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南庄事件日阿拐事件/日阿拐樟栳製造事務契約1896年日阿拐與坂本格、中島興吉、關長吉所簽訂的契約書-日治時期南庄地區共有三位頭目獲得日本政府製腦的特許。南獅里興社社長日阿拐以每個月500圓的山租金將200個栳灶租給3人經營,並且承諾在立約範圍內不會同時承租給其他人製腦/日阿拐認為契約內容僅授與日人承租「製腦權」,但日本人則認為尚應包含「製腦權」及「開墾權」1902年,坂本格等人依據中央的林地國有政策向輔墾局申請開墾,引發日阿拐及其他賽夏族族人的不滿,衝突逐漸升溫,最後引發成為著名的南庄事件。-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南庄鹿場日警紀念碑-歷史建築-日本政府將附近鹿山、鹿湖等部落的原住民, 強制遷居至鹿場在這裡設置小學,以教育泰雅族幼童。 當時,日本人實施「理蕃計劃」,進入南庄地區,以開發山地森林資源,這自然引起賽夏族及泰雅族人的反抗, 日警多有傷亡。鹿場國小後山腰即有一座日據時代遺留至今的日警紀念碑。 循著鹿場國小旁的小徑往上走,穿過林間,約3分鐘,即可抵達這座紀念碑-「故新竹廳巡查五十嵐長輝外拾名之碑」,背面則分別刻寫著十位殉職的巡查及隘勇姓名, 其中有日本人,也有漢人。五十嵐長輝,是日本巡查戰死於1910--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南庄地區,原是賽夏族的居住地,粵人黃祈英,在斗煥坪進入南庄開墾,並在田美村落腳「田尾公館」南庄老街、桂花巷、南庄老郵局、乃木坂、水汴頭洗衫坑、永昌宮、 老楓樹、上崁子等景點。黃祈英,生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廣東嘉應人,相傳於嘉慶十年(1805),隻身渡台, 並在現在的斗煥坪,與賽夏族人進行物品交易,後娶賽夏族頭目樟加禮女兒為妻,時人稱為「斗乃」, 當年交易的地點/「乃木崎」階梯步道,於南庄郵局前階梯/獅頭山山門『紀元二千六百年紀念』『住職田中應海氏』+水濂橋步道/皇紀兩千六百年-皇紀2600年-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真義民啊!北埔事件-大隘三庄敢字營舊部組織中興會,由竹東鎮頭重埔林其德(林娘德)擔任復中興聯合隊總裁,由彭煥堂手書仁義安民復中興旗及對鄉民告示文,由蔡清琳在新竹委託日人篆刻復中興聯合隊總裁印章,密謀聯合關西、南庄、新竹等地敢字營舊部,並加入賽夏族人,同時發動第二次抗日戰爭-三位台灣民族英雄,他們是以台灣為家,並不是客居台灣,奉獻出自己的生命為台灣。他們曾二度攻新竹城-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理蕃事業/カシバナ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 坐落八通關越嶺古道山側的カシバナ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主要位在黃麻駐在所南側約15分鐘路程之處。此一紀念碑建於1931年,為鋼筋混凝土修建而成的方尖造型碑體,主要記念花蓮港廳喀西帕南駐在所10名巡査和警手,於1915年5月12日發生的喀西帕南事件中身亡。カシバナ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原民警察/霧社事件而自殺的賽德克警察花岡一郎,自殺時使用的番刀+日據時代的「日日新報」+日據時代的佐久間財團帳冊上,記錄著莫那魯道的名字,進而追出他的遺物。-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番仔砥堵砌石法」/角板山公園內的復興亭歷史建築-原本是1930「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1953年遭拆除碑體,次年在臺基建立涼亭-曾任台灣總督9年的佐久間左馬太-角板山是「理蕃事業」開始之地/「番仔砥堵砌石法」,是1910~1920年代(約大正年間)盛行於臺灣的作法-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1902年南庄事件日阿拐事件/1907年北埔事件

《大和解》
根據原住民的傳統,部落之間的和好,必須進行和解儀式,讓大家忘掉過去的仇恨,互相飲酒致歉,或是殺豬賠償與埋石和解,埋下的石頭象徵和解誓言的見證。上坪溪上游地區,歷經賽夏族與泰雅族之間、泰雅族各群之間、原住民與日警/漢人之間數十年的爭奪與征戰,因此日本政府決定進行一場埋石的大和解儀式。
時間為1926年的9月30日,地點在清泉的井上駐在所,來參與儀式的有霞喀羅群、五指山賽夏部落、上坪前山群(茅埔、十八兒等)、上坪後山群(巴斯誇蘭社、加拉排群等)、金納基群、鹿場群、汶水群、馬里光群等。日本官員有新竹州知事、警務部長、理蕃課長、大溪、竹東、竹南、大湖等郡守與警察課長、總督府理蕃課長及警部。日方帶來了三隻大豬、一隻小豬與三桶米酒,埋石宣示之後,將小豬丟入河中,象徵怨恨付諸東流,大豬則是烤來下酒,飲宴到天亮。
清泉部落因有溫泉而被稱為Ulay Pinsintan山洞溫泉,Ulay是溫泉的意思,就是烏來的發音。1913年日本人在此開發井上溫泉,1924年設置井上駐在所,也建立軍事訓練基地及蕃童教育所,日本人在此聚會、泡湯與軍事操練。1924年霞喀羅群正式歸順後,彭清政興建竹東往五峰的輕便車,也載運著許多平地的仕紳與官員來到此享受溫泉。此地因為交通方便,又有教育資源,戰後成為部落新的聚集區,各方部落都有人遷徙到此,被稱作泰雅的聯合國。
參考資料:五峰鄉志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qizEzNDB/


1902年南庄事件日阿拐事件/1907年北埔事件

《兩次霞喀羅事件》
1913年泰雅族在李棟山戰役落敗後,霞喀羅群於1914年正式歸順日本政府。然而在1926年大和解之前,他們仍兩度起事。第一次事件源於羅卡火社的舊怨。1906年羅卡火社原計劃對南庄地區出草,卻因賽夏族告密而導致一名族人喪命,怨恨因此埋下。
1917年,羅卡火社聯合野馬敢社與基納吉群田埔社,對南庄賽夏族大東河社展開報復攻擊。戰事延續約四個月後平息。事後,日本政府在白蘭警界所至霞喀羅警界所間設置通電鐵刺網防範。據說1919年北門鄭家新竹電燈株式會社在軟橋興建的水力發電廠,也協助了通電工程。
事件平息後,隘勇線內外的霞喀羅群開始秘密聯繫並伺機反抗。日本調查報告指出,霞喀羅部落當時爆發流行病,造成多人病死。族人認為這是祖靈懲罰他們向異族屈服的警訊,遂頻繁出草祭祖靈,使上坪溪上游地區再度動盪。
接連的報復行動陸續出現,賽夏部落、客家庄與日警駐在所皆成為攻擊目標。1920年霞喀羅群襲擊客庄時,殺害了嫁到北埔中興庄頭目趙明政的女兒李豆。趙明政誓言復仇,率子出兵攻打霞喀羅群。不久後霞喀羅群又突襲賽夏部落,趙明政遂帶領賽夏族全力協助日警反擊,形成第二次霞喀羅事件。戰事持續至1924年,霞喀羅群因彈盡糧絕才被迫投降。
參考資料:五峰鄉志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adaXYPvG/


1902年南庄事件日阿拐事件/1907年北埔事件

《李棟山戰役》
李棟山海拔1914公尺,居於mliqwan(馬里光)、mknazi(基納吉)、kalapai(加拉排)三群邊緣,是掌控桃園、宜蘭、新竹山區部落的制高點。清末以來此帶因樟腦與檜木而成開發焦點;日治後,總督府為延伸隘勇線、切斷部落聯繫並開發資源,將李棟山視為必奪之地。山名在族語稱tapon,意指苔蘚茂密之處,未築堡前為人跡罕至的深山,戰略與資源價值使其成為衝突核心。
1911年,新竹廳長家永泰吉郎提出「李棟山隘勇線前進計畫」,8月2日新竹廳警隘約兩千餘人發起攻勢,第三部隊先奪最高點並築堡置砲,其餘部隊受埋伏力戰。4日、8日泰雅勇士乘霧氣強襲,日方死傷甚眾;後來颱風接連破壞通信與工事,雙方膠著。至9月底,日軍勉強打通與各部隊連絡,在山頂構築砲台,與巴陵砲台互為犄角,自此李棟山高地被據為前進基地。 
1912年9月,強颱重創隘勇線、斷電斷路,泰雅各社把握良機連環襲擊,攻陷八五山等分遣所,並於11日一度奪取太田山砲台,推落速射砲、輕野砲與機關砲,焚毀庫械。總督府連番非常召集,從桃園、宜蘭、南投調警隘與部隊增援,修復線路,至10月初宣稱「太田山戰事」暫歇;但隘勇線已深入部落門戶,局勢愈發緊繃。
其後日方轉守為攻。1912年10月起七個前進隊再犯馬里光與周邊稜線,日夜砲擊、手榴彈與臼砲輪番上陣,激戰相持;18日至月底攻守互有失得,火攻失利更燒及部落,日軍趁勢奪取烏來山、馬美等要害。1913年6月總督府在李棟山設討伐司令部,動員兩廳近三千人,雙線夾擊馬里光群、基那吉群,砲兵壓制、築堡逼近並施以「禍福說」促投降;7至8月陸續包圍佔領各社、收繳槍械,至9月撤司令部時已收得千餘枝火器。自此制高點盡入日手,泰雅部落被迫繳械、遷徙與受控,李棟山之役告終。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JoGN2aExL/


南庄事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