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阿拐樟栳製造事務契約
此文件為明治29(1896)年日阿拐與坂本格、中島興吉、關長吉所簽訂的契約書與手繪地圖。日治時期南庄地區共有三位頭目獲得日本政府製腦的特許,賽夏族的日阿拐為其中一位。南獅里興社社長日阿拐以每個月500圓的山租金將200個栳灶租給3人經營,並且承諾在立約範圍內不會同時承租給其他人製腦。此契約書當年簽訂時4人各持一份。
然而日阿拐與日本人之間,對於此契約內容的認知有很大的出入;日阿拐認為契約內容僅授與日人承租「製腦權」,但日本人則認為尚應包含「製腦權」及「開墾權」,形成日後衝突的導火線。明治35(西元1902)年,坂本格等人依據中央的林地國有政策向輔墾局申請開墾,引發日阿拐及其他賽夏族族人的不滿,衝突逐漸升溫,最後引發成為著名的南庄事件。如今日阿拐這一份契約由家族保留,收錄在《日阿拐家藏古文書》中。日阿拐樟栳製造事務契約|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3K7hK7
1902年,南庄地區爆發了以日阿拐為首,賽夏族、泰雅族及漢人共同抗日的事件,後稱呼為「南庄事件」。南庄事件係由樟腦糾紛及土地開墾權利等問題而起,歷時僅約半年不到,但卻是個具體而微顯示日本殖民政府與原住民族關係轉變的重要事件,也對於後續總督府理蕃政策產生了一定影響。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探索這段歷史。南庄事件|台灣史研究所|原住民族研究專區 https://bit.ly/3HvtSCT
南庄事件
1902年7月,南庄地區的賽夏族人,以日本腦商山工銀遲納、開墾權利糾紛等問題為導火線,以南獅里興社領袖日阿拐為首,聯合東河社、大隘社等,並與泰雅族鹿場社頭目太祿(Tarao Wawai)及南庄當地客家人合作,於7月6日襲擊隘寮,並包圍南庄支廳
南庄事件
南庄事件又稱日阿拐事件,發生於明治35(1902)年,為原住民與日警間的衝突事件,雙方纏鬥數月,極為壯烈,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南庄事件導火線是日阿拐在光緒22(1896)年與日人坂本格等人簽訂的製樟腦條約。原先日阿拐僅同意將製腦權賣給日人,但日人其後卻聲稱擁有開墾權,並掛出蕃地開墾申請、立下界碑,促使附近原住民群情激憤。日阿拐曾為南庄南獅里興社頭目,曾聯絡當時分裂中的賽夏族各社,成立「聯興庄」,共同開墾獅里興、抵禦漢人,頗具威望,成為加里山各社之間共同領袖,被擁戴為總頭目。因此當日人的南庄撫墾署違約墾地採樟時,得以統合各社共約4、5百名社眾攻擊日警,始稱「南庄事件」,從明治35(1902)年7月4日一直纏鬥到同年12月21日平息,雙方均死傷慘重。
南庄事件|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3ZOSLj8
「南庄事件」的後續影響
南庄事件八月大抵平定後,總督府以掃蕩餘黨為名,於同年十月討伐泰雅族馬那邦社;十二月,總督府參事官持地六三郎發表著名的「關於蕃政問題意見書」,定調「只見蕃地不見蕃人」的山地經濟開發方向,至此,理蕃政策由初期的綏撫開始走向鎮壓,原住民族愈加流失傳統領域。
翌年(1903年),總督府訂立「理蕃大綱」,將蕃地事務改由警察本署統一管轄,並且對以泰雅族為主體的「北蕃」開始以隘勇線推進、包圍的模式,逐步對原住民施加壓力,迫使各部落「歸順」,服從總督府體系。而在總督府眼中已經「安撫歸順」的賽夏族南群,其部份居住地如南庄南北獅里興社一帶則於1904年後陸續被總督府劃入普通行政區,自此賽夏族南北群陷入明明同族卻被迫分居普通行政區和蕃地,來往交流困難的處境。
南庄地區賽夏族的組成
賽夏族的「姓氏」
南庄的漢人開拓史
而南庄事件的核心人物,即日阿拐本人擁有的88甲既墾地遭到總督府沒收並劃入普通行政區內,其他產業如樟樹林則被編入蕃地的官有林地中,其後代為了生存,必須重新向新竹廳官方申請繼承日阿拐的業主權。日阿拐的資產轉移及其後代所遭遇到的困境,也具體而微的呈現賽夏族在日治時期面對傳統領域不斷流失的處境。
----------
南庄事件,是一起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發生於新竹廳南庄支廳南庄區南庄的抗日事件。
過程
衝突
南庄事件解說牌與南庄國中萬善爺義塚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在臺日本人開始在南庄開辦樟腦製造產業,並隨即擴張至日阿拐等人勢力範圍。
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起,臺灣總督府開始實行樟腦專賣制;當局因此在南庄地區以「民木」名義特許日阿拐、絲大尾、張有淮三位原住民族頭目製造樟腦,但在土地使用權及所有權政策上引起當地先在光緒年間取得開墾許可證的族人感到不滿。此外,日本人也在當地生活領域從事官有林地開墾,並經常由此引發衝突。[1]
當時,日阿拐的土地上長有大片樟樹林,在臺日本人板本格、中島興吉、關常吉等因而向他承租土地經營樟腦煉製產業,並與他約定每月繳納租金五百元;然而,雙方隨後因對於契約的認知歧異產生衝突。當時,日阿拐認為他所租予的是樟腦製造權,板本格等則認為承租內容包含土地開墾權。隨後,樟腦價格跌落、板本氏等積欠山工銀(即他們應繳與日阿拐的租費)、蕃地國有政策的實行、原住民族只能擁有地上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政策的推行、山工銀性質的轉變等,都促成了衝突的爆發。
爆發
南庄國中萬善爺義塚近景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7月4日,南庄支廳八卦力地方一名巡查與隘勇在巡邏途中和原住民族發生衝突;同時,南庄支廳轄下各部落情勢不穩的情報開始流傳。7月5日,新竹廳長發給警察本署署長的文件顯示6日將可能有數百名當地生蕃襲擊南庄;為防備事變並安定社會,新竹廳長要求派遣警部一名、巡查十名前往南庄支廳戒備,警察本署署長隨即答覆應派遣若干軍隊以安撫人心。7日,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下令臺灣守備混成旅團第一旅團長派遣守備隊駐紮當地。不久,日阿拐聯合東河社及大隘社頭目及Matayanan社等賽夏族及泰雅族的族人(還有少數客家人)起事,並於7月6日包圍攻擊南庄支廳。
當起事遭鎮壓後,日阿拐前往鹿場藏匿;在有人通報警察即將追來後,日阿拐在風美一處順著河流上溯,並在一處搭起簡易住處,又在稍後派人到其老家所在地挖掘所藏金錢。[2]
壓制
南庄國中萬善爺義塚墓身
12月,臺灣總督府勸誘起事原住民投降。12月17日,總督府在番婆石舉行「歸順式」,日阿拐與鹿場泰雅族頭目薛大老等率領眾人前往參加;隨後,軍警在歸順式上槍殺薛大老等39名參與者,但日阿拐即時逃離現場。[3]後來,日阿拐的墾地遭官方沒收,起事原住民的土地被客家人占據,賽夏族祭儀活動遭官方嚴密監控,南庄街遭總督府禁止舉行祖靈祭,原為同一祖靈祭團的向天湖風姓與大窩坑風姓家族被強制分離,Amis社的根、樟、潘三姓家族被強制遷至蓬萊地區居住
南庄事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kRYZH9
-------------
苗栗縣南庄事件-萬善爺墓及南庄事件-南江水岸公園 登錄有形文化資產說明會
承辦人:文化觀光局/文化資產科/劉好英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將於7月18日上午10時於苗栗縣南庄鄉公所3樓(苗栗縣南庄鄉大同路3號)辦理「南庄事件-萬善爺墓」及「南庄事件-南江水岸公園」提報登錄史蹟有形文化資產說明會,現場邀請到提報單位及苗栗縣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為現場參與民眾解說南庄事件始末以及有形文化資產登錄基準,讓大家更了解南庄事件,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發表相關意見與建議。
「南庄事件-萬善爺墓」位在苗栗縣立南庄國中校園內; 1902 年,南庄支廳八卦力地方一名巡查與隘勇在巡邏途中和原住民族發生衝突;同時南庄支廳轄下各部落情勢不穩的情報開始流傳。7月5日,新竹廳長發給警察本署署長的文件顯示6 日將可能有數百名當地原住民襲擊南庄。為防備事變並安定社會,新竹廳長要求派遣警部一名、巡查十名前往南庄支廳戒備,警察本署署長隨即答覆應派遣若干軍隊以安撫人心。7日,時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下令臺灣守備混成旅團第一旅團長派遣守備隊駐紮當地。當時日阿拐聯合東河社、大隘社頭目及Matayanan 社等賽夏族與泰雅族人(及少數客家人)起事,於7 月6 日包圍攻擊南庄支廳。遭鎮壓後,日阿拐前往鹿場藏匿。同年12月,日本政府當局勸誘起事原住民投降。12 月17 日,當局舉行「歸順式」,日阿拐與鹿場泰雅族頭目薛大老等率領眾人前往參加;隨後,軍警在歸順式上槍殺薛大老等30多名參與者,但日阿拐即時逃離現場。30多名參與者遭槍殺後,地方人士將遺骸收埋於現在的南庄國小,後因擴建操場,又遷往南庄國中,位置在校區東南角司令台後方,收埋之遺骸多為泰雅族人;2020年起,族人發起前往「萬善爺墓」慰靈活動,參與者既有賽夏族及泰雅族人,也有本地客家人、閩南人及平埔族(道卡斯)人,藉由祭祀活動撫慰事件的犧牲者,也討論以紀念活動思考各族群的和解,萬善爺墓成為族群和解及和平的象徵空間,自有其歷史、族群和解的價值。
「南庄事件-南江水岸公園」位於中港溪與東河溪匯流口附近,據傳為歸順式地點,原為農田、南庄林業興盛時期曾為集材地,後因颱風大水地貌改變成為河濱高灘地,2018年南庄鄉公所將此地改建為河濱公園,提供鄉民及遊客休憩之用。此處雖已改建不復120年前原有地貌,但有關日阿拐、薛大老在歸順式之種種早已深植南庄人的記憶,槍殺民眾後,薛大老犧牲,日阿拐逃離,水岸公園遂成為庄事件定格之集體記憶空間,具有歷史意義及價值。
為讓地方族人及民眾充分了解有形文化資產的登錄基準與流程,提升民眾文化資產保護意識,特辦理此次說明會,讓大家更了解有形文化資產登錄保存的價值與目的。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長林彥甫表示,史蹟文化資產的登錄涉及地理空間指認、歷史觀點詮釋與解讀等議題,與其他類型文化資產比較,處理起來相對複雜,本縣目前尚未有史蹟文化資產的登錄,此次希望透過這場說明會,讓大眾對於本縣有形文化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強化文化資產與在地居民的歷史連結。苗栗縣政府全球資訊網-中文網-苗栗縣南庄事件-萬善爺墓及南庄事件-南江水岸公園 登錄有形文化資產說明會 https://bit.ly/3TcYOu4
------------
影/家族發生的歷史事件 日智衡看高祖父的南庄事件
相隔15年,苗栗文獻59期再度以賽夏族文化為主題發表專刊,新書上午發表,全書邀請的作者、紀錄及翻譯者都是賽夏族人,其中著名的「南庄事件」及其靈魂人物日阿拐,由他第5代子孫日智衡、日婉琦兄妹研究撰寫「看南庄事件」,從族裔及賽夏族人的視角, 讓這個歷史事件的影響,呈現不同角度及新觀點,尤具意義。
賽夏文化專題內容包括南庄事件、賽夏族播種祭、新興信仰龍神祭、祭典姓氏分工、織布技藝復振、賽夏語中的借詞等6篇文章,另外還有 19則耆老說故事的原文紀錄。
主編潘秋榮指出,賽夏族以地理位置區分為南北兩地域群,北群主要分布在新竹縣五峰鄉,長期與泰雅族部落混居;南群則分布在苗栗縣南庄鄉及獅潭鄉,因環繞在客家聚落間,與客家人接觸較頻繁。在與外族接觸往來密切環境下,以儀式活動凝聚賽夏族社群的方式更顯重要。為振興賽夏傳統文化,除政府制訂政策推動以及族人的覺醒與投入外,更期盼透過多方的調查研究,利用文字與圖照為媒介,藉「苗栗文獻」出版,讓大家更能了解賽夏文化研究的現況與成果。
專題中的賽夏族故事是由風薇萍、菈露打赫斯. 改擺刨共同採集,根據採集現場錄音逐字記音並翻譯成中文,當時訪問的5位耆老,其中3位在數年之間相繼凋零,苗栗縣文化觀光局長林彥甫認為,未來恐難以出現如此熟諳賽夏傳統文化跟語言的保存者,這是賽夏文化的損失,期望藉由文獻出版,讓民眾更了解縣內賽夏族文史及先民智慧。
「看南庄事件」作者日智衡現任職南庄國小校長,他認為,過往對南庄事件的探討分析不是從理蕃政策的思維下探討日人鎮壓的原因,就是探討樟腦利益開發的經濟條件,但不同立場會導致不同詮釋,他看過一些文獻的紀錄,往往跟族裡老人家的說法、記憶和想像是有落差的,因此嘗試從自身家族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闡述。影/家族發生的歷史事件 日智衡看高祖父的南庄事件 | 時事 | 聯合影音 https://bit.ly/3FNuzH1
--------------
公告登錄「南庄事件史蹟」為本縣史蹟。
刊登日期: 2022/9/30
發文日期: 2022/9/12
發文文號: 府文資字第1110011045B號
主旨: 公告登錄「南庄事件史蹟」為本縣史蹟。
發文機關: 苗栗縣政府
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1條、《史蹟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
公告事項: 公告事項:
一、名稱:南庄事件史蹟。
二、種類:其他。
三、位置及範圍:
(一)萬善諸君之義塚:苗栗縣南庄鄉庄西段183地號。
(二)南江水岸公園:無地號。
四、登錄理由及法令依據:
(一)登錄基準
1.依據《史蹟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符合「應具有遺跡或史料佐證曾發生歷史上重要事件者」。
2.依據《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3條第1項第1款,符合「表現原住民族文化之歷史重要性或具代表性」。
(二)登錄理由
1.在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方面:南庄事件是二十世紀初,南庄賽夏族、泰雅族民族史及南庄開發史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多處的事件現場是人們據以追憶、憑弔、紀念的場域,文獻紀錄及耆老記憶非常清楚,具有極高歷史價值。
2.在歷史事件連結方面:南庄事件史蹟是1902年11月17日在南庄市街內外舉行「歸順式」發生的屠殺事件,當日賽夏族日阿拐(地點在南庄支廳南方約三百米旱田,及現今南江水岸公園康濟吊橋南端附近)、泰雅族薛大佬(現今南庄農會與南庄國小之間)分別被日本軍警設計槍殺,前者傷逃、後者犧牲,隨薛大佬犧牲者三十多人,骨骸幾經遷移,最終埋骨現址、日阿拐被傷地點則成為南庄各族民眾記憶深刻之現場,與南庄事件之連結緊密而堅固。
3.在真實性價值方面:南庄事件留存大量日本殖民政府文書,經學者翻譯詮釋之後,事件之原因、過程及事件時間、地點逐漸清晰,加以地方耆老記憶深刻,南庄事件史蹟確實為當年之事件現場及犧牲者墓塚。
4.在整體性價值方面
(1)歸順式地點為中港溪與東河溪匯流口附近,原為農田,南庄林業興盛時期曾為集材地,後因颱風大水改變地貌成為河濱高灘地,2018年經南庄鄉公所改建為河濱公園,提供鄉民及遊客休憩之用。此處雖已改建,已不復120年前原有地貌,但有關日阿拐、薛大佬在歸順式之種種早已深植南庄人的記憶,槍殺民眾後,薛大佬犧牲、日阿拐逃離,水岸公園遂成為南庄事件定格之集體記憶空間,具有較高之歷史意義及價值。
(2)由於近年「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的發掘與研究在原住民社會引發熱潮,南庄事件的紀念也獲得南庄各族群的關心,2020年開始,族人發起前往「萬善諸君之義塚」慰靈活動,參與者既有賽夏族及泰雅族人,也有本地客家人、閩南人及平埔族(道卡斯)人,藉由祭祀活動撫慰事件的犧牲者,也討論以紀念活動思考各族群的和解,「萬善諸君之義塚」成為族群和解及和平的象徵空間。綜合觀之「南庄事件史蹟」具有較高之歷史意義、族群和解的重要價值。
5.在稀少性價值方面
(1)賽夏族最早進入南庄,而後其他族群陸續遷入,其中發生的族群競爭、合作關係不知凡幾,但早已淹沒於漫長歷史當中,1902年發生的「南庄事件」是近代影響賽夏族發展的大事件,事件後,南庄被劃入普通行政區,部落被迫遷移,在語言、文化、祭儀、社會制度、土地生計等各方面都受到重大影響,「南庄事件」可謂是賽夏族命運的轉折點亦不為過。
(2)事件過後,賽夏族再無大規模武裝反抗之舉,「南庄事件」的歷史現場自然與賽夏族息息相關。而鹿場社泰雅族人,在薛大佬等人犧牲後,失語100多年,時至今日才得以重現當年參與事件之真貌,其稀少性價值不言而喻。
6.登錄法令依據:《史蹟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3條第1項第1款。
五、本案公告期間為30日,對於本案行政處分如有不服,請依訴願法第14條、第58條規定,自行政處分到達或公告期滿之次日起30日内,繕具訴願書逕送本府(地址:苗栗縣苗栗市縣府路100號),並由本府轉送訴願管轄機關提起訴願。苗粟縣政府縣政公報資訊網 https://bit.ly/43KoL9i
原民抗日殉難 「南庄事件史蹟」成全台第4處史蹟
2022年08月18日
原民抗日殉難 「南庄事件史蹟」成全台第4處史蹟 - 客新聞 HakkaNews https://bit.ly/43tUaOu
【客庄中心/綜合報導】苗栗在日治時期知名的抗日事件–南庄事件,由賽夏族的日阿拐聯合、泰雅族、客家人反抗日本人失敗,事後日本當局以和解為由辦理「歸順式」,未料日本軍警卻槍殺前去參加「歸順式」的泰雅族薛大老等30多名參與者;苗栗縣政府日前審議通過「南庄事件史蹟」登錄,這也是全台第4處史蹟 ,藉此紀念當時的先賢先烈。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表示,台灣現有史蹟分別有「霧社事件‧馬赫坡古戰場暨運材古道」、「馬場町刑場」、「明清金門城遺跡」,而「南庄事件史蹟」將成第4處史蹟。
日治時期時日本人於南庄從事開墾,當時南庄因擁有龐大的森林資源,日阿拐的土地上長有大片樟樹林,日本人向日阿拐承租土地經營樟腦煉製產業。苗縣文化觀光局指出,因日本人與原住民對於契約的認知歧異,導致日本人與原住民族衝突不斷。
文化觀光局表示,當時居住在南庄的人除了賽夏族外,也有客家人、泰雅族人,1902年日阿拐聯合各族群集體攻擊南庄支廳,起事遭鎮壓後,日阿拐與鹿場泰雅族頭目薛大老等去參加日本所舉行的「歸順式」,未料軍警卻在歸順式上,槍殺薛大老等30多名參與者,而日阿拐隨即逃離。
文化觀光局表示,目前位於南庄國中校園裡的「萬善諸君之義塚」,埋葬了當時不少殉難者,「南江水岸公園」則為當時歸順式舉辦的場所。
苗栗縣政府日前辦理「111年度苗栗縣原住民族有形文化資產審議會」,經過委員會討論,登錄「南庄事件史蹟」為苗栗縣史蹟。新登錄史蹟為「南庄事件史蹟」,以「萬善諸君之義塚」、「南江水岸公園」為史蹟定著地點,因整體符合「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3條第1項第1款基準,經決議登錄為苗栗縣史蹟。
文化觀光局長林彥甫表示,期望透過文化資產的指定與登錄,保存珍貴在地歷史與記憶,讓民眾更加認識縣內有形文化資產,保存珍貴文化資產
原民抗日殉難 「南庄事件史蹟」成全台第4處史蹟 - 客新聞 HakkaNews https://bit.ly/43tUaOu
南庄事件後續影響
南庄事件,發生於明治35(1902)年,一起因樟腦而起的苗栗賽夏族抗日事件,以賽夏族頭目日阿拐為事件主要領導人物。衝突持續三個多月之久,在舉辦了兩次歸順式加上暴力鎮壓之後才落幕,此後日本人也開始限制賽夏族人的生活並嚴密監控族人的一舉一動。
對於當時的日本政府而言,南庄事件對於殖民統治是極大的缺口,基於報復以及鞏固殖民統治的地位,日本政府陸續採取了許多措施避免賽夏族人有機會再次反抗。日本政府首先透過新政策將賽夏族人的武器沒收,使賽夏族人失去武裝能力。並且開始介入傳統祭典的舉辦,原先每年皆舉辦的paSta'ay(巴斯達隘/矮靈祭)受到日本政府的打壓,改為兩年舉辦一次,且被迫減少舉辦天數。各姓氏所舉行的祖靈祭也被日本政府冠上迷信之名遭到禁止,但賽夏族人並未因此停止舉辦祖靈祭,反而透過改變祭典形式使得傳統得以延續。
此外日阿拐八十八甲的墾地也被沒收,與獅里興社、獅頭驛社一同於明治37年(1904年)年初編入一般行政區管理,並不再以「社」稱呼。
南庄事件後續影響|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e0t9FV
日阿拐(賽夏語:basi-Banual;偏名為akuwai[1];1840年—1903年),閩南裔獅里興社人,本姓張,八歲時隨父母移民台灣。父母不久雙亡,由親戚撫養,後賣給南庄賽夏族日姓人家收養,遂改姓,養父為日有來(tanoherah ubai)。[2]
日阿拐後來成為南庄獅里興社頭目。曾整合同族各社,組成「聯興庄」以抵禦漢人入墾,被推舉為總頭目。1887年(光緒十三年)台灣設省,清廷開山撫番,被稱為「獅里興社社長」;又因與清國合作,招撫泰雅族有功,受封榮譽六品軍功銜、國子監大學士。1893年,獲大嵙崁撫墾局核准,於今苗栗縣南庄鄉拓墾,在八卦力、大湳一帶從事製樟腦事業,並自入山開墾的漢人手中,按灶數收取墾荒製腦的權利金山工銀,累積大量資金。[3][2]
日治初期,日本總督府於明治28年(1895年)頒布「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將無官方證明及山林原野地契約之蕃地視為官地[3],土地收歸國有、實施專賣制度,仍獲台灣總督府特許製腦事業。日本人板本格、中島興吉、關常吉等向他承租土地製腦,然而雙方對契約之認知不同,日阿拐認為承租的是製腦權,日本人則認為包含開墾權,故而引發糾紛。後又因樟腦價格下降,業者積欠山工銀,日阿拐遂聯合賽夏族、泰雅族及客家人於明治35年(1902年)7月6日襲擊南庄支廳,史稱南庄事件。[1][2][4]
南庄事件後日阿拐逃至南庄鹿場,在風美一個名為冷水附近,現今35林班地搭寮躲藏,隔年死於36和37兩林班地交界處。[1]
據傳日阿拐無子,有養子5人。長子日加伊乃阿拐,出身泰雅族,二子日勇叭與三子日阿喜宇和志(又稱日阿金),具客家血統[5]。
日阿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3SYohv
接著我們就來回顧120年前的南庄事件,在現今的萬善爺墓、南江水岸公園,都是當年事件發生的歷史場域。日本人在當時的歸順儀式槍殺30多位參與者,又以泰雅族人犧牲最多。如今120年過去了,族人除了推動紀念活動外,也希望從在地史觀,認識南庄事件及歷史意義。
回顧南庄事件,1902年12月,日本政府當局勸誘起事原住民投降,同月17號當天舉辦歸順式,日阿拐與鹿場泰雅族頭目薛大老等,率眾人前往參加。不過軍警卻在歸順式現場,槍殺薛大老等30多名參與者,所幸日阿拐及時逃離現場,躲過一劫。
賽夏族文史工作者潘秋榮說:「這個儀式發生了非常慘的屠殺事件,屠殺事件大部分的來與會的很多的泰雅族的鄉親,就犧牲在這個歸順式裡面。」
南庄事件薛大老後代戴賢志說:「我那個祖先也是有參與這個,因為他就是泰雅族的頭目,當時被槍殺的那一位。」
文史工作者潘秋榮指出,這些遭槍殺參與者,死後被地方人士收埋於南庄國小,後來又遷到南庄國中,遺骸多為泰雅族人,至於現今的南江水岸公園,據傳為當時歸順式地點,經過改建,不復120年前原有地貌,但這些場域都具有歷史意義與價值。
南庄蓬萊村居民黎振君說:「如果說我們後續,能夠把這個脈絡全部把它呈現出來的話,其實這個南庄是非常具有歷史價值。」
賽夏族文史工作者潘秋榮說:「我們透過很多的分析調查,來把這些事情盡可能地還原。」
2020年開始,族人們就曾發起前往萬善爺墓,進行慰靈活動,苗栗縣政府決定要將萬善爺墓、南江水岸公園,登錄為有形文化資產,後續會由文史工作者等單位,協助查訪、調閱歷史文獻,希望藉由這次有形文化資產界定,推動歷史多元觀點,從族人史觀詮釋,重新認識南庄事件。南庄事件先烈遭日人槍殺 相關場域提報登錄文資 — TITV News 原視新聞網 https://bit.ly/445B9C0
--------------------------
南庄事件與相關政策大事紀
1895年
清日簽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日治時期開始。
1896年
日本總督府結束軍政時期,設立撫墾署管理理蕃事務。
1898年
撫墾署裁撤,理蕃事務改由辦務署第三課(或第三係)管轄。
1899年
「臺灣總督府樟腦局官制」公佈,樟腦專賣開始。
1901年
總督府官制改正,蕃人撫育與蕃地拓殖由殖產局管理,地方由各廳總務課負責;蕃界警備則由警察本署負責。
1902年
7月4日
巡查、隘勇等於「八卦力」地方與蕃人衝突,南庄事件開始。
7月5日
傳出消息,6日將有生蕃數百襲擊「南庄街」
7月6日
總督府下令派遣混成第一旅團駐紮南庄,由新竹方面派遣122名官兵組成守備隊,於7日抵達「南庄街」。
7月8日
反抗方族人聚集於「番婆石」,並陸續包圍攻擊各隘寮、隘勇監督所,並佔領「辛抱坂」及其週邊
7月9日
日方增派砲兵隊前往南庄
7月11日
日阿拐部下等數百人部署固守內山要路,日方開始砲擊,守備隊佔領「虎頭山」。
7月13日
警察方報告指出在各監督所衝突中有一名巡查、四名隘勇、三名壯丁戰死。
7月15-16日
日方偵查隊分頭偵查「辛抱坂」、「蕃婆石」,蕃婆石方面遭受起事者抵抗。起事方採行游擊戰略,使日方難以用兵,陷入膠著。
7月19日
日方軍警開始向「辛抱坂」前進,持續與起事方衝突。
7月24日
日方佔領「辛抱坂」半途之高地,開始砲擊「辛抱坂」。
7月26日
日方佔領「辛抱坂」。
8月1日
憲兵解編,撤回臺北原駐紮地。
8月10日
由於起事方仍持續進行游擊戰,騷擾日軍,日方不堪其擾,遂制定「日阿拐居宅攻擊計劃案」,試圖由「辛抱坂」週邊高地砲擊日阿拐各處家宅。
8月19日
日方佔領「辛抱坂」前高地。
8月22日
開始攻擊「石壁下」日阿拐居宅
8月25日
日方佔領日阿拐第二、第三居宅,持續攻擊第四新宅。
8月30日
起事方逐漸不支,日軍亦開始陸續解編歸回原駐紮地,9月28日最後一支軍隊撤退,南庄支隊正式解編。
10月21日
第一次歸順式,泰雅族鹿場社領袖太祿下山參加。
11月16日
第二次歸順式,日阿拐下山參加,當夜太祿率家人下山留宿撫墾署。
11月17日
再次舉行歸順式,但午間日方以族人暴動為名,格殺太祿等30餘名族人,日阿拐負傷逃出,隔年去世,南庄事件結束。
1902年12月
臺灣總督府參事官持地六三郎提出「關於蕃政問題的意見書」
1903年
於警察本署下設置蕃務卦,負責統一管理蕃人事務。至此理蕃政策漸趨積極。
1904年
新竹廳管內部份「蕃地」(含南北獅里興社)劃入普通行政區
南庄事件|台灣史研究所|原住民族研究專區 https://bit.ly/3HvtSCT
博客來-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南庄事件 https://bit.ly/45cAqj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