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詰所」(消防執勤室)「火見樓」(望火樓)第一個時期為日昭和5年(西元1930年),為慶祝昭和天皇登基,稱為「御大典紀念塔」,原塔邊立有住吉秀松雕像,6層樓之中央高塔初名「火見樓」,後改稱「望火樓」為當時市區最高的建築,做為消防瞭望臺使用;第二個時期為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保留望火樓,將高塔兩側擴建「合同廳舍」(聯合辦公廳舍),原為消防組詰所、錦町警察官吏派出所及臺南州警察會館等單位,是目前臺灣少數保存下來原日治時期消防設施,在臺南消防史上具有特別意義,於87年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886火燒北鼓樓與1901火燒拱宸門/新竹市北鼓樓是竹子城時代的北門城門在一八八六年一場大火燒掉了/勒石「禁佐雜擅受民詞」碑,禁止官員貪贓妄法/立「憲禁家碑」,宣示禁止濫葬/立碑禁止「藉命索擾、賣業重找、誣良為盜、命案牽連」濫興官司/早晨鳴鐘,晚上擊鼓,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北臺第一碑1829年「淡水廳建城石碑」,築城碑全名「皇清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記」+背面1971年刻「囿苑宏規」/東門於1935年總督府指定為史蹟紀念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大龍峒保安宮自泉州同安縣白礁鄉分靈來台,清嘉慶十年(1805)保安宮開始建廟,清道光十年(1830)建成。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分別寫著『鯨發』、『鼉逢』無論是鯨發或是鼉逢,皆是狀聲之詞。兩字連讀,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即能模擬出鐘聲及鼓聲-1鯨發:鐘鈕雕有蒲牢(龍九子之一),鐘鎚刻著鯨魚,蒲牢一遇鯨魚便嚇得大吼大叫,意指鐘聲響徹雲霄。 2 鼉逢:音ㄊㄨㄛˊㄆㄥˊ,取自《詩經》:「鼉鼓逢逢」,鼉形似鱷魚,鳴聲如鼓;逢逢為鼓聲的狀聲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日本除夕除夜の鐘文化-除夕撞鐘這天敲鐘人有六慾(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慾的三種狀態=好、惡、平(普通) 兩次元=淨(乾淨)、染(汙穢) 三個時間軸=前世、今生、來世 故6 ✕ 3 ✕ 2 ✕ 3=108/108的數字來自12個月、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候的加總合/「除夜」,有等待「年神(年神様)」不睡覺的習慣,而在年神到來以前,人們則會到寺院去除身上的「衰氣(お祓い)」。「除夕」的「除」字有把舊的、不好的東西去除的意思。與佛教信仰有關,日本多數的寺院會在除夕的深夜零點,敲響108次的梵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佛教一百零八種煩惱大鐘每隔7分鐘敲打一次,共敲108次,解除108種煩惱/念珠粒數有12顆、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唸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淨,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莆田譙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譙ㄑㄧㄠˊqiáo樓ㄌㄡˊlóu
城門上用以望遠的高樓。也稱為「樵樓」、「譙門」。古譙樓坐西朝東,為磚石台基木結構樓。 下層前後檐下用隔扇,上層前後檐下開窗。 樓的南側設一日圭。 明嘉靖時,內置銅壺滴漏,以計時報更
譙樓,是指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樓。
指城門上的瞭望樓。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詔諸郡縣治城郭,起譙樓,穿堑發渠,以備盜賊。 "
唐彥謙《敘別》詩:「譙樓夜促蓮花漏,樹陰搖月蛟螭走。 "
《西遊記》第六二回:「此時滿天星月光輝,譙樓上更鼓齊發。 "
郭風《我與散文詩》:「我忽地想念起故鄉縣城裡的那一座譙樓來。 " [1] 
基本含義
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樓:譙樓鼓角晚連營。
襄阳谯楼
襄陽譙樓
世之築城,必建譙樓。 此乃漢之遺風。 譙樓者,謂門上為高樓以望也。 譙樓內每懸巨鐘,昏曉撞擊,使臣民聞之而生儆惕之心。 天下晨昏鐘聲,數皆一百零八,而聲之緩急、節奏,隨方各殊。 杭州歌曰:「前發三十六,後發三十六,中發三十六,聲急通共一百八聲息。 "薊州歌曰:"緊十八,慢十八,六遍湊成一百八。 "益州歌曰:"前擊七,後擊八,中間十八徐徐發,更兼臨後擊三聲,三通湊成一百八。 "此三種擊法,為天下南北谯樓鳴鐘擊奏之藍本。
擊鍾之數,為何一百零八,此乃暗合一年氣候節律也,蓋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者相加,正得此數。 釋氏念珠亦一百零八,轉借此義也。 又紫禁城譙樓每次擊鐘前,必先奏以畫角三曲。 曲有三弄,乃曹子建所撰。 初弄曰:「為君難,為臣亦難,難又難。 "次弄曰:"創業難,守成亦難,難又難。 "三弄曰:"起家難,保家亦難,難又難。 "此畫角三弄,蓋提醒君臣,不忘創業守成之義,一言一行,必欲盡忠國事。 摘自熊召政著《張居正》第四卷《火鳳凰》。
安慶譙樓
安慶市現存的明代建築,除了盡人皆知的振風塔和迎江寺以外,還有一座就是明初修建的譙樓,譙樓巍然屹立在司下坡之上,儼然一座雄關。
譙樓初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 清初,知府王延賓加以修葺,是知府衙署大門前的望樓。 下為拱形門洞,深約20多米。 上為雙檐樓閣,氣勢雄偉。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原駐南京(江寧)的安徽布政司,移至安慶,即以安慶府署為司署(俗稱藩台衙門)並加以擴充。 鹹豐年間毀於兵焚,而譙樓獨存,同治六年(1867)布政司吳坤修重修,題寫"白日青天"四字刻石,嵌於樓外門洞之上。 民國十一年(1922),安徽省第一任省長許世英,把譙樓當作自己的辦公地點,許調離以後,譙樓又曾作為當時財政廳的所在地。 隨後譙樓又歸迎江寺,在如今的譙樓上還有"閱經樓"的字樣。 600餘年歷史的譙樓當之無愧地是安徽建省1760年的標誌性建築。 無論從政治從歷史從文化角度來看,它都無可爭議是安慶古城的靈魂。 最早在譙樓創辦學校的,是開安徽近代中等教育先河的全皖中學。 全皖中學創辦於1912年3月,首任校長為葛襄,先期召甲乙丙丁四班共60人,設有外國語,地理,數學,博物等新課程,后又開物理、化學、法制、經濟等。 中間因軍閥混戰一度停辦。 1915年學生規模擴大到200餘人,校址也東遷到高等學堂舊址。 后經多次演變,最後定名為安徽省立第一初級中學,1928年併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學(現安慶一中)。 安慶一中校史將其源頭分為三支,此為重要的一支。 1949年解放後,譙樓包括後面大院,一直為池州軍分區部隊所用。 1990年5月,譙樓又先後被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譙樓與安慶一中毗鄰而居,正因為有了譙樓的所在,在其旁邊的安慶一中也多了一份文化底蘊。
襄陽譙樓
襄陽譙樓2002年11月列為湖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譙樓整體建築結構嚴謹,莊嚴雄偉,氣勢恢弘。
到襄陽城繁華的南大街西側,這裡有一座古代城樓式建築物,這就是有名的襄陽市古譙樓。 這裡雖居襄陽的鬧市,一進院門,卻感到幽深靜謐。 古譙樓位於襄陽城南街中段,又稱滴漏台。 它是古代用來觀望和打更報時的。
據史料記載,在我國明成化年間,知府何源築層台,修兩扇門,立譙樓於臺上,下有基座,基座上建一重檐雙層磚木結構房屋。 基座南北長40米,東西寬16米,高6.4米。 樓高9.6米,東西向,為2層重檐硬山式木結構。 面闊5間,進深3間。 明末被毀。 清雍正五年(1727年)於舊址複建,后經多次修繕。
古譙樓坐西朝東,為磚石台基木結構樓。 下層前後檐下用隔扇,上層前後檐下開窗。 樓的南側設一日圭。 明嘉靖時,內置銅壺滴漏,以計時報更。
抗日戰爭時期的前後,這裏設立了一所小學校。 新中國成立后,該樓被重加修繕。 後來,這裡曾做過襄陽市博物館。
據相關資料記載,在我國南宋時期,襄陽保衛戰始於1267年,元軍圍城數年,卻始終未能攻克。 1273年正月,元軍以力量很強大的投石機攻樊城,一舉拿下該城。 接著,元軍移炮以向襄陽城。 元軍造炮師亦思馬因根據他對地勢的細心觀察,在襄陽城東南角安置巨炮(襄陽炮)。 "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第一炮就射中了襄陽譙樓,"聲如雷霆,震城中。 城中洶洶,諸將多逾城降者"。
宋將呂文煥自知不敵,遂納城歸順了元軍。 相持數年之久的襄陽保衛戰,就這樣在投石機的怒吼聲中宣告結束了。
襄陽古譙樓的記時作用雖然已被機械鐘、石英鍾等所代替,但是,譙樓卻成了文物,成了永恆的歷史文化,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2] 
代縣譙樓
亦名邊靖樓、鼓樓,在代縣城中央,始建於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明成化7年(西元1471年)火焚,後成化十二年(一四七六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加修葺。 一九五八年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邊靖樓外觀雄偉、大方、古樸,樓基高聳,梁架精巧,結構嚴密、合理、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衝擊,至今完好無損。
南通譙樓編輯
南通譙樓是古代城門上的望樓,有報警和報時兩大功能
南通谯楼
南通譙樓(2張)
譙樓始建於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重建於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歷代經多次重修。 譙樓建成后一直是南通元、明、清歷代州縣署的前門,是南通古代封建政權的象徵。 [3]  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間建造的用以了望的戍樓。 由於它建在州署前的所謂"子城"的城門之上,在當時通州城(今南通)內屬最高建築,因此在明代還有人把"譙樓月曉"列為"通州八景"之一。 譙樓內設有計時的刻漏,並採用更鼓來報時。 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焘將譙樓維修一新,撤去原來懸掛的"海山要郡"匾額,換上新命名的"星樞樓"樓匾。 樓名星樞,是依星相學說,希望因此使通州文化發達、人才興盛。
譙樓和它前面的鐘樓一起,兩座中西體態各異的建築緊密相連是清末明初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這樣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組合在全國實屬罕見,鐘樓譙樓是南通城市千年發展史的標誌,是"南通——中國近代第一城"標誌性建築。 1995年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臨潁譙樓編輯
譙樓,又名鐘鼓樓。 始建於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位於老縣衙門前,佔地140平方米。 譙樓在明景泰三年重修,佔地140平方米,為磚築樓臺式建築。
台高6米,平臺東西長14.7米,南北寬9.5米;飛中拱門洞寬3.5米,高4米,深9.5米[1];架層樓高五丈,鑄鍾二千斤,增置鼓大十圍,民興寢之便焉。 清康熙二年(西元1663年),知縣李馥先在景泰舊址重建。
它是周邊縣市僅存的一座反映古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1973年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谯楼(词语)_百度百科 https://bit.ly/2L2NtwZ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軍譙樓
古譙樓,是一座古老的中國傳統建築,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區,是中國少數保留完整的鼓樓,被莆田人視為興化府的象徵,現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初建於北宋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興化軍治遷莆田時創建,是當時的子城的城門和城樓。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焚毀,同年重建,在城樓上設置更鼓與刻漏,因此稱為鼓樓。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入城,鼓樓又被焚毀,隆慶五年(1571年)重建。後又經多次改建,現存古譙樓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的,嘉慶八年(1803年)又經重修。
2011年,當地政府對古譙樓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大修。[1]
2020年2月2日,莆田城南市場古建築發生大火,險些危及相鄰的古譙樓
莆田譙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X4kL1j


古譙樓坐落於福建莆田市區中心文獻路中段。 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8年(983) [1]  ,興化軍知軍段鵬初建,作為子城城門和門樓。 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樓之一 [1]  。 紹興六年(1136年)因火災焚毀,知軍劉登重建,並置更鼓刻漏於其上,故稱鼓樓。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倭寇騷亂,又被焚毀。 至隆慶五年(1571年)才重建,分守陰武卿書匾「壺蘭雄鎮」。。 現存古譙樓建築物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建。 嘉慶八年(1803年)重修的。
古譙樓是莆田的地標性古建,也是福建省僅存完整的一座鼓樓,系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譙樓是福建僅存的一座鼓樓,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鼓樓之一,為北宋太平興國(西元983年)所建,當時是子城的城門和城樓。 南宋紹興六年(西元1136年)毀於火災,重建後置更鼓和刻漏於樓上,成為鼓樓,是"興化府"的象徵。 [2] 
古譙樓為三層,平面長方形,長約50米,高約25米,底層基台石砌,保持宋代城闕形制,中開門洞,門上嵌"古譙樓"石額,馬夔陛書;基台東西端突出成"凹 "字形。 二層樓閣為木質結構,重檐歇山造。 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鬥拱 宏大,部分結構尚保留明末清初遺跡。 三層周圍有迴廊,置磚石花式圍欄;二、三層共有100根木柱。 這是福建僅存的一座鼓樓,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鼓樓之一,莆田人常把她當作"興化府"的象徵。 現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沿革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古谯楼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古譙樓
古譙樓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以漕運使楊克讓奏請軍治從遊洋遷至莆田時知軍段鵬所建。 樓本為內城附在城垣上的月城(即子城)的城門樓,宋紹興六年(1136)焚於火,知軍劉登於城臺上重建層樓,置更鼓刻漏於其上。 明嘉靖年間(1522~1566)樓焚於倭亂,明隆慶五年(1571)郡守陳武卿重建時匾曰:壺蘭雄鎮。 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達顏重建,三十一年複火焚;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知府卞永嘉重建,時於樓門洞南面的門額上畫坎卦之象以制火;清嘉慶八年間(1803)知府馬夔陛重修並書門額。 今樓上還鑲有一通嘉慶重修"天一樓"記的碑刻。 "天一樓"為清代古谯樓的又一別稱。
改造前的古谯楼街区(摄于1989年)
改造前的古譙樓街區(攝於1989年)
樓的後面原是北宋初尚書陳靖的宅第,後捐為莆田縣都巡檢崑國,軍治遷至莆田後,這裡先後是宋代軍署、州署、元代路署、明代府署,又易為明清衛署的所在地。 署中有地方長官辦公的正廳,正廳東有宋進士題名處的"桂籍堂",小廳東有"清心堂"。 宋代譙門內之東有回車院,是郡守任滿寓居之處,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為簽廳。 譙門之西,宋紹興九年(1139)知軍孫化工重建有中門,譙樓下之左、曾建有宣詔亭,譙樓下之右,曾建有班春亭,譙樓外的宣化坊之南,曾建有手詔亭。 因此,原為子城城門樓的古譙樓,是歷史上莆田作為八閩行政區之一的見證。
正在改造中的古谯楼街区(摄于1991年)
正在改造中的古譙樓街區(攝於1991年)
據載,宋紹興六年(1136)在城臺上就是依舊制重建的層樓。 自漢至南北朝,各地城門樓多為二層或三層隋代洛陽則天城門樓為二層。 自唐至元,城門樓都是單層的。 古代譙樓下部柱身很高,頂上僅小樓以備登臨、瞭望、警戒之用。 故莆田市譙樓實為城門樓舊制,又有唐前城門樓遺風。


軍譙樓 - Google 搜尋


譙樓-城門上的望高樓用以瞭望的樓-鐘鼓樓-築城,必建譙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