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捨
四梵住(梵語:चत्वारि ब्रह्मविहाराः,catvāri brahmavihārāḥ,巴利語:cattāri brahmavihārā),又譯四梵行,佛教名詞,即是修行與實踐慈、悲、喜、捨四種心境[1]。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後為佛教所沿用。佛教究竟修行者需將這四種心境擴展至無邊無際,因此又稱為四無量心、四無量觀。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 Jun 13 Sun 2021 16:34
慈悲喜捨-四梵行修行與實踐慈、悲、喜、捨四種心境/慈,意謂對一切眾生保持親切,猶如自己親人。 悲,又稱拔苦,希望能幫助眾生解脫痛苦。 喜,又稱禪悅,是一種平靜而且快樂的心態。 捨,則是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斷我見、我所、我執。
- Jun 12 Sat 2021 23:03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在臨終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內在、外在的各種逼迫,而導致產生「情緒」來反應:憤怒、不捨等等,這是影響轉世的第二股力量:本能,讓我們會「再次投生」,但是投生是為什麼呢?下輩子要投生為人、天、鬼?佛法不認為這是受「閻羅王」等等外力的審判,而是受臨終前的情緒所影響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 Jun 12 Sat 2021 22:47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故知,慈悲心為修行的根本,欲成就無上菩提者,應先發大慈悲心。/以義為朋-歐陽修十句經典: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如何體達「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文/見據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