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maps/aWEdsJHtnxdzYMTr9

2020-12-01_194737544px-Maluku_Islands_en

tcvwzqxjkb94p95vxcv9poqgnl4y5y

摩鹿加群島(印尼語:Kepulauan Maluku),又譯馬魯古群島,有時也會被稱為「東印度群島[註 1]」,位置處於蘇拉威西島東面、紐幾內亞西面以及帝汶北面,為印度尼西亞境內眾多群島板塊之一,是馬來群島的組成部分。中國和歐洲傳統上稱為香料群島者,多指這個群島。1518年,葡萄牙人購得第一批丁香
摩鹿加群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Vnfa5K
釋名
「香料群島」是公元15世紀前後歐洲國家對東南亞盛產香辛料的島嶼的泛名。它說明了當時歐洲人對東方香辛料的渴求,也是導致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展開的其中一個原因
行政劃分
1950年,摩鹿加群島成為印尼下轄的一個獨立省份。1999年,該群島被劃分為馬魯古省和北馬魯古省兩個行政區。
地理
該群島內大多數島嶼為氣候濕潤的山地,其中部分島嶼存在活火山。島上雨林被茂盛的植被所圍繞,所出產的農作物有西米、水稻以及豆蔻、丁香等香料。
居民
摩鹿加群島當地居民大部分是身為土著的美拉尼西亞人,但其人數曾在早期的殖民統治下急劇減少。到了荷屬東印度時期,大量馬來人開始從北面逐漸移入此地。
宗教
在1999年至2002年期間,此地的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宗教衝突一直持續不斷。
香料群島與歐洲殖民
東羅馬帝國滅亡
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滅亡前,歐洲各國一直經由安那托利亞半島的陸路(絲綢之路)通往印度、中國與亞洲其他地區。然而當1453年東羅馬帝國國都君士坦丁堡陷落於鄂圖曼土耳其人手中後,歐洲人無法突破土耳其人的疆土,使大量依賴買賣絲綢、寶石及香料的歐洲國家陷入經濟危機。故此歐洲人決定找出一條航線繞過安那托利亞半島直達遠東,直接與香料群島居民交易。
大航海時代
主條目:地理大發現
歐洲人建造大量船隊,向南部及西部持續航行。大航海時代往西部的船隊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往南的船隊則發現並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及東南亞一帶。完成航路開發後,歐洲人便重新進行香料貿易。然而經海路前往東南亞比經陸路遠得多,航程亦比從前長了幾倍,加上歐陸需求急劇上升,使香料嚴重供不應求。於是歐洲人決定建造更多的船隻及艦隊前往香料群島以便進行更龐大的交易。那時,一船肉桂足以支付遠征印度一次的費用有餘。
野心紛起
由於非洲於地理位置與歐洲幾乎接軌,而非洲本土科技嚴重落後於歐洲,歐洲各國的野心家便頻繁地前往非洲殖民,以換取可可、咖啡豆與奴隸。這種風氣亦迅速延蔓至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地。於是荷蘭人及葡萄牙人因地利及貿易航線就便,接連派出遠航艦隊攻佔香料群島,並以絕對武力在東南亞大肆殖民,以壟斷歐洲香料市場。西方殖民以來,摩鹿加群島最早被葡萄牙控制。最後落入荷蘭人手中。除東南亞外,荷蘭的勢力甚至延伸到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琉球群島及日本之遙,而葡萄牙亦取得了澳門的居住權。
注釋
 歷史上,「東印度」的地域概念比較鬆散,既適用於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前荷屬東印度),也可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屬於此群島),亦可延伸到整個東南亞和印度。摩鹿加群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Vnfa5K


第一次大航海時代/第二次大航海時代/三佛齊,三佛齊位於馬六甲海峽南端,地理位置優越,成為當時馬來群島的香料貿易中心。經濟力量雄厚,又是當時東南亞佛教的中心,為當時東南亞的強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遠征/葡萄牙人侵入明王朝的「勢力範圍」,應該從1511年侵占馬六甲開始/葡萄牙人侵入明王朝的「勢力範圍」,應該從1511年侵占馬六甲開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荷蘭船/VOC荷事生非/蘭船東來:荷屬東印度公司/橙色、白色、天藍色的三色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荷英這兩個國家出現在東方之前,他們的航海和戰鬥能力早已超越葡萄牙人。至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到達香料群島後,輕易就撼倒葡萄牙這個老朽的帝國。
《印尼史》:葡萄牙商人貪得無厭,在香料群島的美好時光一去不返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6nam6t
文:李美賢
摩鹿加群島:香料貿易的祝福和壓力
古時候,摩鹿加群島的權力中心位於哈馬喜拉(Halmahera)島上。不過,一位殘暴的君主卻迫使其子民大量遷移,他們紛紛逃到該島西邊的德拉底(Ternate)、帝多利(Tidore)和巴坎(Bacan)島嶼。日後,這三個島嶼分別發展出三個王國,而德拉底王國成為當中最優越的一員。後來,德拉底王國甚至回過頭來征服了哈馬喜拉,以致其國王贏得「摩鹿加之王」(Colano Maloko)的稱號。在此同時,德拉底也成功控制西伊里安再也部分地方,以及眾多的摩鹿加島嶼。不過,鄰近的帝多利卻仍是德拉底王國的強勁對手,兩者經常處於緊張的競爭狀態。
丁香和肉荳蔻樹是摩鹿加群島最特殊,也最珍貴的天然資源。從這兩種赤道雨林常綠植物身上,居民取得世界級重要的香料:丁香(clove)、肉荳蔻(nutmeg)和肉荳蔻乾皮(mace)。
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之後,亞伯奎派遣使節團走訪摩鹿加群島。成行之前,亞伯奎特別小心翼翼地交代使節團領導安東尼歐蒂亞布魯(Antonio d' Abreu)和所有隨行人員不得打搶掠奪,以免壞了「佛郎機」(Faranggi)的名聲 ,竭盡所能要與香料群島建立友好關係,並瞭解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葡萄牙人在1512年1月抵達安汶(Ambon)。當他們幫助希都(Hitu)統治者擊退來自細蘭的侵略者之後,他們順利在當地建立起倉庫和暫時性商館。不久,消息傳到德拉底和帝多利,為了拉攏葡萄牙這個新鮮厲害角色,以增加自己的競爭實力,他們競相派出代表邀請葡萄牙人來訪。
最後,德拉底代表拔得頭籌,國王瑪基拉款待葡萄牙人,並答應讓葡萄牙人在當地設立暫時性商館,並且壟斷所有的丁香貿易1518年,葡萄牙人購得第一批丁香,順利從德拉底出航。不過,德拉底卻拖延實現讓葡萄牙人壟斷丁香貿易的承諾,而且抗拒讓葡萄牙人建立要塞,覺得那是一種潛在的威脅。遲1522年,葡萄牙人才得以正式在當地建立要塞而促成因素似乎是西班牙人的出現。1521年,西班牙人通過菲律賓海域來到摩鹿加群島,並且與帝多利結盟,在該島建立要塞,和獲允壟斷香料貿易。對於這種情勢,葡萄牙人馬上發動攻勢,打擊這個敵對聯盟。結果西班牙屢屢被打敗,而帝多利也落入葡萄牙的控制。1529年,西班牙與葡萄牙簽訂〈札拉郭薩條約〉(Treaty of Zaragossa),將他們在香料群島的權利出售予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甫站穩腳,跟當地人的關係卻漸漸惡化,原因在於葡萄牙的商人貪得無厭,而所派駐的官員幾乎都極盡所能地斂財。葡萄牙官員之間更出現強烈的明爭暗鬥,而且很快地捲入本土王室的權力鬥爭。本土統治階層的政變、殺頭、流放,以及起義、鎮壓的事件屢見不鮮。最終在1546年,葡萄牙人擁立的蘇丹海侖(Hairun)為德拉底國王。1564年,蘇丹海侖被迫割讓德拉底予葡萄牙人,不過六年後,葡萄牙人卻將蘇丹海侖給謀殺了。這次事件引起德拉底人的憤怒,揭竿起義,擁戴蘇丹海侖的兒子巴阿布拉(Baab Ullah)為王。他們圍困葡萄牙人的要塞長達五年之久,最終迫使葡萄牙人在1575年投降而被全數驅逐出境。
自此以後,德拉底王國的勢力再度強化,除了成功抵禦葡萄牙人的反擊,還能夠將勢力擴張,北至棉蘭老(Mindanao)、桑義賀、萬鴉老(Manado)和蘇拉威西北部其他地區,南至小巽他群島。當時,蘇丹巴阿布拉號稱「七十二島的統治者」,能夠隨時徵召到超過十三萬人的軍力。他也積極從事伊斯蘭的推動,從麥加請來宗教師宣教,並且盡力打擊區域內的基督教和葡萄牙勢力。
1575年被逐出德拉底以後,葡萄牙在香料群島的美好時光從此一去不返,敗象畢露。葡萄牙勢力被侷限於安汶島的要塞,德拉底持續的敵意,迫使葡萄牙轉向與帝多利貿易。戰爭不斷、建立教會的花費,以及官員行政不彰、貪污腐敗,使得葡萄牙香料貿易的利潤被消耗殆盡。1580年,西班牙腓立普二世(Philip II)入主葡萄牙,兩國合併後,葡萄牙的里斯本和歐博都失去作為香料貿易港口的地位。這種情況讓西班牙的勁敵荷蘭獲得迅速崛起的機會。除此之外,宿敵英國的海上勢力也獲得長足的進展。荷英這兩個國家出現在東方之前,他們的航海和戰鬥能力早已超越葡萄牙人。至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到達香料群島後,輕易就撼倒葡萄牙這個老朽的帝國。
相關書摘 ▶《印尼史》:蘇哈托大勝只是迴光返照,腐敗政權終被亞洲金融風暴擊潰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印尼史:異中求同的海上神鷹(二版)》,三民書局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李美賢
今日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共有一萬七千多個小島散布在附近海域,其國家疆界領土包含了兩億七千萬的人口,共有三百多個民族和七百多種語言。在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中,有著豐饒的天然資源,並存著複雜的種族宗教和文化,以及長年動盪不安的政經局勢
本書在政治發展的脈絡下,紀錄了這片土地:史前時代的發展,古早大小王國的興衰起落,十六世紀至二戰結束間西方列強的殖民與掠奪,印尼國族意識的形成,現代國族國家的建立,本土政權的確立,以及強人長年霸權的傲慢腐敗。在新世紀交接之際,印尼飽受劇烈天災人禍蹂躪.民主政治重新啟動,印尼又進入另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印尼史》:葡萄牙商人貪得無厭,在香料群島的美好時光一去不返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6nam6t

tcvwzqxjkb94p95vxcv9poqgnl4y5y


葡萄牙占領香料群島抓住了世界的錢袋子
2017-09-05 由 梁二平的海洋 發表于資訊
香料的「價值」是奇妙地建立起來的,但道理卻很簡單——物以稀為貴。千百年來,西方世界的香料全靠東方「供給」。這不僅使進入西方的香料非常昂貴,也意味著東方一旦斷其貨源,整個西方將食不甘味。今天,沒有人會將調味瓶里的細小種子、樹葉和樹皮視為「財富」了,但在500年前的西方世界,香料等同於黃金。
大航海的先鋒葡萄牙,繞過非洲大陸、占領印度、攻克馬六甲……急不可耐地沖入南太平洋,其目的就是要拿下東印度,占有香料群島。
「香料群島」這個詞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創造的,它具體地理指向即摩鹿加群島,也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亞東部的馬魯古群島。由於氣候與位置的與眾不同,還有其獨特的火山土壤,使得這裡特別適合那些香料植物生長,遂使這裡的丁香、肉豆蔻、胡椒等成為香料中的極品。在西方人侵入東南亞洲之前,摩鹿加群島的丁香、肉豆蔻就已在亞洲進行交易,並在西亞地區形成貿易中心。正是這些不起眼的植物貿易,促成了西方人的地理大發現,引發了跨越地球的大航海與大海戰—
1511年7月1日,葡萄牙印度總督阿爾布克爾克率領一支由18艘艦船、1200名葡萄牙士兵及200多名馬爾巴拉援兵組成的艦隊,從印度來到馬六甲。當時,馬六甲已是一個10萬人口的大城市,由3萬馬來人和爪哇人守衛著。當地蘇丹拒絕了葡萄牙人的要求。7月24日和8月10日,阿爾布克爾克組織了兩次攻擊。蘇丹及其王子派出20頭大象企圖阻上葡人的攻勢,但最終還是在8月24日丟下富甲一方的馬六甲城,逃往巴莪從,事復國的運動,他的後裔偏安柔佛,後來建立了柔佛王國,繼續馬六甲的王統。
占領了進入南太平洋的要衝馬六甲之後,當年葡萄牙航海家阿布雷烏就率領3艘船登上了西方世界朝思暮想的摩鹿加(今馬魯古)群島。1521年,葡萄牙人通過與統治著周圍70多個島嶼的德那地(中譯,特爾納特)蘇丹建立了一段「友誼(蘇丹借葡萄牙人之力加強自己的統治)」之後,葡萄牙人在香料群島核心區德那地島修建了控制該島的炮台。不久,葡萄牙人就完全控制了香料群島。
在葡萄牙人摩鹿加建立香料獨立王國的同時,代表西班牙環球尋找香料群島的葡萄牙人船海家麥哲倫的船隊進入了香料群島海區。但他們到達到了呂宋的南部的小島,1521年4月27日,麥哲倫帶領船員參與島嶼間首領的內鬥,被殺死在海灘上。麥哲倫死後,他的同伴們繼續航行。1521年11月8日,他們終於登上了摩鹿加群島的蒂多雷小島。這個小島前些年我曾登島考察,今天這裡也不是個熱鬧的地方。但這裡是一個香料天堂。麥哲倫的船隊在這裡以廉價的物品換取了大批香料,如丁香、豆蔻、肉桂等堆滿了船倉,船隊開始一路向西,踏上歸途。
隨船記錄的皮加費塔在《麥哲倫環球航行日記第2卷》中,記錄了船隊在香料群島的活動,並繪製了《長滿了丁香樹的五個香料島地圖》,此圖很不標準,但它卻是最早的香料群島地圖之一。
不知為什麼最早的香料群島的航海圖不是葡萄牙人畫的,或許,最早的一定是葡萄牙人畫的,也一定是他們嚴格保密,以至後世沒能留下他們畫的早期此類地圖。葡萄牙壟斷亞洲香料和奢侈品貿易足足一百年。
所以,最精美、最為著名的香料群島地圖,不是葡萄牙人的作品,也不是西班牙人的作品,而是,後來居上的荷蘭人傑作
1592年彼德•普蘭修(Petrus Plancius)在阿姆斯特丹印刷出版的《香料群島地圖航海圖》。此圖西端(最左邊)的馬六甲海峽上面,標示著暹羅灣、東京灣、以及珍珠河的出海口。台灣島(左邊最上方)被誤繪成三個小島連成的群島,但位置很準確。菲律賓(台灣島下面)的繪製也有很大的改善,儘管巴拉望島的面積顯得過大了。在南部(左邊最下方),爪哇島和傳說中龐大的南極大陸是分開的,但紐幾內亞島似乎和南極連在一起。摩鹿加群島的斯蘭島和紐幾內亞島(右方)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此圖不僅從航海的角度,準確地描述了通往香料群島核心區的航線,還準確地繪出了有赤道穿過的三葉草形的摩鹿加群島;同時,它還是一個收集香料的指南,作者在圖的下方精細地繪製了香料的樣貌,從左向右是:肉豆寇的枝和果實,而後是丁香的枝與葉,再後是三種檀香木,即黃檀、紅檀和白檀。檀香不僅用於香包或香袋,而且在碾碎後,還是香水的原料之一。
此圖的裝飾性極強,在還沒有彩印的時代,它華美的色彩是靠手工上色來完成的,所以更顯珍貴;據說此圖僅有10幅傳世,其中8幅分別藏於美、英、法等國的博物館裡,兩幅由荷蘭收藏家個人收藏。其中的一幅,我在2009年的香港國際古書展上見過,拍賣價為75萬港元。
據信,正是阿姆斯特丹出版的「香料群島圖」,引發了荷蘭人的東印度之行。
《長滿丁香樹的五個香料島地圖》皮加費塔(1521年)
阿姆斯特丹出版的「香料群島」專圖(1592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4p6pv23.html

39n90000o80ooo3666q539n70002nn0989p3q46s


曇花一現的東南亞的臺灣──「南摩鹿加共和國」
2017-09-15
分類: 印尼 故事 舊的遇見東南亞
曇花一現的東南亞的臺灣──「南摩鹿加共和國」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37lF8vX
大家知道安汶島(Ambon Island)在哪裡嗎?它位於耳熟能詳的「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在過去,這座島嶼曾自詡為「東南亞的臺灣」?為什麼?
讓我們隨著葡萄牙、荷蘭、英國、印尼與安汶人們,一同進入安汶的歷史時光之旅,追尋這段根源。
安汶島地理位置
葡萄牙時代
十五世紀時,葡萄牙人前往亞洲,目的是希望能夠找到東印度的香料群島,打破穆斯林商人壟斷的香料貿易,同時在亞洲販售歐洲商品。只是,當葡萄牙人到達印度後,他們才發現亞洲人其實對歐洲商品並不感興趣,因此歐洲商品在市場上毫無競爭力,這也讓他們體認到,要進入亞洲只有透過武力,於是他們在東非與印度發動一連串戰爭,取得各個據點。
在東南亞,葡萄牙人也是這麼做的。
1511 年,葡萄牙征服了當時航線的中心交會點、擁有國際商人社會的貿易中心麻六甲王國。隨後派遣弗朗西斯科.塞拉(Francisco Serrão)前往東印度群島的東部,尋找香料群島。後來,他們的船隊雖然不幸觸礁了,卻也因此幸運地抵達安汶北部的希杜,受到另外兩個競爭的島嶼王國特爾納特(Ternate)和蒂多雷(Tidore)的歡迎。1522 年,葡萄牙與特爾納特結盟,還取代爪哇成為重要的貿易船隊。
率兵征服麻六甲的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來源:https://goo.gl/iLu4u9。
然而在 1535 年,葡萄牙與特爾納特翻臉了!特爾納特的穆斯林社會向與葡萄牙不合,葡萄牙遂發動偷襲,將國王帶到果阿,並迫使國王改信基督徒。雖然十年後,葡萄牙又將特爾納特的國王送回國,但國王不幸的在麻六甲死去,臨死前將安汶島贈送給他的葡萄牙神父。
最終於 1575 年,葡萄牙被特爾納特逐出,改與蒂多雷結盟,並將重心轉移至安汶,事實上,葡萄牙早在1557 年時就已取得澳門,商業目標早已轉移至澳門了。
紅圈為特爾納特島,藍圈為蒂多雷島
此時,十字架沿著劍的腳步進入東印度,並且產生永久的影響。其中最有名的人,就是耶穌會士沙勿略(San Francisco Javier)。他們的傳教在本地創造了一個基督教社會,並且不斷茁壯。這有助於安汶人與歐洲人產生共同利益感,而這正是他們與其他印尼人所不同的地方。
荷蘭的統治
荷蘭之所以決心前往東印度,打算取代葡萄牙的香料商人地位,原因是來自他們過去是葡萄牙香料在北歐的中間商。但是 1580 年時,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將葡萄牙兼併,成為葡萄牙國王,當時荷蘭早已為了反抗暴政,發動起義與西班牙開戰,再加上新舊教的鬥爭,導致荷蘭無法再取得香料。這兩個原因都加強了荷蘭的決心。[1]
透過商業間諜,荷蘭成功取得了葡萄牙保密的航海地圖,荷蘭商人爭相前往東印度貿易,但是過度競爭導致利潤降低,最後在國會建議下,1602 年,商人們組成了大家熟知的荷蘭東印度公司(VOC)。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葡萄牙在東方的戰事起初並不順利,但由於葡萄牙人與安汶人的不合,荷蘭與安汶聯合起來將葡萄牙逐出,取得了安汶島,並將葡萄牙的碉堡改名為「維多利亞堡」,這是日後南摩鹿加共和國的主要基地。而荷蘭也著手改造此地的信仰,將原本信仰的天主教改為喀爾文派。
當時的荷蘭並未成功壟斷香料貿易,而為了成功壟斷香料貿易,荷蘭必須遏制安汶北部的希杜(Hitu)人、特爾納特和蒂多雷與南蘇拉威西的望加錫王國的走私貿易,而唯一阻止走私貿易的方法,就是對這些國家出兵。
荷蘭的征服開始於 1641 年,此時他們已佔領麻六甲,徹底擊潰希杜人與其盟友望加錫軍隊,鞏固了荷蘭在安汶島的統治。
望加錫地理位置
1648 年,歐洲的三十年戰爭結束,荷蘭與西班牙達成和解,在確保本土安全後,荷蘭不再受歐洲戰事的影響,專心經營東印度。1650 年特爾納特內亂,荷蘭軍隊便和他們的安汶基督徒盟軍,一起協助特爾納特國王平定內亂,還藉機消滅了位於霍阿莫阿爾的特爾特納軍隊,後來,當 1663 年西班牙撤出蒂多雷後,蒂多雷隨即向荷蘭臣服,自此之後,荷蘭就穩定了在摩鹿加群島的統治,並透過強迫削減香料種植,來減少走私貿易和強化壟斷地位。
而安汶也成為了荷蘭最穩固的基地與盟友,在荷蘭被捲入東印度的戰事時(如攻打蘇拉威西的戈阿蘇丹國、爪哇的三次繼承戰爭等),安汶的援軍總是支援荷蘭。拿破崙戰爭後,安汶曾被英國短暫統治後又交還給荷蘭,地方人士因較喜歡英國統治,而曾經發動一次小規模叛亂外,除此之外,安汶一直是荷蘭堅定的同盟。
印尼獨立
十九世紀時,荷蘭對東印度全境的征服,創造了印尼今天的國家疆界,而二十世紀的倫理政策和鎮壓政策,則創造了印尼民族主義者,並使自己成為促使印尼團結的大功臣:她成了印尼所有人的敵人。
倫理政策的誕生,來自十九世紀荷蘭對印尼進行剝削以發展工業化的反省。人們認為應該將福利回饋至東印度「土著」身上,這在荷蘭輿論得到許多反響,當時的威廉明娜女王因此准許調查爪哇福利,開啟了一連串的政策。
威廉明娜女王
在倫理政策中,首重教育政策,這使得印尼的識字率提升,也使更多非王公貴族、富賈家庭出身的印尼人能夠吸收西方知識,促使人們開始以「東印度(後來改稱印度尼西亞)」的全面眼光來看待自己這塊被殖民的故鄉,更了解到荷蘭人如何對待印尼人。這激發了民族主義的萌芽。第一任總統蘇卡諾就是此時誕生的民族主義者。
最初,印尼以伊斯蘭教團結起來,但隨後的宗派衝突與分裂,導致伊斯蘭的失敗。隨後共產黨的激進路線也旋即被鎮壓。經歷這一切後,人們感到民族主義才是團結印尼的最佳手段,蘇卡諾等人遂走上這條道路。
不過,民族主義政黨旋即又遭到荷蘭鎮壓、逮捕。傳統王公貴族與地方官員的軟弱、疏遠與屈服等,均導致印尼人發現,在荷蘭治下,幾乎沒有自治、聯邦或獨立的可能性,挫敗與憤怒瀰漫於城市、知識分子等階層,鄉村則因為伊斯蘭聯盟的失敗而對政治冷漠。然而,日本隨後把這口悶鍋開啟了。
蘇卡諾
日本侵略印尼,不僅使得荷蘭的威望徹底破滅,還使人們更深刻體認殖民政權的暴虐性格;橫徵暴斂促使政治冷感的農村政治化;灌輸、訓練和武裝了印尼人各方面的知識技能;加深了本已複雜的社會對立與矛盾。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戰敗的正式訊息傳達到印尼,蘇卡諾等民族主義者卻仍拿不定主意是否宣布獨立。8 月 16 日,他們被一群激進青年綁架,強迫他們宣布獨立,但他們拒絕。日本人居中協調,後來他們被釋放,並於 17 日清晨宣布印尼獨立。
宣布獨立的同時,印尼各地陷入混亂狀態,但各股革命力量(各式民兵、青年組織、政黨等等)透過日本統治時期建立的廣播系統,很快地集結在印尼共和國的大旗之下。但戰勝的同盟國卻支持荷蘭恢復在印尼的殖民統治。在經歷數年血腥的混亂與戰爭(此時的安汶依然是荷蘭盟友),終於使荷蘭在 1949 年底退出印尼。印尼獲得了完全的獨立。
鎮壓與流亡
在 1949 年荷蘭撤退的同時,印尼制定了憲法。最初採取的聯邦制國家在 1950 年遭到否定,認為聯邦制仍帶有荷蘭殖民的影子,因為荷蘭在與印尼共和國戰爭期間,曾在各地扶植自治政府並成立聯邦。民眾與蘇卡諾等革命領導人均主張中央集權制。而蘇卡諾在 1945 年提出的建國五原則「潘查希拉(Pancasila)」中,也主張團結統一。但是這些舉動,使得政治中心爪哇島以外的島嶼,對印尼共和國備感失望,安汶島正是其中之一。
正如上述所言,安汶在十七世紀以後,除了一場小叛亂,一直都是荷蘭的堅定同盟,參與荷蘭多數戰役,這也意味著具有長久且強大的軍事服役傳統,安汶士兵在印尼共和國與荷蘭敵對期間,也是站在對抗印尼共和國的立場。在荷蘭成立的聯邦制國家中,安汶隸屬於當時的東印度尼西亞邦,但該邦遭到印尼共和國擊潰和併入共和國。當地的基督教信仰,更與多數屬於穆斯林的印尼社會更是格格不入。再加上對於爪哇人居多、作風親近左派的印尼政府有著高度的不信任感。因此當印尼共和國強加中央集權體制於外島時,安汶人決心自印尼獨立出來。
俯拍的安汶島(Source: hartanto@ Flickr)
當時正值美蘇冷戰逐漸升溫的 1950 年代,印尼的多數政黨與領導人傾向社會主義,而安汶人看準此點,希望成為冷戰結構中「東南亞的臺灣」,意圖透過反對親左派的印尼政府,取得美國為首的反共集團支持,脫離印尼獨立出來,並於 1950 年 4 月 25 日成立南摩鹿加共和國(Republik Maluku Selatan,RMS),由曾任東印度尼西亞邦司法部長的蘇莫基爾(Chris Soumokil,1905-1966)領導。他們支持荷蘭的聯邦制,並承認荷蘭國王的統治權。
南摩鹿加共和國的國旗與國徽
但很遺憾,安汶人的如意算盤打錯了。7 月,印尼共和國軍隊全面進攻。
在力量對比懸殊的狀況下,南摩鹿加共和國只撐到該年 11 月就陷落,主要的基地維多利亞堡遭到摧毀,政府成員被迫流亡荷蘭,成立流亡政府。他們寄望的對象只有美國,但當時的美國毫無心力插手東南亞的一座小島,因為當時全球各地都深陷冷戰對抗,無論是柏林、中國、甚至是後來爆發的韓戰,都使美國忙的焦頭爛額,無暇他顧一個印尼小島。
南摩鹿加共和國效法的對象中華民國,事實上當時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中華民國曾想加入由美國成立的「東南亞集體防衛組織」,而被美國拒絕,中華民國改簽署了具有牽制性質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東南亞條約組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摩鹿加共和國的戰爭只是印尼走向統一與中央集權道路上的一個插曲。蘇卡諾的「大印度尼西亞」構想,有著無限大的野心,這個理想包含了所有荷蘭曾征服的島嶼,甚至遠跨馬來半島和沙巴、沙勞越等地。
在荷蘭時代接受軍事訓練、日後成為第二任總統的蘇哈托,正是在蘇卡諾發動征服荷屬紐幾內亞(新幾內亞,又稱伊里安查亞)的時候崛起為高級將領,在 1965 年 930 事件之後,得到奪取最高權力的機會,並最終使印尼走向徹底的威權與中央集權之路。曇花一現的東南亞的臺灣──「南摩鹿加共和國」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37lF8vX


由帝國、珍貴香料與貿易交織而成的香料群島傳奇
印尼的班達群島,曾控制著歐洲兩個交戰貿易帝國的利益與政治命脈,聲名沉寂了數百年後,不少旅人,不畏長途跋涉的艱辛,再次重臨遙遠這些的海島上遊歷探索
由帝國、珍貴香料與貿易交織而成的香料群島傳奇 - Discovery https://bit.ly/36o01r2
近代常有因為爭奪石油而引發的軍事衝突,但在17世紀,香料才是戰爭的導火線。 當時,英國人和荷蘭人對一種罕有的外國香料特別鍾情。 那就是肉豆蔻。 從中世紀至17世紀,小小而香氣四溢的肉豆蔻是頂級奢華珍貴之物,不但能為食物防腐和調味,更成為能醫百病的靈藥,價值連城。 根據14世紀的德語古籍記載,當時每磅肉豆蔻的市價相等於七頭肥壯的牛。
雖然如此,當時的歐洲商人卻不知道這種香料的原產地在哪裡 11世紀時,阿拉伯和中國商人將肉豆蔻帶到羅馬帝國的港口城市君士坦丁堡(即現在的伊斯坦堡),再經海路運至西方各個口岸,當時鮮有歐洲人曾踏足這個他們後來稱為東印度的地區。
為了尋找肉豆蔻的原產地,歐洲諸國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爭相造船遠航探險,甚至不惜兵戎相見。 在航向這些遠方的神秘土地途中,無數人身陷險境,葬送生命:有任性的探險家誤闖極地,最終在冰天雪地中凍死;也有船隻遇上颱風吹襲而沉沒,或被歐洲敵國的船隊發炮炸毀;甚至一整隊船員在途中染上痢疾而死。 不過也有人誤打誤撞,無意中締造歷史,例如發現美洲大陸的哥倫布;而歐洲人亦在前仆後繼的情況下,成為建立印度、非洲和歐洲岸海上貿易網絡的先驅。
歐洲的武裝商船隊跨過重重難關與險境,最終抵達萬丹、蘇門答臘和巴達維亞(雅加達的舊稱)的港口,並且發現肉豆蔻的秘密產地班達群島,那是位於印尼摩鹿加群島南端的一列火山小島。
時至今日,前往當地的旅程仍頗為艱辛,由香港乘飛機出發,途中需在雅加達和望加錫轉機前往安汶,歷時24小時;接著還要花18小時,乘船橫渡班達海。 幸好,今日的海上旅程比16世紀時舒適得多,尤其當你選乘的是以豪華海上生活為賣點的印尼傳統phinisi帆船Rascal號。 這艘帆船有流麗的白色線條,配備木甲板,與昔日載入歐洲探險先驅的那些齷齪帆船有天淵之別。 船上有五間艙房,我入住的一間空間寬敞,配備雙人大床,舷窗旁放置了桌子,讓我可安靜地伏案寫作。 房內的書架上,更擺滿精心挑選的書籍,供人於旅途上閱讀。
我沒有到甲板上閒逛或爬上船桅遠眺,而是躺在甲板上層的沙發床上消磨時間。 這裡讓我可避開赤道一帶熾烈的陽光 閱讀,閱讀英國作家Giles Milton所著的《荳蔻的故事》。 此書回溯「香料群島」的歷史,以及它在全球貿易和戰爭中扮演的角色。 我亦會走進「艙去」,與人稱「尤達大師」的Sarbi船長聊天,並且細看那些詳盡的海洋地圖。 我們駛經的這片海洋深達800米,是全印尼最深的海域。
由帝國、珍貴香料與貿易交織而成的香料群島傳奇 - Discovery https://bit.ly/36o01r2
《Discovery》與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香港分校合作,為本文繪製插圖。 該校多位同學發揮才華創作插圖,作品會成為他們三年級功課的一部分。 他們的插畫均表現出香料群島獨特的文化及自然特色,令文章生色不少。 其中七位同學的作品被選作本文插圖,他們分別是:Kaylee Chan、Gabriella Teresa、Jonathan Li、Helen Wong、翁綺綺、Julia Marinelli、Jo Hannah Amancio、Dilara Polat、Jakob Potter、Jericho Bernado、Reana Bachilla、Olivia Shin及Minkyung Kim。
根據16世紀商旅撰寫的日記,我們在看見香料群島之前,已可在遠處嗅到島上瀰漫的香料氣息。 日出後不久帆船逐漸靠近目的地,我們滿懷期望地大口呼吸空氣,但島上的香氣似乎跟它的名聲一樣,消散得一乾二淨。 我們見到巍峨的Gunung Api火山逐漸靠近,火山於1989年曾大規模爆發,山上留下多道黑色的疤痕。 這座火山於17世紀初踏入活躍期,首批抵埗的荷蘭人曾記錄他們眼前見到「只有灰燦爛、火焰和煙霧」的景象。
與早年的商人一樣,我們航向班達群島的主島班達內拉,駛進被叢林環繞的港口。 班達群島由十座小島組成,有20,000名居民散居各島上。 對於這個小社群而言,我們有如天外來客;乘搭拖船回家的學童一臉好奇,向我們這群在海岸附近划艇的外國人揮手。
1511年,葡萄牙人成為首批登陸班達群島的歐洲人,但旋即被當地原住民驅逐。 約一個世紀後,英國和荷蘭船隊接踵而至,在當地遺下的痕跡,至今仍隨處可見:色彩繽紛的殖民地建築沿著班達內拉海岸星羅棋布,宏偉的堡壘訴說各國為掌控肉豆蔻貿易而連年發生衝突。 我們的導遊Hamde是當地數百年來深受國際影響的明證,其阿拉伯名字可遠溯至最初在當地經商的阿拉伯人,濃厚的荷蘭口音,則說明荷蘭人是香料戰爭的最終贏家。
我們乘坐出租三輪車展開旅程,首站是前總督的大宅,這座殖民時期建築現已荒廢;然後前往博物館,參觀各式各樣的肉豆蔻器皿、武器和刻劃英荷血戰的畫作。 當地人經常會在地下找到各種文物,其中一人就向我們展示他找到的多枚17世紀初錢幣。
我們在拿騷堡監獄參觀,攀上搖搖晃晃的樓梯,在塔樓上觀賞風景。 到了傍晚,Rascal號的船員為我們在護城牆上安排豐富的燒烤晚餐,讓我們一面品嚐美食,一面欣賞落日美景。 我們的話題回到島嶼的歷史。 及至17世紀中葉,荷蘭人成功壟斷肉豆蔻貿易,但英國人仍然死守肉豆蔻產量最豐富的Run島和Ai島。
由帝國、珍貴香料與貿易交織而成的香料群島傳奇 - Discovery https://bit.ly/36o01r2
Run島是英國人在班達群島的最後一個據點,Nathaniel Courthorpe等東印度公司軍官曾在島上奮力抵抗荷蘭人。 但到了1667年,英國人在當地大勢已去。 英荷雙方重返談判桌,最終簽訂《布列達條約》,英國將Run島的控制權割讓予荷蘭,換來荷蘭在美洲一個叫做新阿姆斯特丹的小型殖民地,英國人將之改名紐約
可是,我們下一站並非前往Run島。 瞭解這麼豐富的歷史背景之後竟然沒有機會踏足,我有點失望。 不過航程總監Gary Philips強調,更小巧玲瓏、風光更優美的Ai島才是旅程真正的賣點。
這次我們終於能夠嗅到肉豆蔻那股濃烈的甜香了。 船停泊在一片新月形的白沙海灘對開海面,沙灘四周是色彩鮮艷的房屋,我們走進一間屬於當地人Ayem的鮮黃色房子裡,參加歡迎派對。 Ayem帶我們穿越乾淨整齊的街道,前往肉豆蔻種植園,向我們介紹肉豆蔻的製作過程。 首先,工人會利用長3.5米的鉤桿將肉豆蔻的果實從樹上摘下來,然後將外殼敲開,取出包裹在裡面的兩種材料,包括呈網狀的紅色肉豆蔻皮,以及於曬乾後磨成香料的肉豆蔻種子。
我們沿路而行,Ayem在途中摘來一顆白色的蓮霧(又名爪哇蘋果)讓我們品嚐,味道清新而帶一絲甜味。 然後我們再吃另一種色澤較紅、味道較酸的蓮霧。 一路上,我們嚐遍清淡而肉厚的楊桃、非常酸的羅望子、從百年老杏樹摘下的香滑杏仁,以及晶瑩多汁的新鮮石榴,可說是踏上一趟即的興美食之旅。 就連不可食用的植物亦教人大開眼界,爪哇木棉的纖維輕如棉絮,而螢呈光粉紅色的菠蘿,更令眾人爭相舉機拍照。
我們回到Ayem的房子,屋內佈置簡樸,露臺卻有千金難買的無敵海景。 他為我們奉上灑滿肉豆蔻的香茶、餅乾和肉桂捲作點心。 晚餐則是由漁夫帶著浮潛用的呼吸管,游出海去,然後從海裡的捕籠中拿出三隻肥美龍蝦,合共只需50美元(約400港元),真是價廉物美。 這可說是村莊裡的盛事,村民聚首一堂,參觀漁獲,還一隻腹中懷著大量卵子的雌龍蝦放生。 當Ayem透露他的房子在Tripadvisor網站上出租(評分達4.5星的Green Coconut Guest House)時,我們才驚覺自己原來身處21世紀。
由帝國、珍貴香料與貿易交織而成的香料群島傳奇 - Discovery https://bit.ly/36o01r2
Run島和Ai島在當年久攻不下,部分原因是島嶼四周滿佈珊瑚礁,形成天然的屏障。 現在,這片珊瑚礁是潛水愛好者的天堂;在Bati Kapal潛水區,多種色彩斑斕的魚類在珊瑚間暢泳,海床佈滿奪目的海葵。 油自洞穴中探出頭來,海龜緩緩游過,礁鯊則如箭般衝過,一眨眼就不見了。 Gunung Api火山腳下的水底地貌,本已被燒得焦黑,現在卻長出新的珊瑚。
個水底王國棲息著無數海洋生物,包括397種珊瑚和683種魚類,令班達群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海中馬巴國」,暫列為世界遺產。 此外,區內常用、船身狹長的korakora船是當地獨特的文化,亦是令該地區被暫列入世界遺產的另一原因。
旅程最後一天的早上,我們獲當地人以傳統方式隆重送別,因此可以一睹kora kora船的風采。 送別儀式充滿尚武精神,源於昔日原住民將入侵者驅逐的歷史。 當地每個村莊的kora kora船都各有專用的顏色,護送我們的一艘船是紅、黃兩色,約50個男人登船,護送我們離開港口。 儀式起初寧謐莊嚴,直至作戰的吶喊響起,兩艘船即展開追逐。 即使我們乘坐的船加速至十節,他們仍然能夠緊緊跟隨,令人戰慄的吶喊隨風而至。 當我們離開港口駛向大海時,他們向我們道別後再駛回去。 我們踏上18小時回程的旅途,但這次我希望旅程可以長一點。
班達群島交通不便,其實是一件好事。 前往當地的感覺就像進行一趟真正的冒險之旅,而且島上仍未有大型觀光旅行團光臨,不像印尼其他旅遊熱點如科莫多島和四王群島等擠滿遊客。 正因遊人太多,令印尼政府宣佈於2020年關閉科莫多國家公園一年,以保護於園內棲息的瀕危科莫多巨蜥。 但在班達群島,這種屬於21世紀的問題並不存在;事實上,儘管島上有人使用Tripadvisor,但21世紀卻彷彿從島上完全消失,只留下祥和寧謐的時光,以及灑滿豐富香料的當地美食,讓你細細品味。
一帆風順
Rascal Voyages為旅客安排包船的海上航程,前往印尼國內數以千計的小島,體驗當地的特色,例如與科莫多巨蜥距離接觸,或在Flores Sea海及四王群島上景色壯麗的國家公園內尋幽探勝。
全長30米、以鐵木及柚木建造的傳統phinisi式遊艇有如一座海上精品酒店,設有五間豪華舒適的艙房,並且提供餐飲膳食服務。 船上的職員數目跟乘客的比例最少一對一,包括有PADI認可的潛水教練隨行。
Rascal Voyages亦與保護國際合作,安排前往偏遠地區的探險旅程,藉此促進科學研究上的突破,以及進一步瞭解海洋生物多樣性;近期的行程包括前往位置偏僻的Mapia Atoll環礁研究海洋生物的生態,包括海龜及魔鬼魚等。由帝國、珍貴香料與貿易交織而成的香料群島傳奇 - Discovery https://bit.ly/36o01r2

2020-12-01_2002182020-12-01_2002532020-12-01_2002452020-12-01_2002342020-12-01_2002281-GSQUE4lOt2RlKQNKr9P_9g


班達群島(banda islands)中的嵐島(Run Island) https://goo.gl/maps/6GK2mwPvQkJDhUrj6

2020-12-02_125755

荷蘭為什麼放棄曼哈頓?
2019-11-21 由 張老師海外生活 發表于歷史
曼哈頓那時叫「新荷蘭」(New Netherlands)紐約(New York)叫「新阿姆斯特丹」。當時荷蘭打不過英國,援軍遙遙無期,人家十幾艘軍艦壓境,當地英國人還不少,投降是明智之舉。
這一仗下來,「新阿姆斯特丹」成了「新約」(New York),就是紐約,而「新荷蘭」(New Netherlands)也成了曼哈頓,這名字是因為當時國王查爾斯二世他弟是約克公爵(Duke of York,約克是英國歷史權力中心),而紐約是他的分封地。
​不過當時荷蘭是海上大國,經濟實力雄厚,英國不差,但遠遠沒到後來的強盛,荷蘭如果派出一支遠征隊,還是可能奪回新阿姆斯特丹。
荷蘭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想長期保有肉豆蔻的獨家貿易權,當時荷蘭人掌握了幾乎所有產肉豆蔻的島嶼,但是唯獨有一個產肉豆蔻的島嶼一直由英國人把控著,這座島名叫嵐島(Run Island)。
幾十年間,兩家公司為此一直小衝突不斷。直到17世紀中葉,雙方終於達成協議將該島轉讓給荷蘭人,作為交換代價英國人得到了一個西部的一個貿易港口新阿姆斯特丹——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紐約曼哈頓島
肉豆蔻(nutmeg)「是中國傳統綜合香料『五香粉』和『十三香』的主要香料之一」,「唐代《本草拾遺》和《藥性論》等藥典中都有肉豆蔻詞條,《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曰:「肉豆蔻生胡國,胡名迦 拘勒,大舶來即有,中國無之」。
現代人覺得英國賺大了,荷蘭人「搶走了英國人的肉豆蔻,卻送給他們一個最大的蘋果」,其實,當時肉豆蔻價值超過黃金,如果你運一船會歐洲,一個小國家都買回來了。
英荷交換的這個小島,是班達群島(banda islands)中的嵐島(Run Island),班達群島群島現在是中國旅遊的目的地之一 。
​正是因為肉豆蔻價值連城,用曼哈頓換根本不虧,因為你想想,如果現在你突然有一大筆錢,投資個尖端行業,利滾利,以後都不知道怎麼數錢,該怎麼辦不是很明了麼?
所以荷蘭人一點兒都不愁。基督徒最善良,看看今天荷蘭人的樣子,笑眯眯的,不過聖經上說,不是基督徒不是人,沒有善待劣待之說,而且加爾文教個個急著進天堂,就是誰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聽說誰錢多,誰就是上帝臣民。
這麼一來,為了肉豆蔻只要島上有任何居民膽敢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老闆就會「命令手下將所有班達亞齊群島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抓來斬首示眾。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人踏上這座島嶼的時候島上的原住民大約有15000人,僅僅過了15年,島上的居民就只剩下600人了。」事實上,肉豆蔻的名貴並沒有給島上的居民帶來財富,相反是災難。
不過荷蘭最後沒成為世界霸主,除了因為「1769年,法國園藝家皮埃爾·普瓦夫爾成功從班達島走私了一些肉豆蔻種子到模里西斯」,今天講講另外一個不常提起的原因。https://goo.gl/maps/d2b5JDZz6WGVfAdD9
這些被滅族,成為肉豆蔻奴隸的,是當地的班達人(Bandanese),班達人是土著,被滅族後,並沒有消失,也沒有認命,而是開展走私游擊戰,跟荷蘭人死到底。
雖然荷蘭的壟斷被法國人打破,也快一百年了,顯然那不是荷蘭沒致富的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荷蘭人並不了解馬來群島的全部狀況,而班達人則了如指掌。
荷蘭人和歐洲人都誤認嵐島是世界上肉豆蔻唯一的產地,才有荷蘭寧願用曼哈頓交換的決定。https://goo.gl/maps/HnxsyET9FVXC3vBm6
但並非如此,其它島也能種,而且荷蘭人也不是占領了每一寸土地,班達人自己暗暗種、賣肉豆蔻,結果荷蘭根本沒有壟斷這一市場。
荷蘭最終敗在一個野蠻的小部落手裡。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xg2qolg.html
-------------------------------------
用來交換曼哈頓的印尼小島
用來交換曼哈頓的印尼小島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JywK3K
我們駛出阿拉弗拉海(Arafura Sea),穿過帝汶海(Timor Sea),進入了薩武海(Savu Sea)。我們將很快進入佛洛瑞斯海(Flores Sea),然後就是班達群島所在的班達海(Banda Sea)。班達群島也稱為香料群島(Spice Islands),由位於印度尼西亞東部的11座鬱鬱葱葱的島嶼組成。在航海探險初期,以上這些海洋被阿拉伯商人稱為"七大洋"。在這片地處世界另一端的迷人水域,彌漫著香料的氣息。來到這裏,就意味著你已經遠離古板的灰色歐洲。按照古老的海圖,你就已經抵達了神秘的"龍之國"。
圖輯:品嚐印尼最嚇人的美食
遊覽世界各地美食遊樂園
暗藏神秘毒素的人間美味
其實這不止是七大洋;更有可能是100片海洋。但這些水域的確非比尋常。這裏不僅有彌漫著香氣的微風、綿長緩慢的波浪、出其不意靠近我們的彎彎漁船。我們乘船前往的是一個歷史與傳奇的交匯之地。在這裏,傳統船隻仍然會穿過以往的活火山,前往一個被遺忘的小島,而它曾令世界變得不同。
在停泊處,我們看到五顏六色的帆船在水面上滑行,此時岸上清真寺裏三名宣禮員正在召喚人們祈禱。兩個漁民劃著一條小小的獨木舟,一邊說著早上好,一邊把香蕉遞給我們。一陣寒暄(我們叫什麼名字?我們從哪裏來?都到過哪裏?我們要去哪裏?)過後,他們的目光轉向了我們小船的細部。我丈夫埃文(Evan)竭盡全力向他們解釋我們1200萬的雙體船是如何建造的以及我們使用了什麼材料。但是,他們大部分答案還是通過研究船體的形狀得到的。
盧恩島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班達群島盧恩島是班達海上班達群島(也稱為香料群島)鬱鬱葱葱的11個小島中的一個(圖片來源:NNehring/Getty Images)
也許這類似於建築師或建築工人探究新建築的方式;找出那些能解釋人們怎樣讓建築適應當地天氣、景觀和文化等方面的細節。水手和漁夫們為我們造的船要適應一個地方的特點,我們擁有自己的語言。
改變科學世界的印尼島嶼
我們是否應該勇於接受新奇食物?
捲入文化風暴的印度香飯
在印度尼西亞,海洋一直是一萬七千多座島嶼之間的高速公路,船隻流露出海洋和人類生活的無數端倪。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船隻受樹木大小所限,而且從不會前往離家很遠的地方。狹長的漁船非常適合從海灘上啟航,還能靈活地穿過波浪。
但是,在印尼還有一種稱為"比尼西"(phinisi)的大型帆船,關於它的故事才最為引人入勝。和我們看到的其他多數船隻一樣,比尼西帆船大部分的結構也都具傳統特色:橫樑為手工雕刻;以木釘代替鐵釘;接縫處用棉花填充。而且雙桅的比尼西帆船的名字也來自於1599年首次在班達海域出現的荷蘭船隻「pinnace」。
比尼西
圖像來源,DIANE SELKIRK
圖像加註文字,
比尼西是一種傳統工藝雕刻的帆船,它的細節來自幾個世紀前在海上雄霸一時的荷蘭船隻(圖片來源:Diane Selkirk)
為尋找難以捉摸的香料群島,獲得香料貿易的控制權,荷蘭人與葡萄牙人、英國人以及西班牙人曾展開激烈的競爭。丁香和肉豆蔻有利可圖,人人都渴望剔除中間商——那些把這些島嶼的位置當作秘密保守的亞洲和阿拉伯商人。
巴厘島原住民的死屍與魔法樹
巴布亞新幾內亞熏製屍體之謎
圖輯:柬埔寨人吃什麼早餐?
當荷蘭人最終找到這些島嶼時,他們通過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VOC)來保護他們的投資。他們殺死了許多當地居民,以殘忍的暴力控制了四季常綠的肉豆蔻樹種植園;他們製作的香料不僅有香味,而且被認為可以治癒包括黑死病在內的疾病。
那時候,只有班達群島才有肉豆蔻樹生長。這個地區與世隔絶,加上肉豆蔻樹的挑剔本性,香料價格高得離譜。肉豆蔻只會在特定的條件下生長:要有熱帶氣候,有大量降水的肥沃土壤。即使這樣,肉豆蔻樹在生長7到9年之後才會有結出果實,而收獲過程還需要大量人工,要靠人逐一採摘,去掉外皮,然後小心翼翼地剝去皮肉(一種精緻的、橘黃色的香料),乾燥種子,並撥開種子堅硬的外殼。
隨著當地人口的減少和遭受奴役,從事香料貿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要實現壟斷只面臨一件事的阻礙。1616年,英國人成功取得班達盧恩島(Banda Run)的控制權;這是一個不到2英里長,寬僅半英里的小島。正是在這裏,英國人宣佈他們取得第一個殖民地,並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大英帝國由此誕生。
堡壘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荷蘭人發現班達群島後,通過建造堡壘來保護他們的投資(圖片來源:Doug Meikle Dreaming Track Images/Getty Images)
英國東印度公司抵禦荷蘭人的攻擊僅僅維持了四年,但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主張的權利。1664年,為了報復,四艘英國護衛艦被派往大西洋對岸,佔領了荷蘭一個名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的地區。那是位於曼哈頓島(Manhattan Island)南端的荷蘭殖民政府的所在地,一共有2000人,但他們很快就投降了。1677年,兩國達成一項協議;雙方都拒絶放棄各自對其島嶼的主權要求,因此他們進行了交換。荷蘭人獲得盧恩島的控制權,而英國人則得到新阿姆斯特丹——後來英國人重新命名為紐約。
如今,班達群島11個島嶼和肉豆蔻的控制權已經重新回到班達人手中。除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堡壘的廢墟、房屋的建築風格和比尼西帆船的形狀,當年荷蘭人或英國人留下的痕跡現在已經所剩無幾。比尼西帆船如今被用於船宿潛水旅遊。像這樣的船在印度尼西亞一度曾是運送香料和貨物的主要交通工具。後來,當船員們做起了海盜,利用一技之長掠奪歐洲船隻,他們也就聲名狼藉了。如今,許多傳統的比尼西帆船都配上舒適的船艙,成為遊客周遊印度尼西亞各地的交通工具。
比尼西帆船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如今,許多傳統的比尼西帆船都成為遊客周遊印度尼西亞各地的交通工具(圖片來源:M. Gebicki/Getty Images)
有一艘比尼西帆船駛進我們在阿勒爾島(Alor Island)的偏僻海灣,我們第一次見到比尼西帆船。它就在我們的旁邊拋錨,它看起來好像已經走出了這個地區動蕩的過去——除了那些凖備潛水的乘客。在大船的客人們跳入水中後不久,我們也跟著下水了。
我一邊沿著陡峭的山坡游泳,一邊欣賞著硬珊瑚的多姿多彩。這時,一群水生物吸引了我的目光。很快,我就被一隻海龜、一條拿破侖隆頭魚和一條黑鯊魚給迷住了。我盯著一隻龍蝦好半天,才發現這是一種傳統的竹魚陷阱,這種陷阱在考古博物館裏是見不到的。浮出水面時,我們看到獨木舟上的漁民們在旁邊快速擺弄著一條船,我一直還以為是我們的船在晃動。
當天晚上,我在一個叢林覆蓋的火山腳下看著帆船緩緩起伏,我很想知道如果英國人沒有用紐約交換的話,這個島會是什麼樣子。仰頭看到天空中變得亮得不可思議的星星,我才意識到,這也許無關緊要——在那一刻,世界就是它原本該有的樣子用來交換曼哈頓的印尼小島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JywK3K
-------------------------
【不等價交換】荷蘭人為何以曼克頓,換一座印尼火山島?【不等價交換】荷蘭人為何以曼克頓,換一座印尼火山島? - *CUP https://bit.ly/3mrY5Ds
文化生活, 英國, 印尼, 大航海時代, 曼克頓, 歷史, 殖民, 英荷戰爭, 荷蘭, 貿易, 香料 2019年6月3日 BY BRIAN LIU
1846 年,法國畫家 Louis Le Breton 筆下的班達群島。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紐約曼克頓是當今全球經濟中樞,荷蘭人原本捷足先登在當地殖民,但約莫 350 年前,荷蘭竟為了如今默默無聞的印尼火山島 —— 班達群島(Banda Islands),把曼克頓拱手讓給英國。今天看來,這絕對是蝕大本的交易,但在當時荷蘭人眼中,班達群島才是商業命脈,交易物超所值。背後關乎大航海時代,歐洲人趨之若騖的貴價奢侈品:香料
時至今日,班達群島的主島 Banda Neira 高地上,依然矗立一座五角型城堡「比利時堡(Fort Belgica)」,由荷蘭人於 1620 年代下令興起,經歷多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城堡可飽覽整個港口,以及曾於 1988 年爆發的活火山 Banda Api。
島上還有大大小小殖民遺跡,必到景點有前總督府邸,稱為「小宮殿(Istana Mini)」。建於 1820 年代,鋪砌有花崗岩板、明亮地磚和大理石,以巨型木門和百葉窗裝飾,如今長期荒廢無人看管,花園還擺有荷蘭國王威廉三世(King Willem III)半身雕像。
但有一個關乎群島命運的小景點,卻不為人注意:在西邊的蘭島(Run)上,有一條山路命名為 Jalan Manhattan,見證荷蘭人以曼克頓,向英國交換班達群島的歷史。
1620 年代荷蘭人興建的比利時堡,負責保護昔日繁盛的肉豆蔻貿易。
班達群島何以成為搖錢樹?
在 17 世紀,歐洲貴族都喜愛以肉豆蔻、胡椒、丁香、肉桂調味和治療;雪櫃發明以前,這些香料亦可掩蓋食物的腐臭味,以致需求殷切。偏偏香料都在南亞和東南亞生產,位處偏遠而價值連城,班達群島便是肉豆蔻的最主要產地。
16 世紀,葡萄牙人筆下描繪的班達群島島民。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香料貿易有超過 4,000 年歷史,中國、馬來亞、阿拉伯商人都參與其中。部分香料輾轉經中東賣到歐洲,但中東商人為確保壟斷,因此保守香料產地的秘密,間接激發歐洲人尋找通往亞洲的航線,以繞過中介直接購買香料。在這場競賽中,葡萄牙人先拔頭籌,1512 年率先抵達班達群島。
英國人類學家 Roy Ellen 接受作家 Mark Hay 訪問時指出,班達群島相傳是肉豆蔻唯一產地,但事實並非如此,當時有其他東南亞島嶼種植肉豆蔻。班達群島之所以脫穎而出,全靠島民悉心栽培,以品質取勝,令班達肉豆蔻聲名遠播,成為優質的標準。
再者,島民是經驗豐富的航海家,把作物推銷給華人、馬來人、爪哇人、阿拉伯及波斯商人,甚至自行駕駛商船把產品運到馬六甲。在歐洲人抵達之時,班達群島由多個自治村落組成,由貿易致富的富人擔任領袖,以馬來語稱為 Orang Kaya。他們既互相競爭,也會基於利益結盟。
成也肉豆蔻,敗也肉豆蔻
然而,肉豆蔻既是祝福也是咀咒,班達群島因此受歐洲商人覬覦,繼葡萄牙以後,其他歐洲殖民者接踵而至。1599 年荷蘭人抵達後壟斷貿易,但與島民發生磨擦,島民遂與 1603 年抵達的英國人打交道,試圖打破荷蘭商人的壟斷。
由於荷蘭與英國發生多次衝突,仍無法把英國人趕出班達群島,荷蘭東印度公司印尼總督 Jan Pieterszoon Coen 開始改變策略,1621 年派出 1,600 名荷蘭士兵、80 名日本僱傭兵和其他奴隸組成的軍隊,大肆洗劫班達群島和屠殺島民。
雖然島民負隅頑抗,但仍不敵荷蘭炮火,很多人寧死不屈,跳崖自盡。戰事結束後,班達群島原居民由 15,000 人,銳減至只有 1,000 至 2,000 人,當局再以親荷蘭居民殖民當地,以保障肉豆蔻供應,但此後數十年間,英國人始終未肯放棄班達群島。
美國畫家想像的新阿姆斯特丹淪陷情景,荷蘭總督 Peter Stuyvesant 被民眾勸告,不要對英國戰艦發炮還擊。 圖片來源:PhotoQuest/Getty Images
在 17 世紀,英荷競爭還延伸至地球另一端。1664 年,英國佔據荷蘭的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之後更名為紐約,位置正是今日的曼克頓島。翌年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仍未扭轉英國接管曼克頓的事實,荷蘭遂於 1667 年「布雷達條約(Treaty of Breda)」談判中,正式交出曼克頓,換取英國人放棄班達群島的主權。
透過這椿交易,荷蘭人在隨後一個世紀壟斷全球肉豆蔻貿易,為殖民帝國帶來雄厚收益。可惜花無百日紅,班達肉豆蔻之後被人移植海外,其價格亦隨之崩盤,單靠肉豆蔻維生的班達島經濟,自此一蹶不振。原本浸泡在沼澤的曼克頓,最終卻一躍成為今日全球經濟的中樞,相信 350 年前的英國人再有先見之明,也未必預見如此結局。
【不等價交換】荷蘭人為何以曼克頓,換一座印尼火山島? - *CUP https://bit.ly/3mrY5Ds

2020-12-01_200841banda-islands3-600x4372020-12-01_2009012020-12-01_200850


東南亞的臺灣「南摩鹿加共和國」安汶島(Ambon Island)在「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島嶼曾自詡為「東南亞的臺灣」?南摩鹿加共和國,又譯南馬魯古共和國(印尼: Republik Maluku Selatan, RMS),為一在馬來群島南摩鹿加地區建立的國家,成立於1950年4月25日。1950年11月,該國被印尼軍隊攻占。其流亡政府一直存續至今。1949年,印尼脫離原荷蘭殖民地荷屬東印度獨立,南摩鹿加地區的摩鹿加族人則拒絕加入印尼。游擊鬥爭到1962年有12,000名摩鹿加士兵流亡荷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