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國策供應國防軍需
1940年成立透過發酵轉化蕃薯、樹薯和糖蜜為丁醇、丙酮和乙醇等燃料與溶劑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嘉義化學工場
規模最大時有98座發酵槽
不但位居當時大日本帝國六座發酵工場之首
(其他五座是合同酒精北海道旭川工場、東北酒精青森八戶工場、昭和農產熊本八代工場、住友財閥的廣榮化學株式會社大阪工場、滿洲大同酒精哈爾濱工場)
產量也一度達到世界最大
原料及成品仰賴鐵路輸送
1943年北回歸線車站設站通車時舉行神道祭儀
神官和供桌與鐵道車輛同框的畫面
見證科技與精神信仰同樣是人類生活基本需求
B2機關車,我沒記錯這應該是跑今天的中油溶劑支線
鐵路還有進到水上機場
中油嘉義溶劑廠列車前往臺鐵北回歸線車站,途經嘉義市紅瓦里路段。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YC4yvBNVdCEXoNq/
(1) 蔡京陽 - 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嘉義化學工場」,當時使用蕃薯發酵製造丁醇。這裡目前... | Facebook https://bit.ly/46KunBy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o57jvWX2wvZx4biZ/?mibextid=xfxF2i

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


產業鐵道暨溶劑廠線 第1段 產業鐵道暨溶劑廠線 | 紅瓦里社區
產業鐵道暨溶劑廠線 | 紅瓦里社區 https://bit.ly/3yCu5jt
過去台灣歷史,遠從荷蘭(1624~1662)時期、明鄭 (1662~1663) 時期、清朝 (1663~1895) 時期、日據 (日治時期或日本時代)(1895~1945) 時期、戒嚴 (1949~1987) 時期、美援 (1951~1965) 時期、至今(2021),在交通基礎建設上,尤以日治時期最為顯著,也開啟了台灣鐵道王國之稱。​
社團連接
產業鐵道暨溶劑廠線 第2段
1876年,第一座官煤八斗子礦業鐵道出生,是台灣第一條鐵道(1891年,劉銘傳所建設鐵路,台北到基隆正式營運),在日治時期,除了台灣總督府努力興建縱貫線以外,也擔負「開發殖民地資源」的任務,例如阿里山林場、太平山林場等森林資源,平溪線礦場、金瓜石礦場、五堵礦場等,日治時期鐵道部對於台灣後世的交通與經濟發展,仍有深遠的影響與正面貢獻。此外,民間或大型會社對於鐵路興建也相當投入,例如糖業鐵路、輕便鐵路曾經密如蛛網遍布全島。另外尚有人力的人車軌道(手押輕便台車),多由地方望族或富商經營。今日台灣各地的公車路線,多能追溯其歷史至輕便台車發跡。這些民間或是會社所興建的鐵道,在進入二戰時,曾經也成為戰爭所需運輸與材料(用鐵軌或是相關鐵路建物製成武器),有些產業鐵道則在二戰時才興建,有些產業鐵道在戒嚴時期興建。
左圖:昭和9年(西元1934年),右圖:民國37年(西元1948年)
社團連接
產業鐵道暨溶劑廠線 第3段
在公路不普及時代裡,鐵道因產業而產生,不同的產業鐵道所需軌距亦不同,運輸車(型)種也不同,當然所運輸貨物也不同,在種種不同情況下,造就出形形色色的台灣(產業)鐵道王國
軌距即軌道距離,鐵道兩軌內緣之間的長度,國際鐵道聯盟制定的1435mm為標準軌距,又稱國際軌距。在台灣的鐵路軌距裡,常見的有1435mm、1067mm、762mm、610mm等軌距,以上分別為:
1. 1435mm:台灣高速鐵路、捷運
2. 1067mm:台鐵、與台鐵相連接的工廠、軍用鐵路、台東糖廠
3. 762mm:糖業鐵路、鹽業鐵路、林業鐵路、東拓前(1982年拓寬為1067mm)
4. 610mm:糖業鐵道(埔里糖場、玉井糖廠)、五堵礦業鐵道
5. 545mm:烏來台車
6. 762/1067mm共線:糖廠銜接台鐵車站
如上所述,鐵道因產業而產生,興建產業鐵道的需求:
1. 原物料運輸的距離:製糖原料(甘蔗)所分布區域遠至鄰海與山腰,公路不易進入,即使進入也運輸量也不足
2. 成品運輸,提高便利性:工廠大都設立在車站附近,方便成品運輸至港口出口或是利用路局的貨車運往各地
3. 降低成本,提高運輸量:例如糖業鐵道進入甘蔗園裡,一次可以拉很多節原料甘蔗回糖廠
4. 戰爭特殊需求:
4.1 在二戰時,美國禁止出口石油給日本,日本總督府在台灣嘉義建立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嘉義化學工廠(中油溶劑廠與溶劑廠支線前身)。1939成立
4.2 戰後,基於軍事戰備考量,國防部指示臺灣糖業公司將鐵路延伸或新建線路,北起台中南至高雄籬仔內之間各糖廠的路線接軌,修築一條「與縱貫線平行的路線,防止戰時南北交通中斷」。1953年全線通車
社團連接
產業鐵道暨溶劑廠線 第4段
產業鐵道與鐵路運輸的差異性,產業鐵道以產業為中心,以生產民生物資或部分國防軍需,不以賺錢為目的,鐵路以輻射狀向四周圍延伸,對內經營,同時工廠所製造出來的貨物有自己的卸裝月台設施,在鐵路方面也有屬於自己工廠的調度機關車與貨車;至於鐵路運輸,以鐵路事業單位經營(例如台灣鐵路管理局),對外營業,以賺錢為目的,是將貨物或人運輸到不同的地方(地方對地方),所以路線是向外,單一線狀(南北向或東西向),台灣鐵路局相關運輸機關車也較於單純。
上述,從軌距的分類、興建產業鐵道的需求(條件)、與鐵道運輸的差異性,台灣目前有的產業鐵道:
1. 糖業鐵道(762mm)—所有台灣(產業)鐵道分布最廣也最密集,幾乎在各鄉鎮都有糖業鐵道蹤跡,全線長3412.5公里,
2. 鹽業鐵道(762mm)—台灣早期將鹽向外運輸,借用台糖的鐵道才行,所以糖鐵鹽運,可以說是台灣兩大產業鐵道的攜手合作,締造許多佳績
3. 礦業鐵道
4. 林業鐵道(762mm)
5. 中油鐵道(1067mm)—其中以嘉義溶劑廠最為顯著,它的歷史最為淵長,前身為日據時代的台拓會社-台拓嘉義化學工廠所轄,才是中油鐵道最引人入勝代表
6. 水泥鐵道(1067mm)
7. 中鋼鐵道(1067mm)
8. 台肥鐵道(1067mm)
9. 台電鐵道(1067mm)
10. 磚廠鐵道(1067mm)
11. 軍用鐵道(1067mm)
12. 唐榮鐵道(1067mm)—是台鐵委由唐榮公司製作火車的工廠
13. 民間產業鐵道
14. 台灣木材防腐公司鐵道(1067mm)—民國42年,美援贊助設立
社團連接
產業鐵道暨溶劑廠線 第5段
中油嘉義溶劑廠支線兩大的演變,戰前與戰後。1930年代,因應日本國內南進政策,在台灣成立「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簡稱台拓,作用為調查與開拓殖民地資源之用,在昭和19年6月20日(西元1944)的台灣私設鐵道運賃表內阿里山林場與羅東林場由台灣拓殖株式會社鐵道經營,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是半官半民經營國策會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扮演軍事所需,進入二戰時,美國禁止出售石油給日本,被迫日本尋求備用燃料,由於嘉義水上機場在縱貫線鐵路的西側,台灣拓殖株式會社選擇縱貫線東側興建嘉義化學工廠。在1937年設立北回信號所與支線,1939年台拓嘉義化學工廠正式開工,其原料來自於鄰近的番薯與根莖作物,還有明治製糖株會社南靖工廠的糖蜜(製糖後產物),運輸至嘉義化學工廠採用糖業鐵路運輸,此路線為山仔頂線,同時也是製糖所需的原料線(註1),由此可以看出輕便鐵道的重要性與多元性,靖糖嘉用(南靖糖蜜給嘉義化學工廠使用),嘉義化學工廠與南靖糖廠的關係,“蜜”不可分,這也造就出嘉油鐵馬道許多故事與話題,同時也是唯一的、最具有特色的。台灣光復後(戰後),一切百廢待舉,嘉義化學工廠由中國石油(簡稱中油)接管,1945年更名為嘉義溶劑廠,北回信號所更名為北回歸線站,連接嘉義溶劑廠的路線,更名為中油嘉義溶劑廠支線,在鐵路支線尚未廢除前,在路線可以看見印有中國石油標誌的油罐車,與中油本身的藍白機關車,由於中油業務量大增,各路的油罐車紛紛的進出嘉義溶劑廠,所以北回歸線站才有如此廣闊的站場,嘉義溶劑廠支線全長4.528K,沿途經過嘉義縣水鄉與嘉義市區,2002年廢止,2008年改為嘉油鐵馬道,值得一提,此鐵路支線橫跨過清朝灌溉水渠道將圳,在歷史層面,產業層面,民生層面,軍事層面,台拓嘉義化學工廠與嘉義溶劑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更是日治時期太平洋戰爭的見證,讓嘉油鐵馬道成為石化產業下的遺跡。 產業鐵道暨溶劑廠線 | 紅瓦里社區
產業鐵道暨溶劑廠線 | 紅瓦里社區 https://bit.ly/3yCu5jt


《台灣蕃薯的神奇故事》    A4-116
蕃薯是食糧,亦可製糖;糖類可發酵製造酒精。更利害的,日本殖民台灣後期,發展化學工業,將蕃薯研發生產溶劑,及再加工成為類似汽油的燃料,於二次世界大戰做為日本船艦及神風特攻隊飛機動力燃料。
1938年在嘉義市車店48番地設立化學工廠,以蕃薯簽和生蕃薯做原料,使用「牟田菌」醱酵法生產溶劑,員工人數超過3000人,是當時台灣勞動人力最多的單點工廠之一。廠內有4個醱酵區,每區24個1000多公升鐵桶作業,醱酵生產加工的乙醇、丁醇產量為世界第一。產品運往日本各海軍基地及台灣機場,是日本國防重要一環,被列為秘密軍事基地。
嘉義化學工廠需求大量且能長期供應的蕃薯,而1921年之後,中央研究所嘉義農事試驗支所已不斷研發、育成出優良品種,台灣總督府則要求中南部各州農民協力種植,以及台拓公司自主種植6500甲蕃薯地,產量充足。據資料統計,嘉義化學工廠1940年蕃薯籤(番薯刨成絲,再經過日曬)消耗量600萬斤,1943年更達5400萬斤,當時「種蕃薯」是中南部農民主要的生計之一。
嘉義化學工廠以蕃薯生產溶劑,再加工成為飛機、船艦輔助動力燃料。日本於1941年12月對美國珍珠港基地發動攻擊;1944年採「一人一機換一艦」戰術,派遣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飛機攻擊,其中部分飛機從台灣機場起飛,造成美軍艦艇毀損慘重。1945年5月11日美軍派出48架飛機濫炸嘉義地區,其中4架海軍Pv-1輕轟炸機盯牢嘉義化學工廠,使用炸彈、火箭、機砲輪番炸射,化學工廠滿目瘡痍,完全癱瘓。
日治時期嘉義化學工廠於戰後由中油接收,改稱嘉義溶劑廠,目前由中油煉製研究所等單位使用。
加註:1938年聯軍曾空襲台灣; 珍珠港事件後,雙方航空交戰;1943年起,美軍積極轟炸台灣,1945年起對台灣執行密集炸射,航空決戰複雜、慘烈。
圖1.初期嘉義化學工廠一隅。
圖2.化學工廠遭美軍轟炸之後的影像。(1) 嘉義金龍文史遊誌 - 《台灣蕃薯的神奇故事》 A4-116... | Facebook https://bit.ly/4cpPR7S

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臺灣中油公司嘉義煉製研究所的前身是1938年開始營運的臺灣拓


新竹油庫及十八尖山的瓦斯槽遷址+油庫與瓦斯槽早已是新竹市民揮之不去的夢魘-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新竹機場/新竹飛行場1936年啟用/空軍新竹基地/美國陸軍航空隊在1943年11月25日首度轟炸新竹飛行場前一天拍攝的偵察照片/ 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在1944年10月12日對台灣的重要目標發動全面作戰的第一天,就曾攻擊新竹飛行場-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鐵道新竹機場線-軍用支線,還有台肥廠支線,至六燃的合成部的鐵道,於1937年開始營運,1997年起停止營業。原路線改建為鐵道路一至三段/公道五路的鐵軌至建中路這段為台鐵的台肥支線改建/日本時代在二戰最末期的調度場(當時稱操車場)計劃,北部操車場規劃在如今的新竹貨運站-北中南三大操車場計劃,都和日本時代末期台灣工業化下,軍需物料和資材的運輸有關,其位置旁正好都有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設施。以北部操車場來說,除了有分歧出往新竹飛行場的軍用支線,還有往台肥廠至六燃的鐵道-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日本1936年廢除倫敦條約準備擴張軍備(煤炭)轉向石油的時代來臨-六燃在台灣 1944 年完工,五燃在朝鮮(現北韓)-因美國之轟炸,六燃廠的總部便搬遷到新竹-植物煉航空用油,包括樹薯與甘蔗發酵成為丁醇以及異辛烷,更配合當時總督府天然瓦斯研究所(現光復路上的工研院化工所),成為當年生質能源的先趨/新竹在日治時期就是戰略重地,軍事單位包括第九師、海軍航空隊總部、日本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部、第61海航空廠軍第六燃料廠本部等。也因此使得新竹在二戰期間成為全臺灣被盟軍轟炸落彈量最多的城市-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新竹市建功一路與建美路附近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日治時期世界軍用飛行機記號-左邊數來第五行第2、3個-芬蘭和拉脫維亞都是萬字旗-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新竹市建功高中旁閒置土地下4座日治時期第六燃料廠的輕質油槽區台灣最早的汽電共生廠之一,2023年2月經提報為歷史建築後,8/11日文資審議,委員認為為更周延研擬兼顧文資保存與教育發展方案,決議繼續列冊追蹤,待校園規畫有初步方案後再審議。「唯有文化可以使城市偉大」竹掃把行動聯盟成員王俊秀、潘國正、陳明河、蔡榮光、鍾淑姬等人則在外頭,拉起寫上布條聲援。-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台灣少數僅存二戰時期軍事工業遺址,相當珍貴+發現日軍儲油槽基座,是目前新竹最大面積的油槽遺址,直徑約7名成人雙手平舉-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