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前的后土,土地公他的由來.起源在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雛形始於《左傳》,經過宋、元、明、清-孟姜女既然無法挽救丈夫,只好拜託這位老公公永遠照顧他,這位老公公就是土地公(后土),也就是我們今天墳墓上有土地公的由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后土-句龍/山西-介休后土廟【山西介休】 后土廟/山西萬榮后土祠+山西靈石后土廟/北京地壇-專祀后土+北京地壇公園/最早的龍-“C ”形大玉龍、玦形玉龍/中國第一個世襲帝制皇朝—夏朝的圖騰即為“勾龍”。夏朝為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統一國家,夏朝的國家圖騰:“勾龍”,當然也為華夏民族的先祖圖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后土」就是大地之神-土地神。/作「尾牙」拜土地神-每逢月中的初二、十六日,民間拜土地神(也稱「土地公」),俗稱「作牙」。商人舊稱「牙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后土/神農氏後裔,共工之子句龍(后土),因善於治理水土,後來被尊奉為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南投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山西萬榮的后土祠-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近來民間多在墓邊立石一方刻「后土」二字,有損神格至為不當,主管禮俗者,應予明令糾正,以重傳統,用維綱紀。

全神圖-傳統道教神像神仙排位圖全神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天地堂地母廟 - Google 搜尋

<大老闆必拜神廟>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 宏碁的守護神 施振榮精神寄託 - 自由財經

2020-02-28_225621

建廟沿革_地母廟 | 財團法人台灣省南投縣埔里鎮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

~南投埔里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五母之一地母會靈聖地﹞~ @ 淨 空 禪 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山西萬榮的后土祠,后土文化源遠流長
后土祠是中國民間廣泛信仰的神祗,總司土地之神。后土祠位於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中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廟。1996年,國務院確定萬榮后土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是由於后土祠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1996年,國務院確定萬榮后土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祠內現存秋風樓.建築有山門、舞台、獻殿、正殿、東西五虎殿、秋風樓等,布局嚴謹,結構合。。
據祠中保存完好的《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記和《蒲州府志》記載,「軒轅氏祀地祗掃地為壇於脽上,二帝八員有司,三王方澤歲舉」。到漢代,進而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來這裡舉行一次大祀。
祈禱后土聖母所轄九州,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世道昇平、物阜民豐;保佑全家健康平安,興旺發達,萬事如意。
后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文來源於網際網路 圖片原創 文明回帖 噴子繞行
尤其在后土聖母誕辰之日(農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廟會期間,善男信女,商旅遊客,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現存后土祠,雖不及唐宋時之壯觀,但其布局嚴謹完整,仍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后土祠廟之冠。
近幾年國內各界人士,港、澳、台胞及海外華僑,尋根問祖,慕名而來,祭祀后土,絡繹不絕。
秋風樓,位於祠的最後,憑河而立,崇峻壯麗。樓身分三層,磚木結構,十字歇山頂,高32.6米,下部築以高大的台階,東西貫通,其上各雕橫額一方,東曰「瞻魯」,西曰「望秦」。正面門額嵌有「漢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圖。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全樓結構玲巧,形制勁秀,因三層藏有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鐫刻漢武帝《秋風辭》碑而得名
山西萬榮的后土祠,后土文化源遠流長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wftZ0y

59310004n542540n34025932000466619q9qq82o


萬榮后土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40px-Wanrong_Houtu_Temple_01_2013-092020-02-28_230640170704043345792800px-Wanrong_Houtu_Temple_in_1881444px-Wanrong_Houtu_Temple_in_1137240px-Wanrong_Houtu_Temple_04_2013-09 (1)240px-Wanrong_Houtu_Temple_02_2013-092020-02-28_2309132020-02-28_2309282020-02-28_230919

汾陰后土祠俗稱后土祠,因所在地今亦稱萬榮后土祠,位於今中國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汾河南岸、黃河東岸,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汾陰后土祠為漢武帝所確立的皇帝祭地的本廟,漢、唐、宋多位皇帝曾在此親祀后土。
祭祀史
立祠之前的郊祀史
《禮記·王制》載「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后土即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與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為天子所祭祀的對象。祭地的主要目的在於祈求農作物的豐收。周代時天子冬至祭天於地上之圜丘,夏至祭地於澤中之方丘[1],二者分別位於國都南郊和北郊,故被稱為郊祀。祭地所用的方丘即以水環繞的方形祭壇,象徵四海環繞大地。
秦襄公時作西畤祀白帝,秦文公時改在雍[注 1]立鄜畤郊祀白帝,後逐漸擴展為郊祀上帝的四帝畤,漢高祖增立北畤,成為雍五畤[注 2]。但漢初的祭祀均由祠官負責,皇帝並不親往[2]。至漢文帝時開始親祭上帝於雍五畤,漢武帝又於雲陽縣甘泉宮增立泰畤,作為祭天之所[3],但最初並無與祭天相配的祭地之所。
作為郊祀祭地場所的后土祠
清光緒七年(1881年)所刊《光緒榮和縣誌》縣境全圖,示后土祠的地理環境,其中漢汾陰故城位於清代榮和縣城以北九里[4]。
秋風樓內藏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所刻漢武帝《秋風辭》碑。
后土祠最初所在的位置被稱為「汾陰脽」或「魏脽」,為位於漢汾陰縣故城西北二里、原汾河與黃河交匯處東南的一處天然土阜,《水經注》載汾陰脽「背汾帶河,長四五里,廣二里余,高十丈」[5],唐玄宗稱之為「汾水合河,梁山對麓,地形堆阜,天然詭異」[6]。傳上古時期黃帝即曾在此祀地祇並掃地為壇[7],後祠內因此建軒轅掃地壇。
漢文帝後元元年(前163年),方士新垣平稱周鼎原在泗水中,黃河因決口而與泗水相通,又望汾陰有金寶氣,意周鼎當出於此。於是漢文帝意欲在此建廟,通過祭祀以求周鼎出現,但其後又認為新垣平所言皆詐而未定[8]。
漢武帝於元狩二年(前121年)欲祀地神后土,以與祀天神上帝相配,太史令司馬談與祠官寬舒等認為應在澤中立圓丘[注 3]祭祀,汾陰滿足立祠的條件,與此同時汾陰人公孫滂洋等見汾河旁有光如絳,言之於武帝,於是在汾陰脽上建祠並親臨祭祀[9][10],後定以每三年親祭一次[11]。漢武帝時期共8次親祭后土,傳《秋風辭》即為祭祀后土途中而作[12]。
元鼎四年(前113年)六月,汾陰人巫錦在祠旁發現寶鼎,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異於普通鼎,漢武帝在確認為古鼎後,將鼎迎至甘泉宮並置於郊廟[13][14],有觀點以此為改元元鼎的緣由[注 4]。
漢成帝即位後,丞相匡衡與御史大夫張譚上疏認為,郊祀天地的場所應在都城長安南北郊方合古制,而去往雲陽泰畤與汾陰后土祠祭祀一則勞民,二則危險,其中后土祠需要「渡大川,有風波舟楫之危」[15],於是在建始元年(前32)在長安立南郊和北郊,分別取代泰畤和后土祠,此後又經歷了一段反覆的過程而最終確定[16],南北郊的形式最終發展為北京的天壇和地壇。
漢代以後的祭祀活動
自漢後汾陰雖不再成為祀后土的重地,但其間仍有帝王親至汾陰祭祀,如唐玄宗、宋真宗等。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以為農祈谷而親祀后土,在修繕祠廟時再次獲得寶鼎三座,因此改汾陰縣為寶鼎縣[17][18]。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六月,河中府進士薛南等請祀后土,七月群臣上表復請。次年二月,宋真宗親祀后土,並將祀后土的儀式與泰山封禪等同,成為重大的國家慶典[19]。
金、元時期以祠廟所處較偏僻,帝王祭祀諸多不便而改為遣官祭祀。明代建地壇後,官祀后土的儀式便不在后土祠舉行,后土祠也轉變為民間祭祀場所[20]。
2003年,萬榮縣政府舉辦了世界華人公祭后土聖母大典暨萬榮首屆后土旅遊文化節,之後祭祀每年舉辦一次[21]。
以下為歷代帝王祭祀后土的情況表(載於金天會十五年(1137)《蒲州榮河縣創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廟像圖石》碑碑陰《歷朝立廟致祠實跡》)

汾陰后土祠,位於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中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后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據《中國古代建築史》載,北宋后土祠是按照最高標準修建的,與文獻所載北宋東京宮殿大致相同。北京故宮在建築佈局和技法上,繼承了萬榮汾陰后土祠的建築特點。祠內的 代表建築“秋風樓”巧奪天工,品字戲台國內外罕見,正殿、獻殿的石雕、木雕、琉璃飾品等精妙絕倫。萬榮后土祠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文明發展史的見證。

萬榮后土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山西省萬榮縣城西南40公里,汾河匯入黃河之處,矗立著一座后土廟。漢武帝最先在此設立后土祠,並且多次來這裡祭拜,留下了著名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山西:遊覽萬榮后土廟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據說,漢武帝時,廟在汾河北岸。清同治九年(1870),被黃河水淹沒,後來遷至南岸。如今,現存的后土祠沒有曾經的規模宏大,修建在黃河東岸的一座山丘之上,東西寬105米,南北長240米。1996年11月20日,萬榮后土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遊覽萬榮后土廟
整個后土廟建築群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戲台、獻殿、享亭、聖母殿、秋風樓等主要建築,兩側分布著鐘鼓樓、配殿、碑廊等小型建築,雕刻精美,琉璃鮮亮,布局完整。
2017年4月30日,五一勞動節之際,我和家人在山西南部遊覽,第一次來到萬榮的后土廟。大約中午,趕到這裡,拾階而上,到達山門。憑藉文博系統的工作證,免費進入后土廟內參觀。
山西:遊覽萬榮后土廟
后土廟的山門高大雄偉,面闊三間,歇山形頂,兩側各有一座歇山頂的便門。從東側便門進入,繞到山門的北側,發現這裡竟然是一座漂亮的戲台。
對面建築的牆壁上,寫著「后土祖祠」四個大字,中間有一條狹長的南北通道。穿過通道,回頭一看,這裡又是兩座東西並列的戲台,與山門後側的戲台呈「品」字形布局,所以被稱為「品」字戲台。
山西:遊覽萬榮后土廟
繼續向前,迎面便是正中間的獻殿和東西兩側的五虎殿。獻殿與正殿連成一體,坐落在巨大的台基上,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脊部的墊板上有「大清同治十三歲次 立柱」的題記。
正殿也被稱為「聖母殿」,殿內供奉著后土聖母,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相傳,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獻殿和正殿是后土廟內建築的精華,琉璃飾件光彩奪目,建築上的各種懸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可惜,建築內部的空間有限,無法拍攝出正殿的全貌。
山西:遊覽萬榮后土廟
在獻殿之中,豎立著兩塊石碑,用玻璃罩保護起來,看上去顯得非常珍貴。東側是「廟貌圖碑」,全稱為《宋代后土祠全貌圖碑》,繪於宋代,金代刻制,明代重刻,真實的再現了宋代后土祠鼎盛時期的景象。
西側是「軒轅掃地碑」,明代嘉靖年間所刻,從黃河裡打撈上來,殘缺不全,字跡模糊。正面刻有「軒轅掃地之壇」六個大字,旁邊有小字:「掃地之壇相傳在榮河縣后土神祠秋風樓後河之曲」。另外,背後還有「龍馬負圖之處」六個大字。
山西:遊覽萬榮后土廟
廟貌圖碑
后土祠的最北端,秋風樓巍然矗立,修建在一座高台之上,因藏有漢武帝的《秋風辭》碑刻而得名。輝宏典雅,挺拔秀美,為中國樓閣建築中的佳作。
秋風樓共有三層,高約33米,面闊和進深各五間,樓頂為十字歇山形。正南側下方有一道板門,一、二層四面各出抱廈一間,內設有12根金柱直通樓頂。
此樓下方,東西貫通,為「張儀古道」的遺址。這裡曾經是魏國與秦國之間的交通要道,張儀出生在萬榮,秦時被稱為「安邑」。後來,他經過這條古道,前往黃河西岸的秦國,得遇明主,出將拜相。最終,輔佐秦國崛起,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山西:遊覽萬榮后土廟
秋風樓南側
這裡曾經被稱為「汾陰脽」,乃一條長形的高地,長四五里,廣二里多,高十餘丈。從漢代至宋代,歷朝皇帝先後24次在萬榮汾陰祭祀后土。明清時期,祭祀后土的儀式,遷移至北京天壇,萬榮后土祠的祭祀活動才逐漸走向衰落
山西:遊覽萬榮后土廟 http://bit.ly/2I672zS

2020-02-28_230928SlGofWwBvvf6VcSZSdANR1GofWwBvvf6VcSZRdC8RFGofWwBvvf6VcSZQtDbQFGofWwBvvf6VcSZPdCRPFGofWwBvvf6VcSZOtDPN1GofWwBvvf6VcSZN9CpLFGofWwBvvf6VcSZMdCoJ1GofWwBvvf6VcSZLtD6HVGofWwBvvf6VcSZKdDBFFGofWwBvvf6VcSZJtDICVGofWwBvvf6VcSZItDl

汾陰后土祠,位於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中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后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關於后土祠
據祠中保存完好的《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記和《蒲州府記》記載,“軒轅氏祀地祈掃地為壇於睢上,二帝八員有司,三王澤歲舉” 。到漢代,進而形成製度,每三年皇帝都要來這裡舉行一次大祀。漢武帝劉徹時更是東岳封禪,汾陰祀土,於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擴建汾陰后土祠,定為國家祠廟,作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儀式隆重無比,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絕賦《秋風辭》。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等先後來此祭祀達11次之多。唐時,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年間三次來此祭祀,並擴建祠廟。宋真宗趙桓大中祥符四年也來此祭祀,為這次祭祀活動,撥款對后土祠進行了修葺,並御製御書了《汾陰二聖配饗之銘》碑。從漢代至宋代歷朝皇帝先後24次在萬榮汾陰祭祀后土。明清時皇帝祭祀后土的儀式,遷徙於北京天壇。
后土祠的原址在汾陰上,汾陰是一條背汾帶河的長形高地,長四五里,廣二里多,高十餘丈。漢武帝所立的后土祠就在這裡,漢代的幾位皇帝和唐玄宗、宋真宗率領文武百官都是在這裡頂禮膜拜。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黃河幹流向東擺動,汾陰被黃河侵蝕,汾陰上的后土祠受到洪流的威脅,隨時有被淹沒的危險。到明萬曆末年,后土祠只得往東移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黃河水決,后土祠內的 ​​建築大部分被黃河沖毀,只留下秋風樓和門殿。康熙元年(1662年),黃河再決,連秋風樓也一同淹沒於黃河中。康熙二年,后土祠移地重建於今廟前村北。同治六年(1867年),后土祠再次被黃河沖毀。同治九年(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於廟前村北的高崖上,一直留存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歷史記載
傳說軒轅黃帝平定天下,在汾陰掃地設壇,祭祀華夏始祖———聖母女媧氏。堯、舜之時,夏、商、週三代,都在這裡舉行祭祀活動。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漢文帝派遣官吏在汾陰縣的黃河岸邊修建后土廟。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在雍縣(今陝西鳳翔縣南)祭天時,對大臣們說:“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漢書·郊祀志》下同)讓大臣們討論祭祀后土事宜。太史令司馬談和祠官寬舒建議在汾陰縣祭祀后土,漢武帝便“立后土祠於汾陰上”,率領群臣到汾陰祭祀后土,“親望拜,如上帝禮。 ”太史令司馬談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父親,他的家鄉夏陽(今陝西韓城)與汾陰僅一水之隔,他建議漢武帝到汾陰祭祀后土,應當說在汾陰祭祀后土的活動,在漢武帝以前就有很久的歷史了。
文學記載
據《中國古代建築史》載,北宋后土祠是按照最高標準修建的,與文獻所載北宋東京宮殿大致相同。北京故宮在建築佈局和技法上,繼承了萬榮汾陰后土祠的建築特點。祠內的 ​​代表建築“秋風樓”巧奪天工,品字戲台國內外罕見,正殿、獻殿的石雕、木雕、琉璃飾品等精妙絕倫。萬榮后土祠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文明發展史的見證。

1358703367-237133359 (1)


后土皇地祇-地母元君
  御地之神稱后土。社稷、五嶽、山林、川澤、河海,具神皆為地祇,均轄之。周禮春官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禮。」社稷是土殼之神,古代以二十五家建一社,百家為里社,二千五百家為州社,各種相宜的樹木為神,社神就是土神,名為后稷。春秋時祭祀社神,列為重典,有德者可以配食。左傳云:「共工氏之子曰句龍為后土,烈山氏之曰柱為稷。」是知古代天子諸侯,以祭天地社稷為重要的職責。先世封禪郊,是國之大事,封、郊都是祭天的專稱,禪、祀則指祭地而言,白虎通云:「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粱甫之基以報也地。」且古代帝王易位或有大事,必行封禪之禮以告天地,每歲天子於一陽來復之冬至日,祭天於南郊;夏至一陰來復之時祭地於方澤。北宋真宗大中神符年間,上地神尊號:「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強調了后土是皇天(即昊天玉皇上帝)的對稱玉帝是乾元之主,而后土則為坤維之主,亦即綜御整個大地的尊神,而統轄九土、九壘、四瀆、五嶽。民間以天屬陽為父,地母陰為母,而尊之為「地母至尊」,合昊天玉皇上帝、太極天皇上帝、東極青華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北極紫微大帝,統稱「六御」,「御」者,統御綜理也,道教以乾神稱天尊、上帝、大帝、帝君、及真君,坤神稱元君、夫人,故后土亦稱「地母元君」。而昔古的社稷之神,則分別仍為一方之土地、山嶽、淮海、四瀆之神焉。近來民間多在墓邊立石一方刻「后土」二字,有損神格至為不當,主管禮俗者,應予明令糾正,以重傳統,用維綱紀。
道教總廟三清宮 三清道祖 道教經典 http://bit.ly/38a3WFv


后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后土是中國神靈地祇(泛指所有大地上的自然神)的代表,統轄所有土地,類似西方神話的大地之母蓋亞,后土下轄神州地祇、社稷、國社、山神、城隍、土地神等各級大地之神;后土尊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1],在道教中與玉皇大帝、天皇大帝、紫微大帝、長生大帝、青華大帝共稱為「六御」。
后土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左傳·文公十八年》(「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先告后土」)等。「后」是君主的意思,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漢代建「后土祠」,「皇天」、「后土」對稱。宋代楊照《重修太寧廟記》說「后土為土地最尊之神」。
古時有傳說神農氏後裔,共工之子句龍(后土),因善於治理水土,後來被尊奉為后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2]。
現今的華人多半將后土視為女神,學者認為與佛家的堅牢地神(地母神,Bhumi)有關。唯一例外,是在墳墓上供奉的后土神石碑,指的是守墳的土地神。
各地情況后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83uesR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萬榮后土廟是全世界后土祠廟之祖后土在宋時被尊為「天下地神之宗,土地最尊之神」在漢代,每三年皇帝都要來萬榮后土祠舉行一次大祀。漢武帝劉徹於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擴建汾陰后土祠,定為國家祠廟,作為巡行之地。漢武帝曾六次祭祀后土,並在此留下了千古絕賦《秋風辭》,萬榮后土祠內經典建築秋風樓即因此得名。武帝之後,漢朝帝王在后土祠祭祀達11次之多。唐代時,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年間三次來此祭祀,並擴建祠廟。宋真宗時按祭祀建築最高等級擴建后土祠,整個祠廟建成後999畝大,史稱海內祠廟之冠。金代所刻宋后土祠廟貌圖石,現存后土祠,其摹本現選在《中國古代建築史》教科書中[3]。
中國大陸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縣城西南上元觀鎮與董家營鎮交界處有南沙河風景區地母娘娘廟興建於東漢獻帝二年(公園19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朝歷代民眾虔誠拜謁,香火鼎盛。據聞清代後期由廣東羅浮山傳入台灣,故台灣地區流傳的《地母經》卷首載有「光緒九年正月初九陝西漢中府城固地母廟飛鸞傳經」之說(飛鸞,亦稱扶鸞、扶乩,依神靈附體托筆,於沙盤書寫上諭聖訓,光緒九年即1883年)。近年來台灣宗教人士和道教信眾,來城固旅遊觀光,拜謁地母聖神。2014年4月,台灣中華地母至尊道教會理事長楊瑞德一行26人來到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五郎關拜謁地母聖神。[4][5]
台灣廟宇所供奉的地母娘娘
台灣
后土神,在台灣普遍被稱為「地母」而不被稱為后土,通常的稱呼有「地母至尊」、「虛空地母」等。相反的,在台灣的「后土」,常是指墳前守墳的「土地神」。二者神格相差甚遠,性別亦異,一為男神(后土),一為女神(地母)。
「地母」一詞的流行,可能和《三教搜神大全》稱后土皇地祇為「土母」,還有民間尊稱天地之神為「天公地母」之稱有關。但更直接的關係,則可能是和台灣民間卜吉擇日所用的《玉匣記》以及《地母經》的流行有關。《玉匣記》中有<地母歌>是依六十甲子,以歌謠方式預示該年田地豐歉及吉凶情形。除《玉匣記》外,《地母經》是流行較廣的經書。台灣地母神的尊稱為「虛空地母無量慈尊」,此稱即出於「地母經」。台灣地母的造型,通常為中年女性,面貌端莊典雅,手持拂塵或捧八卦,腳踩地球,顯現她是大地之母。台灣地母的造型,和大陸萬榮古汾陰后土娘娘的造型,不論在服裝或臉形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在台灣,地母的信仰雖不若女神媽祖、王母甚至佛教觀音等的興盛,但以地母為主神,專祀地母者也偶可看到,如宜蘭市慈民宮(由信女楊李錦女士於民國二十三年 經託夢指示 雕刻聖像 焚香頂禮膜拜 並在民國三十一年籌建廟宇 三十六年初夏落成 )⚪ 新北市新店區草茅地母廟、臺中市西屯區仙福堂地母至尊總堂、埔里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和古坑靈台山建德寺地母廟,埔里地母廟更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一家四代的信仰支柱,原先是人稱宏碁阿嬤的施陳秀蓮女士一人信仰支柱(施振榮已故母親),而後因種種神蹟,使得施振榮也跟著母親篤信地母,甚至在宏碁的所有辦公室一定有地母的令旗,而施振榮的家中也有供奉地母。而在台灣其他各宮廟雖非以地母為主神,但多有將地母列為配祀神者,惟此種宮廟多屬私人宮壇。但在台灣,最具規模且最受認同的地母廟,便是南投縣埔里鎮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其被認為是全台灣地母的開基祖廟,宮前的八卦九龍池更是一大特色。
后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83uesR


台灣最大的神是哪尊? 一張樹狀圖秒懂…竟不是玉皇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2429832-XXL

台灣最大的神是哪尊? 一張樹狀圖秒懂…竟不是玉皇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四御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四位天帝,具體指﹕玉皇大帝(總執天道),中央紫微北極大帝(協助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四時氣候),勾陳上宮天皇上帝(協助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統御諸星,主持人間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祇(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另外,又有以四極大帝為四御之說,具體為:北方北極紫微大帝(總御萬星),南方南極長生大帝(總御萬靈),西方太極天皇大帝(總御萬神),東方東極青華大帝(總御萬類)/青華大帝居於東極,即道稱: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上帝/「共工氏之子勾龍爽,得道千有餘歲,上升居南極為壽星…謂之南極老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