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1904年,日治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1904年,日治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1904年,日治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1904年,日治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1904年,日治

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全景。攝影者在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高處往東南方拍攝,右下角的道路為今重慶南路,右上角的尖塔建築物是位於兒玉町(現南昌路)的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戰後變成台灣省公賣局,現為台灣菸酒公司總公司所在地)。
1904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設立日語學校「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招生日本籍女學生,為台北最早設立的女子學校。1907年改制為「台灣總督府中學校附設高等女學校」,1909年從台灣總督府中學校獨立出來成為「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
1919年,因為日本內閣發布「台灣教育令」,遂更名為「公立台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1921年再改名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其校址原為清代臺北城內的文廟,初期校舍為木造,校門設在東北角,臨今公園路;1933年校舍改建,由台北州土木課設計,校門改設在西北角,臨今重慶南路與貴陽街口。
1945年5月31日(二戰期間),台灣總督府遭受美軍轟炸,附近的北一女亦受到波及,正在巡查校務的校長伊藤仙藏因而殉職;北一女校舍幾乎全部毀於大火中,只有光復樓逃過一劫,留存至今,並於1998年7月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1945年8月,戰後遣返日人之後,學生剩餘一百五十多人的台北第一高女,與剩下數十人的第二高女,以及只剩十幾人的第四高女,合併為「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簡稱北一女),有高中部及初中部。
1945年12月12日,國民政府任命胡琬如女士為戰後北一女第一任校長,而12月12日也就成為北一女的校慶日。
1949年,北一女開辦夜間部(至1953年結束)。
1949年7月,江學珠女士接任北一女校長,為北一女歷任校長當中任期最久(至1971年)、影響最大的一位校長,她為北一女奠下堅實的基礎與今日的聲望。
1952年,政治局勢緊張,江學珠校長認為學校鄰近總統府,極容易遭到空襲波及,便提議將制服上衣顏色從白色改成綠色,以利防空,後經投票表決,以一票差距通過,從此塑造了北一女學生「綠衣人」的獨特形象。
1954年,北一女增設夜間部初中。
1955年,北一女增設夜間部高中、新店分部(高中、初中);北一女少數的男性校友即是就讀當時新店分部之初中部,制服為綠上衣、卡其褲。
1961年,配合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頒布的「省辦高中,市辦初中」政策,北一女停辦初中部。
1964年,北一女新店分部更名為台北縣立五峰初級中學(今新北市立五峰國民中學)。
1967年7月,配合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北一女校名更改為「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1968年,北一女補校初中停招。
1971年,北一女增設空中補校(1973年停招)。
1980年,北一女夜間部停招。
1983年,北一女開辦數理資優班,為全台灣最早成立的高中資優班之一。
1999年,北一女補習學校改名為進修學校,並於2000年停招。
2004年,北一女創校100年, 開辦人文社會資優班,為全國最早成立的人文社會資優班之一。— 在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日治初期,總督府設立日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招生日本籍女學生,明治40年(1907)改制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附設高等女學校,兩年後獨立為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大正6年改稱臺北高等女學校,1921年復改為臺北州立臺北高等女學校。其校址原為清代臺北城內的文廟,初期校舍為木造,校門設在東北角,臨公園路,今日主要校舍為1933年改建,由臺北州土木課設計,校門改設西北角,臨重慶南路,今為市定古蹟。
在東京神田印製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1904年,日治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1904年,日治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1904年,日治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1904年,日治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1904年,日治1910年,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1904年,日治

日治時期 昭和年代 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 臺北寄日本
1904年(明治37年),日人籌設「台灣台北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高等女學校」。
1907年,改名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附設高等女學校」,
1909年9月,改名「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
1917年,於臺南設立分校「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分校」,稍後獨立設校。即今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1919年,日本內閣發布「台灣教育令」,改名為「公立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
1921年,改名為「台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
1922年,「台灣教育」第2次修改頒布,第一女高開始招收台籍女生(日人:台人約47:3),學生必須絕頂優秀、家世顯赫,且通過競試篩選才能就讀。
1923年,一女高率先開辦「女泳隊」,並於翌年開始舉辦臨海教學。
1924年,清水儀六校長帶領學生攀登海拔3952公尺的台灣第一高峰「新高山」(玉山)攻頂成功,北一女學生成為台灣最早登上玉山的女學生。當時在台北新公園,放映學生登山實況的紀錄影片,根據報紙的轉述,前往觀看的市民高達三萬人,在當時造成轟動,並開啟台灣女性登高山活動的風氣之先。[2]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實行皇民化運動,全校都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學生常要參加勞動服務,並施以學生軍事訓練。
1945年,學校遭到轟炸,全校滿目瘡痍。校長伊藤仙藏在巡查校務時殉職。
日治時期 昭和年代 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 臺北寄日本... - 三義-九怪古美術-日本鐵壺專賣店 | Facebook https://bit.ly/3RLYl2K


薙刀術「北一女美女」正在比賽排球-燈籠褲身穿運動專用的燈籠短褲,上衣左胸前繡有三朵花瓣圖案,象 徵「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的校訓,「正、強、淑」精神,校徽上的「T」字則代表該校「常磐」(Tokiwa)排球隊/北埔姜家-留學日本的鄧南光1935年回到台灣,創設「南光寫真機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女人記事》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1923)大甲家政女學校的大安海水浴場上游泳課/1920台灣最早游泳課,基隆高等女校的游泳課/防火演練/《台灣女人記事》及「台灣女人網站」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臺灣的女子教育至日治時期才納入學制系統。女子教育的主要目標仍是期望女性成為良妻賢母,輔佐男性,而非訓練女性能自立更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起源─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簡稱「三高女」「本島女子教育之濫觴」素有「楓城才女」之美名。它是戰前的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日的中山女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