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裡供奉的諸聖、賢、儒名單,都歷史上極其有名的人物哦
2018-05-15 由 中牟齊治平 發表于歷史
古代的讀書人,死後能配享文廟是極大的榮耀,這是對他生前人品和行為的官方肯定,成為後世讀書人畢生學習的榜樣,千秋萬載受人頂禮膜拜,還能榮及子孫。文廟最後一次排位是在民國八年(1919年) ,配享文廟的先賢、先儒共計172人,其中大成殿內有四配、十二哲,東、西兩廡有先賢79人、先儒77人。
這次我們是以乾隆版《中牟縣誌•禮樂志》為參考,列出詳細名單。
在封建社會裡,大多是重文輕武,省、州、府、縣都建有文廟。春、秋兩季都要隆重祭拜,逐漸演化為設立專業的祭拜機構和固定的形式和禮儀。祭拜前一日,正獻官、分獻官、陪祀官會齊淋浴、齋戒。祭祀日黎明,所有祭拜者聚集在大成門外高聲歌唱。各執事官就位,後引導大家按禮節行事。樂生、舞生就位,開始唱歌、跳舞。此時眾人行三跪九叩之禮。待樂停後,屋內諸人一起唱。祭拜上前彈奏寧平之曲,舞生又開始起舞。祭拜者淨手,到孔子牌位前,司酒官開始倒酒,開始正式祭拜程序。隨後就是初獻禮樂、亞獻禮樂、終獻禮樂、奏送神樂、最後是頌讀祝詞。眾人適時齊唱,三跪九叩之禮貫穿始終。一套禮儀完整、繁瑣。
供品:豬一、羊一,雍正二年(1724年)加牛一,成為太牢。
另有祭器、樂器、舞器若干,樂章歌詞一篇,舞生、樂生64人。
以上是祭祀孔子的物品,下面聖、賢、儒的祭祀物品遞減。
太牢
大成殿內:
至聖先師孔子
四配:
左: 復聖顏回、述聖孔伋
右: 宗聖曾參、亞聖孟軻
十二哲:
東: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
西 :冉耕 、宰予、冉求、言偃 、顓孫師、朱熹。
兩廂從祀先賢:
東側殿內:
先賢:蘧瑗、澹臺滅明、宓不齊、公冶長、公晳哀、高柴、樊須、商澤、巫馬施、顏幸、曹恤、公孫龍、秦商、顏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後處、奚容蒧、顏祖、句井疆、秦祖、縣成、公祖句茲、燕伋、樂欬、狄黑、孔忠、公西蒧、顏之仆、施之常、申棖、左邱明、秦冉、公明儀、公都子、公孫丑、張載、程頤。
先儒:穀梁赤、高堂生、董仲舒、毛萇、杜子春、諸葛亮、王通、韓愈、胡瑗、韓琦、楊時、尹焞、胡安國、李侗、呂祖謙、黃干、蔡沈、魏了翁、王柏、陸秀夫、許衡、吳澄、曹端、陳獻章、蔡清、王守仁、呂坤、黃道周、湯斌。
西側殿內:
先賢:公孫僑、林放、原憲、南宮适、商瞿、漆雕開、司馬耕、梁繵、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齊、公良孺、公肩定、鄡單、罕父黑、榮旂、左人郢、鄭國、原亢籍、廉潔、叔仲會、公西輿如、邦巽、琴張、步叔乘、秦非、顏噲、顏何、縣亶、牧皮、樂正克、萬章、周敦頤、程顥、邵雍。
先儒:公羊高、伏勝、毛亨、孔安國、后蒼、鄭康成、范寧、陸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謝良佐、羅從彥、李綱、張栻、陸九淵、陳淳、真德秀、何基、文天祥、趙復、金履祥、陳澔、方孝孺、薛瑄、胡居仁、羅欽順、呂柟、劉宗周、孫奇逢、陸隴其。
乾隆縣誌里中牟文廟插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lakall.html


86bfbc1de886729ff5d6020 - 2022-0+4-14T083049.245

 

唐朝建立武廟主祭:姜子牙--唐玄宗開元年間興建「太公尚父廟」,專門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太公廟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即姜子牙 )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唐肅宗上元 元年(760年),尊姜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的文宣王廟相同。姜太公尚父廟也就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張良等陪祭名將10人,被稱為「武廟十哲」。武廟一直延續到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一直是中國軍事家的最高榮譽。

0 - 2022-04-14T083058.497

唐朝建立武廟主祭:姜子牙,的目的是什麼?張飛為何能位列七十二將? - 飛飛歷史網 https://bit.ly/38Dkv2r
什麼叫七十二名將
要說七十二名將不得不說武廟,要說武廟又不得不提文廟。
唐朝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為了祭祀歷代名將,專門設定了一個廟宇來,主祭周朝開國太師姜子牙,以大漢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10人從之。此時一般稱之為“太公尚父廟”。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肅宗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將武成王祭典跟孔子的“文宣王廟”等同,此後,太公尚父廟被稱為“武成王廟”,又稱為“武廟”。此時依然只有十個名將從之。
唐德宗時期,公元779年-805年,武廟主祭為武成王姜子牙,配享為漢留侯張良,但是將名將總額增到六十四位,包括張良在內。
宋真宗時期,公元997年-1022年,武廟才有了七十二名將的說法。這個時期的武廟為:
主祭:姜子牙,
配享:張良,
十哲: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相比唐朝,將白起和吳起踢出了十哲的隊伍,將張良單獨列出來,所以增加了管仲、范蠡、郭子儀。)
七十二名將: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
唐朝建立武廟的目的是什麼?張飛為何能位列七十二將? 第2張
從武廟的歷史可以看出,七十二名將源於唐朝對武將的祭祀,真正來自於宋朝,所以這兩個朝代對名將人選有極大的影響因素。
十哲,七十二名將的數字主要是為了對照文廟的十哲,七十二賢。
七十二名將最重要的根本不是戰功
客觀點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真正按照兵法來講,以弱擊強,以小博大從來不是真正的名將應該做的事。
《孫子兵法》有云“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也就是說,真正的能征善戰的將軍戰前就應該預估形勢,有極大把握了才能出戰。
可是,問題來了,大勢壓下,以強擊弱,就算打勝了,一般也認為那是理所當然,根本不會為人所津津樂道。就拿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來說,曹操率領20萬大軍(號稱80萬)南下 ,而孫權屬下實際只是集結了3萬,如果說曹操勝了,大多數人也只會覺得他的勝利是理所當然,絕對沒有他的敗兵更有紀念意義。
所以說,單純以歷史上有名的戰役來評價一個統軍將領的戰爭水平,本身就不是客觀的。
唐朝建立武廟的目的是什麼?張飛為何能位列七十二將? 第3張
唐朝自從建立武廟開始,它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來凝聚武將的“忠君報國”精神。
其實算起來,張良可能算武將?衛青、霍去病的戰績可是不如當時的六十四名將?無它,名將的選拔本身出發點或者說排第一的根本就不是統帥能力,否則的話也不會將君主排在名將之外了。
典型的例子,宋太祖趙匡胤有一次進了武廟,看到白起的畫像,就用柺杖指著白起說:“白起坑殺已經投降之士卒,太不仁慈,這樣的人也配呆在這裡?撤下去!”
宋初名臣高錫不知道是為了迎合宋太祖,還是什麼原因 ,也上疏,說“王僧辯不克善終,不宜在配享之列”,王僧辯是南朝名將,可是最後因為兵敗被殺,所以高錫說他“不克善終”,也要將他移除武廟。(算起來,關羽其實也是典型的不克善終,而且他的敗績可是比王僧辯更加有負面作用。)
好在當時有一個非常有名望的文學家樑周翰對這種做法十分不贊同,他說“但凡名將,世人皆知他們都是能征善戰,如果非要吹毛求疵,世人哪有完美的人?如果非要將已經立於武廟的名將撤下去,我擔心以後有更多人,為了私心,以吹毛求疵的原因撤下真正的名將,而用一些不名副其實之輩濫竽充數,也就失去了武廟的意義。”
這才保全了原本名將的地位,我估計這也是為何宋朝雖然新增至七十二賢,卻並沒有加上當朝武將的原因吧。
所以說,武廟的設立是為了祭祀歷代名將,凝聚武將的忠心,讓他們精忠報國,所以選擇的名將的第一要求是忠心,第二是名氣,第三才是戰績。
唐朝建立武廟的目的是什麼?張飛為何能位列七十二將? 第4張
三國時期的張飛確實沒有多少戰績可言
說起張飛,名氣確實很大,有很多人都能歷數他的輝煌戰績:
1.拒水斷橋:長阪橋前面20餘騎斷後,曹軍數千人不敢過橋。
2.大敗曹魏名將張郃:為了爭奪漢中,曹魏張郃主動進攻巴西郡,劉備帶著大軍前來,令張飛率軍與張郃相抗,在相據50餘日之後,利用地理優勢大敗張郃。
3.義釋嚴顏:劉備圍攻成都期間,諸葛亮率領張飛和趙雲入川增援,一路攻破周邊郡縣,張飛攻打江州的時候,劉璋麾下大將嚴顏據守不出,被生擒活捉,張飛感動其忠義,將他釋放,並引為座上賓。
真正說起來,其實1和3真沒有什麼好說道的,對於普通人來說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自然是很厲害的,可是這與名將其實沒啥關係,義釋嚴顏也是,這路偏軍本來都是來清掃的,根本可以說沒有抵抗力,劉璋對於劉備毫無防備,這邊沒有兵力可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氣度,沒有責怪嚴顏,慧眼識英雄。
跟張郃的大戰倒是算得上一場大勝,不過雙方兵力其實有限,因為地理關係,對整體局勢影響也不是太大,但是大勝是不可否認的。
所以說,張飛可以算名將,但是真正跟七十二名將的其他人相比,就我個人而言,戰績還是有所不如的,但是誰叫這個名將本來就不是以戰績為主呢?所以他能當選也是情理之中。
曹魏上榜為什麼很少?
首先,這個題主說法是有誤的,曹魏真正上榜的並不是只有張遼,還有滅了蜀國的鄧艾。
其次,張遼的戰績不多說,單單一個“威震逍遙津”就足可匹敵任何名將,以7千迎擊10萬大軍,先後兩次大破東吳,這個戰績實實在在是打響了他的威名。
所以,張遼和鄧艾能名列72名將,那是真的貨真價實以戰績打出來的。
唐朝建立武廟的目的是什麼?張飛為何能位列七十二將? 第5張
最後,曹魏上榜少其實也是沒辦法的,
1.後期的杜預、羊祜、王濬這些人被算入了晉朝。
2.整個三國時期最巔峰的兩大統帥曹操和司馬懿,也因為是君主所以不能當選。
3.一個三國時期已經有了太多的人選入駐七十二名將,如果再加,其他朝代怎麼能服?
4.如果選的話該選誰?曹仁、夏侯淵、夏侯惇、徐晃等等無論是宗室還是五子良將,其實都差不多,除了五子之首的張遼比較出眾,其他的也許位高權重,但是沒有太特別出彩的地方。
總結
張飛能立身於武廟,而曹操麾下只有張遼,有實力因素,也有平衡因素,最主要的是其他人名氣不如他!
唐朝建立武廟的目的是什麼?張飛為何能位列七十二將? - 飛飛歷史網 https://bit.ly/38Dkv2r


武廟十哲七十二名將,是指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的廟宇,它以周朝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張良為配享,以歷代名將十人,如白起、韓信等從之,稱為十哲。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武廟的祭祀名單又有了新的調整,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
在西漢眾多歷史人物中,入選武廟的有張良、韓信、曹參、彭越、周勃、周亞夫、李廣、衛青、霍去病、趙充國等十人。 你知道三國時期有哪些人進了武廟嗎?關羽、周瑜排除在外 - 壹讀


一梭煙雨:「武廟十哲」里的兩位文人如何上位?
唐玄宗開元年間興建「太公尚父廟」,專門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太公廟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即姜子牙 )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唐肅宗上元 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的文宣王廟相同。太公尚父廟也就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張良等陪祭名將10人,被稱為「武廟十哲」。武廟一直延續到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一直是中國軍事家的最高榮譽。
「武廟十哲」中有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韓信、李靖、李勣這些「軍事大牛」不難理解,甚至沒有衛青、霍去病也容易接受,但出現兩位「文人」卻讓人有些納悶。張良、諸葛亮如何能夠與白起、韓信等人並列為「武廟十哲」?唐朝設置「武廟十哲」,當然要尊重「本朝」,於是唐朝名將獨占了兩席。衛青、霍去病當然是「軍事大牛」,但在本朝韓信面前只能坐在「替補席」上。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衛青、霍去病才進入「武廟」。
姜子牙是「武聖人」,當然不難理解。輔佐周武王建立起周朝八百年基業,姜子牙的功業無與倫比,而且留下一系列軍事著作,還建立齊國。張良早年研習《太公兵法》(看來是姜子牙的隔世弟子)後來成為劉邦的首席謀臣,又是智取南陽,又是奇襲嶢關,又是乘勝攻占藍田,可以說劉邦「先入關中」是張良首功。楚漢戰爭期間,張良獻計「明燒棧道」擺出一副坐困漢中的架勢,讓項羽放鬆警惕。張良獻計策反英布、增援彭越、放手韓信,這才有「漢初三大名將」各自獨當一面,加速項羽集團崩潰。滎陽之戰,張良一直鼓勵劉邦堅守,甚至在劉邦遇襲受傷後堅持讓劉邦出來巡營安撫人心。張良的軍功雖然不如韓信,但張良卻不僅作為「主謀」協助劉邦「先入關中」,還向劉邦推薦韓信、彭越、英布獨自開闢戰場,甚至與劉邦一起堅守滎陽,「薦將之功」不在蕭何之下,策劃之功與韓信齊名。後來朱元璋冊封的「開國六國公」中唯一的文人李善長,也是因為軍功被授予首批國公爵位。
諸葛亮沒有象姜子牙那樣開創八百年王朝基業,也沒有象張良那樣開創漢朝盛世,而是象管仲、樂毅那樣只能輔佐「諸侯」。諸葛亮其實是張良與蕭何的綜合體,還扮演著韓信的角色,遠超過管仲、樂毅。即使是軍功方面,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作為劉備使臣,促成孫劉聯盟也是首功。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勸說劉備奪取荊南四郡,還作為軍師中郎將,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入西川,諸葛亮先是推薦龐統,龐統死後諸葛亮留關羽留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溯長江而上,攻克巴東,與劉備會師成都。漢中之戰,諸葛亮坐鎮成都籌集糧餉,功比蕭何。蜀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中之亂,穩定蜀國後方,組建了「無當飛軍」,積累了軍事經驗。諸葛亮蜀在建興六年(228年)春首次北伐本來取得了隴西三郡,卻因為馬謖守街亭「舍水上山,不下據城」而失敗。諸葛亮在蜀建興六年(228年)年冬第二次北伐,在陳倉被擊敗,這也說明「陣地攻堅戰」耗費太大,諸葛亮此後採取野戰。但諸葛亮在蜀建興七年(229年)第三次北伐卻奪取武都、陰平兩郡並擊敗魏雍州刺史郭淮大軍。蜀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曹真、司馬懿、張郃三路進攻漢中,遇大雨撤走,諸葛亮趁機派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蜀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有著優勢兵力也只能拿出廉頗對付王齕的戰術「深溝高壘」堅守不出。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退還保營。諸葛亮還在撤軍途中突然反擊,襲殺司馬懿的副手、魏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竟然只能拿出「深溝高壘」戰術與諸葛亮相持,魏軍數倍於諸葛亮卻無能為力,也難怪被李世民、李靖等人嘲笑。
張良與諸葛亮雖然是文人,但按照「軍功」計算他們也是名將。位列「武廟十哲」,實至而名歸。以少勝多,對手又是軍事指揮牛人,還能逼得魏軍採取「深溝高壘」陣地防禦戰,整個三國時代還有誰?諸葛亮畢竟只有一州之地,要對抗曹魏六州之地,不是超級軍事大牛早就被魏國消滅了。諸葛亮死後蜀國存續了多年,一則是因為司馬懿忙於奪權,二則是姜維北伐僅限於雍州之地邊境作戰。等到司馬懿父子解決了「淮南三叛」,用全軍主力對付蜀漢,蜀漢也就難以為繼。
「武廟十哲」是唐朝人所供奉,如果「武廟十哲」是今天供奉,我則認為「武廟十哲」應該每個朝代最多1人(張良例外),即姜子牙旁邊站著漢留侯張良,兩邊是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武鄉侯諸葛亮、魏太原王爾朱榮、唐衛國公李靖、宋鄂王岳飛、明中山王徐達。如果按照趙匡胤的「政治掛帥」模式,則吳起、白起、韓信、爾朱榮都要被換掉。如此一來,「武廟十哲」就不再是軍事家,而是政治模範。 武廟十哲簡史 - 每日頭條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x244epr.html


里賢先正  里正先賢

大同社會-井田制度-一邑之中,有兩個老年的人做領袖,謂之父老、里正

臺中市沙鹿區公所-人物篇-先賢先德


0 - 2022-04-14T075357.2090 - 2022-04-14T075358.7310 - 2022-04-14T075402.000

古代先賢夢寐以求想要恢復的上古井田制聽起來不錯
2016-09-05 由 此心光明 發表于文化
中古以來,我國的改革派先賢大致分為兩種派別,一種是儒家,一種是法家。但不論儒法,他們都相信上古時代存在著一個大同社會,而井田制就是那個時代的制度。可惜的是,從王莽托古改制失敗後,他們發現井田制的道路走不通,不得不放棄了這種與時代脫節的理想中的制度。我們今天就來看看讓無數先賢為之神往的井田制的具體面貌。
井田的制度,是把1方里之地,分為9區。每區100畝。中間的1區為公田,其外八區為私田。一方里住八家,各得私田百畝。中間的公田,除去二十畝,用作八家的住宅,每家分得二畝半。還有八十畝,由八家公共耕作。其收入,是全歸公家的。私田的收入就全歸自己了。這就是所謂助法如果田地不分公私,每畝田上的收穫會提出部分歸公,這就是所謂徹法。土田雖然有分配,但並不是私人所有的,所以有「還受」和「換主易居」之法。受,就是達到種田年齡的人,受田於公家。還,就是人老了,到了不能種田的年齡,則把田還給公家,公家可以重行分配,此即所謂「再分配」。
據呂著《中國通史》記載:在所種之田以外,大家另有一個聚居之所,稱作邑。合九方里的居民,共營一邑,一邑有七十二家。八家共一巷。中間有一所公共的建築,是為「校室」。春,夏,秋三季,百姓都在外種田,冬天則住在邑內。一邑之中,有兩個老年的人做領袖,謂之父老、里正。古代的建築,在街的兩頭都有門,謂之閭。閭的旁邊,有兩間屋子,謂之塾。當大家要出去種田的時候,天亮透了,父老和里正,開了閭門,一個坐在左塾里,一個坐在右塾里,監督著出去的人。出去得太晚了;或者晚上回來時,不帶著薪樵以預備做晚飯;都是要被詰責的。出入的時候,該大家互相照應。所帶的東西輕了,該幫人家分拿些。帶的東西重了,可以分給人家代攜,不必客氣。有年紀、頭髮花白的人,該讓他安逸些,空手走回來。到冬天,則父老在校室里,教訓邑中的小孩子,里正則催促人家「緝績」。住在一條巷裡的娘們,聚在一間屋子裡織布,要織到半夜方休。
這些場景描述都是根據古籍記述的,記載的人也是通過也是通過後人傳述的,難免有失實的地方,只希望大家對井田制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而不是教科書中枯燥的名詞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82zrgg.html

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 - 黃寬重主編 - Google 圖書


 

美麗的錯誤-金門城東門外魯亭 @ 北雁南飛-金門 :: 痞客邦 ::

81d424e3a198f935490685d8bbfbdb44ef30b9f9bb59f6b15faf4535e9fc7105be828e109d7e6cbb7953c6ea42bd9c0d1ff9e4f21d81635291e7a718d79418fc212234fdc1d9ec822f078ae16a181dbac7bbc812fbcb009d59691b036e1f6aeb7bef5a1840375df6a2cc5c46591c657e28ef7cf89a86afade2824a67c6c274fb7a7864cf25a439a60e952b9883cbc390772bbad8c8a1dfdfbb4b0a4689550326

美麗的錯誤-金門城東門外魯亭 @ 北雁南飛-金門 :: 痞客邦 ::

許維舟
字允楫,後浦人,同安縣廩膳生員,科舉廢後,遊印尼三寶經商,國父號召革命遂入同盟會,民國肇建,曾膺選華僑代表至北平。曹錕賄選,拂袖歸,於鄉里頗多建樹,魯王墓亭,即其募築。鼎新之際,並時諸紳崇尚霸氣,惟維舟謙謙君子,溫和敦厚,廉正謹飭,有儒者氣象,為鄉里所景仰,博學,工書,入二王藩籬,金門人牌匾聯對,多出其手,至今墨蹟甚夥。抗戰軍興,避印尼,數年卒,時年蓋八十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