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國內碳權交易慘淡、逾半年僅成交4筆、金額21萬。(本報資料照片)
碳權交易所受環境部委託辦理國內碳權的交易及拍賣,去年10月正式啟動「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企業購買碳權可抵碳費,但平台上每公噸碳權要價3000元以上,相較碳費最高每公噸僅300元,價格落差過大,實際交易卻十分慘淡,上路快1年僅成交4筆、金額21萬。學者分析,2026年試行總量管制排放交易(ETS),仍難以改變碳權交易狀況,呼籲環境部確保碳費制度走到2030年、費率穩定上升,再研議ETS上路期程。
吏又稱胥吏、吏胥、胥史[1]、胥鈔、書吏、書辦,古代掌理案卷、文書小官。
胥吏的制度起源於徭役,即所謂「簽充吏役」。《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稱:「胥吏、商賈之妻、老者乘葦軬車,兜籠舁以二人。」《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四八熙寧六年十二月壬申條載:「時內自政府,外及監司諸州胥吏,皆賦以祿,謂之倉法。」
曹謹(1787年11月5日—1849年6月8日[3]),原名瑾,字懷璞,後更名謹,更字懷樸,號定庵,清朝政治人物,河南河內(沁陽市)人。歷任直隸、福建、臺灣等地知縣。擔任福建臺灣府鳳山縣知縣時,開鑿了曹公圳。擔任淡水同知時,曾率領士兵鄉勇擊退英國船艦,此外還有許多政績。後遭英方控訴臺灣鎮道冒功殺戰俘,被奪花翎,註銷所升官階[4][5]。道光廿五年(1845年)十月因病乞歸,返回故里,於家中去世,享年63歲[6]。其事蹟收入《清史稿》循吏傳中[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