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 Mar 17 Wed 2021 08:56
艋舺「遊廓」蕃薯市街 艋舺蕃薯市為臺北市的最早聚落,位於今貴陽街青山宮與環河北路間,包含華西街前段。200年前原本緊挨著淡水河,為近鄰艋舺河港的市集-早期蕃薯市的夜市是何等熱鬧,芳明館戲院的歌仔戲天天連臺滿座,小巷裡的青樓妓院紅燈高掛、尋芳客川流不息,到蕃薯市去「秤蕃薯」成為尋芳客的行話/蕃薯市在日本時代,曾經因為名稱不雅,一度改為「歡慈市」
- Mar 16 Tue 2021 22:25
善書/李圭(1842-1903年)《思痛記》太平軍+太平天國/李圭發展慈善事業-中國郵政明信片之父-寫出《環遊地球新錄》 一書/《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對明信片概念的認識-“郵政局有印就厚紙片,其信資圖記也印於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無關緊要之信,可就片面寫姓名住址,片寫信,不用封套,價更便宜。各國信館皆有此片,謂之明信片。”漢語的“明信片”一詞,即首見於此
李圭(1842-1903年),字小池,江蘇江寧(今南京)人,23歲受聘任寧波海關副稅務司霍搏遜的文牘(現時的秘書),系中國近代郵政倡導者之一。 1876年,赫德委派他前往美國費城參加美國建國100週年博覽會,李圭回國後將其在美期間的考察、見聞寫出《環遊地球新錄》 一書,書中對美國郵政作了詳盡的記述,並建議開辦中國郵政。他的見解得到了李鴻章的讚許。 1885年,在葛顯禮主持下,李圭將英文的《香港郵政指南》譯成漢語,同時又擬寫了《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以下簡稱《條規》)。 《條規》對十幾種郵件的規格、特徵、資費等做了詳細的規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該書對明信片概念的認識。
事件經過
- Mar 16 Tue 2021 21:40
善書/「丁戊奇荒」中國近代最大旱災餓死千萬人/奇荒鐵淚圖+江南鐵淚圖/河南奇荒鐵淚圖/余治的追隨者出版了《奇荒鐵淚圖》。這本繡像小冊子顯然是以《江南鐵淚圖》為範本的,不論是風格還是修辭手法,都與其頗為相似
余治的追隨者出版了《奇荒鐵淚圖》。這本繡像小冊子顯然是以《江南鐵淚圖》為範本的,不論是風格還是修辭手法,都與其頗為相似
- Mar 16 Tue 2021 14:43
昭忠祠+忠義祠/忠烈祠,是這一類祠廟的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