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

很多人對傳統文化存在誤解,傳統文化總結下來就是儒釋道三字。這三家的核心都是與心有關的,但其所代表的思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受環境影響而產生一些扭曲,或説糟粕。如統治者為鞏固政權,或儒釋道三家為自身的流傳而迎合統治者做出的改變。但三家思想的內核卻依然保留下來了,只需用心深挖就能探見本來。儒釋道閒論 – 星玄説 https://bit.ly/477QJgs
略舉一二,現代人對儒家的普遍印象就是滿嘴仁義禮智信,愚忠愚孝的迂腐書生,卻不知真正的儒家都是頂天立地的漢子,可謂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慎獨中庸之道,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氣,其氣至剛至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這些都是很實在的能對現實社會生活和諧起到積極作用的思想。
再説普通人對佛教的觀念,就是一座寺廟,幾尊大佛,幾名和尚木魚經文,或再加一個功德箱,一羣所謂的信徒求菩薩拜佛祈福懺悔燒香磕頭。殊不知佛教核心思想就是明心見性,能悟得真性人人都是佛,哪裏需要在那裏自我陶醉般磕頭燒香,拜來拜去,做些假把式。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等。直指本心。
對道教的觀念和佛教大概相似,無非一座道觀,幾尊神像,一羣道士打坐唸經做法事,風水堪輿算命。再就是受小説電視劇電影影響,覺得道士會幾手法術。殊不知真正的道家追求的是生命的昇華,修身養性,感悟天地自然與道合一。天地萬物一以貫之,這個一就是道家講的先天一炁,是孕生萬事萬物的存在。通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返還先天,達到肉體與精神的昇華。老子的無為之道,無為無不為,自然而然,無中生妙有,何為妙,可意會不可言傳者是。文字和語言的侷限是很大的。莊子的逍遙遊,齊物論等都是主張淡化物質,物我兩忘,迴歸精神的自由,想要做到這些都得在心上做功夫,才能有所驗證。
佛道都是追求超脱,獲得永恆,不生不滅。認為萬事萬物都有成住敗壞,輪迴不止,無有出期。想要做到超脱就得從心上下手,普通人由生至死,一顆真心被物慾凡情矇蔽,各種妄念妄作,到老死都不能醒悟,所謂虛生浪死。
儒家更注重現世,通過教化以及對自我的修養來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佛道則是直指本源-真性(元神、本來人),從根本上下手。雖然三家在文字功夫上有些許差異,但歸根結底本質相同。洗心退藏於密,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有情無情,惟一無二。自然而然,無為而為,有中生無,無中生妙有,有無相生,知白守黑,抱一為天下式。人人自化,則天下皆化矣。儒釋道閒論 – 星玄説 https://bit.ly/477QJgs


虎溪三笑的故事歷來為畫家所喜愛,各種以虎溪三笑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不乏許多傳世名畫。此類畫題,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作品屬五代末宋初石恪繪《虎溪三笑圖》和宋代李公麟作《三笑圖》為最古,現存世最為著名的當屬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圖》。其它傳世名作還有明末清初陳洪綬作《虎溪三笑圖》藏於武漢博物館。現代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圖》藏南京博物館等。宋代梁楷、宋末元初顏輝、明代郭詡、吳偉、周臣、杜君澤、尤求、清代陸吉安、許從龍、現代古一舟、亞明、劉旦宅等也有此類畫作存世。 明朝成化帝憲宗朱見深登基不久繪製的《一團和氣圖》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為題材,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乍看如同一人,細看實為一儒、一僧、一道三人合抱相視而笑,構圖精巧。 此畫為儒釋道人物之畫題。儒者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相攜訪問在廬山修行之高僧慧遠,歸途中三人談笑而行,送客之慧遠不覺間跨越其自我禁足之虎溪,三人因之相視大笑,此即虎溪三笑圖所繪之內容。後世視之為儒釋道三教親和之象徵,此類畫題現存者以宋代石恪所繪為最古。 成語虎溪三笑講述了慧遠、陶淵明和陸修靜在廬山的虎溪大笑而別的故事。它表現了古代中國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理想的和諧關係。
出處
相傳東晉時有位高僧法號慧遠,居於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曾立下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一日,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過訪,三人談得極為投機,不覺天色已晚。最終,三人聽到虎嘯後才意識到早已過虎溪界限。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據說,後人在他們分手處修建「三笑亭」,以示紀念。[1][2]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經流傳開來,在宋朝廣為流傳。但據考證,慧遠與陶淵明為同時代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陸修靜所處時代則晚過百年,因此「虎溪三笑」之說純屬虛構。[3]方以智在《通雅》中指出:虎溪三笑本不同時,白蓮結社亦不必一日聚也。……晉義熙十二年丙辰,遠公八十二卒;宋元徽五年丙辰,陸修靜七十三卒。相去六十載。元嘉末,陸來廬山,遠陶死二三十年,安得三笑?自長公作《三笑圖贊》,而山谷實之,又考東林結蓮社在晉武太元十五年庚寅,至義熙七年辛亥生公入社。宋景平元年癸亥,周續之四十七卒;元嘉二十年癸未,宗炳六十九卒;戊子,雷次宗六十三卒。當結社歲,續之才十三,炳才十四,次宗四歲耳。蓋總計也。一曰:佳話聽之可。
虎溪三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dLvnYN

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


歷史上著名的《三酸圖》,品嚐中國人的三種滋味 
歷史上著名的《三酸圖》,品嚐中國人的三種滋味 https://bit.ly/3Z5p5i6
三酸圖又稱《嘗醋翁》,是中國古代繪畫經典題材,說的是金山寺住持佛印邀請好友蘇東坡、黃庭堅到他那裡品嚐桃花醋,三人品嚐之後表情迥異,時人稱其為三酸。
《三酸圖》中的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
清戴球《三酸圖》
儒家:儒家以為醋是酸的,須以教化自正其形。儒學是一門入世的學說,認為世界是不完全的,要透過儒家學說來治理和改造,主張以仁義道德教化民眾,以德治國以孝治天下。即所謂宣揚教化,克己復禮,才能達到理想的「大同社會」。所以儒者常會著眼事物的缺陷,透過糾正錯誤來進行個人和組織的完善。
清王素《三酸圖》
佛家:佛家以為醋是苦的,因為人生為苦,一生中皆是痛楚。所以要普度眾生,教人怎麼去修行來脫離這種苦難,稱為「苦行僧」。佛諦像一杯苦茶,雖不順口,卻能淡忘那些中傷傾軋,勾心鬥角。功名富貴,誰曾見了。成敗得失,自尋煩惱。唯有青燈古佛,長夜渺渺。
李可染《三酸圖》
道家:道家以為醋是甜的,認為人生本質美好,只是世人心智未開,自尋煩惱。道家和佛家一樣都是出世的學說,同樣認為塵世繁華只不過是曇花一現,類似《金剛經》中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但道家並沒有因為轉瞬即逝而拒絕這一切,他們精心的領略過程,即使幻滅也不痛苦,再去追尋下一個快樂,所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歷史上著名的《三酸圖》,品嚐中國人的三種滋味 https://bit.ly/3Z5p5i6

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


儒釋道三教合一
儒釋道三教合一-搜狐 https://bit.ly/4dJ8oO9
  張三豐真人論三教合一
  古今有二教,無三教。奚有二教?曰正曰邪。奚無三教?惟一惟道。分何以三?蓋自有孔老牟尼,乃至有孔老牟尼。雖至有孔老牟尼,仍非有孔老牟尼。
  孔固儒也,老固道也,牟固釋也。然有所分故,究無所分。故以無所分,故必有所合。故不孔亦不老,不老亦不牟尼。牟尼孔老,皆名曰「道」。
  孔子絕四,老子抱一,牟尼之空五,皆修己也。孔之仁民,老之濟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彼世人之別為孔老牟尼者,蓋以名分,不以實察,抑以形分,不按理也。參見為孔老牟尼,即非孔老牟尼;雖非孔老牟尼,還是孔老牟尼。
  孔老牟尼皆古聖人,聖人之教,以正為教。若非正教,是名邪教。儒家楊墨,道家方士,釋家妖僧,亦三教也。雖分三教,仍一邪也。是故分三教者愚,分邪正者智。
  【編者按】
  三教合一論發軔三國時《吳主孫權論述佛道三宗》(載於《廣弘明集卷一》),後曆代具有論述,如重陽王嚞「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附】雍正皇帝上諭
  上諭。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貫通。於是人各異心。心各異見。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而儒家又兼闢二氏以為異端。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論。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則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無異旨。無非欲人同歸於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導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誘掖獎勸。有一不引人為善者哉。昔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曰。六經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何尚之對曰。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洵乎可垂拱坐致太平矣。斯言也。蓋以勸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貪吝。誘賢良。其旨亦本於此。苟信而從之。洵可以型方訓俗。而為致君澤民之大助。其任意詆毀。妄捏為楊墨之道之論者。皆未見顏色。失平之瞽說也。特諭。
儒釋道三教合一-搜狐 https://bit.ly/4dJ8oO9

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


天地之中話中用-----儒釋道三教合一於中道 
天地之中話中用-----儒釋道三教合一於中道_道家 https://bit.ly/475WbAB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儒釋道三教合一於中道
儒釋道三教都是古代聖人法相天地、因機創教,教化眾生,集體學習修行,學道、體道、悟道、修道的傳教之教,只是因人、因地、因時、因機、因緣的教法不同,最初都是沒有教派之說的。用三家之說更為妥帖。
儒是人之需,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專司禮儀的人稱為儒。主要講的是仁愛忠孝、中庸之道、修齊治平、經世致用的學問,是入世間的學問,學習和傳授的是四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在中國古代一直屬於官學,是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的主流,儒家的創始人是萬世師表聖人孔子。
道是天地宇宙之道,萬法周流皆是道,主要講的是天地陰陽之道和治世用世之道,主要經典是《道德經》《南華經》《黃帝內經》《陰符經》等,天文星象、藥典、兵書、雜家等都可以看做道家術數,介於入世與出世之間,黃帝老莊是道家的聖人。 釋是釋迦牟尼佛,佛是大覺者的意思,佛家的核心思想是:一切因緣生,萬事皆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主要教導人們如何透過修習戒定慧而自覺覺他、覺悟修行、自度度世的學問,是明了宇宙真相,超越生死輪迴,次第究竟成佛,出世度世的大學問。佛家的主要經典有《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楞嚴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華嚴經》《妙法蓮花經》等。
近代有一位大德者南懷瑾先生講,儒家就像糧食店,是人的必需品,人食五穀雜糧天天離不了,離開了人就要得病,社會就要得病。道家就像藥局,陰陽、天文、地理、物情、醫術、兵家等等方方面面的道家寶貝一切都有,若是國家、民族生了病,就必須要用道家智慧來幫助。佛家就像百貨公司,各式各樣日用品具備,隨時都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一些回來,無人阻攔。沒有了佛家,人生會覺得少了生機和趣味,了解了佛家的生死輪迴和萬物真相,人生才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所以南師又講,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
在我國上古時期,所謂黃帝、堯、舜、禹、夏、商到周朝的春秋時期,是沒有儒道之分的。有一位大賢者曾說,聖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聖人而為萬世法,一矣也。至聖先師孔子也只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已。儒家形成於春秋末期孔子,道家發端於上古的黃帝時期,三代堯舜禹夏商周,到兩漢時儒道分教,儒道之分只是明相之分,儒家偏重於官學,三綱五常仁義禮智的經世致用,道家偏重於清靜無為的黃老之學,歷史上的先賢往往是儒道兩家的通家。釋迦摩尼佛在印度創立佛教,佛教傳入中國在漢朝,發展興盛南北朝,發揚光大在唐朝。正因為中國先民所固有的儒道文化性格,儒家的仁愛忠孝修齊治平和以天下為己任的積極入世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的天道法則智慧,同佛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輪迴無常,萬法皆空,普度眾生的大乘佛法精神有異曲同工、萬法同源之妙,所以印度佛教一經傳入被接受的就是大乘佛教,一度中國形成了家家拜觀音,戶戶敬彌陀的風俗。在長期的發展變遷中,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已經融為一體中華民族的基因和骨血,成為了中國人的國民性和文化性格。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精髓在於中道,三教與於中。中是天地萬物生髮的生生之機,在宇宙天地中,人能夠幫助天地生成化育,並自成之性,人為天地之中。古代聖王尊諦謔口耳相傳的的中道心法'允執厥中',一直被儒釋道三教和帝王將相奉為圭臬,有一位大賢者曾說,聖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聖人而為萬世法,一矣也。至聖先師孔子也只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已。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候王得一以天下正,就道家而言,「一」就是極,就是“中”,所謂大道無形,道法自然,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天道法則,離開了生生不息的中,道便不成個道,德也不成個德,中就是生生不息的生氣所在,所以道德經中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就儒家而言,所謂仁義禮智信的禮教禮法,皆是上古聖王效法天地法則,因人因時因勢而創的治世救人、教化無窮的治世之道和大中之道,仁義離了中,成了不仁不義,成了假仁假義,忠孝離了中,成了不忠不孝,成了假忠假孝,智慧離了中,也不成個智慧,中為天地之大本大源。就佛家而言,中道即為般若中道,龍樹菩薩用至中來形容釋迦牟尼所說的中道,遠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等二邊的八不中道。以觀察中道,作為修持禪定與智慧的方法,既是中觀。由中觀而可得致涅槃。佛教的一切義理都在中觀義中,中觀義理是佛教的綱領。由此可見三教合一止於中。
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儒家誠意致知的修身功夫,皆從喜怒哀樂之未發、發而皆中節的致中和開始修起,道家修煉的致虛守靜,衝氣以為和,也是守中抱一的自修心法,釋迦摩尼佛在雪山苦修六年,不得解脫,後來捨棄了極端苦行而行中道,大徹大悟成就涅槃。相傳達摩祖師西來,初到東土讚歎說:“東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氣象”,儒家的積極入世,道家的無為而治,佛家的自渡渡人在中國中原相互融合,合而為一,其中大有緣由。中和、中用、中庸、中道其實是一回事,中是儒釋道三家修身、修煉、修行、修道,直至成仁成聖、成就成佛的至精至要的不傳心法,儒釋道三教化修行的目的都是在護持長養眾生的生生之義,以幫助天地宇宙生生不息的生長化育之功。這就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精髓
天地之中話中用-----儒釋道三教合一於中道_道家 https://bit.ly/475WbAB

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


歷代名家的虎溪三笑,虎年最有趣的畫! 
2022-01-16 13:09 來源: 書畫新風景歷代名家的虎溪三笑,虎年最有趣的畫! _慧遠_紅葉_佚名 https://bit.ly/4cTrJL3
南宋佚名《虎溪三笑圖》台北故宮藏
《虎溪三笑圖》畫面中,一彎湍急的流水從畫中穿流而過,兩旁喬木紅葉繽紛,石橋旁的三人正開懷仰頭大笑,模樣十分誇張逗趣!
南宋佚名虎溪三笑圖(局部)
《虎溪三笑圖》講的是下面一件趣事:
東晉時有位高僧法號慧遠,交遊廣泛,與許多名士都有往來。相傳曾住在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潛心研究佛法,為表示決心,就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一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
不過,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過訪,三人相聚,相去甚遠,不覺天色已晚。慧遠送出山門,怎奈談興正濃,依依不捨,於是邊走邊談,送出一程又一程。忽聽山崖密林中虎嘯風生,三人這才驚覺,他們在不經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但旋即會心地縱情大笑起來,這笑聲傳遞了他們難以言喻的欣喜之情。
南宋佚名虎溪三笑圖(局部)
南宋佚名虎溪三笑圖(局部)
虎溪三笑圖,用筆細密、勁銳,設色古雅,主角們誇張的肢體語言、呼嘯的急流、飄落的紅葉、以及遠處迷濛的煙霧等,相融一氣,整幅畫充滿了靈動之感。宋畫的精妙,也由此可見普通。
由於虎溪三笑這個典故在文人之間成為一種美談,所以自宋以來,歷代書畫名家都對「虎溪三笑」情有獨鍾,畫出了許許多多自己心中的虎溪三笑:
元顏輝虎溪三笑圖
明劉俊虎溪三笑圖
明擔當虎溪三笑圖
明郭詡虎溪三笑圖
題識:陶潛不--白蓮社,此意湛湛誰得知。今日揮圖成獨美,也勝三老過橋時。
明陳洪瑤虎溪三笑圖
問題:閒雲為懷,清泉自寄
蔡銑虎溪三笑圖
胡也佛虎溪三笑圖
傅抱石虎溪三笑圖
傅抱石虎溪三笑圖
亞明虎溪三笑
李可染虎溪三笑圖
劉旦宅虎溪三笑圖
《再遊東林寺作》
五代畫僧貫休
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遲遲。
買酒過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師如斯。
《別洞林寺和尚》
唐李白
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
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歷代名家的虎溪三笑,虎年最有趣的畫! _慧遠_紅葉_佚名 https://bit.ly/4cTrJL3

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


虎溪三笑虎溪三笑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yX3IFh
佛門傳説,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潛(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後人於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題廬山東林寺三笑亭聯雲: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東晉時有位高僧法號慧遠,交遊廣泛,與很多名士都有往來。相傳他曾住在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潛心研究佛法,為表示決心,就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一誓約:“影不出户,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
不過,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過訪,三人談得極為投契,不覺天色已晚,慧遠送出山門,怎奈談興正濃,依依不捨,於是邊走邊談,送出一程又一程,忽聽山崖密林中虎嘯風生,悚然間發現,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據説,後人在他們分手處修建“三笑亭”,以示紀念。有多事者,還寫有一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經流傳開來,正如聯語中所揭示的,是當時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趨勢的一種反映。據考證,釋慧遠與陶淵明約略為同時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陸修靜所處時代晚過百年,所以“三笑”之説純屬虛構。但這個題材日益成為象徵三教合流的美談而膾炙人口。 [1] 
歷史考證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圖》虎溪三笑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yX3IFh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圖》
虎溪三笑之説始自唐代,至宋代李龍眠(字公麟,1049~1106)首作三笑圖,智圓併為之作圖贊,成為膾炙人口之美談;於大宋僧史略卷下、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八、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卷三十六、釋氏通鑑卷三、釋氏資鑑卷二、釋氏稽古略卷二等書中皆有載述。
依史實言之,慧遠示寂於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陶淵明若逝世於劉宋元嘉四年(427),則二人為同一時代之人,且淵明系潯陽人,地與廬山相近,二人之交遊未必不可能。
關於陸修靜之事蹟,依辯正論卷六、甄正論卷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一、續高僧傳卷二十三曇顯傳、佛祖歷代通載卷十等所述,修靜於梁敬帝紹泰元年(555),與曇顯對論佛道二教之優劣,時當慧遠示寂後一三八年。另據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載,修靜逝世於劉宋泰始三年(467);又據道教類書之雲笈七籤本傳載,修靜逝世於劉宋元徽五年(477),享年七十二。故知慧遠與修靜之時代相去甚遠,二人交遊之説極牽強。
蓋自中唐以降,儒道佛三教融和之説漸趨流行,虎溪三笑一事或繫好事者就三教融和説而虛構者。此外,日本在鎌倉時代之後期,亦開始流傳該類畫作。(廬山記卷一 閒居編卷十六、鐔津文集卷十三、東林十八高賢傳、塵添壒囊鈔卷五)
關於廬山“蓮社”和“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古代社會流行很廣,大多數人都深信不疑。根據宋人的描述,“蓮社”是東晉高僧慧遠(334——416)創建的一個僧團組織。宋代有無名氏所撰《蓮社高賢傳》一書(《叢書集成初編》,第三三五○冊,中華書局1991年版),此傳記述廬山東林寺十八高賢的事蹟,其中又有“不入社諸賢”,陶淵明(365?——427)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宋釋宗曉(1151——1214)《樂邦文類》卷三《蓮社始祖廬山遠法師傳》:
……時有劉遺民、雷次宗、宗炳洎諸高僧一十八人,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拉一百二十三人為蓮社,令遺民着誓辭,於彌陀像前,建誠立誓,期生贍養。謝靈運負才傲物,一與遠接,肅然心服,為鑿二池,引水栽白蓮,求入社,師以心雜止之。陶淵明、範寧,累招入社,終不能致,故齊己詩云:“元亮醉多難入社,謝公心亂入何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七冊,第一號經,第一九二頁)
這裏所説的“蓮社”故事在六朝佛教史籍,如梁釋慧皎(497——554)《高僧傳》(《慧遠傳》見此書卷六)中並無記載。晚唐著名的詩僧齊己(860——約937)特別醉心於“蓮社”,如其《題東林十八賢真堂》、《寄懷東林寺匡白監寺》、《荊渚感懷寄僧達禪弟三首》其二(《全唐詩》卷八四四)和《荊門送晝公歸彭澤舊居》(《全唐詩》卷八四○)等詩,都涉及了“蓮社”。慧皎《高僧傳》説慧遠“每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於是後人又有了“虎溪三笑”的説法。宋陳舜俞(?——1075)《廬山記》卷一:
昔遠師送客過此,虎輒號鳴,故名焉。時陶元亮居慄裏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今世傳《三笑圖》,蓋起於此。
從宋代開始,歷代畫家皆有《三笑圖》或《蓮社圖》一類的作品,可見詩人和藝術家們對蓮社以及“虎溪三笑”的傳説也是非常篤信和迷戀的,即使是現代的某些著名學者也不例外。如1928年,遊國恩(1899——1978)就發表了《蓮社成立年月考》一文。(《國學月報彙刊》第一集,見《遊國恩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四○六——四○九頁)
“蓮社”並非真實的歷史存在。1938年,湯用彤(1893——1964)對蓮社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其結論是:“蓮社”之名起於中唐以後,《蓮社高賢傳》“乃妄人雜取舊史、採摭無稽傳説而成”。其説言之鑿鑿,不容置疑。(《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二五八頁)在這裏,我們再為他增添一些證據。先看白居易(772——846)所寫《代書》中的一段話:
廬山自陶、謝洎十八賢以還,儒風綿綿,相續不絕。(《白居易集》卷四十三《記序》,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三冊,第九四二頁)
再如《全唐詩》卷七四○黃滔(840——911)《遊東林寺》詩:
平生愛山水,下馬虎溪時……翻譯如曾見,白蓮開舊池。《全唐詩》卷六七九崔塗(公元888年前後在世)《送僧歸江東》詩:
更尋同社侶,應得虎溪邊。
這些材料都是比較可靠的。所以,湯用彤上述的觀點仍然被史學界所遵奉,可惜文學界並不十分了解。至於“虎溪三笑”的傳説,更屬無稽之談。慧遠大師在義熙十二年(416)圓寂,陶淵明於元嘉四年(427)去世,而據《全唐文》卷九二六唐吳筠(?-778)《簡寂先生陸君碑》,陸修靜(406-477)至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才南遊到廬山,愛其勝境,乃于山東南瀑布巖下構造精廬,隱居修道,而此時距慧遠圓寂已有四十五年之久,距陶淵明去世也有三十五年之久,三人如何能夠在虎溪邊上“相與大笑”?其實,明人方以智(1611-1671)在《通雅》卷二十中對此早有考證:
虎溪三笑本不同時,白蓮結社亦不必一日聚也。……晉義熙十二年丙辰,遠公八十二卒;宋元徽五年丙辰,陸修靜七十三卒。相去六十載。元嘉末,陸來廬山,遠陶死二三十年,安得三笑?自長公作《三笑圖贊》,而山谷實之,又考東林結蓮社在晉武太元十五年庚寅,至義熙七年辛亥生公入社。宋景平元年癸亥,周續之四十七卒;元嘉二十年癸未,宗炳六十九卒;戊子,雷次宗六十三卒。當結社歲,續之才十三,炳才十四,次宗四歲耳。蓋總計也。一曰:佳話聽之可。
方氏的考證是比較嚴謹、比較科學的。而現代學者亦指出:“陸修靜在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廬山隱居修道,後世傳説之虎溪三笑,沒有歷史依據。”(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一四八頁)這種論斷是非常正確的。
虎溪三笑圖
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圖》
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圖》
虎溪三笑的故事歷來為畫家所喜愛,各種以虎溪三笑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不乏許多傳世名畫。此類畫題,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作品屬五代末宋初石恪繪《虎溪三笑圖》和宋代李公麟作《三笑圖》為最古,現存世最為著名的當屬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圖》。其它傳世名作還有明末清初陳洪綬作《虎溪三笑圖》藏於武漢博物館。現代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圖》藏南京博物館等。宋代梁楷、宋末元初顏輝、明代郭詡、吳偉、周臣、杜君澤、尤求、清代陸吉安、許從龍、現代古一舟、亞明、劉旦宅等也有此類畫作存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團和氣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團和氣圖》
明朝成化帝憲宗朱見深登基不久繪製的《一團和氣圖》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為題材,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乍看如同一人,細看實為一儒、一僧、一道三人合抱相視而笑,構圖精巧。
此畫為儒釋道人物之畫題。儒者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相攜訪問在廬山修行之高僧慧遠,歸途中三人談笑而行,送客之慧遠不覺間跨越其自我禁足之虎溪,三人因之相視大笑,此即虎溪三笑圖所繪之內容。後世視之為儒釋道三教親和之象徵,此類畫題現存者以宋代石恪所繪為最古。虎溪三笑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yX3IFh

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


李可染.虎溪三笑圖
▲儒生、高僧、道士三教匯通----「虎溪三笑」典故-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痞客邦 https://bit.ly/3Z6ffwE
虎溪位在江西廬山西北麓東林寺前,東晉時期,江州刺史桓伊受慧永法師之託,發心在廬山(今江西九江)建造東林寺,讓高僧慧遠大師(西元334-416年)居此潛心修行,「虎溪三笑」典故,即發生在虎溪。
慧遠大師人稱遠公,於廬山聚集上千沙門信眾結白蓮社,翻譯佛經、闡釋教義、同修淨土之業,倡「彌陀淨土法門」,成為佛教淨土宗始祖。他雖然專心修行,「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來訪參拜者卻絡繹不絕,常常賓朋滿座。
然而慧遠大師曾立下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意指有客來訪,送客時從不越過東林寺前那條「虎溪」,法師每每想走過虎溪上那座石板橋時,有靈性的老虎便會大聲吼叫嗚號。三十餘年間,慧遠大師不但不下山,送客也從不越過虎溪。
一日,詩人陶淵明(西元365-427年)邀約道士陸修靜上廬山,過訪慧遠大師,一位是文士儒者,一位是知名道士,這三位釋儒道高人由於意趣相投,極為投機,當時天色已晚,彼此準備道別時,慧遠大師送他們下山。來到虎溪,耳旁雖不時傳來老虎的鳴號聲,但三人因爲談得欲罷不能,竟完全沒發覺。不知不覺慧遠越過虎溪,三人才驚覺已於破了定例,眾人先是吃驚,隨後頓悟所謂「送客不過虎溪」乃是執念所致,原來他們在不經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
三人雖驚覺發生破戒情事,然而他們不是痛苦自責,反倒是彼此理解,三人會心相視大笑,笑聲迴盪整座山谷。後人依此典故,在此三人分手處修建「三笑亭」,「虎溪三笑」逸事遂成爲名傳千古的美談。
虎溪三笑圖.jpg
上圖:宋.無款.虎溪三笑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虎溪三笑圖.png
上圖:宋.無款.虎溪三笑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 .李白有詩〈別東林寺僧〉寫此逸事:「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宋.陳舜俞《廬山記》卷二「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遠師送客過此,虎輒號鳴,故名焉。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合道,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今世傳〈三笑圖〉,蓋起於此。」
明文徵明.仇英「合摹李公麟蓮社圖」記中提到:「道士陸修靜,居簡寂觀,亦常來社中,與遠相善,遠自居東林,足不越虎溪,一日送陸道士,忽行過溪,相持而笑,又嘗令人沽酒,引淵明來,故詩人有: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遲遲;沽酒過溪俱破戒,彼何人斯師如斯。」
顏輝:虎溪三笑圖.jpg
上圖:元.顏輝.虎溪三笑圖
劉俊:虎溪三笑圖.jpg
上圖:明.劉俊.虎溪三笑圖
郭詡:虎溪三笑圖.jpg
上圖:明.郭詡.虎溪三笑圖
陳洪綬:虎溪三笑圖.png
上圖:明.陳洪綬.虎溪三笑圖(局部)
虎溪三笑這個典故在唐代就已流傳,但據古人考證,慧遠法師與陶淵明是同一個時代人,可是陸修靜到廬山時,禪師已經去世三十多年,陶淵明也已去世二十多年。因此有人認爲「虎溪三笑」這個典故是好事者虛構出來。
自宋代以來,「虎溪三笑」經常出現在傳統繪畫中,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宋代無款〈虎溪三笑圖〉冊頁,為此一題材現存的最早作品。
明憲宗皇帝朱見深,以虎溪三笑故事爲題,繪製了一幅名爲〈一團和氣圖〉的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從遠處觀察,圖上畫了一位盤腿打坐的笑面彌勒佛,喜氣祥和。若仔細端詳,會發現其左右兩手下的寬大衣袍,一位道長正與一位儒士彼此對望著。左右兩人促膝相對、彼此凝視且面帶微笑。
不論故事還是畫作,皆涵三教合流之意,典故雖然是傳說,可儒釋道三教包容共存,是中華文化的包容精神的表現。
▲儒生、高僧、道士三教匯通----「虎溪三笑」典故-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痞客邦 https://bit.ly/3Z6ffwE

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


虎溪三笑圖 | 開放博物館

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

虎溪三笑圖
典藏者
東京國立博物館
虎溪三笑圖描繪了東晉高僧慧遠隱居廬山,誓不過虎溪不入塵世,然而在送友人陶淵明和陸靜修時卻不覺過了虎溪,三人回過神來相望大笑的場景。
虎溪三笑圖 | 開放博物館 https://bit.ly/3X28N78

虎溪三笑圖 | 開放博物館


三酸圖 | 開放博物館

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

三酸圖
典藏者
東京國立博物館
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事。以比喻手法表達了儒教、道教、佛教的教義「三教一致」這一思想。
三酸圖 | 開放博物館 https://bit.ly/3Td0jJn

三酸圖 | 開放博物館


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三聖圖/三酸圖描繪了蘇軾、黃庭堅、佛印禪師一同品嘗桃花醋的故

三酸圖|嘗醋知味,一種神態,三種感悟,想人生大抵不過如此
三酸圖|嘗醋知味,一種神態,三種感悟,想人生大抵不過如此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AKqd0x
百川東到海,儒釋道三教合流是傳統文化的基本走向。詮釋這一文化現象的傳統繪畫中,三酸圖與虎溪三笑圖可謂是主旨相近表達各異,蹙眉緊縮與喜笑顏開的神情背後,蘊含著貌離神合的本質上的一致性。
三酸圖由嘗醋圖演變而來。特別是有宋一代關於嘗醋圖的吟詠之作不乏名篇佳作,可見這一題材在宋代文化圈中應當風靡一時,比如僧釋洪英偈詩中有「阿家嘗醋三赤喙」之句,而詩人劉克莊也有《記雜畫·嘗醋圖》一詩。而追溯這一題材的始創者,當發軔於五代末宋初的禪畫大師石恪,不過早期的嘗醋圖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三酸圖,從畫史以及相關詩文中的記載來看石恪的作品當是《翁媼嘗醋圖》,畫面主題是由一對老夫妻構成的,北宋時期蘇軾門下「蘇門六君子」李廌的《德隅齋畫品》中有這樣記載道:「頃見恪所作翁媼嘗醋圖,蹇鼻撮口,以明其酸。」而歷史上有詩為證,如黃庭堅的《題石恪畫嘗醋翁》對這幅作品的畫面構成和整體風格的描述頗為一目了然:
石媼忍酸喙三尺,石皤嘗味面百摺。
誰知聳膊寒至骨,圖畫不減吳生筆。
而宋代詩人吳則禮的《又畫嘗醋翁》一詩,首句中便直接點明了這一題材肇始於石恪:
石先戲作忍酸相,未信從來嘗醋難。
頭毛鬅鬙面白皺,老夫笑作嬰兒看。
從嘗醋圖的本身起源來看,這種題材的繪畫隨著禪宗的興起而出現,並且隨著儒釋道文化的交融而賦予了更多的文化韻味。而至今可見的題名為《三酸圖》的最早畫作傳為北宋翟汝文所作,不過這幅圖中的主題中「酸」之本意的呈現並非嘗醋而是吃青桃,從畫面中三人的衣飾上看也並非儒釋道這三教代表形象,而主要是以道家的形象示人,這一畫作的主題反映確實道家思想。
宋 翟汝文(款)《三酸圖》
想來頗為有趣,評畫人成畫中人。而如今通常而言的三酸圖最終定格為蘇軾、佛印、黃庭堅三人領銜主演,其來源與宋代傳奇筆記小說的記載。在畫史上的記載元人趙孟頫、顏輝都曾經以此為主題創作過三酸圖,其中趙孟頫的的畫作上的題詞為:「僧與二俗士共圍一瓮染指嘗之之像,是宋佛印禪師東坡山谷兩居士共嘗桃華醋,趙子昂圖之。」不過這些畫作都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不復得見。而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三酸圖來看,這一題材的畫作都取自這樣的傳說,而且在題詞上經常可見如下這段話:
金山寺住持佛印乃謝端卿出家,有三才學,守戒行。同黃門黃魯直、蘇東坡交善。一日遇謁佛印曰:吾得桃華醋,甚美。取而共嘗,皆皺其眉,稱為三酸。
明 崔子忠 《三酸圖》
佛印與蘇東坡黃庭堅的三人之間的故事大多見於野史筆記之中,特別是在明代傳奇筆記中記載較多,比如入選中學課本中的明代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記載了一個關於三人同游赤壁為主題的一個核雕作品。而今最早可見的這三人位主題的三酸圖主要是明人作品,比如明代崔子忠、張風就有這樣的作品傳世,崔子忠的《三酸圖》畫面中四個人物其中一個老者站在醋瓮前手舉著一杯醋,而佛印、蘇東坡、黃庭堅三人以手指沾醋品點其中味道,三人的神情看上去然人忍俊不禁,頗為有趣;張風的《三酸圖》上的題跋曰:「文湖州(文同)畫有三酸圖,傳於後世,爭為師事,此幅略似其意」,似乎從中可推測這種三酸圖的構圖最早可以追溯至與蘇東坡同時代的文同所創作這一題材的繪畫。
明 張風 《三酸圖》
不過宋、元時代的以這三人為主題的三酸圖至今沒有存世之作,這其中是否為明人杜撰不得而知。而明代王陽明有一段評論三酸圖的話倒是有趣的緊:「人言鼻吸五斗醋,方可作宰相。東坡平生自謂放達,然一滴入口,便爾閉目攢眉,宜其不見容於時也。偶披此圖,書此發一笑。」
清 戴球 《三酸圖》
清 王素《三酸圖》
清乾隆青釉《三酸圖》瓷塑
明人的三酸圖已然成為定式,而清人以及近現代畫家都延續了這種構圖模式和其中的精神內核,在戲謔的畫面背後,其中的題跋大多都引用此前的那段「稱為三酸」的話,比如清代的戴球、王素以及近現代的李可染、諸建秋、方人定等人所創作的三酸圖莫不如是,由此可見三酸圖所體現的人生觀幾乎從來就沒有改變過。由於這種畫面的以諧趣性,除了這些畫作之外,在清代各類瓷器、刺繡、玉雕等民間工藝品之中這種題材也屢見不鮮。
李可染 《三酸圖》
李可染 《三酸圖》
究其本意,一樣的皺眉中三種滋味各有所指各有妙境:儒家以為酸,代表著一種入世的人生哲學,直面現實的不足而坦然面對並著力去改造現實;佛教以為苦,認為必須在認知這種苦並超越著這種苦去尋求離苦得樂的法門;道家以為甜,人生不必自尋煩惱,就像醋之本源是用米或者紅棗來釀成的一樣,追根溯源,人生的本是是歡樂的美好的。
這種看似玄而又玄的不一樣的認知,蘊含著一種很樸素的道理:物隨心轉,境由心造。
近現代 諸健秋 《三酸圖》
方人定 《三酸圖》
五味俱全的人生,大抵到最後都是因人而異不過如此,就像悲觀者和樂觀者關於半杯水的認知在「半杯是滿的或半杯是空的」看似極端對立中價值判斷中,其最終的本質並無二異,人生還是同樣的人生。而就三酸圖的主題表達而言,與其何其相似,從各自不同的教義角度出發去評價醋的滋味,最終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而歸根結底,這種不同的背後既隱含著三教同源的宏大敘事,同時也寓意著對人生境界的一種殊途同歸的自我超越的個體感知。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r5vo5kn.html
三酸圖|嘗醋知味,一種神態,三種感悟,想人生大抵不過如此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AKqd0x


儒道釋三教神聖仙佛聖號系統表-隨緣無極天靈之點靈|痞客邦


儒釋道-抖音百科


儒、佛、道的共源,是更高的大道、大法- [清]丁雲鵬繪《三教圖》)/明成祖朱棣大修武當,在大明朝再次興起歷史上崇尚道家文化的高峰,形成以玄天上帝為主神、張三豐為祖師的武當道家修煉法門-張三豐的《大道論》-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臺灣北部地區目前進行整壇法事的靈寶派道士,以新竹為核心,有莊、林兩家;道脈源於清光緒年間,著名仕紳林占梅之弟-林汝梅,曾親赴龍虎山天師府學習道法,又傳道脈於莊家道壇和鄰近的竹南,延續至今,被稱為林汝梅派。美籍學者蘇海涵(Michael Saso)曾與莊陳登雲收集臺灣北部地區常用道經,編成《莊林續道藏》在明末清初至日據時代 竹塹道教先輩中,不單只有林、陳莊家,但有能力遠赴祖庭 龍虎山習道者,僅只兩家/在道壇傳承譜系代表者:北部有:蘇海涵-莊、林、陳與吳四家道壇《莊林續道藏》莊陳登雲(1911-1976)-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