開始了國民黨內部權力惡鬥的第一步,並替國民黨的大勢已去奠定了基礎。而接下來,國民黨所反覆的就是更不堪的南明惡鬥經驗。
南明三帝惡鬥 江山一寸不留
所謂的南明,乃是崇禎後由福王由崧在南京繼位,是為弘光帝,接著又是唐王聿鍵在福州繼位,是為隆武帝,最後是桂王由榔在廣東肇慶繼位,是為永曆帝。這南明三帝真是一部內部鬥爭的痛史,根據民國廿年代南京大學及北平圖書館明清史學者謝國楨所著的《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弘光帝時當權者乃是魏忠賢餘黨馬士英、阮大鋮之類小人,至於劉宗周、陳子龍等被排擠,明朝最後一個大忠臣史可法則被丟在揚州孤軍和清軍作戰,另一良將左良玉則在武昌,由於小人操持國柄,弘光帝只當了幾個月皇帝就在蕪湖被捕,押到北京處死,而弘光帝手下小人如馬士英、阮大鋮、錢謙益全都投降了清兵,史可法則在揚州殉國,無能混蛋的弘光帝,真是和崇禎皇帝不相上下,當時大明王朝初亡,明朝仍掌握江南半邊天,而且良臣良將仍多,例如清軍節節進逼,在嘉定江陰等地打了幾個月就是打不下來,那是人民團結的力量,但弘光帝和他身邊的一群小人就是無法形成團結的力量。
至於魯王紹興監國,唐王在福州登基,本來形勢不差,民氣亦可用,唐王和魯王乃是叔侄,浙閩合作,多少可以穩住東南,但唐魯兩王又不能合作,魯王的主要助手到了隆武帝那裡又被殺害,由於鄭芝龍是那個助手的好友,鄭芝龍為了救那個友人,遂和隆武帝交惡,當軍人不被隆武帝信任,於是隆武只得由福州逃至汀州而後被清軍捕獲,魯王則由紹興逃至舟山,成了海上浪人。
南明最後的永曆帝更是可惜,永曆帝撐了十幾年,有幾個武將打幾次大勝仗,但這幾名武將又被鬥,於是形勢大壞,永曆帝遂一路逃亡,由廣西逃至雲南,最後逃到緬甸,被緬王出賣,於是明朝遂徹底亡了。
因此民國廿年代謝國楨教授遂表示,古代中國式的政治惡鬥,乃是每個朝代的晚期,政治形勢愈亂,當權者愈是會挾私而自以為是,一旦有了惡鬥,鬥場中的角色就會自動的愚笨化,他們看不清事理,不通人情世故,最後就會自取滅亡。由晚明三帝的惡鬥痛史,整個大明江山丟得一寸也不留,我就對國民黨至今惡鬥不止,心中有無限欷歔!(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
數位卷證時代!是更方便,還是個資全都漏?
數位卷證並不只是單一措施,而是整個科技法庭發展的一環。除了卷證電子化之外,還必須搭配整個法庭硬體升級、以及司法從業人員對科技產品的熟稔,不能操之過急。所以,在科技法庭發展的同時,也希望審、檢、辯三方都能與時俱進,汲取各方意見和經驗,在提升辦案效率的同時,提升資訊安全,維護人民的個人資料和隱私。
法操FOLLAW
2017-06-11 13:29
推文到plurk
文/法操司想傳媒
根據日前媒體報導,司法改革中重要的一環:「科技法庭」,當中數位卷證的部分,在院、檢、辯之間產生了意見分歧。
綜觀各方爭論,主要集中在「數位卷證內容是否比較可能被洩漏?」尤其某些涉及敏感資訊或個人私密資訊的事實或證據,是否會因為卷證數位化而更不易保護,更是關鍵所在。
卷證內容的保護,當然是數位卷證可行性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法操》以下將大致介紹數位卷證的利與弊,以及其所涉及的法律議題,讓讀者能夠更了解這個司法改革的重要議題之一。
數位卷證的利與弊
現在大部分的偵查、審判實務上,還是採取傳統的紙本卷證。也就是所有案件相關證據資料,仍然使用書面裝訂成冊,以紙本形式在偵查、審判中呈現。長期實踐下來,紙本卷證有著若干缺失:
1. 大量佔用空間,如果案情較為複雜(例如大規模洗錢案件),卷宗更動輒厚達數百頁,使用起來十分不便。
2. 傳遞卷證麻煩,在開庭時若要提示卷宗內容,就必須先翻到對應的頁數、再傳遞到當事人或證人面前檢視,導 致開庭時間拖沓。
3. 內容搜索不易,尤其如果卷宗特別龐雜,要從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事實或證據,可能光是翻頁搜尋就得花上不少 時間。
4. 編纂完成的卷宗容易因為各種因素而毀損滅失,例如脫頁、被水濺到等等。
5. 資源浪費,紙本卷宗往往使用大量紙張,而這些卷宗在結案之後一段時間便會銷毀,對環境並不友善。
隨著電腦掃描和儲存科技的演進,外國法制開始嘗試將卷宗的證據內容掃描後,直接以電腦檔案傳輸,並在開庭時直接以投影方式呈現。台灣近幾年也倡導追隨這個潮流,也就是所謂「科技法庭」的呼聲。
圖為科技法庭開庭模擬圖。(資料照,記者陳慰慈攝)
若採用數位卷證,所有案件資料都可以被當作電子檔案儲存,以輕薄短小的隨身裝置就能輕易傳遞、讀取和利用,能夠有效改善前述紙本卷宗所帶來的問題。但另一方面,電子資料傳輸方便,如果沒有足夠的資安保護措施,卷證資料(尤其是當事人或關係人個人資料)可能會暴露於外洩危險之下,甚至被人輕易修改內容。
這就是院、檢、辯最主要的意見分歧所在,一方憂心數位卷證將增加洩密風險,卷宗資料持有者可能可以更有效率地將內容洩漏,駭客的攻擊所帶來的影響也將更廣泛,再結合網路的普及,網路卷證資料一旦外洩,其放射效果可能無遠弗屆。另一方,則認為同樣的問題一樣會發生在紙本卷證,因為在現行法下,卷宗並不是完全保密,仍然可以開放給律師或相關當事人影印抄錄,所以,有心人士仍然有不少機會洩漏或竄改內容。
數位卷證的付諸實行
提升辦案品質,絕對是台灣司法改革的一大重點。如果能善用科技,讓偵查和法庭審理過程進化得更有效率,也是國家與人民之幸。因此《法操》認為,司法確實不需要拒新科技於門外,大可朝向數位卷證、科技法庭的方向努力。
當然,上述的風險仍然存在。誠然,這些風險在紙本卷證的情況下也會存在,但數位資料的風險會更高。質言之,相較於扛著厚重的紙本卷宗,把數位卷證資料直接拷貝進隨身碟裡,當然會是更方便的洩密途徑。另外,如果要修改卷證內容,修改電子資料往往也會比竄改紙本資料來得不著痕跡。
《法操》認為,數位卷證的資訊安全配套當然必須精進,但真正可以減低洩漏風險的,應該是屏除檢警「把辦案資料當作和媒體來往的籌碼」這種心態。因為,事實上,當今卷證資料的洩漏源頭,大多數就是為了在媒體面前展示辦案績效,或是企圖帶領群眾發動公審,而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的檢警。
最後,《法操》要再次強調,數位卷證並不只是單一措施,而是整個科技法庭發展的一環。除了卷證電子化之外,還必須搭配整個法庭硬體升級、以及司法從業人員對科技產品的熟稔,不能操之過急。所以,在科技法庭發展的同時,也希望審、檢、辯三方都能與時俱進,汲取各方意見和經驗,在提升辦案效率的同時,提升資訊安全,維護人民的個人資料和隱私。
---------------------------------
慟!真愛台灣的齊柏林!
自由限時批
2017-06-11 10:39
推文到plurk

辛文
相信現在台灣很多人的心情,在此刻還是一樣的,就是簡直不敢相信這麼真愛台灣的齊柏林,竟這樣走了!在天上揮揮衣袖,卻帶給許多人不盡的哀傷和懷念!
為了拍攝《看見台灣》,齊柏林除了向朋友借錢以外,甚至不惜將房子抵押貸款。光憑這點,許多嘴上「愛台不離口」的政客,就應感到愧疚,甚且是望塵莫及!

為了拍攝《看見台灣》,齊柏林除了向朋友借錢以外,甚至不惜將房子抵押貸款。(台灣阿布電影提供 )

今天齊柏林就樹立一個「真愛台灣」的典範,就是默默用行動落實表現!讓人看到了台灣真切面貌,好壞全有,讓在台灣出生或成長的人,認識台灣,也認識自己,讓大家真心誠意為這塊土地付出和奉獻,知道為誰、為何而戰?!
齊柏林喜愛攝影,從事空中攝影20多年,在2009年的88風災過後,更搭乘直升機進入災區,看到台灣山林滿目瘡痍的受創景象,意識到平面影像不足讓感人受到台灣正面臨的危機,於是投入了台灣首部空拍電影紀錄片《看見台灣》的拍攝計畫。讓世界看到台灣,也讓台灣看到世界!
簡言之,從頭到尾,齊柏林想的就是台灣,就是想為台灣盡點心力,根本沒理會高空攝影會帶來的不測風險,其實就算有,他亦是一樣勇往直前!而他壓根兒也沒想到這部紀錄片會帶來什麼名利的收獲,而這些都不是他的「初衷」!
他的初衷就是善盡一個台灣人的本分,而他確也留下了一個令人敬佩和值得效法的「台灣魂」!
《看見台灣》在2013年11月上映,一推出就轟動台灣社會,票房突破2億,更成為台灣影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並一舉拿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電影配樂兩項大獎!當時導演齊柏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能夠看見大家如此愛惜我們生長的家園,讓他對此十分感動,呼籲每個人加入環境保護的行列。如今聞悉他墜機身亡意外,實讓人震驚不捨。
導演吳念真在今天受訪時連說兩次,「我無法相信、無法相信,他昨天還打電話給我。」的確如此,相信很多人在此刻都還不敢相信!
懷念你!真愛台灣的齊柏林!
---------------------------------


 

一中:讓亞洲和平的謊言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美國的「一中政策」,大概是世上最巧妙的外交詭辯了。美國官員堅信,堅持一中政策,有助維持兩個核武大國之間的和平。若美方放棄一中,北京政府可能會對台灣或亞太區的美軍動武。屆時全球經濟會受到衝擊,數百萬人的性命將受威脅。
難怪當川普質疑一個中國政策時,太平洋兩岸的氣氛變得異常緊張。所幸川普在上個月改變了想法,他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重申,會堅持一中政策。
但一中政策其實根本是胡扯。它被發明時,兩岸都宣稱自己是全中國的合法統治者。直到七○年代,美國也只承認號稱「自由中國」的台灣。當時美國的目的是希望推翻「紅色中國」。
而共產黨則希望美國接受其「一中原則」,即台灣是叛變的省份,應歸降共產黨。到冷戰中後期,美國為了聯中抗蘇,與中共合作,對中國的外交承認轉向中共,駐台美軍也在此時撤離。
但台灣現在依然是衝突點,中共仍未放棄解放台灣的夢想,若有需要甚至不惜動武。因此近年來中國迅速整建兵力,就是為了阻止美軍協防台灣。如果能夠成功,將能粉碎台灣的防禦體系。
一個中國,一個台灣
在九○年代,台灣開始擺脫威權主義。去年,一位不想與共產黨對抗的獨派總統當選。大多數台灣人認為台灣已經夠自主了,不用特別宣布獨立來激怒中國。但也有人開始質疑「一中」,他們把大陸視為不同的國家,也不想被這個巨大的獨裁政權併吞。
大多數台灣人都樂見一個中國的假象能維持下去,但有可能嗎?中共長期以來煽動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絕不可能放棄其對台主張。為了鞏固民意,或許有一天中共可能試圖侵台。
美國協防台灣的能力與意願,不只對台灣很重要,更對美國自己在國際社會的角色也有廣泛影響。對台軍售雖不能讓台灣永遠偏安一隅,但它象徵美台命運息息相關,而中國必須謹慎。
美國不該用台灣當作對中談判的籌碼,而應保持對台的軍事支援。若維持一中假象是亞太和平的代價,那也值得。(陳顥仁譯)


 

民調:逾7成民眾認中國對台不友善

兩岸政策議題的調查部分,有69.2%民眾贊成總統蔡英文兩岸政策作法,不贊成者有24%。(資料照,記者張忠義攝)

2017-03-29  10:59

〔記者鄭鴻達/台北報導〕兩岸政策協會今公布「兩岸與時事議題民意調查」結果,在兩岸政策議題方面,對於中國主張兩岸交流、對話前提為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立場部分,不能接受者答67.8%;另外,高達77.2%民眾認為,中國自520以來對台抱持不友善態度。

  • 兩岸政策協會公布之「兩岸與時事議題民意調查」指出,逾7成民眾認中對台不友善。(兩岸政策協會提供)

    兩岸政策協會公布之「兩岸與時事議題民意調查」指出,逾7成民眾認中對台不友善。(兩岸政策協會提供)

兩岸政策協會公布「兩岸與時事議題民意調查」結果,對於兩岸政策議題的調查部分,有69.2%民眾贊成總統蔡英文兩岸政策作法,不贊成者有24%;認為蔡英文對中國釋出善意剛好者佔43.3%,認為太少者佔38.1%。

調查指出,對於中國主張兩岸交流和對話的前提,是台灣要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立場部分,有67.8%民眾不能接受,可以接受者僅占25.3%;而有高達77.2%受訪者認為,中國自520以來,對台灣抱持不友善態度,僅15.3%受訪者認為友善。

本次調查為兩岸政策協會委託大社會調查中心執行,調查期間為106年3月27日至28日晚間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成功訪問1,086位成年人,在95%信心水準,抽樣誤差於正負2.9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