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台灣! 6名義大利神父入籍新台灣人行列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98rGw6


台灣天主教會 致力尋求在地化
台灣天主教會 致力尋求在地化 | 社會 | 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MOBILE - https://goo.gl/uHk746
(中央社紐約19日綜合外電報導)從早期西班牙和菲律賓傳教士的開拓、國民政府大陸撤退帶來大批天主教徒、輔仁大學在台復校,到首位台灣本地出生的總主教,天主教在台發展有如時代縮影。
「全美天主教紀錄」(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今天報導,早期來台傳教士深耕2大族群:17至19世紀陸續來台的閩粵移民以及東部海岸的原住民。
民政府1949年從大陸撤退來台,帶來大批天主教徒。1950至1960年間,台灣天主教徒從5000人增加至20萬人。根據天主教南京總教區總主教于斌1960年在「時代雜誌」(Time)提到,在台神父人數從40人爆增至500人。
其中半數神父是中國人,就像于斌本人一樣,他們希望返回中國大陸;另一半來自世界各地,他們多數人也希望只是短暫停留。
這批虔誠神父奉獻帶來的影響迄今依然可在全台感受到,從經營新社區、保護地方語言、設立學校到和大陸教會建立聯絡管道,不一而足。
但是中國帶來巨大影響,從政治、家庭關係到教會工作的優先順序,在在受到以下問題的影響:兩岸關係如何發展。
有關台灣的未來,存在統合與獨立的拉鋸戰,影響著公共領域每個層面的辯論。教廷是唯一在外交上承認台灣的歐洲國家,當然也牽涉其中。
時至今日,天主教在台似乎沿著移民相關歷史分頭發展,教徒粗分為3大區塊,1/3是原住民、1/3是戰後來台的大陸人、1/3是台灣本地人。
在台天主教會則是慢慢從國際走向在地。例如,1985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St. John Paul II)任命第一位台灣主教,當時全台只有50名神父是台灣人或原住民,324名神父來自中國大陸,386名神父是外籍人士。
如今,全台7名主教中有5人是台灣人,其中包括台北總主教洪山川。
天主教輔仁大學坐落新北市,是耶穌會、聖言會和教廷合作的成果輔仁大學1925年創立於北京,1961年在台復校,刻意強調商學和科學,以利國家和區域發展。如今,輔仁大學已是強調國際交流的著名學府,學生人數超過2萬5000人。
輔仁大學迄今仍然直接受教廷督導,教廷代辦出席輔大董事會。教廷和台灣雖然有邦交,1971年召回駐中華民國大使後,未再補實。
輔仁大學繼續成長,2011年在北京設立辦公室;3個月前教學醫院啟用,以充實醫學院的教學,由薩拉樞機(Cardinal Robert Sarah)和台灣副總統陳建仁共同剪綵。陳建仁是知名的流行病學家,也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譯者:中央社嚴思祺)1061220

歸化我國籍放寬招攬優秀人才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1日, 2017
立法院於2016年12月9日通過《國籍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具體落實政府保障新住民權益及延攬優秀外國人才政策,讓對有特殊功勳者可申請歸化我國國籍免喪失原有國籍。
至今已有多位為臺奉獻之人士完成歸化,包括:甘惠忠神父、賴甘霖神父、裴嘉妮修女、趙秀容修女、丁松筠神父、秘克琳神父、梅冬祺神父、歐義明神父、華淑芳修女、周寧慧修女、羅四維神父、吳道遠神父、曾顯道神父、滿詠萱修女、麥蕾修女、魏主安神父、葛德神父、吳若石神父及歐思修士,還有獻身幼教的史可堯夫婦等。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慈善人士對臺灣的愛,已跨越了國界,溫暖了人心。
除了這幾位已完成歸化者,臺灣還有許多慈善家默默付出,他們都是臺灣最美的風景!(資料來源:新住民全球新聞網


 

direct (22)2017-08-18_1634192017-08-18_163529  

瘋狂的老太太,丁松筠的青春風暴
By 一流人, m.gvm.com.tw查看原始檔
一九五六年,我一邊忙著長大,一邊面對突然到來的青春期。
為了幫助家計,我一符合法定打工年齡,就開始找工作,第一份差事是替一位脾氣很壞的獨居老太太整理花園。
這位矮矮胖胖的紅髮太太住在一棟大房子裡,不但個性很兇,而且有很多奇怪的習慣,如果我沒有按照她指示的工作順序,就會大發雷霆。
可是這樣一個脾氣暴躁的老人,卻讓我在無意間學到千金難買的人生智慧……
我從中學時代就開始打工,學習自立。除了週六替一位老太太整理園子,週間每日下課,也繼續留校兩小時負責打掃、整理環境。有時我還會每週到音樂廳一、兩次,擔任帶位員,就這樣一邊工作,一邊度過我的高中時光。
一九五六年六月十九日,我一達到美國法定打工年齡,約莫十四歲左右,就加入一個幫助年輕人找工作的「少年就業計畫」。
我找到的第一份差事,是替一位脾氣很壞的老太太整理花園。滿頭紅髮、身材矮胖的她,獨自住在一棟大房子裡,雖然我們從來沒談過她家的情況,不過我猜想她應該是寡婦。
這位老太太不但待人十分凶悍,而且有很多奇怪的習慣,像是每次我到她家,首要任務就是到車庫將她那些寶貝掃把拿出來,簡直像是不可忤逆的儀式。
奇怪的是,那些掃把幾乎全禿光了,根本不堪用,但她還是留了一大堆,要我將掃把列隊排放在屋外的人行道上,像閱兵儀典一樣。接著,她會要我用力搖晃人行道上的樹幹,讓葉子落下,才好支使我清掃落葉。
她的這套規矩完全不可違逆,如果我沒有按照她指示的工作順序來做,老太太便會勃然大怒。
不論我如何努力取悅她,似乎沒有任何事能讓她感到滿意,不是嫌棄我動作太慢,就是太輕,反正總有理由挑毛病。有次我正忙著整理園子,突然聽到「啪搭」很大一聲,像是某種東西被強行折斷,我立刻明白,一定是有車子輾斷了她的寶貝掃把。
果不其然,氣急敗壞的老太太立刻像火箭發射般從屋裡衝出,一邊大聲催促我追緝「凶車」,還不忘嫌我跑得像烏龜一樣溫吞。
等我鎩羽而歸後,她接下來一整天不斷咒罵,我當時真怕自己會情緒失控,對她做出什麼可怕的行為,因為每個禮拜,周而復始,她都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我,像是一種情緒霸凌。
這份工作不但薪水不高,而且工作時間拖得很長,有時甚至長達十二小時,因為老太太家裡裡外外都得清理打掃。如果一天做不完,星期天還要繼續加班。
儘管痛恨這份工作,不過為了母親跟兩個弟弟,我也只好咬牙苦撐。
因為在這樣奇特的情境下工作,每逢上工的週六,我的心情總是格外低落。我總在心裡偷偷幻想,有天找到其他工作,臨走前一定要好好臭罵老太婆一頓,讓她知道自己是世界上最壞的雇主。
高中快畢業時,我在聖地牙哥動物園找到新工作,那簡直像是天上掉下來的恩典。我心中暗暗盤算,如果最後一次上工,她又對我惡言惡語,我一定轉身就走。就算領不到工資,也要表達跟維護自己的憤怒與尊嚴。
奇怪的是,老太太似乎有通靈第六感,那天竟然完全沒有責罵我。領完工錢後,我鄭重宣布已經找到其他工作,之後無法再來。她也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說了句:「你走吧!」
回家的路上,我突然覺得有點慶幸,沒在最後一天口出惡言,因為這原來就不是我的本性啊!
我想,這應該是天主的旨意,不然我這輩子可能都會過意不去!
多年之後,當我與母親一起回顧往事,她表示很後悔讓我去為老太太工作,吃了那麼多苦頭。實在是為了補貼家用,只好忍痛讓我去打工。
可是我對這段打工過往一點也不後悔,工作讓我養成責任感,並發現自己有賺錢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忍耐」這門人生功課。
* * *
磨人的老太太之後,我的打工冒險仍未結束。如同撥雲見日般,我最開心的就是高中最後一年,也就是我十七歲時,得到了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差事。
本來就很愛動物的我,非常渴望能到動物園打工,可是無論如何努力,就是申請不到這份工作。後來我聽說,不能傻傻在家等候錄取通知,一定要主動出擊,當面見到經理才算數。我雖耳聞這位經理要求很高,脾氣很火爆,但為了夢想,還是毅然鼓起勇氣去找他。
我一站到他面前,就被他鎮住了。經理劈頭便問我來意,我嚇得渾身發抖,只好壯壯膽子,表明先前已提出打工申請,想當面詢問有無機會錄取。
他上下打量我很久,什麼都沒問,然後直接撂下一句:這個星期六!九點鐘!
我想,這位經理大概覺得我看來老實,不會給他添麻煩。就這樣,我順利得到可愛動物區的攤位工作,向遊客兜售盛裝在冰淇淋甜筒裡的紅蘿蔔、芹菜、蘋果,讓孩子們餵食駱馬、小羊、駱駝等動物。
這是我最棒的打工經驗,動物園裡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有次發生了一件爆笑趣事,園裡有隻黑猩猩不知何故竟從保育區逃脫,在樹叢、草地到處遊逛,把可愛動物區的動物嚇得四下奔竄。
其中有隻體型碩大的加拉巴哥象龜被嚇得躲到攤位後面磨蹭,沒想到牠力氣太大,竟把整個攤位掀翻,那些蔬果飼料以及存放零錢的箱子全散落一地,場面完全失控!山羊跑過來搶食蔬果,還把鈔票也吃了,我只好拚命從羊口搶救紙鈔。
你可以想像得到,這畫面有多麼狼狽滑稽。可是當時我一點也笑不出來,因為山羊把鈔票吞下肚,我擔心結算金額對不上,少不了又是經理的一頓責罵。
還好經理聽完這故事,沒有扣我薪水,只是警告我要小心點,下次不能再犯!但我覺得,他腦中浮現的畫面,一定讓他暗中狂笑不已。
還有一次,也是動物引發的大災難。我剛到動物園不久,就有隻銀色小蟒蛇(boaconstrictor)誕生,工作人員以我名字的首字George替牠命名,也讓牠來陪我玩。剛出生的小蛇會鑽到衣服裡,還會盤在脖子上輕撫我的臉頰,我不但一點也不害怕,反而覺得牠可愛極了。
不過喬治無意間引發了一場大災難。有位一同工作的女孩艾瑟(Esther),每小時負責為攤位補充紅蘿蔔飼料。近視眼的她,初見我手裡的喬治,還以為是收音機,伸手便想拿,結果發現是小蛇後大驚失色,嚇到把整桶紅蘿蔔打翻,同樣引發動物搶食飼料的大混亂。不過這次我的冰淇淋甜筒跟錢箱都安然無恙,這也成為我在聖地牙哥動物園打工的另一件難忘趣事。
這些與動物相處的時光,成為我高中最美好的回憶,即使週六、日整天都在工作,卻一點也不覺得辛苦。我在回家的路上途經教堂,會特地去參加彌撒,誠心感謝天主,在睡眠不足的送報與可怕的老太太之後,賜給我這麼美好的工作。
我想,這就是人生當中,痛苦與快樂的一種平衡。
痛苦的經驗,讓人學會拿捏耐心與責任感;快樂的經驗,則讓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打開生活的眼界。
無論如何,這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對此心存感激。
----------------------
10歲的丁松筠 第一次意識到真實人生的恐怖
By 一流人, m.gvm.com.tw查看原始檔
Glenn Martinson,我的父親
一九五三年,我只有十歲,第一次意識到真實人生的恐怖。
從發現罹癌,不到半年時間,父親便驟然離開我們。
那時的感受,就好像眼前鏡子突然碎落一地,整個世界也分崩離析……
談起童年,在父親過世之前,我的生活大多充滿美好回憶。
幼時留下的許多照片裡,我常常打著赤膊,不是在游泳,就是在爬樹,像個小野人。這樣的場景忠實反映了我生長的環境,我的故鄉在加州南部聖地牙哥,終年溫暖如夏,是個充滿陽光與沙灘的好地方。
一如當時大部分的美國家庭,男主人多半都是家中經濟支柱。來自堪薩斯州的Glenn Martinson(丁格霖)─我的父親,和母親結婚後決定移居聖地牙哥,組成快樂而自給自足的小家庭。
父親是個極獨立自主的人,由於祖父在我父親高中時便在一次鑽探油井意外中過世,畢業後我的祖母又很快改嫁,一時之間他也不知何去何從,便報考了美國海軍陸戰隊,並被派至聖地牙哥受訓,這也是他與這座城市首次結緣。
後來因任務派遣,父親隨著部隊去到關島、上海、菲律賓等地駐軍,直到與我母親相戀、結婚,才重新在聖地牙哥落腳。
我從父親寫給母親的信中,發現這些遊歷世界各地的經驗,曾經那樣大大拓展了他的眼界。
偶爾一時興起,他會為我和大弟丁松青(Fr. Barry Martinson, S.J.)說起遙遠東方發生的故事,像是他抵達上海時,中日戰爭已經暴發,整座城市籠罩在戰亂之中。他拿出自己拍攝的老照片,跟我們述說影像中的故事。那些跟著他回到我們美國家中的筷子、佛像,在我們幼小心靈裡,總蒙著一層遙遠國度的神祕面紗,這些都讓年幼的我感到十分好奇、著迷。
我想,這肯定是我與亞洲結緣的最早源頭。
* * *
回想起來,我從小就具有豐富聯想力,只要聽到、看到一件事,就會很快連結到另一件事;而且我有選擇性記憶,有些發生過的事,存在腦袋裡永遠不會消失。不過如果你問我數字或年代細節,我根本記不住,一定要翻看筆記或行事曆才行。於是我從很早,就養成做筆記與寫東西的習慣,隨手把認為有趣的事情寫下來,這樣,有意思的人生經歷就會跟著我一輩子。
我之所以習慣寫,或是對事件導向的記憶特別清晰,也許跟童年經驗不無關係。凡是故事,總特別能觸動我,讓我格外感同身受。一旦記住了,就很難忘掉。
從我有印象開始,父母都喜歡講故事給我與弟弟聽。比較起來,母親說得也許少一點,父親則除了為我們講述隨美軍至世界各地的見聞,也會分享他在聖地牙哥飛機工廠工作的點點滴滴。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發現父親訴說故事時,並不只是平鋪直敘,故事的情節裡,總透露出他重感情的一面。
我永遠忘不了母親頭一次與我們分開那回。外祖母過世時,父親趕緊送母親搭飛機回密西西比州奔喪,我們父子三人第一次單獨相處滿長一段時間。
有天晚上吃過飯,父親坐在我與弟弟面前,講起年輕時的故事。可能是因為母親不在身邊吧!他突然興致一來,說起兩人結婚的過程,從什麼家當也沒有,獨自在神父證婚下成婚,到開著一台老福特汽車,來到聖地牙哥展開新生活……
讓我吃驚的是,父親拿起和母親合影的新婚照片,說著說著,眼淚竟不知不覺流了下來。我們很少看到父親流淚,他還為自己的真情流露向我們道歉。
這件事情讓我非常感動。我跟弟弟十歲不到,年紀還那麼小,可是父親好像把我們當作朋友,跟我們分享內心的觸動。
從這件小事我也體會到,父母親的感情真的很好,對彼此的情意十分深厚。
* * *
我父親一向是家中支柱,母親總是聽從他的主意,兩人的個性都十分溫柔敦厚,我從來沒看過他們吵架。只有那麼一次,晚飯後父親搶著洗盤子,母親認為他忙了一天,回家鐵定累了,堅持要他休息。
那是我唯一一次看到他們在「爭」。
另外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我們家大人的行事風格。我父親原是衛理公會教徒(Methodist),母親則信奉天主教。他們搬到聖地牙哥後,一開始總是父親開車送母親去望彌撒,然後他自己去兜風,想辦法打發時間,等彌撒結束再把母親接回家。後來他聽了神父講道,也跟著改信天主教,我想這可能也有點「愛屋及烏」。因此父親在世時,我們一家幾乎每個禮拜天都會上教堂。
美國過往,總是強調白手起家的「美國夢」精神,這在我父親身上也看得到。雖然未曾上過一天大學,可是他在工作餘暇,以函授課程自學了工程方面的知識,十分奮發向上。
就這樣靠著自學,後來他真的進入夢想中的聖地牙哥飛機製造廠工作。
這樣的精神,在我的父執輩身上並不少見,他們生長於現代化都市與工業化生產崛起的時期,見證了科技的突飛猛進與世界的巨大改變。人從馬車牛步,演化到汽車呼嘯而過。從每天點油燈蠟燭,變成電燈自己發光。從在地面行走,變成可以在天空飛翔……
然而他們也經歷過一九二○、三○年代經濟陡然崩盤後的大蕭條恐慌,更在時代洪流中,被捲入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與悲壯。
這些印記加諸在他們身上,使他們一方面相信人定勝天,所有的科技會讓「不可能」變為「可能」;而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動,也使他們相信,人只要活著就要努力掌握在世的每一天。因此所謂「美國夢」的昂揚與樂觀,是那樣深刻體現在我父親那一輩人的身上。
回想起來,父親雖然四十二歲壯年便過世,我跟他一起生活的時間不到十年,不過對我的成長過程,卻有很深影響。每次只要我堅稱自己有什麼事做不到,他便會用溫和的語氣教導我,“There is no such word as 'can’t'.”,用身教與言教告訴我,「不可能」這三個字並不存在。
看著父親的人生軌跡,其實就是一路在追尋打破這「不可能」。
他很早便沒了父親,自己在海軍陸戰隊服役、結婚,後來發現很喜歡聖地牙哥,所以努力上完函授課程,得到工廠工作執照,進到飛機公司工作,買了房子跟車子,讓我們能讀好學校,過好生活……這一路下來,就是他為自己夢想而打拚的縮影。
雖然我幼時沒能體會到這點,但隨著年紀漸長,我愈來愈能感受父親生前的樂觀態度,以及堅持為「不可能」而奮鬥的精神。
若追溯我對藝術、文學、音樂的熱愛,以及我對事情的那股執著與毅力,那麼這些特質也許可以歸功於母親循循善誘的教誨。如果要探究我對人生所抱持的樂觀態度,還有無法解釋的幽默感,那一定是遺傳自父親與生俱來的天性。
* * *
如今回想,我覺得人生一路走來,最恐怖的事情,莫過於父親的驟然離世。很遺憾,我與父親相處的緣分,只有短短十年不到。
父親初次被診斷出罹癌,是發現痣裡有個小小的瘤,只要晒到太陽就會發癢。我跟弟弟那時年紀太小,不明白父親已經病了,還常常要他帶我們到海邊玩,回想起來覺得有點罪惡感。
在發癢的痣之後,他身上好幾個地方又發現腫瘤,於是就近在聖地牙哥進行手術。躺在醫院的父親,就算病中仍不忘逗我們發笑,翻開腿上傷疤給我們看,調侃自己大腿的皮膚竟然移位到全身各處,就像補丁一樣。首次摘除腫瘤手術後,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治療成功了,沒想到過了不久,癌症猛然復發,那時母親才發現已經懷孕了,也就是我最小的弟弟丁松濤(Glenn Martinson)。
父親是那麼樂觀的人,樂觀得讓人不忍責備,他一直跟我們保證會活到一百歲,要我們千萬別擔心。
從某部分來看,我想他應該是不願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始終以為自己會好起來,因此他告訴我們,接下來打算到紐約進行治療,根本沒想到交代身後事。
那時我雖然還小,但從一些細微之處,已可看出父親的心情。他會站在病房窗前徘徊,望向自己上班的地方,眼神中若有所思。我知道父親很熱愛他的工作跟同事,所以每次看到他又站在窗前,我就知道他心裡又渴望著再回去工作。
* * *
經過那次並不成功的手術,有人建議他去紐約試試,因為那裡有當時最先進的癌症治療技術。不過因為治療名額僧多粥少,唯一可行的辦法,只有直接飛去當地,等待擠入候補名單。
父親孤身到了紐約,過了一陣子仍然沒法排進醫院治療名單。那段期間我們在聖地牙哥並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直到父親同事輾轉敘述,才知道他寄住在同事友人家,病情突然變得很嚴重,連走路都沒辦法。母親立刻飛至紐約協助父親住院,可那時他的病情已急轉直下,只能再回聖地牙哥。
在鬧哄哄的機場,父親因為病得太重,航空公司拒絕讓他登機。個子小小的母親為了丈夫勇敢起來,挺著身孕據理力爭。最後航空公司終於讓步,把父親帶回我們身邊。
回到聖地牙哥後,父親住進離家較近的醫院,我只見過他兩次。雖然親友都勸我不要去探病,但我還是自告奮勇騎了腳踏車去見父親。那時他雖然身體不舒服,不過還能強裝樂觀。
第二次再去,父親突然病得很厲害,不時出現嘔吐等症狀,看得出來身體承受很大痛苦,後來我就沒再去醫院看他。
那是我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
* * *
翻開我們的家庭合照,從泛黃畫面可以看到,那年夏天,我們與父親回到他在堪薩斯州的故鄉,一家人笑得那麼燦爛,彷彿一切可以繼續美好下去。
可是不到半年,那年十一月初,父親就突然離世。這對我們一家來說,猶如晴天霹靂,我花了好幾年時間才從傷痛中平復,母親也是如此。
那時,我只有十歲,這樣強烈的衝擊與失落,讓我意識到真實人生的恐怖。
父親過世之前,我從來沒有面對死亡的經驗。雖然親眼看到父親病得那麼重,還是沒法相信他真的會離開我們。
父親去世那天,祖母來了,與我母親陪他走完最後一程。那陣子我剛好患上肺炎,在家休養沒有上學。她們回到家,祖母懷裡抱著從醫院帶回來的花束,母親則哭個不停。幫忙照顧我的鄰居才透露,父親已在醫院過世了。
回想起那時的感受,就好像眼前的鏡子粉碎散落一地,整個世界突然分崩離析。
母親要我在弟弟放學回來後,解釋父親過世的原委,可是我不敢說,躲在房裡偷偷地哭。那天晚上,母親把我叫到跟前,我永遠忘不了那天的情景。
母親房裡的光線昏暗,門縫中,已懷孕好幾個月的母親躺在床上,滿臉淚水。她要我進去,把我抱在懷裡,看著我說,從現在開始,生活裡除了我與兩個弟弟,再也沒有別的可以讓她牽掛。
這個畫面在我的心裡定格,強烈烙印在我腦海中。
我知道,如果有一天我覺得沒有人愛著我,至少母親是曾經那樣愛我,為我堅強地活著。
與母親相依為命,給我很大的力量。後來母親告訴我,她花了好長時間才走出陰影,因為她一直在抗拒驟然失去丈夫的事實,不知道如何相信自己可以一個人帶大三個孩子。
但是她做到了。她為三個孩子付出了一切。
* * *
父親走後,我的人生變得有點悲觀。雖然我常常到教堂去,可是我每天都在想,為什麼這悲慘的遭遇會發生在我身上?有好長的時間,我都無法接受現實。有時晚上夢見父親回到我們身邊,心裡頓時感到非常快樂。但醒來之後,發現一切都是夢,內心加倍的失落難過。
我沒有去想天主為何對我們一家不公平,也不覺得父親過世對我們是種懲罰,但我無法與別人談論父親的離世,因為這會讓我崩潰哭泣。可能是年紀還小,我只能一直不斷自問「為什麼」?
一直到我進入耶穌會修道,我才對父親的過世感到釋懷,開始與別人分享我的心路歷程。
父親過世後,我被迫快速成長,自覺要努力向上,要對自己負責……
而進入修會後,我的信仰變得強烈,我逐漸找到隱藏在黑暗盡頭的那道光。


地方掃描-五峰鄉長秋振昌 索賄百餘萬起訴
By 莊旻靜,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4日, 2017
竹縣:新竹縣五峰鄉長秋振昌2014競選鄉長期間,負債逾500萬,竟在當選後,在鄉內大小工程向廠商索賄,還發生索討賄款卻不給廠商得標的情事,索賄金額自2萬至30萬元不等,總計達152萬餘元,新竹地檢署依貪汙治罪條例,起訴秋振昌,縣府則在5月初派祕書江長彬接任代理鄉長。


崔苔菁為丁神父拋頭露面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aTa9NK


 

 165  

感念終身奉獻台灣的義人
2017-06-02 06:00
推文到plurk
來台奉獻五十年的丁松筠神父,31日因心臟病突發過世,享壽七十五歲,1日在光啟社舉行的追思會,緬懷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記者簡榮豐攝)
來台奉獻五十年的丁松筠神父,31日因心臟病突發過世,享壽七十五歲,1日在光啟社舉行的追思會,緬懷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記者簡榮豐攝)
天主教耶穌會神父丁松筠(George Martinson)週三去世。這位以「傑瑞叔叔」(Uncle Jerry)為人熟知的傳教士,照顧弱勢,推廣教育,服務社會,奉獻台灣五十年。政府原訂昨天發國民身分證給他,祝福他成為「正港」台灣人;如今他一如所願,為這塊土地及人民鞠躬盡瘁。
回顧台灣近代史,遠渡重洋而來的外國人士,長年或終身奉獻台灣,把自己當台灣人,丁松筠是一範例。這些外國人士,濟弱扶傾,從事教育啟蒙、行醫治病,探索並記錄台灣人文與自然景觀,向世人介紹美麗之島,且在從威權專制邁向民主人權之路,伸出援手,義助台灣人民。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是傳教士,但也有只是路見不平,挺身而出,為普世價值而奮戰的公義之士。
以傳教士為例,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是終身奉獻台灣的典範。他從加拿大來到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七○年代起,為人民拔牙診治、創設醫館、建立教堂、興辦學校、關懷弱勢、深入原住民部落,最終成為台灣女婿,且長眠於斯土。馬偕服事台灣三十年,把台灣當他的家鄉,留有一台語詩文,道出以台灣為「最後的住家」的動人情懷:「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也樹立了「寧願燒盡,不願朽壞」典型。
蘇格蘭人巴克禮(Thomas Barclay)是另一典型。他從事翻譯及教育工作,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公報」,成立台南神學院。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日本後,巴克禮應台灣府城(台南)仕紳請託,與日軍斡旋,和平入城,居民免於戰禍。他奉獻台灣一甲子,終老於斯,人們感念,台南市區今有公園和道路以巴克禮為名。
同樣令人感佩、也來自蘇格蘭的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蘭大弼(David Landsborough Ⅳ)父子。蘭大衛在彰化行醫傳道四十年,創彰化基督教醫院,有「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美名。繼承父志的蘭大弼自稱「台灣囝仔」,去世時留下「台灣」二字,以台語說「要照顧艱苦人」。
奉獻台灣不分教派。天主教靈醫會在蘭陽平原、澎湖設立「阿兜仔病院」,讓窮人「看病不要錢、領藥不收費」;一群來自南歐的傳教士長年服務台灣,不領薪水,不求回報,五、六十年後埋骨台灣,化做台灣魂。戰後來自瑞士的白冷會,在台灣後山創立公東高工、聖母醫院和殘障人士教養院,神父們在窮鄉僻壤,默默服務最需要扶持的台灣人。最近,公東高工有五十七年歷史的公東教堂,在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網頁票選中,於現代特色建築中榮獲世界第一,也點亮了台灣。
外國義人貢獻台灣不只行醫、教育、文化,身分也不限神職人士。梅心怡(Lynn Miles)是以行動關切台灣人權的鬥士。他早年從美國來台灣學中文,看穿黨國威權統治的醜惡面目,挺身義助政治犯,被迫離境,轉往日本。他不改其志,建立台灣人權國際救援網路,把台灣政治犯資訊曝光,突破當局迫害人權又封鎖消息的雙重惡行,產生外部壓力;從一九七○年代起,無案不與。總是情義相挺的梅心怡,列入黑名單二十五年,一九九六年才重回台灣,長年定居,繼續關注人權民主,台灣心一生不渝;「一定要保護台灣人民,不要讓人民受傷害」,是他兩年前的臨終遺言。
對這些外國義人,有如台灣俗話所說「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我們不能不心懷感恩,並把外國義人的偉大精神,發揚光大。羅馬時代哲學家西賽羅(Cicero)曾說︰「感恩不僅是最崇高的美德,也是所有美德之源。」個人如此,整體亦然;一個知所感恩的國家社會,並以行動加以實踐,必能不斷提升境界,創造先進的文化與文明。

告別「傑瑞叔叔」丁松筠!陳建仁頒發褒揚令

丁松筠神父殯葬彌撒今於台北聖家堂舉辦,聖家堂裡裡外外也以多張丁松筠的笑容人像做佈置。(記者方賓照攝)

2017-06-17  10:37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傑瑞叔叔」丁松筠神父殯葬彌撒今於台北聖家堂舉辦,為表彰他的貢獻,到場致意的副總統陳建仁也代表總統蔡英文頒發頒揚令,儀式簡約而隆重,結束後預計中午12時直接驅車前往丁神父長眠之處彰化靜山。

丁松筠神父的訃聞上印有大大的「I Love you」字樣,搭配他那深植人心的招牌笑容,聖家堂裡裡外外也以多張丁松筠的笑容人像做佈置,突顯出他一生奉獻的精神及輕鬆的氣氛。而今日出席殯葬彌撒緬懷的人士則來自台灣、美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國等地。

丁松筠神父50多年前至台灣傳道,就此落地生根,承接光啟社後透過製作各種廣播電視節目,進行美語教學、關懷原住民、青少年、弱勢等族群,以及在地文化的議題,所報導記錄的內容更曾獲得金馬獎及亞太影展大獎。

丁松筠神父於2015年時獲得內政部績優外籍宗教人士表揚,2017年也正式歸化我國,台北市政府原訂本月1日頒發國民身分證給他,但就在領身分證的前一天,因心臟病驟逝,享壽75歲。殯葬彌撒司儀指出,丁神父希望殯葬彌撒可以簡短輕鬆。

教廷駐華大使館代辦高德隆也代表教宗出席,他表示,丁神父生前所有的話語,都以不同的方式、語言與服務,藉光啟社一一表達。教宗在致哀文提到,丁神父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份偉大的禮物,以後仍然會是。

證道儀式由前光啟社社長嚴任吉神父進行,他回憶與丁神父過去種種,並介紹許多不為人知的互動過程。嚴任吉說,丁松筠的遺囑沒有親疏遠近的分別,他是愛大家的,他也希望面對死亡不要悲傷,而是輕鬆,能夠擁抱每一個人的,所以他的遺囑也影響了訃聞、典禮的氣氛。

 

副總統陳建仁代表總統蔡英文,到場致意頒發頒揚令。(記者方賓照攝)

殯葬彌撒司儀指出,丁神父希望殯葬彌撒可以簡短輕鬆。(記者方賓照攝)

聖家堂裡裡外外也以多張丁松筠的笑容人像做佈置。(記者方賓照攝)


 

雷震《自由中國》/梅心怡(Lynn Miles)人權相關書信集—台灣民主運動人士篇是一本記錄白色恐怖年代,人權工作者跨國合作的動人故事/梅心怡對台灣的關懷,不是空談言論,而是以實際行動救援政治受難者/二○○六年內政部終以「對我國具有特殊貢獻」的榮銜,准予梅心怡在台永久居留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6ArYi0


 

頒身分證前夕病逝// 丁松筠神父:謝謝台灣當我是家人

2017-06-01

移民署今頒發國籍證書

〔記者王冠仁、陳炳宏、陳紜甄、李欣芳/台北報導〕把五十年的黃金時光全都獻給台灣,宣稱要死在台灣的天主教丁松筠神父,昨因心臟病突發過世,享壽七十五歲,移民署原訂今天頒發中華民國身分證給他,祝福他成為「正港」台灣人,臨時改到今天上午十一點在光啟社舉行的追思會上,頒發身分證與國籍證書給丁松筠,由他的弟弟丁松青神父代表接受。

  • 天主教丁松筠神父來台奉獻五十年,移民署原訂今天頒發中華民國身分證給他,昨因心臟病突發過世,享壽七十五歲。(露德協會提供)

    天主教丁松筠神父來台奉獻五十年,移民署原訂今天頒發中華民國身分證給他,昨因心臟病突發過世,享壽七十五歲。(露德協會提供)

天主教程若石神父昨在臉書貼文表示:「丁松筠神父在端午連假期間病逝…請為丁神父祈禱,並求天主安慰他弟弟小丁神父與他的家人。」乍聞噩耗,認識他的人都不敢置信:「這麼好的一個神父,竟然就此回到天主的懷抱。」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丁松筠神父在台灣的貢獻有目共睹,非常感謝丁神父、也感念他這麼多年來在台灣對弱勢的照顧,對教育的付出。

75歲辭世 50年獻給台灣

丁松筠本名George Gerald Martinson,十七歲時進入天主教耶穌會,原本想追隨史懷哲醫生的腳步到非洲偏鄉行醫救人,但教會要求他投身媒體,從事影片及節目製作,他雖然內心一度抗拒,仍遵從「神的指示」,民國五十六年,廿四歲的他輾轉來到台灣,先到新竹學習華語,將本姓「Martinson」改為「丁」,大弟丁松青後來亦跟隨哥哥腳步來台宣教,落腳新竹五峰清泉部落為原住民服務,兩人被暱稱為「大丁、小丁」。

丁松筠是一位非常入世的神職人員,平常總是笑容可掬,多才多藝的他還曾經報名參加電視五燈獎節目,早早就與台灣民眾打成一片。他領導下的光啟社,長期製作有關原住民、新住民、外籍移工、身心障礙人士、邊緣者及受災者等社會議題的節目,散播正面能量,甚至還跨越宗教藩籬,協助慈濟證嚴法師成立大愛台,成為台灣影視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名字。

台灣影視史 重要名字

丁松筠也曾以「傑瑞叔叔」之名在台主持英語教學節目,使兒童說美語蔚為風尚,個人也在戲劇、廣告領域擔任要角;近年來製作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郎世寧等電視紀錄片,以宗教色彩撫慰人心。他前往泰北現場採訪製作《殺戮戰場的邊緣》報導,更曾獲民國七十五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報導中國教會概況的紀錄片「勁草」,也獲民國七十九年金帶獎。

丁松筠神父是繼賴甘霖神父之後,台北市第二位以殊勳歸化的外國人,移民署認為,丁氏兩兄弟用實際行動奉獻,將一生精華時光獻給台灣,早已是台灣一份子。五月廿三日先核發定居證給他,丁松筠當時還曾感性表示:「謝謝台灣當我是一家人!」

等不到了...丁松筠神父明獲頒身分證 今不幸過世

丁松筠(Father George Martinson S.J.)因心臟病過世,享壽75歲。圖為丁松筠(左)參加光啟社50週年慶,一旁則是藝人孫越。(資料照,記者陳奕全攝)

2017-05-31  14:1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證實,在台灣服務的美國籍天主教神父丁松筠(Father George Martinson S.J.)今早因心臟病過世,享壽75歲。

  • 丁松筠曾與長頸鹿美語合作拍攝廣告。(圖擷取自YouTube)

    丁松筠曾與長頸鹿美語合作拍攝廣告。(圖擷取自YouTube)

  • 丁松筠今早因心臟病過世(圖擷取自臉書)

    丁松筠今早因心臟病過世(圖擷取自臉書)

程若石神父稍早也在臉書發文,「丁松筠神父在端午連假期間病逝,享年75歲。明天移民署本來要頒贈台灣身分證給予神父。請為丁神父祈禱,並求天主安慰他弟弟小丁神父與他的家人」。

丁松筠是在台灣服務的美國籍天主教神父、教師、電視節目製作人,曾以英文名字「Uncle Jerry」(傑瑞叔叔)主持光啟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光啟社)與長頸鹿美語合作英語教學節目、參與《利瑪竇》等電視劇的演出;現為光啟社副社長。

丁松筠常常參與公益活動及座談會,於104年獲得內政部績優外籍人士表揚,今年獲得歸化許可。


美籍神父丁松青 獲身分證
By 莊旻靜,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28日, 2017
美籍神父丁松青在五峰鄉清泉部落服務超過40年,為在地、台灣貢獻良多,新竹縣長邱鏡淳昨天特別將嶄新的台灣身分證送上山,感謝丁松青多年來的付出,部落耆老、族人也特別祝禱(見圖,莊旻靜攝),傳達祝福與敬意。
美籍神父丁松青在五峰鄉清泉部落服務超過40年,為在地、台灣貢獻良多,新竹縣長邱鏡淳昨天特別將嶄新的台灣身分證送上山,感謝丁松青多年來的付出,部落耆老、族人也特別祝禱(見圖,莊旻靜攝),傳達祝福與敬意。
丁松青與哥哥丁松筠均是神父,2人先後來台,均具有高知名度。丁松青曾經在新竹縣創辦第1所山地托兒所,至今仍在營運,他把互助合作社改建為桃山青年文化中心,推廣英語及美術教育,更以義賣畫作、創作玻璃畫方式,幫助部落青年。
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丁松青與已故作家三毛的友誼,兩人在蘭嶼相識,三毛也曾短暫住在清泉部落,其故居與清泉天主堂隔溪相望,丁松青出書《清泉故事》,譯者即為三毛,顯見2人的好交情。
由於長期奉獻,丁松青先在2015年獲得永久居留證,去年在國籍法修正後,邱鏡淳也指示縣府為丁神父申辦身分證,今年2月9日內政部核發歸化國籍許可證書,經過移民署新竹縣服務站、戶政事務所等協助,以最快的速度為丁松青取得身分證與戶口名簿,耆老則以傳統祝禱,表達謝意與敬意。

「丁松筠」的圖片搜尋結果「丁松青」的圖片搜尋結果

丁松青年輕的時候,是位文藝青年,在蘭嶼服務期間,遇見當時尚未成名的作家三毛,10年後兩人因緣際會再度聚首,並且以文會友,交換彼此的作品。三毛對丁松青《蘭嶼之歌》大表欣賞,向皇冠出版社爭取出版中譯本,當時大為暢銷,三毛在清泉的故居,如今成為清泉觀光景點。
環宇電台「人與土地-新故鄉動員令」主持人李偉文表示,台灣在70年代相對封閉,三毛作品開啟了許多人視野,她翻譯的《蘭嶼之歌》,感動很多文藝青年。
丁松青說,1982年他25歲,到蘭嶼服務遇到了兩位女大學生,其中一位就是三毛,他們後來一起環島,三毛也邀請他到她家,沒想到在往三毛家的公車上,他把地址那張紙弄丟了。10年後三毛喪夫回到台灣,透過丁松筠輾轉與丁松青取得聯繫,對於10年前的爽約,丁松青跟三毛道歉,「沒關係,菜都還冰在冰箱!」三毛說。
「三毛把《撒哈拉的故事》寄給我,我把我《蘭嶼之歌》英文版寄給她,她看了很喜歡,跟皇冠爭取出版,並且在南美洲流浪時翻譯,後來賣了3萬多本。」丁松青回憶說,「我們把版稅捐給台東聖母醫院,免費讓蘭嶼人看病,三毛也鼓勵我多出書,當時我沒有很大信心,因為她的鼓勵我才寫下《清泉故事》。」
丁松青表示,清泉有一個三毛住過的地方,三毛過世後為了紀念她,他把它裝修後變成「三毛的家」,就位在張學良故居的上坡,旅客到張學良故居參觀,都會沿著山徑到「三毛的家」喝咖啡。


 

奉獻台灣一甲子 華淑芳終於能領身分證

2017-06-10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董事長華淑芳修女曾獲頒醫療奉獻獎,獲得「馬偕計畫」認證,擁有外僑永久居留權,她明天將滿八十五歲,嘉義市政府與移民署昨為她慶生,並已協助她申請歸化許可,預計一個月內可取得我國國籍。

  • 華淑芳修女(左一)獲得「馬偕計畫」認證,擁有外僑永久居留權。(記者林宜樟攝)

    華淑芳修女(左一)獲得「馬偕計畫」認證,擁有外僑永久居留權。(記者林宜樟攝)

華淑芳修女從美國來台灣六十年,畢生奉獻台灣醫療。她籌募興建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設立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並在阿里山鄉樂野村開辦醫療站,照護山區無數民眾,曾獲頒內政部績優外籍宗教人士、嘉義市榮譽市民證書。

嘉市府民政處長吳芯榆、移民署嘉市服務站主任鄧宇哲、她的美國摯友、也是小兒科醫生Ann Karch都來為她慶生。華淑芳、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董事長陳美惠及Ann Karch等人,隨後轉往嘉義縣鹿草鄉暖暖食堂、弱勢課輔班,關懷老幼並分送蛋糕給眾人享用;華淑芳強調,她非常愛台灣,「台灣人民是我的寶貝,這輩子都要待在台灣」。

吳芯榆表示,市府這個月初徵詢華淑芳歸化入籍台灣的意願,確認同意後,以國籍法中規定的特殊奉獻要件,讓她不用放棄美國國籍,就可申請歸化。該案件已函送內政部核定,一經核發歸化許可,華淑芳即可申領國民身分證,成為正港的台灣人。


 2017-07-10_1352152017-07-10_135233  

「感謝上帝,我愛台灣!」華修女奉獻一甲子領到身分證
分享「感謝上帝,我愛台灣!」華修女奉獻一甲子領到身分證到Facebook 分享「感謝上帝,我愛台灣!」華修女奉獻一甲子領到身分證到Line 分享「感謝上帝,我愛台灣!」華修女奉獻一甲子領到身分證到Google+
華淑芳修女拿到身分證,開心地用台語說:「我是正港ㄟ台灣人,也是正港ㄟ嘉義人」(記者丁偉杰攝)
2017-07-10 12:19
〔記者丁偉杰/嘉市報導〕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創辦人華淑芳修女從美國芝加哥來台60年,奉獻偏鄉醫療良多,尤其是對嘉義地區偏遠弱勢貧病民眾的付出。今天上午,內政部常務次長邱昌嶽等人將歸化國籍證書及國民身分證頒給華淑芳,讓她如願成為正港台灣人。
高齡85歲的華淑芳台語流利,拿到身分證後,開心地用台語說:「我是正港ㄟ台灣人,也是正港ㄟ嘉義人,真多謝!」
頒發儀式在聖馬爾定醫院一樓大廳舉行,邱昌嶽、嘉義市長涂醒哲、移民署主秘林興春、聖馬爾醫院院長陳美惠等人與會,聖馬醫護人員擠滿會場,儀式在祈福唱聖歌中溫馨進行,會後,華修女與眾人合唱她最喜歡的歌曲「高山青」。
「華修女有一個高聳的美國鼻子,卻有一顆比台灣人還愛台灣的心!」陳美惠回憶,當年她就讀嘉義女中時,校方邀請華修女到學校教英文,華修女漂亮又親切,學生總喜歡圍繞著她;「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是華修女行醫理念,效法天主愛人的精神,為生病、貧苦及需要照顧的人服務,帶著愛心跑遍台灣各地,將一生歲月奉獻給台灣。
1956年,華修女來台第一站,是到嘉義縣梅山鄉中華聖母會,梅山醫療缺乏,華修女照護貧病民眾之餘,還教當地孩子打棒球,就地取材用報紙捲成球棒,與孩子們打成一片;華修女大學時念公共衛生,她認為除了醫療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公共衛生教育,徹底改善衛生環境,才能真正做到「預防勝於治療」,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她積極奔走台美兩地募款,終於在1966年在嘉市建立聖馬爾定醫院。
華修女之後成立崇仁護校(現今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培育護理人員,投入救人行列;1998年設立聖馬爾定阿里山醫療站,提供山區24小時醫療服務;直到現在,雖然年事已高,她仍掛心提昇偏鄉醫療照護,彷如偏鄉民眾健康守護者,深受鄉親愛載。
涂醒哲表示,華修女於2007年獲頒內政部績優外籍宗教人士,同年獲頒嘉義市榮譽市民,2011年榮獲第22屆醫療奉獻獎,他稱讚華修女是「嘉義的寶貝」,華修女落籍嘉義市,真正成為台灣大家庭的一份子,這是嘉義人最大的福氣。
上月才過85歲生日的華修女說,很高興台灣政府給她一個機會,能夠歸化拿到台灣的國籍,成為正港的ㄟ台灣人,「感謝上帝,我愛台灣!」

 


 

為台奉獻半世紀 羅四維神父病榻上領身分證
分享為台奉獻半世紀 羅四維神父病榻上領身分證到Facebook 分享為台奉獻半世紀 羅四維神父病榻上領身分證到Line 分享為台奉獻半世紀 羅四維神父病榻上領身分證到Google+
2017-07-14 13:50
〔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來自美國的羅四維神父來台近50年,創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桃李滿天下,對台灣教育、文化、慈善公益事業長期奉獻,新北市長朱立倫今天前往新店耕莘醫院,頒贈新北市榮譽市民證、身分證及戶口名簿,讓高齡84歲的羅神父在病榻上,完成人生最重要的心願。
來自美國的羅四維神父來台近50年,對台灣教育、文化、慈善公益事業長期奉獻,新北市長朱立倫今天頒贈新北市榮譽市民證、身分證及戶口名簿。(社會局提供)
來自美國的羅四維神父來台近50年,對台灣教育、文化、慈善公益事業長期奉獻,新北市長朱立倫今天頒贈新北市榮譽市民證、身分證及戶口名簿。(社會局提供)
羅四維神父1933年生,民國49年來台,擔任輔仁大學社會系主任,延聘專業教師,致力教學,積極籌劃社會工作課程,民國70年協助輔大成立社會工作學系,擔任首屆系主任,學生遍及台、港、澳、馬來西亞、美國等地,成就斐然,門生不乏縣長、大學校長、民意代表與企業CEO等。
此外,羅四維神父積極協助新北市推展城市外交,民國70年代,帶領輔大社會系與社工學生,與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天主教南山大學的社會系共同研究,舉辦國際研討會,拓展學術與城市交流,後來擴大到韓國、越南、泰國、柬埔寨、菲律賓、美國等地,並帶領學生前往貧窮落後的國家服務。
內政部次長邱昌嶽、移民署代表、輔大校牧賴効忠神父、羅神父學生(前立委)湯火聖與朱立倫等人,今天上午到新店耕莘醫院,頒贈新北市榮譽市民證、身份證及戶口名簿給羅四維,羅神父雖在病榻上,但氣色和精神看起來不錯,受贈時手持念珠,向天主禱告,感謝天主賜福。羅四維的學生說,「神父等這張身分證已經等10年了。」
朱立倫說,羅神父奉獻台灣50年,桃李滿天下,傑出校友遍布東南亞和各國,社工界、耶穌會貢獻良多,不僅是社工的導師,更是一名實踐者。
賴効忠神父表示,未來會在輔大醫院內設立「羅四維社工室」,表彰羅神父的貢獻。


 

來台奉獻偏鄉56年 義大利籍修女趙秀容取得台灣身分證

2017-06-14  16:41

〔記者蔡孟尚/竹縣報導〕來台56年,在新竹縣偏鄉部落創辦托兒所照顧原住民幼童的86歲義大利籍修女趙秀容,今天以殊勳歸化方式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和身分證,她高興地說:「這是我的國家,我的家,我永遠愛這裡。」

  • 義大利籍修女趙秀容(右3)以殊勳歸化方式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今天獲頒身分證。(記者蔡孟尚攝)

    義大利籍修女趙秀容(右3)以殊勳歸化方式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今天獲頒身分證。(記者蔡孟尚攝)

  • 義大利籍修女趙秀容以殊勳歸化方式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她今天在頒證儀式前圍上國旗圍巾,顯得相當開心。(記者蔡孟尚攝)

    義大利籍修女趙秀容以殊勳歸化方式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她今天在頒證儀式前圍上國旗圍巾,顯得相當開心。(記者蔡孟尚攝)

今天分別由內政部戶政司副司長翟蘭萍、移民署署長何榮村、新竹縣長邱鏡淳頒發國籍許可證書、定居證、國民身分證給趙秀容,何榮村還特別拿出國旗圍巾為她圍上,讓她相當開心。

尖石鄉長雲天寶說,來台後就到尖石鄉服務的趙秀容修女,在那羅天主堂成立鄉內第1所托兒所,她不但到處募款尋求支持,還深入部落遊說家長讓孩子到托兒所來上課,甚至不收貧困家庭的學費,只要他們把孩子送來托兒所就好,大愛精神感動不少家長,長期下來尖石鄉有不少家庭是1家3代都唸過這個托兒所,受過恩惠的原住民孩子都尊稱趙秀容為「姆姆」(MUMU)。

邱鏡淳說,趙秀容來台56年,只回去故鄉義大利薩丁尼亞島6次,其中還有2次回去是為了募款幫助尖石鄉的原住民小孩,等於是把人生中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給了這裡,所以他獲悉趙秀容有意歸化後,立刻指派專人協助她辦理行政程序,5月底專案呈報行政院,6月1日就取得內政部核發歸化國籍許可證書,而趙秀容也是新竹縣繼丁松青神父後,第2位免喪失原屬國籍就拿到中華民國身分證的外國人。

趙秀容說,她很感謝有這麼多人幫忙,大家還特別把這些證書拿到那羅部落來,讓她相當感動,她會用主所賜予的力量一直做下去,只要還能服務、還能動就會繼續做,做到最後不能做為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