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到台灣建"聖薩爾瓦多城",深埋地底300年,"諸聖教堂"地基遺址重見天日。曾是台最早接觸西方文化平台、最繁華城市,拋開"三流城市",藉由"歷史文化"軸心,點線面重現"大基隆"! 解密,台灣之名由來,源自平埔族西拉雅人發音"大員",原意"外來者"。台灣史多元面向,400年間,這塊土地有很多"外國勢力"(1) Facebook https://bit.ly/3DA25LN
臺灣古圖
1570年代明萬曆年初荷蘭人所繪之臺灣地圖
荷蘭人將臺灣畫成二個島嶼.
台灣第一張古地圖 1625年,荷蘭占有大員的次年,在台行政長官即派遣高級舵手雅各‧諾得洛斯(Jacob Noordelcos),率領兩支探測隊,環航全島一周,繪製台灣地圖(名為「北港圖」)可說是台灣第一張具備全島輪廓的地圖。 資料來源:蕭瓊瑞著,《渡台讚歌(荷西‧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2005,頁12~13.
-----------------------
CE 1625年:(明熹宗天啟5年)
元月(天啟4年農曆12月),在臺灣本島大員沿岸沙洲,以15疋棉布(康甘布/勘幹布cangan)的代價,與新港社易地(新港人認係租借)赤崁一塊土地搭蓋宿舍、醫院、商館和倉庫,並興建城堡,從事轉口貿易與農業殖民,同時開啟了臺灣的信史時代
宋克被任命為首任臺灣長官(Governor/Gouverneur),並決定於赤崁(Sakam)設立新街市,也稱普羅民遮/普羅文西亞/普魯岷希亞Provintia城(赤崁省/英語Province「省」),安排華人與日本人到那邊定居(CE 1653年設省)
2月4日,穆色(Pieter Muysert)艦長航抵甲米地海岸,再度封鎖馬尼拉,其主要目標在劫掠中國戎客船
3月5日至25日,荷蘭人派遣新港Sinckan號(後在北岬de Noortcaep,似在野柳角或富貴角附近,遭遇暴風船破遇難)、北港Packan號兩蓬船junco/戎克船(船長雅各•伊斯布朗特生•諾得洛斯Jacob Ijsbrandtsz. Noordeloos率領,25日返回大員),進行臺灣環島測繪與偵察,完成荷蘭人第一張日本紙,無彩色之實地測繪的臺灣島圖《北港圖》(《又名北港》)。其中包括鵝鑾鼻附近註記之Suijte Caep(南岬)、Matteijsen eijlant(馬泰森島,今小琉球嶼)、「堯港」、「臺江」、鯤身島、北線尾島、Tayowan/Taijowan(大員,今台南市安平)、Wanckan(魍港,今台南市北門嶼一帶)、Vissers Caep(漁夫角,今高雄市茄萣)、Tansuij(淡水,即下淡水,今高屏溪一帶)等地,卻無雞籠、淡水地名註記,而似由於在西班牙據北部臺灣以前,故盧伯以為CE 1624、25年間繪製,並編入地圖目錄第304號
4、5月間,鄭一官(I-quan)離開荷蘭人自立門戶,後將部將分為18先鋒稱「18芝」,從此亦改名芝龍,開始亦商亦盜之海上生涯。其間曾受泉州(Chinchew)巡海道蔡繼善招撫未成,至CE 1628年(崇禎元年)底始被招安,計鄭芝龍以臺灣魍港為基地,先後縱橫臺海凡2年6個月
依據《巴達維亞城日誌》4月6日對大員附近村社壯年男子之統計:麻豆有2,000人、蕭壟1,000人、目加溜灣1,000人、新港400人
7月1日,臺灣評議會決議:日人從臺灣輸出貨品應繳出口什一稅(荷蘭人鞏固其宗主權之另一步),此乃近現代臺灣稅政的開端。但日本貿易商則反駁他們擁有幕府將軍之朱印狀(乃得以前往臺灣進行匯合貿易),並且來臺灣與中國商船貿易亦先於荷蘭人,而荷蘭商館於平戶亦無需繳稅為由,拒絕支付此項稅款,於是宋克便沒收日本人末次平藏所購生絲
7月3日,李旦啟程離開臺灣回平戶,8月12日,逝世於平戶。10月,顏思齊感染風寒致死(日人岩生成一博士認為李旦之經歷,與後代所說之顏思齊者極似,故對於顏思齊之存在深為懷疑)
9月14日,宋克於進入大員水道時,座船遭海浪掀翻而不慎落水溺斃。19日,德•韋特暫任司令官和駐大員長官。CE 1627年6月28日,退職。此後率船經中國海岸返回巴城
12月,宋克本人於離職返回荷蘭途中,溺死於南非好望角?
新西班牙(今墨西哥)國王代理人(總督)(Vurrey de Nueva España)任命斯瓦爾(施爾瓦/舍望誹/Fernando de Silva)為菲律賓臨時總督(CE 1624〜1626年)
荷蘭人向李旦強徵貨物出口什一稅
近代台灣劄記 1 @ shihhung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https://bit.ly/3syRKtc
從「模糊之境」到「山水臺灣」,地圖裡的臺灣史是什麼樣子? | 故事 StoryStudio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澎湖遷到大員;隔年 3 月,高級舵手 Jacob Noordeloos 就率領新港號(Sinckan)、北港號(Packan)兩艘中式帆船環島勘察,最後畫出一幅約 4 開海報大小、單獨以臺灣全島為主題的地圖。
該圖裡,臺灣的海岸線輪廓畫得很完整,註記有 taijowan(大員,今臺南安平)、wanckan(魍港,今臺南北門嶼一帶)、visserscaep(漁夫角,今高雄茄萣)、tansuij(淡水,即下淡水,今高屏溪一帶)等小地名,以及 Mattijseneijlant(馬泰森島,今小琉球)、Maurijsij(模里西,今綠島)等周邊小島。雖然這個臺灣看起來頭大腳細,跟我們今日熟悉的形狀有些落差,但對當時的人而言,這是少數——甚至可能是第一幅——表現出臺灣完整輪廓與細部形勢的地圖。
這幅以臺灣全島為主題的地圖沒有標題,只在陸地一隅題有 PACKAN,也就是臺灣的古名「北港」,因此一般慣稱〈北港圖〉。(海牙國家檔案館藏,檔號4.VEL0304)
這段從模糊之境變得更加清晰的過程,既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入主臺灣的初步探查成果,也是十七世紀初期更多海外人群陸續進入臺灣活動的開端。此後,臺灣在地圖與文獻中的記載,也越來越詳細。
南島民族大約從6千年前開始從海路抵達台灣島,到荷據才開始以"一鯤鯓"島的原住民部落名(音譯 Tai-ouan)及漢譯「大員」之名涵蓋全島。島名上同樣"以偏概全"的另一例子:1625年 Jacob Ijsbrandtsz Noordeloos 的 “Packan Alsoo" 《北港圖》,是首個把台灣當作單一島的 VOC 實測圖,把整個島稱為北港,西岸標示出魍港/大員/蟯港…。
至於漢人從何時開始來台,根據漢文史料有諸多附會;一般認為以漁民、海盜流動性入住為主,還可能有內地饑荒或改朝換代時來避亂的難民—譬如:1644年滿清入關、其後鄭成功起義時期。
16世紀明朝仍處於海禁,到1567年福建巡撫涂澤民請明穆宗開海禁,「易私販為公販,唯不得往倭國。」私人貿易開始合法化,漳州月港(海澄)成為正口。翁佳音對繼倭寇之後興起的「福佬」海商(海寇商人)有精闢的論述。嘉義民雄“打貓社”的由來 – Dovoha https://bit.ly/3oSQ6j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