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北部地區目前進行整壇法事的靈寶派道士,以新竹為核心,有莊、林兩家;道脈源於清光緒年間,著名仕紳林占梅之弟-林汝梅,曾親赴龍虎山天師府學習道法,又傳道脈於莊家道壇和鄰近的竹南,延續至今,被稱為林汝梅派。美籍學者蘇海涵(Michael Saso)曾與莊陳登雲收集臺灣北部地區常用道經,編成《莊林續道藏》,於1975年出版,為臺灣重要的道教文獻。
林汝梅一直懷有追求道的志向。林汝梅見到新竹地區的道士除了謀生外缺乏修養,對此深感遺憾。因此,他遠赴江西拜師,成為第六十一代天師龍虎山的正一派道法學習者。回到家鄉後,他日夜勤習,熟練地展示了步罡踏斗等術法,並邀請了眾多道士聚集在一起,詳細解釋教義,並闡述南北道派的不同風格,使烏頭道士在正統道教中獲得了地位。附近從事道士職業的人無不上門求教,人們把他視為新竹的天師府。1894年,林汝梅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林汝梅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8BLVB
林汝梅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8BLVB
---------------------------
新竹正一
新竹林家萬法宗壇分司新竹正弌嗣壇.林占梅和他的三弟.人稱「五老爺」的林汝梅(1833-1894),雖然是儒生,但對道教也很有興趣,林占梅的亦師亦友的幕僚吳景春(1802-1858),前廿三代先人中有十位進士、三位武官、九位道士,家傳華山雷霆道法、茅山軍事道法、重建慶成醮儀等,在林占梅的安排下娶王姓道士之女為妻,並從郭姓道士學武場音樂。林汝梅在十六歲時就已經從吳景春處習得道法,於儒於道都有深厚造詣,目睹台地道士為了餬口,除了做法事外毫無修養,深以為憾。他一方面培植堂弟林修梅(1866-1928,人稱戇九舍)學習存思冥想與內丹修練,另一方面也培植鄰居陳捷三(1861-1901)學習科儀法事。西元1886年3月15日,他毅然決然地帶著堂弟林修梅前往江西龍虎山拜謁第六十一代天師,在那裡他習得正一盟威法與華山雷霆法,清微道法,並且得到「二品道士」的任命,受六十一代天師囑託,1888年返台成立「萬法宗壇分司正一嗣壇」,授權他代理天師綜理台地教務,但是他委託陳捷三來掌正一嗣壇,自己則不斷為各地道士進修講學。影響所及,新竹本地的紅頭道士亦在科儀與服飾上處處可見受正一嗣壇的影響。在封建王朝體制裡,地方設有道會司、道紀司之類的官員掌理道士考核與員籍,這些人是由天師授籙且付以奏職、傳度、閱籙一類的儀範與文檢道書者,授權代理天師為當地道士傳度授職晉階,台南地區著名的曾陳二家(陳榮盛道長即是)就曾經有人擔任過此職。在台地教務廢馳與台灣即將割日雙重因素下,六十一代天師將台地教務重任交付正一嗣壇。西元1890年,六十一代天師夜觀星象,天狗星纏度於牛郎、織女星間,認為這預言台地將有禍事,於是囑咐林汝梅於城隍廟啟建護國大醮,也就是俗稱的天狗醮。傳說在天狗醮的最後一晚,野狗發瘋似地撞開城隍廟大門,導致這場醮功虧一簀,台灣割讓日本成定局。西元1892年林修梅返台,但是他致力在獨自修練,鮮少與外界接觸。而陳捷三當時也忙著做生意賺錢去了,因而無暇顧及正一嗣壇,但是他安排莊姓道士入贅陳家,約定長子必須在陳家養成為道士,這個人就是莊陳登雲(1911)。西元1926年(大正十五年),一場於城隍廟舉行、由陳捷三掛名、莊陳登雲主持的慶成道場中,政商雲集,林修梅也悄悄出現在現場,然而這道場並沒有照著林家教授的道法舉行,林修梅見狀轉身步出城隍廟,一陣風瞬間吹熄廟內燈火,陳捷三心知一切,立即追出去請求林修梅原諒並請他收莊陳登雲為徒,林修梅答應,但條件是陳捷三必須重掌正一嗣壇,並且每年農曆九月需在正一嗣壇為林家修建禮斗道場。台灣光復以後,第六十三代天師隨國民政府轉進台灣,曾來到正一嗣壇,見到第六十一代天師親授正一嗣壇的天師袍、天師印、與奏板時,立即以四跪十二叩大禮參謁,正一嗣壇本欲將台地教務奉還天師,但是六十三代天師特准新竹正一嗣壇衍脈之道士不需朝覲當代天師,只要到正一嗣壇朝覲即可授籙。資料來源,竹塹史,新竹縣志
新竹莊家
新竹市、苗栗濱海多泉地區,新竹市的莊、林世業道士為區域內老壇,曾至龍虎山受籙在行內頗有威信
首頁 > 宗教知識+ > 臺灣宗教 > 道教 https://bit.ly/477vYkY
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 https://bit.ly/479IZKS
(2) Facebook https://bit.ly/3z12x7H
台灣道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e6xWEM
-------------------------
竹塹道教史
日治時期新竹是台地道教總壇所在,這典故就要從新竹內公館林家說起。
內公館林家起自於清誥封資政大夫林紹賢(1761-1829),渡台祖從福建同安搬遷到府城發展,屢次搬遷,終於在他的父親時搬到新竹定居。
內公館林家的發跡是在與林平侯家族合辦全台鹽務。
人稱「清江舍」的林占梅(1821-1878)是林紹賢的孫子,頭份的黃驤雲進士欣賞他的瀟灑不羈,將女兒許配給他,並且在林占梅十一歲時就帶他前往北京增廣見聞。清江舍交遊廣闊,滿腹經綸,自稱「藏酒款濱非自飲,解囊贈客不言貧」,興築潛園,大力提倡文風,有「賽孟嘗」之稱譽。而且他對地方公益不遺餘力,竹塹城內外處處可見林家捐資興築的文教公益設施,同治元年戴潮春之亂時更是付出到「毀家舒難」的程度。
林占梅和他的三弟,人稱「五老爺」的林汝梅(1833-1894),雖然是儒生,但對道教也很有興趣,林占梅的亦師亦友的幕僚吳景春(1802-1858),前廿三代先人中有十位進士、三位武官、九位道士,家傳華山雷霆道法、茅山軍事道法、重建慶成醮儀等,在林占梅的安排下娶王姓道士之女為妻,並從郭姓道士學武場音樂。
林汝梅在十六歲時就已經從吳景春處習得道法,於儒於道都有深厚造詣,目睹台地道士為了糊口,除了做法事外毫無修養,深以為憾。他一方面培植堂弟林修梅(1866-1928,人稱戇九舍)學習存思冥想與內丹修練,另一方面也培植鄰居陳捷三(1861-1901)學習科儀法事。西元1886年3月15日,他毅然決然地帶著堂弟林修梅前往江西龍虎山拜謁第六十一代天師,在那裡他習得正一盟威法與華山雷霆法,清微道法,並且得到「二品道士」的任命,受六十一代天師囑託,1888年返台成立「萬法宗壇分司正一嗣壇」,授權他代理天師綜理台地教務,但是他委託陳捷三來掌正一嗣壇,自己則不斷為各地道士進修講學。
影響所及,新竹本地的紅頭道士亦在科儀與服飾上處處可見受正一嗣壇的影響。
在封建王朝體制裡,地方設有道會司、道紀司之類的官員掌理道士考核與員籍,這些人是由天師授籙且付以奏職、傳度、閱籙一類的儀範與文檢道書者,授權代理天師為當地道士傳度授職晉階,台南地區著名的曾陳二家(陳榮盛道長即是)就曾經有人擔任過此職。在台地教務廢馳與台灣即將割日雙重因素下,六十一代天師將台地教務重任交付正一嗣壇。
西元1890年,六十一代天師夜觀星象,天狗星纏度於牛郎、織女星間,認為這預言台地將有禍事,於是囑咐林汝梅於城隍廟啟建護國大醮,也就是俗稱的天狗醮。傳說在天狗醮的最後一晚,野狗發瘋似地撞開城隍廟大門,導致這場醮功虧一簀,台灣割讓日本成定局。
西元1892年林修梅返台,但是他致力在獨自修練,鮮少與外界接觸。而陳捷三當時也忙著做生意賺錢去了,因而無暇顧及正一嗣壇,但是他安排莊姓道士入贅陳家,約定長子必須在陳家養成為道士,這個人就是莊陳登雲(1911)。
西元1926年(大正十五年),一場於城隍廟舉行、由陳捷三掛名、莊陳登雲主持的慶成道場中,政商雲集,林修梅也悄悄出現在現場,然而這道場並沒有照著林家教授的道法舉行,林修梅見狀轉身步出城隍廟,一陣風瞬間吹熄廟內燈火,陳捷三心知一切,立即追出去請求林修梅原諒並請他收莊陳登雲為徒,林修梅答應,但條件是陳捷三必須重掌正一嗣壇,並且每年農曆九月需在正一嗣壇為林家修建禮斗道場。
台灣光復以後,第六十三代天師隨國民政府轉進台灣,曾來到正一嗣壇,見到第六十一代天師親授正一嗣壇的天師袍、天師印、與奏板時,立即以四跪十二叩大禮參謁,正一嗣壇本欲將台地教務奉還天師,但是六十三代天師特准新竹正一嗣壇衍脈之道士不需朝覲當代天師,只要到正一嗣壇朝覲即可授籙。
然而,民國58年12月25日第六十三代天師登真,引發繼位爭奪戰,因布袋郭家的牽線,台南地區道士支持,當代天師於台南市天壇宣布繼任掌教。由於新竹正一嗣壇衍脈在這場爭奪戰中沒有表態支持,所以遭到冷落,乃至六十四代天師不承認正一嗣壇的特殊地位。
資料來源,竹塹史,新竹縣志
在明末清初至日據時代 竹塹道教先輩中,不單只有林、陳莊家,但有能力遠赴祖庭 龍虎山習道者,僅只兩家別無分號。新竹縣志言及確實,因口誤筆誤邇誤摘不得而知。上篇章節誤處如下:
陳捷三 法名蘊澄(1861-1901)。
莊陳登雲 法名宏圖(1911~1975)。
西元1926年(大正十五年),一場於城隍廟舉行、由陳捷三掛名、莊陳登雲主持的慶成道場。
試問那位高人在登仙後還能主持道場行科,實為捷三之贅婿 莊紫 法名高琛,主持城隍廟之慶成醮,當時登雲年十六。
林修梅 法號元悟 (1866~1928)。
以三山滴血派之輩份來排列:元、蘊、高、宏。元、宏輩份相差太懸殊,有可能收之為徒。
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至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
沖漢通玄蘊,高宏鼎大羅,三山愈興振,四海涌洪波,
穹窿揚妙法,寰宇證仙都。
(2) 新竹巿欽賜靈妙壇 - 竹塹道教史 日治時期新竹是台地道教總壇所在,這典故就要從新竹內公館林家說起。... | Facebook https://bit.ly/3ANCfGF
道教秘訣集成
《道教秘訣集成》中國道教叢書。台灣藏外道書彙編。編者美國人邁克爾·薩梭,中文名蘇海涵
此書分四部分:第一為給籙壇靖元科,包括《龍虎山師傳予修給籙元科》、《龍虎山師傳清微傳度科範一宗》、《龍虎山師傳法派》、《龍虎山師傳六十甲子壇靖》四部,系六十一代天師授予新竹道士林汝梅受戒時的經典。第二為龍虎山秘傳七十五種契印圖示手訣,並有《六十一代天師傳》。第三為吳氏五種道派(五品格)秘訣,計為:茅山上清派的《玉京品格大黃籙》、華山清微派的《天樞院品格》、武當山北極派的《北極驅邪院品格》、龍虎山正一派的《玉府品格》、紅頭道士的《神霄品格》。均出自1823年渡台的華山系道士吳景春之手筆。第四為龍虎山師傳禮斗玄功訣,其中包括:《龍虎山師傳禮斗功訣》、《耑禮南鬥秘要》、《耑禮北斗秘要》、《專祈科名鬥秘要》、《耑禮本命訣要》、《璇璣急鬥檢鬥罡神法》、《禮急鬥召功賞秘旨》、《馬帥召合發遣賞神香法秘》、《禮急鬥要訣》。叢書所收諸類經文,為研究道教南遷台灣後教義、教儀、教戒、教理的變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1]
創作背景
1964年,他到台灣從事民俗與宗教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時拜正一嗣壇莊陳登雲道士為師,專門學習道教。數年中,大量收集散佚的道經、手抄秘文等,並得到台灣新竹林汝梅、陳捷三、吳景春等多家世傳秘本。
1975年,出版《莊林續道藏》後,1978年,又於日本東京龍溪書社影印出版了《道教秘訣集成》一書,作為《莊林續道藏》之續篇。
道教秘訣集成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cNAXIL
-------------------------------------------
謝聰輝(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撰文
二、本文對於既有研究成果的重點檢視與相關問題意識的形成
正一派道士在臺灣主要分為主行吉慶醮事的「道法二門」,與烏紅齋醮兼行的「靈寶道壇」二者。由於保存傳續完整,歷來被相關領域研究者所重視,公認是道教道壇、科儀歷史上的「活傳統」,所以吸引許多中外學者紛紛投入探究,累積的學術成果頗為豐富。
本文以下,為求陳述的體系周延,並不討論數量太繁的個別性齋醮科儀道法的調查研究,而著重貫串二次戰前戰後道壇傳承譜系與道法源流考證的成果分析,並兼敘戰後張天師來臺的發展歷史研究,以及丹道修煉團體傳承的研究成果,以呈現本文相關問題的詮釋概念意識。
(一)道壇傳承譜系研究
在道壇傳承譜系研究方面:重要代表者:北部有:蘇海涵(Michael R. Saso, 1978)以新竹地區為主,將其所獲得的莊、林、陳與吳四家道壇資料,出版為《莊林續道藏》二十五冊,並整理莊陳登雲(1911-1976)等人相關傳承譜系。劉枝萬(1983)以道法傳承為主提出「劉厝派」與「林厝派」。勞格文(John Lagerway,1996、1998)整理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與溯源探究。李游坤(2010)則凸顯自家為「李厝派」(亦屬傳承「林厝派」)。中部有:林聖智(1993)處理鹿港地區部分道壇的傳承。李豐楙(1994、2000、2001)探究「客仔師」(紅頭司)與客家移民社會的關係,和海線、山線道士的淵源譜系。南部臺南地區:丁煌,(1990),著重曾、陳兩世業道壇的源流傳承發展探討。高雄地區:張譽薰(2002)討論了大寮鄉西公厝自己家族道士團的傳承譜系與齋法。
(二)道壇道法源流考證
在道壇道法源流考證方面,蘇海涵(Michael R. Saso,1978)以新竹地區道壇資料,考證神霄派的歷史及其道法傳承關係。大淵忍爾(1983)與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1981、1994)都曾因拜師或交往而蒐集豐富的道壇資料,對臺灣陳聬、陳榮盛父子道法有深入的研究;施舟人並譯注受籙憑證的「仙簡」和相關文書,上溯「籙」的歷史傳承與內涵意義。田仲一成(1989)探討福建漳州乾隆海澄縣本《送彩科儀》與現存臺灣相關抄本的關係,並拿《莊林續道藏》本進行比對,指出「基本上是同一儀禮系統的繼承」。安保羅(Paul Anderson,1990)則細緻分析步罡,從經典到田野所見豐富的象徵。康豹(Paul R. Katz,1997、2002)考證和瘟科儀道法的來源,並從地方史的歷史脈絡,企圖重建東港的王爺祭典與當地社會的關係;另對溫元帥信仰的探究,則透過浙江田野的調查來做相關溯源比較。
李豐楙(2008、2009、2011)在王醮與瘟疫的關係研究上,不僅上溯至天行使者、道教瘟神的來源,王府儀禮與古代巡狩的傳承與變用,也比較其他地區代巡型泰的儀式性跨境;而在道壇道與法的關係上,則以「複合」的角度,析論中北部道法二門道壇如何合作與兼備運用。呂錘寬(1994)則致力於道教科儀音樂與北管、南音的關係研究。
丸山宏(2004、2011、2012)細心於臺南道法的考證與奏職文書的來源討論,並親自前往大英圖書館抄寫福建漳州海澄縣道教科儀手抄本,深究其特徵及其研究上的價值。李玉昆(1999)初步論述了閩臺的王爺信仰的傳承關係。淺野春二(2005)則將重心科儀與供物的仔細記錄與典故源流探討。松本浩一(2001、2008)探究臺灣臺南部分法師的傳承,以及中元普度的道法傳統。林振源(2007、2011)更以自家為北部林厝派的祖壇方便,努力科儀道法溯源與比對閩南客家地區的道教儀式。山田明廣(2008、2011)則做高雄、屏東靈寶道法的調查研究,並比較其與臺南區域之不同。
(三)二戰後張天師來臺影響與丹道修煉歷史研究
在張天師來臺的發展與影響研究,代表學者如王見川(2002、2013)致力於蒐集張天師的資料與研究,並評論兩代張天師與臺灣的關係、從道記司到「中華民國道教會」,以及其與道廟、民間宗教的關係。李麗涼(2012)則以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1894-1969)為主軸,探討其與臺灣道教的關係,希望考察1949-1969臺灣道教的部分實態。而在戰後臺灣丹道團體的發展與歷史傳承研究,李豐楙(2008、2010)著重於丹道修煉的傳承與現代化問題,以及陳攖寧(1880-1969)仙學體系與天帝教創辦人李玉階(1990-1994)丹道傳承的比較研究。蕭進銘(2009)則以陳敦甫(1896-1993)一系為核心,鑽研於全真道龍門宗伍柳法脈在臺傳承的調查研究。
(四)相關問題意識的形成
以上前人相關研究成果回顧,在道壇源流譜系方面,具現了兩方面的不足:
一是大多梳理民國初以後的世系,沒有整個清代道壇傳承譜系的具體研究個案,可以確實補證清初以迄今日的歷史傳承脈絡。
二是第一手史料證據仍然有待補充,如道壇中的相關祖譜、祖龕神主、日據時代戶籍資料,以及科儀手抄本等的蒐集與考證。
另在道壇道法源流論述方面,大多能實際記錄道法演行的田野實況,並利用道壇內部抄本資料,往上作科儀經典歷史貫時性的溯源考證;但較缺少與道法傳承主要來源閩南地區做比較研究,而這正是在道壇道法詮釋建構必須走的研究徑路。
(2) 台灣文化與生活史的愛好者 - 謝聰輝(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撰文 二、本文對於既有研究成果的重點檢視與相關問題意識的形成... | Facebook https://bit.ly/3Zb7Rjt
Life with a sword in my hands. — Daoist Master Zhuang 莊陳登雲 (1911-1976) is one of…
Life with a sword in my hands. — Daoist Master Zhuang 莊陳登雲 (1911-1976) is one of…
臺灣靈寶派道壇的發展(三)
中部地區的靈寶派以鹿港為核心,逐漸向彰化、臺中靠海地區、及雲林等地拓展。歷史較為悠久的靈寶道壇集中在鹿港,莊意是最早在設壇傳法的道士,但未留有後代嗣法;其次為清嘉慶年間來臺,祖籍安溪楊家的「顯應壇」,是鹿港的老牌壇號,其法傳授鄰近的和美、秀水與雲林褒忠、臺中梧棲等地。
現今鹿港較著名為清乾隆末葉來臺發展的施家道壇,迄今已傳至第七代,家族中分別立有「混元壇」、「達真壇、「守真壇」與「保真壇」等。南投竹山與彰化靠山地區,有廈門系的靈寶道派,以拔度齋法為主,科儀形式與鹿港靈寶道派相似。
臺灣北部地區目前進行整壇法事的靈寶派道士,以新竹為核心,有莊、林兩家;道脈源於清光緒年間,著名仕紳林占梅之弟-林汝梅,曾親赴龍虎山天師府學習道法,又傳道脈於莊家道壇和鄰近的竹南,延續至今,被稱為林汝梅派。美籍學者蘇海涵(Michael Saso)曾與莊陳登雲收集臺灣北部地區常用道經,編成《莊林續道藏》,於1975年出版,為臺灣重要的道教文獻。
<未完.待續>
原文請參考<台灣道教的傳承與道壇生態(下)>,謝宗榮,《宗教大同》第7期,台北:中國宗教大同推展協會,2008年
(2) Facebook https://bit.ly/4e53yuq
-------------------------------------------
新竹通妙壇
創辦時期:
創辦於民國35年(1946)
創辦人:
陳張石潛
現任老闆:
陳明光
營業項目:
法師
營業時間:
公休日:
老店電話:
03-5227947
老店地址:
新竹市西大路428號
「陳張」二字為複姓。陳張江之父早歿,其母招張氏為贅,故貫其母性而為陳張。陳張江在靈通法師處修行時,法師曾開示後人必有繼承其衣缽者,故陳張江回台後,便帶著兒子陳張石潛習法。二次大戰末期,日人在台招募軍伕,新竹地區有一位獨子也在徵招之列。
陳張石潛當時已過徵招之年,因不忍這名獨子從軍後家中無人照顧,便毅然決然的代替這位素昧平生的同鄉出征。這批台籍日軍,遠赴新幾內亞北方烏頭半島外海的農富爾島服役。美軍採跳島攻擊,農富爾島首當衝,島上台籍軍伕死傷慘重。美軍攻佔農富爾島後,將島上台、日俘軍送至達巴爾。
被監禁期間,台人或因水土不服,不堪勞累,死亡人數相當多。由於陳張石潛本身擅於道法,故其自做服裝超渡同袍。戰後美軍釋放俘虜回台,陳張石潛帶著一百多個客死異鄉的台籍神主牌位回到新竹,可看出其慈悲的菩薩心腸。
現任通妙壇的法師為陳張石潛之子陳明光表示,其父回到新竹後,原本無意再從事道法一行。國民政府來台後,推行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多項農業措施,陳張石潛和朋友轉營種植甘蔗。因許多民眾央求陳張石潛為其做法,後來才在今西大路開設了通妙壇。法師修行之處,分為壇、堂二種。壇為行道法之所,堂為個人修法之處,這是二者最大的分別。
日據時代,日人對於本土宗教管制嚴格。日人原想拆除城隍廟前的戲台,在動工時壓死兩名工人,可見冥冥之中確有主宰。陳明光18歲起便和父親學道,他有一幅對聯,「人一叩四拼生死,千軍萬馬賭名利」。上聯的意思是說,人打出生起,便須四處求人,所以說「人一叩」四拼生死;下聯千軍萬馬賭名利,其實指的就是人一生汲汲營營,到頭來還不是為了名與利。命運天註定,雖說人定勝天,但淡薄名利,曠達為懷,不也是一種入世之法。
道家的道統,分為元師、天師、本師三級。元師為最上一級,負責監管人間諸事;天師則為道家之組,執掌後代各輩傳人官印授受;本師為傳道之師,即師父,此三師三位一體。法師有所謂的道號,陳張石潛的道號為宏震法師,陳明光的道號為鼎福法師。有職位的法師又稱「法官」,又名「大法師」。道教至東漢張道陵開始,有驅雷役鬼的法術,行其法者就是法官。官位、道號的輩分是由張天師直系傳人所定,到了第六十三代天師傳人張恩溥時,已不再依照輩份定位。
正統的天師道又稱「正一教」。道教教組張道陵,據傳為漢留侯張良的八世孫,曾深居鶴鳴山學道。先獲黃帝九鼎丹書,後遇太上老君,得道德經、陰陽劍,可制法陰陽。法籙全成後,受封為「正一輔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世稱正一派,其後通稱為正一教或正乙嗣派。道士及法師皆為正統道教體系,不同處在於道士修行專一,口身皆修,頗有出世之意;法師介於道士及靈媒之間,專門祈福做法,地位雖比道士較低,卻負起民間信仰最重要的角色。
民國46年時,通妙壇已成為新竹地區數一數二的法壇。陳明光表示,曾有一位美國人想向其父修法,但遭到拒絕。原因是每一個國家都有「陰陽」兩界,職司的神祇各不相同。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綱常,根本的倫理不可顛倒。
道士及法師所使用的法器,基本上大同小異。法器的種類包括七星劍,又名法劍、法盂、法鼓、法螺、木魚、罄、鈸、鐃等,只要是施法時所用的器具和樂器都稱為法器。道衣的種類則有上、中、下三級。屬於上級的稱為「絳衣」,逢道場有重大儀式舉行時,由主要的道士或法師所穿著的正式服裝。「絳衣」是在紅色的布料上,以金線繡出各種絢麗的圖樣。單就衣的本身而言,是要表現出道教的天廷,及除魔的意義。中級的道服又稱「道衣」,是道場上幫忙處理事務道士的穿著。大部分的儀式都可看到身著「道衣」的道士,其應用範圍最廣,也最實用。「道衣」的樣式較為簡潔,也寓有驅魔之意。下級的道服叫做「海青」,是年輕道士的服裝。「海青」是較為輕快普遍的服裝,其上並沒有任何的裝飾,是一種很樸素的衣服。名為「海青」,並不是指衣服的顏色為青,反而多用黑色做底。新竹通妙壇-506 |痞客邦 https://bit.ly/3X1hHBS
道教文化與新竹社會-李豐楙老師-113年8月31日長和宮 - Google 相簿
道教文化與新竹社會-李豐楙老師-113年8月31日長和宮 - Google 相簿
《釋壇大師父陳茂才》
前幾日在詹俊彥老師口中聽到香花僧「陳茂才」的大名,也因為最近在跑普渡場,因此超級感興趣,開始著手蒐集相關資料。「香花僧」意旨佛教俗家弟子,吃葷不食齋,不用剃頭,不住庵但設壇,供奉釋迦摩尼,又稱「香花和尚」、「花和尚」,有紅頭、烏頭之別,只有烏頭作與鬼魂及死亡相關的法事科儀。陳茂才就是一位影響整個新竹地區中元普渡科儀流程的重要人物。
釋教大多為家傳,家族色彩濃厚,因此有「釋壇家族」的名稱出現,陳茂才即為湖口「萬盛壇」系統的第二代,陳茂才於1893年生,僧名為「玄耀」,第一代為其父陳祥於1862年生,僧名為「悟禪」發跡於新埔,在同治年間向「戴進生」學習釋教科儀知識,而陳茂才在日治初期將此知識文本化,成為新埔、關西、湖口、竹東、芎林一帶釋壇家族的知識來源。
大師父陳茂才有五子,以「家傳」方式傳給其子第三代陳成耀,僧名為「妙緣」,後來遷移至湖口,另外幾個孩子如陳成鴻到關西,陳茂才與之同住,陳成進與陳成祿繼續留在新埔,陳成科落腳竹東。另外也以「師授」方式傳給芎林吳家琴、竹東呂爕蟬、鳳林黃豐火、玉里賴興進、新埔賴添福等人。萬盛壇在新竹地區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眾人信任的「老壇」,釋教圈以「陳派」稱之。
竹東呂榮昌創立「興盛壇」,其子呂爕蟬也是師承陳茂才,呂爕蟬之子沒有繼承,而由他的弟弟呂政雄與侄子呂文銘傳承,呂政雄沿用興盛壇壇號,而呂文銘則自立「廣德壇」,呂文銘傳弟弟呂文智、呂文淇、兒子呂建平外,也收橫山范熾權「宏興壇」與竹東鎮古俊鋆「弘鑫壇」為徒,竹東范阿清創立的「萬壽壇」也是師承呂爕蟬。
芎林的吳家琴道士,客語人稱「和尚琴」,傳徐雲煥與朱乾松,兒子為芎林鄉新鳳村的吳昌樺村長。今年廣福宮的中元普度科儀就是芎林吳家主持,甚至今年由關西石光輪值的新埔義民祭科儀也是他們接手。
參考資料:釋教打血盆儀式的意涵、流變與傳承: 以新竹縣橫山鄉春盛壇為例 劉美玲
圖片來源:2024年芎林廣廣福宮普渡法會
(2) 竹東閒人 - 《釋壇大師父陳茂才》... | Facebook https://bit.ly/4e54oY1
道教「三不問,四不吃,五不摸」/「牛肉、烏魚、鴻雁、狗肉」=「忠」、「孝」、「節」、「義」/1、天厭飛禽類多食失「神」。 2、地厭走獸類多食阻「氣」。 3、水厭水族類多食耗「精」-姜朝鳳宗族|痞客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