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北園別館遺址~台南古剎開元寺》
#開元寺是台南四大古剎之一,另一名稱為「北園別館」,最早建於西元1680年,在1690年改建寺廟,是台灣最早創立的官方寺院。但其實開元寺前身是 #延平王鄭經 為奉養母親 #董太妃 而建,在董太妃過世後別館漸漸荒廢,此外也是「#監國鄭克臧」遭遇東寧之變的歷史現場,非常具有意義。
*開元寺坐西朝東,在清代知府 #蔣元樞 整修之後為四殿兩廂房的建築群,為符合「伽藍七堂」的寺院。從北園街上的「山門」進入後,便是寬廣的「廟埕」,廟埕北邊立有「碑亭」。而過了廟埕之後,便是「三川門」,其中央寬五開間,有三對由臺南名師 #蔡草如 所繪的門神,分別是中央的韋馱與伽藍護法與兩側的四大天王。而在三川門之上,外掛有「開元寺」匾,內則掛「#小西天」匾,門旁還有清代名士 #林朝英 所書的楹聯。而在三川門之內,則於兩側供奉「哼哈二將」。
*進了三川門後,其後便是「彌勒殿」(天王殿),左邊則為「開山堂」,右邊為「淨業堂」。彌勒殿供奉彌勒佛與四大天王,而在彌勒佛背後則供有「韋馱」神像。「開山堂」裡因該寺與鄭經與其母董夫人有淵源,而供有延平郡王鄭成功神位,此外堂中還供有「#弘法大師」塑像及西天東土歷代祖師香位。弘法大師塑像是已廢寺的 #日治時代真言宗台南高野寺 的遺物。「淨業堂」裡主祀地藏王菩薩和眾多信徒的牌位,而乾隆年間的知府蔣元樞重修該寺時所立的「#重修海會寺圖碑」正存放於此堂中。
*彌勒殿之後便是「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另外還陪祀了多尊菩薩、尊者與十八羅漢。而在此殿中亦存有「康熙」時期由首任住持志中禪師閉關三年募款,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鑄成的古銅鐘。
*而經過大雄寶殿後方的拜亭之後,便是「大士殿」。一樓中央為正殿,供奉觀音菩薩,其左為「功德堂」,右為「南山堂」。「南山堂」是紀念佛教南山律宗創始人「道宣」而建,而「功德堂」裡則有北園別館時的古井,因鄭經的生活起居用水來自此井,故名「鄭經井」;此外,這裡還有當年鑿井挖出的白色海螺化石,乃鎮寺之寶。
*在彌勒殿與大雄寶殿的兩邊有左右護龍,其中左護龍仍是 #日治時期昭和八年(1933年)整修時的樣貌,呈現日式建築的 #素木風格,於此設有禪房、客堂與父母堂。
*由於曾為王室居住的別館,寺廟區域內庭園造景,樓亭宮房非常精緻典雅,加上曲折的小橋樓台等建築,讓開元寺也有全台庭園之冠的美名,目前寺內保存了許多 #明鄭時期 文物,是了解台灣早期歷史的重要據點,近年創辦佛學院、幼稚園、慈愛醫院,更是貼近現代常民的生活,已成為一處融入日常的美麗古蹟。
#東寧之變:鄭經長子、監國鄭克臧是在開元寺(北園別館)遭大臣 #馮錫範 與鄭哲順絞死。
社團 | Facebook https://bit.ly/2YQQF2C
「伽藍七堂」制形成於宋代,「伽藍七堂」的布局同我國傳統四合院布局幾乎完全一致,從此成為我國佛寺建築的固有標準。
"伽藍"是梵語sam!gha^ra^ma 之略譯。全譯為僧伽藍摩。又作僧伽藍。意譯眾園。意指僧眾所居之園林。
佛教的每個宗派的「七堂」都有所不同,後世大都沿用禪宗的七堂之制,即佛寺必備山門、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東司七堂,到明清時期演變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法堂、羅漢堂、觀音殿七堂。
如浙江寧波的保國寺,其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藏經樓,兩側為僧房。客堂和鐘鼓摟等。現存最好的實例就是北京西山的十方普覺寺,雖未完全保存伽藍七唐制,但可藉此略窺一斑。
代表建築
山門
通常是一座有3個門洞的牌樓伽藍七堂式建築構成,中間有一個大門洞,兩旁各有1個稍微小一些的洞門,象徵著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因此稱三門。
我們日常說的「身入空門」,就是僧尼進入了寺院的大門――三門,從此開始了遠離人世喧囂、吃齋念佛的寺院生活。
佛殿
殿中供奉彌勒佛。彌勒佛又叫彌勒菩薩或大肚羅漢,是豎三世佛中的未來佛。
「彌勒」為姓,是梵文音譯,意思是「慈悲」。
中國漢傳佛教寺院的彌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顏開的形象。古代民眾祈求多子多福,因此彌勒佛又有了「送子彌勒」的稱號,由此還出現了「五子戲彌勒」的塑像。
彌勒龕兩旁的柱子上刻有許多哲理高深的對聯,常見的有:「開口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j22l33p.html
伽藍七堂略說:佛寺堂宇配置因應環境及教義而異
伽藍七堂略說:佛寺堂宇配置因應環境及教義而異 | 佛門網 - 香港佛教網站 https://bit.ly/3qv4PBZ
福建福州鼓山湧泉寺
東漢時期,中國已有佛寺,沿襲印度傳統,以塔為寺廟中心,四周建設堂閣。佛教入華後,逐漸深入民間,各地佛寺亦隨之興起。佛寺堂宇的數量丶名稱丶配置,如何制定?本文為大家介紹「伽藍七堂制」。
伽藍七堂緣起
「伽藍」全名為「僧伽藍摩」,譯自梵語saṃghārāma,原指僧眾所居之園林,後人一般解作佛寺[1]。北魏時,楊衒之撰寫《洛陽伽藍記》,將洛陽城佛寺的建築風格丶地理位置丶軼事傳說等,盡錄於書中,其時「伽藍」已是佛寺的別名。
唐宋時期,按常規,佛寺須有「七堂」,即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2]。佛教有多個宗派,各宗的七堂名稱丶配置各異,但大抵是以下七種:佛塔、金堂、講堂、鐘樓、藏經樓、僧房和齋堂。具備七種主要堂宇的佛寺,便是「伽藍七堂」
七是佛教的吉祥數字,有完整丶完滿之義。寺院的堂宇象徵佛面,七堂分別指頭、鼻、口、兩眼和兩耳,亦象徵人體的頭、心、陰、兩手和兩腳。[4]以禪宗為例,七堂指法堂丶佛殿丶山門、僧堂、廚庫(或者食堂)、東司(東序僧人使用的廁所,西序的稱為「西淨」)和浴室。[5] 其中以僧堂、西淨(或東司)和浴室為禁語之所,總稱三默堂。
佛寺堂宇配置,因需要而各異
各佛宗的堂宇配置,因應環境及教義需要而異。如中國建築學家劉敦楨的《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所記:「唐宋以來有伽藍七堂之稱⋯⋯其簡陋者以食堂、寢堂、庫房、浴室,列入七堂之內,而大寺除塔、佛殿、講堂外,尚具鐘樓、鼓樓、戒堂⋯⋯其設備依教義與需要而異,無一定不變之局。」[6]例如依禪宗修行之道,吃飯丶如廁和沐浴也是修行的一部份,故食堂丶東司和浴室亦歸入禪宗七堂之列。
即使於同一宗派,堂宇數量亦略有增減。大型寺廟均有多種堂宇,如南海寄歸內法傳謂印度那爛陀精舍,有八院、三百房舍,又如大華嚴寺有十二院,皆不限於七堂之數。[7]福建湧泉寺建於唐宋年間,雖是歷史悠久的古寺,也要到十七世紀中葉才具備禪宗七堂伽藍的配置規模。[8]現時七堂專指寺院的主要建築,已不限於七個堂宇。[9]
自隋唐開始,「縱軸式布局」的中國佛寺便流行於各地,重要建築(如佛塔丶佛殿)依次布置在寺院中軸線上,周遭建設配殿丶僧堂等,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左右均衡對稱[10]。三合或四合院落,即配殿從三或四面將主要堂宇圍在中間,是中國的傳統合院式建築。
圖為湧泉寺於明朝時代的配置。天王殿丶大雄殿和法堂建於中軸線,廚房丶藏經殿和禪堂等建於左右兩側。其時尚未具備禪宗七堂伽藍的配置規模(資料來源:鼓山誌)。
圖為湧泉寺於明朝時代的配置。天王殿丶大雄殿和法堂建於中軸線,廚房丶藏經殿和禪堂等建於左右兩側。其時尚未具備禪宗七堂伽藍的配置規模(資料來源:鼓山誌)。
圖為湧泉寺於二十世紀的配置(資料來源:《中國文化史蹟》)。
圖為湧泉寺於二十世紀的配置(資料來源:《中國文化史蹟》)。
考古學者坂誥秀一指出,根據《安齋隨筆》〈後編十四 〉及《本阿彌行狀記》二書,佛教各宗的七堂制度如下:
圖為湧泉寺於明朝時代的配置。天王殿丶大雄殿和法堂建於中軸線,廚房丶藏經殿和禪堂等建於左右兩側。其時尚未具備禪宗七堂伽藍的配置規模(資料來源:鼓山誌)。
圖為湧泉寺於二十世紀的配置(資料來源:《中國文化史蹟》)。
圖為湧泉寺於二十世紀的配置(資料來源:《中國文化史蹟》)。
考古學者坂誥秀一指出,根據《安齋隨筆》〈後編十四 〉及《本阿彌行狀記》二書,佛教各宗的七堂制度如下:
各宗七堂制度的比較[11]
佛寺的布局井然有序丶和諧有致,盡顯古人的建築智慧。有了莊嚴寧靜丶方正整齊的佛寺,才可安住僧人丶弘揚正法丶匡正人心丶利益眾生。
伽藍七堂略說:佛寺堂宇配置因應環境及教義而異 | 佛門網 - 香港佛教網站 https://bit.ly/3qv4PBZ
伽藍七堂,又名七堂伽藍,是唐宋佛教寺院的規範建築。直至明清兩朝仍然有這種禪宗寺院與殿堂配列的方法。[註 1]
伽藍七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mkaSC
建築結構
七堂伽藍分別為山門、佛殿、法堂、方丈、齋房、浴室、東司(廁所)。其中僧堂、東司、浴室為三默道場,禁止任何私語。而殿堂因為供奉的佛神不同而分為大雄寶殿、釋迦殿、七佛殿、三聖殿、無量佛殿、藥師殿、彌勒殿、毗廬殿、伽藍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地藏殿、羅漢堂等。因用途不同,所以又分為舍利、藏經閣、轉輪藏殿、戒台殿、洗心殿、禪堂、法堂(講堂)、齋堂等。伽藍七堂制禪院一般以殿為中心,殿堂樓舍有前殿、正殿、後殿、配殿(位於中軸線兩側的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等殿堂)之分。前殿包括山門、天王殿、鐘樓與鼓樓一組建築,正殿由建在中軸線上的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藏經樓等建築組成。至於後殿就由三佛殿、伽藍殿、或毗廬殿等建築組成。簡而言之,佛寺重要建築置於寺內中央部分成一直線排列,而配殿及其他附屬設施則置於中軸線兩旁。[註 2]
由於佛教宗派供奉的佛以及菩薩不相同,因此每個佛教寺院在前殿、正殿、後殿、配殿的種類配置上也是不一樣的。基本上,規模較大佛教寺院才會有經堂、講堂、佛塔、鐘樓和禪堂等建設。[註 3]而現今「七堂」專指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築,已經不再限於七個堂宇,即塔(安佛舍利)、金堂(佛殿,安置佛像。與塔共為伽藍的中心建築)、講堂、鐘樓、藏經樓(經堂,納經之堂)、僧房(寮房,即僧眾生活區)和食堂(齋堂)的意思。[註 4]
佛宗殿堂比較
佛殿是每個佛宗都必定有的建築,因為這體現了禪宗把日常修持的重心轉移到念佛之上。儘管具佛性的禪宗成佛是一種頓悟,其對於信眾仍然有很強的吸引力。所以在自宋代起佛殿融合到新的寺院體系當中,成為了一個主要的部分。以下為各個佛宗的七堂伽藍之比較
伽藍七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mkaSC
在一座佛寺中,殿宇建築很多,根據宗派的不同,寺中之殿閣樓臺建築多少不定,但有七種建築是必不可少的,這個被稱之為"伽藍七堂"。
各代規定
至於七堂的用法和取捨,根據時代的不同各有差異。 例如:
唐代對伽藍七堂的規定:
1.佛塔(舍利塔) 。
2.大雄寶殿(又稱之為金殿或佛殿,安置本尊佛)。
3.經堂(講經之所)。
4.鐘鼓樓(二者為一堂)。
5.藏經樓(安放佛經之所)。
6.僧房(僧眾的居所,,多達上百間房屋)。
7.齋堂(大餐廳)
宋代禪宗對伽藍七堂的規定:
1.佛殿。
2.講堂、法堂。
3.禪堂(僧眾坐禪或起居之所)。
4.庫房(又作庫院,為調配食物之所)。
5.山門(又作三門。 即具有三扇門之樓門,表示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6.西淨(廁所)。
7.浴室。
伽藍七堂製:伽藍又稱僧園、僧院,原意指僧眾所居之園林,然一般用以稱僧侶所 -華人百科
伽藍七堂,又名七堂伽藍,是唐宋佛教寺院的規範建築。 直至明清兩朝仍然有這種禪宗寺院與殿堂配列的方法。[ 注 1】
建築結構
七堂伽藍分別為山門、佛殿、法堂、方丈、齋房、浴室、東司(廁所)。 其中僧堂、東司、浴室為三默道場,禁止任何私語。 而殿堂因為供奉的佛神不同而分為大雄寶殿、釋迦殿、七佛殿、三聖殿、無量佛殿、藥師殿、彌勒殿、毗廬殿、伽藍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地藏殿、羅漢堂等。 因用途不同,所以又分為舍利、藏經閣、轉輪藏殿、戒台殿、洗心殿、禪堂、法堂(講堂)、齋堂等。 伽藍七堂制禪院一般以殿為中心,殿堂樓舍有前殿、正殿、後殿、配殿(位於中軸線兩側的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等殿堂)之分。 前殿包括山門、天王殿、鐘樓與鼓樓一組建築,正殿由建在中軸線上的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藏經樓等建築組成。 至於後殿就由三佛殿、伽藍殿、或毗廬殿等建築組成。 簡而言之,佛寺重要建築置於寺內中央部分成一直線排列,而配殿及其他附屬設施則置於中軸線兩旁。[ 注 2]
由於佛教宗派供奉的佛以及菩薩不相同,因此每個佛教寺院在前殿、正殿、後殿、配殿的種類配置上也是不一樣的。 基本上,規模較大佛教寺院才會有經堂、講堂、佛塔、鐘樓和禪堂等建設。[ 注 3]而現今"七堂"專指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築,已經不再限於七個堂宇,即塔(安佛舍利)、金堂(佛殿,安置佛像。 與塔共為伽藍的中心建築)、講堂、鐘樓、藏經樓(經堂,納經之堂)、僧房(寮房,即僧眾生活區)和食堂(齋堂)的意思。[注 4]
佛宗殿堂比較
佛殿是每個佛宗都必定有的建築,因為這體現了禪宗把日常修持的重心轉移到念佛之上。 儘管具佛性的禪宗成佛是一種頓悟,其對於信眾仍然有很強的吸引力。 所以在自宋代起佛殿融合到新的寺院體系當中,成為了一個主要的部分。 以下為各個佛宗的七堂伽藍之比較
伽蓝七堂 - Wikiwand https://bit.ly/2LYKdmL
七堂伽藍,原指具備七種堂宇的寺院,引申為堂宇齊備的大寺院。
七堂伽藍:七堂伽藍,原指具備七種堂宇的寺院,引申為堂宇齊備的大寺院。【七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nUIfRB
【七堂伽藍】
原指具備七種堂宇的寺院,引申為堂宇齊備的大寺院。即作為一僧伽藍,應具七種主要堂宇,故有此稱。因此,所謂七堂,未必限於七個堂宇,如依《南海寄歸傳》所載,印度那爛陀精舍有八院、三百房舍;又如中國五台山竹林寺有六院,大華嚴寺有十二院。可知,七堂伽藍實指寺院的主要堂宇而言。又,古來認為寺院諸堂即表佛面,七堂指頂、鼻、口、兩眼及兩耳,或說相當於人體的頭、心、陰、兩手、兩腳。
日本方面,‘七堂伽藍’一語,似是江戶時代用語。七堂的種類與配置,依時代或宗派的不同而有異,其名稱也因用途不同而有別。日本最古的伽藍建築,可以飛鳥時代(七世紀後半)的法隆寺為代表。入其寺,經南大門、中門,至寺中央有金堂與塔並置。北有講堂、北室。東置鼓樓、東室。西建鐘樓、西室。其周圍有迴廊圍繞。此系以金堂與塔為該伽藍之中心,稱為百濟式七堂伽藍。
至奈良時代,則僅以金堂為中心,金堂前面左右各有一塔,此類配置是受唐朝建築影響,稱為唐式七堂伽藍。鎌倉時代,禪宗的七堂伽藍則依據中國宋朝的伽藍配置而建,山門、佛殿、法堂並在一線上,庫院和僧堂設於佛殿之左右,浴室與西淨(東司)設在山門的兩側。此種配置法即為人體的象徵。此外,黃檗宗以本堂、禪堂、齋堂、祖師堂、伽藍堂、鼓樓、鐘樓等七堂為主要堂宇。密教的堂宇,又另設有灌頂堂、相輪、鎮守社、多寶塔等特殊堂塔。
有關日本的七堂伽藍,依下列二書所載,其各堂名稱如下︰
(1)《容齋隨筆》卷二十所載
真言──五重塔·金堂·講堂·鐘樓·經藏·大門·中門。
禪宗──佛殿·法堂·僧堂·庫里·三門·西淨·浴堂。
唐樣──寶塔·金堂·鐘樓·大門·西方丈·東方丈·鼓樓。
(2)《本阿彌行狀記》卷下所載
禪宗──佛殿·法堂·禪堂·食堂·寢堂·山門·廁。
法相──金堂·講堂·山門·塔·左堂·右堂·浴堂。
天台──中堂·講堂·戒壇堂·文殊樓·法華堂·常行堂·相輪。
真言──金堂·講堂·灌頂堂·大師堂·經堂·大塔·五重塔。
華嚴──中堂·金堂·講堂·左堂·右堂·後堂·五重塔。
相關詞條
伽藍七堂制
伽藍又稱僧園、僧院,原意指僧眾所居之園林,然一般用以稱僧侶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後世,一所伽藍之完成,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七堂伽藍。“伽藍七堂”制形成...
源起 發展演變 主要建築
伽藍七堂
原意指僧眾所居之園林,然一般用以稱僧侶所居之寺院、堂舍。 直至後世,一所伽藍之完成,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伽藍七堂。 通常皆為南面建築,就以研究學問為主...七堂伽藍:七堂伽藍,原指具備七種堂宇的寺院,引申為堂宇齊備的大寺院。【七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nUIfRB
「伽藍七堂」:寺廟中必不可少的七種建築
「伽藍七堂」:寺廟中必不可少的七種建築 - 壹讀 https://bit.ly/3nXVIYS
【佛教網佛教入門】在一座佛寺中,殿宇建築很多,根據宗派或地域的不同,寺中之殿閣樓台建築多少不定,但有7種建築是必不可少的,叫做「伽藍七堂」。七堂的用法和取捨,還會根據時代之不同而各有差異。比如唐代和宋代就有所不同,一起來看看吧。
唐代對伽藍七堂的規定:
1.佛塔(舍利塔);
2.大雄寶殿(又稱金殿或佛殿,安置本尊佛);
3.經堂(講經之所);
4.鐘鼓樓(二者為一堂);
5.藏經樓(安放佛經之所);
6.僧房(僧眾的居所);
7.齋堂(大餐廳)。
宋代禪宗對伽藍七堂的規定:
1.佛殿;
2.講堂(又稱法堂);
3.禪堂(僧眾坐禪或起居之所);
4.庫房(又作庫院);
5.山門(又作三門,即具有3扇門之樓門,表示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6.西凈(廁所);
7.浴室。
「伽藍七堂」:寺廟中必不可少的七種建築 - 壹讀 https://bit.ly/3nXVIYS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zBJeBj.html
伽蓝七堂制之谜_法雨缤纷_栏目_佛教文化 https://bit.ly/3oWT6vE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與中華文化融會貫通,共同構建了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
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響,誕生了"塔"、"石窟"等許多新的建築樣式。 同樣,中國文化也對原本來自印度的佛教建築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千百年的相互影響中,形成並創造出獨具魅力的佛教建築文化。
早期的中國寺院建築,佈局基本與印度相似,以塔為中心,其他圍繞塔藏舍利進行分佈。 隨後由於受中國文化和古建築影響,演變成為殿堂與塔藏並重,塔在前、殿堂在後的格局。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 當時的寺院習稱"浮屠祠",禮拜塔中舍利是當時信徒巡禮的主要內容。 廟前有廊廡圍繞,正中院庭的前後有殿堂,房院為僧房;隋唐始,造巨像成風,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漸漸被擠出寺院,或另闢塔院,或置於寺前後或兩側。 至唐代中葉,因為禪宗的興起,以"經像"為代表的偶像崇拜受到質疑,許多禪宗寺院甚至不設佛殿,只設經堂,雖然宋朝以後,進一步受中國文化影響,佛殿回歸禪寺。 但自唐宋時起,中國寺院建築已經基本形成以殿堂為中心的格局。
中國寺院建築留下了豐富燦爛的文化瑰寶,但是具體記載寺院建置佈局的文獻卻少之又少,除唐代百丈懷海著名的《百丈清規》,以及後來源於其的《禪苑清規》、《叢林校定清規總要》、《禪林備用清規》等之外,能夠找到的相關文獻史料極少。 與此同時,民間卻有著許多關於佛寺建置的提法,"伽藍七堂制"就是其中之一。
"伽藍七堂制"又稱"七堂伽藍制",是指以禪寺的建築格局,按照"山門、佛殿、講堂、方丈、齋堂、宣明(浴室)、東司(廁所)"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分佈營造,佛教界相關人士對"七堂"的功能,又有不同的解釋。 而日本僧人更是將「七堂」比照人體七個重要器官。
翻閱當代許多佛學資料,有很多文獻提到了"伽藍七堂制",許多人將其確定為中國唐宋以來寺院典型格局,但是卻難覓其歷史記載。 為此,有學者認為"伽藍七堂"之稱僅僅為南宋禪宗寺院的典型格局。 也有學者則認為「中國歷史上寺院甚至禪寺並未存在過『伽藍七堂』制度」。
那麼在佛教建築中是否存在「伽藍七堂」呢?
為此,作者翻閱了大量古代文獻。 在中國無論是《洛陽伽藍記》或是《百丈清規》以及大量的寺志均未提及此制度,說明其至少不是作為通行的制度存在。 可以說「伽藍七堂制」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未見記載。
可是在受中國影響頗深的日本佛教界,記錄卻頗豐。 東南大學張十慶教授在其《江南禪宗寺院建築》中,專門設立一個章節闡述"伽藍七堂制"。 此說法在日本最早見於一條兼良(1402--1481)的《尺素往來》:"七堂者,山門、佛殿、法堂、庫里、僧堂、浴室、東司也。 "張十慶教授推測,"伽藍七堂之說形成於日本中世後期的室町時代(1333—1572)。 "由此認為,"伽藍七堂之制實際上反映了日本中世紀禪寺主體配置的基本格局。 這一時期日本禪寺發展趨於成熟與鼎盛,伽藍構成形式亦達完備與定型,並走向程式化。 ”
在此基礎上,日本佛教界又對七堂佈局的位置和意義進行了表相比擬。 即:法堂(頭)、佛殿(心)、山門(陰)、僧堂(右手)、廚庫(左手)、東司(右腳)、宣明(左腳)。 張十慶教授指出,在日本曹洞宗秘傳書和日本十七世紀初工匠技術書中《匠明》中,均有此人體表相圖。
日本著名學者僧人無著道忠在《禪林器象箋》中,也曾對「伽藍七堂制」進行過闡述。 他認為,佛殿位於中央比喻為人體心臟,說法的法堂位於其上比喻為人體大腦。 法堂與佛殿的關係,用人體頭腦和心臟的關係來比喻再恰當不過了。 僧眾通過在法堂和佛殿內修行而將佛法了然於心,進而修煉成佛。 禪宗寺院出現這種佈局,與其主張"心印成佛"的教理冥冥中相互吻合。
在禪宗的發祥地--中國,"伽藍七堂制"卻是一個陌生詞,最起碼在上個世紀初中國營造學社誕生之前是如此。 在梁思成、劉敦楨等人的推動下,中國古建築研究由此發軔。 在劉敦楨在《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中首次提到了「伽藍七堂制」,並認為「伽藍七堂」大致是指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東配殿、西配殿和大殿七座單體建築。 隨後,梁思成和林徽因在1932年的《平郊建築雜錄》中,也提出了"伽藍七堂制"。 劉敦楨、梁思成、林徽因三人的文獻記載,是目前可循中國最早關於"伽藍七堂制"的文本記錄。
時至今日,「伽藍七堂制」在網路上已是一個熟悉的名詞,百度搜索有74500個結果。 維琪百科也對其如下解釋:「伽藍七堂,又名七堂伽藍,是唐宋佛教寺院的規範建築。 分別為山門、佛殿、法堂、方丈、齋房、浴室、東司(即廁所)。 ”
對中、日禪寺建置、特別是對日本「五山十剎圖」研究十分深入的張十慶教授認為:「根據與南宋禪寺構成模式比較,日本伽藍七堂制反映的是南宋以後禪寺構成及佈局的基本形式;所謂 伽藍七堂制,是日本移植宋風禪寺以來對其禪寺構成和佈局的形式概括,與南宋禪寺佈局基本精神一致;七堂之制及人體表相作為禪寺基本結構的表徵,反映了叢林組織的基本形式。 同構對應於『住持—東西兩序』結構。 所謂'分為兩序,實為一體...... 其意猶如人之兩臂各有司(元《敕修百丈清規》)」。
在民間,一些耄耋之年的資深佛教文化建築專家表示,"伽藍七堂制"自幼就從自己師傅那裡得聞,既非來自日本,也不是有了網路之後才知道。
與此同時,「伽藍七堂制」的提法在劉敦楨之前,中國古籍文獻中依然難覓蹤跡。 筆者曾經就此問題求證梁思成的弟子、某著名古建專家。 他表示,自己未曾聽到梁思成明確說過這一寺院建置。
中國寺院建築歷史上是否存在「伽藍七堂制」? 依然是個謎。
伽蓝七堂制之谜_法雨缤纷_栏目_佛教文化 https://bit.ly/3oWT6vE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載文章、圖片,版權均屬《佛教文化》雜誌,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如需轉載,請與(0510-82760303)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開元寺 (臺南市) - The Reader Wiki, Reader View of Wikipedia
台南市 - 國定古蹟(開元寺‧2)…2012/09/19 @ 您好。阿彌陀佛!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台南市 - 國定古蹟(開元寺‧2)…2012/09/19 @ 您好。阿彌陀佛!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台灣寺廟門神賞析。開元禪寺門神 @ 綠茶香の異想世界 :: 痞客邦 ::
。台灣寺廟門神賞析。開元禪寺門神 @ 綠茶香の異想世界 :: 痞客邦 ::
天王殿內左右兩側塑有天王坐像各一尊,應為 "哼哈二將",造型怒目挺腰,狀極威猛 https://is.gd/CD0zBT
天王殿內左右兩側塑有天王坐像各一尊,應為 "哼哈二將",造型怒目挺腰,狀極威猛 https://is.gd/CD0zBT
佛塔/風水/泉州·開元寺佛塔「桑開白蓮美名傳,流芳千古豈徒然。」/合體字/香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臺南開元寺原名「北園別館」(即海會寺)
只合登臨不合悲一海會寺 - 思無涯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MJLVDP
臺南開元寺原名「北園別館」,明鄭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據連橫《臺南古蹟志》所載,鎮北門外北園別墅為延平王鄭經所建,用以奉養其母董太妃而建,董氏去世後園廢。鄭經長子、監國鄭克𡒉在此地遭大臣馮錫範與鄭哲順絞死,史稱東寧之變。入清後,分巡臺廈兵備道周昌結亭築舍。康熙二十九年(1690),總兵王化行改建,因地處柴頭港溪入海之處,故命名為「海會寺」,且因寺多石榴又是禪宗流派臨濟宗在臺灣的本山,亦稱「榴禪寺」。乾嘉年間改名開元寺,為臺灣首座官建佛寺,名列臺灣二級古蹟。
開元寺為三殿式建築,院落分明,古榕參天。主祀大肚彌勒佛、釋迦牟尼佛,有四大金剛、十八羅漢與延平郡王牌位。正殿大雄寶殿,華嚴三聖-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三尊神像自始存在。正門彩繪門神-韋馱、伽藍二神英氣煥發,各殿重要彩繪,多出自古都名繪大師蔡草如之手。簷間樑柱壁雕木作,工藝精巧,題材豐富。寺中重一千六百斤臺灣最古銅鐘,字跡清晰,銘記「康熙三十四年」(1965年)及法師出關偈︰「獨坐釘關給善緣,募鐘立願利人天;一聲擊出無邊界,同種功德億萬年」,又鐫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和捐造者名單。另有鄭經井、七絃竹及「詩魂」碑等景物。
兩側邊門和側窗上有清嘉慶初林朝英三體書法(竹葉體、香篆體、蟲草體),以葉狀筆畫的「竹葉體」最為罕見,十分奇特,創意有之,但無論就畫意或書藝而言,並不覺特別美麗,也許便是未見他人仿作的原因吧。不過,若將其竹葉體字句當作猜謎來玩,倒是有趣。我猜這上下聯是:「寺古僧閒雲作伴,山深世隔月為朋」(附圖),另一對上下聯是:「修心須得存心妙,煉性當知養性高」(附圖)。
觀音殿匾額「彈指優曇」。優曇花三千年一開,喻佛世之難遇如彈指般稍縱即逝。彌勒殿前數幅對聯:「但願眾生念自佛勿忘他佛,當知彌勒無來時亦無去時」、「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寬懷大肚包藏色相,巨眼圓睛降服邪魔」,前廊中柱是「我笑有因真可笑、你忙無甚為誰忙」輕鬆幽默,頗有深意。人世短暫,難得來,容易去,開懷看淡,歡喜常在。
日據時期,開元寺曾經幾乎被寺中僧人寶山售予日人,但他在寺產賣出前猝死,方得以保存。第六任住持玄精上人發願重修寺廟,漸復舊觀,參訪者亦衆。
讀海會寺諸詩或拜訪臺南開元寺,不禁想起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數句「念往昔繁華競逐 ,衰草凝綠。」但這畢竟與一般懷古詩詞不同,因為若是身臨史蹟所在、古戰場舊地,多半老殘破敗,「狐兔紛紜,半折殘碑,空餘故址,總是黃塵」,一片淒涼蕭瑟。然而此地另有所用,並未荒廢無人理。只是由館舍樓臺、歌舞歡景轉變成梵唄木魚交響、香火燭煙繚繞的寺廟靈修之地,頂多便是感受世事無常,「燕子樓空,佳人何在?古今如夢,何曾夢覺」的惆悵而已;喧嘩熱鬧化為平淡寧靜,人生境界不同,不必也不應有蒼涼無助、頹靡消沉之感啊!況且今日身臨古刹者,多半遊客或信徒,著名觀光景點遊人比信徒更多,心態必然不同,休閒調劑、探奇尋幽、遊玩覓趣、東看西瞧湊熱鬧皆有,徒然感傷者大概不多吧!
我並非任何宗教的信徒,尊重各種宗教建立的良善美意,也認同聖哲睿智者以神道設教的初心。但是基於人智有限的現實,我無力也認為不必追究鬼神之事,如儒家的敬天法祖,卻是對鬼神存而不論。未知生,焉知死,踐行做人處事的法則,對良心負責,盡其在我,不妄求其他。隨時保持好奇求知的心,進得寺廟教堂,感受莊嚴肅穆,觀賞建築、雕塑(石雕、木雕、金屬鐫刻…)、楹聯匾額,注意人文藝術作品傳達的豐富訊息,予人心靈的震撼,瞭解民族文化精神的根基所在,這些都是有趣的探索。天地之大,無不可觀,無不可容,若是畫地自限,禁忌太多,譬如信基督教的不進寺廟,信中國民間神佛的不入西方教堂,豈不是錯過許多人生樂趣了嗎?
只合登臨不合悲一海會寺 - 思無涯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MJLVDP
"彈指優曇":優曇指的"優曇花"。法華文句四上曰:「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彈指之間,三千年即過,光陰何其迅速?提醒著我們時間飛逝、世世無常,人生又有什麼好計較的。
前廊中柱是「我笑有因真可笑、你忙無甚為誰忙」
邊門兩側為「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門上則為「寬懷大肚包藏色相、巨眼圓睛降服邪魔」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H&D幸福小屋: 台南開元寺(五)-前殿~彌勒殿1 (97.6.29) https://bit.ly/3VFgPS0
寬懷大肚,包藏色相;巨眼圓睛,降伏邪魔。
H&D幸福小屋: 台南開元寺(五)-前殿~彌勒殿1 (97.6.29)
詩魂碑
詩魂碑立於七弦竹旁,為日治時期的昭和五年(1930年),因當時推行皇民化運動,在寺中活動的詩社如南社為避免遭到文字獄而將長年以來的詩稿埋於地下,立此碑以誌之
鄭經井
鄭經,乳名錦,字式天,號賢之、元之, 鄭成功之長子。
明永曆16年(1662)鄭成功病逝臺灣,繼承問題發生異議,廈門奉戴鄭經,臺灣則擁立鄭成功之弟鄭襲。鄭經率軍東征臺灣,結束內部的動亂,稱延平王世子,依然奉明朝為正統。然而,在平定臺灣後,他又匆忙率領部眾回廈門,防止清軍趁機侵襲廈門。但是滿清和荷蘭仍聯合出擊金門和廈門,鄭經敗退,金、廈淪陷,鄭經喪失了十多年的基地。這造成臺灣愈形孤立,鄭氏從此不僅完全退出大陸,而且喪失所有接近大陸的島嶼,只剩臺灣本島與澎湖。
鄭經來臺之後,則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兩縣改為州,並各置知州。在陳永華的建議下,以承天府為中心,先建起一條十字街,然後劃分府治為四個坊。又十戶為牌,十牌為甲、十甲為保,每級都設首長一人,辦理戶籍之事。這些均為漢人居住地區,即所謂保甲制度。並於澎湖及南、北二路各設安撫司,各置安撫使。知州負責治理漢人事務,南、北路安撫使則負責處理原住民事務。同時也推動文教設施,於是臺灣日漸繁榮。
清康熙12年(1673)因撤藩引發平西王吳三桂等「三藩之亂」,翌年鄭經率軍渡海西征,與靖南王耿精中聯手抗清,初期戰事頗為順利,相繼攻下閩南、粵東等地,後因與耿精忠時有衝突,聯合之勢破局,實力分散,接連吃敗戰,軍心瓦解,明永曆34年(1680)鄭經退守臺灣。
鄭經反清復明的壯志受挫,意氣消沉,加以陳永華、楊英等耆老重臣相繼去世,更增添鬱抑之情。鄭氏無心政事,乃於洲仔尾建造「北園別館」,終日縱情花草、藉酒消愁;次年,病故,得年39歲。
北園別館內鑿有水井一口,人稱「鄭經井」,係鄭經起居飲用之水,故而得名。
臺灣隸屬清朝後,分巡臺廈兵備道周昌在此結亭築舍。直至康熙29年(1690)分巡臺澎兵備道王效宗、臺灣總兵王化行改建為佛寺,主祀釋迦牟尼佛,佛像莊嚴,殿宇宏偉,是臺灣古剎之最。其後歷經修建,至乾隆42年(1777),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又重新修建,並留下「重修海會寺碑記」與圖碑。圖碑中寺前有一對旗桿,表現昔日樹立旗桿的方式;寺的後方有一口井,刻畫飲水的重要性;頭門後鐘樓、鼓樓,以及後殿後面的軒亭,皆為今日開元寺建築所無,更見鐫刻詳實,雕工精美,允為珍貴的金石及建築史料。
「北園別館」從休憩園林蛻變佛門清修淨地「開元寺」,鄭經井位在大士殿左後方的空地。民國56年(1967)改建大士殿,旁築功德堂,鄭經井遂被圍築屋內。開元寺遺存鄭經井與七弦竹,寺方也供奉延平郡王神位與鄭成功夫人董氏塑像,得以見證本寺與鄭氏時期的歷史淵源。鄭經井|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gdsSQq
鄭經井舊照
鄭經井
創建年代:鄭氏時期
歷史沿革:明永曆三十四年(西元1680年)鄭經反清復明受挫,退守臺灣,又以老臣陳永華、楊英等相繼去世,增其鬱抑之情。此後經已無心政事,乃於洲仔尾建「北園別館」終日寄寓室內,次年病故,年三十九歲。「北園別館」內鑿有一井,人稱「鄭經井」,係鄭經起居飲用之水,故而得名。當年鑿井時,挖掘一個超大的海螺化石(硨磲),被奉為鎮寺之寶。「北園別館」今已蛻變為佛門清修聖地「開元寺」,鄭經井位於大士殿之後方左側空地(留有日治時期照片可證)。民國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改建大士殿,左旁側增築「功德堂」,因而鄭經井遂被圍築屋內。
環境描述:「開元寺」是古蹟,然而「功德堂」左室內,因非古蹟主體,所以「鄭經井」未受古蹟保護,因寺方維護得宜,目前保存良好。
保存狀況:良好
文資身份:在國定古蹟開元寺內。
文化資產價值:鄭氏時期史蹟。
G3.鄭經井-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推廣補助|痞客邦 https://bit.ly/3VybNYW
鄭經井為鄭經為了母親而鑿建的井,位於臺南開元禪寺。臺南開元禪寺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柴頭港溪入海之處。其前身建於康熙29(1690)年,為鄭經為奉養其母董太妃而建的北園別館,同時也是「東寧事變」中鄭克臧遭絞死的歷史場景。北園別館到了清代成為由官方所主導修建的官寺,由於地理位置位於柴頭港溪入海之處,所以最初命名為「海會寺」,然由於是第一座官寺之故,因而也借用唐玄宗的「開元之治」的典故,而稱為「開元寺」。到了日治期間,開元寺也曾改為日本「曹洞宗」與「臨濟宗」的末派。
]鄭經井; 鄭經が母のために鑿成した井戸で, 水質は實に清良である, 今は改修不可能のため, ただ古蹟として保存されてゐる, 井戸の中を見下すと, 走馬燈のやうに歷史が泛んでくる; 鄭經井
鄭經井 : 為鄭經為了母親而鑿建的井, 水質其實相當清良, 但由於現今已難以修建, 因而僅僅作為古蹟而保存著 。 若從上往下看井裡頭, 便能看到如走馬燈一般的歷史從水中浮現出來 。
日治時期繪葉書 · 鄭經井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https://bit.ly/3D7eNW2
清康熙34年(1695)
銅鑄大鐘為海會寺(開元寺舊名)鎮寺寶器,開山 宗長志中和尚坐關募緣,以弟子福宗禪師,於康 熙34年乙亥歲募資鑄成,置面三尺六寸,體重 一千六百觔(斤),銘文字,鐫出關偈詩:「獨坐 釘關結善緣,募鐘立願利人天,一聲擊出無邊 界,同種功德億萬年」,300餘年來置於大殿持 續使用。
康熙時由首任住持志中禪師閉關三年募款,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鑄成的銅鐘。古井和許多古物都在裏面,最前面的胸像是「羽鳥又男」古鐘:大雄寶殿內之銅鐘為全台最早鑄成之銅鐘,至今已三百多年。由第一任住持志中禪師勸募所得而鑄成,完成在康熙三十四年(西元1695年)。鐘高170公分,直徑 105.7 公分,重1600斤。鐘上有志中禪師出關偈──「獨坐釘關給善緣,募鐘立願利人天;一聲擊出無邊界,同種功德億萬年」,並鐫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和捐造者名單,幾乎當時在台的文武高官皆名列其上。鐘齡雖逾三百年,鐘面上的文字卻依然清晰可見。 古鐘 (大雄寶殿內 )-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3343883) https://bit.ly/3DeZWZK
古剎、古井和古鐘和羽鳥又男 - 丁仔登山部落 - udn部落格
古剎、古井和古鐘和羽鳥又男 - 丁仔登山部落 - udn部落格
開元寺純粹是佛教寺院,規模相當寬大,為四殿兩廂房形式,建築物計有:山門、第一進"三川殿"、第二進"彌勒殿"、第三進"大雄寶殿"、第四進"大士殿"(近代建築),是依次排列而成的。寺內供奉有釋迦佛舍利珠、鄭經所鑿的井一口,稱為"鄭經井"及鑿井時所掘出的海螺化石。寺中庭院還種有一叢移自臥龍崗(即孔明居住的地方)的七弦竹,相傳為鄭成功夫人董氏親手所植的。其次,寺院後面又藏有骨塔,但因台灣多地震,古時建的塔多已塌陷了台灣開元寺 https://bit.ly/3Zw57vI
開元寺|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