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僰人」,是個歷史悠久、英勇善戰的民族。從 西周到明朝萬曆元年(約西元前1066年一西元1573年)長達2500餘年的時間裡,他們生存、繁衍在祖國西南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他們曾參加過周武 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建立了戰功,被封為「僰侯」,在今天宜賓一帶建立了「僰侯國」今天生活在雲、川、貴的白彝、白族,他們同是氐羌系統的藏緬語族,其先民就是僰人。這已是當代學者一致認定了的。「僰濮同源」、「僰撩」、「僰越」等民族
公告欄
- Jan 19 Tue 2021 09:31
海禁-清朝統治台灣之後,對原住民實施海禁,將阿美族獨木舟焚燒殆盡,海洋文化幾乎滅絕/海禁(又稱洋禁),是一種鎖國政策,旨在禁止民間私自出海,有謂「片板不許下海,艨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下番,子女 玉帛恆滿載而去」/臺灣史(認識台灣歷史篇)
林榮康的父親(右)身著原住民傳統服裝,與族人站在貓公溪出海口,感嘆獨木舟復興計畫難以實現。【公務員惹部落戰3】中國統戰又一招 祭優渥條件挖角台灣原住民 https://bit.ly/2XR4PAf
政大民族系博士候選人、阿美族人林榮康向本刊投訴,指控自己獲中央肯定的獨木舟造舟計畫,欲透過花蓮縣原民處代為發函申請,沒想到卻遭官員刁難,不僅計畫被擱置,最後還被退文。除了質疑遭公務員從中作梗,林榮康還透露,近年中國政府在廣西省及海南省建立了2個「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區」,提供大量資源,不斷對台灣的原住民進行滲透與文化統戰,企圖塑造「台灣原住民族是中國一分子」的假象。
「伽藍七堂」制形成於宋代,「伽藍七堂」的布局同我國傳統四合院布局幾乎完全一致,從此成為我國佛寺建築的固有標準。
"伽藍"是梵語sam!gha^ra^ma 之略譯。全譯為僧伽藍摩。又作僧伽藍。意譯眾園。意指僧眾所居之園林。
佛教的每個宗派的「七堂」都有所不同,後世大都沿用禪宗的七堂之制,即佛寺必備山門、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東司七堂,到明清時期演變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法堂、羅漢堂、觀音殿七堂。
如浙江寧波的保國寺,其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藏經樓,兩側為僧房。客堂和鐘鼓摟等。現存最好的實例就是北京西山的十方普覺寺,雖未完全保存伽藍七唐制,但可藉此略窺一斑。
代表建築
山門
通常是一座有3個門洞的牌樓伽藍七堂式建築構成,中間有一個大門洞,兩旁各有1個稍微小一些的洞門,象徵著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因此稱三門。
我們日常說的「身入空門」,就是僧尼進入了寺院的大門――三門,從此開始了遠離人世喧囂、吃齋念佛的寺院生活。
佛殿
殿中供奉彌勒佛。彌勒佛又叫彌勒菩薩或大肚羅漢,是豎三世佛中的未來佛。
「彌勒」為姓,是梵文音譯,意思是「慈悲」。
中國漢傳佛教寺院的彌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顏開的形象。古代民眾祈求多子多福,因此彌勒佛又有了「送子彌勒」的稱號,由此還出現了「五子戲彌勒」的塑像。
彌勒龕兩旁的柱子上刻有許多哲理高深的對聯,常見的有:「開口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j22l33p.html
- Jan 18 Mon 2021 13:39
台灣第一張古地圖 1625年,荷蘭占有大員的次年,在台行政長官即派遣高級舵手雅各‧諾得洛斯(Jacob Noordelcos),率領兩支探測隊,環航全島一周,繪製台灣地圖(名為「北港圖」)可說是台灣第一張具備全島輪廓的地圖
西班牙人到台灣建"聖薩爾瓦多城",深埋地底300年,"諸聖教堂"地基遺址重見天日。曾是台最早接觸西方文化平台、最繁華城市,拋開"三流城市",藉由"歷史文化"軸心,點線面重現"大基隆"! 解密,台灣之名由來,源自平埔族西拉雅人發音"大員",原意"外來者"。台灣史多元面向,400年間,這塊土地有很多"外國勢力"(1) Facebook https://bit.ly/3DA25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