曶鼎,西周時期周恭王時代青銅器物。制鼎人名舀,故又為舀鼎。久已遺失,僅存銘文拓本,下緣殘泐,大篆。該銘文茂密樸實,厚重凝練,有古拙雄偉之氣,是西周中葉銅器銘文中最為精美的一章。曶鼎於清乾隆年間在陝西周原出土,據《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四,原為清朝人畢沅得之於西安,鼎高2尺,圍4尺,深9寸,腹飾獸面紋,款足作牛首形。據推測這件鼎應當是在周原地區出土的。後來,這件鼎毀於兵火,僅有銘文拓本流連於世。該鼎銘文共24行,現存380個字。其內容分為三個部分。此銘為研究西周中期以後的社會經濟狀況、土地制度及階級關係提供了重要資料,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西周《曶鼎銘》舊拓本欣賞,銘文厚重凝練,有古拙雄偉之氣 - 每日頭條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