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公部落坐落於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內。豐濱村舊稱是為貓公(vakon,在阿美族族語意指文殊蘭)是豐濱鄉最大的一個阿美族聚落,也是阿美族一個相當重要的部落。貓公部落位於花蓮縣豐濱鄉,地處海岸山脈東側,瀕臨太平洋並是最接近聖山(奇拉雅山)的部落,一直以阿美族傳統的「年齡階層制度」,做為維繫整個部落的生活命脈。 奇拉雅山是阿美部落傳說中的民族發源地聖山。相傳有一年夏天,十來歲的少年杜吉在家裡昭顧妹妹拉拉紺,他捆綁著稻穗放在獨木舟旁邊曬太陽。突然發生洪水,大地汪洋一片。杜吉抱起大叫的妹妹拉拉紺,往漂浮著的獨木舟一跳,漂流到大海洋中。洪水退後,杜吉與妹妹拉拉紺,開始過著新的生活。 數年過了,杜吉長成健壯的青年,妹妹長成婷婷玉立的少女。兄妹兩人相信島上一定還居住著其他的人,因此他們就分別從南北方向去探查。又數年過去了,有一天,杜吉在高崗上發現有一位矯健美麗的身影在海邊戲浪,飛也似地奔去,朝夕相處,日久生情,終成夫妻。後來,他們才發現他們就是曾經相依為命的兄妹,他們回到他們最初漂流到這個島嶼時獨木舟擱淺的海灘,建立永久的家,並且把屋後的山取名為奇拉雅山,以紀念遙遠的故鄉。 如今,阿美族人在每年的七、八月間舉行豐年祭及海祭,便是祭祀祖先當年夏天遭遇洪水氾濫漂流到這個島嶼的奮鬥精神。阿美族--貓公部落-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https://bit.ly/46Nwvs7
部落》豐年祭之前,在貓公 | 花蓮旅人誌 Hualien Webzine
阿美族Fakong部落ilisin(豐年祭)-花蓮縣文化局 https://bit.ly/3SNdOPQ
一、名稱:阿美族Fakong部落ilisin(豐年祭)。
二、分類:民俗(信仰)。
三、保存團體基本資料:
(一)保存團體:Fakong(貓公)部落
(二)聯絡地址: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民族街82巷8之2號
(三)聯絡電話:03-8791350
四、登錄理由及其法令依據:
(一)登錄理由:Fakong(貓公)部落仍保有傳統年齡階級與相關祭儀、禁忌,對於頭目傳承及其名字,亦能清楚瞭解。
(二)法令依據: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1、
2、3、4及5目規定。
(三)登錄日期及文號:中華民國103年4月28日
府文資字第1030072585號
阿美族Fakong部落ilisin(豐年祭)
講述:吳福星(canglah)頭目
整理:蔡賢忠(kulas)先生
豐濱Fakong由來及位置
數百年前,阿美族祖先尋找耕居地來到貓公溪,望見溪谷台地滿山滿谷青翠盎然的文殊蘭(允水焦Fakong),夏秋齊開白花,花香宜人,水源充足,遂定居至今。
阿美族標示地名常以植物名稱、事件、人名或事物來命名。因此將這裡叫(砝貢)Fakong,日治時期以音譯稱貓公社,後來改名為豐濱村。
貓公部落在台灣地圖上東側海岸中心點,北距花蓮市50公里,西距花蓮縱谷的光復19公里,東臨太平洋,西依海岸山脈,兩條河匯合部落區域後向東入海。
Fakong部落豐年祭
一、歷史悠久:
Fakong部落豐年祭從建立部落開始直到現在從未間斷過,是我們引以為傲傳統。
二、祭儀日期、時間不變:
每年都在八月五日起,到八月十日止,共計六天六夜。
三、部落組織健全:
年齡階級沿襲自建社起到現在嚴格將男子編入組織成員一生不變。
四、祭儀儀式不變:
(一)每年八月五日起,至八月十日止,依古禮進行祭儀。
八月五日報訊息、部落會議、祭祖迎靈。
八月五日上午和晚間召開部落會議。
八月五日晚間2330時舉行祭祖迎靈。
祭祖與迎靈:男人集聚祖靈牌前。
1、頭目、副頭目、青年之父獻酒祭祀。
2、青年之父宣讀告祖靈祭文。
3、吳頭目以古調唱祭文。
4、由主祭團領唱祭祖歌,與會者合唱共4首歌。
5、由主祭團領唱迎靈祭歌,人員起立圍成圓圈隨音律舞蹈,領唱團依序從年齡高的年齡階級開始,傳遞下一階接替傳唱,直到lofang最後一階結束。
(二)八月六日下午3時30時獻酒祭pakayat。
1、婦女帶領自家未婚少女至會場對家族的舅舅、叔叔、伯伯及兄弟獻上今年新釀好酒,感激長輩辛勞付出,代表著無限感恩與謝意。
2、長輩先行沾酒祭祀祖靈與上蒼恩澤,並祈求明年同受庇佑;高舉酒杯誇大炫耀自己受到肯定和尊崇。
3、外人禁止入場。若今年是豐收年,族人會多釀些酒讓會場外的親朋好友及來賓一起品嚐享用。
(三)八月七日下午3時30分舉行牽手情pakayat。
家中有適婚女兒的,母親考察部落適婚青年工作勤奮認真者,告知青年之父年齡階級。或經過調查、打聽、瞭解部落裡已交往未公開的未婚青年男女,會藉pakayat牽紅線實施配對,公開男女戀情和接受大家祝福,或現場自我介紹結緣共舞;有時也會捉挾性的配對,引來大家的笑聲,把豐年祭帶到另一個高潮。
(四)八月八日宴客palafang。
部落以傳統佳餚宴請來賓與長官享用,共同分享本部落今年收成的喜悅,宴後邀請所有賓客下場與族人共舞同歡。
(五)八月九日娛靈pihahayan。
(六)八月十日送靈kahayhayan。
豐年祭最後一天祭典進入尾聲,男女年齡階級為單位,以充滿熱情與活力的歌舞,展現團隊默契、力與美的表現。
最後頭目、部落長者端坐會場前方欣賞後輩的歌舞,依序向長者致敬及恭祝長輩身體健康與快樂;感謝祖靈的恩澤;祈求明年祖靈庇佑、趨吉避禍、遠離災難、風調雨順、五穀豐收、闔家平安、事事順利。
在送靈祭歌海浪般舞蹈達到高潮,恭送祖靈回天界,豐年祭劃下完美的句點。
五、祭儀中的祭歌豐富完整:
(一)民100年由台灣藝術大學蔡宜紋小姐田調統計36首。(祭祖迎靈5、送靈2、娛靈29)
(二)以年齡階級為單位,擔任領唱,2至5首祭歌。
(三)在八月五日晚上祭祖迎靈起,由老人組起頭領唱,依序由下一各年齡階級接著領唱方式。
(四)在祭典期間若有不符合傳統唱法,長者適時糾正示範。
六、舞蹈動作豐富:
(一)舞蹈依祭歌音律不同有不同的步法。
(二)舞蹈行進方向多元(往前、往後、向右、向左)。
(三)姿態依音律與男女領唱,有時緩、時急、有柔、有剛、有女人嬌柔、扭腰擺臀;有男人如海浪般的澎拜剛猛力與美呈現。
七、祭儀過程嚴謹:虔敬面對祖靈牌
祭儀過程嚴謹:行程經部落會議決議後,由青年之父管制執行,年齡階級級長管理隊員行動。展現指揮一元化,服從領導、紀律嚴整、團隊合作的行動力。以及尊敬長上、長幼有序的生活倫理。
祭儀嚴守禁忌:
(一)自八月五日起,到八月六日晚上止。(祭祖迎靈,表揚青年、獻酒祭)禁止女人、小孩、以及非部落族人進入聚會所周邊道路內。
(二)八月六日下午獻酒祭儀時,進場家族順序禁止逾越kakitaan。
(三)祭典期間沒經邀請共舞,禁止入場。
八、祭儀與心靈結合:
(一)祭祖是祭典中首要,是重點(慎終追源)。
(二)部落男子要做自家的代表,人人是祭司。
(三)祖靈與我們共享豐年,歡樂歌舞。
(四)盡情歌舞丟棄憂慮煩悶,用舞蹈抖掉病痛。
(五)手牽手,心連心,凝聚向心,拋開怨恨,寬恕接納,共享分食,部落是個大家庭。阿美族Fakong部落ilisin(豐年祭)-花蓮縣文化局 https://bit.ly/3SNdOPQ
走過十年、活出自己的阿米斯音樂節(上)——專訪Suming舒米恩 | 環境資訊中心
「回家是土地肥沃的開始!」從舒米恩Suming家門口開始唱起的阿米斯音樂節,由下而上串聯在地的認同|重回地方,望向明日城市|MOT TIMES 明日誌
原住民族文獻 https://bit.ly/4dlYTEo
一、臺灣東部遺世獨立的族群
臺灣東部在外來殖民統治者尚未統治之前,原住民便已長期世居此處,相較於臺灣其他地區東臺灣是一個孤立的區域,本區擁有著多族群的分布,加上臺灣族群的遷移形成複雜的族群關係,構成多元族群與社會的面貌。歷史發展過程中,東部族群與外來勢力的經歷早期即有日本於16世紀日本商船的停泊、荷屬聯合東印度公司探金活動、明鄭取砂金無功而返等外來勢力來到之文獻記載,此時尚未影響族群之發展。
二、阿美族與清軍遭遇──大港口事件
根據記載最早歸順清朝的是隸屬諸羅縣原住民,共有六社繳納「番餉」,後山地區則是在康熙33年(1694)有崇爻、芝舞蘭、芝密、貓丹、荺椰椰、多難、水輦、薄薄、竹腳宣等九社繳納「番餉」表示歸順之意。
臺灣東部發展是因為國際壓力下加速的發展而造成的。咸豐年間的開港使行經臺灣的外國船隻增多,衝突事件也隨之增加,每次後山或是原住民發生與國外衝突事件時,清廷的態度都是「後山或原住民不是清廷的管轄範圍」,結果在國際間產生「後山主權無所屬」的主張出現。種下了往後日軍侵臺的遠因之一。在清廷眼中,後山一直是化外之地,直到牡丹社事件後,才使清廷發現後山主權不明確,會帶來國防上的危機,因此正式以國家的權力介入,1874年日本侵臺之牡丹社事件是東臺灣被納入清朝國家體制的一個重要起點,沈葆楨「開山撫番」政策,南路軍以到達卑南為目的地,北路經營使於夏獻綸在蘇澳的開山工程,隨後由羅大春接續,清廷以開北、中、南三路進行對東部的實質統治。而對臺灣東部的住民,這也是東部各族社會、文化、經濟發生巨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1875年之後,東部原住民開始頻繁密切的接觸外來勢力,移入者不斷與原住民有所衝突,原住民的強烈反抗,使得開山軍隊不斷增兵,繼而發生了東部原住民捍衛生存空間反抗清廷之事件。以阿美族而言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即大港口事件(奇密社之役)。根據清廷方面文獻的記載,光緒3年(1877)7月,因練勇前、左兩營陸續到來,駐兵也分布到水尾以北各地;此時,位於水尾附近的烏漏社首先發難抗清,清兵攻破烏漏社,但因阿棉山、納納等社也加入戰局「突有另股繞後狙擊,以致先勝後挫(註1)。 」整個事件始末,起於1877年後山駐軍統領吳光亮,開闢自水尾(今花蓮縣瑞穗鄉)至大港口(今花蓮縣豐濱鄉)道路。附近之奇密社(今瑞穗鄉奇美村)不服,殺總通事林東涯以叛。8月吳光亮以營官林福喜彈壓,抵烏雅立社(今瑞穗鄉岡村),中伏潰敗。奇密社與大港口南岸之納納社(今豐濱鄉靜浦村)南北相應,聲勢龐大。清廷乃急調北路統領孫開華率兵二營,總兵沈茂勝率兵一營,及臺灣知縣周懋琦率砲隊,分海路增援,阿美族人不敵逃散。奇密社事件主戰場都在大港口(Makotaay)一帶的東海岸,參戰的也都是大港口阿美族的祖先,所以有人以「大港口(Cepo’)事件」或「靜浦事件」稱之。
駐紮在後山之軍隊本身「駐紮該處,練兵屯田,以為久計」對於東部有限的的耕地而言,涉及到生存發展之問題,同時也是捍衛祖先世居之處,因此後來清軍與當地阿美族的衝突,另有「資源爭奪」的因素(註2)。另一種推測是,清軍來到東部徵用民力,於營建碉堡、修築山道、與搬運米糧也影響當地阿美族人的生活秩序(註3)。整個事件是先從花東縱谷內烏漏社開始,順著秀姑巒溪北沿富源溪向南延伸,經打馬落社、奇密社,一直到河口處的港口地區,這幾個社是同一氏族,開始事件起於烏漏社,但奇密社通事林東涯被殺,也是導火線之一,後人論述此一事件一併論之。
大港口事件至今仍鮮明存留阿美族人的歷史記憶,在其口述歷史傳述中,口述的主要重點有三:一是不滿總通事林東涯對於阿美族人的勞役剝削和在部落作威作福之行徑,殺害總通事反映出阿美族人對這個外來統治勢力的反抗。二是阿美族人青年柯福歐英勇事蹟,以及他如何趁機除掉林東涯,此類特別口述歷史意味著族人在歷史發展的主導性和以此為典範的光榮事蹟。三是大港口閉門(靜浦軍營)屠殺之事件,此乃過去傳述此事件時耆老們最為氣憤難以釋懷之事件,阿美族人咸認為清廷因打不過阿美族人,設局欺騙阿美族青年運米之後擺酒宴慰勞,趁青年酒醉不備之時殺之。伊能嘉矩採集之口述「番人果約至營,吳光亮合集營內,閉門銃殺之,計165人中逃走者僅5人而已云(註4)。 」而官方對此似也有所隱諱,此誘殺阿美族人之事件至今乃是阿美族人口傳最重要口述歷史,事件至今經歷130多年,仍無人在該處建屋居住,附近居民認為與當時屠殺事件有密切關係。
大港口事件後倖存的族人紛紛走避並移民散布到整個花東海岸地區,也因而形成了許多新的聚落,事件之後其後裔大型的聚落很少在花東海岸一帶出現,為清廷經營東部在該處進入實質占領與統治的階段。
三、阿美族與日本統治者遭遇──七腳川事件
自明治31年(1898)臺東廳長相良長綱,長期對李阿隆採取安撫政策,欲藉綏撫手段滲入太魯閣群內(註5),卻造成太魯閣群勢力膨脹,在大津麟平上任代理警察本署長之後,以平地蕃對付高山蕃的策略也出現轉變的跡象。明治39年(1906)8月21日,大津代理警察本署長轉達廳長,理蕃的基本態度為,應先彈壓倨傲之平地原住民。
日本對於理蕃政策採取日趨積極態度強硬,與當時日本國勢的發展和國際上樟腦價格暴漲的經濟動機有密切關係,明治39年(1906)至大正4年(1915)正是日本帝國主義邁進發展之時期,日俄戰爭後腦價暴漲,使佐久間總督必須以更積極的態度從事理蕃以獲取山地資源。「理蕃」五年計畫推進隘勇線是藉由威逼方式以順利進行開發山地獲取更多的利源(註6)。
「七腳川事件」發生與日本在東部轉趨積極建設的態度有密切相關。明治40年(1907),臺東廳已有開鑿從花蓮地方通往南投方面的「中央山脈橫斷道路」計畫而此路段的開通,如上述所提及的必然會經過七腳川社、木瓜群、巴托蘭社等領域,此三社群之影響涉及到進出平原和山地之土地範圍。
此外,明治40年(1907)西部縱貫鐵路竣工,同一年日本國會核准「臺東線鐵道」施工。明治41年(1908)1月,臺灣總督府通信局長兼臺灣總督府參事官鹿子木小五郎,於該年奉命巡視臺東進行調查,釐清了總督府開發東部種種問題,意即開設鐵路交通在先,徵收土地和收繳武器將是總督府開發東部所要面對的大問題(註7)。事實上總督府開發東部無論是中央橫斷道路、修築東臺灣鐵道、或官營移民等計畫,都牽涉到七腳川社、木瓜群或巴托蘭社等之領域,一旦總督府將之付諸實行,對這三社的衝擊也最大。
七腳川事件發生於明治41年(1908),防堵太魯閣族的「北埔隘勇線」,徵用七腳川社壯丁數十名,編為隘勇。因勞役不公和薪資問題,七腳川社隘勇19人逃避勞役潛入山區,日人藉口七腳川社、巴托蘭(Btulan)社和木瓜群(Vaguai)抗日,發動大批軍警圍剿,此一事件直至大正3年(1914)才告平息。
過程中,七腳川社遭到滅社,所有住民被遷往他處。為防範逃竄山區之七腳川社眾,日本從鯉魚山至七腳川山麓娑婆礑(秀林鄉水源部落)與維李(花蓮北埔)線銜接,築成一道全長約30公里之隘勇線,而其故社耕地則開闢為日本官營移民村──吉野村。從此七腳川社人遷移流散各處,再無反抗日人之力,幾次遷移過程中七腳川社眾所停留之區域,逐漸形成今日七腳川社後裔居住的部落,例如池南、溪口、荖溪、南華和巴黎雅荖等地。其他南勢阿美各社也因此事件,完全震懾於日本統治威權和軍事力量,聽命於日本役使,部落意識漸為國家意識取代,並威服於日本的殖民統治。對七腳川社人,此事件因毀社造成族社人分散各處,生活領域改變、傳統社會文化在與他族接觸融合中逐漸消失,對七腳川社影響極其深遠。日本竭盡所能,將該社焚燒殆盡,以防止七腳川社眾還有重返的可能,此種行徑適將其毀社掠地的野心顯露無遺。
明治41年(1908)12月13日七腳川社所發生的事件,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對七腳川社而言,大部分社眾離開奇萊平原被迫往木瓜溪以南遷移,對阿美族而言,是一次嚴重的涉外事件,此事件徹底改變阿美族人在東部主人的地位。對平原上的各族群而言,亦即奇萊平原上所有社群,是他們進入日本國家殖民體制的開端,部落的意識漸漸被國家意識所取代,以前死守捍衛的生存空間,在國家體制下有了重大的改變,過去因為彼此生存競爭關係和護衛族社領域造成強烈的社群概念,隨著日本統治勢力的介入,強制將七腳川社眾移入他社之中而淡化彼此的分野。
收奪七腳川社之土地之後,日本對東部進行的開發計畫和移民事業,以及明治42年起陸續建設東臺灣鐵道、中央山脈分水嶺下到埔里社方面的橫斷道路(今名能高越嶺道)等因此能一一推展。
四、事件對原住民的影響
臺灣東部阿美族的涉外事件,對殖民統治者而言,只是在實質占領過程中,各種不同阻礙的反抗勢力,但對當時的原住民族群而言,乃是生存發展之殊死戰,歸納這些事件的發生對當時的族群的影響,可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造成族群遷移
上述所論述之事件造成族群變遷,瓦解其勢力和生活空間,殖民統治者也因此更輕易操縱。另外遷移初期無論強制與否,大多經歷生活相當不定的一段時期,適應各種環境,甚至遷移數次,例如居處水災、墾地不足等,或面臨新的挑戰或敵人,大多需花好幾年的時間才回復過去安定的生活狀態。例如大港口事件中南遷的各阿美族氏族之影響,小則人口數變少,影響該族日後人口之繁衍造成勢力弱化。大則聚落永遠消失,該族過去活動空間所命名的地名,成為僅存留地名的歷史名詞。
(二)造成文化弱化影響
聚落的遷徙,代表許多傳統社會結構和機制面臨減弱或消失,例如年齡階層在人口數減少之後,失去原有的運作機制,或者與他族往來通婚,其語言、祭儀、風俗習慣因為受到影響,失去文化特性,例如七腳川社出現捕魚祭採,此乃借其他部落之文化。
(三)族群互動頻繁
被迫與其他部落的人混合居住,也有的因遷移過程中,進入其他族群的領域,不得不與該族進行資源競爭,例如七腳川事件後被遷往臺東瑞源之七腳川社後裔,受到布農族人獵首之威脅,最後仍不得不離開新建的家園,再度北遷。
(四)部落意識逐漸弱化
由於遷移過後大社變小社,或離開其世居之領域,混居在其他族社部落中,過去因為彼此生存競爭關係和護衛族社領域造成強烈的社群概念,此種以前死守捍衛的生存空間,隨著國家統治勢力逐漸深入打破其原有部落意識,例如強制將七腳川社眾移入荳蘭、里漏他社之中而淡化彼此的分野。
(五)失去固有的領域
在殖民統治過程中,殖民統治者無論是因為原住民反抗役使或統治、開發建設、設駐軍據點、屯田開墾等各種原因引起的事件,原來居住該地的住民,或因政府的強迫安排,遷移至各處,或因為避禍而遷移他處,對其最直接的改變即是失去傳統居住的領域,或因此其世居之處人口銳減、聚落重組,對於該族影響甚劇。
今日臺灣東部許多地方,仍處處可見歷代政權以國家力量鑿斧的痕跡,東部的住民在這股勢力下,無可避免的被改造和影響
原住民族文獻 https://bit.ly/4dlYTEo
一、原住民族人數最多的族群!快來一起認識阿美族!阿美族詳細大解析!帶您認識阿美族祭典及豐年祭活動!|產業故事|看見‧太陽 https://bit.ly/3MpooZL
你可能知道原住民族人數最多的阿美族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豐年祭,不過除了祭典之外,阿美族還有很多有趣的阿美族文化故事等你大家來探索,本篇將會循序漸進帶著各位了解不同的阿美族文化特色,準備好了嗎?快來一起看看吧!
(一)阿美族分布
首先一起來認識阿美族住在哪裡吧!阿美族的原鄉主要分布在花蓮縣、台東縣、以及屏東縣境內,大部分的人口都住在平地。
阿美族人分布遼闊,按照區域與風俗可區分為北部阿美(又稱南勢阿美),分布在花蓮縣境內;中部阿美分布在花蓮縣境內;南部阿美則是分為馬蘭阿美群(又稱台東阿美群)與恆春阿美群,前者居住在台東縣境內,後者則是分布在台東縣、屏東縣境內。
近幾年,隨著經濟型態的轉變,長年旅居大都會地區的阿美族人,也因為地緣關係,在台北和高雄建立以阿美族為主體的社區或聚落,如基隆市的奇浩社區和新北市汐止區的山光社區。
(二)阿美族語言
阿美族擁有屬於自己的語言-阿美語,其在語言學上被歸屬於台灣南島語言,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當中使用人口數最多的語言喔!阿美族人分布區域廣闊,語言又有南勢阿美語、秀姑巒阿美語、海岸阿美語、馬蘭阿美語、恆春阿美語等方言別。
☀️ 大家下次搭火車到花東地區玩耍的時候,仔細聆聽站內的廣播,是可以聽到阿美語版本的喔!
(三)阿美族社會組織
⭐ 母系社會
原住民族很多都是母系社會,阿美族也不例外!阿美族每個家庭都是以母系為中心,並由母系來繼承、相傳。至於結婚,男孩會入贅到女方家中,與父系社會完全不同。此外,婚後男生會住在女方家,財產也由女方家所有。
在耕作方面,雖然男女性別的分工並不明顯,但基本上女性和小米、以及家形成一組密不可分的關係,男人則是和漁獵、政治活動形成一組,對應著社會組織間的互補性與階序性!
(四)阿美族飲食
大家到花東地區旅遊的時候,是否都會帶著好幾包美味Q彈的麻糬當做伴手禮呢?阿美族人以稻米(Panay)為主食,但糯米在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阿美族人將蒸熟的糯米飯稱為Hakhak,將糯米飯舂打後的麻糬則稱為Toron,兩者今日都成為代表花蓮和台東的特產!
至於捕魚與狩獵所獲得的魚類與獸肉,則是阿美族人食物中的蛋白質來源,其中獨具風味的石頭火鍋烹飪法與醃肉(Siraw)也非常有特色。
石頭火鍋的料理方法是將高熱的石頭,丟入以檳榔葉做成的鍋子(Cifar/Kadong)當中,用以烹煮鍋內魚蝦,如此一來香氣更能被保留在濃郁的湯頭裡!
☀️ 歷史小知識補充:關於阿美族歷史一說,阿美族人與外人接觸的紀錄,最早可追溯到400年前荷蘭金礦調查隊的相關資料,不過阿美族與外界積極、密切的互動則是在清朝統治臺灣的最後20年喔!
二、和母親一樣偉大的8角星!阿美族圖騰原來有這層意義
⭐ 阿美族圖騰介紹
對於原住民族來說,圖騰是一種標誌,是一種希望,是一種精神,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
阿美族基本的信仰為太陽,太陽被稱為ina,是母親的意思。如太陽般的8角星圖騰,是阿美族最具代表性的圖騰之一,阿美族圖騰意義象徵宇宙星辰的力量,如同母親一樣的偉大,時時守護在子女身旁!
小時候有穿過媽媽縫製的衣服嗎?是不是充滿了溫暖的愛!阿美族的母親會用十字繡,繡出8角星圖騰織物當做成年禮物,把它穿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代表對他們的疼愛與關心!
三、阿美族服飾知識大集合!配件介紹、穿法看這裡!
相信大家對於阿美族服裝並不陌生,不過阿美族的服飾還有很多小巧思值得深入了解一下!這裡馬上就要跟各位分享阿美族服飾特色與穿法,下次如果有機會體驗穿著阿美族服飾的話,就不會發生拿到衣服卻不知道怎麼穿的窘況囉!
(一)阿美族服飾介紹
⭐ 顏色與原料
阿美族服飾衣服叫Riko或者是Fodoy,顏色方面可以主要看到紅色、黑色、白色、藍色及綠色等,服裝形制搭配顏色的運用,具有色彩鮮豔、亮麗活潑的意象!
那麼阿美族的衣服是用什麼製作的呢?主要的原料有4種,分別是麻、皮革、樹皮布以及藤。下次可以近距離去仔細觀察阿美族服飾的細節,做工是非常細緻的!
⭐ 阿美族服飾意義
從阿美族的服裝與頭飾,就可明顯地分辨出不同的年齡階級,像是阿美族服飾男生的話,少男(約18歲以前)會穿著短裙、束腹帶;成年之後的男子會晉升為青年組,可以穿著全套的服裝,包括頭飾、頭巾、藍色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霞披、短裙、綁腿褲或是流蘇裙!
男性服飾可以看出年齡,女性當然也可以!阿美族服飾女生的花帽有大小之分,一般婦女、已婚婦女頭戴大花帽,年輕的小少女則是穿戴小花帽。
(二)阿美族服飾穿法
認識完阿美族服飾特色、意義後,就來一起看看如何用簡單6步驟穿上女性阿美族傳統服飾吧!
本文以花蓮阿美族部落服飾為例,實際上許多地區甚至不同部落的服飾也會各自的特色唷!
⭐ STEP 1:穿著上衣
阿美族上衣冬天長袖,夏天短袖,而紅色短袖上衣、袖緣是以白黑雙色滾邊配色的。
⭐ STEP 2:穿上片裙
片裙分為單片與雙片,四周都是白色滾邊,精緻的款式還會再加上刺繡,繡花的紋樣會依照家族而有不同的設計。
⭐ STEP 3:繫上腰帶
腰帶為五彩的腰飾2條,在腰的臀圍部份各繫1條腰帶,腰帶的尾穗打結後,自然垂吊在腰的2側。
⭐ STEP 4:穿戴胸片
胸片是長方形的紅色布片上,飾以滾邊和亮麗鎳片,斜掛在頸上至腋下,其功用是避免在動作之間露出肚子(少女和年長女性使用同樣款式)。
⭐ STEP 5:穿著綁腿
綁退是在長條黑布上,飾以白布來營造視覺效果,在尾端釘上毛織線。穿戴時以白布條順著小腿纏繞而上,至膝蓋處繫附帶細繩上繫牢,避免在跳舞時脫落。
⭐ STEP 6:戴上頭飾
頭飾分為大花帽與小花帽,大花帽是年長(已婚)女性配戴,少女則穿戴以黃、綠、紅色亮片和白色羽毛為材料製成的小花帽。
四、慶祝豐收感謝祖靈!阿美族豐年祭等你一起來同歡!
(一)阿美族祭典:豐年祭
阿美族豐年祭時間在每年7月中旬至9月初,各村有自發性的豐年祭,台東縣在7月份展開,花蓮縣則在8月,其中最常見的祭典儀式有成年祭、迎賓舞、豐年舞、耕種舞、捕魚祭等,而阿美族豐年祭流程包含「迎靈」、「宴靈」和「送靈」3階段!
那麼豐年期會為期幾天呢?根據阿美族豐年祭起源,以往是8至15天,但隨著時代的改變,許多舊俗和禁忌都略有更動,除了祭典天數縮短、宗教儀式簡化外,也在活動中加入賽跑、拔河、射箭等競技活動助興,有些部落開放參與,一般遊客要加入一起同樂是沒問題的!
按照傳統習俗,豐年祭會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並且會由女孩子的歌聲為祭典畫下一個美麗的句點。
此外,因豐年祭有專屬的歌曲,各個年齡階級又有屬於自己的歌謠,因此遊客在參加祭典時可能會發現,阿美族豐年祭舞蹈、唱歌活動就佔了一半以上的時間!
☀️小提醒:一般來說,原住民族部落部分有開放參觀歲時祭儀,不過前往前務必還是要先詢問部落是否有開放。此外,在現場也要尊重族人的祭儀流程與禁忌,才是最佳的遊客典範!
(二)豐年祭中的小小浪漫
在情人節送給心儀對象精心準備的巧克力和卡片,這樣的浪漫情節在阿美族部落裡也可以看到喔!只不過阿美族人是以「情人袋」與「檳榔」做為傳達心意的媒介!
在豐年祭時,每個人都會背情人袋,由右肩向左腋下斜掛,可以拿著檳榔放入自己心儀對象的情人袋中,用來表示愛慕的訊息。而豐年祭最後一天是情人之夜,如果女孩子有喜歡的對象,可以勇敢主動上前拉男生身上的情人袋,若男生剛好也對女生有意的話,就可以把情人袋遞給女生背!
五、為什麼是母系社會?答案在阿美族神話故事裡!
認識完各種阿美族特色文化後,應該有人會好奇為什麼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呢?跟歷史有關嗎?還是其他因素的影響?這邊看見太陽就要以阿美族的傳說來為各位解密,並在最後介紹阿美族豐年祭的禁忌讓大家知道!
(一)阿美族傳説:女性的智慧
阿美族母系社會的起源來自於一個神奇的傳說故事,據說以前有10個太陽,造成河川乾涸,農作物也無法生長。阿美族人的男性決定要去射下太陽,不過過程並不順利,不但任務沒有成功,甚至到後來全部音訊全無。
後來阿美族人的女性自吿奮勇,用精熟的織布技術將太陽成功的抓下來。後來族裡的男性對於阿美族的女性刮目相看,進而讓她們成為族裡的領導人物,最後延伸成後來的「母系社會」。
(二)阿美族禁忌,這些點要小心!
關於阿美族的介紹就到這邊告一個段落,不過最後這邊要提醒各位,若想參加豐年祭的話,這些禁忌一定要特別注意:
⚠️祭祖儀式女生不得進入,參加儀式者前一天需淨身(夫妻分房睡)
⚠️祭祖儀式時曾吃過蔥、蒜、青菜者不得靠近,只能吃鴨肉生薑及豆類
⚠️儀式進行中的獵刀、獵槍不得碰觸
⚠️豐年祭開始,頭目帶領著傳統服飾的耆老、年輕人共舞,包括女生及觀光客都不得進入
⚠️男性族人圍圈牽手共舞時,不得任意穿越進入圈內拍照
⚠️儀式告一段落,女性族人登場後,主持人宣布歡迎加入共舞行列,遊客才能進入同歡
除了阿美族,你還想要了解其他原住民族的小知識嗎?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快上看見太陽,豐富你的原住民族知識庫吧!
看見‧太陽如同綻放耀眼光芒的太陽,孕育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深入認識台灣原住民族的不二選擇!
了解更多原住民族,就在看見太陽!阿美族詳細大解析!帶您認識阿美族祭典及豐年祭活動!|產業故事|看見‧太陽 https://bit.ly/3MpooZL
學者遍查阿美族文獻,發現就只有太巴塱Kakita'an祖屋柱子雕繪圖紋,記述太巴塱部落起源的故事。
誰還相信祖靈?阿美族太巴塱部落 向祖靈尋找文化復振的力量 - 台灣光華雜誌 https://bit.ly/4crSG9U
或者,更準確地說,跟其他原住民部落一樣,多數太巴塱人信仰了西方宗教,投身上帝的權威,避開了祖靈。現在,進到太巴塱部落的外地人必訪的三座美麗教堂,分屬天主教、基督教長老教會,以及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其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最多。
「離開將近50年的太巴塱祖靈,能夠適應部落的變遷嗎?」胡台麗在《讓靈魂回家》紀錄片裡,拋出信仰衝突的敏感問題。當畫面上穿插播出太巴塱喪家舉行基督教告別式、耶誕夜報佳音、外籍神父在天主堂裡主持彌撒,以及彌撒結束,族人趨前領取聖體時,祖靈的位置在哪裡?
即便Tipus的媽媽,Kakita’an第58代的傳人,也在日本人離開後,信了天主教。「沒辦法,當時很窮,為了得到奶粉、衣服補助,很多人都信了天主教,」Tipus說。
然而,不容否認,雖然土地的爭議仍在,但太巴塱的祖靈已經回來了,部落的改變,也在慢慢發生。太巴塱國小師生在Kakita’an祖屋做戶外教學,大夥在屋內圍坐、傳唱阿美族傳統歌謠,學習部落神話的起源。遊覽車載來觀光客,Tipus熱心地為他們解說祖柱圖騰的寓意。「重建的工作很辛苦,但看到祖先可以住得舒服,我就好開心,」Tipus說。
雖然Kakita’an家族仍無法像五十幾年前一樣,在部落的年祭裡扮演關鍵的儀式角色,但Tipus不放棄,重建之後,每年都在Kakita’an祖屋外自辦敬餵祖靈的儀式。部落青年對此甚表樂觀,認為只要祭儀繼續存在,Kakita’an與部落精神就能延續,他們相信,部落未來應會重新認可Kakita’an的重要性。
「看到了太巴塱人重建的Kakita’an,會有兩種人哭泣。一種人哭泣,是因為看到了以前的樣子。另一種人哭泣,是因為看到了未來的路寸步難行。」回顧整起迎回祖靈的經過時,Fuday寫下感性的文字。
《讓靈魂回家》是感傷的,讓人看到原住民傳統文化在歷史進程中,遭受外力的扭曲;它也是浪漫的,讓人看到什麼是對理想的堅持,什麼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
太巴塱部落小檔案
所在地:花蓮縣光復鄉
人口:約4,000人,阿美族占8成以上
產業:農業(水稻、箭竹筍、檳榔、紅糯米)
宗教信仰:天主教、基督教(長老教會、安息日教會)
重要祭典:年祭
整理製表:朱立群阿美族太巴塱部落 向祖靈尋找文化復振的力量 - 台灣光華雜誌 https://bit.ly/4crSG9U
蘇揆:投入經費與資源 使都蘭部落成為地方創生典範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本院一般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