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墓 全教會:創新題組與統測相近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壹同寺/一善堂/淨業院/一百一十二年的新竹市早年知名道場「淨業院」位於新竹市境福街,一九○二年由新竹富豪鄭如蘭之妻陳氏潤所設立,原為齋堂,後來才改為禪宗派別+共同持有人之一的新竹都城隍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800px-鄭崇和墓神道碑.jfif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

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墓-古蹟鄭崇和墓位於苗栗縣後龍鎮,由鄭崇和之子「開臺進士」鄭用錫修築 https://bit.ly/3nTtGAy
---------------------
鄭崇和墓,位在臺灣苗栗縣後龍鎮,是清代臺灣文人鄭崇和之墓,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被指定為古蹟。由於墓前有石望柱,當地居民稱為「旗杆墓」。[2]
沿革
此墓由鄭崇和之子鄭用錫所築,同治六年(1867年)由孫子重修時將夫妻合葬於吉穴。被指定為古蹟後,於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開始重修,完工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6月。[2]
建築特色
鄭崇和墓為三曲手古墓,曲手立柱上有石印、石筆、石獅,前面則立有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一對。石筆望柱上有雲南鹽法道姻再姪王朝綱所題之字,寫著「恩受榮封更享枌榆俎豆,慶餘積善已看蘭桂科名」。[2]
而在墓前的墓道碑則寫著:「皇清 覃恩誥贈奉政大夫禮部員外郎 晉贈通奉大夫奉 旨入祀鄉賢祠詒菴鄭先生暨 德配 覃恩誥封太宜人 晉贈夫人恭懿陳夫人神道」。[2]
至於墓碑則書:「同治丁卯子月,皇清誥贈通奉大夫,顯祖考祀鄉賢祠鄭瓜、二品夫人,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合葬佳城,四大房孫如椿、如梁、如雲、如蘭等仝立」
鄭崇和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Y7jOx
--------------------------
鄭崇和(1756年-1827年),字其德,號貽庵,諱合,臺灣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金門浯江鄭氏第四代,其子鄭用錫為開臺進士(或「開淡進士」)[2]。
其墓地於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被指定為古蹟。[3][4]。
生平
遠祖明末時,由福建漳州府漳浦,遷居泉州府同安縣金門。
五歲喪母,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隨父鄭國唐、兄鄭崇吉與叔父鄭國慶、堂弟鄭崇科來臺,定居竹塹後龍溪洲(今屬苗栗縣後龍鎮)[1]。鄭崇和幼時好讀書,但科舉總是不第,後來捐得監生,曾在淡水廳後龍地區開設私塾授徒[3][5]。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娶中港肚客家人陳武生之女陳素[1]。嘉慶十年(1805年)曾募集鄉勇以抵禦海盜蔡牽,不久後又奉檄處理閩粵械鬥[1]。其家族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時遷居竹塹(今新竹市)[1]。
嘉慶二十年(1815年)發生糧食歉收,鄭崇和發穀平衡物價,之後於二十五年(1820年)瘟疫流行時協助布施藥物與棺木[1]。竹塹要興建孔廟時,曾捐巨款贊助工程[1]。
去世之後,他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入祀鄉賢祠[1],而後因其子之功名(恩給二品銜)而在咸豐四年(1854年)誥授「中憲大夫」,晉贈「通奉大夫」
鄭崇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5aRkSB
------------------
鄭崇和墓
建於清道光七年,為崇和次子用錫所築,結構完整,墓前石雕精細,栩栩如生,是目前寶島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墓之一,本縣亦列為一級古蹟保存。
鄭崇和墓形制莊嚴
  鄭崇和墓園,不但是後龍鎮首屆一指的古蹟,同時,也是苗縣現存最完整的古墓。
  鄭氏古墓,座落於後龍龍坑里,後汶公路起點和縱貫公路銜接處東北側。該地昔稱「十班坑」,現稱「龍坑」;所謂坑,是指山間谷地,乾隆年間尚為平埔族所有,因其頭目名「什班」,故稱為「十班坑」。
  根據「浯江鄭氏族譜世系錄」記載;鄭崇和,字其德,號詒菴,生於乾隆二十一年(浯江為金門的昔稱)。
  乾隆三十九年,鄭崇和十九歲,即隨父率族人來台拓荒闢地,起初卜居苗縣後龍,發跡後才遷到新竹。其次子「開台進士」鄭用錫即出生於後龍溪洲里。
  崇和公以耕讀起家,門下多碩俊達材,兼事墾務,長子鄭理亭善於經營,鄭家因而成為新竹實業翹楚。
  關於崇和公的善行義舉,史書記載者極多:嘉慶十年(西元一八○五年),海盜蔡牽進犯淡水,他奉檄招募鄉勇防守;當時新竹一帶,閩粵移民雜處,時有械鬥事件發生,經崇和公召兩方父老,力陳利害,並曉以大義,始得平息;又竹塹山區,山胞輒出殺人,他便召集壯丁,依山勢地形設隘,以保護行人;嘉慶二十年,農產欠收,他發栗平價;當時文風未開,竹塹人士倡議建文廟,崇和公慨捐巨款,命子用錫督工,新竹文風之盛,肇始於此。
  鄭氏迕於道光七年(西元一八二七年),享壽七十二歲,葬於於後龍竹圍仔山。道光九年,鄉人請祀鄉賢祠,十二年詔可。其榮銜有清廷誥封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及崇祀鄉賢。說起來,崇和公之死後哀榮,是有點父以子貴。
  十班坑今日所見的鄭氏塋墓,是在同治六年(西西一八六七年)重修的,其德配陳太夫人,亦同穴合葬。
  鄭墓,人稱官墓。墓前有文武翁仲石象,立於左右,另有成對石馬、石羊、石豬,或立或伏或蹲;石馬,係以馬賜騎之意,石羊及石豬則作敬獻長祭解。
  除了翁仲之外,墓園左右還有兩支石柱華表,分別刻有正楷字樣:「恩受榮封更享松榆俎豆 慶餘積善己著蘭桂科名」,以表彰鄭崇和功業之灼華。
  墓園進口處,豎有一方神道碑,碑文如下:「 清 覃恩誥贈奉政大夫禮部員外郎 晉贈通奉大夫奉 旨入祀鄉賢祠詒菴鄭先生暨德配 覃恩誥封太宜人 晉贈夫人恭懿陳夫人神道」,本省現存古墓有神道碑者不多。
  崇和墓園,形制渾厚莊嚴,雍容堂皇,此類具有文獻價值的古墓,本省已屬鳳毛麟角。細審該墓,由於歷經百餘年風雨侵蝕,部份石雕已有缺損或裂痕;據地方耆老稱,鄭氏子嗣,每年均前來祭掃,如能加以修茸整建,庶幾可保有此一地方古文化資產,免於在荒煙蔓草中酒泯消失。
皇帝賜造的墓
旗官墓(鄭崇和之墓),坐落於苗栗縣後龍縱貫公路上,過「龍溪」大橋不遠的十班坑左側。
  旗官墓建於道光七年,是目前寶鳥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墓之一,苗栗縣政府列為一級古蹟保存。
  鄭崇和,乾隆二十一年生,是開臺進士鄭用錫之父。原籍金門,十九歲渡海來臺卜居後龍。
  鄭崇和生時熱心益,為桑梓的發展不遺餘力。當時新竹一帶,閩、粵雜處,由於語言、風俗隔閡而常鬧意見,甚至械鬥事件也經常發生;崇和認為這件事是開發臺灣的一大障礙,於是以視死如歸的精神,疏導紛爭,經他勸導之下,終於得到到閩、粵同胞的諒解,冰釋多年來彼此的歧視與仇恨,大家團結在一起,為地方的繁榮而攜手奮鬥。
  竹塹一帶山野,土番出草,殘殺無辜,崇和召集壯丁,鳩資設崗哨,保護行人生命、財產的安全;一方面又設立私塾,親自授課,倡導四維八德,廣受桑梓父老的尊重與受戴。
  道光三年崇和之子用錫,不負眾望金榜題名,高中開臺進士。
  崇和於道光七年逝世,享年七十二歲,中北部鄉老紛紛前往弔喪。
  道光十二年,皇帝追封崇和為臺灣第一位「鄉賢」,特賜造旗官墓,墓前安置文武翁仲石人、石馬、石虎、石羊及左右兩支石旗竿,雕工精細不同凡品。
  石筆右柱為「恩受榮封更享枌榆俎研」,左柱寫「慶餘積善已看蘭桂科名」,使得拜謁的人倍感親切。
後龍鎮公所-鄭崇和墓 https://bit.ly/3qW9lNc
----------------------------
類 別古蹟
種 類國定古蹟
公告日期1985-08-19
名稱鄭崇和墓
縣市區域苗栗縣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龍坑里16鄰轄區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來源單位文化資產局
來源網址來源網址
鄭崇和墓位於昔日後龍竹圍子山,即今天的苗栗縣後龍鎮臺六號與臺一號省道交叉口上,始建於道光七年(1827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鄭崇和名合,字其德,號貽菴,生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卒於道光七年(1827年),享壽七十二歲。竹塹鄭氏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康熙年間始祖鄭懷仁遷入金門(浯江),乾隆四十年(1775年),三世長子鄭國周率四弟國唐、五弟國慶及國唐長子崇和來臺,定居竹塹後龍的溪洲。鄭崇和九歲喪母,少時好讀書,但屢試不第,後來捐為監生。他來臺後先在後龍教書,後遷至竹塹,因有不少富家子弟前來就學,而累積了一些資財,同時也從事土地的開墾,所以鄭家很快的成為竹塹地區的富有家族。鄭崇和的行為十分符合儒家的理想類型,貧困時不肯以刀筆營生,富有之後生活儉約,敬惜字紙,不口角傷人,對親族尤其恩義備至。在公共事務方面,他扮演著地方領導人的角色。嘉慶十年(1805年)海盜蔡牽侵犯淡水廳地區,他募勇防守後龍。嘉慶二十年(1815年)發生飢荒,崇和發粟平價。二十五年(1820年)瘟疫流行,他又施藥濟助,全活不少人命,對死者則捐棺助葬。道光四年(1824年),大吏運米糧赴天津,他率先響應。此外,鄭崇和也曾在竹塹設隘防原住民,並且勸息閩粵械鬥。由於功在鄉梓,道光七年(1827年)去世後即入祀鄉賢祠鄭崇和娶中港人陳氏素為妻,先是收養大哥長子鄭用鍾,後生三子,即鄭用錫、鄭用錦、鄭用銛。陳氏卒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原葬於寶斗仁山,同治六年(1867年)移葬與鄭崇和同穴。鄭崇和的四個兒子均各有成就,鄭用鍾雖然沒有功名,但以經營實業著稱。鄭用錦是秀才,鄭用銛則是歲貢生。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子鄭用錫,他是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晚年興築著名的北郭園以自娛。用錫卒後入祀鄉賢祠,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同時父以子貴,鄭崇和也誥贈通奉大夫。鄭崇和墓是清制的官墓,佔地3,453平方公尺,路旁有神道碑一方,規模宏大,構造完整,氣勢僅次於王得祿墓墓依從二品例,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及石望柱各一對,雕工精細、栩栩如生。墓塚前立觀音兜形墓碑一方,為同治六年重修時所立,碑文為:「皇清誥贈通奉大夫顯祖考祀鄉賢祠鄭公二品夫人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合葬佳城」,橫額為「浯江」。 
文化部 iCulture-文化空間 鄭崇和墓 https://bit.ly/3GYqrzn
--------------------
鄭崇和墓石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NqyGs
鄭崇和墓石獸
鄭崇和墓的石獸,是流傳於台灣苗栗的民間傳說,傳說中立於鄭崇和墓裡的石像生(石獸)們會在晚上幻化成精並從墓裡跑出來搗蛋。
傳說
傳說中鄭崇和墓因為風水好,靈氣逼人,墓前的石雕會在夜間幻化成人獸,例如很久以前住在附近的農夫,發現菜園裡的菜經常被不知名的動物偷吃,晚上躲在旁邊偷看,發現是鄭崇和墓地裡的石馬、石豬跑出來偷吃,農夫生氣的追打牠們,打傷了石豬的腳;還有婦女睡覺時,常常感覺到有黑影壓在身上,她偷偷用紅線纏住黑影,並跟蹤過去,發現紅線勾在墓地的石像上,於是村人就在石像的頭上釘釘子避免它再作祟。
最後,在與鄭家人商量過後,鄭家人在墓地前方助起兩根石筆,那些雕像便不會再偷跑出來了[1][2]。
現代研究
事實上,鄭崇和墓裡的石像中,並沒有石豬而有石虎,可能是因為其外貌有點類似豬而搞混,而傳說中被農夫打裂的腳,也因為在1996年時的一次整修而無法確定是否真有其事;而墓前的兩根石筆,上頭也只有記載墓主的功績,無法確定是否跟傳說有關
鄭崇和墓石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NqyGs


鄭崇和墓位於昔日後龍竹圍子山,即今天的苗栗縣後龍鎮臺六號與臺一號省道交叉口上,始建於道光七年(1827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鄭崇和名合,字其德,號貽菴,生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卒於道光七年(1827年),享壽七十二歲。竹塹鄭氏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康熙年間始祖鄭懷仁遷入金門(浯江),乾隆四十年(1775年),三世長子鄭國周率四弟國唐、五弟國慶及國唐長子崇和來臺,定居竹塹後龍的溪洲。鄭崇和九歲喪母,少時好讀書,但屢試不第,後來捐為監生。他來臺後先在後龍教書,後遷至竹塹,因有不少富家子弟前來就學,而累積了一些資財,同時也從事土地的開墾,所以鄭家很快的成為竹塹地區的富有家族。鄭崇和的行為十分符合儒家的理想類型,貧困時不肯以刀筆營生,富有之後生活儉約,敬惜字紙,不口角傷人,對親族尤其恩義備至。在公共事務方面,他扮演著地方領導人的角色。嘉慶十年(1805年)海盜蔡牽侵犯淡水廳地區,他募勇防守後龍。嘉慶二十年(1815年)發生飢荒,崇和發粟平價。二十五年(1820年)瘟疫流行,他又施藥濟助,全活不少人命,對死者則捐棺助葬。道光四年(1824年),大吏運米糧赴天津,他率先響應。此外,鄭崇和也曾在竹塹設隘防原住民,並且勸息閩粵械鬥。由於功在鄉梓,道光七年(1827年)去世後即入祀鄉賢祠鄭崇和娶中港人陳氏素為妻,先是收養大哥長子鄭用鍾,後生三子,即鄭用錫、鄭用錦、鄭用銛。陳氏卒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原葬於寶斗仁山,同治六年(1867年)移葬與鄭崇和同穴。鄭崇和的四個兒子均各有成就,鄭用鍾雖然沒有功名,但以經營實業著稱。鄭用錦是秀才,鄭用銛則是歲貢生。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子鄭用錫,他是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晚年興築著名的北郭園以自娛。用錫卒後入祀鄉賢祠,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同時父以子貴,鄭崇和也誥贈通奉大夫。鄭崇和墓是清制的官墓,佔地3,453平方公尺,路旁有神道碑一方,規模宏大,構造完整,氣勢僅次於王得祿墓。墓依從二品例,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及石望柱各一對,雕工精細、栩栩如生。墓塚前立觀音兜形墓碑一方,為同治六年重修時所立,碑文為:「皇清誥贈通奉大夫顯祖考祀鄉賢祠鄭公二品夫人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合葬佳城」,橫額為「浯江」。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1985-08-19台民字第338095號函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鄭崇和的行為十分符合儒家的理想類型,貧困時不肯以刀筆營生,富有之後生活儉約,敬惜字紙,不口角傷人。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苗栗縣
後龍鎮
苗栗縣後龍鎮龍坑里16鄰轄區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文化部
聯絡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聯絡電話:037-352961#716
聯絡地址:苗栗縣苗栗市自治路50號
地籍資料ebe35408-6330-4d91-bd18-6b5a7ad1bf89.jpg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苗栗縣後龍鎮龍社段215號墓本體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姓名/名稱
建築所有人私有祭OOOOOOOOOOOOOOO土地所有人私有鄭OO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姓名/名稱
管理人鄭崇和墓管理委員會
外觀特徵碑前設有供桌一張,墓前更設有造型生動活潑的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及石望柱等。
室內特徵無
使用情形由於位於玉米田中,當玉米休耕時,雖可自省道輕易看到墓的整體,然如逢玉米成熟或雜草叢生之際,則整座墓園便為綠茵所埋,甚至許多樹根、樹莖從墓伸手的石縫中長出,使得已因年久失修而有風化現象的石碑,益形破壞
現  狀因年代久遠,又乏人照料,墓園內的石刻已有不同的風化及損壞,墓園周圍樹根使石材產生脫榫與破壞,墓埕排水不良。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需定時除草以維環境清潔
相關網址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qTHZaf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大盛事 全族約好一起來 有的趁機宗親會 聯誼並頒獎學金、敬老金、碩士以上學歷及高考及格,都可以在宗祠掛匾表揚,激勵子弟向學+這樣的機會,以唱山歌、辦茶席的藝文方式祭祖/客家人掃墓從農曆正月16日到清明節都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


中港監生陳武生/中港番社陳家古厝/世變與家道-中港陳汝厚家族的發展(1746~1945)/鄭崇和墓(夫妻合葬二品夫人(1780年)娶中港肚客家人陳武生之女陳素)位於苗栗縣後龍鎮,由鄭崇和之子「開臺進士」鄭用錫修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側邊,廊下的長腳牌上書寫「父子兄弟叔姪鄉賢」,所指的分別是崇和公、用錫公、用鑑公三位鄉賢祖+一般漢人家族只有祖先的神祇牌位,但新竹鄭家還有鄉賢祖的塑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翁仲專指墓前的石人二品官以上才能設置/一級古蹟-王得祿墓/清朝台灣最高官階是王得祿一品官/石虎/鄭崇和墓+-二品官/新竹公園內-李錫金墓-石翁仲-威揚千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藍田華生,藝術中心,古傢私.古美術,古典傢俱,實木傢俱,仿古傢俱,仿古家具,仿古傢俱,古董傢俱,明清傢俱,台中傢俱,藍田華生即將搬遷,全面超低特價大出清,出清

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

太師椅+官帽椅/因為秦檜是太師所以他坐的椅子叫做太師椅…/太師椅名稱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張瑞義的《貴耳集》/“ 太師 ”是官名,是尊貴、高雅的象徵,在同時代的椅類家具中,能被尊稱為“太師椅”的,一定是椅類家具中的翹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龜殼墓+椅子墳/林允卿墓道碑/林文欽文魁匾光緒19年(1893),林獻堂父親高中癸巳恩科舉人-「文武雙全世家」,清政府所贈。匾文為陽刻文體,上書「文魁」二字;二字中間有一精美木雕印記,上刻「特恩」兩字/匾之上款「頭品頂戴兵部尚書閩浙總督部堂兼代辦監臨兼理船政福建巡撫事譚鍾麟」為一省之最高行政長官,一為「代辦兼臨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司經局洗馬提督福建全省學政王錫蕃」是一省之最高教育長官/。上款最後一個字是「為」,下款最後一字是「立」,這是題贈匾額的標準格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造型優美,使用舒適的明式傢具經典之作——圈椅|Zi 字媒體

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


背向泉州市區的清幽古地——宿燕寺-泉州網|泉州晚報社|泉州今日頭條新聞搶先報導

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

背向泉州市區的清幽古地——宿燕寺-泉州網|泉州晚報社|泉州今日頭條新聞搶先報導


 

翁仲專指墓前的石人二品官以上才能設置/一級古蹟-王得祿墓/清翁仲專指墓前的石人二品官以上才能設置/一級古蹟-王得祿墓/清

文武馬虎羊
忠勇義節孝
《明會典》記載:公侯及一二品官員可以擺放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
三品不能有石人,六品不能有石像生!

石像生,為古代墓地神道兩側的石雕武將、文臣、馬、羊、虎等,其中武將和文臣又稱「石人」、「翁仲」。
明代,朝廷對官員墳墓都有明文規定,如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馬、石望柱各二」。明朝《會典》卷二百三·九也有相關記載。因此,
有石翁仲的墓等級都很高,墓主人應為二品官以上
--------
神道柱又稱望柱、石望柱、神道石柱[1]:83、神道立柱[2]:93,是中國陵墓神道旁所立的石質柱狀雕刻。通常由柱頭、柱身、柱基三部分組成。是神道標識[1]:83。
神道柱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實例可追溯至東漢時。漢代以前,包括地下墓室、地面建築在內,墓葬建築材料多使用木材。漢代,磚石成為地下墓室的主要材料。地面建築材料亦從木材向磚石材料轉變。東漢神道柱的實例樣式束竹柱、瓦稜柱[2]:93。南朝時,神道柱上部柱頭之下有柱額,雕刻墓主官職、爵位封號,標示身份[1]:83。明初功臣墓的神道柱柱頭一般為蓮花座上置壽桃,寓意吉祥
神道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ihaRH
-------------------

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鄭用錫墓左側石望柱南京明孝陵墓道石礼柱_-_panoramio 墓望柱-石筆/照「大清會典」的規定,墓前可設立翁仲、石馬坐騎墓望柱-石筆/照「大清會典」的規定,墓前可設立翁仲、石馬坐騎墓望柱-石筆/照「大清會典」的規定,墓前可設立翁仲、石馬坐騎墓望柱-石筆/照「大清會典」的規定,墓前可設立翁仲、石馬坐騎

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
類別古物 級別一般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 其他
鄭其仁墓前石望柱|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S7VZuU
尺寸:(長)251公分*17公分(柱身六面體之寬);又柱上石獅高約 42 公分。
特徵:整體為六角面立柱,柱上有石獅。柱身正面刻有傳統陰刻楷書「勳昭東港千秋勇氣壯山河」等字;柱上石獅則為傳統古拙的立體雕。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15-05-11府文資處字第1040415095B號
公告公文鄭其仁墓前石望柱公告-104.05.11.pdf
鄭其仁墓前石望柱公告表-104.05.11.pdf
評定基準1.具有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2.具有史事淵源3.具有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指定理由本件文物為前清鄭其仁墓前石望柱,民國65年(西元1976年)出土於永康洲仔尾一帶。鄭其仁,府城西定坊武生,在林爽文事件率義軍協助清軍作戰,後於乾隆五十三年(西元 1788 年)殉難於屏東放索(林邊),事後清廷「加都司銜、賜諡忠勇,予祭葬,祀於京城昭忠祠」,因鄭氏死後受賜都司銜,為四品官,依照「大清會典」規定,墓前石象生可安置石望柱、石馬、石虎各一對,此一石望柱乃因此而設;其墓址位於「府治小北門之洲仔尾」;據其墓碑落款「嘉慶丁卯花月」,可知其墓築於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二月,此一石望柱應置於同時。
本件石望柱,原置於林爽文事件重要義首鄭其仁墓前,其上書鄭氏功績,為見證重要歷史事件之文物。
法令依據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 1、2、6款
所屬主管機關臺南市政府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臺南市政府
聯絡單位: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聯絡電話:06-2213569
聯絡地址: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1號3樓
典藏或財產編號公告無資料
古物保管單位鹽行天后宮
古物保存所在地
保存單位
保存空間屬性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鹽行天后宮
其他
無文資身分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臺南市
永康區
中正南路690號
數量1件
年代1807年(清嘉慶十二年)
尺寸251公分*17公分(柱身六面體之寬);又柱上石獅高約 42 公分。
材質花崗岩
出處或來源發掘
保存環境戶外空間
保存現狀公告無資料
鄭其仁墓前石望柱|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S7VZuU


新竹鄭氏家廟-幽通藏密/「木立鬥世」賜鄭成功國姓的唐王隆武帝/洪門天地會手勢暗語《會簿》裡,有一秘密隱語詩詞《三六底》,是一首七言絕句藏頭詩。即:「木立斗世天下知,順天興明和合同。扶明絕清登龍位,同心協力討江山。」詩文中出現了「木立斗世」這一神秘隱語。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發現了洪門天地會秘密圖資料。在《碑亭第二》圖裡,也出現了「木立斗世」。「木立斗世」最早發現,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二十一日,兩廣總督孫士毅的《奏摺》,比洪門天地會《會簿》還要早24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