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干政」《真寵》以18世紀初安妮女王-安妮女王肥胖、病態而孤獨,她曾17度懷孕,卻以流產、早產、夭折告終。她養了17隻象徵強盛繁殖生命的兔子,仍無法填補空虛 @ 姜
美女命途總是多舛 安妮女王的波折一生
2017-07-10 由 互動百科 發表于歷史 關於《真寵》,你會想了解的5件事! - 愛德華FUN電影
看過《羅馬假日》的人都會被奧黛麗·赫本的演技和顏值所吸引,劇中安妮女王為了國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而歷史上的安妮女王一生也是波折不美滿的。
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是大不列顛王國的女王。歷史上安妮女王和丹麥王子喬治結婚,才子佳人的故事讓人歌頌。而且事實上安妮與丈夫喬治夫妻恩愛,兩人與人無求,與世無爭。
老天爺可能嫉妒安妮太過美滿的人生了,安妮婚後迎來了一系列常人難以承受的折磨。生活上,安妮與丈夫喬治先後共生了17個兒女,但是這17個兒女都很短命,都早早地離開了安妮。
政治上,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被選為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正式繼位成為英國女王。1707年.安妮將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併,實現兩個國家的真正聯合,奠定了大英帝國的基礎。
可是好景不長,1708年輝格黨成為下院的多數黨,女王被迫接受清一色的輝格集團進入內閣,自此輝格党進入內閣。同年10月,安妮心愛的丈夫去世,這一年對於安妮來說是悲慘的一年。
安妮本身身體是很虛弱的。在登基時安妮患有痛風,由於身體肥胖行動不便,行動時需要乘坐輪椅或者拖車。她的主要消遣是玩紙牌、品茗和觀賞園藝。她的家庭也是不美滿,17個兒女都先後離世,心愛的丈夫也只陪伴了她短短25年,她身上的責任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這樣一個弱女子卻沒有讓對王位有覬覦的人由於憐憫而止步。托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繫,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為交換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安妮的拒絕。
安妮是好樣的,她最後還是儘自己最大努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714年,安妮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里公爵為政府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喬治繼承。同年8月1日,安妮女王去世。
在安妮女王在位期間,安妮先支持一個聯合政府,繼而支持一個溫和的輝格黨政府,繼而勉強接受一個清一色的輝格黨政府,最後批准一個媾和的托利黨政府,她理解並順應大多數臣民的感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x53ezp.html
安妮女王:一位不被世人所忽視的女王!
2020-04-12 由 李Dog嗨 發表于歷史
安妮女王統治的時期是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她克服了自己的個人悲劇,監督了大不列顛的創建。那麼,為什麼人們不把她看作伊莉莎白一世或維多利亞女王呢?
英國男性君主的數量遠遠超過女性君主,這使得統治英國的少數女性更加具有代表性。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和維多利亞(Victoria)被譽為男性統治世界中的傑出領袖。然而,有一位女王,她統治了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之一,但她的統治經常被忽視。作為斯圖亞特王室的最後一位成員,安妮女王是否超越了她的個人悲劇,見證了大不列顛的誕生。
安妮出生於1665年,當時她的叔父查理二世在位,她深知君主之路的艱險——她的祖父查理一世被處死的事,在許多人的腦海里仍然記憶猶新。她的父親是約克公爵詹姆斯,被認為是王位繼承人,但他是否會統治國家似乎值得懷疑,因為查爾斯還有時間生合法的孩子。安妮還有幾個兄弟姐妹,為了成為女王,他們得先死在她之前,所以在她出生時,她似乎不太可能成為女王。但是在她的7個同胞兄弟姐妹中,只有她和她的姐姐瑪麗活到了成年。
她的父親是皇室成員,但她的母親——安妮·海德——不是。她是詹姆斯的妹妹瑪麗的普通侍女。她父母的婚姻引發了一場震驚王室的醜聞:海德在宮廷被騷擾,他們散布謠言說她不忠,不適合做詹姆斯的配偶,這使得安妮後來有人覺得她不適合當女王。
雖然她的父母都是羅馬天主教徒,但安妮和她的妹妹在查理二世的要求下作為新教徒被撫養長大。在政府內部,人們擔心王室過於同情天主教事業,而反天主教的情緒仍在1603年的「再見陰謀」(Bye Plot)和1605年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中揮之不去,這兩個陰謀都可能導致詹姆斯六世(James VI)被趕下英國王位。
安妮女王嫁給了誰?
1683年,安妮嫁給了丹麥的喬治王子——她的遠房表親——這是一場安排好的婚姻,但也很幸福。查理二世想要鞏固英丹同盟,安妮的父親同意了,因為這限制了荷蘭共和國的權力,因此他的女婿奧蘭治的威廉娶了他的另一個女兒瑪麗。
儘管安妮對她忠誠的丈夫很滿意,但他被認為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查爾斯二世評論道:「我試過讓他喝醉,也試過讓他保持清醒,但他什麼都沒有。」多年後,維多利亞女王曾說,她希望阿爾伯特親王永遠不要像喬治那樣做一個「愚蠢而無足輕重的丈夫」。
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沒有合法繼承人,安妮的父親詹姆斯七世繼位,這讓議會感到沮喪。詹姆斯試圖通過推翻懲罰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法律來促進宗教自由。對國王寬容的恐懼和他與法國的緊密聯繫導致了政治圈的激烈反對,並在1688年達到頂峰。當他的新妻子安妮·海德於1671年去世,詹姆斯於1673年再婚時,他生了一個兒子。嬰兒,另一個詹姆斯,取代瑪麗成為法定繼承人,幾乎可以肯定是作為天主教徒長大的。
七個主要的貴族秘密地要求奧蘭治的威廉從荷蘭出發,以瑪麗的名義奪取王位。安妮沒有反抗,當1688年11月入侵時,安妮宣布了她的支持。所謂的光榮革命已經開始了。
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於1689年成為聯合統治者。同年晚些時候,《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被宣布:它限制了王室特權的權利,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並確定了繼承權,以便將來只有新教徒才能戴上王冠。讓安妮排在後面。
作為皇室的一名女性成員,安妮經常被提醒,她的主要職責是生孩子,以確保斯圖亞特王朝的未來。在詹姆斯統治時期,對天主教君主的恐懼使英國陷入瘋狂,這種情況沒有人希望再發生。
1689年,安妮分娩,生下了一個名叫威廉的兒子——這是她經歷了一連串流產後的第一個倖存的孩子。他的出生鞏固了新教的繼承權,這給他帶來了很多歡樂。
安妮女王最喜歡的是誰?
安妮和她兒時的朋友莎拉·邱吉爾的關係決定了她的一生。他們的親密關係經常被視為安妮的一個弱點,同時代的人認為她是在邱吉爾的控制之下。一些歷史學家甚至認為,邱吉爾才是王座背後的真正力量。從很小的時候起,邱吉爾就在皇室中迅速晉升,在安妮的領導下,她成為了長袍的女主人,這是一個女人所能擁有的最高職位,這意味著她總是能得到安妮的傾聽。
對於當時的女性來說,不同尋常的是,邱吉爾痴迷於政治,並被允許控制自己的薪水,這讓她成為英國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她的丈夫約翰從安妮和他妻子的關係中獲益。當安妮成為女王時,她任命他為她軍隊的總司令,以及馬爾伯勒公爵。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妮和她姐姐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他們在錢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安妮在邱吉爾的慫恿下要求得到一筆津貼,並宣稱威廉對她不好。她還與威廉和瑪麗的許多政策保持距離,以至於國王和王后認為安妮可能試圖破壞這些政策。
聯合王國的君主們看不起邱吉爾,他們認為邱吉爾對安妮的影響太大了。多次要求解僱她的聲音都無人理睬。1692年,安妮經歷了一次極其痛苦的分娩,生下的孩子僅存活了幾分鐘。
瑪麗選擇了這個時機再次要求解僱邱吉爾,而安妮最後一次拒絕了。這兩姐妹再也不會見面了。瑪麗死於1694年,沒有子女,留下威廉獨自統治,直到他自己死於1702年。就在那時,37歲的安妮登上了王位。
和她姐姐一樣,安妮也沒有孩子。1689年,隨著威廉王子的出生,希望之花開始綻放。幾個星期後,人們清楚地看到他是個生病的孩子。他患有衰弱性痙攣,行走困難,於1700年去世,年僅11歲。這導致了國會對未來天主教君主的恐懼重新浮出水面,並導致了1701年的解決法案。安妮沒有再產生一個繼承人,王位將傳給詹姆斯七世和二世的表妹索菲亞,漢諾瓦的選舉。
安妮什麼時候當上女王的?
這時安妮患了痛風病,不得不坐在轎子上舉行她的加冕典禮。這可不是她希望給人的那種高貴而獨立的印象。然而,她統治期間發生的兩件大事證明了她作為統治者的有效性。
首先是她在1701 - 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角色。在18世紀之交,歐洲被一群相關的強大家族所統治。1700年,當西班牙的查理二世(Charles II)無子而死時,他最親密的繼承人是法國波旁家族和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員:無論哪一方登上西班牙王位,都將顛覆持續了如此之久的微妙權力平衡。
安妮參與政治決策,參加內閣會議的次數比她的前任都多。她明智地意識到這場戰爭不得人心。她尋求和平和1713年的烏得勒支條約,該條約授予英國包括直布羅陀和梅諾卡在內的領土——確保英國在西地中海的制海權——以及與西班牙新世界進行受控貿易的權利。
第二個是大不列顛的建立。當詹姆斯六世在1603年登上英國王位時,英格蘭(包括威爾斯)和蘇格蘭是同一個君主,但它們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兩國議會之間的緊張關係已經持續多年,聯合被認為是避免戰爭的最佳解決方案。蘇格蘭需要經濟安全,而英格蘭希望蘇格蘭不會成為詹姆斯二世黨人叛亂的後門。安妮完全贊成這一結合:「我們將把它視為我們統治時期最偉大的榮耀……完全相信它必將證明我們的人民最幸福。」
《聯合法案》於1707年5月1日生效,將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統一為大不列顛王國。當時整個愛爾蘭是一個獨立的政體。儘管取得了這些成就,安妮的個人悲劇卻一直縈繞在她的生活中。
她經歷了至少12次流產和死產,她生下的5個孩子中,只有威廉活過了嬰兒期。失去這麼多孩子的可怕打擊安妮和喬治都很沉重。她的多次流產現在被認為是由休斯綜合症或紅斑狼瘡引起的,紅斑狼瘡會影響免疫系統。安妮無力生育一個倖存的繼承人,這讓她十分苦惱:她相信上帝在懲罰她,因為她拋棄了自己的父親。
後來的莎拉·邱吉爾怎麼樣了?
安妮與邱吉爾的友誼也受到了影響。邱吉爾是輝格黨的堅定支持者,安妮則更喜歡保守黨。他們被稱為教會黨和宗教是一個主題接近安妮的心-她是一個虔誠的新教徒,她很清楚宗教給她的家庭帶來的麻煩。在法庭上,莎拉對安妮的態度也與許多人不同。她從不奉承或恭維女王,並堅持在國家事務上給她建議。
早些年,安妮發現這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不同於宮廷的逢迎奉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女王對邱吉爾的喜愛逐漸減弱。1708年喬治王子去世時,邱吉爾斥責女王居喪,從安妮的房間裡拿走了一幅喬治的畫像,並拒絕遵守喪服規定。這種明顯的無情使安妮對她曾經深愛的朋友更加冷酷無情。正如維多利亞女王痛失阿爾伯特所感到的巨大悲痛已被充分記錄,安妮也被認為受到了失去喬治的影響。據說,當她遞上有關海軍事務的文件時,她突然哭了起來。
出於同情,邱吉爾把女王介紹給了她的遠房表親阿比蓋爾·馬沙姆(Abigail Masham),希望能在宮廷中找到一個角色。這無意中給了女王一個新的寵兒,邱吉爾變得非常嫉妒,散布謠言說安妮和馬薩姆的關係「不道德」。與邱吉爾不同的是,馬薩姆膽小、謙遜,從不出言不遜。
最後,受夠了邱吉爾家族對她的影響,安妮解除了約翰的總司令職務,並將邱吉爾從王室中剔除。失去了喬治王子和薩拉·邱吉爾,安妮失去了20多年來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的兩個人。
到1714年7月,女王的健康狀況惡化——她走路困難,體重超重。在威廉王子逝世一周年之際,她患了中風,兩天後去世。她的一位醫生說:「我認為,對一個疲憊的旅行者來說,睡眠從來沒有像死亡對她那麼受歡迎。」她一直參加內閣會議,直到中風。除了自己的損失和疾病之外,國家事務的壓力可能也對她造成了影響。
現代對安妮的看法來自邱吉爾的回憶錄,她在回憶錄中輕蔑地寫道,安妮「當然是好意,不是傻瓜,但沒人能說她聰明,談話也不風趣」,「除了帕森斯教她的以外,她什麼都不懂」。這些話可能是一個受人蔑視的女人說出來的殘酷的話;現代的評價認為安妮是一位受人民愛戴的女王,對國家有強烈的忠誠感,喜歡喝一兩杯白蘭地。
安妮死後,斯圖亞特家族的人也紛紛叛變,但很多覬覦王位的人都奮起反抗。漢諾瓦家族開始了對英國的統治,喬治亞時代一掃而空——儘管安妮的統治永遠地改變了英國在政治和地理上的面貌,並創造了一個繁榮昌盛了幾個世紀的國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qxer8no.html
安妮 (英國女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7oMQ8v
安妮(英語:Anne,又譯為安;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註 1]),通稱安妮女王(Queen Anne),1702年3月8日起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女王。1707年3月1日,英蘇《聯合法令》正式生效,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個王國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於是她以「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女王」的名義繼續統治,直到1714年逝世。
安妮是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國王詹姆士二世及七世與夫人(即位前)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她與丹麥的喬治親王結婚。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被確認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國王威廉三世及二世的王位繼承人。1702年威廉逝世,安妮即位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併,兩個國家真正地聯合在一起。
自1701年起,安妮就飽受體質虛弱及無後嗣問題的困擾,即使當年的「嗣位法」規定:排除掉所有天主教徒的王位繼承權之後,英國王位將由新教的漢諾威家族繼承(德意志諸侯),但安妮和多數英人卻認為這樣的安排並非最令人滿意的選擇。1710年後,托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魯克勳爵(英語:Henry St John, 1st Viscount Bolingbroke)多次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士·法蘭西斯·愛德華·斯圖亞特聯繫,希望詹姆士能夠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詹姆士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舒茲伯利公爵(英語:Charles Talbot, 1st Duke of Shrewsbury)為首席大臣(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格奧爾格一世·路德維希,能夠安全地繼承英國王位。
雖然安妮才智平庸[1],但她虔誠篤實的性格,配上一定的政治敏銳度,使她經常能順應民意、放權國會與才幹大臣(約翰·邱吉爾為首),促進了議會制的發展。加上當時英國軍事與經濟的發展都一片大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更使英國大獲其利並上升為一流大國(成為超越荷、法的海上首強)[2][3];儘管安妮缺乏偉大的智力與特質[4],她仍因這些成果而廣受愛戴,被稱為「賢明女王安妮」(Good Queen Anne)[5],或者直譯為「好女王安妮」(前一位獲得「賢明」稱號的英國君主是伊麗莎白一世)。
目錄
早年生涯
安妮(中)和她的姐姐瑪麗(左)與她們的父母約克公爵夫婦,彼得·萊利爵士與貝內代托·熱納里二世(英語:Benedetto Gennari II)繪
安妮3歲時的畫像,彼得·萊利約繪於1667–1668年
安妮於公元1665年2月6日夜11時39分出生在倫敦聖詹姆士宮,是約克公爵詹姆士(即後來的詹姆士二世及七世)與其第一任妻子安妮·海德所生的第四個孩子及第二個女兒。[6]:12–17[7]:4。她的父親是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三國國王查爾斯二世之弟,她的母親是大法官(1660-1667年在任)第一代克拉倫登伯爵愛德華·海德之女。安妮在聖詹姆士宮王家禮拜堂獲新教施洗,她和姐姐瑪麗的教父和教母包括坎特伯里大主教吉爾伯特·謝爾頓(英語:Gilbert Sheldon)與蒙默思公爵夫人(英語:Anne Scott, 1st Duchess of Buccleuch)[7]:4。約克公爵與夫人雖育有八個孩子,但唯有瑪麗和安妮活至成年。[8]:17[7]:6[9]:293–295。
安妮幼時患有一種症狀為流淚過多,稱之為「流下」的眼疾。為治療此症,她被送往法蘭西和祖母亨利埃塔·瑪麗亞王太后一起居住在巴黎附近的白鴿城堡[6]:19–21[8]:20[7]:6。安妮在祖母於1669年過世後搬至姑姑奧爾良公爵夫人亨利埃塔·安妮的宮殿居住。可她的姑姑旋於1670年因病驟逝,安妮只得返回英格蘭。次年,她的母親也不幸辭世[6]:21–23[7]:8[10]:11–13[9]:295。
安妮和姊姊瑪麗長大後,遵照王室傳統,離開了父親在倫敦里奇蒙的居所[7]:5。依照伯父查爾斯二世的指示,她們被培育為虔誠的新教徒[6]:23–24[7]:13[10]:20。她們由陸軍上校愛德華·維利爾斯(英語:Edward Villiers (1620–1689))和妻子法蘭西斯·維利爾斯(Frances Howard)照顧[8]:21[7]:5,受到的教育主要局限於新教教義[6]:28[7]:13[9]:296。倫敦主教亨利·康普頓(英語:Henry_Compton_(bishop))受任為安妮的導師[10]:20。
1671年左右,安妮初次結識了同樣年幼的薩拉·詹寧斯,兩人的友誼歷久不衰。安妮成年後,薩拉成為她近乎一生的親密好友,同時也扮演她最有影響力的顧問之一[6]:27[8]:21[7]:28。大約在1678年,薩拉·詹寧斯嫁給了中級軍官約翰·邱吉爾(後來的馬爾博羅公爵)。約翰·邱吉爾的姐姐阿拉貝拉·邱吉爾(英語:Arabella Churchill (royal mistress))是安妮的父親約克公爵詹姆士的情婦。對邱吉爾來說,這場婚事意義重大,促使他未來成為安妮女王的第一主將[6]:34[8]:29[7]:28。
1673年,約克公爵秘密改宗成為羅馬天主教徒之事正式曝光,並在同年迎娶摩德納的瑪麗。這位新公爵夫人不僅只大安妮六歲半,也和公爵一樣信奉天主教。兩件事情爆發後,頓時舉國譁然。由於查爾斯二世未有合法子嗣,死後王位應由信奉天主教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約克公爵繼承,緊接著是其在第一次婚姻中倖存的兩個女兒瑪麗和安妮。民眾考量到,如果約克公爵與新婚夫人生下王子,英格蘭將會有一連串的天主教國王在位。當時信奉新教的民眾深怕再次引起16世紀的宗教大迫害,因此出現強大的聲浪,反對約克公爵繼位。瑪麗和安妮是約克公爵和第一任妻子唯一兩個活到成年的孩子。此後十年,新約克公爵夫人陸續生下十個孩子,但是要麼是死胎要麼就於嬰兒期夭折,因此瑪麗和安妮仍是英格蘭王位第二和第三順位繼承人[11]:260–261。雖然外界人士認為,親子間相異的宗教信仰會帶來爭吵與家庭分裂,但種種跡象表明,安妮早年和繼母相處甚恰[10]:22–23,約克公爵也是個善良慈愛的父親[10]:8–9。
婚姻
威廉· 維辛(英語:Willem Wissing)與揚·凡德法特(英語:Jan van der Vaart)約繪於1684年
1677年11月4日,安妮的姊姊瑪麗和她們的荷蘭表哥奧蘭治的威廉·亨德里克在聖詹姆士宮結婚,安妮本欲參加婚禮,卻因染上天花,不能走出房門,以免感染他人[6]:30[8]:27[7]:17。等到她病癒,瑪麗已經移居尼德蘭,開始了新婚生活。法蘭西斯·維利爾斯夫人染病身故,安妮的舅母亨利埃塔·海德夫人(英語:Henrietta Hyde, Countess of Rochester)(勞倫斯·海德(英語:Laurence Hyde, 1st Earl of Rochester)之妻)受任為她的新家庭教師[8]:28[7]:17[10]:29。翌年,安妮和繼母來到荷蘭探望瑪麗,並於當地停留兩周[8]:28[7]:20。
1679年3月,隨著有關天主教陰謀(英語:Popish Plot)的謠言擴大,群眾對天主教的恐懼不斷上升,達到歇斯底里的程度。為了躲避公眾對天主教徒的迫害,約克公爵和夫人逃到西屬尼德蘭的布魯塞爾(居民多為天主教徒);同年8月底,安妮也動身前往布魯塞爾,與父母團聚[8]:28[7]:20。至10月,一家三口分兩道返回不列顛:約克公爵夫婦移至蘇格蘭、安妮回到英格蘭[8]:29[7]:22[10]:34。1681年7月,她們全家在愛丁堡荷里路德宮重新團聚,一直待至1682年5月[8]:32[7]:26[10]:35。此次動盪之後,安妮終其一生再未離開英格蘭(另一原因是她婚後懷孕發福,過度肥胖造成的不良於行,無法承受遠行之苦)[8]:28。
1680年12月,安妮的第二代表哥漢諾瓦的格奧爾格·路德維希(她的最終繼任者)到倫敦訪問了三個月,有傳言說兩人之間可能點燃了婚姻的火花[6]:35–37[8]:31[7]:24[10]:34,36。但由於安妮的父親實際上處於放逐狀態,能否回到英格蘭也尚未知數,漢諾瓦家族則計劃讓格奧爾格同他的表妹塞列的索菲亞·多魯西亞結婚,作為漢諾瓦領地合併計劃的一環,因此歷史學家愛德華·雷格爾認為,該傳言是沒有根據的謠言[7]:24–25。另有傳聞說馬爾格雷夫伯爵(英語:John Sheffield, 1st Duke of Buckingham and Normanby)(後來成為白金漢公爵)曾向她求婚。儘管馬爾格雷夫否認此事,但由於流言蜚語的緣故,國王只好暫時將他解職[6]:37[8]:32–33[7]:27[10]:37。
漢諾瓦的格奧爾格(安妮傳聞的婚配對象)離去之後,查爾斯二世又到別處為安妮尋覓新郎,這位新郎既要受英格蘭新教徒的歡迎,還要是法王路易十四(查爾斯的天主教盟友)能夠接受的某國王子[10]:40。丹麥是法蘭西的新教盟友,路易十四也熱衷於使盎格魯人同丹麥人聯盟,一同遏制荷蘭人的海上勢力。通過安妮的舅舅勞倫斯(已經成為羅切斯特伯爵)及英國北間大臣(英語: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Northern Department)第二代巽德蘭伯爵勞勃·斯賓塞(英語:Robert Spencer, 2nd Earl of Sunderland)同丹麥的交涉,英格蘭國王訂立了安妮同丹麥國王克里斯汀五世之弟喬治王子之間的婚約[7]:32。安妮的父親詹姆士因為這項婚事可減弱另一個女婿奧蘭治威廉的新教影響力,並讓威廉感到不快,所以迫切同意了這樁婚事[7]:33[10]:41-42。
1683年7月28日,在康普頓主教的主持下,安妮同丹麥的喬治的婚禮在王家禮拜堂順利舉行[7]:33-34[10]:43。儘管這是樁政治婚姻,但這對夫婦情投意合[6]:41–42[8]:34–35[7]:32–35[10]:44。國王查爾斯將白廳宮中稱作鬥雞劇場(英語:Cockpit-in-Court)的一座套房,贈送給這對夫婦,做為他們在倫敦的住所;[6]:42[8]:34[7]:35[10]:41,44;與此同時,薩拉·邱吉爾受任為安妮的首席侍寢官(英語:Lady of the Bedchamber)[6]:43[8]:36[7]:34[10]:49。婚後數月,安妮即告懷孕,但孩子卻在5月流產。經過一番調養,安妮在坦布里奇韋爾斯的溫泉鎮平復如舊[7]:36[10]:56。她在未來兩年中接連生下兩個女兒:瑪麗和安妮·索菲亞[11]:268。
詹姆士二世及七世即位 編輯
當查理二世在1685年駕崩後,安妮的父親遂繼承王位成為英格蘭和愛爾蘭的詹姆士二世及蘇格蘭的詹姆士七世。讓英國人吃驚錯愕的是,詹姆士一即位就授予天主教徒擔任軍事和行政官職位,違反了為了避免此種任命而制定的《測試法令(英語:Test Act)》(1673年訂立)[12]。而安妮繼續參加英國國教禮拜儀式,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由於安妮的姊姊瑪麗居住在尼德蘭,安妮在她的家庭里是在英格蘭參加新教禮拜儀式的唯一的王室成員[13]。當她的父親試圖讓安妮年幼的女兒接受天主教洗禮時,安妮突然大哭了起來[14]。「羅馬天主教是罪惡而危險的」,她在給姊姊的信中說:「他們的儀式–其中大多數是–徹頭徹尾的盲目崇拜」[15]。由於詹姆士對英格蘭教會勢力的削弱,使得安妮開始疏遠父親和繼母[16]。
在1687年早時,短短幾天內,安妮遭受了多重劫難,先是她自己流產了,後來她的丈夫染上了天花但最終痊癒了,可是他們的兩個女兒命中遭劫,被父親感染而失去了性命。雷切爾·拉塞爾夫人(英語:Rachel Russell, Lady Russell)寫道:喬治和安妮心中被「(他們兩個女兒的死)給壓地沉甸甸的 ...兩人有時一同哭泣,有時哀傷低語;然後靜靜地坐著手牽手;他病倒在床,而她則儘可能地照料他」。[17]同年稍晚,她再度產下死嬰。[18]
安妮的繼母摩德納的瑪麗與異母弟詹姆士
就在越來越多英格蘭人希望詹姆士盡快死去,讓他兩個新教徒的女兒繼承王位之時,詹姆士的妻子摩德納的瑪麗,卻在1687年尾首次以王后的身分懷孕。這個消息引發了公眾的極大恐懼,人們害怕天主教王后會誕下王子,長大後以天主教徒的身分繼承王位(王子的繼承權比公主優先)。[19]此時,安妮在寫給姊姊瑪麗的信中,懷疑王后其實是假裝懷孕,不擇手段地想要讓天主教徒繼承王位。他寫道:「若會增加他們的利益,他們什麼都幹得出,但從未缺德到如此地步;...對王位繼承制來說,這將是嚴重的蓄意犯規。」[20]安妮在1688年4月再次流產之後,從倫敦動身到巴斯的溫泉鎮,藉由泡溫泉來調理虛弱的身體[21]。
1688年6月10日,安妮的繼母誕下一個兒子詹姆士·法蘭西斯·愛德華,大幅提高了天主教徒繼承王位的可能性[22]。由於安妮仍在巴斯泡溫泉,沒能親眼目睹孩子的出生,所以她堅信這是狸貓換太子。歷史學者推測,安妮離開首都的原因可能是故意避免在場,或者是因為她真的病了[23];但也有可能是詹姆士想要排除所有的新教徒參與國家大事,包括他的女兒在內[24][25]。「我永遠無法對現狀安心」,安妮在寫給她姊姊瑪麗的信中說,「無論這孩子是真是假。只有上帝知道他是不是我們的弟弟 ...我不能抑制自己的萬分憂愁,但不管可能發生什麼,你我都要堅定對(新教)信仰的誠心,直到永遠」。[26]
為遏止替換嬰兒這一傳言,詹姆士出席樞密院會議,提出了四十多名目睹孩子出生的證人,但安妮聲稱因懷孕(事實上她沒有)而無法出席會議,[27]接著又以「沒有必要」為理由,拒絕閱讀目擊者的證詞。[28]
「光榮革命」 編輯
主條目:光榮革命
威廉三世及二世與瑪麗二世的雕刻
從1688年11月5日開始,奧蘭治的威廉(安妮的姊夫)入侵英格蘭,最終廢黜了詹姆士國王,此一行為後世稱之為「光榮革命」。之前在1687年春天中旬,詹姆士竭力阻止了瑪麗訪問英格蘭的計劃,再次表達出抗拒新教勢力的態度;[29]詹姆士強烈的反新教意圖,使安妮與瑪麗意識到威廉應當儘快入侵英格蘭,才能扭轉英國新教徒的厄運。[30]1688年底威廉登陸之後,安妮接受了邱吉爾的意見,[25]不願再支持詹姆士的統治權利。於是她在11月18日寫信給姊夫,表明自己贊成他的入侵行動。[31]24日當天,邱吉爾拋棄了不得民心的國王,連同四百位軍官倒戈加入威廉軍;而喬治王子在那天也作出了相同的決定。[32]聽聞消息的翌日夜晚,詹姆士二世及七世下令將薩拉·邱吉爾軟禁在聖詹姆士宮。[33]安妮和薩拉在康普頓主教的幫助下,從白廳宮的後樓梯逃離。她們在康普頓的家裡躲藏了一個晚上,隨後在12月1日趕到了諾丁罕。[34]兩個星期後,在一支大規模連隊的護送下,安妮抵達了牛津,並見到了凱旋歸來的喬治王子。[35]「上帝助我!」在11月26日,詹姆士發現他的女兒拋棄了他而發出感嘆,「連我的孩子也拋棄了我。」[36]在12月19日,安妮回到倫敦,她第一次會見了姊夫威廉。詹姆士則在12月23日逃往法蘭西。[37]安妮對他父親的逃亡的消息毫不關心,反倒則僅要求玩她平日的遊戲卡牌。正像她對自己的解釋:「我過去經常玩牌,並從未愛上做看上去裝腔作勢並局促不安的任何事」。[38]
1689年1月,慣例議會(英語:Convention Parliament (1689))在英格蘭召開並申明當詹姆士逃離後就已經自動放棄王位了,因此英格蘭和愛爾蘭王位空缺。蘇格蘭國會也採取了同樣的決議,並宣布威廉和瑪麗為三國君主[39]。《1689年權利法令》和《1689年權利要求法令(英語:Claim of Right Act 1689)》解決了王位繼承問題。威廉和瑪麗將由安妮和她的後裔繼承,緊接著是威廉假如再娶的話的後裔[40]。1689年7月24日,安妮誕下一個儘管出生時病了卻活過了嬰兒期的兒子格洛斯特公爵威廉王子。由於威廉和瑪麗未有子嗣,使得安妮的兒子好像將有在最終繼承王位的希望[41]。
威廉和瑪麗 編輯
威廉和瑪麗登基沒多久便酬功報德,授予薩拉·邱吉爾的丈夫約翰·邱吉爾為馬爾伯勒伯爵爵位(英語:Earl_of_Marlborough)而喬治王子為坎伯蘭公爵(英語:Duke of Cumberland)。在首席顧問薩拉·邱吉爾的建議下,安妮要求使用里奇蒙宮(英語:Richmond Palace)以及議會津貼。威廉和瑪麗拒絕了第一個要求,而對第二個要求則抵制未果,安妮的兩個要求造成了兩姊妹之間的緊張關係[42]。特別是當威廉拒絕讓喬治王子擁有軍權時,使安妮更加怨恨[43]。新國王和女王擔心安妮的經濟優渥,會成為最有力的反對派人士,進而影響他們的王權[44]。這一時期[45],安妮和摯友薩拉·邱吉爾私底下開始分別互稱彼此為莫利夫人(Mrs. Morley)和自由人夫人(Mrs. Freeman)。而這齣自於安妮的主意,用這暱稱讓兩人之間不受身份的限制,更加親密無間[46]。1692年1月,馬爾伯勒伯爵疑似和試圖復辟的詹姆士的追隨者詹姆士黨有接觸,威廉和瑪麗撤銷了他所有職位。但安妮卻公開讓薩拉·邱吉爾參加王宮的活動,以表支持馬爾伯勒伯爵夫婦,即使是她的姊姊瑪麗要求薩拉·邱吉爾不得參與宮廷活動,安妮也斷然拒絕[47]。緊接著,瑪麗免去了馬爾伯勒伯爵夫人王室宮務大臣的職位,安妮憤而離開了她的王家住所,跑去住在索美塞特公爵(英語:Charles Seymour, 6th Duke of Somerset)的居所賽昂宮[48]。安妮的儀仗隊因此撤銷;朝臣也接到女王的禁令,不得去探望她;瑪麗更指示臣民忽視安妮,將她排出了權力中心[49]。4月,安妮產下一個命名為喬治的男嬰,但嬰兒卻在幾分鐘內就死亡,再次打擊了安妮疲乏的身心。在她調養身子的時候,瑪麗女王曾來探望妹妹,但不是給予體貼入微的安慰,而是趁此機會再次痛斥安妮和薩拉的友誼。姊妹倆在這次見面後再也沒見過對方[50]。當年晚些時候,安妮搬到位於倫敦皮卡迪利街的柏克立廳(英語:Berkeley House),1693年3月,她在那裡產出一個胎死腹中的女嬰[51]。
當瑪麗在1694年崩於天花時,威廉作為唯一君主繼續統治。於是安妮成為威廉的王位繼承人,又因為假如威廉再婚所生的任何孩子,其繼承順序都會排在安妮之後,使得兩人公開和解。威廉恢復了她以前的榮譽,讓她搬至詹姆士宮[52],並把瑪麗的珠寶全數轉贈給她[53],但依舊不讓她參與政事,即使威廉移駕國外去指揮反法戰爭,也不讓她擔任國內的攝政[54]。三個月後,威廉恢復了馬爾伯勒伯爵的職務[55]。隨著安妮恢復了宮廷中的權力,昔日裡安妮和她丈夫為避開外界干擾而遷居的柏克立廳,儼然成了朝臣的社交中心[56]。
根據前王詹姆士所說,安妮在1696年寫信給他,請求他允許讓她(安妮)繼承威廉的王位,而此後,還許諾將尋良機把王位歸還給詹姆士的後裔;不過詹姆士未答允這樣的繼承順序,仍然命令詹姆士黨伺機而動,奪回屬於他與兒子的王位[57]。安妮大概是想要通過這樣的嘗試,以阻止詹姆士的直系對王位的繼承要求,來確保自己的繼承[58]。
王位繼承法 編輯
安妮和她的獨子威廉王子,戈弗雷·內勒爵士(英語:Godfrey Kneller)約畫於1694年
1700年1月25日,安妮又經歷了一次流產,誕下一個胎死腹中的男嬰,從此她不再有孕,結束了長年的妊娠生活。自結婚之後算起,她至少懷孕過十七次,其中至少有十二次生育失敗(不是流產就是胎兒死腹中,或是生下來就是死胎)。在她五個活產的孩子裡,有四個沒活到兩歲就夭折了[59]。至少從1698年起,安妮就因為「痛風」發作而苦不堪言,疼痛先從四肢開始,最終蔓延到頭部和胃部[60]。以她多次產下死嬰和軀體症狀為根據,學者在此基礎上推斷,她可能患有播散性紅斑狼瘡[61]或是抗磷脂綜合徵[62]。又或者,盆腔炎可以解釋為什麼她發病的症狀和她倒數第二次懷孕的症狀大致相近[61][63]。除此之外,造成她接連懷孕失敗的可疑因素,還有利斯特菌病(英語:listeriosis)、[64]糖尿病、宮內生長遲緩以及Rh因子不相配(英語:rhesus incompatibility)等。[65]不過,Rh因子不相配通常不會連續懷孕,所以從安妮頻繁的懷孕來看,患有此病的機率極低。另外,當那個唯一活過嬰兒期的兒子格洛斯特公爵威廉王子出生之後,安妮又懷出了一連串的死胎,[66]因此專家們亦排除了與其病史不相合的梅毒、卟啉症和盆骨變形。[61][67]
安妮的痛風使她在晚年嚴重跛腳而不良於行[68]。在宮廷出入移動時,她需要乘轎子或是坐輪椅,並由侍官搬運推動[69]。當她想在自家宅院移動時,就使用一匹馬拉的輕便馬車(英語:chaise)代步,她自己駕車驅馬「洶洶氣勢似耶戶而嗜獵逞強似寧錄」[70]。由於她長期的久坐不動,使她的體重直線上升;用薩拉的話來說:「暴增的體重使她如此臃腫、肥胖。這讓她看起來威嚴雄偉,但愁眉鎖眼卻滲進了靈魂深處」[71]。第一代子爵約翰·卡拉克(英語:Sir John Clerk, 1st Baronet)在1706年描述她「在一陣陣痛風的突發下,進入到了極度心痛和痛苦之中,在這種場合下,她的一切都能使她最下賤的臣民的身體也被同樣的疾病所錯亂。她那紅而有斑的臉,在那不講究的服飾下顯得是多麼的可怕,她腳上的膏藥被一些令人厭惡的繃帶緊緊捆綁。我深為此景象所感動 ...」[72]。
1700年7月30日,安妮唯一倖存的兒子格洛斯特公爵,以11歲之齡夭折。她和她的丈夫「痛不欲生」[73]。安妮要求往後每年,全家都要在他逝世的忌日哀悼祈禱[74]。由於威廉無嗣,隨著格洛斯特公爵之死,安妮成了在《1689年權利法案》中僅存的既定繼承人。為了解決繼承危機和避免天主教在英國復辟,英格蘭國會制定了《1701年嗣位法(英語:Act of Settlement 1701)》,其中規定,如果安妮和威廉三世及二世未來未有任何婚生子嗣,英格蘭和愛爾蘭王位將由漢諾瓦選王侯夫人索菲婭及她新教後嗣繼承。索菲婭是詹姆士六世及一世的外孫女及安妮祖父查理一世的姐姐伊麗莎白(英語:Elizabeth Stuart, Queen of Bohemia)的女兒。藉由這個《嗣位法》,超過五十位與安妮血親更近、更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天主教徒,因此被排除了繼承資格[75]。1701年9月,安妮的父親詹姆士去世。他的遺孀、安妮的繼母、前任王后寫信給安妮,告知詹姆士已經原諒她曾經的背叛,並且提醒安妮:她曾經承諾要讓弟弟繼承王位以復辟家系。但是,安妮已經默許了《嗣位法(英語:Act of Settlement 1701)》的繼承內容[76]。
統治 編輯
查理·賈沃斯(英語:Charles Jervas)筆下的安妮女王
參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約翰·邱吉爾
安妮於威廉三世1702年3月8日駕崩後即位成為女王,立刻受到英格蘭人民愛戴[8]:90[9]:312。3月11日,她首次向英格蘭議會發表演說,表示自己和荷蘭人姊夫前任國王威廉三世完全不同,她說: 「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情完全是英格蘭人的感情,我可以很誠懇地向你們保證,謀求英格蘭的幸福和繁榮必然是我唯一的任務[8]:91[9]:313。」
安妮即位之後旋即任命她丈夫喬治為第一海軍大臣,讓他名義上統領王家海軍[8]:94[7]:160;同時任命馬爾博羅勳爵為國內外軍隊的總司令[8]:94[10]:174[9]:315[77]:460。馬爾博羅也獲得無數榮譽頭銜,包括最顯赫的嘉德勳章和爵位由伯爵升為公爵;他妻子馬爾博羅公爵夫人薩拉·邱吉爾也獲得許多職銜,最關鍵的是受任為女王身邊的第一女官——王室財政秘書[8]:95[9]:314。
安妮於1702年4月23日的聖喬治節加冕[6]:97[8]:95–96[7]:154[10]:187。由於受痛風折磨,她坐著敞著的轎子被抬到西敏寺,由於腰背疼痛,她准許行列在她身後跟隨[6]:97[8]:96。5月4日,英格蘭正式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是英格蘭、奧地利和荷蘭三國為首的第二次大同盟,目的是消滅法蘭西和西班牙的波旁王朝聯盟[8]:97[7]:158。此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國王卡洛斯二世在1700年絕嗣而亡,造成兩個王位繼承人的鬥爭: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卡爾大公、法蘭西波旁王朝的安茹公爵菲力浦。因為卡洛斯有爭議的遺命讓安茹公爵菲力浦繼承西班牙帝國,完全破壞了歐洲的勢力均衡,英、荷被迫起兵參戰[6]:101[8]:85–86[7]:125。
聯合法案 編輯
主條目:1707年聯合法案
在當時,愛爾蘭王國從屬於由英國國王和威爾斯等組成的英格蘭王國,而蘇格蘭仍是一個擁有自己的議會和法律的獨立的主權國家。英國國會通過的《1701年王位繼承法》適用於英格蘭及愛爾蘭王國,但不適用於民族意志強大並希望保留斯圖亞特王朝及其繼承王位的權利的蘇格蘭王國[78]安妮在英國國會第一次發表演講時,她曾宣稱英格蘭和蘇格蘭「非常有必要」締結聯盟,[79]。並於1702年10月,盎格魯-蘇格蘭人委員就兩國聯盟在她的舊居鬥雞場中舉行了會晤。1703年2月初,談判雙方由於未能達成協議而不歡而散[80][81]。蘇格蘭國會通過了一個強化自身的《安全法令》以回應《王位繼承法》,宣稱如果安妮女王無嗣而崩,下一任蘇格蘭君主將從蘇格蘭王室的新教徒後裔中選擇[82]。除非是英國人給予蘇格蘭商人完全的貿易自由來改變蘇格蘭國會的這一選擇,否則將來登上英國王位和蘇格蘭王位的定非一人[83]。起初,安妮拒絕御准該法令,但當有蘇格蘭拒絕向英格蘭供糧並不再支持英格蘭戰爭的危險時,於翌年御准了它[84]。
英國國會又反過來,為反應蘇格蘭國會而通過了《1705年外國人法令(英語:Alien Act 1705)》,該法令向蘇格蘭威脅道,除非是廢除《安全法令》或是將蘇格蘭合併至英格蘭,否則將對蘇格蘭人實施經濟制裁併宣布在英格蘭發現的蘇格蘭人視為外國人[85]。蘇格蘭國會做了後一種選擇;英國會議同意廢除了《外國人法令》[86]。1706年初,安妮任命新委員同蘇格蘭進行談判締結《聯合條款》[87]。在1706年7月23日,經由委員會批准的《聯合法案》被呈至安妮[88],並分別在1707年1月16日和3月6日由蘇格蘭和英國國會批准通過[89]。根據《聯合法令》,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成為一個大不列顛王國,但是在一個議會下[90]。安妮作為一個對聯合一往熱情的支持者,儘管受到邊境兩邊的反對,還是在聖保羅座堂參加了感恩祈禱儀式。蘇格蘭人第一代男爵約翰·克拉克爵士(英語:Sir John Clerk, 1st Baronet)亦出席,寫道:「在這個場景中,沒有人表現地比女王更具有真摯的熱誠和欣慰」。[91]
兩黨鬥爭 編輯
約翰·克勞斯特曼(英語:John Closterman)筆下的安妮,約繪於1702年
兩黨制度進一步發展是安妮統治時期的特點。一般而言,托利黨人支持英格蘭國教並青睞國家貴族的「地產利益」,輝格黨人反對(英語:Dissenter)英格蘭國教並偏好商業利益。安妮作為一個忠誠的英格蘭國教徒,更偏向於托利黨人[6]:102–104[7]:133–134[10]:189–199。她最初的內閣成員主要為托利黨人,其中包括激進派例如第二代諾丁罕伯爵丹尼爾·芬奇(英語:Daniel Finch, 2nd Earl of Nottingham)和她的舅舅第一代羅切斯特伯爵勞倫斯·海德(英語:Laurence Hyde, 1st Earl of Rochester)等高度托利黨人(英語:High Tories)[10]:201–203[9]:318。其他非激進派人士則以財務大臣戈多爾芬勳爵(英語:Sidney Godolphin, 1st Earl of Godolphin)和安妮最喜愛的馬爾博羅公爵為首,非激進派除下議院議長勞勃·哈利(英語:Robert Harley, 1st Earl of Oxford and Mortimer)之外,皆被視為溫和的托利黨人[7]:135。
托利黨在1702年提出偶爾領聖餐禁令(英語:Occasional Conformity Bill)(或翻成「禁止偶爾信國教法案」),安妮雖然傾向支持禁令,但仍為此陷入兩難境地。這條禁令試圖讓不從國教者與輝格黨人無法擔任公職,甚至因此改信英格蘭國教(聖公會);理所當然地,輝格黨全力抵制「偶爾領聖餐禁令」。自從1673年測試法案(英語:Test_Act)在議會通過以來,凡是擔任公職或教職者,都必須在就職時口頭宣誓服從聖公會,並且一年至少領兩次聖餐;大多輝格黨人與不從國教者,特意一年只領兩次聖餐,其他時候進入自己派別的教堂,實際上仍非英格蘭國教徒。現在「偶爾領聖餐禁令」推出,無異於剝奪不從國教者的政治權利,自然遭到猛烈的抨擊與抵制。因為安妮的丈夫喬治信仰路德教派,也是另一種的不從國教者,所以喬治處於不利的尷尬處境。安妮對聖公會忠貞不渝,然而她也不贊成迫害忠誠的臣民,因而在二者之間取捨難定。結果輝格黨在上議院否決了這項禁令,才避免了政界內部的大清洗(希望兩黨合作的戈多爾芬和邱吉爾,也運用影響力抵制禁令)[6]:107[8]:108-109[7]:162-163。安妮重新恢復了君王「觸摸治療(英語:Touch piece#Healing of the King's or Queen's Evil)」的傳統儀式(不少人相信君王的觸摸可治療病痛),這項儀式已被前任威廉國王認為是舊教的迷信邪說,但安妮卻對療效深信不疑[8]:105[10]:226[9]:316-317。1703年暴風雨(英語:Great Storm of 1703)災害發生後,安妮發布全面的聖齋儀式,一同祈禱並「請求上帝收回這令人悲哀的審判,原諒這正為原罪哭泣的國家吧[8]:121!」暴風雨的震撼讓偶爾領聖餐禁令重新在議會中提出[8]:122,但這一次安妮壓下了支持法案的念頭,擔心議案會造成政治鬥爭,於是法案再次被否決[6]:116[8]:122[7]:177。1704年11月,這個法案以修正貨幣法案的名義,第三次提出卻依舊失敗[7]:192–194[10]:275–276。
輝格黨極力支持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並且在馬爾博羅公爵於1704年布倫海姆戰役獲得大勝之後變得更有影響力。很多原來反對英格蘭參加反法陸戰的高等托利黨人(如諾丁罕(英語:Daniel Finch, 2nd Earl of Nottingham)和羅切斯特(英語:Laurence Hyde, 1st Earl of Rochester)),都被趕出了樞密院[7]:196。於是,戈多爾芬(英語:Sidney Godolphin, 1st Earl of Godolphin)(馬爾博羅的親家)、馬爾博羅與勞勃·哈利(英語:Robert Harley, 1st Earl of Oxford and Mortimer)(國務大臣)組成了「三頭政治」的內閣同盟(被比擬為凱薩的前三頭同盟),主導反法戰爭時的國政大權[8]:129。隨著形勢的發展,戈多爾芬三人被迫越來越依賴輝格黨人的支持,特別是稱作「輝格JUNTO(英語:Whig Junto)」的五位勛爵:薩默斯(英語:John Somers, 1st Baron Somers)、哈利法克斯(英語:Charles Montagu, 1st Earl of Halifax)、奧福德(英語:Edward Russell, 1st Earl of Orford)、沃頓(英語:Thomas Wharton, 1st Marquess of Wharton)和巽德蘭(最受安妮討厭的輝格新貴)[6]:134,138–139[8]:117,155,172[7]:134,218–219。馬爾伯羅公爵夫人薩拉不斷和女王糾纏,要安妮任用更多輝格黨人,並削減托利黨(以勞勃·哈利為首)的權力,因為薩拉認為托利黨人比反亂的詹姆士黨要好不了多少,這讓女王對她的不滿與日俱增[7]:174–175,188–193[10]:245–246,258,272–274。
安妮時代的半英鎊錢幣(英語:British half crown coin),1708年。刻文上寫著——拉丁語:ANNA DEI GRATIA(安妮,蒙上帝恩典)
女王新寵 編輯
1706年,政壇三巨頭出現裂痕,戈多爾芬和馬爾伯勒對國務大臣哈利延誤戰機感到不滿,於是強迫安妮接受輝格JUNTO的巽德蘭伯爵(馬爾伯勒的女婿)為樞密院的南部事務大臣,作為掣肘哈利的重要幫手[8]:155[7]:219–230[10]:301–311。因為安妮痛恨巽德蘭本人,所以巽德蘭入閣之後,雖然大幅強化樞密院對議會的主導性,但是弱化了樞密院和女王的關係,使女王對樞密院的決策漸生不滿;而且戈多爾芬和薩拉大力主導巽德蘭和其他輝格黨人填補政府與教會的高級職缺,安妮對兩人的怒火日漸升高。女王對薩拉日漸生厭,主僕間的閨密關係因此破裂,而薩拉卻渾然未覺[8]:156[7]:230–231[10]:318–321。陷入孤立的女王,轉而向托利黨的溫和派領袖哈利求援,哈利正好對馬爾伯勒與戈多爾芬靠向輝格黨大為不滿,主相間的一拍即合,成為日後主導政局的關鍵。安妮也逐漸與另一個宮廷女官阿比蓋爾·希爾(英語:Abigail Masham, Baroness Masham)發展出閨密關係,最終取代了薩拉過往對女王的強大影響力[6]:152[8]:166–168[9]:324。阿比蓋爾是薩拉和哈利的共同親戚,當初也是薩拉推薦許可而進入王宮當女官的,但是阿比蓋爾的政治觀點較接近哈利與托利黨,因此扮演女王與哈利之間的中介人,新的宮廷集團悄然成形[7]:236–237[10]:324。
樞密院內的派系鬥爭在1708年2月8日達到最高峰。當日,馬爾伯勒與戈多爾芬聲言無法與哈利共事,堅持要求女王免去哈利國務大臣的職位,否則他們兩人就要一同辭職。當猶豫不決的女王在幾天之內仍做不出決斷時,馬爾伯勒與戈多爾芬就擺出強硬姿態,拒絕出席內閣會議;而當哈利試圖在兩人缺席的情況下處理政務時,以薩默斯公爵(英語:Charles Seymour, 6th Duke of Somerset)為首的樞密院成員,宣布在馬、戈兩人回到樞密院之前,都不會受理政事[8]:182–183[7]:258–259[10]:340–341。於是,女王被迫撤除哈利的職位,改讓戈多爾芬擔任國務大臣兼財政大臣,戈多爾芬因此成為實質的首相[8]:183[7]:259[10]:341。
在之後的一個月裡,安妮那信仰天主教的異母弟詹姆士·法蘭西斯·愛德華·斯圖亞特,企圖在法國協助下登陸蘇格蘭,使自己成為英倫三島的國王[8]:186[7]:261–262[10]:343。此時議會擔心蘇格蘭民兵可能反叛並支持詹姆士黨,於是推出了1708年蘇格蘭民兵法案(英語:Scottish Militia Bill 1708),但安妮動用王室否決權,否決了法案的實施[6]:157。雖然當時很少人注意到這個行動(否決法案)的意義,但她其實是最後一個否決議會法案的英國君王[6]:157[7]:144。法國的入侵艦隊在登陸之前,就被喬治·拜因爵士(英語:George Byng, 1st Viscount Torrington)率領的英國海軍給擊潰了[6]:158[8]:186[7]:262[10]:345。作為詹姆士黨招引入侵及叛亂失敗的結果,托利黨的選情遭受嚴重打擊,並使輝格黨在五月的議會大選(英語: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1708)頗得斬獲,一舉拿下多數席位[7]:263。
在安妮的新寵女官阿比蓋爾受允許住進肯辛頓宮的時候,一向把肯辛頓宮視作個人專屬的馬爾伯勒夫人不禁大怒如狂(雖然薩拉鮮少居留在肯辛頓宮)[7]:273–274[10]:347–348。1708年7月,她把輝格黨宣傳品中的下流詩句(可能是薩拉的文膽亞瑟·沒沃尼(英語:Arthur Maynwaring)所寫)大肆散布在王宮的社交中心[7]:275[10]:361,這些下流詩暗示女王和阿比蓋爾是一對女同志的戀人[7]:275–276[10]:360–361[9]:324–325。公爵夫人寫信對安妮說:「對這樣的女人(指阿比蓋爾)懷有深切的情感,已經敗壞了女王個人的名聲……她(指阿比蓋爾)是這麼奇怪又莫名其妙的女人[7]:275–276[10]:362[9]:324–325。」薩拉認為女王過份地提高了阿比蓋爾的身分,繼續寫說:「作為偉大女王的陪侍,我不認為她具備足夠的教育水準和資格」;很多人喜愛他們的旅館女服務生擁有幽默感,並因此對女服務生非常和善,「但如果把女服務生當作私人聯繫以及毫無保留的摯友,實在是很不適當[10]:353–354。」雖然一些現代評論家斷定安妮是個女同性戀[92]:315[92]:165–176,但是大部分的學者仍對此存疑,拒絕驟下判斷[註 2]。安妮的傳記作者則認為,安妮最多就是把阿比蓋爾視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僕人[7]:237[10]:363,因為阿比蓋爾和安妮一樣,都有堅定強烈的傳統(聖公會)信仰,並對自己的丈夫堅貞奉獻[10]:363–364。
1708年中,馬爾博羅再次於歐陸的奧德納德戰役(英語:Battle of Oudenarde)大敗法軍,女王因此舉辦一場慶祝勝利的感恩宴席。但是在宴席上,安妮並未穿戴薩拉為她挑選的珠寶,後來在聖保羅大教堂的門前,安妮與薩拉的不和正式引爆。就當薩拉說出要安妮「安靜」的話語之後,安妮覺得深受冒犯[6]:162–163[8]:195–196[7]:276[10]:364–365,因此驚怒交加[6]:163–164[8]:196[7]:277[10]:365。當薩拉把她丈夫一封不相干的信轉達給安妮時,兩人的爭執再次被激化了。安妮氣憤地回信說:「既然妳在感恩宴席那天命令我安靜不要回話,那我就不會再去煩擾妳。我現在就把馬爾博羅公爵的信完好地回送給妳,而且永遠不回答妳任何的問題與要求[6]:163–164[8]:196[7]:277。」(兩人關係瀕臨破裂)
丈夫去世 編輯
安妮和她的丈夫丹麥的喬治親王,查爾斯·博伊特(英語:Charles Boit)(Charles Boit)1706年繪
1708年10月,安妮的丈夫逝世,她傷心欲絕,[94]而此事被認為是她與馬爾伯勒公爵夫人關係的一個轉折點。喬治在馬爾伯勒公爵夫人抵達肯辛頓宮不久之前去世,喬治逝世之後,安妮堅持認為她離開肯辛頓宮而去聖詹姆士宮違背她的意願。[95]安妮對馬爾伯勒公爵夫人的無禮的行為感到反感,其中包括拒不歸還曾經從女王的臥室里拆除了那一幅喬治的畫像,這件事讓安妮自然的相信是讓她「以免看到與剛逝去的最心愛的人有關的文件或任何東西」。[96]
喬治的死被輝格黨人利用並取得政治優勢。在輝格黨領袖(JUNTO集團(英語:Whig Junto))中,對海軍部的領導者十分不滿,他們曾指責喬治王子和他的副手喬治·邱吉爾(英語:George Churchill (Royal Navy officer))(馬爾伯勒公爵之弟)管理海軍不善。[97]隨著此時輝格黨在議會中占優勢,安妮則因失去丈夫而感到萬分沮喪,他們迫使她同意輝格JUNTO(英語:Whig Junto)的領袖——薩默斯男爵和沃頓進入內閣。可是,安妮並沒有委任政府成員接管喬治的職務,而是堅持由自己承擔第一海軍大臣的職責。輝格JUNTO(英語:Whig Junto)則不顧一切地要求,任命集團成員奧福德伯爵(英語:Edward Russell, 1st Earl of Orford)(1692年率領英荷海軍於拉和岬海戰(英語:Battles of Barfleur and La Hogue)獲勝的海軍元老,個性強悍的他曾重炮抨擊喬治王子的領導)為第一海軍大臣。在1708年11月29日,安妮任命溫和的彭布洛克伯爵(英語:Thomas Herbert, 8th Earl of Pembroke)為第一海軍大臣。JUNTO集團(英語:Whig Junto)不滿於這樣的安排,持續向彭布洛克伯爵、戈多芬(英語:Sidney Godolphin, 1st Earl of Godolphin)和女王施加壓力,彭布洛克伯爵在政府呆了不到一年便辭職了。雙方經過一個月的爭論後,女王最終在1709年11月,同意授予奧福德伯爵為管理海軍部的第一大臣職位。[98]
薩拉繼續痛斥著安妮和阿比蓋爾之間的友誼,在1709年10月,安妮寫信給馬爾伯勒公爵,要求他的妻子「不要再戲謔和折磨我,她應該行為檢點地對待她的朋友和女王」。[99]在1710年4月6日的濯足節,是安妮和薩拉見到彼此的最後一次。據薩拉所述,女王沉默而莊重,一遍又一遍的重複相同的話—「你可以把你想說的什麼寫下來」和「你說你不希望得到答案,而我也不會給你答案」。[100]
反戰輿論的攀升 編輯
英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開支巨大,引發民眾不滿,主戰的輝格黨政府也就逐漸失去民心[7]:298。托利黨高教會派教士(英語:High Church)亨利·薩謝弗雷爾在倫敦作了一次抨擊輝格黨人的布道(並譴責光榮革命的非法性),強化了公眾對戰爭與輝格黨政府的不滿,而輝格黨政府則蠻橫地將他起訴,意圖殺雞儆猴。雖然安妮認為,質疑「光榮革命」的薩謝弗雷爾應該受到懲罰,但為防止公眾進一步騷亂,對他的懲罰應該輕微溫和[8]:217–218[7]:305–306。結果意想不到的是,針對起訴事件,倫敦市民爆發支持薩謝弗雷爾的強力騷亂(連帶促使輝格黨政府在1710年大選後,因為失去民心、選舉大敗而垮台)。當時只有調動安妮的護衛隊才能平息騷亂,但國務卿森德蘭伯爵認為女王的人身安全應是第一要務,護衛隊不當調用。安妮稱上帝會是她的守衛,命令巽德蘭伯爵調用並重新部署她的軍隊[8]:220[7]:306[10]:403–404。事件平息後,審判團在安妮的授意下,雖然將薩謝弗雷爾定罪,但對他的判決——暫停三年說教——是如此之輕,以至於輝格黨視之為對審判的嘲弄[8]:220[7]:306[10]:403–404。
女王——一個身負重擔的人。受薩克森的奧古斯特委託定做的彩色安妮雕刻畫,1706年–1710年
感覺到民意變化的女王,愈來愈敵視主戰的馬爾伯勒公爵及其內閣,終於在1710年6月,趁機將她素來反感的森德蘭伯爵給免職[6]:176[7]:313–314[10]:414–415。緊接著在8月,又命令戈多爾芬伯爵遣散他的屬員並勒令他立即去職。儘管戈多爾芬和輝格JUNTO相繼免職,但馬爾伯勒公爵依舊仍是陸軍司令。接著在10月新屆議會的大選(英語: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1710)中,輝格黨大敗,托利黨徹底掌握議會並組成反戰的內閣。安妮因勢利導,任命了一個主和派的新內閣與政府,由主張與法講和的哈利擔任首相[7]:322–324。和輝格黨不同,哈利和他的內閣正準備向西班牙波旁王朝國王菲利普五世(也就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安茹公爵菲力浦)妥協,以換取巨大的商貿利益[7]:335。1711年1月,安妮強迫薩拉辭去她在宮廷的一切職務,任命阿比蓋爾接替為新的侍寢官[8]:238–241[7]:328–331[10]:435–437。
同年3月,法國難民馬奎斯-吉斯卡爾(英語:Antoine de Guiscard)因為通敵叛國被人揭發,在樞密院受盤問時,用鉛筆刀刺傷哈利。大臣們憤而拔劍刺傷犯人,加以制伏。安妮以為哈利已死,悲痛流淚,其實他的傷勢並不嚴重,慢慢就好轉復原。而行刺的犯人則在一個星期後死亡[8]:244[7]:337[10]:439–440。1712年9月,戈多爾芬伯爵壽終病逝,安妮為此落下了眼淚;她把他的死全部歸咎於馬爾伯勒公爵和他們的不和[8]:274。
戰爭結束 編輯
主條目:烏特勒支和約
1711年4月,卡爾大公的兄長皇帝約瑟夫一世駕崩,卡爾繼承了兄長在奧地利、匈牙利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地盤。如果再給他西班牙王位就不符合英國的利益,而且托利黨不像輝格黨那樣想遏制波旁王朝的野心,於是《烏特勒支和約》的建議被提交給國會等待批准[7]:337–343。當時在下議院,絕大多數的托利黨人壟斷著席位,但在上議院,情況恰好相反。此前,輝格黨人利用他們在上議院的多數席位,以多數支持並通過了諾丁罕伯爵的《對臨時國教徒的容忍法案(英語:Occasional Conformity Act 1711)》,並準備否決烏得勒支和約、繼續戰爭[6]:189[8]:258[7]:343[10]:458–460。哈利有下議院作為堅強的後盾,並且充分利用安妮的支持,眼看托利黨在上議院的少數地位對自己不利,他果斷地對上議院輝格黨人發起進攻。他使安妮破例地任命了十二名托利黨的新上院議員,讓托利黨在上院獲取多數席位,以便通過烏得勒支和約[6]:190[8]:263[7]:349-351[10]:463–465。雖然安妮之前曾向哈利說自己「從未計畫讓阿比蓋爾成為爵士夫人,並因此放棄一個有用的僕人」,但還是藉著大封十二位勛爵(兼上議院議員)的機會,將阿比蓋爾的丈夫山繆·馬沙姆(英語:Samuel Masham, 1st Baron Masham)封為男爵[7]:349–351[10]:464–465。這些行動產生的效應是史無前例的[8]:263[10]:465,同日,馬爾伯勒公爵被免去陸軍大臣的職務[8]:263[7]:350。於是,英國秘密與法國達成和議,並停止了對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軍事介入,造成反法盟軍眼看英軍撤離戰場而慘遭失敗[7]:358,361。
通過簽署1713年《烏特勒支和約》(使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畫下句點),法王路易十四認同了漢諾瓦選侯未來對英國王位的繼承[7]:p. 361。安妮對自己家族的深厚情感,使得外界頻頻猜測女王對王位繼承的真實想法。當時就有流言稱,安妮和她的大臣更傾向於讓她同父異母的弟弟,而不是漢諾瓦選侯繼承王位;儘管安妮在私下和公開場合對此流言予以否定,但無人得知她是否有此想法[8]:272–284[7]:363–366。又有傳言稱,她始終拒絕任何漢諾瓦家族的成員訪問或移居英格蘭[6]:193,而直到1714年前半,哈利和托利黨國務卿博林布魯克勳爵(英語:Henry St John, 1st Viscount Bolingbroke)都在和她同父異母的弟弟密謀討論有關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可能性,但因為她同父異母的弟弟拒絕放棄天主教並改信英國國教,兩方終究沒達成協議[7]:375–377[10]:505–507。
駕崩 編輯
安妮在1713年1月至7月間因健康惡化,完全無法下床活動。[101]在聖誕節,她有點發燒,並在床上昏迷了幾個小時,[102]這導致女王垂死的謠言快速散播。[103]之後,她逐漸恢復了健康,但在3月又再次病重。[104]因為重病時的各種事件,7月時安妮對哈利失去了所有的信任;他的秘書記錄了安妮對內閣所講「說他疏忽了所有的事務;說他很少被理解;說當他為自己解釋時,他不能說出能讓她依靠的真理;說他從未在她約定的時間來找她;說他經常喝的醉醺醺的;[而]最後尤其是,他以卑劣而無禮的舉止對待重病的她,其目中無人的程度彷彿女王已經離開人世。」[105]結果在1714年7月27日,她在國會休息動議期間,毅然將哈利給免職(失去財政大臣的首席職位)。[106]儘管身體每況愈下,她的醫生群把她的情緒緊張歸咎於國家大事,她在深夜裡出席了兩次內閣會議,卻不能確立繼承哈利的首相。而第三次內閣會議因她病入膏肓、無法出席之故,臨時被取消。[107]1714年7月30日是格洛斯特公爵的忌日,她由於中風,已喪失說話能力,此時樞密院強力要求她,把財政大臣的職位(首席大臣)授予輝格黨貴族第一代舒茲伯利公爵查爾斯·塔爾博特(英語:Charles Talbot, 1st Duke of Shrewsbury),她最終同意此舉,並在閣臣的攙扶下完成授職。[108]她約在1714年8月1日上午7:30駕崩。[109]在她的醫療團隊當中,一個名叫約翰·亞畢諾(英語:John Arbuthnot)的醫生認為,死亡對她來說是一種解脫──從病痛的百般折磨與悲哀中得到解放;他還寫信給大文豪強納生·斯威夫特說:「我相信對她這位疲憊的生命旅客來說,死亡一定比睡眠更受歡迎。」[110]
8月24日,安妮的遺體正式下葬於西敏大教堂南過道的亨利七世禮拜堂(英語:Henry VII chapel),緊靠在她丈夫與孩子的靈柩旁。[111]漢諾瓦選王侯夫人索菲婭已先安妮兩個月死於6月8日,[112]所以根據《1701年王位繼承法》,由漢諾瓦選王侯夫人之子漢諾瓦選王侯格奧爾格繼承英國王位。法令排除了所有的天主教徒,包括安妮同父異母的弟弟詹姆士·法蘭西斯·愛德華·斯圖亞特,以及和安妮血緣關係更近的王室親戚。事實證明,漢諾瓦選王侯在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繼承了英國王位:因為詹姆士黨在1715年發起的暴動(英語:Jacobite Rising of 1715)在多數新教徒的反對、漠視下被輕鬆鎮壓。[113]在新任國王喬治一世的授意下,馬爾伯勒公爵再次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114]而托利黨大臣則被輝格黨大臣所取代。[115]
遺產 編輯
倫敦聖保羅座堂前的安妮雕像。一位反對高度保守黨(英語:High Tory)的人士嘲諷說「這是對女王精準地描繪:她的臀部對著教堂,並以渴望的眼神注視著一家酒店」。[116]
當時的八卦流言說,女王和閨密馬爾伯勒公爵夫人有著長期的女同性戀關係,但因為缺乏實際的證據,史學家也只能當作可疑性的聊備一說。馬爾伯勒公爵夫人在她的回憶錄中「過分貶損」安妮,[25]這些帶有偏見的回憶使許多傳記作者相信安妮是 「一個被臥室爭論所操控困擾的人格特質,當她在決定重要國策之前,常常被爭吵的結果束縛心智,說明她是個優柔寡斷而無決斷力的軟弱婦人。」[117]馬爾伯勒公爵夫人筆下的安妮:
顯而易見地,她有一顆好心腸,也絕非傻瓜,但沒有人會從她無趣的談話中發現機靈與智慧。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毫無保留地接受了牧師教導給她的宗教偏見,以至於對每件現實事物都顯得相當無知 …非常愚昧、容易害怕也非常缺乏判斷力,可以很容易看到她的本意可能是好的,但她的結局是被身邊那麼些狡猾的人圍攻,最後讓她蒙羞。[118]
關於歷史學家的觀點,對安妮最傳統的評價是大腹便便、妊娠不斷、嗜吃如命、愛喝白蘭地(一般的說法是安妮貪吃、喬治貪杯)、缺乏政治頭腦或是興趣,她因此得到「白蘭地奶媽」(Brandy Nan)的綽號,但以上批評,可能都源自於歧視婦女的男性沙文主義。[119]文學家大衛·格林(David Green)指出,「她並非曾經假定認為的女人當權。她有相當大的權力;然而,她卻一再作出讓步。」[120]愛德華·雷格爾(Edward Gregg)教授得出的結論是:安妮在多半時候,都能主導國政並施行其意志,但她身為一個女人,生活在男性支配的時代,又被健康問題困擾不已;這兩大因素(父權社會和健康惡化)造成的結果是——大臣的影響力上升而君主的影響力下降,是她統治時期的最大特色。[121]
她出席內閣會議的次數比她的前任者或是繼任者都多,[122]而她統治時期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促進了這個時代藝術、文學、經濟、政治的發展。[123]在建築學領域,約翰·凡布魯爵士修建了布倫海姆宮及霍華德城堡。[124]在文學領域,活躍的文學家如丹尼爾·笛福、亞歷山大·蒲柏及強納生·斯威夫特。[125]花匠亨利·懷斯(英語:Henry Wise (gardener))在布倫海姆宮、肯辛頓宮、溫莎城堡和聖詹姆士宮修建了新式花園。[126]安妮熱情地支持了英格蘭和蘇格蘭聯合,[127]兩國合併創造了歐洲最大的自由貿易區。[128]安妮政府所取得的政治及外交成就,以及在她在位期間,君主和議會之間沒有憲政衝突,顯示出她在任命大臣和行使君權上的英明。[129]
總體來說,安妮在位期間的議會選舉和政黨競爭,第一次獲得重要意義並促成內閣制的出現。她先支持一個聯合政府來對法作戰,繼而支持一個溫和的輝格黨政府,再而勉強接受一個清一色的輝格黨政府以擴大參戰,最後批准一個議和的托利黨政府。她理解並順應了大多數臣民的感情,因此被稱為「賢明女王安妮」(Good Queen Anne)。[5]
頭銜、稱號、榮譽和紋章 編輯
大不列顛的安妮女王
的皇家敬稱
Royal Arms of Great Britain (1707-1714).svg
參考敬稱
女王陛下
語體敬稱
陛下
其他敬稱
夫人[130]
頭銜和稱號 編輯
1665年2月6日 – 1683年7月18日:安妮女勳爵殿下 [131]
1683年7月28日 – 1702年3月8日:丹麥的安妮王妃殿下 [132]
1702年3月8日 – 1714年8月1日:女王陛下
在1707年之前,安妮的官方稱號為「安妮女王陛下,蒙上帝恩典,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法蘭西女王以及信仰的捍衛者(英語:Fidei defensor)等」。後來在聯合法案通過後,安妮的稱號為「安妮女王陛下,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顛王國和法蘭西及愛爾蘭女王,信仰的守護者等」。[133]法蘭西國王是名譽稱號,1340年至1800年間的每一位英格蘭國王都在自己的官方稱號中宣稱法蘭西國王,安妮稱號中雖有象徵著「法蘭西」的部分,但她實際上從未控制過法蘭西領土。[134]
紋章 編輯
作為女王,安妮所使用的的紋章是自1603年開始使用的斯圖亞特王室紋章:盾面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被分成四部分,繪上繪上象徵法蘭西的三個天藍色鳶尾花圖案並繪上象徵英格蘭的獸面為正面而獸身為側面的三頭向前直走的紅獅子;第二部分則繪上代表蘇格蘭的飾有鳶尾形花紋之雙邊帶以及一頭用後腿站立的紅獅子;第三部份繪上象徵愛爾蘭的豎琴。在1702年,安妮所使用的格言semper eadem(「總是如此」)與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所使用的格言是相同的。[135] 《聯合法令》聲明:「上述聯合王國徽章須由陛下布設」。[136]在1707年,根據紋章學,準備將英格蘭和蘇格蘭紋章變為合於一個盾形徽章上的兩枚盾形紋章或是在一個部分上並聯布置。新紋章是:盾面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繪上象徵英格蘭的獸面為正面而獸身為側面的三頭向前直走的紅獅子並繪上代表蘇格蘭的飾有鳶尾形花紋之雙邊帶以及一頭用後腿站立的紅獅子;第二部分繪上象徵法蘭西的三個天藍色鳶尾花圖案;第三部份繪上象徵愛爾蘭的豎琴。[135]《聯合法令》之前,在蘇格蘭所使用的紋章都是獨立並分開的
祖父被砍頭、父親被廢黜!《真寵》裡被悲劇壟罩的安妮女王
名人星聞 影視音樂 娛樂專題by BeautiMode 2019/01/15
(本文版權為《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安妮女王是誰?為何艾瑪史東(Emma Stone)、瑞秋懷茲(Rachel Weisz)搶著當她的閨密,為了她爭風吃醋?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因飾演她而獲得了2019年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但誰又能想到,原來這位經常被歷史忽視的安妮女王,她戲劇性的一生甚至比電影更精彩?
英國歷史電影《真寵》(The Favourite),講述18世紀初體弱多病的安妮女王(Queen Anne)身邊,兩位表姊妹為爭奪她的寵愛而上演的心機戲碼,電影以細膩深刻又不失幽默手法,呈現女性之間的情感糾葛與背後錯綜複雜的政治角力,自亮相以來不僅襲捲各大國際影展,三位實力派女星同框飆戲更是令人大呼過癮!
英國歷史上的閨蜜干政!瑞秋懷茲對決艾瑪史東 《真寵》求上位
瑞秋懷茲飾演邱吉爾的祖先?安妮女王的祖父竟被砍頭?比《真寵》更瘋狂的真實歷史.jpg
因飾演安妮女王而贏得2019年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的奧莉薇亞柯爾曼(右),與飾演馬爾堡公爵夫人(Duchess of Marlborough)的瑞秋懷茲在劇中有超越友誼的親密關係。(圖/福斯影業)
不過,對多數台灣的影迷來說,18世紀的英國宮廷政治畢竟離我們的世界相當遙遠,在欣賞電影前花點時間了解安妮女王以及她的時代背景,絕對能讓觀影經驗更加值回票價!
祖父被砍頭、父親被廢黜,登基只因不信天主教-被悲劇壟罩的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究竟是誰?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多數英國人,包括《真寵》中飾演她的奧莉薇亞柯爾曼,在訪問時表示,在接觸劇本前,自己對安妮女王的事蹟其實並不了解。安妮女王在位期間,英國雖然繁榮穩定,藝術與文化均有長足進展,外交上也因贏得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從邊緣島國一舉躋身強國之列,更在日後成為海上霸權,但傳統歷史學者多半將這些功績歸給內閣大臣,而非任命他們的安妮女王,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她長年體弱多病,政務多半委任大臣處理的緣故。
安妮女王出生於西元1665年,從小就疾病纏身,幼時更曾因眼疾被送往法國治療;她出生時,距離英國王室復辟(The Restoration)才短短5年,在此之前,英國因宗教衝突長期處於動盪與戰爭局面,1642年她的祖父查理一世(Charles I)因為被認為傾向天主教,與議會爆發內戰,最後於1649年被處決,此後英國進入十年的共和獨裁統治,直到1660年才迎回查理一世的長子查理二世(Charles II)作為國王,而查理二世正是安妮的伯父。
安妮的祖父母查理一世(左)及亨利埃塔瑪麗亞王后(Queen Henrietta-Maria),查理一世被處決後,亨利埃塔瑪麗亞王后與子女前往歐洲居住,直到1660王室復辟才返回英國。
安妮出生時,英國國教與天主教的關係仍然非常緊張,她的父親卻偷偷改信了天主教,國王因此堅持弟弟的子女必須接受英國國教的教育,安妮與姊姊瑪麗成為堅定的新教信徒,這正是她日後被議會接受成為女王原因。
安妮的父親詹姆士二世(James II)於1685年登基,登基前他秘密改信天主教一事早已被揭發,許多英國民眾視他為叛徒,他們希望詹姆士二世可以趕快死去,讓他信仰新教的女兒瑪麗繼承王位,但在1688年,詹姆士二世的王后卻意外生下王子,並且在王子在出生後立刻讓他接受天主教洗禮,這讓國會忍無可忍,直接邀請迎娶瑪麗公主的荷蘭奧倫治親王威廉(William, Prince of Orange),帶領軍隊登陸英格蘭,擊敗並廢黜詹姆士二世,與瑪麗一起被加冕為威廉三世(William III)與瑪麗二世(Mary II),這場戰爭後來被稱為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安妮在父親被廢黜時,出於對英國國教的忠誠,公開支持姊姊與姊夫,由於威廉與瑪麗沒有生育子女,同樣信仰新教的她被國會認定為王位繼承人,在1702年姊夫過世後成為英國女王,她的丈夫丹麥王子喬治(George, Prince of Denmark)卻沒有被加冕為國王,由於兩人都體弱多病,登基初期許多政務均由安妮女王的親信馬爾堡公爵夫人(Duchess of Marlborough)處理,馬爾堡公爵夫人與安妮女王從童年起就是好友,不尋常的親密友誼在當時招來許多批評,許多史學家猜測兩人其實是情人,不過沒有明確證據證實。
喬治王子於1708年久病過世,這讓安妮女王悲傷欲絕,由於他們夫妻生育的17名子女全都沒有活到成年,英國國會擔心安妮女王過世後,她信仰天主教的異母弟將會回來繼承王位,因此早在1701年,便敦促她通過《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明文規定英國王位不得由天主教徒繼承,這項原則一直被遵循到今天。
安妮女王由於在位時間不長,且因為病痛纏身,被後世視為軟弱、受政客左右的君主,但其實,她登基後一直相當小心地平衡議會中的黨派勢力,因為從她祖父、伯父、父親及姊姊的經驗來看,國王或女王想要平順地統治,必須贏得國會支持,否則極有可能被廢黜,甚至招來殺身之禍,這也是為何安妮女王最後會疏遠好友馬爾堡公爵夫人,馬爾堡公爵夫人是輝格黨(Whig)人,她要求女王不顧議會中的托利黨(Tory),任命更多輝格黨大臣,對女王而言這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安妮女王小心平衡各方勢力、尊重內閣意見的處事風格,讓英國政黨政治得以平順運作,讓她即使病痛纏身、喜怒無常,晚年仍然在民間贏得「好女王安妮」(Good Queen Anne)的稱號。
瑞秋懷茲飾演邱吉爾的祖先?安妮女王的祖父竟被砍頭?比《真寵》更瘋狂的真實歷史_(2).jpg
電影《真寵》寫實地描繪安妮女王雖然受病痛所苦,平時必須靠輪椅行動,但對政務仍然非常關心。(圖/福斯影業)
誰才是安妮女王的「真寵」?一切都與政治脫不了關係
電影《真寵》從安妮女王送給馬爾堡公爵夫人一大片土地與津貼建造豪華的大宅開始,這座在電影中才開始建造的宅邸位於牛津郡(Oxfordshire),名叫布倫海姆宮(Blenheim Palace),今天仍屬於馬爾堡公爵家族,而且已經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二戰時期的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身為馬爾堡公爵的後代,也是在此出生;從現代的眼光來看,馬爾堡公爵家族是顯赫的貴族世家,但在第一代馬爾堡公爵約翰邱吉爾(John Churchill)的時代,他們被其他貴族視為暴發戶,許多人認為他們之所以能在一代內從平民爬上公爵之位,全是因為約翰邱吉爾在1678年娶了安妮女王的閨蜜莎拉詹寧斯(Sarah Jennings)的緣故。
猶如唐頓莊園真實版!為延續貴族生活 她一手打造英國最美莊園
這位與女王建立長年友誼的莎拉詹寧斯究竟是誰?根據歷史記載,後來成為馬爾堡公爵夫人的莎拉詹寧斯比安妮年長5歲,從小就進入安妮公主家中擔任女侍,1683年18歲的安妮公主嫁給丹麥的喬治王子時,莎拉詹寧斯被任命為她的則身侍女(Lady of Bedchamber),她們的友誼十分親密,甚至被同時代的人認為不正常,因為貴為公主的安妮與莎拉詹寧斯不僅以本名相稱,私下還暱稱彼此為福里曼太太(Mrs. Freeman)與莫里太太(Mrs. Morley),像是兩個平等的婦人一樣,莎拉詹寧斯對安妮公主也總是非常坦白,甚至會當面批評她,在階級分明的時代,這遠超過社會可接受的範圍,卻令安妮公主無比珍惜,她認為,只有真正的朋友會這樣直言對她說出不中聽的話。
第一代馬爾堡公爵約翰邱吉爾(左)與公爵夫人莎拉詹寧斯(右)。
1688年荷蘭的奧倫治親王率領軍隊登陸英格蘭,正是莎拉詹寧斯說服安妮公主支持姊姊與姊夫推翻父親詹姆斯二世,並且成為兩人的法定繼承人,在威廉及瑪麗加冕後,她的丈夫約翰邱吉爾由於軍事才能及戰功,被封為馬爾堡伯爵(Earl of Marlborough),但很快地,新國王與女王就對莎拉詹寧斯與安妮的親密友誼產生懷疑,也懷疑約翰邱吉爾忠誠度,1692年國王威廉二世解除了他所有的職務,瑪麗女王也命令安妮送走莎拉詹寧斯,不準她們繼續來往。
邱吉爾最愛的「小蘿蔔」!《最黑暗的時刻》復刻寶璣No.765懷錶傳奇
奧倫治親王1688年應英國國會之邀,率軍於布倫河之役(Battle of the Boyne)擊敗岳父詹姆斯二世的軍隊,次年與妻子瑪麗一起加冕為英國國王與女王。
瑪麗女王的禁令並沒有阻止安妮繼續與好友通信,她們保持親密的友誼,1702年安妮繼承王位後,莎拉詹寧斯被指定為女王的首席侍女暨王室財務總管(Keeper of Privy Purse),約翰邱吉爾則因戰功被封為馬爾堡公爵,女王甚至贈送王室土地與金錢給馬爾堡公爵夫婦,讓他們在牛津郡建造豪華的大宅;為了監督宅邸的工程,馬爾堡公爵夫人必須經常離開宮廷,無法待在安妮女王身邊,而是讓自己貧窮的表妹艾碧嘉希爾(Abigail Hill)擔任女王的侍女,代替她陪伴女王。
擔任安妮女王首席侍女的馬爾堡公爵夫人(右)指揮僕人在女王登基時重新裝潢肯新頓宮(Kensington Palace)。
馬爾堡公爵夫人沒有想到的是,安妮女王在登基後,因為一心想建立自己的權威並且平衡黨派勢力,早已對她尖刻的言詞,以及一面倒向輝格黨相當不滿,相反地,艾碧嘉希爾不會當面違逆她,表面上也不會要求女王偏向特定黨派,因此逐漸贏得信任。1707年艾碧嘉希爾在女王的祝福下,秘密嫁給廷臣山謬爾馬辛(Samuel Masham)時,女王甚至瞞著身為王室財務總管的馬爾堡公爵夫人,送給她2,000英鎊的嫁妝,這讓馬爾堡公爵夫人非常不滿,因為這意味著自己已經失去女王的信任,不過此時馬爾堡公爵仍然主導與法國的戰事,因此公爵夫人仍然維持在宮廷中的地位。
1708年安妮女王的丈夫喬治王子過世,這讓她傷痛欲絕,馬爾堡公爵夫人卻指責女王太過悲傷,而且拒絕穿著合宜的喪服,這更加深了女王對她的怨怒;到了1710年,兩人的關係已無可挽回,女王厭倦了馬爾堡公爵夫人對她頤指氣使,馬爾堡公爵夫人則不惜動用國會中輝格黨的勢力,要求女王趕走艾碧嘉希爾;在女王明確拒絕後,馬爾堡公爵夫人指控女王對艾碧嘉希爾有不正常的情感,甚至威脅女王,如果她不立刻送走艾碧嘉希爾,就要把兩人早年的親密通信送公布在報紙上。
馬爾堡公爵夫人的恐嚇令安妮女王非常憤怒,此時公眾輿論也從支持與法國開戰,轉向希望能儘快結束戰爭,女王於是順勢解除馬爾堡公爵的軍職,並勒令公爵夫人離開宮廷,馬爾堡公爵夫婦失勢後,為表達對女王的不滿,離開英國到歐陸遊歷,直到安妮女王過世才返鄉,繼續建造布倫海姆宮,宅邸於1722年完工。
馬爾堡公爵夫人離開宮廷後,艾碧嘉希爾接替她成為王室財務總管,她巧妙地運用女王信任所帶來的影響力,讓丈山謬爾馬辛在1712年受封為馬辛男爵(Baron Masham),自己則成為男爵夫人,在安妮女王於1714年過世前,她是宮廷中最有影響力的人,女王過世後,她就完全淡出了政治圈。
瑞秋懷茲飾演邱吉爾的祖先?安妮女王的祖父竟被砍頭?比《真寵》更瘋狂的真實歷史_(3).jpg
艾瑪史東飾演的艾碧嘉希爾,為了在宮廷中生存耍盡心機,但在真實歷史遠比電影情節更複雜。(圖/福斯影業)祖父被砍頭、父親被廢黜!《真寵》裡被悲劇壟罩的安妮女王 | BeautiMode 創意生活風格網 https://bit.ly/3od5J57
航行的黃金時代系列 - 安妮女王的復仇銀幣2盎司 - Truney 貴金屬交易中心
這枚美麗的2盎司銀幣專門用於傳說中的船隻,被著名的海盜黑鬍子 – 安妮女王的複仇用作旗艦。該銀幣採用精美的樹脂插入物,具有美麗的高浮雕,具有古董品質,並配有美麗的主題案例,以及真品證書。全球僅有500件限量版!
女王安妮的複仇是一艘18世紀初的船,最著名的是海盜黑鬍子(愛德華教)的旗艦。雖然船舶建造的日期和地點不確定,但據信她是在1710年為布里斯托爾的商業服務而建,並命名為康科德。
一年後,她被法國人俘虜並更名為La Concorde。在與法國人(作為一艘海軍護衛艦和商船 – 大部分時間作為奴隸貿易船)服役數年之後,她於1717年被Blackbeard及其海盜捕獲,使用她作為他的旗艦獲得了無數獎項。 1718年5月,Blackbeard在北卡羅來納州的Beaufort Inlet擱淺,接地後,她的船員和物資被轉移到較小的船上。1996年,一家私營公司Intersal,Inc。發現了一艘船的遺骸,後來被確定為安妮女王的複仇,並被加入美國國家歷史名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