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椅與墳型/學測國綜考鄭崇和之官墓(1867年)臺灣第一位「鄉賢」墓依從二品-賜造旗官墓-鄭崇和墓(夫妻合葬二品夫人(1780年)娶中港肚客家人陳武生之女陳素)位於苗栗縣後龍鎮,由鄭崇和之子「開臺進士」鄭用錫修築-墓前有石望柱,當地居民稱為「旗杆墓」鄭崇和墓為三曲手古墓,曲手立柱上有石印、石筆、石獅,前面則立有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一對/鄭墓,人稱官墓。墓前有文武翁仲石象,立於左右,另有成對石馬、石羊、石豬,或立或伏或蹲;石馬,係以馬賜騎之意,石羊及石豬則作敬獻長祭解。墓前安置文武翁仲石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桃園市葉春日公派下協進會首度舉行〈葉五美頌〉近萬人大合唱。(蔡明亘攝)
影》桃園新屋8千葉家人齊掃墓 首辦〈葉五美頌〉大合唱 https://bit.ly/49itf7W
桃園市葉春日公派下協進會每年在新屋舉行「葉五美公祭祖」,為全台最大規模清明祭祖活動,今年齊聚來自全球各地的8000名子孫,更首度舉行家族歌曲〈葉五美頌〉近萬人大合唱,凝聚宗親間的情感。桃園市長張善政今上午也到場致意,並表示葉五美家族的大型祭祀活動,充分彰顯中華文化慎終追遠精神。
影》桃園新屋8千葉家人齊掃墓 首辦〈葉五美頌〉大合唱 https://bit.ly/49itf7W
桃園新屋葉五美公祭祖活動全程以客語進行。(蔡明亘攝)
© 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
新屋葉姓宗親開台祖葉春日1735年來台,與其子葉特鳳於新屋大牛欄落地生根,葉特鳳共生5子,分別以「榮、華、富、貴、春」命名,象徵人生最美5件事,因此稱為葉五美公,自此建立5大房系統。
如今五大房的後代子孫合建祠堂祭拜祖先,整建為現在的5層祖塔,每到清明節,來自台灣各地、港澳、澳洲、美加、歐洲及南非等地的葉姓後代都會回到家鄉祭祖,人數近萬人,每年的祭祖活動成為地方盛事,號稱全台最大祭祖活動。
影》桃園新屋8千葉家人齊掃墓 首辦〈葉五美頌〉大合唱 https://bit.ly/49itf7W
「葉家後代子孫都回來了!」葉春日公派下協進會理事長葉國傑表示,今年約8000人參與,與去年人數差不多,協進會經過每季開會籌備,每年清明祭祀由5大房經理人輪派祭祀,採傳統客家儀式已傳承290年。此外,祖塔修繕部分,今年也將辦理晉金儀式,將暫置在祖塔兩側的祖先骨灰罈移至內部,也因為此處為寶地,祖塔未受到昨日強震影響。
張善政說,葉五美家族歷史脈絡清晰,從河南發跡一路到福建、廣東最後再到台灣,落腳桃園新屋,如今看見每房發展壯大,後代子孫事業有成、發展傑出,內心相當感動,相信能身為葉五美家族的後代子孫是非常光榮的事。
張善政提到,每年清明時節,新屋葉五美家族的後代子孫都會齊聚一堂祭拜祖先,可說是全台數一數二的大規模祭祖,其脈絡清晰的家族發展史,充分彰顯中華傳統文化慎終追遠的精神,祝福葉姓家族各個家庭美滿,未來持續壯大家族。
葉春日公派下協進會5年前製作一首〈葉五美頌〉,今年首度設置大型看板舉行「近萬人大合唱」,宗親們還特別自發性組成合唱團領唱。現場宗親分享,這首歌能凝聚家族成員情感,看見這麼多親戚朋友在祖塔前獻唱,令人感動。
葉家後代葉時濤分享,從小開始每年清明都會回新屋,秉持飲水思源精神祭拜祖先,他今年也首次帶妻子張瑜前來,她說,現場人很多很熱鬧,以前家庭掃墓不會有攤販擺攤,相當壯觀,也顯示家族成員都抱有感恩的心,凝聚力非常強。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掛紙期間,六堆朋友再認真觀察一下,客家墓塚,墓碑設計以及擺設,這些意象是不是就像祖先端坐在前,子孫們獻上祭品。整個情境就像子孫們與祖先們在一起酒宴。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張靖委/為什麼客家人都提早掃墓?六堆客家人「掛紙日」的擇定
民俗亂彈 18 Feb, 2019 張靖委/為什麼客家人都提早掃墓?六堆客家人「掛紙日」的擇定 | 民俗亂彈 | 鳴人堂 https://bit.ly/31J1wgt
元宵節前後,頭份尖山等地公墓湧現的祭祖人潮,攝於2001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元宵節前後,頭份尖山等地公墓湧現的祭祖人潮,攝於2001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每年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都會發佈民族掃墓節的日期,民族掃墓節是一個政治與民俗混合而成的國定節日,早在民國24年即已成為中華民國的國定節日,民國61年成為國定假日,民國65年政府將4月5日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與民族掃墓節結合,民國96年廢除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但在經歷數十年國家機器的運作,臺灣社會早已習慣在4月5日掃墓,並隨著周休二日的實施,國曆三月底至四月初的周末成為掃墓高峰期。
掃墓的客家話——「掛紙」
今日多以清明作為掃墓的節日,但清明原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最初只是一個季節時序而不被意識為節日,例如〈天文訓〉就這麼說到:「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暮春三月,氣清象明,因以為明。」 這時大地一片氣清景明,古人趁此時光往郊外拜祭先人墳墓。
在歷史的演進中,清明疊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節日文化,成為兼具天文曆法、農業生產、生活作息的節日,並在漢民族慎終追遠的道德觀運作下,上墳祭祖成為清明最主要的行事。傳承至今,清明在臺灣民俗中,是跨越不同的族群、信仰、生活型態,成為多數臺灣人祭祖掃墓緬懷先人的節日。
掃墓的客家話稱為「掛紙」,掛紙的意思是將紙掛在墳墓上,這個原是形容動作的詞彙,被引申為指稱「掃墓」的名詞。分佈在臺灣南部高屏縣市的客家聚落又稱為「六堆」,現今六堆客家人改以五福紙代替雞血紙,將五福紙黏貼在墓碑、后土神位與墓手等處,另外再依照當年月份於墓土環繞置放十二張紙錢,若是閏年則置放十三張。
墓碑上黏貼五福紙。 圖/作者提供
墓碑上黏貼五福紙。 圖/作者提供
客家人於農曆年後掃墓
臺灣漢人之間對清明掃墓的節日概念各有傳承,早期的漳州人習慣於農曆三月三上墳,這日又稱為三月節或古清明;泉州人習慣於農曆清明掃墓;至於客家人掃墓的時間則與祖籍漳泉籍民眾有很大的差異。
臺灣的客家人普遍沒有在清明節掃墓的傳統,而是習慣於農曆年後擇日掃墓,尤其範圍廣大的六堆客家聚落,聚落分佈於平地、山地各種地形,使得六堆各聚落的掛紙時間存在差異。依據地方習慣而有不同的擇日方式,或是由祖嘗公告家族掛紙日,或是由聚落宮廟參考神諭擇定統一掛紙日,或是由村辦公室、公所開會決議統一掛紙日,所以新春期間在六堆街頭看到佈告欄貼的紅紙不見得都是春聯,而是統一掛紙日的公告。
掛紙之所以在六堆被視為是大事,在於重視家族倫理的六堆客家人認為,掛紙是對祖先慎終追遠的具體表現,具有維繫宗族成員社會關係的作用。六堆許多家族的祖嘗在年節期間就開始為了掛紙展開運作,由祖嘗決定掛紙日是六堆最主要的方式。
六堆許多家族都有成立嘗會,客家人於中國原鄉即已發展出設立嘗會的慣習,隨著客家人移墾臺灣,組織嘗會進行組織化的墾拓成為客家人在臺灣的開墾模式。嘗會可以分為祖嘗與神明會兩種,祖嘗又稱祭祀公業,是指同姓或同宗族為祭祀祖先所共同醵資成立的祭祀團體,祖嘗的資金用於祖先祭祀與照顧族內成員。
祖嘗在掛紙的相關作業中,除了準備祭拜供品,由於一個家族會有各代祖先數座墳墓,六堆客家人得遵循著昭穆的宗法制度,安排各座祖墳的掛紙時間,並開始聯繫宗親,在宗祠張貼掛紙日公告、寄發掛紙通知書。
美濃上庄仔林屋公告掛紙日。 圖/作者提供
張靖委/為什麼客家人都提早掃墓?六堆客家人「掛紙日」的擇定 | 民俗亂彈 | 鳴人堂 https://bit.ly/31J1wgt
內埔鄉村長公告統一掛紙日。 圖/作者提供
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掛紙日
戰後臺灣長期在準備反攻大陸的時代背景下,1945年後臺灣社會受到公權力一系列的政治干涉,各級政府為了掌握社會的一舉一動,推動以「改善民俗」為目標的規則辦法。例如民國41年臺灣省政府發佈《改善民俗綱要》等政策,這些政策計畫透過統一祭拜的時間、次數、型式,以國家力量掌控民俗。六堆客家人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發展出由村辦公室、鄉公所公告統一掛紙日。
六堆客家人掛紙主要集中在農曆二月,時間約為國曆三月,而國曆三月的國定紀念日分別有3月12的國父誕辰紀念日與3月29日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六堆範圍內的鄉公所便以3月29日為掛紙日,例如美濃的二月戲就配合在青年節舉行,祭典名稱為「慶祝青年節及春季統一掃墓完天公祭眾神平安福戲」。
會選擇3月29日作為統一掛紙日,是因為戰後臺灣屬於戰時體制,國民黨檢討大陸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民族文化與青年精神淪喪,並將反攻大陸訂為國民革命最終聖戰。因此1950年代起從中央到地方都舉行青年節的相關紀念活動,同時政府在這日舉行春祭國殤,3月29日成了最適合祭祀先人的日子。
屬於左堆的佳冬鄉與新埤鄉是由兩鄉的鄉公所聯合公告統一掛紙日,屬於先鋒堆的萬巒鄉、前堆的麟洛鄉與長治鄉、中堆的竹田鄉、後堆的內埔鄉,採取五鄉鄉公所聯合公告統一掛紙日。隨著臺灣社會型態從農業社會轉換到工商業社會,解嚴後日益民主化,政府公告的統一掛紙日已不再固定於3月29日,現在多以國曆三月的某一個假日作為統一掛紙日。
武丁潭一帶聚落是由神諭擇定掛紙日。 圖/作者提供
武丁潭一帶聚落是由神諭擇定掛紙日。 圖/作者提供
掛紙富有民俗意涵的家庭日
六堆客家人的掛紙日受到自然環境、生產週期、生活型態的影響,掛紙多數不會選擇清明節。其實所謂的清明節掃墓也是經歷各時期社會發展演變,疊合不同的節日文化所形成,所以探討六堆客家人掛紙日如何擇定,筆者試圖從生活型態來看。六堆各聚落從正月初九開始陸續辦理新年福,農曆二月初二福德正神聖誕舉行伯公福,同時隨著農耕生產週期的節奏,第一期稻作在農曆正月上旬插秧。
六堆客家人在忙完了過年、作福、插秧之後,在作福前後公告掛紙日,掛紙日只好選擇在農曆三月農忙時節前進行,若是新地(新墳)則要遵循「新地不過社(春社日)」的規範,使得掛紙日集中在農曆二月,尤其屬於左堆的佳冬、新埤傳統上選擇在農曆二月初二福德正神聖誕至二月廿五三山國王聖誕之間擇日掛紙。
傳統社會藉由儀式建構社群秩序,六堆客家人的歲時祭儀是在新的一年年初作福,迎請聚落各伯公神位前到福廠,作福之後擇日上墳,人們分別於福廠對著伯公神位、於墳地對著祖墓祈求伯公與祖先賜與家族收成與人口的豐饒。
掛紙是六堆客家人為了建構自己到家族、聚落、天地之間的和諧關係,而在今日,掛紙仍維繫著血緣成員之間的情感,是個富有民俗意涵的家庭日。
元宵節前後,客家人開始掃墓,圖為苗栗市西山公墓的掃墓人潮,攝於2017年2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張靖委/為什麼客家人都提早掃墓?六堆客家人「掛紙日」的擇定 | 民俗亂彈 | 鳴人堂 https://bit.ly/31J1wgt
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


清明節有哪些歷史悠久的習俗? - 大紀元
清明節
清明節有哪些歷史悠久的習俗?
作者:荏淑一
清明掃墓的民俗在唐代時已經相傳成俗,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寒食民俗的上墳祭掃列入禮典。(中國圖片/蓋蒂圖片社)
古代寒食和清明的節俗大多互通,時海宋代清明節也是寒食的一部分,“東京夢華錄”說「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清代時「清明即寒食」(“燕京歲時記“)。現代寒食漸漸式微,有許多節俗被清明節承襲了。
想到一清明節就連想到祭祖掃墓。除了追念和祭拜,你知道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還從事哪些活動嗎?
清明,萬物清潔明淨。(pixabay)
掃墓祭祖
清明節和冬至節,過年都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你知道民間清明掃墓從何時成為禮典的一部分嗎?
寒食,清明掃墓的民俗在唐代時已經相傳成俗,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寒食民俗的上墳祭掃列入禮典,允許士庶和王公以下官員行一樣的上墓拜掃禮,以展子孫孝思。[1]上墓奠祭準備祖先生前愛吃的食物,祭拜後哀泣辭別,可在看不到祖先墳墓的地方食用祭饌,不可作樂,表示孝子之情。從唐以來,每年到了這時,全家上墳掃墓成了家族重要行事。
插柳戴柳
柳樹生命力強盛,古人說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北魏“齊民要術”)。戴柳,插柳是古人寒食節,的清明節習俗,傳說追溯到春秋時代晉文公紀念忠臣介子推。宋代時民間上墳掃墓之後,往往折下墳墓邊的柳枝插在墳上,也把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以辟邪。陸游說的「人家插柳記清明 」就是這般表現(“春日”)。
春日插柳記清明。(pixabay)
“燕京歲時記”書中提到,唐高宗時,三月三日祓禊於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說戴柳圈可免蠆毒。後人在清明戴柳,是師法當時的遺意宋朝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加入了戴柳保青春的含意清代俗諺說「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帝京歲時紀勝“),那時的兒童們戴柳祭掃墳塋(”燕京歲時記“)。
清明時節,鶯啼芳樹,燕舞晴空,宋代人在寒食前一日就用面和棗作成飛燕,並以柳條串起來,插於門楣,叫做「子推燕」,顧名思義,就是紀念介子推的。那時已經成年的男女,在寒食日就將「子推燕」插在頭上。(“東京夢華錄”)「子推燕」插頭也是永保青春活力的象徵。
鬥雞,鬥卵
寒食,清明鬥雞,鬥卵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呂氏春秋·察微”記載,「魯季氏與郈氏鬥雞」。北朝至隋代的“玉燭寶典”記載,「寒食此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春秋(時代)季郈雞鬥延及魯邦」。
鬥雞是唐代時一種普遍的娛樂活動,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鬥雞的詩篇。孟浩然詩寫臨寒食情景「喧喧鬥雞道,行樂羨朋從」(“李少府與楊九再來”)。「鬥雞道」顯露了鬥雞風尚的普遍,當時民間設有鬥雞場,就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陳鴻“東城父老傳”記載唐玄宗樂民間清明節的鬥雞活動,因而在宮中設置鬥雞的雞坊[2]。
除了鬥雞,人們也鬥卵(鬥雞蛋)。鬥雞卵怎麼玩?南北朝風土志“荊楚歲時記”記錄,鬥雞卵指畫雞蛋或者雕鏤雞蛋相互比賽,也用來饋贈遠方的親朋古代的。富豪之家,不僅在雞蛋上染出藍茜雜色,還再加以雕刻。白居易詩描寫鬥雞卵的巧美:「玲瓏鏤雞子,宛轉彩球花。」(“和春深二十首其十六“)為什麼要雕卵?用意在於「發積藏,散萬物」,含有激勵人從春天出發,激發一年新元氣的意思。
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記錄,鬥雞卵是在雞蛋上染色,再加以雕鏤的比賽,也用來遙贈遠方朋友。(pixabay)
舉新火柳之火
寒食禁煙滅火,不舉炊只吃冷食,一到「清明節日頒新火」(唐代和凝“宮詞百首其二十六”),清明節是皇宮中鑽木取新火,頒新火的日子。春天取榆柳柴作新火,稱為「柳之火」。
在周朝就有四季取新火的製度,後代延續了。[3]據宋人“春明退朝錄”卷中記載,唐代皇帝在清明節清晨舉行點燃新火和隆重的賜火儀式,以示去舊迎新。宋朝也因襲了這種制度。清代賜火的儀式前,在宮中舉行鑽木取火的比賽。宮中尚食內園小兒官(供奉禁苑膳食)參賽,先鑽著火的人可得到皇上賜給的重禮 - 三疋絹和金碗一口。
圖為鑽木取火一景,用於點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聖火。(台東大學提供)
品騎火茶
清明前後,細雨霏霏,清明之氣潤茶葉,孕育了好茶清明節採的茶有個專有名稱叫「騎火茶」;火指舉新火日也就是清明節唐末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了「騎火茶」與清明節的關聯:「。龍安有騎火茶,最上,不在火前,不在火後故也清明改火,故曰騎火。」
茶園。(pixabay)
[4]清朝幹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杭州名茶區天竺觀看了茶葉的採製,作了“觀採茶作歌”,詩中就讚賞騎火茶不老,不嫩,品質最好,「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清明之氣化育天地萬物,清明節的茶得其精華;採騎火茶年中僅得一天,飲騎火茶也是清明節一珍。
的清明節習俗由來已久,很多上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展現了中華文化悠久的傳承和豐富的內涵。


李筱峰專欄〉清明話祖先

推文到plurk
2016-04-02 06:00

時值清明祭祖掃墓之際,我想起我經常接到一些「義和團」式的人士寫信來罵我「數典忘祖」。偏偏我這個被罵「數典忘祖」的人,每學期講授「台灣文化史」課程時,一定會花上一週的時間討論「台灣住民的祖先來自哪裡?」。
那些罵我「數典忘祖」的人,他們來信通常都不敢寫地址,否則我一定買束鮮花登門造訪,和他討論「是我數典忘祖,還是你數典忘祖?」
我被罵「數典忘祖」的唯一原因,是因為我主張台灣獨立。他們認為台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就是數典忘祖,這種觀念來自兩個「無知」:
第一個無知,他們認為台灣人的祖先悉數來自中國,而不知道南島民族(含平埔族和高山族)佔著我們祖先的重要成分。我們只要看看台灣三百多個鄉鎮區的地名(今名及舊稱),有近三分之二是源自南島民族,連「台灣」一名也是平埔語,就可知台灣早年到處都是平埔族聚落(社)。難道我們遍佈南北的平埔祖先都全部消失滅種,而由來自中國的唐山祖取代?這種只知有唐山祖,卻完全否定南島祖先的心態,才是數典忘祖!
第二個無知,認為相同的祖先必須同一個國家。因此他們認為來自中國、同樣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的台灣人,必須屬於中國,不許自成一個國家,否則就是數典忘祖。奇怪,他們怎麼不罵新加坡共和國的七十五%華裔數典忘祖?姑且不去辯論所謂「炎黃子孫」、「中華兒女」這種「後設建構」的政治神話,我們只要問,同文同種就必須同一國嗎?否則就數典忘祖嗎?那麼,同文同種的阿拉伯世界,就有二十二國,誰數典忘祖了?講英語的盎格魯薩克遜後裔,就有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誰數典忘祖了?日耳曼族的後裔,可能是德國人,也可能是瑞士人,誰數典忘祖了?
說也奇怪,既然他們(含國共兩黨及其信徒)以祖先血源來思考國家概念,那麼內蒙古是不是該歸蒙古共和國統一?否則,不怕他們數典忘祖嗎?維吾爾族的「新疆」(應說「東土耳其斯坦」,與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耳其屬同一系統),與「炎黃子孫」完全不同文不同種,怎麼不准他們獨立,而強迫他們做中國的「新疆」呢?怎不擔心他們數典忘祖?還有,所謂「藏族」的圖博人,為了不讓他們數典忘祖,讓他們獨立復國如何?為何面對台灣,就講血緣祖先;對於東突、圖博,就不講血緣祖先了呢?
在馬英九、洪秀柱與習近平唱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之際,時逢清明祭祖,我們應了解我們台灣人的雙元(甚至多元)祖先。我們是當年逃離中國來台尋求新生天地的漢語族,與在地南島祖先交融的後代。我們的國家,應該是建立在以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為基礎的命運共同體,而不是建立在「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海市蜃樓上。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2千劉家人掃墓 用廣播才能進行
2015-04-06 08:27:39 聯合報 記者簡惠茹、羅緗綸/新埔報導
劉家子孫近兩千人掃墓祭祖,站滿墓園內外。 記者羅緗綸/攝影
昨天清明掃墓,新竹縣新埔枋寮雙堂屋「瑞閣園」墓園聚集近兩千名劉家子孫掃墓,過程必須透過麥克風廣播才能進行,攤販也來墓園外圍做生意,場面熱鬧。
擔任主祭的祭祀公業管理人劉榮基說,劉家子孫掃墓延續200餘年,昨天從17世的建字輩到24世鴻字輩,跨越八代人聚集掃墓;昨天到場劉家子孫,主要居住桃、竹、苗和台北、新北,也有散居全台和國外子孫,趕來枋寮雙堂屋掃墓。
昨天上午,劉家子孫陸續抵達雙堂屋,有的挑擔、有的以包袱提著牲禮到「瑞閣園」墓園前擺放。
枋寮劉家在清乾隆年間來台,迄今已260年,春秋兩祭及清明掃墓,讓子孫相聚慎終追遠。
10點一到,劉榮基透過麥克風遵循古禮請神、祭祖,到11時許謝神。為讓大家彼此了解,雙堂屋管理會特製銅製名牌,標註第幾世、字輩,讓彼此認識譜序輩份;中午以炒米粉、鹹菜湯聚餐敘舊
掛著銅牌、看著世系表暨通訊錄,27歲的劉學書說「我的名字在這」,他是22世,指有記憶以來每年都會來掃墓,也會和遠地工作的堂叔、堂弟,在掃墓時相聚、聊天。
在墓園外賣霜淇淋的老闆娘說,她也是劉家子孫,每年清明節都會來擺攤,服務族親,也和宗親寒暄幾句,連繫情感。
尋根30年 他重建劉氏族譜
劉氏雙堂屋管理人劉榮基身為第19代,重建劉氏祖譜。 記者簡惠茹/攝影
分享【記者簡惠茹/新埔報導】「我們的祖先是在第11代遷徙到台灣,最後在新竹定居。」劉榮基今年高齡80歲,每年清明節劉氏雙堂屋都能聚集將近2千人前來祭祀,他是不可或缺的功臣。
劉榮基說,當初很疑惑自己到底是第幾代劉家人,為了尋根開始號召親戚一起追本溯源,靠著跟宗親們留資料,到處詢問,建立起有系統的祖譜,並印製劉家的聯絡通訊錄。
劉榮基歷經30多年努力,才帶來現在每年將近2千人齊聚一堂祭祀掃墓的盛況。1989年,他號召30多位劉氏子孫第1次前往中國廣東潮州府饒平縣的祖墳祭拜。他花費大半輩子重建祖譜、修繕維護祖宅,到現在還會有民眾主動打電話來確認自己是不是同一宗劉氏。
「這都是為了加強劉氏子孫的凝聚力,飲水思源。」劉榮基說,由於祖先是客家人的緣故,無論是在中國或來台灣,常常都要到處遷徙,背著骨灰罈到處跑。現在子孫已經有可以定居的地方,希望透過劉氏雙堂屋,讓流浪在外的劉氏子孫有家可回,找回子子孫孫。
劉榮基還改變祭祀牌位方式,原本只有男丁可以刻在祭祀牌位上,但因牌位有限,導致沒法所有人都入堂被祭拜,他將牌位改成「祿位牌」方式,一代人一個牌位,不分階級貧富與性別,讓大家都平等入祠堂。
-------------------------------
湖口張家子孫2千人掃墓 陣容龐大
客家電視台客家電視台 – 2015年3月21日 下午8:08
【黃文垚 新竹湖口】
新竹縣湖口鄉有一戶張家,來台迄今已275年,目前張家後代子孫,有將近7千位族人,每年固定在農曆2月2日掃墓祭祖,今年光是前來掃墓的子孫,就多達2千人,由於人數實在太多,不但擠滿附近停車場,就連祭品也要特別搭帳棚來擺放,陣容相當驚人。
早上9點不到,停車場裡擠滿了車輛,湖口鄉張六和子孫,從全台各地回來祖塔祭拜,光是人數就有2千多人。
再看看族人帶來的祭品,從三牲到水果,估計就有800份,張家祭祀公業,還特別搭棚避免祭品淋雨,在族長帶領下,張家族人雙手合十,感懷前人的恩澤。
張家祖先,是在275年前渡海來台,為了讓後輩子孫,謹記祖先開墾的辛苦,張家特別在祖塔兩側牆壁,刻上祖訓提醒族人,莫忘自己的根源。
張六和家族族長 張福普:「外面有石刻24孝,當然是勉勵後代子孫,對祖先有孝(感念),另外來說我們有設祖訓來說,後代子孫知道,當時祖先來台灣的辛苦,還有勉勵後代子孫,大家同心協力團結,為社會來貢獻。」
不過張家宗親表示,目前只有中壯年以上的長輩們,還能以客語話家常外,有越來越多的後輩子孫,已不會說客家話,因此也盼望家族成員,各自返家時,應該要和家人多以客語交談,才能讓張家傳統與語言傳承下去。
------------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湖口張家子孫2千人掃墓 陣容龐大
【黃文垚 新竹湖口】
新竹縣湖口鄉有一戶張家,來台迄今已275年,目前張家後代子孫,有將近7千位族人,每年固定在農曆2月2日掃墓祭祖,今年光是前來掃墓的子孫,就多達2千人,由於人數實在太多,不但擠滿附近停車場,就連祭品也要特別搭帳棚來擺放,陣容相當驚人。
早上9點不到,停車場裡擠滿了車輛,湖口鄉張六和子孫,從全台各地回來祖塔祭拜,光是人數就有2千多人。
再看看族人帶來的祭品,從三牲到水果,估計就有800份,張家祭祀公業,還特別搭棚避免祭品淋雨,在族長帶領下,張家族人雙手合十,感懷前人的恩澤。
張家祖先,是在275年前渡海來台,為了讓後輩子孫,謹記祖先開墾的辛苦,張家特別在祖塔兩側牆壁,刻上祖訓提醒族人,莫忘自己的根源
張六和家族族長 張福普:「外面有石刻24孝,當然是勉勵後代子孫,對祖先孝順
,另外來說我們有設祖訓來說,後代子孫知道,當時祖先來台灣的辛苦,還有勉勵後代子孫,大家同心協力團結,為社會來貢獻。」
不過張家宗親表示,目前只有中壯年以上的長輩們,還能以客語話家常外,有越來越多的後輩子孫,已不會說客家話,因此也盼望家族成員,各自返家時,應該要和家人多以客語交談,才能讓張家傳統與語言傳承下去。
詳全文 湖口張家子孫2千人掃墓 陣容龐大-生活消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50322/14030720.html
-----

湖口張六和家族 千人掃墓凝聚宗族向心力
感念恩人 張六和祖堂奉祀異姓//中央社
更新: 2009-03-24 22:38:56 PM 標籤: , 湖口張六和 , 掃墓
【大紀元3月25日報導】薪傳客家系列─掃墓篇(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25日電)清明祭祖是傳統習俗,客家鄉親多有提前掃墓習慣。新竹縣湖口鄉張六和家族,每年農曆2月初2舉行春祭掛紙(掃墓),來自各地約1500名子孫趕回家鄉祭祖,盛大場面展現宗族向心力。
客家人宗族觀念極重,擔任張六和家族族長的湖口鄉公所主任秘書張福普說,清乾隆5年,張六合家族始祖張亦標隻身從廣東陸豐渡海來台,遲至42歲才結婚,數年間生育2子皆早逝,55歲老來得子,生下第二代張應仕,第三代有6個兄弟,於是以「張六和」為公號。
張家祖訓規定遷居他鄉者不得另立祖牌奉祀,從不「割火」,如今宗族繁衍了20世,族內男丁達2500餘人,若把眷屬列入,人數在6000人以上。
張福普說,當年,台灣中南部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又平坦之地,已被早來者捷足先登,18世紀來台的先民只得往桃竹苗丘陵山坡尋求謀生墾荒,客家先民在土地貧瘠水源不豐土地上,須加倍努力才得餬口,極為辛苦。
他表示,當年祖先冒著生命危險強渡黑水溝來台開墾,胼手胝足,好不容易才老年得子。如今,枝葉繁茂,雖然子孫們為了生活散居全台,除了外島澎湖,全省都有張六和的後人,但每年掃幕都約有600副牲禮、1500多人的盛況,除了尊敬祖先的信仰,良好的祭祖制度也維繫了宗族的向心力。
張福普說,宗族每年舉行春秋二祭,農曆2月初2在安放祖先遺骸的「祖塔」舉行春祭,秋祭則在農歷8月初二於擺放祖先牌位的「祖堂」舉行。
他表示,張家祖堂不只奉祀張家祖宗,也奉祀吳姓恩人。當年,來台祖張亦標55歲才得子,但兒子張應仕出生後身體虛弱,夫妻向天禱告,並祈請當年與張亦標一同來台、形同兄弟但已失聯的吳汝質、吳汝亮兄弟能夠賜福保佑,後來張應仕果然平安健康活到88歲。於是張家子孫依循祖訓,將吳氏兄弟與張家祖宗同祀。
張福普指出,由於習俗上一個祠堂家廟不得奉祀兩姓祖先,於是先人採變通方式,設計活動式雙層祖牌,在夾層寫上吳氏兄弟的堂號與大名,年節一同奉請祭祀,而這種靈活的方式,展現了祖先的智慧。
除了奉祀異姓祖,張六和祖塔打破傳統准許未嫁女族入祀的兩性平權觀念,也讓人津津樂道。
張福普說,張六和祖塔始建於民國41年,由於子孫繁衍,塔位接近滿額,決定改建。在傳統習俗中,未出嫁的女性身後不能進塔奉祀,但他認為,這些女性都是張家骨脈血肉,同為一脈骨肉不應嚴分男女,且隨著時代演變,少子化及不婚現象愈來愈嚴重,觀念也應該要改。
於是,張福普在86年提案准許未出嫁的女性族人身後進入祖塔,但卻遭部分高齡族人以「狗肉永遠上不了神桌」為由堅拒,直到老一代逐漸凋零,這項主張才在90年召開的祭祀公業大會上被接受。
張福普表示,張六和祖塔於91年完工,占地2000餘坪,塔內可容納1萬2300多個骨殖罐,而塔裡也規劃140個未出嫁女性族人的位子,然而,「但書」需先經管理委員會的審查通過,避免一些蜚短流長的爭議。
因此,他說,雖然這種規定比起男性族人無條件入塔,顯然仍有不平之處,但較諸其他祖塔全面拒絕女性族人入塔,已開風氣先驅,而這種兩性平權的做法也引起全台各姓氏仿效。
44歲就當上族長的張福普,對於宗族傳承頗有使命感。即使當年有人認為相關工程恐會影響他這一房子孫的風水,但他仍堅持要做好祖塔改建,因為,「這一代的人不做,下一代即使有心也做不成。」
談起宗族代表人物,包括日據時代頗具盛名的文人張采香、228事件中同時遇害的張七郎父子,張福普如數家珍,而說到建祖堂、祖塔時的點點滴滴,他更是用心。
另外,89年慶祝祖先來台260周年時,張福普還帶著族人辦了一場尋根之旅,沿著張亦標當年在新竹舊港上岸、竹北落戶、遷移至湖口的路線前進,藉由旅程緬懷先祖。
相較於一些家族來台迄今,後世子孫已相見不相識的情形,張六和家族千人掃墓的向心力,具體展現客家濃厚的宗族觀。雖然,面對未來,宗族觀念是否會受到時代挑戰?張福普也沒有把握,不過,他說,「至少我對祖先已經有交代了。」
--------------------------------------------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葉氏祠堂八千人掃墓 祭祖盛況空前
東森新聞-2014年04月05日 下午16:08
葉氏祠堂八千人掃墓 祭祖盛況空前
清明節掃墓祭祖,在桃園葉氏祠堂就出現盛況空前的場面,今年湧進八千名葉氏子孫來掃墓,分別從美國、澳洲等地回來,光是簡單的祭拜儀式,就得用麥克風指揮全場,大把的香往香爐裡插,遠遠看過去還以為是什麼廟大拜拜,甚至由於人數太多,還吸引一堆攤販來擺攤。
萬頭竄動滿滿人潮,肩並肩手持清香,這不是廟宇大拜拜,而是葉氏子孫一年一度的掃墓祭祖,真的很誇張,光是指揮祭拜儀式就得靠麥克風指揮全場,八千葉家人提著大包小包,地上更堆了滿滿供品,要讓祖先在大節日吃飽飽,拜拜完之後人手一炷香,集結在一塊變成好幾大把,把香爐塞的滿滿滿,不少人特地從美國、澳洲飛回來,為的就是這一年一度的盛事,更誇張的是旁邊還出現好幾攤小吃,搶著撈一筆,小攤販生意好的不得了,搶賺葉家人的錢,儘管八千多人,彼此不一定認識,但強大的宗族力量把葉氏宗親凝聚在一塊,也讓葉家人引以為傲。
2012年04月04日12:51
桃園縣新屋鄉葉氏祖塔每年清明節,國內外子孫逾千人,均返鄉祭祖。今天有22名來自廣東省陸河縣寮前村葉氏家族前來參與,中國籍葉成宜(63歲)說,祖先是台灣的兄弟,同為葉家人感覺很親切,來台看到這麼大場面的祭祖活動,覺得很棒,認為葉家後代要多多交流,茁壯葉家。
每年清明節,旅外如日、澳、美等地的葉家子孫,返台赴葉氏祖塔祭祖,每次約有6000至7000人祭拜,人潮與擺滿地面的祭品場面壯觀,雖然每年都有來葉家子孫返台,
-----------------------------------------------
傅學鵬掃墓祭祖 家族近千人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4年 04月 05日 17:03
本報訊
苗栗縣前縣長傅學鵬家族近千人今天齊聚公館鄉,依傳統三獻禮祭祖掃墓,同時發給80歲以上宗長敬老金及學生獎學金。
一大早傅氏家族成員就提著雞、鴨、魚肉等牲禮供品,前往位於公館鄉大坑村的清河墓園,在傅學鵬的帶領下,近千名子孫遵循傳統三獻禮,舉行慎終追遠的祭祖儀式。
傅學鵬指出,早期客家族群因為在外做生意,大多選在元宵節過後進行掃墓祭祖,就回到工作崗位,近年來考量年輕一輩的時間無法配合,才會召開宗親大會,決定在清明節連續假期舉辦祭祖。
傅氏宗親會表示,傅姓來台祖常達公是清朝乾隆年間,從大陸廣東省蕉嶺縣來到苗栗公館的五谷岡開墾,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目前子孫散居世界各地,還有人特地從美國等地回來。
祭祖儀式完成後,傅學鵬發送敬老金給80歲以上的宗長,祝福他們延年益壽,家族長者也頒發獎學金給就讀高中以上的學生,鼓勵他們用功念書。
中午在墓園旁更席開上百桌,由傅氏宗親會宴請所有家族成員,是苗栗縣境內人數最多、最熱鬧的祭祀活動。(中央社)

-----------------------------------------------------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龍潭鄉首次正式公開的休閒園區
蔡聰挺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甘氏文化藝術休閒園區內家族自行規劃種植的桐花步道(攝影/蔡聰挺)
  甘氏文化藝術休閒園區是一處甘家的私有地,並由甘氏家族利用假日自行打造出來的園區,為了6月份的媒體團參訪龍潭之行程,特別開放供媒體參觀。而且非常慎重的安排一場令人難忘的音樂與茶的饗宴,還有在入口處的歡迎大布條。非常正式而隆重。

  甘氏文化藝術休閒園區又名甘家堡,位於桃園鄉龍潭鄉八德村八張犁段,也就是龍潭科技園區的右側山區,面積約有10甲。據甘家表示,在1875至1911年間甘家第18世祖率子從新竹縣竹東鎮圓棟到此處開墾,1914年19世祖開始建茂泰公祠,2000年原地重修祖祠,2002年完工。背山面水,更有一大片草坪,這一片大草坪是舉辦家族大型活動的場所,曾辦過七、八百人的中秋烤肉活動,曾辦過跨年晚會,施放煙火時間就長達約2小時,並表示歡迎親朋好友預約參加。

  甘氏文化藝術園區內有一個池溏,池溏內的周邊長滿台灣原生種萍蓬草,開出黃色小花,在後方山丘上利用地形及水源,規劃有生態池,及桐花步道,桐花樹是自己種的,並自行舉辦桐花祭,在桐花樹下設茶席,茶香與音樂在桐花步道同時飃揚,充滿著歡樂氣氛。目前甘氏家族齊聚時約兩、三百人,是非常團結的大家族。在茶席品茗、聽音樂、觀賞陶雕之後,甘家所準備的客家點心有多種口味的小發糕、牛汶水、客家粄粽等,牛汶水所熬煮的黑糖汁,受到非常的歡迎。龍情的花生系列產品,也令人口齒留香。甘氏家人表示歡迎參觀,但屬私人園區,需要事先預約,並保持園區整潔。(攝影/蔡聰挺)

圖一、甘氏文化藝術園區內的花步道
圖二、台灣原生種開黃花的萍蓬草
圖三、甘家所準備牛汶水的阿婆

 

桃園龍潭之旅 - http://goo.gl/fqAld5

-----------------------------------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甘氏家族清明祭祖 藝文傳家慎終追遠
客家電視台客家電視台 – 2015年4月5日 下午8:08
【羅安達 桃園】
清明節掃墓祭祖,各家族也展現特色,像是桃園龍潭甘氏宗親,每年都有400人齊聚祭祖場面,也會利用這樣的機會,以唱山歌、辦茶席的藝文方式祭祖,甘氏家族宗長說,甘家祖先以藝文傳家,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祖先的思念。
虔誠的對祖先敬拜之後,甘姓家族長輩在家族墓前,大聲唱起客家山歌、泡茶品茗,甘家總顧問說,唱山歌可以凝聚家族共識,而且每年一次相當有意義。
龍潭甘姓宗親會總顧問 甘吉雄:「就在上面,會唱山歌,三大調讓大家共同(聽),因為一年見一次,這清明掃墓。」
甘家理事長說,掃墓是家族每年重要的例行公事,但也要將祖先來台,流傳的藝文繼續延續,除了要表達對祖先的敬拜,也要告訴族裡的年輕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龍潭甘姓宗親會理事長 甘興源:「這就要傳承下去,讓年輕人以後知道,掃墓的意義在哪裡。」
甘姓家族子孫 甘育如:「文化特色,就是會招待大家吃一下,然後聯絡大家聊天,聯絡大家的感情這樣子。」
客家人慎終追遠雖然方式不一樣,但同樣都是表達對祖先的敬重,透過這一年難得的聚會,分散各地的家族成員,也可以彼此見面交流感情,清明掃墓也成了,凝聚家族向心力的重要節日。

------------------------------------------------------

客家專題之二—祭祖篇
客家人祭祀 祖先最大!
祖先神格化 以拜神牲禮來祭 全豬全羊加五牲 在家先拜祖先、後神明
【記者黃瑞典、范榮達、胡蓬生、祁容玉/專題報導】
客家人特別重視慎終追遠,在傳統禮俗快速流失的現代社會,多數家族宗祠仍不分火,祭祖儀式等同神祇。苗栗縣西湖鄉四湖村劉氏宗祠就將祖先與觀音、福德正神共祭一堂,每年還以全豬全羊加五牲大禮祭祖,體現客家「神、祖先」同居的文化
掃墓祭祖隆重 不敢忘本
劉家先祖劉恩寬1755年渡台,娶妻後定居四湖村,生有5子開枝散葉,第九代子孫劉明男說,現今宗族估計逾四千人,他能細數自己系出恩寬公四子(第四房),是因家族年年隆重掃墓祭祖,後代不敢忘本。
「春分掃祖公,清明前二日掃祖婆。」劉明男說,為何訂在這兩日,他問遍長輩仍無解,多指恩寬公渡台後靠著墾地攢下積蓄與土地,開設書院教育子弟,後代功名有成,便以隆重牲禮祭祖,感念恩寬公。
宗親散居 宗祠不分火
他說,劉家宗親散居國內外,至今宗祠仍不分火,祖先牌位留在四湖村宗祠。他曾聽聞早年有人搬出後,擅自立祖先牌位祭拜,家運每下愈況,趕緊備齊五牲大禮,將牌位遷回宗祠,運勢才改善。雖不知傳聞真假,卻可見客家人崇祀祖先,不輕易「割火」。
苗栗縣政府秘書長周世明說,民俗學神祇分四種,天公最大,其次神明、祖先、孤魂野鬼。祭拜神祗一般用三牲,拜祖先用熟牲禮,拜孤魂野鬼用小盤子裝一小塊肉,牆角下一擺,較不拘形式。客家人多用拜神牲禮祭祖,等於將祖先「神格化」,代表對祖先的重視。
牲禮生熟代表與神祇的關係,大小象徵神格的高低,拜天公全生,神明半生熟,牛豬羊是三牲最大,西湖劉家至今還以全豬、全羊加上五牲祭祖、掃墓,可見儀式隆重。
客家人拜義民爺也用豬羊,把義民爺神格化,每年賽豬公,豬愈大愈好,代表把義民爺神格提高。有的會把拜過天公的豬羊,再用來祭拜祖先,客家人的「兜(湊)豬羊份」,即一個人買不起一條豬、羊,大家湊錢合買,拜完後再均分。
祖先坐正位 神佛供兩旁
劉家宗祠也有祖先「神格化」特色,宗祠中央是來台祖恩寬公派下歷代祖先牌位,右側繪了大幅觀音像,左側也祭拜土地公。祭拜依序為觀音、土地公、祖先,最後拜門神與天公。屋外設有兩座爐亭,一座為神明燒金紙、一座為祖先燒銀紙。
祖在家、神在廟」
客家文史大老陳運棟說,客家人拜神和河洛人最大不同,是河洛人在家裡奉祀神明和祖先,神明一定是正位,祖先在旁,神明比祖先高一截客家人是「祖在家、神在廟」,在家裡祖先最大,祖先在正位,神明供奉在旁,若在廟裡則神明當然在正位,祖先要入位就在旁,分得很清楚。
另外拜神明和祖先的順序也不同,客家人家中一定供奉有天公爐或拜天公;拜的順序,河洛人主張從大到小,天公最大,上香時一定先拜天公爐,再依序拜神明、祖先客家人是祖先最大,在家就是先拜祖先,再依序拜天公、神明到土地公
陳運棟說,現在文化融匯,有些客家人慢慢也受河洛人影響,認為應從最大的神拜起,「但我祖父堅持要以祖神為主,在家就是祖先最大!」
劉家也成立祭祀管理委員會,掌管祭祖事宜,委員之一的劉明男說,家族留的土地是宗親活動資金來源,掃墓由各房子孫輪流負責,輪值宗親由委員會補貼2萬元買牲禮、聘請八音與禮生,平日管理宗祠費用也由委員會支出。
如此嚴謹的管理方式也傳承劉家後代,劉明男說,他所屬的第四房也另行成立祭祀管理委員會,詳細整理族譜,並共同出資興建家塚,存放第四房歷代先人骨灰。劉明男說,家塚也代表客家人「死要同葬」的文化。
-----------------------------
【2010-03-16/聯合報/B1版/竹苗.運動】
客家專題之三─掃墓篇
元宵後掃墓 數千人同拜
祭掃來台祖 最大盛事 全族約好一起來 有的趁機宗親會 聯誼並頒獎學金、敬老金
【記者黃瑞典、范榮達、胡蓬生、祁容玉/專題報導】
客家人掃墓從農曆正月16日到清明節都有,最盛大的是祭掃渡海來台祖;隨著子孫的繁衍,建祖塔、家塚的越來越多,常出現數百人、上千人、甚至數千人的盛大場面。不少家族也利用掃墓召開宗親會,頒發獎學金、敬老金,既慎終追遠,也宗親聯誼。
元宵節後祭掃 眾說紛紜
客家人為何元宵節後就掃墓?眾說紛紜,客家文史學者陳運棟研究,清光緒初年進士黃香鐵寫的「石窟一征」所提論點是,客家人要拜的墳墓很多,如果只在清明這一天,根本祭掃不完,所以從正月16到清明節任何一天都可掃墓。
過年掃墓 方便離鄉打拚
已故文史學者林衡道則認為跟客家人節儉、刻苦有關,認為客家人出外工作,離開原鄉的人多,元宵後要回去工作,因此隔天就祭掃祖墳,方便出外謀生;另一理由是元宵後開始春耕,因此選在插秧前幾天祭祖,牲禮可以做菜宴請工人。
過年殺雞鴨 也可省牲禮
苗栗縣政府秘書長周世明說,客家人過完元宵就要離開家鄉,出外打拚,離開家鄉要到年終才回來,因此把最重要掃墓提前,元宵一過就開始掃墓。過年家家戶戶殺雞宰鴨祭祖,掃墓也在正月,不僅節省牲禮費用,掃完墓也可放心出外讀書、拚事業,期許有一天衣錦榮歸,光耀門楣。
文史學者黃鼎松表示,有些人說元宵節後要回到工作的地方,離鄉之前跟祖先告別;也有種說法是客家人窮困,元宵節祭拜神明或祖先的牲禮捨不得烹食,第二天到墓地掃完墓後才吃,代表生活的艱困與節儉。
周世明說,過去客家人因墓地小、分散,未合葬;元宵後,若當天準備四隻雞祭拜四座墳,拜完後一下子吃不完,因此改成隔周拜,亦有此一說。
苗栗客家庄 沿襲此風
隨著工商業發展,加上子孫分散各地,有些家族擲筊杯徵求改為元宵節後第一或第二個星期假日掃墓,或是統一配合國定假日清明節掃墓的也越來越多,但苗栗客家人至今仍有不少選在元宵節後掃墓。
陳運棟說,客家人祭祖、掃墓不能單獨拜,要全族一起祭拜。黃鼎松觀察客家人不論距離再遙遠,都會準備祭品、回鄉掃墓祭祖,以庇佑家族。
鄭眉公子孫 拜後席開30桌
近年來家族將祖墳合葬,興建家族納骨塔、家塚的越來越多,如苗栗市新川里鄭家白眉公派下子孫,每年元宵節過後第一個星期日掃墓,結束後在宗祠前席開30桌聚餐。
苗栗市新英國小校長鄭紹蒸是鄭眉公派下來台第六代子孫,他說,家族掃墓原是清明節,後來擲筊改為農曆正月16日,後再改到元宵節後第一個星期日,白眉派下子孫已繁衍到第九代,散居到各地,掃墓也凝聚了宗親力量。
以前掃墓還頒發獎學金,現在已停發,但只要碩士以上學歷及高考及格,都可以在宗祠掛匾表揚,激勵子弟向學。
劉士朝後代 還請八音演奏
公館鄉劉士朝後裔每年清明節祭祖掃墓,還請來客家八音演奏,儀式保留客家特色,以客語恭讀祭文、合唱祭祖頌「客家本色」,墓園也掛著手寫的客家勸世標語,提醒子孫晚輩勿忘本,中午聚餐席開三、四十桌,唱客家民謠、發祝壽金,掃墓也是宗親聯誼。
客家人掃墓又稱「掛紙」,周世明說,此習俗源自唐高祖李淵,早年出鄉關打天下,取得功名後,被封為唐國公,衣錦返鄉才發現戰亂父母雙亡,葬在亂葬塚。李淵雖準備三牲大禮,卻找不到父母墓碑,哭念祭文,您們在那裡?祭文突然飛撒,隨風飄落在父母墓碑上,才能順利祭拜。這是「掛紙」由來,代表子孫已到祖先墳塚祭拜。
另一說法,傳說跟晉文公火燒綿山,介之推與母親抱樹而死有關,文公本希望介之推出山幫他,卻造成不幸,下令全國這3天之內不得舉火,是寒食節由來,而清明前一天又叫孤寒日,掃墓原是要燒紙錢的,因不得舉火後,就改為「掛紙」。
------------------------------------------------------
-【2010-03-17/聯合報/B1版/竹苗.運動】
客家專題之四 ─開中門篇
耕讀傳家 士子開中門最榮耀
【記者黃瑞典、范榮達、胡蓬生、祁容玉/專題報導】
「耕讀傳家、晴耕雨讀」是客家人重視教育的寫照,早期客家先民為培養子弟廣開書院,即使生活艱困,也不輕忽子女教育,歷來教育發達、博士輩出的地方,往往都在客家庄。
客家子弟努力讀書,只待他日考取功名光耀門楣,苗栗文昌祠(英才書院)有「開中門」傳統,是士子無上榮耀,近年來這項傳統也擴展到頭份永貞宮,苗栗縣政府還官辦「士子開中門」以獎掖文風。
讀書脫貧 客家人重教育
客家文史學者陳運棟說,重視教育是客家人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清代到民國,教育最發達地方是現在的梅州(古名嘉應州),清代進士、舉人、秀才最多的也是嘉應州。
他說,台灣也一樣,出博士最多的是美濃,頭份也不少,客家人重視教育,是因為脫貧要靠讀書、科舉之路,才能成為仕紳階級,這也是刻苦耐勞性格和環境使然。
向陽書院 五代投入教育
陳運棟的高祖父陳春龍為子弟前途設想,清光緒2年修建私塾向陽書院,曾祖父陳展鴻原致力考秀才,因1895年乙未割台,無緣博取科舉功名,從此坐館書院,教育地方子弟,從陳春龍到陳運棟,已五代投入教育事業。
劉家塾教子孫 出過2進士
西湖鄉宣王宮前身雲梯書院,原是劉家的家塾,是來台第三世劉永長在1828年創立。劉家子孫劉明男說,來台祖劉恩寬靠開墾加上與人幫傭,累積家產,胼手胝足到第三代已家財萬貫,劉永長認為子孫衣食無虞但缺教養,因此創辦家塾。
當時劉家子孫白天耕作、晚上學習,數十年孕育許多人才,清光緒年間出過劉廷珍、劉廷耀兩名進士,劉家祠堂外至今還留有皇帝御賜的旗竿石座,見證劉家書香傳統,劉家後代子孫當醫師、校長也多,劉明男伯公一家就出過7名醫師。
元宵布馬陣 代表衣錦榮歸
苗栗縣政府秘書長周世明說,客家人過年狂歡,但元宵後,長輩就會勸勉子弟要收心,「男兒立志出鄉關,功名不成絕不歸」元宵節客家的布馬陣就代表衣錦榮歸。
他說,布馬陣是世俗陣頭,卻是客家人的一種期許,代表讀書人要認真打拚,他日衣錦榮歸,這個陣頭客家人不能忘。往年元宵節還有踩高蹺,期許子弟高人一等,長輩也常激勵子弟「有本事到文昌祠開中門」,客家人耕讀傳家,開中門遊街無上光彩。
文昌祠開中門 饒維岳第1人
文昌祠創建於清光緒8年,是縣定三級古蹟,主祀文昌帝君,旁祀倉頡聖人、韓愈,正殿中門平日不開,只有在新正及春秋二祭時開中門祭聖。文昌祠祠規獲博士學位或高考及格者,可開中門行三獻禮祭聖,這是個人及家族莫大榮耀。
文昌祠首位開中門祭聖的是饒維岳,生於光緒29年,民國13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不久獲日本高等文官司法科及格,是最早考上司法官的台灣人,歷任台南法院庭長、台中法院院長。
苗栗政壇黃派始祖黃運金畢業於日本大學法學系,獲得日本高等文官、司法官兩科考試及格;劉派掌門人劉闊才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法律系就學期間,也獲日本高等文官行政、司法官考試及格,後再取得日本關西大學法學博士,兩人回國都開中門祭聖,轟動一時。
民國84年公館鄉農家子弟劉傳聖開中門,他是新竹高工畢業後進高雄工專,再考上台灣技術學院,畢業半工半讀,41歲取得台大電機博士,是客家「耕讀傳家」典型。
苗縣府重視 公辦開中門
苗栗縣長劉政鴻重視士子開中門傳統,且因個人祭聖花費不貲,民國96年起由縣府公辦,規模逐年擴大,第一年30人,第二年32人,去年增至50人,士子乘車遊街光宗耀祖,饒富激勵向學意義。
永貞宮榮譽狀 父祖也列名
頭份永貞宮從民國96年起,也仿效文昌祠辦開中門活動,頭份、三灣、南庄、造橋等鄉鎮獲博士、高考及格者都可參加,由廟方頒發榮譽狀,榮譽狀並永存廟內陳列,還記載士子父母、祖父母姓名,彰顯長輩培育子女的辛勞,今年開中門活動有26人獲此殊榮。
【2010-03-18/聯合報/B1版/竹苗.運動】

 

頭份永貞宮開中門 表揚30優秀子弟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苗栗縣頭份鎮永貞宮昨天舉辦第8屆士子開中門祭聖活動,30名獲博士及國家高考及格者,接受永貞宮「開中門」禮迎,尊享光耀門楣的榮耀。(圖由永貞宮提供)

〔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苗栗縣頭份鎮永貞宮昨天舉辦第八屆士子開中門祭聖活動,三十名獲博士及國家高考及格者,在鑼鼓喧天「布馬陣」報喜隊伍引領下,接受廟方「開中門」禮迎祭聖,尊享古早狀元及第、光耀門楣的榮耀。

頭份鎮永貞宮獎勵學子讀書風氣,九十六年起針對頭份、造橋、三灣、南庄等鄉鎮子弟,舉辦士子開中門活動,累計已有二○二名博士及高考及格者,接受永貞宮開中門禮迎。

五名博士、二十五名高考及格者,昨天披掛彩帶,在布馬陣引領下遶街,並在鐘鼓聲中依序走過「中門」,循古禮向文昌帝君行三獻禮及敬酒禮,儀式莊嚴肅穆,親友也都到場觀禮,分享榮耀與喜悅。

其中,頭份鎮東庄里陳宗珷、陳盈妙、陳宗國三兄妹,依序取得工學博士、藥師及藥事科高考及格、土木工程技師高考及格,最受矚目。

副縣長林久翔、客委會副主委鍾萬梅、頭份鎮長徐定禎、造橋鄉長黃純德、三灣鄉長曾武雄、南庄鄉長賴盛為、前國大代表陳運棟也蒞會恭賀,肯定他們勤奮向學的表現。

永貞宮主委傅福雄說,取得博士學位者,頒發五千元獎金,高考及格者三千元,廟方也製作榮譽狀,記載士子、士子的祖父母、父母名字,存放「永貞宮文苑」永久紀念。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

頭份鎮田寮永貞宮昨天舉辦文昌獎及開中門活動,表揚30名獲博士學位、高考及格的士子。
圖/永貞宮提供
苗栗縣頭份鎮田寮永貞宮昨天舉辦文昌獎及開中門活動,30名獲博士學位與高考及格的士子,由布馬陣與八音班引導風光遊街,穿越中門祭拜文昌帝君,廟方製作榮譽狀陳列在「永貞文苑」,鼓勵學子用心向學,獎掖文風。

永貞宮連8年舉辦文昌獎及開中門活動,設籍頭份、三灣、南庄及造橋,取得博士學位、通過國家高考及格者,便能獲邀參加,8年來超過200名士子接受表揚,成為地方盛事。

昨天一早布馬陣與八音班帶領30名士子,在永貞宮周邊遊街,通過布置成狀元門的永貞宮牌樓,在主祭官永貞宮管委會主委傅福雄、頭份鎮長徐定禎、造橋鄉長黃純德及三灣鄉長曾武雄等人祝賀下,開中門依古禮敲鐘、鳴鼓,祭拜文昌帝君,感謝神明庇佑,典禮隆重肅穆。

開中門的博士有許蔓荏、盧正偉、王玫丹、羅悅瑜、陳宗珷共5人,高考及格有陳盈妙、陳宗國、彭勤晉、羅佳源、陳孟成、彭鵬舉、黃宣瑛、孫將瓴、潘雅芬、鍾瀚璿、鍾允為、白筱涵、范爾雯、馬佳蔓、李健亨、賴怡均、黃琬君、溫尹君、林久禾、鍾興儒、鍾安琪、鍾靜宜、徐子芳、張鉯崴、鍾宇軒共25人。

廟方製作榮譽狀,寫上士子考取的「功名」與父母、祖父母的名字,陳列在「永貞文苑」永久展示。傅福雄說,儀式源自科舉時代,取得功名的士子才能開中門入廟,祭拜文昌帝君榮宗耀祖,廟方舉辦活動不只獎勵學子,也希望喚起大家重視傳統文化。

頭份鎮東庄里陳宗珷、陳盈妙、陳宗國三兄妹都參加開中門活動,他們分別考取工學博士、藥師與土木工程技師高考及格,都說是很特別的經驗。陳宗珷說,家人從小鼓勵他們用功向上,現在都有不錯成就,是對家人最大的報答。

【2014/03/03 聯合報】@ http://udn.com/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

罕見出殯 布馬陣送行,推廣布馬陣的虎尾溪義文史學會完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vgHYn

---------------------------------------------------------------

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清明掃墓 客家庄數千人同拜祭掃來台祖備牲禮、請八音與禮生,最

永貞宮財神安座 廟埕客家風

2016-01-31 07:12 聯合報 記者翁浩然/頭份報導

苗栗縣頭份市田寮永貞宮廟埕改善完工,廣場巨石、石板造景融入客家元素。 記者翁浩然/攝影

分享苗栗縣頭份市田寮永貞宮昨天舉辦財神殿安座及客家傳統展演場落成典禮,不僅改善廟埕、展演台及增加許多客家意象造景,提供民眾休閒與藝文空間,也迎請財神爺安座於右殿,讓民眾過年求平安、討財運。

永貞宮是地方信仰中心,也是文化及宗教活動的聚會場所,因缺乏休憩設施,夜間缺乏照明,廣場鋪面破損及動線不明,地方爭取改善,由行政院客委會補助一千四百多萬元、頭份市公所自籌兩百多萬元,重新打造廣場鋪面、強化廟埕入口意象、修繕展演台、新增客家諺語石板及綠蔭植栽等景觀。

昨天由縣長徐耀昌、頭份市長徐定禎、客委會產業經濟處副處長陳瑞榮等人剪綵,現場鞭炮齊放、地方社團輪番表

永貞宮廣場巨石造景有「補漏趕好天,讀書趕少年」等客家諺語。 記者翁浩然/攝影

分享演及演奏傳統客家八音熱鬧慶祝。

永貞宮管理委員會主委張愛炫表示,廟埕改善工程讓周邊環境煥然一新,融入客家元素的巨石造景,有「補漏趕好天,讀書趕少年」、「坐久變懶、睡久成病」等客家諺語及示意圖,希望傳承客家文化,也歡迎大家來參拜財神討財運。

徐耀昌前往大殿祈求縣運昌隆、風調雨順,再到財神殿參拜,他說,希望財神爺保佑縣庫財源廣進,讓縣府早日解決財政窘境。


祭祖請神文 - 新竹縣貴明公謝姓宗親會 https://bit.ly/3KVYKbY
請神文
公廳 祖塔建築始末  歷次整修  祭祀儀節  請神文  塔位表  進金紀錄
 -------------------------------------------------------------------------------
請伯公文(掛紙) 
        伏以日吉時良,天地開張,低頭下拜,立地焚香,香煙繞起,神通萬里,香煙沈沈,神必降臨,拜請傳香童子,奏事童郎,為民傳奏:今有台灣
省新竹縣關西鎮東平里寶樹堂下裔孫17世維權等因民國 100年歲次辛卯4月5日清明祭掃,同時敬備三牲酒禮,齋蔬粄果、金銀財寶、排在座前,躬身
拜請、拜請  謝氏寶樹佳城之福德正神、土地伯公伯婆,恭請降臨到座,開壺酌酒到座以吉,到座以週。一來到座、二來領受香燈茶酒、齋蔬果品、紅
龜粿粄、三牲酒禮,金銀財寶列在座前,拜請伯公伯婆同來領受,再來酌酒巡漿,拜請寬寬飲酒,寬寬領受,再祈庇佑堂下裔孫維權等各房老幼平
安,男添百福、女納千祥,百凡如意,六畜興旺。
寶樹堂下裔孫17世維權等均具備有多份金紙銀錢,請打開金箱玉庫炳燈烘火燒化重重領受,重重保佑,再來酌酒巡漿。
小小酒禮不敢久列神前,來則有請,去時禮當奉送,請駕轉原位,稽首奉送,後有訂請,伏祈降臨,本宮伯公伯婆,不敢奉送。
祭祖先文(掛紙)
        維中華民國100年4月5日歲次辛卯3月3日清明佳節祭拜祖先,今有寶樹堂下第17世孫維權率領兩大房下各小房裔孫等,謹以誠心誠意備有三牲酒筵
齋蔬果粄、金銀財寶,擺列台上致祭於來台祖貴明公派下祖公祖婆之靈前曰:嗚呼!首創之初蓽路襤褸!惟我貴明公派下祖公祖婆克勤克儉開拓墾荒
創造家業,為子子孫孫奠下基業,並耕讀勞苦忠孝傳家,祖公等為人忠厚清正流芳,性屬剛強,性能溫良,樂公好施,致力為地方公義,聲譽遠揚,
祖婆等相夫教子、教子義方、尊教守正、內外細詳、和鄰睦族、處世遠揚,今此祭之慟呼心腸,幽明永隔,裕後榮昌,今備牲儀,鑒格來嘗,祈求祖
公祖婆庇佑福蔭裔孫,不但合家人等老幼平安,六畜興旺,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萬事皆吉,並且裔孫代代繁昌,聰明伶俐,出類拔萃、傲視群雄、
人才輩出,為地方、國家棟樑,造福邦家,光耀門楣,光宗耀祖,再來酌酒巡漿,拜請列位祖公祖婆寬寬領受,厚厚庇佑。
哀  哉
尚  饗
請神文(祭祖) 
        伏以日吉時良,天地開張,低頭下拜,躬身焚香,香煙繞起,神通萬里,香煙沈沈,神必降臨,拜請傳香童子,奏事童郎,為民傳奏:今有台灣省新竹縣關西鎮東平里寶樹堂下裔孫17世維權率領各房代表,點起爐內清香,高山綠水、清茶美酒、齋蔬果品、三牲酒筵、金銀財寶、排在座前,為因民國100年歲次辛卯年2月3日新年佳節祭敬祖先,同時躬身拜請、拜請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及金童玉女、義民爺等到座領受,歡心受納,開壺酌酒,一來到座、二來領受香燈茶酒齋蔬果粄、三牲酒筵,金銀錢財排在台前,恭請領受,再來酌酒巡漿,二來領受,三來保佑,保佑堂下謝姓裔孫    等各房男女老幼平安,百凡如意,萬事皆吉,保佑以吉,保佑以週,再來酌上第三巡酒漿。
謝氏裔孫17世維權等,具備一份金紙錢財,打開金箱玉庫,炳燈烘火燒化,重重領受,重重保佑,再來酌上尾滿神酒,尾滿神漿,開壺酌酒,高興飽醉含笑喜歡,酒在壺中,自酌自飲。
紙錢過化,神不久座,小小酒筵,不敢久列神前,來有名香三請去時禮當奉送,稽首躬身恭送。
請祖公文(祭祖)
       伏以日吉時良,天地開張,低頭下拜,誠心焚香,躬身拜請、拜請寶樹堂上謝氏始太歷代高曾祖考妣十一世來台祖  貴明公派下歷代內外一派宗親:為因民國100年歲次辛卯2月3日新年佳節,今有堂下裔孫17世維權率領各房裔孫代表到前,並敬備三牲酒筵、齋蔬果品、金銀財寶、祈為鑒納微意,拜請祖公祖婆等個個到座領受(聖筶證明)開壺酌酒。
一來到座、二來領受,三來庇佑,庇佑堂下裔孫個個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男女老幼平安,六畜興旺,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萬事皆吉,再來酌酒巡漿,拜請祖公祖媽寬寬飲酒,寬寬領受。
裔孫17世維權等具備金銀財寶,奉上列位祖公祖婆,請打開金箱玉庫,炳燈紅火交化,烘燒個個領受,再來酌酒巡漿。
裔孫17世維權等擺下小小酒筵,不敢久列祖公祖婆等前面,伏乞祖公祖婆等各歸原位,後有所請,伏乞降臨,稽首低頭奉送。
請神文 - 新竹縣貴明公謝姓宗親會 https://bit.ly/3KVYKbY


全文網址: 2高考及格1博士 三兄妹「開中門」 | 桃竹苗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520755.shtml#ixzz2usIRgr79
永貞宮財神安座 廟埕客家風
2016-01-31 07:12 聯合報 記者翁浩然/頭份報導
苗栗縣頭份市田寮永貞宮廟埕改善完工,廣場巨石、石板造景融入客家元素。 記者翁浩然/攝影
分享
苗栗縣頭份市田寮永貞宮昨天舉辦財神殿安座及客家傳統展演場落成典禮,不僅改善廟埕、展演台及增加許多客家意象造景,提供民眾休閒與藝文空間,也迎請財神爺安座於右殿,讓民眾過年求平安、討財運。
永貞宮是地方信仰中心,也是文化及宗教活動的聚會場所,因缺乏休憩設施,夜間缺乏照明,廣場鋪面破損及動線不明,地方爭取改善,由行政院客委會補助一千四百多萬元、頭份市公所自籌兩百多萬元,重新打造廣場鋪面、強化廟埕入口意象、修繕展演台、新增客家諺語石板及綠蔭植栽等景觀。
昨天由縣長徐耀昌、頭份市長徐定禎、客委會產業經濟處副處長陳瑞榮等人剪綵,現場鞭炮齊放、地方社團輪番表
永貞宮廣場巨石造景有「補漏趕好天,讀書趕少年」等客家諺語。 記者翁浩然/攝影


春季的祭儀:清明
清明幾處有新煙―澎湖的清明節
《澎湖紀略》記載:清明節,澎人俱於節之前後五日內拜墓祭祖,邀請親友,壼漿殽核絡繹於原野之間祭畢,藉草而飲,相為勸酬,必薄暮而返。或人家有新娶子婦者,即同新婦往祭,諸女客陪焉。也因澎民貧苦節儉,逢年過節才得宴飲飽食,故除媽宮外,豬肉平日亦不得食,西嶼地區是「遇節方屠宰」,望安更是「青菜、豆腐、豬肉俱無出賣」。除了祭祀祖先,清明節也是清代澎湖官民懷柔厲鬼的節日:「每歲清明、中元、十月朔,凡三祭。先期三日,牒告城隍;至日,迎城隍位於壇上以主之.設無祀鬼神牌於下,左右排列祭物、果品、羹飯、香燭、褚帛、冥衣數百具以祭焉」。百餘年後,我們清明節的習俗略有變化,從前後五日內變為前後十日內,拜墓祭祖。《澎湖廳志》也增加了澎湖人食春餅的習俗:「其製以麵粉煎成薄片,如鍋蓋狀,而以魚肉雜菜臠切至細,實其中,參以芥醬裹之,亦名薄餅。蓋本金、廈之俗也。」除了春餅,《望安鄉志》也記載:東坪村添丁娶媳當年的掃墓習俗,則是必須煮油飯來墳上祭拜先人。從清晨到黃昏的忙碌,由自家、宗祠到郊外的祖墳的奔波,都是澎湖人崇功報德的虔誠之心。
一年掃祭祖墳一次,祭祀的時間點澎湖人也十分講究,有的選擇當日午時陽氣最旺的11點左右開始祭祀,期待家族能如日中天;有的選擇潮水上漲的時刻,象徵運勢蒸蒸日上。砍除銀合歡與雜草,將祖靈安歇之地清潔打掃一番;再沿著墓龜以小石子壓上墓紙,馨香一束、虔誠祝禱祈求祖先的庇佑,此刻是不同世代,不同世界的溝通與交流。雖然「清明時節雨紛紛」帶著感傷,也因春雨使得「青草池塘處處蛙」,小孩子跟隨大人四處掃墓祭祖,有得吃又有得玩,平日人煙稀少的荒涼墓塚,也在此時憑添熱鬧的氣氛。
澎湖的清明節,除了本地獨特的飲食文化與習俗,西嶼竹灣村、小門村、二崁村,在農曆三月初三日掃墓,則有其大歷史的脈絡,這與1885年法軍攻打澎湖的戰役(中法戰爭)密切相連。1992年8月竹灣吳祖籠先生參與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提及:「西嶼鄉竹灣村、小門村、二崁村,都在農曆三月初三日掃墓,至今已沿用一百多年,據曾祖母在五、六歲時,剛好是中法戰爭,法國海軍登陸澎湖,追擊清兵,就在清明日的前夕(4月3日),在竹灣海灘登陸,法軍追擊逃亡的清兵,放了幾槍,上岸後到處搶刧,在路上走的雞鴨豬都被搶走。當刧後餘生的百姓回來,已過了清明日,大家商量,再來就是農曆三月三日,於是決定在這一天掃墓,三月節就這樣延續下來,……」
依民俗而言,1885年4月4日為乙酉清明節(1885年農曆2月19日) 。法軍於3月31日進佔媽宮後,孤拔將軍乃派遣一個海軍步兵中隊佔領漁翁島及西嶼燈塔一帶。4月4日法軍更編組游擊隊巡視澎湖全島,並在各村莊張貼告示安撫人心,澎湖因此很快平靜下來。假設法軍來到竹灣等村掃蕩殘餘清軍,竹灣等地居民驚嚇之餘逃難後再回到家鄉,可能已過陽曆4月4日清明節,而下一個節日為國曆4月17日(農曆3月初3日)的三月節,竹灣村民乃改以此節日掃墓祭祀祖先,就時間推算與歷史記載而言極為吻合,可信度頗高。藉由傳說與歷史的推敲,外國的元素又增添澎湖人清明節的文化深度
時間的輪轉不曾停止,掃墓的地點也從郊野一座一座的墓龜,轉變為一層一層的巨塔。然而,澎湖的子民切不可遺忘「大蛤包飯」的滋味與底蘊,請記得在清明時節為我們的先人獻上一束裊裊香煙,傳承澎湖人世代的意志。
資訊引用|許玉河老師
「清明節,澎人俱於節之前後五日內拜墓祭祖,邀請親友,壺漿殽核絡繹於原野之間。祭畢,藉草而飲,相為勸酬,必薄暮而返。或人家有新娶子婦者,即同新婦往祭,諸女客陪焉」。林豪不僅提及「清明節,澎人俱於節之前後十日內,拜墓祭祖」。並引《石蘭山館遺集》所載:「按澎人清明節,家家皆食春餅。其製以麵粉煎成薄片,如鍋蓋狀,而以魚肉雜菜臠切至細,實其中,參以芥醬裹之,亦名薄餅。蓋本金、廈之俗也」。
澎湖有一諺語「公婆儘看清明七月半」,其意為死去的祖先每年期待的是清明及中元節,因為此二節慶是過年之外要盛大祭祖的日子,當日也要祭拜地基主與門口公。清明節不僅要往墳地掃墓,也要在家中祭拜堂上的歷代祖先。雖然掃墓在清明前後十日均可,若非特別原因一般家庭都選在清明當日。白沙島的漳州裔居民以及西嶼的竹灣、小門二村則在陰曆的3月3日掃墓。
掃墓時每門祖墳須準備供品及紙錢各兩份一祭祖先另一拜后土子孫在墳前燒香行禮後,可分頭壓掛墓紙及清理墳旁的環境墓紙係裁成條狀的白或黃紙,可檢取石塊壓放在墳堆、墓碑、墳垣等處。新喪之墳及家中娶媳婦、添男孫者3年之中掃墓須慎重地準備牲禮,並在墓碑頂上加壓一疊五色紙,墓紙中也須雜以若干紅紙條。
一如林豪所言,澎湖人在清明當日食「薄餅」,並以此祭祖;「薄餅」一詞係來自廈門,臺灣各地及金門大都稱「潤餅」。但是近半世紀來並未聞澎人的薄餅中有參以芥醬者,實際上薄餅的「內餡」除切成細絲的肉、蛋、蔬菜、海藻、紅蘿蔔等等之外,另一要項是將炒花生加糖粉碾碎,吃薄餅時先鋪一層花生粉在餅皮上,放上肉、菜等之後再灑上一層花生粉,利用花生粉吸收菜湯以免餅皮破裂。清明日中午祭拜祖先時,薄餅及上述做為內餡的諸物項當然是不可或缺的。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清明節約農曆三月,新曆四月四號或五號,為掃墓的節日。若家族中有新婚的夫婦,就由新人決定整個家族掃墓的時間,除了讓祖先認識家族的新成員,也是讓新人與家族更為熟稔,聯絡彼此間感情。掃墓的時間多為清晨天剛亮時,攜帶著牲禮、炸棗、菜繭前往祭拜。先整理墓地周圍環境,繼而壓「膏」仔錢,燒金紙拜土地公,燒銀紙祭祖。家族成員趁此機會至郊外走走,故也稱為「踏青」、「踏草青」。有的民眾會以白紙錢一排排掛在墳墓上(掛墓紙),意謂為替墳墓整新門面,所以掃墓又稱為「翻厝」。有的民眾會在祖墳上以石塊「壓墓紙」,表示有後嗣子孫來祭拜。清明節當天在家裡也要準備飯菜拜公媽。
資訊引用|《七美鄉志》
清明節約農曆三月,新曆四月四號或五號,為掃墓的節日。目前原先土葬墳墓已撿骨至第一納骨堂或祥源莊,101鄉公所也會舉行清明節祭拜儀式。
另在基督徒方面,七美教會在清明時節亦會舉辦「清明省墓禮拜」,基督徒們聚集在主恩堂,透過禮拜,緬懷與家人過去生活的點滴,並祈求上帝為返回天家的親人賜福,亦是十分應景且溫馨的在地習俗活動。
若家族中有新婚的夫婦,就由新人決定整個家族掃墓的時間,除了讓祖先認識家族的新成員,也是讓新人與家族更為熟稔,聯絡彼此間感情。掃墓的時間多為清晨天剛亮時,攜帶著牲禮、炸棗、菜繭前往祭拜。先整理墓地周圍環境,繼而壓「膏」仔錢,燒金紙拜土地公,燒銀紙祭祖。家族成員趁此機會至郊外走走,故也稱為「踏青」、「踏草青」。有的民眾會以白紙錢一排排掛在墳墓上(掛墓紙),意謂為替墳墓整新門面,所以掃墓又稱為「翻厝」。102有的民眾會在祖墳上以石塊「壓墓紙」,表示有後嗣子孫來祭拜。103清明節當天在家裡也要準備飯菜拜公媽。
春季的祭儀:清明 https://bit.ly/4cGLkz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