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黑業、結善果」-佛教真正的修行修煉,不是念經,不是見廟,更不是廣受布施等等。是什麼?是苦行,嚴格遵守戒律的苦行。釋迦牟尼佛的法門叫戒定慧嘛。守戒律,在干擾面前、妖魔面前堅定信念,增強定力,堅持完佛給安排的全程,就獲得大智慧了、成正果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越南網路造神帶貨 粉絲跟著「苦行僧」步行中暑身亡
在媒體效果下,釋明慧途經之處出現粉絲夾道迎接,更有人加入一起苦行。(法新社;本報合成)
越南網路造神帶貨 粉絲跟著「苦行僧」步行中暑身亡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56PZat
2024/06/04 21:31
〔中央社〕越南一名男子身穿袈裟步行上千公里,在網路直播下,從1人獨行走到有108條好漢相伴,所到之處萬人空巷。近日陸續有跟著走的民眾在烈日下中暑死亡或昏倒,驚動越南當局。
這名以苦行僧形象示人的男子自稱釋明慧(Thich Minh Tue),1個多月前開始穿著用拼布做成的袈裟從南部慶和省(Khanh Hoa)徒步1500多公里抵達北部的河江省(Ha Giang)再折返在各路網紅、自媒體的接力直播下走紅越南全國。
眾人直播同時配上煽動的標題與字句,暱稱釋明慧為「和尚」或「僧人」,將他在烈日下步行化緣的形象包裝成宛如「活佛在世」來刺激流量,以便趁機向線上「圍觀」的網友兜售真人公仔與同款袈裟。
在媒體效果下,漸漸地釋明慧途經之處出現粉絲夾道迎接,更有人加入一起苦行,他回程經過順化市(Hue)時,身後跟著一群穿著袈裟的民眾,鏡頭拍了1分多鐘還看不到隊伍尾巴,網友留言形容「好像108條好漢」。
釋明慧的「群眾魅力」引起越南當局注意,由於來圍觀的人實在太多,導致交通大亂又塞車,警察開始上街維持交通秩序與治安。但這引來一些民眾不滿,認為警察找藉口干預宗教與信仰自由。
5、6月的越南暑氣逼人,釋明慧5月30日中午走到廣治省(Quang Tri)時,約30名男子沒戴帽子跟著他在攝氏36度的高溫下步行,隊伍中一名47歲的男子突然昏倒,送醫後不治;6月2日又有兩名婦女中暑暈厥。
越南政府宗教委員會6月3日發布消息,就在釋明慧走到順化市時,相關單位出面交涉,「釋明慧認識到公民的意識與責任,自願停止步行化緣」。當時在前方等著釋明慧到來的信徒仍有上百,見不到人後才一哄而散。
為了釐清大眾的疑惑,越南佛教教會治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釋德善(Thich Duc Thien)特別出面表示,釋明慧並非佛教僧侶,不屬於越南佛教教會的任何寺廟或宗教機構。
他說,釋明慧的真實姓名是黎英秀(Le Anh Tu),今年43歲,家鄉在越南中部的河靜省(Ha Tinh)。釋明慧2017年至2023年間曾3度以苦行的方式「全越南走透透」,但直到這次才在網路上爆紅。
越南網路造神帶貨 粉絲跟著「苦行僧」步行中暑身亡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56PZat

頭陀/托缽僧,本指依靠飯缽乞討生存的宗教苦行者,現在指不積蓄頭陀/托缽僧,本指依靠飯缽乞討生存的宗教苦行者,現在指不積蓄頭陀/托缽僧,本指依靠飯缽乞討生存的宗教苦行者,現在指不積蓄


「隨喜」(Mudita)——因為別人的快樂而快樂/「若要脫離過去苦難的深淵,就要先扭轉內心——弱化毀滅性的情緒,強化美好的人性,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穆斯林的齋戒月,在太陽出來的時候,整天齋戒不吃飯、不喝水,直到太陽下山,才能開齋吃飯。這一天,我也跟著他們一起在白天只喝水、不進食。
齋戒月的目的是敬神,但這跨越千年的傳統,更是要人們同理身邊弱勢的族群,同理因為貧窮而挨餓的人們。齋戒月中,根據教義,每一位穆斯林都必須捐出2.5%的資產給需要的人們(zakat)。這是地表上每年最大宗的捐款,超過5兆美金,被捐到教育、醫療、糧食等用途上。先生說他小時候在大馬士革(Damascus)過開齋節,左鄰右舍還會殺雞宰羊,熱熱鬧鬧地分送給彼此,更送給需要的人們。就在經歷一整天自願的飢餓後,遇見車窗外那位非自願而忍受飢餓的男子,這對我們是好深刻的提醒。給予是一種肌肉, 如果經常不使用,太多猜疑和藉口會讓肌肉疲乏,痲痹生活中或近或遠的苦難。如果經常使用,肌肉會壯大,會對人的處境和世界的狀態有更深刻的思考。會在給予之後,有機會認識一點對方背後的故事。
齋月的乞討者:給予,是一種需要常常練習的能力 | 江玉敏 / 我在英國開了一家社會企業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vbxX6N


大甲媽祖去程為全素食,祝壽大典後的回程則不限制;白沙屯媽祖出發前3天為讓自己心靈淨化可以守早齋或全素,但因考量趕路時轎夫、隨行香丁(燈)腳的體力負荷,及讓沿路供應食物的民家方便,來回行程飲食不拘葷素。
繞境進香 白沙屯大甲媽朝聖之旅大不同 | 台灣英文新聞 | 2016-03-27 12:12:19 https://bit.ly/3rDmZV5
-----------------------------------------------------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Baxas
媽祖起駕之前,鎮瀾宮需將進香「頭旗」綁在左側龍柱上,並在沿途停駕或駐駕處貼香條通知沿途信徒,媽祖起駕、回駕及經過當地時間。媽祖起駕前廟方舉辦「起馬宴」宴請工作人員,並進行「犒軍」儀式,以犒賞神兵神將,起馬宴同時也具有「隔離」作用,起馬宴後,所有參與人員必需開始齋戒,直到祝壽大典後方能開葷。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主要科儀有祈安典禮、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及安座等八大典禮,這些儀式除了具有宗教意義外,也同時有安撫人心、強化信仰的作用。祈安典禮是在出發前一天舉行,主要向媽祖稟告進香相關事宜,祈求進香活動順利、香客平安
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台灣民俗、台灣戲曲、台灣俗語-台灣媽祖遶境進香活動 https://bit.ly/3vBIKpt


苦行的意義
佛教講人生是苦,其目的不是要人吃苦;但是人生要吃苦,才能達到自己要求的目標,這是必然的。因為天上不會掉下金銀財寶給我,地上也不會長出我的幸福、快樂來,我的一切、我的未來,必須透過我的學習、我的投資、我的苦行,才能有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例如,春天如果不去勤勞種植,秋天怎麼能有收成呢?一個人賴在床上睡覺,你說家裡面要想窗明几淨,它會自然清潔嗎?沒有十載寒窗,怎麼能金榜題名?所以「苦」的意義,實在是太微妙了。
苦,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會助長我們成功,它會增強我們的力量,所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苦,是我們的營養,是我們的能源,應該好好的利用苦,作為我們投資人生的資本。
苦,我們要好好把它用來強化我們忍耐、辛勤、發心的力量。無論什麼富貴的人生,你都要感謝苦,讓你懂得辛勤、努力,你才能富貴,才能智慧超倫、學貫中西、通達事理。所以,有的人畏懼苦,這是錯誤的,我們要利用苦,要用苦忍、苦行、苦工、苦難,來鍛鍊身心;苦等於肥料,能成長我們的人生,讓它百花盛開,芬芳襲人。
過去出家修道的人,自己發心修行,辛勤苦行,在寺院裡面,為大眾服務,煮飯、挑水、擔柴……十年歲月,苦行的結果,寺院的大眾能不賞識嗎?我為我們的團體在田園裡播種了多少的穀食,增加了多少的收成,我的團體、我的老闆不會給我獎牌嗎?
世間上的一切成就從哪裡來?當然智慧、勤勞、明理、緣分是其中一個因緣,但基本上苦行是最重要的助力。一般人說,這個人在台上講演得很精彩,讓人聽了非常喜悅;如果你沒有台下十年功,能登台表演五分鐘嗎?
當然,「苦」也有不當的,例如:外道也有苦行,但那不合理,也不值得去推廣;正當的努力、勤勞、禮貌、負責、擔當,能夠起早待晚,能夠比別人加倍努力,你有這許多苦行投資,必定會有收成。
外道修苦行,有的吃飯不用手,只動口,那這樣鳥雀都可以成道啦;有的住在懸崖、住在洞窟,他認為可以悟道,那麼昆蟲、蟻獸牠們都悟道啦。所以不合苦行的原理,是不能達到成功的目標。
當初釋迦牟尼佛經過六年苦行後,離開苦行林,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開悟成佛;苦行對後來的開悟有沒有幫助?一定有幫助。只是當時佛陀認為苦行不是究竟,只是過程。所以苦行也是有價值的,只是修行苦行需要有智慧,苦行也要與世間上的天理人和、與種種的因緣果報結合一起,你的苦行才是加功用行,才能成為助道的資糧。
星雲大師全集 https://bit.ly/37KTHgk
-----------------------------
苦行(梵語:तपस्,羅馬化:Tapas)是印度宗教中的一種修行方式,目的為獲得神靈的祝福或得到解脫。通過各種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修行,來達到目的。佛教中,佛陀在成佛之前曾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麥」(一天只吃單一的帶著穀殼的麻米,和麥子,而不再吃別的東西),沒有獲得成就,且幾乎餓亡,故佛教並不贊成苦行,而主張「行中道」,但佛教因人設教,也允許根機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苦行僧)如藏密噶舉派密勒日巴,在獲得了法的真諦以後,來到了人跡罕至的山洞、山崖上苦行,以遠離八風、五毒的干擾,獲得了大成就。
概論
印度教、耆那教等
苦行流行於印度文化圈,在印度提倡苦行的宗教有耆那教、印度教等。在印度、尼泊爾常有苦行僧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帶著象徵濕婆裨的三叉杖,邊走邊吟誦古經文。苦行僧必須忍受常人認為是痛苦的事,如長期斷食甚至斷水、躺在佈滿釘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熱的木炭上、忍酷熱嚴寒等事情,來鍛鍊忍耐力和離慾。有部分人單腳站立一站就數十年。
印度教《摩奴法論》提出婆羅門種姓等「再生族」的「四行期」(梵語:Asrama),分為:梵行期(梵志期梵語:Brahma-carin),家居期(梵語:Grihastha),林棲期(梵語:Vanaprastha),遁世期(梵語:Sannyasin)。在林棲期,需要居住在森林中苦行,「要蜷縮地上,或整日兩足站立;要有起有坐,並每天沐浴三次;……以枯槁其凡軀……擺脫一切肉感快樂的偏好」。[1]在遁世期,更要全身心的投入苦修,不傷生,行瑜伽,以期獲得梵我合一的「解脫」。
唐朝時玄奘記載古印度的部分苦行者的苦行方式,先在河裡打下一根樁子,豎起一個很高的柱子。在柱子旁,再豎一根稍微矮一點的柱子。每天早晨,成群結隊的苦行者,就爬這個柱子。一隻手搭在高柱子上,一隻腳踩在矮柱子上,還有一隻手和腳就張開,頭要抬高,脖子要伸直,看著太陽的方向,隨著太陽慢慢旋轉,以此來修行,看著在天穹中旋轉太陽,人也在轉,有的人在這裡一練就是幾十年,直到支持不住掉進河裡淹死為止。[2]
耆那教天衣派主張苦行,白衣派不主張苦行。他們不吃肉葷,不摘果蔬,只吃掉落在地的果實。此外還有一種修行是絕食,以達到身體的純潔,為此印度每年有非常多的人餓死[3]。
佛教
受印度文化的影響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佛前曾修苦行,「晝便入林中。夜便露坐……至冢間。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體……日食一麻一米(或譯為一麻一麥)。形體劣弱。骸骨相連。頂上生瘡。皮肉自墮。猶如敗壞瓠盧……」。後來發現修苦行並不能達到成佛,於是轉變以其他方法修行.釋迦牟尼佛曾在優羅毗羅村收留五名苦行僧,此為佛經上記載的「初轉法輪」創立佛教。創立佛教後,釋迦牟尼認為苦行不是脫離苦海的最好方式,他開始提倡「中間之道」既不苦行亦不縱慾,自此以後佛教從印度提倡苦行的諸多宗教中脫離出來。當然,佛教講求因人設教,也允許根機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苦行僧),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被尊為「頭陀行第一」;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中都常有行苦行者,如藏密噶舉派密勒日巴,曾到人跡罕至的山洞、山崖上苦行;還有佛教中存在一步一拜的朝拜方式,尤其在藏地還要一步一「五體投地」地朝拜,也被視為苦行之一種。
雖然佛教修行是非苦行的中間之道,但對現代的華人來說佛教僧侶清心寡欲的生活已經夠「苦」了,因而有部分對印度文化不了解的華人把佛教僧侶錯當「苦行僧」。
其他宗教
在非印度文化圈中也存在苦行的行為,什葉派穆斯林在過阿舒拉節時,常裸露上身對自己進行鞭打,更有甚者在鞭打的鐵鏈中裝上刀刃,使其本人被鞭打得鮮血直流。
媒體使用
在香港,偶有示威人士,每走數步就跪地一拜,其示威方式會被香港媒體稱為「苦行式示威」
苦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GaSZs


什麼是布施
布施,即以福利施與人也,使他人得到利益。不論是用我們的智慧、知識、財力、體力,或用語言鼓勵人、幫助人,只要能讓他人從困難中得到利益與救助,都稱為布施。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財富則愈大。布施有三種,分別為財物布施、佛法布施、無畏布施。財物布施能使眾生的物質生活改善,佛法布施能使眾生的精神生活充足,無畏布施能使眾生鐵肩擔道義,擇善而從,勇猛直前。
(一)財布施:財有內外兩類:1.若以一切動產、不動產等身體的附屬財物做布施,這是外財施;2.若以做志願者,以體力、智力、技術、技能乃至用身體生命來布施,這叫作內財施。
(二)無畏施:協助別人,讓人獲得無威脅、無恐怖的自由,叫作無畏施。學佛的人能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便可給他人五種安全感,例如持殺戒的人,能施予人不被殺害的無畏,因此五戒又被稱為五大布施。
(三)法施:布施之中以法施為最上乘。凡是以自己所了解的佛法教化眾生,即是行法布施,但是像四聖諦、八正道等,這些佛法的道理較深奧,諸位不懂沒有關係,只要懂得因果的道理,把因果的道理告訴人,就是法布施。或是只要知道:『布施的人有福』、『慈悲沒有敵人』,把這些話告訴別人,也算是法施。如果都說不出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念了佛以後,有難可避難,有災可消災,有願可以成願。
八種布施
據《菩薩善戒經卷一·序品》載,在家菩薩行財施與法施;出家菩薩行筆施、墨施、經施、說法施等四施;而得無生忍之菩薩則具足施、大施、無上施等三施。
《俱舍論·卷十八》舉出八種布施,即:隨至施、怖畏施、報恩施、求報施、習先施、希天施、要名施、為莊嚴心等施。同書卷十八亦舉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園林、施常食、隨時施等七種布施。舊譯華嚴經卷十二『十無盡藏品』則有修習施、最後難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等十施。
上述乃就布施行為之內容、態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種種分類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質為空,不存任何執著,稱為三輪體空、三輪清淨。
布施的好處
布施不僅能利益他人,也能使自身獲得極大利益。一方面,布施能幫助我們破除慳吝。凡夫貪著財富,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往往因慳吝而不願施捨。哪怕是平日幾乎用不著的物品,一旦要送出去,又覺得它重要起來。布施,正是克服慳吝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布施還能廣種福田,改變貧窮之因。凡夫目光短淺,以為布施一點,自己就失去一點。殊不知,布施就像農民播種,每一粒種子,都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如果說種田還可能因自然災害等原因而減產,但耕種福田卻毫無風險,必能獲利。發心越廣大、越純粹,收穫也就越大。那些在春天捨不得播種的人,秋天能有收穫嗎?他們若知自己因慳吝而錯失良機,必定後悔莫及。不少人一生為貧窮所困,正是因為往昔不願布施所致,倘若不從現在開始努力改變這一業因,貧窮狀況將難以改變。就像在貧瘠的土地上,無論怎樣努力耕耘,都難有所獲。唯有從改良土壤著手,方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說,布施既能破除貧窮,也能使人生擁有福德。
布施的功德有哪些?布施的十大功德
《月燈三昧經》雲布施十種利益: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降伏慳吝」謂修菩薩行者,若能布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舍心相續」謂修菩薩行者,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也。
「同其資產」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生豪富家」謂修菩薩行者,於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矣。
「生處施心現前」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於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
「四眾愛樂」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入眾不怯」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勝名流布」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手足柔軟」謂修菩薩行者,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不離知識」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
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活動 > 布施 https://bit.ly/3uG3ygt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oAjz6aM.html
------------------------
佛教很重視布施結緣,歷代聖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無不以布施結緣作為度化眾生的首要方便。布施的方法很多,除了錢財物資的「財布施」,還有以知識、技術、真理教化他人的「法布施」,以及維護正義法理、讓人無所畏懼的「無畏施」。其中,信徒以財布施為重,出家人以法布施為重,兩者相輔相成,佛教必能興隆發展。
在這個講次裡,就布施種類、布施結緣的心態、什麼是如法的布施等作說明,並列舉數則有關布施的趣談,期勉大家認識布施結緣的真義,及能如法行持,在人間的生活中實踐菩薩道的精神。
一問:佛教非常重視布施與結緣,布施、結緣真的這麼重要嗎?
答:布施結緣很重要,因為有布施才能發財,就如農夫要播種才有收成。
布施,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所以想到自己的擁有、自己的財富,布施怎能不重要呢?
說到結緣,要結緣才有人緣。世間上有很多人不一定很有能力,也不一定有學問,但是他到處順利、人緣很好;有的人雖有才華、很能幹,可是處處得不到方便,就看他平時有沒有結人緣。
布施能讓自己更富有,結緣能為自己帶來很大的方便,兩者都很重要。
二問:布施、結緣既然這麼重要,能否就它們的意義,為我們再作進一步的解釋?
答:布施,看起來是給人,是捨棄了,可是有「捨」就能「得」。布施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合法的布施,有了合法的布施,就有合法的所得;如果是不合法的布施,也會有不合法的所得。
什麼是合法的布施?在布施的時候,一定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心存恭敬尊重對方、利益對方,真正要幫助對方;哪怕是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微笑、一聲招呼,能讓對方產生信心、歡喜,這就是合法的布施。
尤其當今社會講求眾緣和合,群體之間都有相互的關係、都有緣分存在。你布施,讓別人擁有,自己能感到歡喜,就有功德;一旦你和他結緣,將來他也一定會回報、回饋給你。
布施結緣是很奇妙的,你不必望報,不一定要求所得,但它自然會有所得、會有回報。
三問:既然布施法門是如此重要,依您的看法,布施有哪些種類呢?
答:佛教的布施,有所謂「財布施」、「法布施」與「無畏布施」。
財布施,即在金錢、物質上給人方便。法布施,就是以道理、佛法教育他人、給對方知識,就如現在我給你資訊,這也是法布施。尤其一個人如果不慈悲,我就教他要慈悲;不忍耐,就教他忍耐,有了慈悲、忍耐這許多佛法,做人的功用就很大了。
無畏布施,就是讓他人不要恐懼、不要掛念,例如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看到別人害怕,會告訴他:「你不要怕!」碰到不認識路的人,也會主動上前幫助他:「我帶你!」晚上你會害怕,他說:「我陪你!」有人欺負你了:「沒有關係,有我在,我來幫助你!」遇到需要幫助的人,都能這樣仗義,讓他不再恐懼,這就是「無畏施」。
除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之外,世間萬有、外在的東西如田地、房屋、錢財,都能喜捨,這是「外財的布施」;與之相對的,如智慧、思想、我的計劃、我的想法,都能貢獻給你,這是「內財的布施」。
布施的項目很多,從外財的布施,到身體的禮敬、語言的讚美、心意的隨喜或智慧的貢獻,乃至給予眾生無畏的布施,給予信心、歡喜、希望、方便,都是對人有幫助的,這就是布施的真諦。
四問:如果我們要行財布施與法布施,應該如何來做呢?
答:布施不是比賽,不是你布施十塊錢,我就布施二十塊,而是要自己隨心、隨力,我的力量有多少,就盡我所能的去做。
要歡喜布施,不後悔、不懊惱,要布施有意義的、懂得量力而為,不會布施之後反而增加自己的困難。布施,是很歡喜的給人、幫助他人,就是樂施、喜捨,這是應該要提倡的觀念。
法布施,即世間一般人不能明白道理,就布施佛法、道理給他,相當於現在提倡教育。人有了教育,就能改變氣質;人有了教育,對於道理就可以漸次深入。在這個世間上,人人都能講道理、明白道理,知道做人應該有的分寸,與人的應對都有禮貌、合法合情,這樣的社會人生就會很可愛。
不管行哪一種布施,布施之後要能「三輪體空」,認識施者、受者及受施物三者的本體都是空,不起貪戀執著,這就是清淨的布施。
五問:佛陀在《金剛經》提到:布施四句偈,其福德更勝過布施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金剛經》提到「布施四句偈」的道理是比較深入的。因為我們平常布施錢財、布施物質,這都是有形、有相、有數量,能計算得出來的;但是以「四句偈」來作布施,代表的是佛法、道理的布施。一個道理告訴他人,能令對方受用不盡,今後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得上,所以這個道理、這個法,就勝過錢財的布施。
世間的財富布施是有相的,法、理的布施是無相的。試想,假使一個人拿世間上很多的財富來行布施,接受的那一方能吃多少、用多少?他所受用的還是很有限。如果給人一點佛法、一種道理,不但能幫忙自己,甚至還能幫忙別人,影響力就很大了。
這一句話說明法布施的殊勝,即使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也不及一點佛法布施的意義來得重要。
六問:一般人比較重視財布施,再進一步是法布施。在《普門品》裡,觀世音菩薩又名「施無畏者」,如果我們要力行實踐,應該如何布施無畏呢?
答:世間上的財布施與法布施,無法相提並論。錢財布施,用完以後就沒有了,但以佛法布施給對方,可以讓他終身受用不盡,所以法布施很可貴。錢財布施給人,只能作一時的用途,不能長久;佛法的財富,卻能使人愈久愈需要依靠它。
說到觀世音菩薩,會聯想到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尤其他有一個名號「施無畏者」,說明觀世音菩薩對眾生不但布施慈悲、布施錢財物質,還讓人在精神上不會畏懼。
眾生的畏懼是很辛苦的,畏懼病苦、畏懼強權的欺侮、畏懼政治的壓迫、畏懼他人用計謀來陷害、畏懼明天的日子很難過……這時候如果一個有力量的人站出來說:「我支持你們,大家放心,你有困難來找我,我做你的後台,我會幫助你!」能夠讓人免於畏懼,就是布施無畏。
七問:布施錢財,大家比較容易做到,可是財布施到最後,自己的經濟有了困難不能再持續時,就起煩惱。請問布施一定要用金錢嗎?
答:布施,不一定都要用金錢才能布施。說好話,是口布施;做好事,是身布施;存好念,是心的布施,所以身口意三業的布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都會對自己有幫助。
布施不單如此,例如我們見到人,一個笑容,對方就很歡喜;兩句好話讚美他,他也很歡喜;向人點一個頭,他一樣會很歡喜,一個小小的招呼,就是最好的身體布施。現在的社會,很多人喜歡做義工,有的到醫院裡幫人帶路,有的在鎮公所、鄉公所幫人填表格,這也是一種布施。
除了金錢、身體和言語的布施以外,即使我不做好事,也不會說好話,可是我看到你做好事、說好話,我心裡很歡喜,這叫「隨喜」;心中隨著你的歡喜,我也歡喜,這就有同樣的布施功德。
甚至同樣是布施,這個人還有其他的企圖心、不清淨的心,希望得到回報,但那個人的心很清淨、布施的心廣大無邊,兩個人的功德就有不同。同樣的錢,布施給國家修橋鋪路、給學生做獎學金,又勝於布施給兒女打牌、吃喝玩樂,所以布施是很微妙的。
布施主要在於發心,發心不同,功德就有不同。學佛也不一定要出多少錢,不是有錢才能學佛。你行布施,我隨著歡喜,一念虔誠,有時與布施百萬的功德是不相上下的,這應該很容易做到,這就是功德。
八問:一般而言,布施都是給人,對自己有什麼利益呢?
答:給人,就如錢財,我給別人,別人也會給我,錢財應該是相互流通的。就如江湖海水,它可以互相流動。錢財也是要流通,不流通就沒有用,錢財用了才能產生大用,才有價值;錢財會用,才是自己的。
如何用錢?這是很深的智慧,最好能讓大眾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般若寶藏,自己便能永遠享有用錢的快樂。就如朋友有「通財之好」,我的錢看起來是給你用,你可能把它用到很有用的地方、很好的地方,這樣彼此都有功德。
我覺得一個人擁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世間上很會用錢的人,就是懂得布施的人。
九問:佛經裡,有不少佛菩薩、長者布施結緣的故事,如《普門品》裡,有一段無盡意菩薩以瓔珞布施的故事,能否為我們介紹?
答:《普門品》裡,釋迦牟尼佛讚歎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無盡意菩薩聽了,認為光是一個慈悲也要研究,這個慈悲合不合法,這個慈悲有沒有道理、有沒有智慧,不是一味的濫慈悲。例如一個人要賭錢了,我拿錢讓他去賭錢;要做壞事了,我拿錢幫助他,這就不是布施。
無盡意菩薩聽到觀音菩薩有那麼多的慈悲,不禁生起恭敬心。無盡意菩薩是以智慧見長,於是以頭上的瓔珞代表智慧,要供養觀世音菩薩。但觀音菩薩是何等人物?他的慈悲裡當然有智慧,認為沒有必要再接受這個瓔珞,於是婉拒了無盡意菩薩的好意。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說:「觀世音菩薩,你就收下他的瓔珞吧。你雖然不需要,但應該愍念天下蒼生,也讓無盡意菩薩表達一點心意。」
於是觀世音菩薩把瓔珞接收下來,分作兩份,一份供養佛,一份供養多寶佛塔,意思是將智慧布施一切眾生,這也說明布施要廣大、廣泛,讓大家都能平均得到利益。
一〇問:聽說佛陀時代有一位善於布施的須達長者,能否談談有關他布施的故事?
答:須達長者有一個外號「給孤獨」,舉凡鰥寡孤獨的人,他都會幫助他們,於是得到一個「給孤獨長者」的稱號。
須達長者行大布施的事例很多,在此不一一列出。不過最了不起的,是在很多部佛經的一開始記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座「給孤獨園」,就是須達長者布施給佛陀作為講經的地方。這當中就有一段故事:
須達長者到了南方,聽人提起佛陀講經的威德,他也生起大信心,即刻到佛陀的住處拜訪,希望佛陀也能到舍衛國來講經說法。佛陀說:「我去了,跟隨我的弟子很多,住的地方恐怕有很多不便。」須達長者是一個相當富有的人,說:「這個沒有問題,這個容易辦得到。」他回去之後,四處找尋建講堂的地方,最後看上祇陀太子的花園。
須達長者向祇陀太子說明來意,太子以為長者在開玩笑,就開出一個條件:「要買下我這座花園,除非能用黃金將地下鋪滿,我才賣給他。」
但是這句話嚇不了須達長者的決心,長者果真回去將所有的黃金珍寶運來鋪這座園林。祇陀太子大為震驚,一問之下,知道這是要布施給佛陀作為道場,所以他也生起信心,說:「這樣好了,我們建房子,地是賣給你了,可是樹是我的,請讓我捐獻出來給佛陀吧。」
後來這座由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林所共同成就的道場,就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
一一問:聽說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證得天眼通,也是因布施而得來的?
答:舍利弗是佛弟子當中的智慧第一。布施予人教育、講學,當然可以得到財富、智慧,所以布施可以得一切。
舍利弗過去行菩薩道時,也是發心行大布施,不但將自己身邊的所有財產布施予人,甚至連身體、性命都不吝惜的布施出來。天人想試探他的道心,就化身為一位青年,在他經過的路上嚎啕大哭。舍利弗看到了,問道:「年輕人,為什麼在這裡哭得這麼傷心?」
青年說:「告訴你也沒用。」
舍利弗說:「我是一個出家人,發願救度眾生的苦難,只要你有所求,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滿足你的心願。」
青年又說:「你幫不了我的,我的母親得了不治之病,醫師說一定要用修道人的眼珠煎藥給他,病才會好。活人的眼睛已經不容易找,更何況是修道人的眼睛呢?」
舍利弗聽了,安慰他:「你不要哭了,我就是修道的人,我願意布施眼珠給你,救你母親的病。」他要青年來拿他的眼睛,可是青年不肯,說:「這不行,我怎麼可以強奪你的眼珠呢?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自己挖下來給我。」
舍利弗聽了,就把左眼挖下來交給青年。青年拿了眼珠一看,大叫:「誰要你把左邊的眼睛挖下來呢?醫生說,母親的病要吃右邊的眼珠才會好啊!」舍利弗一聽,只好又把右邊的眼睛挖下來給他。
青年人接過舍利弗的眼睛,沒有說一聲謝謝,只是在鼻子聞了一下,就摔到地上,大罵:「你算什麼修道的人?你的眼珠這麼腥臭,怎麼好煎藥給我母親吃?」舍利弗雖然看不到,可是他聽到青年罵他的話,還用腳踩踏他的眼珠,嘆了一口氣,心想,眾生難度,菩薩心難發,我還是先自利修行吧。
舍利弗的念頭一起,天空中出現很多天人,安慰他:「修道者,不要灰心,剛才是我們來試探你的,你更應該勇猛精進,照你的願心去修學。」
舍利弗聽了,利他的菩薩心才又生起。他經過了多世的修行學道,後來遇到佛陀,證得聖果,成就了天眼通。
一二問:過去印度有一位信奉佛教的阿育王,他也是行大布施,能不能為我們介紹他的一些事蹟?
答:在佛教史上,阿育王是一位佛教的大護法、大施主。經典裡記載,他為了宣揚佛法,在國內外各地建築成千上萬個紀念佛陀的寶塔。此外,不論供養出家人或布施貧民,都很熱心。
說到供僧,阿育王每年幾乎都舉辦多次的無遮大會,到了這一天,全國的出家人到他那裡,都會供養他們飯食、金錢和種種物資。
有一次供僧,來了很多大比丘,依照佛教的禮儀,齋主供僧,不但請吃飯,還要向出家人恭敬禮拜。阿育王向這些大比丘逐一禮拜,拜到一位小沙彌的面前,他心想:「唉唷,這是小孩子呀,我是王,到底要不要拜呢?」他不拜,又唯恐別人議論,想想還是拜吧,就跟這位沙彌說:「沙彌,我是王,不過我拜你,你可不能告訴別人喔。」
才剛說完,沙彌就起身跳到這個吃飯的缽裡面去。阿育王大驚,看著小沙彌跳進缽裡又跳出來,在缽的邊上舞動,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覺得太奇怪、太希有了。
沙彌接著又下來坐好,向阿育王說:「大王,我是沙彌,剛才這件事拜託您千萬不能告訴別人喔。」
阿育王起了大慚愧心,原來人不可以貌相,雖然對方是沙彌,也有大菩薩、大羅漢的密行,自己不應該看不起。所以對於出家人,不論是老少、大小,都要能平等待之。
一三問:過去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妃末利夫人,聽說他能有如此福報,也是因為布施而來的?
答:歷來的皇帝、皇后或大臣,很多是因為布施的因緣而有,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給人,當然就能得到給的回報。
這一位末利夫人對師長、窮苦的人都很有布施心,有關他布施的事例很多,尤其他能夠從一個身分卑微的婢女而成為王妃,是因為他曾恭敬供養佛陀,而得到的殊勝果報。
末利夫人原本是看守末利園的黃頭婢女,有一次,波斯匿王遊獵到園內避暑,國王看到他聰慧端嚴,就迎娶入宮為妃。後來波斯匿王受到末利夫人虔信佛法的影響,也成為僧團的一大護法。
所以佛教一向倡導報恩,不僅要向父母、師長報恩,遇到眾生貧窮或者國家需要,只要有力量幫助別人,都應該樂於助成。就像田地多了、播種播得多了,自然會更加富有,更加有收成。
一四問:布施固然是很好,是否也有不如法的布施?我們應該如何行布施呢?
答:布施以後感到懊惱、捨不得、後悔,或者布施他人,卻看不起接受布施的對象;或者這個人的人格、道德不是很好,聽了別人的勸說,才勉強布施等等。不是出自於心甘情願,或布施得很勉強,都是不如法的布施。
一五問:有的人雖然歡喜布施,但是布施到最後,後繼無力就起了煩惱。對於一個信徒或個人而言,為了不造成自己的困擾、家庭的麻煩,在布施方面應該有什麼樣的規劃?
答:我認為布施,要量力、隨心、隨意。除了財布施外,還可以有語言的布施、出力的布施、心意的布施,布施要如流水,即所謂的「細水長流」,就如吃飯,不是一天把飯菜都吃完、吃飽,而是要適可而止。
布施也一樣,適當的、量自己的能力來做就好,不可以好勝、好擺排場,也不可以有太多的宣揚,這麼做反而成為貢高我慢,這都是不如法的布施。
一六問:行布施是不是要等待什麼機會,甚至等到自己有錢、有辦法了再來布施?
答:布施不一定要用錢,只要有機會,看到需要幫助的人,起一個同情心、心生憐憫,就是布施。或者大德來了,我們起一個恭敬心,對他恭敬,也是布施;我看到你們做好事,口出讚歎,這也是行布施。布施不一定要用錢財,不一定要等待,隨時、隨地、隨緣,這都可以行布施。
一七問:關於布施,有「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能否就這句話,為我們作個說明?
答:布施可從「心、田、事」這三個方面來看,就如我生起一念心,要布施多少錢財、多少物資,布施的對象是誰,相當於要播種了,還要看是播撒到哪一塊田地?
同樣的一塊錢,布施給窮人,可以讓他吃一碗飯;可是這一塊錢布施給讀書的人,那是一個智慧的播種,他讀了書、有了知識,他成了科學家、文學家,就能普利大眾。
錢財的布施,即使布施了很多,可是那一塊田長不出好東西,也不會有多少功德;另一方面,我布施的不多,可是我的對象很好、我的心很清淨,雖然布施的有限,可是我的功德就很大。如果我的心不清淨,布施的時候還存有榮耀、傲慢的心、希望得到回報的心,這個功德就變小了。
布施要看自己的「心」、「田」與「事」,這三種關係、程度不同,就會有功德的大小之別。
一八問:我們經常在街頭上看到一些不肖分子,假冒出家人托缽化緣,有信徒認為「我這個真施主不怕假和尚」,您對這樣的觀念有什麼看法?
答:佛教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到了法會活動,就有人站在門口托缽化緣。有的人堅持不布施,因為他知道這些托缽化緣的人有可能是假和尚;但也有的信徒會認為「真施主不怕假和尚」,一樣對他們行布施。如果不仔細分辨,會覺得這句話沒有錯,其實這就是「正邪之間」。
因為一些佛教徒不明白真假,濫行布施,才會造成社會上「真和尚」與「假和尚」的混淆亂象。明白說,這時候布施的人也不是「真施主」,我覺得學佛的人,更要加強善惡的辨別能力。
現在的佛教徒,面對一些隨意化緣的假和尚,就如前面講的「這塊田好不好?」「值得你布施嗎?」布施,也要選擇有意義的、正當的、正式的一塊田來布施,種出來的收成會比較好。不管你是真施主、假施主,播種的這一塊田地一樣有真的田、假的田,功德也會有好壞之分。
一九問:布施結緣時,是不是也要看對象如何?
答:佛教講求智慧,一個正信的佛教徒要懂得佛法,明白輕重、是非,要權衡利害。在還沒有到達無分別智慧的時候,必定還是有是非、好壞,需要去權衡、分別。
布施結緣,心香一瓣固然能盡虛空、遍法界,能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對象、方法也很重要。就如現在不少人假借宗教名義,向社會大眾斂財詐騙,對他們行布施、供養,不但毫無功德,還會增長社會的亂象,因此不可不慎。
二〇問:我們在行布施的時候,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
答:布施的時候,要心存一個不寄望對方回報的心念。真心的去救人濟世,真心的幫對方的忙,即使是捐捨出去,也不期望他對我有所感謝。「捐獻」,「捐」就是「棄」的意思,既然我布施出去,就不再企望回報。
「有相」布施就是有為法,「無相」的布施,才是無為法。布施要能做到「三輪體空」,即沒有布施的我、沒有接受布施的你、沒有布施的物,這三方面都不計較,就是「三輪體空」,是無相功德,是最高的布施。
二一問:如果自己沒有布施,但是看到別人行布施,我們很歡喜、讚歎,對自己來說,算不算是參與布施結緣呢?
答:你布施、我歡喜,彼此都是一樣的布施,隨喜也有隨喜的功德。
二二問:布施是很好的行門,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要用金錢、物資,隨時隨地都可以布施。您曾說過六根也可以布施,能不能為我們作進一步的說明?
答:佛教裡稱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身體、心靈為「六根」,又稱「六識」,透過眼、耳、鼻、舌、身、心來認識世界,就構成一個人的身心活動。
眼睛看你,行注目禮,慈眼視眾生,這是眼的布施;耳朵聽話,所謂「諦聽,諦聽」,注意善聽、聽好話,不要起誤會,就是耳的布施;鼻子聞味道,可以知道哪個地方的空氣是否流通、氣味好壞,就是鼻的布施;舌頭要嘗味道,要讚美、說好話,見到人寒喧打招呼,就是舌的布施;身體的感觸,不要太過憍慢,不要過度貪求、浪費,洗手不要用太多水,衣服不要穿得太華麗,見到行動不便的人,過去攙扶,就是身的布施;心裡很淡泊、很謙卑、很清淨,乃至看到人受苦就心生憐愍,見人行善而心生歡喜,這就是心的布施。
以上為六根的布施,善用我們的六根多施多捨,就能成就人生的大好功德。
二三問:布施、供養、結緣,三者有什麼不同嗎?
答:布施與結緣都是一樣。如果要加以分別,布施是因為對方在某方面有欠缺、有所需要,合乎正道律法,我就布施給他;或者我認為有必要讚美你,我要提升你、讓你有所增長,我就布施予你,這些都是布施。
結緣,是隨緣的布施。有時隨口一句好話,或者用服務、用技術、用心意、用道理,都能與人結緣;心存歡喜、恭敬、祝福的心,尤其給人好因好緣,就是最好的結緣。
供養,就只能是對上、對長輩、對佛菩薩的付出。唱讚子也是供養,如吃飯前要唱〈供養咒〉,或者對三寶的「十供養」,即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十種供養,這就是對上的供養。
二四問:在供養、結緣當中,有所謂的「見相結緣」,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例如這裡有多少僧眾,我無從得知,只能就眼前看到的與他結緣,沒有看到的就隨緣了,這就是「見相結緣」。
我到寺院布施,但是今天不曉得有多少人,我就在佛殿裡,一個人一份結緣;或者到齋堂裡,凡是進來吃飯的就給他一個人一份,這就是「見相結緣」。
二五問:說到結緣,聽說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出外托缽,結果空缽而返,這與結緣有關係嗎?
答:這是釋迦牟尼佛和那個地方的人沒有緣分,他們也不知道這就是佛。後來目犍連去了,大家對他有很多的供養,因為目犍連過去和他們曾有過交往、結緣。
我想,這很合乎佛法的道理。在這個世間上,人與人彼此見面,給人一點因緣,將來別人也會給你因緣。
二六問:總結整個布施結緣,從人間佛教的立場上來說,它的主要精神是什麼?
答:在人間佛教的行法裡,布施就是一種救苦救難。所謂布施結緣,不管是金錢、財物,或力量、言語,都能使人歡喜,有利於彼此的往來,例如說讚美對方的話,做有益於他人的事,都是待人接物的妙方。
佛經常教我們要廣結善緣,就如一個人有了回饋,應該分給大家利和同均,讓大家都能擁有,讓社會的利益都能平均一點。我認為財富就是要平均,多多給人方便;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這對大家都有利益。
星雲大師全集 https://bit.ly/37bDBwt
--------------------------
佈施(梵語:Dāna),或寫作布施(布爲佈的古字),又稱為檀那、佈施波羅蜜。源自婆羅門教傳統,古印度人相信佈施窮困會獲福無量,每逢節慶王室都會行佈施。佛教認同佈施行為,並將其列入菩薩六度之一,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以福利施與人,以財施、法施、無畏施為主,也就是施與財物、飲食乃至佛法為本義。意即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或法給予眾生[1]。
菩薩道的修行,從實踐「佈施」開始,「佈施」之實踐除了可以去除「慳貪」習性外,還能長養慈悲心,並且累積修道所需的福德資糧。佈施被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共同列入菩薩行波羅密之一。
佈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IQUVR
「佈施」古字寫作「布施」。佈爲散佈,施爲施捨,字面意義爲散佈錢財、施捨貧困,後被佛教借用翻譯。
《周語》曰:「享祀時至,而布施優裕也」
《文子·自然篇》曰:「為惠者布施也。」
《莊子·外物篇》引《詩》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
《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
《韓非·顯學篇》曰:「上征斂於富人,而布施於貧家,是奪力儉而與侈墮也。」
《淮南子·道應訓》曰:「不義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
《淮南子·齊俗訓》曰:「為義者,布施而德。」
《論衡·定賢篇》曰:「使穀食如水火,雖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
佛教概述
在巴利三藏增支部5:36《適時布施經》(Kāladāna Sutta)當中,提到布施對象:客人、旅客、病人、受饑荒者、持戒者。相應部1:42《施何經》(Kiṃdada Sutta)當中也提及布施範圍:食物、衣服、交通工具、燈燭、知識、佛法等。
上座部佛教
布施波羅蜜(dāna)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捨思,是願捨棄自己本身和所擁有的身外物給他人的捨思。(思的巴利文是cetanā,是一個心所法,業力即是由它產生。)
一、它的相是捨棄。
二、作用是消滅對布施之物的執著。
三、現起是呈現在修行者心中的不執著,或是獲得財富與投生至善界。
四、近因是可供布施之物,因為只有它存在時,布施才可能發生。
修佈施和修四念處不同,修四念處進步時會更清楚覺知當下五蘊的無常、苦、無我三共相,修佈施時應該發願不應該思惟五蘊的無常、苦、無我三共相[2]。當施者發願欲成為快樂的人或天神時,其佈施是下等的;發願證悟弟子菩提或辟支菩提時,其佈施是為中等;發願欲證得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覺時,其佈施是為上等[3]。
菩薩是為一切智佈施[4]。 所有的菩薩都會為一切智布施妻子[5] ,《本生經》記載釋迦牟尼前世還是菩薩未成佛時思考一切智比妻子兒女更重要然後將妻子兒女布施給化為婆羅門的帝釋[6]。當有人向菩薩討他的孩子、妻子、奴僕等時,菩薩首先會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釋所建議的佈施,只有在他們同意時,菩薩才把這些樂於幫他圓滿波羅蜜的人送給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討取的是非人(例如夜叉、阿修羅等),那菩薩就不會行此佈施。同樣地,菩薩絕不會把國家送給為人民帶來危害與痛苦的人,而只送給會正當地保護人民的有德之士[7]。
五種惡施
《律藏‧附隨篇》裡提及五種一般人認為有功德的佈施,但是事實上卻是有害而無功德之惡施。它們是:
一、佈施酒與麻醉品;
二、辦戲場;
三、提供妓女給想要享受性交之人;
四、把公牛放進母牛群中去交配;
五、畫或佈施春宮圖。[8]
漢傳佛教
在大乘佛經中布施分為財佈施、法佈施及無畏佈施,其中以法佈施最殊勝、無畏佈施最高上。雖然法佈施最為殊勝,但還是應以財佈施為基礎,財佈施可以量力而為,但若一毛不拔者,表示此人「慳貪」習性仍然深重,雖有能力行法佈施,還是得回頭補修財佈施,「佈施度」方有圓滿之可能。無畏佈施代表已捨棄一切、無執著、無我了。佛教對布施的分類也比較多,如內物施和外物施,親手施和非親手施,有罪施和無罪施,如法施和不如法施,歡喜施和中捨施,智相應施和智不相應施,輪轉依止施和非輪轉依止施,個人施和僧團施,飲食施、衣物施、住所施或醫藥施。
修養自性,佈施善德,稱為種福田。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謂佛法僧。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畜牲、惡鬼等。如來世尊兼具「報恩田與功德田」二種田。
佈施的前行、正行、結行
行佈施前,需要有前行發心,即明瞭要把自己所有的東西給其他眾生的目的,乃是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眾生皆能於未來成佛的緣故,因而發菩提心。
真正行佈施時,即正行的時候,必須要沒有人我執與法我執。也就是在沒有「我」及「我的」是真實存在的心念下行佈施。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著相;菩薩行施了達三輪(施者、受者、所施物)體空(虛妄),能不住於相、不希果報名聞等而行施者。」[9]可以
而結行是指在行佈施之後,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眾生皆能於未來成佛,而將此佈施的功德迴向發願給一切眾生。具足此三法的佈施才稱為佈施波羅蜜。一般而言,將財物施捨給貧困的人時,若行佈施前沒有發菩提心,佈施時沒有順便引導眾生邁向佛道,行佈施後也沒有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樣雖然也有大利益,但不能成為成佛之因,所以不稱為佈施波羅蜜。
佈施的各種利益
佛經中常說佈施的果報就是未來世得到富裕,如《佛說罪福報應經》中云:「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佈施中來。」
經中也常提到作不同的佈施會得到不同的果報,譬如供花或施衣的果報是會長得端正莊嚴。佈施飲食的果報是身體強壯有力氣。
另外月燈三昧經雲佈施十種利益:佈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一、降伏慳吝:謂修菩薩行者,若能佈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二、捨心相續:謂修菩薩行者,行於佈施,財雖匱乏,而喜捨之心,無有間斷也。
三、同其資產: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謂修菩薩行者,於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矣。
五、生處施心現前: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於佈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
六、四眾愛樂: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七、入眾不怯:謂修菩薩行者,既能佈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八、勝名流佈: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佈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佈遐邇也。
九、手足柔軟:謂修菩薩行者,好行佈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十、不離知識: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
三種佈施
一、財佈施: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
二、法佈施:佈施真理、智慧,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使人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三、無畏佈施:竭盡所能去解除別人的恐怖和畏懼;也就是佈施信心、愛心。而更堅守八正道,不受人言譏諷、眾口鑠金所影響,堅持正念正行,無懼受辱,所以稱「無畏」佈施。
佛陀於過去世,為利益惠施眾生故,甚至做到以身佈施〈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10];無論眾生跟佛要什麼,佛都能施予眾生。
行佈施者
出家眾主要行無畏佈施、法施。在經典中,佛並沒有要出家眾行廣大的財物佈施[11]。 在家眾主要行財佈施,將錢財或物品佈施給眾生,或用以供養三寶,譬如到寺院去奉獻香火錢或直接以金錢衣物供養法師等,佛家以施主稱之,又稱名檀那主、檀越主。
佈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
於三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勝心,
供養一切十方佛。
所謂佈施者,
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佈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IQUVR
--------------------------------------------
三種佈施中,以法佈施最好。 (在部落格流傳佛經善文就是法佈施)如何布施才正確? https://bit.ly/37HXICd
財佈施會有盡,但法佈施不會有盡。如何布施才正確? https://bit.ly/37HXICd
如果你是聰明有智慧的父母,你是要留很多財富給子女?還是留很豐厚的陰德給子女?
其次是法佈施,果報是今生或來世得到聰明、智慧。
問: 佈施分幾種?以哪種佈施最好?
三種佈施中,以法佈施最好。
答: 佈施分成三種,有財佈施、法佈施和無畏佈施。
財佈施讓你今生或來世得到更多的財富;一個人一生應得多少財富命終早有註定。
你從這邊佈施出去必定本金加利息,加倍從別處得來。
依據國內外多位知名心理催眠藥師,催眠結果發現,在世世輪迴中,錢財竟然特別清楚。
前世佈施多,今世所得就更多;過去未曾佈施,今生就捉襟見肘;過去曾騙人、搶人,
今生必潦倒窮困;今生受騙、被搶,只要過去不曾欠人錢財,則命中該有的,
照樣會賺回來。
而今世億萬富翁,竟都是過去大量佈施的果報,絕無僥倖!真的是越佈施,越有錢,
〈可惜知道又相信的人太少了〉因為命中該有的跑不掉;不該有的,你從這邊得到
必定從別處失去,甚至惹來意外災禍。
何況錢財絕不是自己所能長久擁有,而是「五家」所共有;佛陀說:就是天災〈水、
火、地震、颱風...〉、人禍〈瘟疫、病苦、戰亂.....〉、政府〈改朝換代.......〉、
盜賊與不肖子孫。
如果人不厚積陰德、智慧,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難保長久。
所以才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 因此古德說:「留財富予子女,不如留德予子女。」
留財富會害了他,留德別人搶不走。
如果你是聰明有智慧的父母,你是要留很多財富給子女?還是留很豐厚的陰德給子女?
其次是法佈施,果報是今生或來世得到聰明、智慧。
例如尊師重道、助印經書、宣揚推廣古聖先賢教化人心,勸人向善、讓人斷惡
修養的經典、錄音帶......等,人一但有了聰明智慧,就不會造作種種糊塗、
迷惑顛倒的壞事出來。 能夠了解人生真相,自然心安理得,知足感恩、清靜、快樂!
至於無畏施,就是讓眾生免於害怕、恐懼。果報是今生或來世得到健康、長壽!
諸如放生、照顧老弱婦孺病殘、當兵保國衛民.........等都是。
再這三種佈施中,以法佈施最好。因為助印善書、經典、錄音帶等須出錢〈財佈施〉;
他人看了經典、善書後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再迷惑顛倒作糊塗事,
做人處事充滿智慧〈得法施果報〉;對人生不再徬徨、迷惑、恐懼、無聊,
何去何從心中清楚明白〈得無畏施果報〉。因此,三種果報全部獲得。
一位通靈朋友,在閒聊時分析了台灣幾位富貴人家的前世,發現這些人在過去某幾世
裡,若不是照顧九族十親、以錢財或言行積善助人,就是曾經當官,推動好的政策,
福蔭百姓無數,由於過去曾種下善因,這一世得以享受福報。
通靈朋友所言,其實很類似佛教所談的佈施及因果,佛經中談到三種佈施:財佈施、法佈施及無畏佈施。
「財佈施」:是以財物救濟貧苦或生病的人;
「法佈施」:是在工作或生活中,佈施真理、智慧,勸人修善斷惡,幫助他人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無畏佈施」:則是指透過信心的建立,用愛心與關懷,幫助別人解除內心的恐懼。
由於過去世裡不吝於「財佈施」,這樣的人今生多半經濟無虞、可享榮華富貴,財佈
施看的不是金錢的實質數目,而是佈施的額度相較於你所能運用總財產的比率,也就
是佈施者的誠意而非經濟能力;至於經常「法佈施」的人,則因為常勸人向善、以所
長無私地協助別人或貢獻社會,或以智慧之語助人,讓世界臻於至善,來生不只能擁有智慧與能力
,還能得人緣、受尊重;至於經常「無畏佈施」
的人,則因為常在精神上撫慰他人,讓人免於恐懼及不安,來世得以健康長壽。
有出家師父提醒,財富最好用在眾生的福報中,這才是真智慧,至於佈施中最殊勝的,
則是法佈施,因為它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力,讓世界迅速地向善、變得更好。了解因果的
人,他們不會羨慕別人比自己有錢,而是反省自己過去造福太少,不會忌妒別人聰明有
成,而是在這一世中積極地充實自己、貢獻自己,也惟有真誠付出利益他人,才能累積福德智慧資糧。
業力佈施法
啟奉啟奉大日觀音宗傳承諸佛菩薩,弟子OOO 祈求諸佛菩薩為我作主 ,將弟子身上體
內所染所沾的一切業力及眾生和靈體的濁氣晦氣, 通通佈施給六道輪迴主,請將他們
帶去輪迴 。並請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加持,令弟子身心清靜一切平安吉祥!
南無觀世音菩薩(很多遍)
南無地藏王菩薩(很多遍)
大供養的口訣-佈施無求 
引用:http://www.tbsn.org/chinese2/articlelist.php?classid=75&keyword=&backpage=100
  供養就是奉養的意思,對上的供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憫、愛護的意思。
  我們的供物,一般是六種,即花、塗香、水、燒香、飯食、燈明。此六種表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密宗的八供,再加「如意螺」、「沐浴水」即是。
  密宗的大供養法是:
  手結供養手印。
  觀想供品,印在腦海之中,先化為一排,再化為一面,再變為宇宙十方上下均是供品,無量無盡。
  心中默唸供養咒加持之:
  「嗡。沙爾娃。打他架打。衣打木。古魯拉那。面渣拉。堪。尼里耶。打耶咪。」
  再將手印觸天心散印。
  我們學佛者,當先修廣大供養,以這供養,供養上師三寶金剛護法,求其加被成就。
其原則是天下所有須彌山、日月、四大部洲、七珍八寶。用想念的力量,加持咒語手印,
一一化現如雲如海,重重無盡。
  這種供養是勝妙殊特。
  這種供養是清淨莊嚴。
  這種供養是廣大供養。
  供養印如下:二無名指相背立,次二中指平伸相叉,二小指平伸相叉,次以二食指鉤二
中指,二大指按二小指之端。
  供養結束,所唸的「讚」是:
  須彌四洲並日月。
  化諸珍寶供養佛。
  種種莊嚴諸功德。
  願共眾生證菩提。
  我們學會「大供養的方法」,更要明白「大供養的口訣」,其實大供養的口訣,就是「佈施」與「無求」。
  「佈施」就是以自己之所有施捨於人,第一種是財施,就是用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
。第二種是法施,就是用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第三種是無畏施,就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佈施」就是為了度慳貪。
   「無求」就是真正大供養的口訣,因為要度慳貪,就是「無求」也。
  如果「無求」,即心無所心,無求就無心,心無所依,因為心無依,也就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淨。
  「無求」是大供養中的無盡供養。
  「有求」是大供養中的有限福報。
  請大家注意金剛經的「妙行無住分」第四: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
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
「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
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無住相佈施」就是「無求佈施」,是不可思量的。
  明白,我們行大供養法,若能無求供養,所得的福報也就像虛空
  這樣的不可限量。
  降伏妄心,在於「無求」。
  大供養的真實口訣在於「佈施無求」。
|回上一層|
靈仙宗修持法要之一
http://www.tbsn.org/chinese2/articlelist.php?classid=47&keyword=&backpage=140&page=20
供養的大秘密
  以下幾篇短文,是我個人在修持中的一些認為珍貴的心得,凡是靈仙宗的修持者,
均要能好好體會,這些修持心得,本是密而不宣的,一般的大法師,根本就不願說明,
密而自珍。但是,我個人心存慈悲天下眾生,誓必將這些珍貴的心得,完完全全召示於
天下,期望諸弟子及天下眾生,個個有成就,個個能成佛。
  我說過,讀者祇要學會了我這「供養的大秘密」,是天下第一的大供養功德,在現
世,可以漸漸改變自己的運氣,使壞運變好運,增加自己的利益。若要下輩子轉世成富
翁,這也是很容易的,富貴垂手可得的,因為您已經學會了天下第一的大供養功德法。
  一般的牧師在吃飯之先,先禱告感恩,這是基督教信徒的做法。
  而佛教道教拜神佛上供品,就是將供品擺於神佛之前。一般人拜拜就是如此,但
是,我今天要教大家一個供養的大秘密,請讀者務必學會,謹記啊謹記。
  例如,我今天想供佛一朵花,我將一朵花持在我的雙眼之前,用雙眼注視這朵花,
把這朵花印在我的腦海之中,然後用冥想法,一朵花變成三朵花,三朵花變九朵花,
先想成一直線,再變一個面,如此已是一個花面。不祇是一朵花了。然後花朵再觀想
成一堆花之山,高高如須彌山,再觀想須彌山之頂的虛空之中,全部充滿了這一朵花
的想念,完完全全充滿了虛空之際。觀想完畢,再將花插花瓶,供在佛前。
  如果觀想能力更高超的人,他可以把花朵直接呈現在佛前,佛菩薩個個得到您的
獻花,這種成就更是非凡。
  原來您用觀想法,把一朵花冥想成千千萬萬朵花,一些給幽冥界,一些給人間及
諸天,最上的奉獻給佛菩薩。這一朵花的供養,已非一朵花的供養,而是千千萬萬朵
花的無盡意供養了。我稱這種供養,是天下第一大的大供養,本是一朵花,變化千千
萬萬朵花,這是供養的大秘密。
  另外食品也是一樣,像我們供養一粒蘋果,持蘋果在手,變化成一個蘋果的面,
再變化成一座蘋果的山,再變化充滿整個虛空之中,所有的虛空盡一切處全得到您蘋
果的供養,這種供養是天下第一等的供養。
  一般密教的法師,在吃飯之前,先唸咒,也做一點觀想,把這些吃的東西,一一
觀想先供養佛菩薩吃了,然後再觀想諸天全吃了,最後再觀想,地獄畜牲餓鬼的三惡
道幽靈吃了,一一觀想完畢之後,自己最後才吃。這是密教法師一個很大的秘密,他
們吃東西,全是這個習慣,主要是把佛與眾生皆平等供養,這是第一等供養,時時存念
在佛與眾生之中,這才是大慈悲的心願。
  一般眾生不明白供養的道理,以為供養要愈豐富愈好,其實不必,知道大法的人,
祇要一朵花,一粒蘋果,就足夠了。也不要小看這一杯水,這杯水供養,成為一面潭,
成為一面海,成為甘露法海,成為毘盧性海。很多很多法師上師,修道修很久,連這
一點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這就白修了。
  第一,集中精神力。把花印於腦海,或一切供品印於腦海。
  第二,心向內變化。這一變三,三變九,點變面,面變空間,是向內追尋,非
向外追尋,是感覺力的回收,最後是千千萬萬,佈滿虛空際。
  第三,與大宇宙結合。這是小我個人的瞑想,進入大宇宙空靈的一種觀想,個人
同整個宇宙意識上結合成一處。
  我覺得目前的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這種能力的訓練,這是精神能力的一種潛能。
全人類都是心靈能力不能集中者,心靈都是漂浮而遊離的。所以供養觀想,等於是一
種精神力的訓練,對於發展堅強的意志力和寧靜的心靈有非常大的幫助。靈仙宗的弟
子要學會這種觀想,觀想完了,再唸供養咒。供養咒在坐禪通明法一書之中。
  這裡又有一個大秘密,這個大秘密,功夫不到的人,千萬不可如此做。密教的上
師有些人不是茹素的,他們在吃葷之前。先合掌瞑想,把這動物的靈魂先給引度到天
界裏去,然後把動物觀想成素菜,最後才舉筷子吃了牠。這也是密教上師吃葷而未茹
素的大原因。今天,我把不能說的,都說了出來,這是天下第一的大法,我今天不說
,就已經沒有人敢說,也沒有人會說,這些都是很偉大,很偉大的秘密法,但願天下
眾生體會我心,速速修正法,速速修正道,實現成佛之道,勿在五濁惡世再留連下去。
佈施的本質是無我。
  佈施的最終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佈施大致分為財佈施、法佈施和無畏佈施三種。佈施的果報互相含攝,重疊無盡
,微妙難思。比如:一個人佈施學費給窮困的學子,受助的學生圓滿結業,又做教師
,培育桃李滿天下。那麼,這位教師的每一分收穫都有佈施者的功德;他教出的學生
又造福社會,取得更大的成就,這成就裏仍含有最初佈施者的付出。至於供養三寶,
弘法利生,造福社會大眾的供養佈施,將感得種種福報,功德述說不盡。
  佈施一分錢,功德有多大? 我們今生能獲得人身,佈施一分錢,有多少眾生成就
了我們,就有多大的功德:
  父母生我養我,師長教育我,善知識引導我督促我修學佛法,無數人的勞動創造了
我口中食、身上衣、存身的房屋。試想:如果每一件衣服都要我們自己一絲一縷去織造
,每一粒糧食都要我們自己去播種,每一間房屋都要我們自己一磚一瓦來建設;如果沒
有父母生養撫育成人,沒有善知識引領走人佛門,我們又怎麼能有今天的暇滿人身,能
夠佈施一分錢?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真心佈施一分錢,這一分錢就是代表所有成就我們的眾生佈施的!
  佛菩薩善用這一分錢,作廣利眾生的事業,所得無量無邊福報,自然悉皆回歸法界
眾生。這就是諸佛菩薩所感歎的眾生果報不可思議,諸佛願力也不可思議。
  有人以為有錢就可以買到一切,其實不然。因為我們現在手中的錢,也是以前佈施的結果。
  金錢的等價交換只是表面現象。金錢的真正含義,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各種付
出的證明。付出就是佈施。我們持有自己佈施的證明,才可以合理享有其他人的勞動成
果,社會因此才能順利運轉。因此,施捨是富貴的正因。
  處於因果循環律中的人類社會相依相生,個人不能孤立存在。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
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因此,金錢並不具有我們所能把握的實質。作為一種勞動
和付出的證明,浪費金錢,就是浪費他人的勞動和自己的福報。
  三世因果規律使佈施的果報伸展開來,從前生到今生,又延續到無盡的來生。我們
今生享有的種種福報,都是以前種種佈施的結果。
  如果只想享受,不修佈施,以前的福報享完,自然沒有權利再享有他人的勞動和付
出,結果就落到貧窮的境地。貧窮的果報說明:一個不修佈施的人,就是不肯積累福報
的人。他要生活在人世,不得不有更多的勞動和付出。因此,佈施應是和我們的生命長
河共生並行的一種行為。
  生命不止,佈施不斷。
  佛陀在世時,教導在家居士把收入分作四份:一份用來日常開銷,一份作為積蓄,
一份投資生財,一份廣行佈施。
  《佈施經》、《業報差別經》、《大智度論》中詳細記載了種種佈施功德:
  按時佈施的人,身心清淨,四時平安;
  常佈施的人,身心舒適愉快,沒有散亂;
  如法佈施而且尊重受施者的人,將來安穩快樂,人見人愛;
  以慈心佈施,能遠離殺害逼迫;
  以喜心佈施,能遠離憂愁苦惱,無所畏懼;
  以廣大心佈施,將得到無量福報;
  以清淨心佈施,將得無上智慧……
  佈施的含義深廣無邊:大到佈施生命,捨身飼虎;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佛經
。小到一缽水,一文錢,幾粒粟米。
  工作中勤懇敬業是佈施,家庭中敬老愛幼、細心體貼是佈施,為人處事正直誠懇、
負責任、肯擔當、有耐心、能包容等等所有止惡揚善的利他言行,都是佈施。以佈施將
心中的大愛真情發揚廣大,使內心充滿柔和喜悅的光明;以佈施去掉貪嗔癡三毒業障,
將所有身心的污染損之又損,佈施出一個清淨無染的法身世界,佈施出一片清明開闊的
人生天地。
大菩薩們教我們修行的六波羅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你看這順序多有趣,
佈施為什麼擺第一位,可見有秘密在裡面、、、不管修什麼法門要能進入甚深微妙法,
很少聽說過未修佈施法就能入的,因為佈施是信、解、行、證中很重要的行門。先看經
上說的三種佈施: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簡單說財施就是你用物質或金錢去救助
需要的個人或團體,而法施則是你用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去幫助需要的人,像阿伯、魚將
軍、小鍾將軍就是用世間法盡量幫大家在股票期貨市場趨吉避凶,大法師們或大修行者
則是用出世間法幫助想解脫的人,至於若有人心生恐懼不安,你安慰他開導他讓他對未
來充滿信心無憂無懼即是無畏施。
故佈施的範圍不僅限於金錢,沒錢也是可以佈施,你
可以佈施你的時間與身體做志工,佈施你的專業給利益大眾之事,佈施你的關懷給需要的
人,以及其它很多不需要花錢的佈施,因此千萬不要以沒錢作為你無法佈施的藉口,以上
是佈施的小小說明。接著要談到佈施的額外好處,就是它可以幫你積功累德,讓運氣不好
福運欠佳的你轉運,讓你日後可以升官、發財、得子、、等,我想這也是大家最關心的,
因此以後有機會再另闢專章特別說明,呵呵、、不過最後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佈施的最終
目的,那就是藉由它去除我們的欲貪,做到真正無我的佈施及無我的奉獻。當你用左手拿
東西交給自己的右手時,你知不知道﹖我想一般人若沒特別留意的話應該都不知道,因為
左手、右手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所以我們不會去注意左手拿了什麼東西給右手,如
果佈施能夠做到你捧著一百萬給需要的人就像是左手拿東西給右手那樣自然沒有感覺,那
基本上真佈施的樣子就出來了、、、、
上面的文章是之前有朋友問佈施,我曾經做過的簡單說明、、
空談佛法每個人都會,該怎麼身體力行才是真正挑戰、、
如果在佛堂念經打坐你才能心靜、、
而下坐之後卻因世間俗務帶來煩惱不斷、、
那麼可以肯定的是、你並沒有走在正法的路上、、
志工服務是佈施我們的身體和時間、、
在服務的過程你可以觀察到源自於我們內心深處貪、嗔、癡所帶來的習氣、、
你會慢慢發現原來自己要改善的空間很大、、
所謂的修行就是正己,修正自己的行為,端正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認為整天待在佛堂念經、冥想、打坐就能修成正果、、
那麼石頭一定是這世間最快成佛的、、
掌握住修行的真意,是我們踏入正法的第一步、、
我知道來這家族的人,每個人都很有心、、
希望能夠在這賺到錢之後,好好回饋給社會上需要關懷的人、、
不過現在即使你還沒賺到錢,我們也可以藉由自己的身體和時間關懷社會
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
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
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其中六波羅蜜之首謂『布施波羅蜜』,乃指菩薩
修布施行,能以種種『錢財物質』,乃至自己最寶貴之生命、頭目、腦髓,皆可施予一切眾
生,滿足眾生之願求。布施為佛弟子應有之德行,六度、四攝都以布施為首。
『金剛經論』中佛言:「若有貪吝眾生, 能捨酒肉不食, 能捨財物不貪, 能捨恩愛不戀, 能
捨諸惡不作, 能捨人我不爭, 名得第一『布施波羅密』。
布施之深淺,可為佛弟子對於佛法有無深切認識之測驗。舉凡對佛法有深切認識者,布施要
自我修持。把自己所有施於人,或獻出自己精神生命去成就他人;布施實行無常、無我之真
理,故能大心行施之人,對佛法之正理最易契入。
『金剛經論』說:「金剛經中, 佛常讚歎, 受持「四句偈」等; 為人演說, 所得福德,勝將
七寶, 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布施之福。又勝出日分, 中日分, 後日分, 乃至百千萬劫
, 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本來不生,
 本來不滅, 只因迷悟, 而致升沈。何以故!眾生常迷不覺, 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
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 求佛道者, 進道功程, 權分四級, 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
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金剛經論』說:敢問:「云何是一身七寶布施? 」佛言:「不貪是布施。所謂眼不貪好色相
奇物, 是色寶布施。耳不貪好樂音聲, 是聲寶布施。鼻不貪好上妙香,是香寶布施。食不貪好
上美味, 是味寶布施。身不貪好妙衣服, 是觸寶布施。意不貪名利恩愛, 是法寶布施。性不
貪世間欲樂, 是佛寶布施。若有人能悟自身中七寶布施, 所得福德, 勝如世間, 金銀, 琉璃,
璽珠, 瑪瑙, 珊瑚, 琥珀, 七寶布施之福, 百千萬分不及其一, 乃至譬喻所不能及。」
人人隨時隨處都有布施之機會,只要自我修持、同情他人之心,盡其在我,不限於財布施,布
施到沒有任何東西不可捨,施捨之後,不計酬報,亦無一點悔意,是『三輪體空』之具足布施
也是法佈施。願與諸仁者共勉之! (王文雄)
佈施波羅蜜以法佈施為第一
 淨空法師談佈施
*我跟諸位說,我學佛的確得力於了凡四訓,我在民國四十二年剛剛接觸佛法,朱鏡宙老居士送
我這小冊子給我,我愈看愈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章嘉大師教給我放下,我真幹了,認真的
去佈施去舍,他老人家教我學六年,到六年的時候,我把我這些財物舍得幹乾淨淨,只剩下幾
套(二、三套)換洗衣服,一床鋪蓋,什麼都沒有了,舍得幹乾淨淨,舍盡了之後就有感應了
,差不多有些事情自己好像預先就會曉得,有感應,到以後心裏面想要什麼東西,那個東西就
會現前。
我是從小就喜歡讀書,愛好書本,所以我收藏的書很多,書本幾乎跟我的生命一樣,
我那時候統統佈施得幹乾淨淨,因為我除了書藉之外沒有別的東西,沒有出家之前我大概有三萬
卷書,全都舍盡了,以後我是想念書,想要什麼書,那個書就有人送給我,而且都是很好的版
本,你看我不是舍得幹乾淨淨嗎?你看看這些書擺在此地,心裏動個念頭想要個什麼書的時候,
它就來了,別人想不到,我都能想到,感應道交,有求必應換句話說,你要有膽量,相信福報愈
舍愈多,你所來的時候愈多,你要是不肯舍,永遠就只有這麼多,用完了就沒有了,你們只曉得
那個金錢擺在銀行裏生利息,靠不住啊!會貶值的,佈施掉所得來的利息不會貶值,永遠靠得住
的,為什麼不肯佈施?為什麼不肯舍呢?你要把了凡四訓真正念通了,你才曉得這是真的,不要
認為舍掉了就沒有了。愈舍愈多,你的財富是財佈施得來的,你的健康長壽無是畏佈施得來的,
你的聰明智慧是法佈施得來的,佈施是因,富貴、智慧、健康、長壽那是果報,你不種因那來的
果報,你現在得的果報是你前世種的因,你這世再不繼續種,你這果報享完了,就沒有了。所以
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怎樣修才得什麼樣的果報。
此地是教我們得明心見性成佛作祖的果報
,那要得清淨心,一種平懷裏面,智慧福德,統統俱足,是圓滿的不是欠缺的,是圓滿的福報。
所以諸位不要害怕,我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就是什麼都有了,什麼都不欠缺,這個多
自在,這個裏面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我們要細細的去想。
*一般人,為什麼聽到佛講善因善果,不敢去做?是對於因果的理不清楚,信心不夠,如果搞清
楚,就有膽量放心去做。臂如財佈施,我的財物統統佈施光了,明天吃飯怎麼辦?這很現實,明
天到哪里吃飯?一想到明天,佈施的錢要留一點,明天還要吃飯;想到還有後天,還有以後,舊
不敢佈施了。這是事理不清楚。我常勸同修三善根的培養,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對因果
報應的事理,會有信心 `有膽量。佈施是修因,福報自然現前,因緣報應絲毫不爽;你越害怕,
越不敢佈施,你的福報越有限。
*功德是可以回向的,回向對自己而言,是拓開心量,把我們無始劫來執著分別的習氣掃乾淨。
我所修的功德,統統不要;我所修的功德,讓大家去享。不要功德,功德更大。不但功德丟不掉
,福德也丟不掉。你命裏有一百萬,把一百萬統統佈施,過幾天,一百萬又統統回來。為什麼?
這是你命裏有的。命裏有的丟不掉,命裏沒有的保不住。中國大陸供的財神範蠡,是會賺錢會用
錢的模範,有智慧又有福報。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有兩位幫手,一是範蠡,一是文種。二十年
後,越國復興,滅掉吳國。此時,範蠡認為國王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於是改名換姓跑掉。。。
。。。。範蠡改名陶朱公,做生意發大財,把財產全部佈施,救濟貧苦難民。錢財散盡,再做生意
,沒幾年,又發財,也照樣散財,三聚三散。此說明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裏有的決定是有;命
裏沒有的,不要強求,是求不到的。命裏有的,丟也丟不掉,所以你佈施,財富還會再來,而且會
來得多一點,好像是利息一樣。知道這事實,你才有膽量大膽去佈施。但是不能存僥倖之心試試看
,認為一本萬利,一試,財富就沒有了。要用真心修佈施供養,這是修福。。。。。。。我們修集
的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功德也是越回向越大,因為心量大。心量大,功德也轉大,一切法隨心轉
。若不回向,念念為自己,心量小,功德也就有限。佛陀教給我們,不管修大的功德或小的功德,
乃至於毫髮之善,都應當回向菩提 `回向眾生 `回向法界。這是拓展我們的心量,圓滿修行的功德。
*福報有很多種,佛在經上歸納為三大種:財富 `聰明智慧 `健康長壽。長壽且健康,不須別人照顧
,是真正的福報。佛告訴我們,三種福報是果報,不修因,你怎麼會得到果報?「財佈施」得財富。
世間大富貴人家,命好 `走運,做什麼都賺錢;你去做就不賺錢 `賠本。實在講,不是機會 `不是
好命 `也不是聰明智慧,是他過去生中修的因,這一生中他應得這個果報。以自己的財物佈施供養,
你的財富的果報永遠享受不盡。現代,指望兒女養老是靠不住的。世間人以為身邊存點錢財才靠得住
,萬一遇到意外災害,如火燒 `大水漂 `被盜賊偷,錢財丟掉,你怎麼辦?還是靠不住。存在銀行也
不可靠,銀行也會倒閉。最可靠的是修佈施,把財富佈施供養一切大眾,這種儲蓄靠得住。自己需要
時,有別人佈施給你 `供養你。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不保險,不敢做。不敢做就是不信佛,
因為佈施得財富是佛說的。有錢就佈施,佈施得幹乾淨淨,心裏就真快樂,到時候「佛門之中有求
必應」,想什麼,東西就來。我二十六歲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但
是要會修,要知道修因,你不要害怕,要相信佛,佛不欺騙我們。」我聽老師的話,生活非常節儉
,省下的錢佈施,用來放生 `救濟貧病者醫藥費,多餘的錢買書。
一直到現在,還是這樣佈施。前
年在美國德州,同修想在那裏建道場,是好事,但是我身上沒錢。念頭一動,不到三個月,有很多
人送錢來,建佛堂的錢居然有了。那個房子是佛菩薩建的。錢財若是用在弘法利生,是最適當的。
我學佛,聽老師的話,依教奉行四十年,我自己得到的感應,真的是有願必成。福一定要種在福田
上,弘法利生是福田。我的錢都用在印經。「法佈施」:有機緣,把自己修學的理論方法,所得到
的好處,向大家報告,讓大家也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這叫法佈施。最近幾年,我到全世界各地
講經,普遍介紹淨土宗,這是法佈施。
「無畏佈施」:眾生心裏有疑惑 `有恐怖 `有困難,我們有
力幫他解決,使他心裏得到平安,身得到安穩,這一類的幫助,叫做無畏佈施。修財佈施得財富,
法佈施得聰明,修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三種果報我們都要,則三種佈施要認真修學,才能得殊勝
果報。若不休因,每天求佛菩薩保佑,給你這些福報,是沒有這回事的。佛菩薩教我們修因,修因
得果。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般人只曉得財佈施得財富,法佈施得聰明智慧,不曉得果報裏還有圓融
,那就是專心修法佈施。有智慧,你不會貧窮;有智慧,你一定會調神調心,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由
此可知,世間最寶貴的不是財富,是智慧。。。。。。。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現在有許多年歲大些的人都給自己留一筆醫療費。而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天天想老 `想
病,怎麼會不老?怎麼會不病?如果把念頭轉一轉,把醫藥費都拿去救濟貧苦的病人,你就不會生病
了。為什麼不會生病?沒有醫藥費!學佛要學這些智慧。
   *我不生病是因為我知道因果報應,所以我把醫藥費都捐出去了,這多自在!決不可吝嗇 `慳惜,
真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天天想自己老病,真的把自己給毀了。
*舍就有「得」,不舍就不「得」。
*古德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生所造的善業 `惡業不相舍離,一切功名 `富貴 `財物一
樣都帶不走。真正覺悟的人,曉得修能帶得走的,帶不走的不必理會,不必多費精神。
「佈施」的功德不可思議!
佈施是諸善緣的緣起,也是菩提道的真善美,更是成就的必經之路。
佈施可以長壽、健康、可以有世間之福,甚至可以上求佛道,所以佈施功德不可思議,無量無邊。
而從佛典中,我們知道佈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
但是如果沒有錢可以行佈施,也不知如何向人宣揚佛法的時候,該怎麼辦?
吳老師表示,除了以上三者之外,還有一種「方便施」。
【處處可行方便施】
佈施,可以遍一切處,行一遍處;甚至我們的「身、口、意」都可以佈施。
身體健康、有力量的人,可以去做義工,幫助一些老人、一些身體有殘疾的人。例如在道場裡面
當義工;或是當你看到路面上有坑洞,為了怕別人騎車經過會跌倒,所以你自動去修補,這就是佈施。
此外,當你看到別人很痛苦,你真誠的去關心他、開導他、打開他的心結,讓他不會因為想不開
而自殺,這也是佈施!
倘若你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將今天遇到的,令你開心的人事物,全部供養給佛菩薩,
這也是佈施。
當你看到有人很難過,但你本身沒有能力協助他,於是找了一個有能力幫助他的人來解決他的困
難,這也是佈施!例如我們道場成立,但我們自己本身沒有能力來佈施,那麼我們就可以勸有
能力的人來佈施,透過勸募共同建設這個道場,這就是佈施。
即使是身體有殘疾的朋友,也可以去鼓勵同樣有殘疾的朋友。例如有些人因癌症進行化療,或因
生重病而截肢,你可以去安慰一些跟你一樣的人,讓他們比較寬心,讓他們一起勇敢面對。這種
將心比心的安慰是健康的人無法給予的,而這也是一種佈施。
其實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無畏施,雖然你自己身患重病,自己心裡也很恐懼,但你還去安慰人家,
這就是一種無畏施,就是佈施!
所以佈施的範圍很廣,隨處都可以行佈施。
【過來人的經驗談】
吳老師表示,過去經濟比較拮据的時候,他常常到道場去做義工,或是勸人念佛、皈依。
吳老師過去也常在雨後騎車到嘉義的南潭,在路邊看到很多爬出來的蝸牛,為了避免蝸牛被經過
的車子輾死,便一隻隻地撿回草叢,每撿一隻就唸一句「阿彌陀佛」。
有時路上有樹枝、石頭等擋到路,吳老師也會把它搬開,以方便路人行駛。雖然沒有錢,但吳老師
過去行佈施的方法都不用花到錢,只要心生歡喜,都能行佈施。
在這邊告訴大家一個小秘訣,我們也可以去香火比較不旺盛的廟,義務打掃廟宇;或是至少持108
遍的六道金剛咒(六道金剛咒:阿訶薩沙媽哈),並且迴向給諸佛菩薩,祈求加持這間廟的神明五衰相滅。
【佈施一定要迴向】
同樣佈施一百元,為什麼有的人成就菩薩道,有的只有福報?差別就在迴向。
《地葬菩薩本願經》裡提到:「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
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
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地
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因此,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迴向,這就是點滴細流之水,全部匯聚大海。所有的大修行者都會做迴
向,例如去海邊玩,看到螃蟹被綁著,我們就可以把牠放生,然後做迴向,迴向的方法:弟
子○○○以此放生的功德(或其他行善的功德),迴向給根本傳承上師,諸佛菩薩,眾金剛護
法,祈求道心堅固,直至菩提成就,往生極樂。
迴向很重要,一定要養成迴向的習慣。
哪些東西不能佈施?
哪些東西不能行佈施。
祂提到,有個女弟子表示,她到了一個國家交了四個男朋友,並且跟這四個男朋友都發生關係。
師尊咋舌,疑惑地問她:「妳為什麼要這麼做?」
她說:「因為我可以帶給人家快樂,因為對方需要快樂,所以我佈施。」
她這種行為是在佈施、是在做慈善、是佛法?師尊一時語塞,「但還好我有讀過一點佛經,所以
知道這是歪理。」
釋迦牟尼佛曾經明白開示,有幾種東西絕對不能佈施:會增加別人的慾望、
會傷害到別人的生命、會殺人慧命的東西等,都不可以佈施。
●武器不可以佈施,如果有人要自殺,而你拿一把槍給他,這叫佈施嗎?那個人想要自殺,而你
拿毒藥給他,這是佈施嗎?釋迦牟尼佛講,這個不是佈施,這是加害。所以毒藥不能佈施、兇器
不能佈施、刀槍全部都不能佈施!
●會引起他人迷戀與貪念的色情之物,不能佈施。因為你的佈施,導致對方貪念跟慾望的加重,這
個是犯了淫戒的!絕對不可以。三種佈施中,以法佈施最好。 (在部落格流傳佛經善文就是法佈施) @ 人生 出口 答案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jDPwFH
如何布施才正確? https://bit.ly/37HXICd


路關+頭旗+香條-昭告天下「香條」是進香活動的告示紙條,也是進香隊伍重要的路線指標隊伍行進方向,沿途宮廟和信眾知道媽祖鑾駕要經過了,就會準備擺設香案迎接。/遶境的香條又分為兩種,主要的差異在於最下方的四個字,第一種香條最後的四個字為「遶境平安」,張貼於沿途經過的廟宇及路線。第二種香條的字樣為「合境平安」,通常張貼於遶境經過休息地點/香條張貼的方式若神明會停駕、駐駕-才將香條直貼;如果只是路經此地不作停留,則香條必須斜貼來指方向/香條上的內容寫「主辦廟宇」「所在縣市」「哪位神明」「時間日期」「目的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


繞境進香 白沙屯大甲媽朝聖之旅大不同
 繞境進香 白沙屯大甲媽朝聖之旅大不同 | 台灣英文新聞 | 2016-03-27 12:12:19 https://bit.ly/3rDmZV5
2016/03/27 12:12
繞境進香 白沙屯大甲媽朝聖之旅大不同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27日電)媽祖是台灣很普遍的民間信仰,媽祖遶境更是3月的宗教文化盛事,其中尤以大甲媽祖及白沙屯媽祖最具規模及人氣,達人對比9大不同,要參加朝聖之旅,這些一定要知道。
一、目的地不同:大甲媽祖是到嘉義新港奉天宮「遶境」;苗栗白沙屯媽祖則是到雲林北港朝天宮「進香」。
二、路線不同:大甲媽祖有固定路線;白沙屯媽祖則沒有固定路線,轎夫全依媽祖動態旨意,依神轎上下、前後擺動、與頓促、拉回等動作行進,也沒有既定的宮廟跟行程,只知道起駕日、刈火(進火)日與回宮日。
三、時間不同:大甲媽祖遶境通常是9天8夜,徒步約330公里,有數萬人參與,被Discovery頻道譽為世界3大宗教活動之一白沙屯媽祖進香橫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四縣市,來回距離近400公里,天數則6天到11天不等,完全由媽祖決定,今年隨香信徒超過2萬人,明年預估會破2.5萬人。
四、媽祖神轎不同:大甲媽是8人扛神轎,白沙屯媽祖進香所乘坐神轎有4人扛與8人扛兩種型式。
達人說,4人扛神轎用於進香沿途鑾駕,轎身為竹製籐編,轎身輕巧靈活,適合各種狹窄道路及方便媽祖采轎處理事務。8人扛神轎為回宮當天搶頭香後換乘的鑾駕,信徒體恤媽祖進香奔波數日,換乘華麗莊嚴的8抬大轎接媽祖風光回宮。
五、用餐習慣不同:大甲媽祖去程為全素食,祝壽大典後的回程則不限制;白沙屯媽祖出發前3天為讓自己心靈淨化可以守早齋或全素,但因考量趕路時轎夫、隨行香丁(燈)腳的體力負荷,及讓沿路供應食物的民家方便,來回行程飲食不拘葷素。
六、陣頭不同:大甲媽因固定路線除全程包括報馬仔、頭旗、頭燈、三仙旗、開路鼓、繡旗隊、爆竹團、福德彌勒團、太子團、神童團、哨角隊與馬頭鑼、莊儀團、36執士、轎前吹、娘傘、馬頭鑼、令旗、神轎班等隨行。
白沙屯媽祖因為路線不固定,只有頭旗引導,進香途中執旗者必須秉持「只前進不後退」的原則強調其神聖性,等回到自己的「祭祀圈」換轎後,才會加入向村落回報媽祖回鑾的報馬仔。
七、隨行信眾稱呼不同:跟隨大甲媽遶境稱為「隨喜香客」;白沙屯則慣以「香丁腳(台語發音)」,稱呼參加進香的信徒香客。
白沙屯媽祖的「香丁腳」通常可從戴的橘色帽子及粉紅臂章分辨,因信眾的體力、腳程不一,進香隊伍通常會拉得很長,但只要媽祖一停駕,「香丁腳」就會抓緊時間休息,不管是荒郊野外還是市井鄉鎮,只要可以坐下來,哪裡就是休息站。
八、謝天祭禮「豬羊份」儀式不同:豬羊份是兩位媽祖到達目的地後,為答謝上蒼及媽祖福蔭庇佑,所舉行的祝壽或謝天祭禮中所用的豬與羊的祭品,之後會分發給先登記的信徒,信徒則都相信吃了拜拜後的豬公肉可保佑平安。
白沙屯媽祖會先拜完天公,再將豬羊祭品「轉頭」拜祖先,這與大甲媽不同。
九、頭香不同:媽祖回鑾後第一次露臉,信徒們搶先膜拜,稱為「搶頭香」,白沙屯媽祖頭香也是由輪值的村落居民跪地恭迎。大甲媽的頭香團體則是第一個被允許在神轎內插香的非廟方團體,因此每年元宵節晚上決定插香團體的名單時,須以「搶香」方式選出。
繞境進香 白沙屯大甲媽朝聖之旅大不同 | 台灣英文新聞 | 2016-03-27 12:12:19 https://bit.ly/3rDmZV5


白沙屯媽、大甲媽祖遶境「撞期」了 六大差異一次看懂!

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


為何媽祖每年要進香遶境?靈力回充、淨化管區!

為何媽祖每年要進香遶境?靈力回充、淨化管區!
為何媽祖每年要進香遶境?靈力回充、淨化管區! https://bit.ly/3OqGpXg
神明為何要進香遶境?
香火裊裊中,十萬信徒、九天八夜徒步,無論男女老少、貧富階級皆點燃一炷炷香,與神明對話,直達天聽。臺灣的媽祖進香遶境超過百年歷史,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進香遶境有何意涵?香火又象徵什麼意義?為何年年吸引十萬信眾徒步百萬公里?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研究員,她認為香蘊含許多價值與象徵,而民間信仰如同「時空膠囊」,將無數歷史、文化、政治痕跡保存下來。
1980 年代,大甲鎮瀾宮的進香隊伍。進香是民間信仰總動員的時刻,除了香客信徒,居民也紛紛相迎由地方團體組成的各大陣頭。圖│張珣
1980 年代,大甲鎮瀾宮的進香隊伍。進香是民間信仰總動員的時刻,除了香客信徒,居民也紛紛相迎由地方團體組成的各大陣頭。
圖│張珣
進香沿途上,許多信徒排隊等待「鑽轎腳」,希望掃除晦氣厄運,求得平安。圖│張珣
進香沿途上,許多信徒排隊等待「鑽轎腳」,希望掃除晦氣厄運,求得平安。
圖│張珣
香客手持進香旗進入大殿,大殿內即將進行「謁祖割火」儀式。圖│張珣
香客手持進香旗進入大殿,大殿內即將進行「謁祖割火」儀式。
圖│張珣
百年來的進香大軍
1984 年,張珣第一次隨著中研院民族所團隊,參與媽祖進香遶境。六、七萬的香客,黑壓壓一片,步行路程沿途沒有路標,要走往哪裡?
跟隨著長長的進香隊伍,張珣腳底起泡,步履維艱,但舉頭望去,身旁盡是年邁長者。她好奇一問,這才知道長者們是多年的香客,雖然沒有進香指南,他們依舊可以按照百年來既定的路線,從大甲鎮瀾宮前進北港朝天宮。
百年來,信徒沿著清代的進香路線,徒步從一座廟宇再到另一座廟宇。作為全球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媽祖遶境」已從日治時期的幾百人,暴增為今日十萬進香大軍。進香遶境究竟藏著什麼神秘力量?為什麼廟宇年年都要進香?
進香:神明的靈力充電站
進香就像神明的靈力「充電站」,由信徒隨侍保護神明,返回老廟或母廟增添靈力。
民間相信,神像的靈力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需要透過「謁祖割火」的儀式,重回祖廟拜見祖先、分取香火,重新帶回靈力。
例如,以前大甲鎮瀾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鎮瀾宮帶著香火爐前往,由朝天宮舀出三瓢香灰讓鎮瀾宮帶回。香灰即是神明的靈力,也是整趟進香行最重要的儀式與核心價值。
「割火」是進香最重要的目的,為神明「充電」,再次強化靈力。圖│張珣
「割火」是進香最重要的目的,為神明「充電」,再次強化靈力。
圖│張珣
張珣指出,進香隱含飲水思源、尊卑長幼有序,廟宇之間有母子、姐妹關係,透過進香來確認彼此的淵源。因此,也有人以「回娘家」來形容媽祖進香。
媽祖的信仰傳播有兩種形式,一是由中心往外輻射形式,如湄洲為信仰起源,之後如同蜘蛛網般傳散到天津、廣州、臺灣各地。另一種則是系譜形式,經過數代由上往下分香,湄洲祖廟往下分香到北港朝天宮,再往下分香給彰化南瑤宮等,各自形成系譜,如同祖譜一般。
子廟回母廟謁祖進香被稱為「回娘家」,彰顯了儒家親屬的價值觀,也有「吃果子拜樹頭」的報恩意涵。
進香回來後則要遶境,藉由神明的力量將居所周圍淨化,讓神明掌管的「境內」成為安全之地。
分靈、分香是華人民間信仰傳播的重要方式。信徒遷徙移居時,可以到大廟求取神明同意,攜帶神像到異鄉蓋廟供奉如果沒有神像,也可用香灰取代。子廟就如同祖廟的分身,需要定期回去謁祖。圖│研之有物
分靈、分香是華人民間信仰傳播的重要方式。信徒遷徙移居時,可以到大廟求取神明同意,攜帶神像到異鄉蓋廟供奉;如果沒有神像,也可用香灰取代。子廟就如同祖廟的分身,需要定期回去謁祖。
圖│研之有物
香火才是靈力本體!
但你是否曾感到好奇:為什麼拜拜要拿香?神明進香也要取回香火?香,具有什麼特殊代表性?
「香」在漢人信仰及儀式中不可或缺。香火除了有媒介功能、精神性象徵,還隱含了嗅覺所引發的感官體驗。
首先,香如同「無線電」,人們想祈求什麼,便燒香拜拜向神明傾訴。信眾透過燒香與神明溝通,把人們的意念傳遞給神明;神明也會透過發爐等方式傳達訊息。
張珣解釋,香的重要性可能來自人類對火的崇拜。香被火點燃,燒出香煙後飄上天空,成為和神明溝通的媒介。燒香後的香氣鎮定心神,香灰則象徵精神與靈力,燒成香灰也代表完全的奉獻。至於香爐,則源自古代的食器,有些信眾相信神明會吃香,香灰裝在香爐中用來供養神明。
香爐、香火的重要性,可以從大甲鎮瀾宮進香儀式見到。從古至今,鎮瀾宮進香行經彰化經常有搶轎風波,神轎回程入廟也常耽擱時程,但香擔在廟方嚴密保護下避開人群,絕不會讓外人有偷搶的機會,也絕對嚴守入廟時間。
香灰象徵神明靈力,再透過氣味產生一種神聖的感覺。圖為北港朝天宮的萬年香火爐。圖│Wiki
香灰象徵神明靈力,再透過氣味產生一種神聖的感覺。圖為北港朝天宮的萬年香火爐。
圖│Wiki
大甲鎮瀾宮的香擔,裡頭裝著香爐,是進香之行最重要的關鍵「任務」,沿途由廟方嚴密保護圖│張珣
大甲鎮瀾宮的香擔,裡頭裝著香爐,是進香之行最重要的關鍵「任務」,沿途由廟方嚴密保護。
圖│張珣
一炷香的神奇體驗
香還有另一作用:刺激嗅覺,引發身體的跨界反應。
「從進香的第一夜,香客點燃第一根香之後,開始步行隨香,沿途一直接續燒香,不能中斷,整個進香活動都在香的燃燒中進行,稱為進香也是用來區分進香時期與平常的差異。」
張珣曾在文章中,特別描述進香時香客經由香氣的嗅覺引發,帶出與日常不同的體驗,彷彿時時感受神明的庇佑
這種感覺多數人應該不陌生,某些飯菜香常讓人一聞便升起懷鄉之情:啊,是媽媽的味道!嗅覺屬於較感性的感官,訊息傳達到大腦皮質,直接牽動感覺區域,不需要經過理性思考,就能聯想到某個記憶。
香從漢唐時期進入中土,許多宗教儀式上都會燒香,讓信徒從味道聯想到信仰,觸發不同想像和感受,到另一個超越日常經驗的世界。張珣指出,民間信仰透過「香」這個物質,展現出各種非物質的意義。可以說,
民間信仰重視不是那炷香本身,而是透過可見的香來移情與依託。
香火鼎盛是臺灣廟宇常見的景象,2017 年政府推動減香政策,曾引起民間強烈反彈,抨擊政府滅香。張珣認為,改變如果建立在尊重香文化的基礎上,更能調和現代環保意識。她曾在演講中提及可以從每天三炷香,改成初一、十五三炷香或是一年十二支香,但用好一點的香供養神明,多數信徒都能接受。圖│iStock
香火鼎盛是臺灣廟宇常見的景象,2017 年政府推動減香政策,曾引起民間強烈反彈,抨擊政府滅香。張珣認為,改變如果建立在尊重香文化的基礎上,更能調和現代環保意識。她曾在演講中提及可以從每天三炷香,改成初一、十五三炷香或是一年十二支香,但用好一點的香供養神明,多數信徒都能接受
打開「時空膠囊」,進香路線按著古地圖進行
媽祖廟從最原始的祖廟重重分香,幾代之後要回到哪裡謁祖進香?其中大有玄機。
清朝時,臺灣媽祖廟前往媽祖昇天處的湄州取香。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鼓勵本土化,建立非中國的國族觀,因而鼓勵廟宇到北港朝天宮取香。直到戰後,大甲鎮瀾宮與北港朝天宮出現地位之爭,1988 年後,鎮瀾宮便轉到新港進香,中間也曾前往湄洲取香。
自主、彈性的多源頭進香顯示,進香遶境不只牽涉到信仰,更與政治息息相關。
進香除了神明謁祖,移民溯源也是重要源由。清代臺灣的族群械鬥嚴重,「團結」是生存之道,商人間習慣彼此結盟、稱兄道弟,同一族群、行業也會透過媽祖廟來結盟,平時保衛家園,宮廟活動時則熱鬧出陣頭。大甲鎮瀾宮到北港取香長達七、八十年,也是因為大甲、北港多為泉州移民。
有意思的是,百年進香傳承的不只是民間信仰,還有默默被保存的古老地理。張珣指出,大甲鎮瀾宮的進香路線上,至今仍保留許多清代古地名,你可以想像,一百多年前,有一群留著長辮子的清代香客,同樣走在今日人們腳下的這些鄉里路徑,護送著媽祖一路前往北港。
當時,民間信仰隱含「陰陽共治」的概念,陽間有縣城官府,神明則沿用清代府州郡縣劃分掌管陰間,歷代政權以「冊封」標準化媽祖為正神,透過民間信仰強化政權、教化人心。因此儘管改朝換代,這些政治意涵、歷史地理、傳統文化價值,仍然得以流傳保存下來。
民間信仰就如同「時空膠囊」,保存了各種文化與歷史價值。
1986 年鎮瀾宮前往北港進香的開路鼓。開路鼓是進香陣頭的先鋒,走在隊伍前端,沿途步行敲打吹奏,提醒信徒隊伍已到。圖│張珣
1986 年鎮瀾宮前往北港進香的開路鼓。開路鼓是進香陣頭的先鋒,走在隊伍前端,沿途步行敲打吹奏,提醒信徒隊伍已到。
圖│張珣
進香途經西螺大橋,當地廟宇前來迎接。華人民間信仰如同儒教與古代官僚體制的複製版,媽祖為朝廷冊封的神明,地方廟宇出迎,就似地方官迎接朝廷官員。圖│張珣
進香途經西螺大橋,當地廟宇前來迎接。華人民間信仰如同儒教與古代官僚體制的複製版,媽祖為朝廷冊封的神明,地方廟宇出迎,就似地方官迎接朝廷官員。
研究媽祖信仰多年,張珣曾參與大甲媽祖遶境 6 次,白沙屯 1 次,全程遶境也走過了 2、3 次。她拿出遶境時要帶的旗幟、臂章,上頭還印著大大的「中研院民族所」,她笑稱:「這代表我們真的辛苦地去田野!」
張珣第一次進香在學生時期,協助外國學者進行都市漢人民間信仰研究。當時,國內少有學者研究臺灣民間信仰,許多人認為,漢人的信仰型態就是一盤散沙。
「如果只是一盤散沙,媽祖遶境怎麼能動員這麼多人?」張珣畫上問號。
她觀察,所謂的一盤散沙其實是一種「隱形的組織」。相較於國外宗教具體、常態性組織,進香團平常只是「一般人」,混跡在日常各界,遇上進香便「化整為零」。元宵節當晚擲筊決定路線後,透過村里鄰、行業開始動員,如同任務組織,只為了進香而集結,進香結束便自動解散。
這種「Be Water」模式,一來可以躲避政權打壓宗教的取締,二來也不會造成信眾額外負擔。張珣認為,這也是因應歷代朝廷打壓,中國民間信仰產生的生存策略。
「民間信仰像泥土,也像變形蟲,不會消失。」張珣說,有些理論主張隨著人類智識的進步,宗教會逐漸消失。但她認為信仰的需求始終存在,而民間信仰的活力便在於能吸收各種元素,雜揉、彈性地因應不同需求去改變。
她舉例,有些小女神、姑娘廟被官方取締,信徒便讓小女神偽裝成媽祖的形象,以正神的名號躲避禁令。例如臺南市山上區天后宮所供奉的「玉二媽」,其實並不是媽祖林默娘,後來神明還透過降乩說明身份。
各地這類女神的式微,與政權打壓有關,但也不因此消失,只是埋伏潛藏。張珣說:「這就是民間信仰的生存之道,也是重要的庶民文化力量。
中研院進香去!張珣秀出中研院組隊遶境進香的旗幟,她笑說,研究民間信仰不能只埋首文獻典籍,宮廟、進香團都是重要的觀察田野。圖│研之有物
中研院進香去!張珣秀出中研院組隊遶境進香的旗幟,她笑說,研究民間信仰不能只埋首文獻典籍,宮廟、進香團都是重要的觀察田野。
圖│研之有物為何媽祖每年要進香遶境?靈力回充、淨化管區! https://bit.ly/3OqGpXg

專任研究人員 - 研究人員 - 中研院民族所

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

專任研究人員 - 研究人員 - 中研院民族所

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

為何媽祖每年要進香遶境?靈力回充、淨化管區!


保平安、反核四、選總統都請託夢!媽祖如何成為臺灣最強天后?

保平安、反核四、選總統都請託夢!媽祖如何成為臺灣最強天后?
保平安、反核四、選總統都請託夢!媽祖如何成為臺灣最強天后? https://bit.ly/3OoDtKG
媽祖信仰的臺灣特色
「三月瘋媽祖」是臺灣獨有的宗教文化。媽祖信仰跨過黑水溝,在臺灣落地生根後,發展出本土在地特色,包括進香遶境、湄洲謁祖、Q 版公仔、媽祖神像,連「媽祖」這個稱號都十足臺灣味!天上聖母如何成為臺灣守護神?媽祖信仰又是怎麼長出在地本土味?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研究員,帶你一同來了解。
不是林氏後人,但我們都稱呼「媽祖」
「我參加進香時,會聽到有人叫媽祖『婆啊』。在媽祖昇天的福建莆田,林氏後代婦女農忙時把嬰孩放在一旁,也會說『姑婆,幫我看一下孩子』!」中研院民族所所長張珣說。
媽祖信仰普遍流傳在中國、港澳、東南亞各地,但唯獨臺灣與福建會以媽、祖、婆等「親屬」稱謂稱呼媽祖,如同親暱地呼喚祖輩。相較其他地方多以天上聖母稱呼,臺灣信徒多用「媽祖」、「媽祖婆」、「姑婆」等稱號。
在臺灣,媽祖傳說大家並不陌生,流傳最廣的是清朝《天妃顯聖錄》的記載版本。
林氏家族祖輩為福建莆田望族,歸隱到湄洲島居住,母親王氏夢見觀音大士後懷胎,在西元 960 年 3 月 23 日生下林默娘。她自幼聰穎,通曉詩書,13 歲有道士授法,16 歲就展現靈力,驅邪救世。26 歲時,林默娘於 9 月 9 日道成昇天。當地漁民立一小祠,尊稱為「通靈神女」,之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才有了「天上聖母」封號。
張珣指出,媽祖傳說的版本相當多,但越來越趨向一致。統一的故事版本中包含了誕辰、昇天日,還有她受到儒道佛三教影響,這些元素都有助於媽祖信仰廣泛在官方與民間傳播。
福建莆田縣為媽祖出生地,也是信仰起源。福建移民到澳門之後,在當地保留了特殊的祭典儀式,信徒會在媽祖昇天日到海邊焚燒紙船,舉行海祭。圖│研之有物
福建莆田縣為媽祖出生地,也是信仰起源。福建移民到澳門之後,在當地保留了特殊的祭典儀式,信徒會在媽祖昇天日到海邊焚燒紙船,舉行海祭。
圖│研之有物
史上最長封號的國家級女神
國家對信仰傳播的影響力,可由封號看出。從靈女、神女、夫人、妃到后,媽祖的封號不斷晉級「升官」。靈女、神女是閩南民間巫術信仰對女神的稱。夫人、妃、后則為歷代皇帝的賜封依循儒家《禮記》的封祿規則。另外,媽祖也被稱為「天妃」,則來自道教的封號。
這些封號的轉變,除了透露國家支持、強化信仰,也顯示出媽祖信仰所揉雜的多重特色。從民俗巫術、國家禮教封號,再融合佛道教元素,匯聚了各方社會群體的認同,讓各地信眾都能接受。
張珣提到,
媽祖與中國其他女神信仰,最不同之處在於:媽祖一直是「國家級女神」。
宋朝時,傳說媽祖顯靈救助疫病,因而被皇帝詔封為夫人,此後也不斷因眾多護國神蹟被追封,到了清朝達到史上顛峰高達 64 個字!
這一串顯赫的封號是:「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鍚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媽祖從宋代開始被國家神格化,伴隨各種護國護民的神蹟傳說,相傳鄭和、鄭成功、施琅等人都受到庇佑。圖中即為媽祖顯靈守護宋朝船隊。圖│Wiki
媽祖從宋代開始被國家神格化,伴隨各種護國護民的神蹟傳說,相傳鄭和、鄭成功、施琅等人都受到庇佑。圖中即為媽祖顯靈守護宋朝船隊。
26 歲未婚女子,卻被封為夫人、妃、后、聖母,張珣打趣地說:「這些冊封和稱號帶有很強烈的相夫教子、母性特質,呼應儒教女性從夫、從子的傳統倫理觀,但大概不太符合現在兩性平等的概念。」媽祖身上也展現出女神信仰的矛盾性,既重視貞潔,又強調生育後代的母性,反映了父系社會崇尚的理想女性特質。
媽祖如何成為臺灣守護神?
考試功名、平安健康、生意興榮,臺灣人萬事都求媽祖保佑,臺灣媽祖廟的數量也在清代時超過了中國。媽祖是如何從海神,變成本土的全民守護神?
有研究認為與施琅有關。施琅與鄭成功三代作戰時,大量動員莆田軍隊,攻克臺灣後他擔心功高震主,便假託戰功都來自媽祖庇佑。康熙皇帝也因此賜封媽祖為「天后」表面上宣傳宗教信仰、教化人心,實則象徵民間崇奉的神祇,也肯定清朝取得臺灣的政權合法性。
除了官方帶動,民間力量也相當重要。當時,臺灣的族群械鬥嚴重,不同祖籍各有神明,漳州移民拜開漳聖王,安溪人有清水祖師,同安人供奉霞海城隍。但媽祖保佑渡海平安,移民多半一致供奉,衝突僵持不下時,往往便以媽祖做仲裁。
隨著移民落地生根後,從原本的祖籍,慢慢轉向認同臺灣在地村落,媽祖也逐漸成為大家共同信仰的神明。除了漁民請求出海平安,媽祖也屢次展現抗番、求雨、保佑商業海運、考取功名等神蹟,士農工商、男女老少都尊奉祭拜。
形象慈祥和藹的媽祖,深入人心,逐漸跨越族群、身分行業,成為臺灣民間信仰的「最強天后」!
媽祖信仰約從明清時期傳入臺灣,逐漸「本土化」後,成為普遍的民間信仰。圖為日治時期的澎湖天后宮,這是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圖│Wiki
媽祖信仰約從明清時期傳入臺灣,逐漸「本土化」後,成為普遍的民間信仰。圖為日治時期的澎湖天后宮,這是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
圖│Wiki
保平安、反核四、選總統都請託夢!媽祖如何成為臺灣最強天后? https://bit.ly/3OoDtKG
臺灣慈悲媽祖 VS 香港正義天后
有趣的是,「慈悲和善」並不是各地媽祖的共同形象。
香港強調媽祖為正義化身,但臺灣則多取其慈悲貌,這或許也是媽祖的「在地性格」。
張珣解釋,神明的象徵有共性與殊性,海上守護神是媽祖共通性,除此之外,神祇亦有多面向的能力。神話中媽祖收服海妖成為千里眼、順風耳,宋代時保佑軍隊擊敗金兵,到了明清,分別協助鄭成功、施琅作戰。因此,非閩地區經常強調其驍勇善戰的面向,視為武力高強的正義之神。
臺灣則著重在媽祖的慈悲貌,因為眾多閩南移民把媽祖當成老祖宗,隨著林氏後代稱呼「媽祖、娘媽、姑婆」,更彰顯媽祖親近、庶民化的特色。
而當福建移民到美國、檳城或上海等地,也不特別強調慈悲,而是視為家鄉神的概念。
媽祖信仰普遍存在於華人地區,許多移民遷徙時會攜帶神像或香火隨船,保佑一路平安,落地後便供奉媽祖信仰,並作為家鄉認同、仲裁糾紛的依據。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甚至南非,都有媽祖廟。圖為澳洲墨爾本近郊的媽祖神像。圖│張珣
媽祖信仰普遍存在於華人地區,許多移民遷徙時會攜帶神像或香火隨船,保佑一路平安,落地後便供奉媽祖信仰,並作為家鄉認同、仲裁糾紛的依據。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甚至南非,都有媽祖廟。圖為澳洲墨爾本近郊的媽祖神像。
圖│張珣
黑面、金面、粉面,媽祖「臉色」有學問
除了慈悲和藹的長輩形象,臺灣的媽祖神像還有個獨有特色──格外推崇「黑面媽」,越黑越靈!
信徒認為,神像若是特別靈驗、神力強,便會香火鼎盛,因而把媽祖像薰黑。但如果仔細推究,這個說法也可能是互為因果,難以確認。
有趣的是,在部分天主教國家也流傳著「黑面聖母」,根據人類學家考據,可能是聖母瑪利亞信仰的傳播過程,收服了各地的「黑面」小女神、農業女神。那麼,以此推斷,臺灣特有的「黑面媽祖」是否也融合了在地女神特質?
張珣發現,貢寮三貂社慈仁宮的「番仔媽」,由凱達格蘭人與漢人共建。據傳,曾有當地的凱達格蘭婦女在海邊撿拾到媽祖神像,與這種民族信仰融合的說法略有相似。屏東平埔族放索社也有媽祖信仰。至於其他地方的黑面媽,是否也與原住民有關,則須再考證。
除了黑面,各地媽祖像還有粉面、金面,粉面呈現少女樣態,而金面多是朝廷冊封的婦人貌。比較中國與臺灣的媽祖神像,中國是年輕、削瘦的女子;臺灣版則偏向福態的中年婦女,符合媽祖慈藹的長輩形象,部分宗教理論也主張,媽祖昇天後要持續修行,經過千年後,不應還是當初昇天的少女樣貌。
臺南大天后宮的金面媽祖像(左)與福建湄洲島的媽祖雕像(右)。臺灣媽祖神像多半是婦女貌,垂眼坐姿,符合古代朝廷冊封的天后禮制;中國版則偏向少女貌,造型也較現代感,比較少傳統型貌的神像。圖│Wiki
臺南大天后宮的金面媽祖像(左)與福建湄洲島的媽祖雕像(右)。臺灣媽祖神像多半是婦女貌,垂眼坐姿,符合古代朝廷冊封的天后禮制;中國版則偏向少女貌,造型也較現代感,比較少傳統型貌的神像。
中國謁祖進香,牽涉靈力高強與政治光譜
台灣媽祖信仰另一個最重要的在地化特色,則是每年三月瘋媽祖的「謁祖進香」。
清朝時,臺灣屬於化外之地,官方保護力量不足,移民往往需要自衛。透過廟宇的結盟,像是大甲 53 庄、彰化 73 庄等,平日能團練自保,舉辦廟會時則可熱鬧出陣頭、遶境,形成特殊的信仰文化。移民回鄉時也會帶著神像,返回祖廟謁祖,保持與原鄉的臍帶關係。
然而,張珣考察馬來西亞等國家,當地媽祖廟並不回福建謁祖。她認為,
臺灣進香謁祖的獨特文化,與兩岸地理、政治歷史因素有關。
由於兩岸距離並不遠,也曾為同一政權統治,就像沒斷乾淨的臍帶關係,移民謁祖的習俗便容易傳承下來。不過,是否回福建謁祖進香,臺灣宗教界也有不同聲音。
以大甲鎮瀾宮為首的「臺灣媽祖聯誼會」,是主張湄洲進香派,也曾回莆田建祖廟。反之,南部起家的「臺灣寺廟金蘭會」則認為,臺灣媽祖廟從清代至今已有兩、三百年,靈力遠比湄洲神像更高強,無需回湄洲取香。張珣認為,除了靈力高強之爭,也隱含著不同的政治光譜立場。
除了與政治、經濟息息相關,臺灣媽祖信仰也是地方凝聚意識的依託。貢寮「鹽寮反核自救會」進行抗爭時,仁和宮媽祖成為地方反核的象徵,居民參加遊行前還會先「卜杯」請示,是著名的「反核媽」!圖│遺體容器
除了與政治、經濟息息相關,臺灣媽祖信仰也是地方凝聚意識的依託。貢寮「鹽寮反核自救會」進行抗爭時,仁和宮媽祖成為地方反核的象徵,居民參加遊行前還會先「卜杯」請示,是著名的「反核媽」!
神聖轉化向療癒的 Q 版公仔
Q 版、卡哇伊的神明文創,也是臺灣風行已久的特色。2007 年便利商店推出一系列「好神公仔」,媽祖也在其中,現在連各大宮廟都競相推出 Q版媽祖。
神明公仔、文創商品,是臺灣民間信仰的年輕化特色,包括鎮瀾宮、奉天宮都推出媽祖公仔與系列文創。圖│張珣
神明公仔、文創商品,是臺灣民間信仰的年輕化特色,包括鎮瀾宮、奉天宮都推出媽祖公仔與系列文創。
但張珣透露,她與中國學者交流時,對方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對神明的大不敬,要怎麼防止大家任意毀損?」
「其實,民眾會自發區分神像與公仔,」張珣提出自己的觀察,神明公仔未必有不敬意涵。神聖與世俗並非二分,而是一道光譜,可以分為廟宇神像、戶外巨大神像、擺飾神像與神明公仔。後三者沒有開光,不具靈力,但人們若心存敬意,仍有宗教的療癒功效。
「有年輕人告訴我,他會把媽祖公仔帶在身上,跟祂講心事,因為祂不是大家的媽祖,而是我的媽祖。」神明公仔,可聯繫起人與神明的個別互動,也顯示出宗教年輕化與個人化的表現。
「把宗教帶進生活,讓大家覺得親近,這是很好的一點。」媽祖信仰保留了中國女神的人性、母性特質,也落地生根,增添許多獨特的本土「臺灣味」。時至今日,媽祖婆如同臺灣人的母親庇佑這塊土地,成為最具代表的民間信仰文化。
長年投入媽祖信仰研究,張珣笑稱,總有不同緣分默默牽引著她,持續研究、分享媽祖文化(難道是民間信仰天后的天選者?)。而超過 20 年的研究歷程,讓她最為觸動的也正是臺灣庶民文化中,蘊含的人情與倫理價值。圖│研之有物
長年投入媽祖信仰研究,張珣笑稱,總有不同緣分默默牽引著她,持續研究、分享媽祖文化(難道是民間信仰天后的天選者?)。而超過 20 年的研究歷程,讓她最為觸動的也正是臺灣庶民文化中,蘊含的人情與倫理價值。
圖│研之有物保平安、反核四、選總統都請託夢!媽祖如何成為臺灣最強天后? https://bit.ly/3OoDtKG

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

保平安、反核四、選總統都請託夢!媽祖如何成為臺灣最強天后?


為何媽祖每年要進香遶境?靈力回充、淨化管區! | 中研院訊

民族所所長 #張珣 長年研究媽祖信仰,她所撰寫之〈為何要進香?〉一文中討論了為何這些信徒不辭辛勞每年要去進香?為何要繞境?進香背後又反映出什麼樣的人倫體系、時空感和宇宙觀?
「……繞境是把所居住的境域周圍,藉由神明力量將之淨化。……我們可以從舉行繞境儀式的頻繁來 #推測境內有發生不潔淨之事件,需要藉由繞境來轉危為安。也可以由繞境儀式來推測 #不同廟宇之間的競爭,藉由繞境來宣示主權範圍。更可以看到許多廟宇在進香結束,回到自己的村莊之後,接著舉行繞境儀式以保神恩共享,福澤均霑。」
「大甲進香不但碰觸到進香儀式與空間路線、媽祖神話與信仰變遷、神明會宗教組織功能等等宗教議題,也有角頭與村莊等不同社會組織層級、漳泉客族群之間的界線、大甲道卡斯原住民與漢人交涉歷史等等議題。」 專任研究人員 - 研究人員 - 中研院民族所
文中也提到進香牽涉到的社區集體意識、歷史記憶、宗教倫理與香火觀念。由進香活動,台灣社會一再溫習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係與地緣關係,一再加強人倫價值與社區記憶
Facebook https://bit.ly/3vxIckv

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

專任研究人員 - 研究人員 - 中研院民族所


大甲媽回鑾轎頂掛700萬金匾額-每年大甲媽祖遶境回鑾期間,會將當年度信眾奉獻的最大金匾額掛在媽祖轎頂上方,這面金匾額最頂端的金牌是由呂崇民奉獻/大甲媽遶境九天八夜-捐獻了數百面金牌給大甲媽,鎮瀾宮彙整成牌匾放在神轎上頭風光回鑾。今年金價上揚,一塊金牌市價一萬七千元匾額至少匯聚近200人的金牌,總價值1000萬跑不掉。 數百金牌 鑾轎金風光-一大塊總重就有36兩,大約1.35公斤,黃金市值至少132萬元,這是來自一對多年膝下無子,跟大甲媽請願後成功獲得一男一女,才會特地打造金牌來還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佛教佈施/《雜阿含經》裡面有一首偈語說:「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意思是說:假如你每一個月有十萬元的收入,應該拿出四萬元來經營事業;兩萬元做為家庭生活所需;兩萬元儲蓄以應不時之需;剩餘之兩萬元用以布施,回饋社會,救濟貧乏。《三世因果經》說:「有衣有食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採花供佛前。」能找出今生貧窮的原因,然後加以改進,為時不晚。 國家厚實經濟,富國裕民,慈悲道德獲得重視/什一奉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寧睡荒墳不睡破廟啊/福報,是「奉獻」而不是「索取」/「福」字在甲骨文中是 「兩手捧酒獻於祭臺之上」的會意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隨喜功德/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一個叫「隨喜功德」。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稱揚讚嘆/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見人行善,若能盡己之力隨喜助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隨喜是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嫉妒。「成人之美,成人之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苦行僧高舉右手逾10年 萎縮、發黑也不放只為「讓神注意自己」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繞境的社會意義/布施+苦行-根基合適者修苦行,稱爲「頭陀僧」

苦行僧高舉右手逾10年 萎縮、發黑也不放只為「讓神注意自己」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