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上(七)之四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 Mar 04 Wed 2020 15:58
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救死還恐來不及,何能有閒空講禮義呢?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如果沒有恆產,也就沒有經常向善的心志,沒有經常向善的心志,那就放蕩乖僻姦邪淫侈,無所不為/邏輯、文法、修辭、數學、幾何、天文、音樂,世稱"七藝"
- Mar 04 Wed 2020 15:21
儒家四辨-儒家四辨之 夷夏之辨 儒家四辨之 義利之辨 儒家四辨之 人禽之辨 儒家四辨之 王霸之辨/兩束蘆葦,互倚不倒 余英時:國家不幸詩家幸
義利之辨,是孟子的主要論題之一。 其義可以漢儒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來說明。 即人之行事,必須存心於義,要只為義之故而行,以道德法則作自己行為的原則,而不可以利害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這是要求行為的動機純正,使意志不為私欲所擾亂,而不是不要求事功的成就。
----------------------
- Mar 03 Tue 2020 22:03
儒在濟俗,佛在治心--說教與傳教-說教-倫理道德/傳教-積善成德/「匡時濟世」、「匡俗濟時」-拯救社會時局和風氣,使之歸於正道。《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說體則虛無之旨可涉入老莊,說明則儒在濟俗,佛在治心(說教與傳教),二者亦同歸而殊途。」
掏空銀行10年!越南西貢商銀控女首富張美蘭造成9880億損失
2024/03/16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