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呼風喚雨法術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以約四萬聯軍舉兵伐商,紂王召集十七萬軍隊迎戰,雙方決戰於牧野湖一帶,史稱“牧野大戰”。由於兵力懸殊,周軍陷入苦戰。
危急關頭,姜太公自損陽壽祈風求雨,只見大戰當天烏雲壓頂,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商軍被突然其來的變故衝得人仰馬翻,旗折營倒,瞬間潰不成軍。牧野之戰導致商軍慘敗,紂王登鹿台自焚而死,從此商亡周立。
姜太公呼風喚雨法術館依據此故事建造,重現當年姜太公祈風求雨的震撼情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炎黃時期,黃材是蚩尤九黎和蚩尤部落的發祥地;堯舜禹和夏、商、周時期,黃材是三苗方國的都邑;戰國時(楚國)到秦代,黃材是洞庭郡治所在地,西漢時是青陽縣治所在地。
對他的觀點,我是認同的。
在黃材及其周圍,有許多蚩尤、三苗、青羊(青陽)等的傳說,存有豐富的蚩尤遺址,亘古的蚩尤崇拜,罕見的蚩尤民俗,激昂的蚩尤精神。
在以炭河裡古城遺址為中心的200公里範圍內,均勻地分布梅山蘇氏故居地、蚩尤屋場、三苗首領善卷隱居地、辛女崖盤瓠洞。對照史籍,這些地名所指認的原住民對象,蚩尤最早,其次是高辛氏時期的辛女與盤瓠,然後是善卷,再次是大禾女國,最後是梅山蘇氏等等,尤其是炭河裡古城和安化的蚩尤屋場相距甚近,是相連相通的。因此,炭河裡和梅山土著的先祖,皆是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部族,也就是說,炭河裡原居民和梅山土著就是蚩尤的直系後裔。關於先祖蚩尤的記憶,至今仍然保存在梅山教的傳承主幹。


478px-四羊方尊2022-03-10_1539220 - 2022-03-10T154034.1190 - 2022-03-10T154030.5840 - 2022-03-10T154027.6740 - 2022-03-10T154026.006478px-四羊方尊 (1)

炭河里遺址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寧鄉市黃材鎮,是南方著名的青銅器出土地。[1]年代約為商朝到西周時期。寧鄉位於長江以南,卻有大量珍貴的青銅器出土。這是中國歷史界的一個還沒有解開的謎。
沿革
1959年出土「大禾人面方鼎」,專家認為出土地曾是殷商王朝後期的一個方國,即「大禾方國」。
2006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2009年,寧鄉灰黃公路非法開工。炭河里遺址遭到毀滅性破壞,在後來搶救性的發掘中又發掘已發現宋、唐、西周遺址各1處,出土西周釜形鼎1尊。
2017年,中國首個周文化主題公園「宋城炭河古城」開園。
青銅器
參見:中國青銅器
著名的青銅器四羊方尊即在此出土。其他重要的青銅器還有人面紋方鼎、大銅鐃等。其中四羊方尊是中國最大的方形尊,最大的銅鐃和最大的銅瓿均在此地發現。
西周宮殿遺址
炭河里遺址還包括西周宮殿遺址。2005年至今一直在發掘中。
爭議
商代文化的中心在河南一帶,一般認為商朝文化是不過長江的。史學家對在長沙寧鄉出土眾多的青銅器,主要提出三種解釋,即商朝人從中原帶來說,商朝人在本地鑄造說和商朝時期其他民族在本地鑄造說
炭河里遺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WoSNY


大禾方鼎,又名人面紋方鼎,是商周時期的鑄品,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出土過程
1959年秋在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黃村出土。當時挖掘出它的當地農民黃某準備將其作為廢銅賣錢,由於器形巨大不利於搬運,就將其砸成幾塊,背到廢品收購站。黃某挖出有人臉方鼎的事情被湖南省博物館的一位老專家得知後,他來到黃家走訪,但當時人面紋方鼎已經同收購站的其他廢銅一起運走,準備送冶煉廠回爐。老專家和黃某火速趕往長沙,在毛家橋中心倉庫門口截下了即將運往冶煉廠的卡車,在廢銅鐵堆中終於找到了鼎的碎塊,但鼎的腿及底部沒有找到,工作人員順著廢銅的轉運路線,在株洲廢銅倉庫找到了腿及底部殘片,兩年後腿部也被找到。後來由湖南省博物館修復。
器形
原器通高38.5厘米,重12.85公斤,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鼎呈長方形,口沿外翻,立有兩耳,鼎腹外四面有四個人面紋,邊角有象徵性的角、爪紋裝飾。經過化學分析,它的合金成分為:銅占76.06%,錫占12.66%,鉛占11.94%,是理想的青銅合金比例[1]。
鼎的人面紋造型生動嚴肅,十分罕見,以人面作為主體裝飾的方鼎僅此一件[2]。關於人面紋的含義可能與「黃帝四面」的傳說有關,也有說法認為鼎內的大小正好可以放置人頭,可能是獵頭和祭祀首級的用品,
銘文
方鼎銘文「大禾」
在鼎腹內口沿下,有「大禾」兩個字,印兩字左右排列,也有說「禾大」。大禾可能是物主的標記,即是做器者的名字。「禾」字如穀子抽穗時的植株形象,結合器壁的人面形象,有人認為是對祭祀、祈禱穀物豐收的一種紀念[3]。大禾方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PO14X

2022-03-10_154528485px-Bronze_square_ding_(cauldron)_with_human_faces
----------------------
炭河古城
炭河古城:因炭河裏遺址而來,位於湖南省寧鄉市,為中國首個周文化主題公園。周朝是華夏文明的源頭及鼎盛時期,創造過輝煌燦爛的文化奇觀,所在地寧鄉被稱為“南中國青銅器之鄉”,曾出土過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國之重器,還是中國禮樂文化的中心,其周文化基因世代傳承,影響至今。
景區既有簡樸莊嚴的宮殿廟宇,又有喧譁熱鬧的市井老街,處處編鐘古樂、詩禮周風,彷彿三千年前的時光再次復活,無不傳遞着來自遙遠年代的文明氣息。
西周王宮、古城牆、兵事殿、六藝之教、後宮等周文化風情神奇再現,活着的西周市井圖、姜太公呼風喚雨法術館、妲己幽魂鬼屋、太子陰魂聽音室等高科技體驗項目驚喜連連,大型歌舞《炭河千古情》是寧鄉文化的靈魂、《妲己魅惑》、《褒姒沐浴》、《綵樓拋繡球》等演藝秀好戲連台,以偉大的想象力和宏大敍事的方式,再現寧鄉青銅時代鮮活的生產與生活空間、帝王與平民場景。
炭河古城,尋一段浪漫邂逅,赴一次三千年的約定
炭河千古情
宋城演藝傾力打造的大型歌舞《炭河千古情》,穿越三千年,以西周王朝燦爛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國之重器“四羊方尊”的傳奇故事為主線,再現了三千年前的那一場愛恨情仇。演出分為《在河之洲》、《炭河絕戀》、《妲己豔舞》、《牧野之戰》、《愛在寧鄉》等幕。演出運用先進的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和舞台機械,在水、陸、空三維立體空間,唱響了一曲感天動地的炭河千古傳奇。
西周王宮區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自古華夏的定義,始於西周。作為中華禮樂制度的奠基者,西周是一個衣必精美、物必豐盛、人必禮學、國必利益、君臣必稱吾國吾民的強盛王朝,它起於周武王盛於周穆王衰於周幽王,大約歷經275年,另東周500多年,整個周朝共傳30代37王,是孔子一輩子尊崇的理想國度。
西周沒有真正的“皇帝”,其君主叫“周王”,自稱“周天子”。周天子通過分封制彰顯天下共主的地位。此王宮是周天子日常起居、辦公、祭祀的場所,依據《考工記》記載形制營造,主體建築包括主宮殿、祖廟、社稷壇、貴族府邸、兵事殿、青羊池等,還原一座三千年前簡樸莊嚴的宮殿。
編鐘樂舞
周公以禮制規矩天下,以樂舞教化世人。
兵事殿
歷史上的西周曾經有過很多著名戰役,牧野之戰、周公東征、烽火戲諸侯等,兵事殿展示了當時各式各樣的兵器武備。觀眾不僅能在這裏瞭解到西周時期的戰法與戰器,並可在虛擬漫遊技術下體驗硝煙瀰漫的戰爭場景,馳騁商周,指點江山。
妲己魅惑
“嬌若九重天仙子,實為殷商亡國狐。”作為中國四大妖姬之首的妲己,出自於以九尾狐為圖騰的有蘇氏部落。因紂王征伐,有蘇氏獻出了絕世美女妲己。從此,紂王被迷得五迷三道,對妲己“言聽計從”,走向了覆亡之路。
妲己的容顏,傾國傾城;妲己的狐媚,與生俱來;妲己的魅惑,哪怕穿越千年,依然顛倒眾生……
綵樓拋繡球
綵樓拋繡球是宋城炭河古城經典的民俗活動之一。話説周王室的小公主,年芳二八,如花似玉,正秉承皇意,準備拋繡球招駙馬。全城公子哥兒躍躍欲試,盼摘得美人芳心,與公主拜堂成親。
表演以一種輕鬆幽默、詼諧互動的形式,再現古代婚禮的魅力。
褒姒沐浴
中國四大妖姬,指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晉之驪姬。她們美若天仙,卻是紅顏禍水。其中尤以褒姒最讓人憐之。
周朝征伐褒國,褒人獻出美女姒乞降。周幽王驚為天人,寵愛有加,並廢黜申後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后。但褒姒不喜笑,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策劃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歷史鬧劇。後來廢太子聯合犬戎進攻鎬京,諸侯見烽火不救,西周滅亡,褒姒不知所終。
傳説周幽王最愛看褒姒沐浴,美人出水,芙蓉映波,有如洛神下凡,從此君王不早朝,夜夜笙歌豔舞。
科技炭河
1、西周風情電影館
通過高科技手段把西周風情重新復活,在近200平方的幕布上動態畫卷徐徐展開,近千名形態各異的人物,通過動態環境的組合,將繁忙的街貿、喧鬧的市井、祥和的宅院以及晝夜的交替表現得惟妙惟肖,展現了當年西周的都市情景。
2、姜太公呼風喚雨法術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以約四萬聯軍舉兵伐商,紂王召集十七萬軍隊迎戰,雙方決戰於牧野湖一帶,史稱“牧野大戰”。由於兵力懸殊,周軍陷入苦戰。
危急關頭,姜太公自損陽壽祈風求雨,只見大戰當天烏雲壓頂,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商軍被突然其來的變故衝得人仰馬翻,旗折營倒,瞬間潰不成軍。牧野之戰導致商軍慘敗,紂王登鹿台自焚而死,從此商亡周立。
姜太公呼風喚雨法術館依據此故事建造,重現當年姜太公祈風求雨的震撼情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3、太子陰魂聽音室
周文王長子伯邑考,生性敦厚仁愛,是出了名的孝子。因周文王觸怒紂王而被監禁,為營救父親,他甘願做紂王馬伕。妲己見伯邑考長相俊美、琴藝絕倫,欲加親近,卻遭羞辱。妲己氣憤之下誣告伯邑考,並出主意將他做成肉羹。紂王同意,還把肉羹賜予周文王享用,周文王為迷惑商紂王,佯稱“美味”。
據説含冤而死的伯邑考陰魂不散,紂王與妲己終日被冤魂哭聲折磨得心神不寧,究竟當時發生了什麼?靜待分曉。
4、妲己幽靈鬼屋
傳説妲己是九尾妖狐附身,前來迷惑商紂王。紂王被妲己迷得失去心智,言聽計從顛倒黑白,從而引起人神共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應天伐紂,紂王兵敗後自焚而死,商朝滅亡,作惡多端的妲己則在寢宮內上吊自盡。她死後心有不甘,鬼魂四處遊蕩。
打開鬼屋沉沉的木門,透着遠古幽深的氣息,陣陣襲來。妲己的鬼魂正在老宅內縈繞。一間間走進去的時候,驚悚已經瀰漫全身……
5、後宮體驗館
後宮泛指帝王妻妾的生活場所,通常充斥着權術與詭秘。走進西周後宮,許多匪夷所思的怪象接連發生。能看到美女沐浴的偷窺牆、會自動奏樂的琴房、倒不下來的書架、稀奇古怪的魔幻鏡等,讓人大開眼界的同時,體驗光怪陸離的後宮生活
文化炭河
西周皇帝長廊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定都洛邑,此段時期稱為東周。整個周朝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另有説法868年,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君王最多的朝代。
長廊主要展示了西周時期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周文王、周武王、姜尚、周公、周穆王等,一覽西周名人,感受風雲際會。
祭祀廣場
祭祀廣場是景區舉辦重要節慶活動以及各種盛典的主要場所。
“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禮”,祭祀是周禮中最為隆重的典制。據《禮記·祭統》記載:“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 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周代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
華夏民族通過祭祀活動,寄託着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美好祈願,也彰顯着尊祖敬宗、緬懷先輩的道德情懷。
社火廣場
社火廣場是景區舉辦各類型民俗主題活動的主場地。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來源於古人面對土地與火的崇拜,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遊樂炭河
1、酒池戲水遊樂區
昔日紂王為享靡靡之樂曾傾酒為池,與妲己縱情嬉遊其中,歷史謂之“酒池”。今日酒池,是一處為遊客精心打造的戲水遊樂區,內設有水上鞦韆、浮橋、獨木橋、吊環橋、繩橋等多達十數種水上游樂設備,讓遊客盡享潑水、戲水、親水的歡樂時光。
2、肉林餐廳
餐廳取自“酒池肉林”這一歷史典故。“肉林”原指懸肉為林、尋歡作樂,是商紂王極端奢侈的一種生活表現,後形容帝王生活,如《晉書·江統傳》:“……帝王則有瑤台瓊室,玉杯象箸,餚膳之珍,酒池肉林”,現寓意美食薈萃、大快朵頤。這裏網羅了湖南各地的湖湘美食以及長沙名菜,食客彷彿置身於美食的江湖,以食會友,快意人生炭河古城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i1Dx3T
-------------------------
神秘的黃材盆地——寧鄉炭河裡古城
原創 姜峰 美麗新寧鄉
神秘的黃材盆地,隨著2003—2004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黃材鎮栗山村炭河裡的考古發掘,深藏於這塊寧靜土地下的3000多年前的古城遺址,豁然袒露於人們的視野中。
寧鄉炭河裡古城城址被評為「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地上一無所有,地下氣象萬千」,「炭河裡之謎」,一時成為考古學家的驚喜、國際學界的關注。
在近20平方公里的黃材盆地內,炭河裡遺址的城址面積就達到23萬平方米,可見城市規模巨大,民居眾多;城址四面夯築城牆,內外護城河等一應俱全,可見城址經過了精心選址和建設;城內宮殿坐北朝南,排列有序,已知單體宮殿最長的達42米,並且出現了雙排柱礎迴廊,可見宮殿規模宏偉。還在遺址周圍發現了大量的貴族古墓群。
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著名考古學家徐萍芳先生在2004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寧鄉炭河裡古城的發現,找到了久負盛名的湖南商周銅器群所屬的考古學文化, 對於解決湖南青銅器群的來龍去脈這一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學術課題, 對於中國南方青銅文明諸多問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炭河裡,踏於這厚重歷史的故土上,令人浮想聯翩。
幾千年前,炭河裡的先民們,以四羊方尊盛裝美酒,以大銅鐃樂擊長空,鐘鳴鼎食,祈禱上蒼,祭奠先祖,感恩王者。
上蒼之恩惠兮,天維舉而懸日月,地角橫而載山河。聖祖蚩王,爍金為兵,割革為甲,武威懿德,所向披靡。直至涿鹿,不敵炎黃,雖敗猶榮,化血為楓,滋勵後人。先祖姜央,聖德厚恩,重立乾坤,功濟民生,三苗繁衍。女王青陽,珠輝玉麗,嫻淑典雅,興吾三苗,振吾大禾,德盛功茂。感恩自然,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溈山巍巍,溈水殤殤,賜予牛羊,賜予美酒。祈禱王者永固,尊貴吉祥,臣民繁衍,大地豐收。
然而,如此繁華的盛景,《史記》及更早的史料,找不到隻言片語的記載。先秦時期,湖南的歷史狀況在傳世文獻中也僅留下只鱗片爪。
只有「鬼斧神工」的四羊方尊在訴說曾經的尊榮,只有不斷出土的青銅器和盛大宮殿的遺址,在訴說著這裡曾經的繁盛。
「炭河裡之謎」,成為學者的困惑,期待人們以穿透時空的目光,揭開雲遮霧罩的炭河裡的秘密。
2017年3月中旬的一天,在湖南賓館開會,偶然遇見了長沙大學長沙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地方史研究專家、寧鄉溈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喻立新。中午休息時,我們住一個房間。一個是地道的黃材人,一個是致力於「炭河裡解謎」的專家,聊起來自然有共同的話題。
近幾年,喻立新先生發表了《試揭開寧鄉青銅器之謎》等多篇文章。
有專家學者認為寧鄉青銅器是「貢品或外來民族帶入寧鄉的」。而喻立新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結合當地民俗、地名變遷,根據有關考古發掘資料,認為青銅器是黃材本地鑄造的。
炎黃時期,黃材是蚩尤九黎和蚩尤部落的發祥地;堯舜禹和夏、商、周時期,黃材是三苗方國的都邑;戰國時(楚國)到秦代,黃材是洞庭郡治所在地,西漢時是青陽縣治所在地。
對他的觀點,我是認同的。
在黃材及其周圍,有許多蚩尤、三苗、青羊(青陽)等的傳說,存有豐富的蚩尤遺址,亘古的蚩尤崇拜,罕見的蚩尤民俗,激昂的蚩尤精神。
在以炭河裡古城遺址為中心的200公里範圍內,均勻地分布梅山蘇氏故居地、蚩尤屋場、三苗首領善卷隱居地、辛女崖盤瓠洞。對照史籍,這些地名所指認的原住民對象,蚩尤最早,其次是高辛氏時期的辛女與盤瓠,然後是善卷,再次是大禾女國,最後是梅山蘇氏等等,尤其是炭河裡古城和安化的蚩尤屋場相距甚近,是相連相通的。因此,炭河裡和梅山土著的先祖,皆是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部族,也就是說,炭河裡原居民和梅山土著就是蚩尤的直系後裔。關於先祖蚩尤的記憶,至今仍然保存在梅山教的傳承主幹。
揭示炭河裡之謎,尋覓炭河裡文化,必須以黃材古鎮及其周圍的歷史遺存為依據,對照史料,挖掘其文化內涵。
真可謂是:
驕持厚重度春秋,史冊榮華不計謀。
四面城牆凌宇築,一泓河水護宮流。
銅鐃擊樂皇天闊,金鼎分王國土遒。
上下五千烽火路,無邊浩氣看蚩尤。
作者姜峰,本名:姜太軍,寧鄉市黃材鎮人,從小耳濡炭河裡之相關傳說故事。1986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當過高校教師,副教授,《湖南省志·農業志》總纂稿人。現任湖南省農情分析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雜誌社社長。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4e523q2.html


1316395295_vcl22V1316395295_mdcVOo1316395295_pEsqjFSRu81kGEdkQuLpSRu82atCmQ278p (1)SRu82atCmQ278pSRu82aD5ICnacxSRu81kjIZ1I08BSRu81lP7MX45kH0 - 2022-03-10T161857.7611316395295_lqB1w8

3000多年前的炭河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3000多年前的炭河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_新聞中心_新浪網 https://bit.ly/3tDCYms
3000多年前的炭河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1938年4月,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一位名叫姜景舒的農民到山上种红薯,一鋤頭挖出了成為中國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四羊方尊。
3000多年前的炭河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1963年,一次洪水過後,當地村民在黃材河與塅溪河交匯處的河灘上發現了一件青銅提梁卣。
3000多年前的炭河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1959年,一位農民上山開荒種地,一鋤頭挖到了目前發現唯一以人面為主飾的商代青銅方鼎。
3000多年前的炭河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因為保護的需要,當年炭河裡遺址發掘現場已經被填埋,只有白色的保護石碑醒目可見。范亞湘攝
  一個四羊方尊,震驚了世界;一個人面方鼎,揭開了塵封幾千年的古代方國的面紗。300多件商周時期神奇的青銅器似乎在向後人述說著寧鄉炭河裡曾經的輝煌,那麼,在3000多年前炭河裡那張表情生動的“臉”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近日,國家文物局已批復同意《寧鄉炭河裡遺址保護規劃》,該規劃範圍總面積約為477.42萬平方米,規劃實施時間從2011年至2030年,將投資10多億元分為近、中、遠三期實施,從2011年至2015年將啟動炭河裡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及湖南青銅文化博物館建設。
  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再一次試圖揭開“炭河里之謎”。
  寧靜的大地下一直是未解的謎團
  秋天的寧鄉黃材盆地,到處都是青黛的山林和金黃的稻田。
  因為保護的需要,當年炭河裡遺址發掘現場已被填埋,白色的保護石碑醒目可見。行走在狹窄的田埂上,還能偶爾覓得些陶器小碎片。如果不是挖掘出了城池和300多件商周時期形態各異的青銅器,誰能相信就在這片寧靜的大地下,竟藏著3000多年前的西周古城遺址?真是“地上一無所有,地下氣象萬千”。
  不過,這種寧靜也許很快將要打破。根據國家文物局已經批復同意《寧鄉炭河裡遺址保護規劃》,在完整保護炭河裡遺址的遺跡本體、整體格局和歷史環境風貌的基礎上,將逐步把炭河裡遺址規劃建設成為具有“原真性、可讀性和可持續性”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並在遺址區建設湖南青銅文化博物館。
  1938年4月,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一名叫姜景舒的農民到山上种红薯,一鋤頭挖出了四羊方尊;1959年,也是一農民上山開荒種地,一鋤頭挖到了目前發現唯一以人面為主飾的商代青銅方鼎; 1983年,寧鄉縣月山鋪轉耳崙村民种红薯,又挖出一件重達221.5公斤的商代大銅鐃……
  雖然湘江流域有不少地方也出土過商周青銅器,但寧鄉境內出土的銅器數量最多、分佈最為密集,從銅器本身的規格、等級和藝術價值來看,也是首屈一指的。因此,學術界往往將寧鄉青銅器作為湘江流域出土商周銅器的典型代表,稱之為“寧鄉銅器群”,寧鄉縣也在國內外贏得了“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的美譽。
  一直以來,商代文化的中心在河南一帶,一般認為商朝文化是不過長江的。但寧鄉位於長江以南,卻有大量珍貴的青銅器出土,擊破了“青銅文化不過長江”之說。
  為什麼會在寧鄉出土這麼多罕見的精美青銅器?它的主人是誰?是外來種族還是本地人……一連串的問號交集成一個個難以解開的謎團,一直在困擾著人們。
  外來民族帶來了罕見的青銅文化?
  1963年,一次洪水過後,當地村民在黃材河與塅溪河交匯處的河灘上發現了一件青銅提梁卣,湖南省博物館獲知後立即派人去調查,發現了炭河裡遺址。隨後,不斷的考古挖掘顯示,炭河裡很可能不是一個普通的村落遺址,而是商周時期的大型方國城池,更是本地區區域文化的中心聚落區。
  那麼,炭河裡的這個方國究竟是本地人所建還是外地遷徙過來的人創造?部分專家在研究寧鄉古代文化後得出的結論一般都是後者,至少也是外地先進文化與本地土著結合,才形成了今天看到的炭河裡曾經燦爛的文化。
  2001年至2005年炭河裡遺址發掘負責人,湖南大學教授向桃初認為,受到強大的周王朝勢力壓迫,江漢地區的政治集團或方國便攜帶象徵國家政權的青銅器,與部分被滅國南逃的商朝遺民一起南下,沿洞庭湖東岸進入湘江流域。他們在南下途中可能遭到了地方力量的抵抗,湖北崇陽、湖南平江、長沙瀏陽等地出土的大量青銅器,應該有一部分是他們沿途被劫或主動棄埋的。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入鄉隨俗,改變原來的生活習俗,與本地土著民族密切結合,在這裡修造城池、建築宮殿,也鑄造青銅器,從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炭河里文化”。
  黃材鎮曾經有個青羊村,專家分析,這是一個姓氏,為炎帝后裔的一支,青羊一族應該是在炎黃之戰後,為避戰來到黃材並建立了一個方國。另外的說法還有,商代晚期甚至西周時期湖南土著文化並不具備鑄造四羊方尊等精美重器的技術條件,而寧鄉、長沙等周邊地區沒有發現古銅礦遺址,也沒有豐富的銅礦資源,這些青銅器很可能來自於外面。由於當時戰亂不休,原住中原的商人中的一支部落在其首領的率領下來到了寧鄉,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交流,創造了獨特的青銅文化。
  三苗方國先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
  寧鄉溈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喻立新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炭河裡解謎”。“我根據有關考古發掘資料、青銅器的發現以及歷史文獻記載,並結合當地民俗、地名變遷,就黃材炭河里古文化,提出了與'外來民族帶來說'不同的看法。”
  著名民俗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子艾論證,古梅山峒區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黃材井衝有一個'九牯洞',據考古發現,在這裡有七千年前的人類活動的踪跡。相傳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其中第九個兄弟曾在此洞內生活過,因蚩尤兄弟均是牛首人身,故其叫'九牯洞'。”由此,喻立新認為黃材一帶與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蚩尤有關,而且,黃材很可能就是蚩尤和蚩尤部落的發祥地。
  蚩尤部落向北方擴張並在江漢平原形成九黎部落聯盟,後進入中原,與黃帝部落聯盟在今河北涿鹿展開了原始社會末期規模空前的部落大戰——“涿鹿大戰”。最後九黎部落聯盟被打敗,餘部退回到江漢平原,衍變成了新的部族集團——三苗。
  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對三苗進行了大規模的征討,三苗受到重創,其勢力退出了長江以北。
  三苗夏商時期地域東至贛鄱平原,西至資水下游,南至湘水下游與贛水中下游,北至長江。最晚於商末周初,三苗部落聯盟變成了三苗方國,其都邑就在寧鄉黃材炭河裡,因為2001年至2005年對炭河裡考古發掘,炭河里城址始建於商末周初。明代成書的《名義考》雲:“三苗建國在長沙,而所治則江南荊楊也”。
  銅在古代是戰略物資。專家通過研究,中國古代有三大銅都。一是北方的中條山銅都;二是以湖北大冶、江西瑞昌為中心的荊州銅都;三是以南陵大工山、銅陵鳳凰山為中心的揚州銅都。在這三大銅都中,北方的中條山銅都比較貧乏,而主要的產銅區還是在長江以南,其中荊州銅都就在三苗範圍內。據考古發掘,荊州銅都從商代開始開採,揚州銅都到西周時期才開採。所以,三苗有足夠的理由鑄造青銅器並通過貿易的方式不斷地向北方的商王朝提供所需的銅。“炭河裡出土的青銅器形制獨特、紋飾別樣、冶鑄精緻,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完全有理由說,是三苗方國先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喻立新說。
  黃材一帶至少有一處古城遺址尚未發現?
  西周晚期,三苗方國解體。這個時期,楚國勢力到達湘西北地區。湘西北地區即洞庭湖西部、澧水流域和沅水下游地區,隔江與楚郢都相望。直到春秋晚期,楚國才完全征服湘西北,在這個基礎上,設置了黔中郡。
  據考古發掘,在益陽發現400多座楚墓,其年代上限為春秋中期,表明楚國於春秋中期開始控制了資水下游。但自此以後楚國勢力在洞庭湖西並沒有繼續向南推進,楚人進入長沙地區大約是春秋晚期。而在炭河里古城外西周墓葬發掘區發現了春秋時期的“越人墓”。所以,長沙地區在秦代以前的歷史脈絡大致如下:炎黃時期,蚩尤九黎;堯舜禹時期和夏代,三苗部落;商代和西周時期,三苗方國;戰國時期為楚國,唯獨春秋時期是空白。
  喻立新研究發現,其實,春秋時期長沙地區存在一個新型的政治實體,即虎方。歷史學家從甲骨文中考定出商代有一個方國叫虎方,是一個以虎為圖騰崇拜的氏族。原本在淮水上游南岸的虎方被商王朝征伐,被迫越過長江後,沿贛水而上,征服了居住在新幹牛頭城的當地土著人。商周之際,虎方攻破了三苗東部軍事重鎮——吳城,佔領了原屬三苗的當今江西的贛鄱平原。西周晚期,三苗方國解體後,虎方完全佔領了三苗地域,進入了長沙地區。
  我國目前發現春秋鐵器最多的地方是長沙地區,當時當地應有成熟的冶鐵業。現在一般認為是楚國創造了鐵器文明,但迄今為止,楚地還沒有發現先秦時期的冶鐵遺址,“如果長沙地區春秋鐵器出自黃材一帶符合史實,那此地冶鐵術的發明者當屬於虎方。”
  春秋中期,漸漸強大的楚國分西、中、東三路南下擴張。西路從洞庭湖西部向虎方滲透,控制了資水下游;中路從洞庭湖東部進入了今湖南嶽陽和汨羅一帶,東路南下佔領了長江以南的鄂東南以及贛鄱平原。虎方被迫將都邑遷到了黃材一帶(包含橫市)。春秋晚期,虎方被楚國所滅亡。
  2002年,龍山里耶出土的秦簡中有“洞庭”與“蒼梧”兩郡名。而在此前,今人還不知道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洞庭郡”。喻立新認為,楚國滅亡虎方後,於戰國初期建立了洞庭郡,其郡治就在黃材一帶。據《史記·蘇秦列傳》中,蘇秦云楚“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
  黃材一帶即戰國秦漢文獻中赫赫有名的“青陽”。黃材過去就叫“青羊鎮”, 現在黃材鎮還有一個青羊村(古時“羊”與“陽”音相通)。史書記載,寧鄉有一座古“青羊山”,又稱“青陽山”,距離四羊方尊出土地不到一公里,比溈山還高。
  著名歷史學家錢大昕先生根據里耶秦簡考證,湘西在秦代應屬洞庭郡地。喻立新認為,秦滅楚後,楚洞庭郡就落入了秦的版圖。秦始皇將黔中郡(早被秦佔領)與原楚洞庭郡合併,以黃材一帶為郡治,設立新的秦洞庭郡。炭河里古城運用至西周晚期就廢棄了,而春秋時期虎方方國至秦代的洞庭郡共計500多年,一直以當今黃材一帶為中心。據此,黃材一帶至少還有一處古城遺址尚未被發現。
  炭河裡顛覆了“湖南是蠻荒之地”的觀點?
  據考證,寧鄉在夏代屬古三苗之地。絕大多數專家認為三苗在商代就不存在了,湖南地區在楚國勢力進入前是“蠻荒之地”。
  但在炭河裡及其周邊出土了許多商周青銅器。經考古發掘,確認炭河裡是一處西周時期一地方方國的古城址。從這一點,不能不說喻立新的研究不無道理, “社會是發展進步的,建立過奴隸制國家的湖南地區,不可能退回原始社會”。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著名青銅器研究專家熊傳薪在看了喻立新的“學說”後,認為“有其獨到的見解……在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上又向前大邁了一步,為揭開寧鄉黃材炭河里古文化之謎更深入了一步。”
  “漢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以封吳芮為長沙王”,西漢長沙國的都邑在當今長沙。從此,長沙逐漸取代了黃材成為湖南地區的政治中心。喻立新不無感嘆地說:“2000多年的歲月,掩飾了黃材的輝煌,也淹沒了黃材的歷史。然而,當我們撥開歷史的浮雲,黃材作為長江中游尤其是湖南在漢代以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影響之廣,歷史之久,絕無僅有。完全可以說,黃材是長江中游漢代以前文化中心。”
  “2004年以前,一些歷史學家一直認為我們湖南是沒有經過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封建社會的。但炭河裡遺址的發現否定了專家的這種觀點,因為在這裡出現了典型的階級社會形態和組織。”炭河裡保護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王習加這樣說。無疑,喻立新的研究顛覆了湖南在楚國勢力進入前是“蠻荒之地”的觀點,同時也清楚地勾畫了湖南尤其是長沙地區從夏商周到秦代的歷史。當然,其成果還有待專家論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2000多年前,站在長江邊的孔子發出了這樣的慨嘆。也許,昔日站在黃材河與椴溪河交匯處的,就有那四羊方尊和人面方鼎等青銅器的主人吧,不知當時的他們,會發出怎樣的慨嘆?
  站在黃材水庫的大壩上,鳥瞰神秘的黃材盆地,記者不禁感慨萬千。不管是本地人創造了炭河裡的青銅器文明,還是外地人帶來了炭河裡的青銅器文明,古人留給後人的文化震撼都遠遠超過了對於地域的爭論。也許,古人早就在告訴後人,拋開地域的界限,保護好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才是最為關鍵的。3000多年前的炭河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_新聞中心_新浪網 https://bit.ly/3tDCYms
--------------------------------------------------------
文/姜峰
佇立熟樂田,秋天的陽光灑滿原野,那棵古老的銀杏樹呈現讓人炫目的金黃,飄灑的落葉,鋪成一地錦繡。
遠處,大溈山、芙蓉山、侯家山,扶王山,巍然聳立,蜿蜒起伏;滔滔溈江,跨越遠古,流經夏商周,見證炭河里古國的繁華;流經秦漢、唐宋、元明清,見證這片古老大地的烽火和寧靜,見證一個家族的風雨和安詳。溈水流淌,猶如生命的繁衍和律動,孕育生生不息的溈楚文化。
專欄丨姜峰:時空隧道——千古春秋家國夢(10)
我彷佛走了一千多年,不知經歷了多少朝代,又回到了這裡。但是,更遠的、更遠的夢不斷襲來,那是三千多年前的青銅魅影,那是四羊方尊的精緻典雅,那是大銅鐃之聲的古樸蒼勁,那是青羊公主的高貴華美,那是炭河里文明的璀璨光芒。
1938年4月,黃材月山村的薑景舒、姜景橋、姜喜橋三兄弟山上种红薯,“叮噹”一聲,竟然挖出了後來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四羊方尊。
專欄丨姜峰:時空隧道——千古春秋家國夢(10)
1959年的某一天,黃材寨子山村一位姜姓農民上山開荒種地,一鋤挖到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發現的、帶著神秘笑容的、四面人面頭像的商代青銅方鼎。
1963年5月17日,一次洪水之後,黃材公社寨子大隊炭河裡生產隊的會計姜伏宗經過溈水支流的塅溪河,撈出個綠幽幽的罐子,裡面裝滿玉管和玉珠,這個罐子竟然是一隻商代的青銅獸面紋提梁卣。
1983年,黃材月山村一位姜姓村民种红薯,在離四羊方尊發現地僅兩百米的地方又挖出了一件重達221.5公斤、目前世界上最重的、譽為“中國鐃王”的商代象紋大銅鐃。
......
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黃材及其周圍,先後出土了1500多件商周青銅器,其中300多件造型獨特、紋飾精美、鑄造工藝精湛商周青銅器,價值連城。如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獸面紋瓿(內貯224件銅斧)、“癸”卣(內有環、玦、管等玉器320餘件)、“戈”卣(內有珠、管等玉器1170餘件)、雲紋鐃(伴出環、玦、虎、魚等精美玉器)、象紋大銅鐃(重221.5公斤)等等。寧鄉以“青銅器之鄉”享譽海內外,被稱為“中國南方青銅文化中心”。
2003—2004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黃材鎮栗山村炭河裡考古發掘,深藏於這塊寧靜土地下的3000多年前的古城遺址,豁然袒露於人們的視野中。“地上一無所有,地下氣象萬千”,這裡有一片二萬三千平方米的商周時期古城,寧鄉炭河里古城被評為“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今天姜姓人居住最密集的地方,如栗山村、月山村、黃材村、青羊村等,正是發現青銅器最多的地方,很多青銅寶貝也正是姜姓人所發現。而一千多年前,姜姓始祖姜德厚奉旨移民,所居住的黃材盆地的栗山下熟樂田,也正是炭河里古城遺址附近。
這是歷史巧合?還是另有其因?
專欄丨姜峰:時空隧道——千古春秋家國夢(10)
有學者研究認為,黃材是蚩尤九黎和蚩尤部落的發祥地;堯舜禹和夏、商、週時期,黃材是三苗方國的都邑。蚩尤姓姜,而按照《苗族古歌》記載,苗族的先祖是三苗,其始祖是姜央。
中國亞太經濟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洞庭湖區的龍文化》《洞庭湖區——文明的起源》的作者楊青認為,黃材九牯洞發現的石桌、石凳、石斧、石刀、石柱、石筍等,是一萬多年前的人類居住遺址,是神農氏炎帝居住過的地方,石器時代,黃材有個栗山國,後有青羊國,無論炎帝,還是栗山國、青羊國的國王,都姓姜。栗山村、青羊村之名保留至今。
於是,有了姜德厚移民黃材的另一個版本。
歷史上,御史大夫的官職是不好當的。作為監察官,正直的御史大夫看到大臣為所欲為,肯定要去彈劾,看到皇帝的錯誤要指出來,但往往得罪人,也得罪皇帝,搞不好就會被免職甚至被殺。漢景帝時候的御史大夫晁錯就是無辜被殺的。唐代魏徵也當過監察御史,算是當得最好的,因為碰上了一個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但有時唐太宗也恨他恨得牙癢癢,非要殺了這個匹夫不可。姜德厚的七世祖姜公輔也曾任諫議大夫,還位居宰相,因為嫉惡如仇,愛提意見,而被貶到福建泉州和江西吉州。
後唐,這樣一個動亂年代,作為御史大夫的薑德厚,性格耿直,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眼裡容不得沙子。他多次向貪圖享樂的皇帝李存勗進諫。魏徵時的皇帝李世民認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李存勗不是李世民,皇帝李存勗當庭對姜德厚的進諫進行訓斥。姜德厚想辭官回老家江西,但皇帝又不肯,讓他去偏遠的湖南,也帶有貶謫的意思,但皇帝畢竟還是顧念薑的好,下了一紙詔書,這才有了“銜詔移民”。
唐代開始,黃材塅溪和溈水流域,陸陸續續發現青銅器。姜德厚飽讀史書,博古通今,他知道唐代宰相裴休支持下修建的溈山密印禪寺,在那安度晚年並安葬在此;更知道青羊鎮的來歷,黃材的古老歷史。蚩尤部落在黃材,三苗都邑在黃材,栗山國、青羊國在黃材,但在歷史戰爭的煙雲中消失了。
南方的遠古文明已經無文字記載。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長江流域,只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地區由於自然條件更優越,往往被游牧民族所打敗。湖南大學杜鋼建教授認為世界文明起源於大湘西(大西南),中南大學黃石教授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南方(湖南),湖南出土了最早的現代形態的人類牙齒化石(道縣福岩洞)、世界最早的栽培稻稻種(道縣玉蟾岩)、陶器(道縣玉蟾岩)、稻田(澧縣城頭山)、宗教祭祀場所(懷化洪江高廟),也出土了眾多的人類早期青銅器(寧鄉黃材)。一萬年前、五千年前、三千年前,寧鄉黃材,這裡到底有過怎麼樣的文明?歷史,在這片土地上,做過一個什麼樣的繁華之夢?已經找不到有依據的文字。但是,從這裡不斷發現的三十萬年前人類使用過的石核,一萬年前人類使用的石刀、石斧、石凳,五千年前人類使用的陶缸、陶罐、大量陶片,三千年前使用的四羊方尊之類的精湛青銅器,三千多年前規模宏大的炭河里古城,等等,無不訴說這裡曾經的古老,曾經的繁華,曾經的輝煌。2004年發掘的炭河里古城,堆積了多層遠古歷史文化層,溈水的一次次氾濫,一次次把歷史淹沒。
專欄丨姜峰:時空隧道——千古春秋家國夢(10)
一座繁華的都邑,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踪,在中外歷史上還是很多的。如柏拉圖《對話錄》提到的阿特蘭提斯島;希臘詩人荷馬的史詩《伊里亞特》記載的特洛伊;南美洲墨西哥的瑪雅古城;柬埔寨的吳哥窟;《史記》裡記載的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古國;唐代皇帝讓李白寫回信的那個渤海國,等等。而黃材的青銅文明和炭河里文明似乎比這些古城歷史還要早。
千古興亡多少事,金戈鐵馬、戰爭烽火,遠古的蚩尤部落、三苗人、栗山國、青羊國人被迫四處遷徙,從黃材出發,一路往西,往北、往南,不知散落於何處,以至於秦漢後,在黃材連一個後裔也難找到了。
中年的薑德厚移民黃材、定居黃材,就是來尋根的,就是來尋覓遠古歷史的。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其中有兩大始祖都姓姜,而他們都在黃材留下過足跡。也許,那時的炭河里古城還有一點點痕跡,不像今天發掘時這樣上面全是耕地。他把家安在了炭河里古城不遠的熟樂田。
熟樂田,溈水和塅溪相彙的這片平原,美麗而富饒。塅溪水往上連接塅溪峽谷,連接青羊山古老的香榧樹。溈水往下,連接湘江、長江而匯入大海。溈水和塅溪流域正是古老的炭河里文明的發源地。姜姓後裔就沿著這片古老的兩水流域而發展,而生存,而繁衍開來,去尋根,去追尋姜姓遠祖的踪跡,去尋找遠古歷史的碎片。
專欄丨姜峰:時空隧道——千古春秋家國夢(10)
青銅器博物館。
尋覓遠古的炭河里文明,也許,這才是姜姓始祖移民黃材的真實意圖。
2013年12月,規劃面積達1198畝的“炭河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規劃獲國家通過,成為寧鄉唯一納入國家重點支持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項目,“姜公廟”舊址在規劃範圍之內。2015年後,炭河裡青銅博物館、炭河里古城相繼建成,2017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
有著千年曆史文化的“姜公廟”也應恢復其原貌,成為炭河里古城核心區的一部分,輻射周邊沙田紅色文化區,溈山佛教文化區,巷子口狀元文化區、湖湘理學文化區,千佛洞及月山香榧樹自然景觀區等所有景區,打造成為長沙西部歷史文化旅遊的亮點。
“高峽出平湖”,1958年,截斷溈水,修建黃材水庫,讓躁動的溈江變得安靜而溫柔。青羊湖,碧波蕩漾,悠悠溈水,流過寧靜的炭河裡原野,流過古老的薑公橋,流過晨曦和晚霞,流過春天的花海,流過冬天的冰雪,流向夢想的遠方。
薑水,渭水,天水,贛水,溈水,流淌在五千年的漫長歲月;流向黃河、長江,奔入波濤洶湧的大海,融入這個古老的民族,一個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裡。(文中圖片皆為作者提供)
(完)
專欄丨姜峰:時空隧道——千古春秋家國夢(10) https://bit.ly/3KwkN91
姜峰,本名:姜太軍,寧鄉市黃材鎮人,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當過高校教師,副教授,現任湖南省農情分析研究中心主任
--------------------------------------
青銅器之鄉——炭河裡之謎
文/姜峰
沁園春·黃材
何似黃材?才送商雲,又接宋風。自巍巍華夏,千年音隔;悠悠湘楚,幾世塵封。夢枕滄桑,胸存瑰麗,一任江湖雌與雄。獨閒靜,待真姿勃出,誰可爭鋒?
吾當千載重逢,嘆故土風騷盡領中。念十三洞裡,遍生奇景;炭河裡處,疊現青銅。吉羊怡懷,崇山搏志,直令豪情寄雪峰。登高望,更炭河史話,暢寫無窮。
溈山巍巍,溈水滔滔。
九曲連環的溈水是寧鄉的母親河、生命之河,是滋潤著寧鄉繁榮昌盛的歷史人文之河。溈水全長144公里,在寧鄉縣境長117.2公里,流域面積2430平方公里,縣境2125平方公里。
溈水發源於溈山,途經寧鄉縣城,從望城靖港入湘江,匯入浩浩蕩蕩的長江,融入浩瀚無邊的大海。
在以水運為主要交通的古時,溈水是寧鄉交通運輸的主要渠道。清乾隆間學者羅鑒龜曾作《溈水舟行紀略》:
「溈水其流縈迴,繞山曲折,舟行如游沼池,不見其出也,鬱積蟠結,土膏肥美,素封之家,望衡對宇。寧地沃饒,足穀米,煙鐵,薪炭諸貨,貿遷有無,資其搬運,而安鄉、益陽、湘鄉之界寧者亦如之。故檣影上下如櫛如墉,乃行歌,宵旦響答。」
溈水河上千帆競發,直至黃材水庫、雞子灣垻、太陽垻和溈豐垻建成後,因船運受阻才結束了這種「檣影如櫛」的繁華景象。
黃材水庫(青羊湖)之下,是黃材盆地,西、南、北三面環山,朝東一馬平川。盆地水資源豐富,溈水由西南往東流出盆地,融入湘江的懷抱。蜿蜒的黃材渠道沿西北的山邊往東,將黃材水庫之水引流到寧鄉、望城、益陽,供農耕灌溉之用。
一馬平川的黃材盆地,旱澇保收,成為「魚米之鄉」。春季油菜花開,「花開浪漫風中舞,籽結馨香鼎里烹。」是何等愜意;夏季田野蔥蔥,「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又是何等閒適;秋季稻浪滾滾,「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則是怎樣的豐收景象;冬季寧靜安怡,便是「坐聽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了。
黃材集鎮,成為溈水上游幾個鄉鎮的貨物集散之地。
滄海桑田,寧靜的古鎮,如今,以「青銅器之鄉」聞名於世。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黃材及其周圍,發現許多價值連城的寶貝。
在這裡,勞動耕作,你可能一不留神,一鋤下去,就會挖到寶貝。
1938年4月,月山鋪一名叫姜景舒的農民到山上種紅薯,只聞「叮噹」一聲,竟然挖出了後來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四羊方尊。
1959年,一位農民上山開荒種地,一鋤挖到了目前發現唯一以人面為主飾的商代青銅方鼎。
1983年,寧鄉縣月山鋪轉耳侖村民種紅薯,又挖出了一件重達221.5公斤的商代大銅鐃……
在這裡,一場洪水過後,你都有可能撿到寶貝。
1963年,一次洪水之後,黃材公社寨子大隊炭河裡生產隊的會計經過溈水支流的段溪河,撈出個綠幽幽的罐子,裡面裝滿玉管和玉珠,這個罐子竟然是一隻商代的青銅獸面紋提梁卣。
在這裡,甚至你游泳,也有可能撈到寶貝。
2001年6月16日,幾個小學生在河裡游泳,突然發現高坎挨水的地方,露出了一點與周圍黃沙異樣的青銅綠。童真讓他們開挖,結果越挖越大,竟然挖出了國內迄今所見瓿類銅器最大者——「瓿王」。
這裡先後出土了300多件造型獨特、紋飾精美、鑄造工藝精湛的商周青銅器。大部分出在以黃材炭河裡為中心的十幾公里的範圍內。如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獸面紋瓿(內貯224件銅斧)、「癸」卣(內有環、玦、管等玉器320餘件)、「戈」卣(內有珠、管等玉器1170餘件)、雲紋鐃(伴出環、玦、虎、魚等精美玉器)、象紋大鐃(重221.5公斤)等。
這些青銅器里,有「鐃王」。鐃在商周是一種重要的打擊樂器。在「中國古代青銅以禮樂治國,樂為六藝之一,曾有『禮非樂不履』」的社會環境下,「禮」如果沒有樂的配合,就難體現出「禮」的高低貴賤,也渲染不出其莊嚴的氣氛。「鐃王」當對應「國王」。
有大鼎。鼎是「別上下,明貴賤」: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是標誌統治者權力和身份等級的一種器物,也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傳國的重器。
有兵器。作為戰爭用的兵器,這裡出土的數量多、品類多,說明商周時期這一帶是軍事要地,而且建立了常備部隊。
有生活用器,造型美觀,製作精良。無疑,這是貴族用品,遠古時期,一般百姓用的只是泥巴燒結的陶器。
由此,寧鄉以「青銅器之鄉」享譽海內外。
這麼多青銅器來自何方?是本地的土著?還是外遷來的移民?在史書和民間傳說中都找不到與商周王城相關聯的有力證據。
「寧鄉青銅器之謎」,困擾著幾代考古學者,等待著有緣人來揭開這神秘的面紗。
如此眾多精美青銅器「堆積」在此「彈丸之地」!黃材炭河裡,你在歷史上是如何的厚重?曾經有過怎樣的繁華?這裡,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文明呢?
真可謂是:
碧水輕分峻岭開,
千年古話看黃材。
商周月魄城前掛,
秦漢星光洞畔裁。
直使襟懷藏玉色,
休教瑰寶染塵埃。
滄桑但得青銅出,
姜峰,本名姜太軍,湖南寧鄉人,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當過高校教師,副教授,現任湖南省農情分析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雜誌社社長
專欄丨姜峰:青銅器之鄉——炭河裡之謎 - 壹讀 https://bit.ly/3MxhMqO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0MAk5Go.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