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起源─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
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校舍全景
「我們這群少女,漂亮地突破了這扇入學的窄門,站在『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的校門,無限的喜悅與對未來的憧憬滿溢胸中……」
青楓林道間,點點朝陽在微風中搖曳,一旁座落簡潔典雅的現代設計運動風格建築。日治時期,這裡曾是最早的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殿堂,時人稱之為「本島女子教育之濫觴」。如今,它仍是極富盛名的女子中學,其學子素有「楓城才女」之美名。它是戰前的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日的中山女高。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簡稱「三高女」,設立於1897年4月,時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最初位於芝山巖,故俗稱「士林女學校」。儘管創校之初規模甚小,且學生流動率大,惟該校為日本領臺後,第一所新式女子教育機關,開啟女子教育之先聲,因而深具意義。
該校原本分組教授初等及中等教育,其中,甲組(其後改稱手藝科、技藝科)畢業生,因是臺灣人中少數受過中等教育的女性,加以課程偏重技藝教育,符合公學校技藝科教師所需條件,故學生往往不待畢業,各地公學校就爭相聘用,因此,許多畢業生都投入教育界,堪稱女教師的搖籃。
1906年,該校為因應公學校女教師之急需,曾改制為純粹的中等教育機關;1919年正式改制為「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1922年再升格為「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期間校舍幾經遷移,改制為三高女後,學生數逐年增加,校舍多次擴建仍不敷使用,1935年終於獲得臺北州知事及總督府當局同意,於今中山女高校地新建校舍。
從創校之初的乏人問津,至三高女時期激烈的入學競爭,其沿革代表了臺灣女子教育發展的縮影。在教育機會不均的殖民時期,三高女是臺籍女子所能就讀的「最高學府」,也是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學習殿堂,非極其優秀者難以入學,因而畢業生中表現傑出者,不勝枚舉。例如第一位女畫家陳進、臺灣政壇第一位女將謝娥,前國大代表鄭玉麗等均畢業於三高女。
及至戰後,該校易名「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1967年再度更名為「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歷經歲月流轉,其風華依舊。不少畢業生成為社會中堅,著名者如作家瓊瑤、林文月、朱天文、席慕蓉等,企業名人王效蘭、余範英、符寶玲等,均係中山女高畢業生。
時光無法倒流,歷史的榮耀卻能傳承。走過110個年頭的中山女高,仍以其學子能肩負新時代的任務而自期。逸仙樓的美麗與沈靜,彷彿在訴說著,只有教育,能賦予女性自覺與自信。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年。
山本禮子,《植民地臺灣の高等女学校研究》,東京:多賀出版社,1999年。
瀧澤佳奈枝,〈日治時期臺灣的技藝教育──以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為中心〉,臺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第三高等女學校創校八十五週年紀念誌》,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聯誼會編印,1982年。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百卉涵英1897-1997:臺北市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創校百週年紀念專刊》,臺北:中山女中,1997年。
臺北第三高女校地校舍改善助成會編,《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新築移轉記念錄》,臺北:臺北第三高女校地校舍改善助成會,1938年。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會學友會,《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三十五周年記念誌》,臺北: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會學友會,1933年。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會學友會著、小野正雄編,《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滿三十年記念誌》,臺北:小野正雄,1933年。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編,《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一覽》,臺北: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1925年。
中時部落格:高傳棋,〈中山女高百年來的時空變遷〉
中時部落格:〈中山女高前身士林時期(1897至1908)研究〉
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臺北第三高女
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起源─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 – 臺灣女人 https://bit.ly/3xsMfOG
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全景。攝影者在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高處往東南方拍攝,右下角的道路為今重慶南路,右上角的尖塔建築物是位於兒玉町(現南昌路)的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戰後變成台灣省公賣局,現為台灣菸酒公司總公司所在地)。
1904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設立日語學校「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招生日本籍女學生,為台北最早設立的女子學校。1907年改制為「台灣總督府中學校附設高等女學校」,1909年從台灣總督府中學校獨立出來成為「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
1919年,因為日本內閣發布「台灣教育令」,遂更名為「公立台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1921年再改名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其校址原為清代臺北城內的文廟,初期校舍為木造,校門設在東北角,臨今公園路;1933年校舍改建,由台北州土木課設計,校門改設在西北角,臨今重慶南路與貴陽街口。
1945年5月31日(二戰期間),台灣總督府遭受美軍轟炸,附近的北一女亦受到波及,正在巡查校務的校長伊藤仙藏因而殉職;北一女校舍幾乎全部毀於大火中,只有光復樓逃過一劫,留存至今,並於1998年7月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1945年8月,戰後遣返日人之後,學生剩餘一百五十多人的台北第一高女,與剩下數十人的第二高女,以及只剩十幾人的第四高女,合併為「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簡稱北一女),有高中部及初中部。
1945年12月12日,國民政府任命胡琬如女士為戰後北一女第一任校長,而12月12日也就成為北一女的校慶日。
1949年,北一女開辦夜間部(至1953年結束)。
1949年7月,江學珠女士接任北一女校長,為北一女歷任校長當中任期最久(至1971年)、影響最大的一位校長,她為北一女奠下堅實的基礎與今日的聲望。
1952年,政治局勢緊張,江學珠校長認為學校鄰近總統府,極容易遭到空襲波及,便提議將制服上衣顏色從白色改成綠色,以利防空,後經投票表決,以一票差距通過,從此塑造了北一女學生「綠衣人」的獨特形象。
1954年,北一女增設夜間部初中。
1955年,北一女增設夜間部高中、新店分部(高中、初中);北一女少數的男性校友即是就讀當時新店分部之初中部,制服為綠上衣、卡其褲。
1961年,配合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頒布的「省辦高中,市辦初中」政策,北一女停辦初中部。
1964年,北一女新店分部更名為台北縣立五峰初級中學(今新北市立五峰國民中學)。
1967年7月,配合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北一女校名更改為「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1968年,北一女補校初中停招。
1971年,北一女增設空中補校(1973年停招)。
1980年,北一女夜間部停招。
1983年,北一女開辦數理資優班,為全台灣最早成立的高中資優班之一。
1999年,北一女補習學校改名為進修學校,並於2000年停招。
2004年,北一女創校100年, 開辦人文社會資優班,為全國最早成立的人文社會資優班之一。— 在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日治初期,總督府設立日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招生日本籍女學生,明治40年(1907)改制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附設高等女學校,兩年後獨立為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大正6年改稱臺北高等女學校,1921年復改為臺北州立臺北高等女學校。其校址原為清代臺北城內的文廟,初期校舍為木造,校門設在東北角,臨公園路,今日主要校舍為1933年改建,由臺北州土木課設計,校門改設西北角,臨重慶南路,今為市定古蹟。
在東京神田印製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日治時期 昭和年代 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 臺北寄日本
1904年(明治37年),日人籌設「台灣台北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高等女學校」。
1907年,改名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附設高等女學校」,
1909年9月,改名「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
1917年,於臺南設立分校「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分校」,稍後獨立設校。即今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1919年,日本內閣發布「台灣教育令」,改名為「公立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
1921年,改名為「台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
1922年,「台灣教育」第2次修改頒布,第一女高開始招收台籍女生(日人:台人約47:3),學生必須絕頂優秀、家世顯赫,且通過競試篩選才能就讀。
1923年,一女高率先開辦「女泳隊」,並於翌年開始舉辦臨海教學。
1924年,清水儀六校長帶領學生攀登海拔3952公尺的台灣第一高峰「新高山」(玉山)攻頂成功,北一女學生成為台灣最早登上玉山的女學生。當時在台北新公園,放映學生登山實況的紀錄影片,根據報紙的轉述,前往觀看的市民高達三萬人,在當時造成轟動,並開啟台灣女性登高山活動的風氣之先。[2]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實行皇民化運動,全校都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學生常要參加勞動服務,並施以學生軍事訓練。
1945年,學校遭到轟炸,全校滿目瘡痍。校長伊藤仙藏在巡查校務時殉職。
日治時期 昭和年代 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 臺北寄日本... - 三義-九怪古美術-日本鐵壺專賣店 | Facebook https://bit.ly/3RLYl2K
臺灣的女子教育至日治時期才納入學制系統。女子教育的主要目標仍是期望女性成為良妻賢母,輔佐男性,而非訓練女性能自立更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起源─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簡稱「三高女」「本島女子教育之濫觴」素有「楓城才女」之美名。它是戰前的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日的中山女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