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 Mar 10 Thu 2022 18:44
陶鬲-古代陶製炊器做飯燒湯的一種炊具-聯襠鬲-袋足鬲-分襠鬲-體態端莊,不偏不倚-三條奶狀空足穩穩立定。它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消失於春秋戰國-腿長襠深的陶鬲年代都早,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於填柴引火。後來,隨著灶台的廣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漸淡化,成為鍋釜。更有甚者,因其外形酷似「鼎」,將其敬之廟堂,至尊至上
姜太公呼風喚雨法術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以約四萬聯軍舉兵伐商,紂王召集十七萬軍隊迎戰,雙方決戰於牧野湖一帶,史稱“牧野大戰”。由於兵力懸殊,周軍陷入苦戰。
- Mar 10 Thu 2022 14:56
新幹縣大洋洲商代大墓 新淦大墓 大洋洲程家遺址又稱大洋洲商代大墓、新干大墓等屬於吳城文化,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鎮程家村是長江下游以南最重要的青銅器遺址,年代屬商代晚期,1989年出土時「顛覆了人們對於江南『荒蠻腹地』的看法/虎紋是這批青銅器裝飾的一大特色,鼎耳上多飾一臥虎,獸面紋作虎頭形,曲內戈彎曲的內部也多作虎頭形,伏鳥雙尾虎形神器,更是讓人覺得虎是當地人們所信仰的神物
新幹縣大洋洲商代大墓
新淦大墓
曶鼎,西周時期周恭王時代青銅器物。制鼎人名舀,故又為舀鼎。久已遺失,僅存銘文拓本,下緣殘泐,大篆。該銘文茂密樸實,厚重凝練,有古拙雄偉之氣,是西周中葉銅器銘文中最為精美的一章。曶鼎於清乾隆年間在陝西周原出土,據《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四,原為清朝人畢沅得之於西安,鼎高2尺,圍4尺,深9寸,腹飾獸面紋,款足作牛首形。據推測這件鼎應當是在周原地區出土的。後來,這件鼎毀於兵火,僅有銘文拓本流連於世。該鼎銘文共24行,現存380個字。其內容分為三個部分。此銘為研究西周中期以後的社會經濟狀況、土地制度及階級關係提供了重要資料,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西周《曶鼎銘》舊拓本欣賞,銘文厚重凝練,有古拙雄偉之氣 - 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