薙刀,又稱長刀,是日本古代的一種長柄武器,其刀幅較寬,刀刃部分有很大弧度。其形狀與中國的眉尖刀相似。
薙刀誕生的過程目前尚不明瞭。有種說法是由奈良時代後期,鎌倉時代的手鉾改造而來也可能是奈良時代的遣唐僧人將中國禪宗寺院習武使用的朴刀帶回日本,因宋代朴刀被廣泛用來對付騎兵,與宋代交流密切的日本亦流行起來,後來逐漸獨立發展適合日本人體型的輕量化朴刀,即日本薙刀和長卷的兩種樣式。在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日本的僧兵所裝備的刀多為薙刀。薙刀在源平合戰中被廣泛使用,這是薙刀使用的鼎盛時期。進入鐮倉時代以後,武士們使用太刀,而足輕使用的武器多為薙刀。而此後在南北朝時代相繼出現了矛、槍、長卷等武器,薙刀的使用開始逐漸減少。戰國時代戰爭模式由武士個戰轉換成足輕集團戰後,長槍變成主要武器,薙刀開始逐漸退出戰爭的歷史舞臺,江戶時期因規定苗字帶刀轉為僧人和婦女平民的武具。
江戶時代武家的婦女必須學習薙刀術。[來源請求]而明治維新以後,薙刀術又被列為日本的九種武道之一。
薙刀有時也作為能樂的道具之一
薙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MEZws
---------------------------
古時日本的劍(tsurugi)開始轉變為日本刀,並且日本戰場的主要武器也從騎馬射箭,改為徒步戰鬥的狀況時,「薙刀」此種武器也因此誕生。在早期,它被寫為「奈木奈多」或以寫成漢字的「長刀」,但為了與長刀(日本刀)做為區別,書寫時改寫為「薙刀」。(「薙」在日文的意思代表橫向大範圍切割之意)。但是,在日本武術界中,仍然寫為「長刀」的情形依舊不少。
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他是僧侶保護寺廟時的有效武器,而從鎌倉時代末期開始到室町時代時,則成為了戰場上的主要武器。但是,從應仁之亂時,戰鬥的主流改為與步兵(足輕)來進行接近戰時,從其功能的角度來看,它最終仍被長槍所取代[1]。
在江戶時代,江戶幕府曾一度禁止武士個人持有薙刀,以至於以薙刀作為武術的技藝,其延續也受到了威脅,但這項禁令僅限於一個名為「大薙刀」的大長刀的武器,所以薙刀武藝也因此得以存續。在這種影響下,一種專門針對女性的武術「女子薙刀(日文:おんな薙刀)」的特殊流派也因此出現了,並在明治時代開始流行[2]。
正在薙刀術演武的女學生。拍攝於1911年(明治44年)11月11日、浜松高等女子學校的秋季運動會。
從大正時代到太平洋戰爭之後,它已成為了競技武道「薙刀(日文:なぎなた)」的一種,並且在當今時代的女子競賽中也相當活躍。雖然近年來,有所改善,但這只能由女子學校或女性學習的武術來說,換言之是作為禁止男性學習的武道來說,古時男性幾乎沒有機會學習到薙刀武術,因此以前對於武術偏見較強烈的時期,也導致許多歷史的斷片存在[3]。
此外,由男性來修習的「男子薙刀(日文:おとこ薙刀)」技術也流傳到許多流派,至今仍在流傳中
薙刀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QX6zd
埔里女子學校
老照片故事/80年前北一美女曝光 她像仙女下凡到台北
老照片故事/80年前北一美女曝光 她像仙女下凡到台北 https://bit.ly/3DEK8uT
1940年代是台灣日治時期的尾聲,大約是比「俗女阿嬤」年輕時更早的年代。現在年輕人一定要認識的攝影師鄧南光前輩。在那個沒有網路、IG的年代。他以珍貴的單眼相機記錄那個年代的生活。這張照片是大約80年前左右,「北一女美女」正在排球比賽,陽光下的她們盡情揮汗比賽,動態瞬間被攝影停格,令人好像可以真的感受到,在現場的緊張刺激。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80年前的「北一女美女」正在比賽排球。又正又美。 (圖/王佐榮、夏門攝影、蒼壁出版提供)
比俗女阿嬤年輕時更早的年代 80年前北一女美女好多好正
鄧南光前輩是在一個蔚藍晴天拍下這張照片,照片中這五位青春美少女,是北一女前身「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的排球隊選手。
她們正在參加由「臺灣體育協會」推動的臺灣現代項目體育交流比賽。這個協會,對於臺灣選手參加與鄰近中國、菲律賓、南洋諸國、滿洲等地的體育競賽不遺餘力。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 80年前的「北一女美女」正在比賽排球。又正又美。臺灣女學校運動會 文武町五丁目。 (圖/王佐榮、夏門攝影、蒼壁出版提供)
照片中的女選手,身穿運動專用的燈籠短褲,上衣左胸前繡有三朵花瓣圖案,象 徵「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的校訓,「正、強、淑」精神,校徽上的「T」字則代表該校「常磐」(Tokiwa)排球隊。經由「台灣古寫真」團隊上色之後,更顯出當時比賽的緊張刺激。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80年前的「北一女美女」正在比賽排球。又正又美。臺灣女學校運動會 文武町五丁目。 (圖/王佐榮、夏門攝影、蒼壁出版、王子碩提供)
「女性」主題佔鄧南光作品將近一半 「時代感」是亮點
「凝望鄧南光」與「彩繪鄧南光」作者,研究台灣日治時期的王佐榮老師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時指出:「女性」主題佔了鄧南光作品將近一半,「時代感」是其中的亮點。從思想文化澎湃的昭和時代初期的日本開始,經歷臺灣1940年代風靡一時的「女給」文化,一直到國民政府來臺時期的女性穿著改變,「時代」總是在鄧南光的膠卷上留下鮮明的痕跡。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臺灣女學校運動會 .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體操 富田町 .臺北帝國大學 (臺北.臺灣大學)。(圖/王佐榮、夏門攝影、蒼壁出版提供)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老照片故事/80年前北一美女曝光 她像仙女下凡到台北 https://bit.ly/3DEK8uT
鄧南光記錄時代的容顏 是超前IG的生活記錄家
專研台灣近代史的簡永彬老師指出,鄧南光有幸,在時代的巨輪中與日本同時代攝影大師們,在那一場文化盛宴上競艷舞台,完成他個人的視覺經驗的「最初歷程及挑戰」,是時代的寵兒!
留學日本的鄧南光1935年回到台灣,創設「南光寫真機店」,縱使是在政、經非常困頓的環境中,仍不減他理想浪漫的個性,逐漸實踐他的步伐。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娉婷裊娜 (臺北)。 (圖/王佐榮、夏門攝影、蒼壁出版提供)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臺灣女學校運動會 富田町 .臺北帝國大學 (臺北.臺灣大學)。 (圖/王佐榮、夏門攝影、蒼壁出版提供)
王佐榮老師表示,不論是2013年發現的李火增(萊卡李)作品或是持續被討論的鄧南光作品,雖然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記錄下時代的社會樣貌,但是經由創作者對攝影的熱愛,見證了當時人們美麗的存在。老照片有無盡的相思與感動。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 鄧南光攝影前輩橫跨日治、台灣時期。是現代年輕人要認識的人。(圖/王佐榮、夏門攝影、蒼壁出版提供)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薙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鄧南光(右一).夫人潘慶妹(右三)、長子鄧世光(右二)。(圖/王佐榮、夏門攝影、蒼壁出版提供)老照片故事/80年前北一美女曝光 她像仙女下凡到台北 https://bit.ly/3DEK8uT
圖為日本時代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前身)學生於淡水神社旁打壘球(經手工數位上色)。
影像中一壘旁應是擔任一壘審的老師,二壘應在左側畫面外,三壘跑者踩在壘包上準備起跑。背景可看到淡水神社鳥居及石燈籠,時代氛圍滿點!
圓滿人生:臺北第一高女陳瑳瑳女士訪問紀錄
一高女校的家都是富貴家庭、平日絕對有鞋穿,在草地上運動打赤腳是爲更健康(天足運動)!
猶記得當年黛安娜王妃、參加孩子學校運動會時也有赤腳賽跑比賽。
http://gjtaiwan.com/r/1gi
(4) 台灣回憶探險團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zupnSJ
------------------------
圓滿人生:臺北第一高女陳瑳瑳女士訪問紀錄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3B6kGzE
內容簡介
陳瑳瑳女士,臺北人,父親陳振能曾協助管理板橋林家林熊光的產業,是林熊光的「家長」。因陳振能對子女教育的重視,陳瑳瑳從小就讀建成小學校,並在日後考入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日治時期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是以培養日本女學生為主的學校,自1922年開始招收臺籍女生,1927年出生的陳瑳瑳即因各種條件符合而考入就讀,成為第39期學生。當年臺籍女學生僅有六位,這些同學都還健在,是親身經歷日治時期女子高等教育的見證者。
臺北第一高女畢業後的陳瑳瑳,於戰後進入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圖書室服務,在這裡,陳瑳瑳接觸到由中國播遷來臺的師生,也學會國語。這段期間,她還參加延平大學的招生考試並獲錄取,但因二二八事件被迫關校,故而結束短暫的學習。
陳瑳瑳在臺灣大學圖書館工作七年後,和臺南黃天橫先生結婚,婚後定居臺南的生活和臺北有相當差異,讓陳瑳瑳對臺灣南北生活經驗、飲食習慣、民情習俗有不同體會。
陳瑳瑳女士今年95歲高齡,見證了改朝換代,亦努力克服了各種困難。迄今身體健康、行動自如。她年輕時曾在臺南YMCA教授日語;移居臺北後,仍繼續在臺北YMCA教課,嘉惠不少年輕學子,疫情前仍在古亭教會松年大學持續教授日語,可謂「活到老、教到老」,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本訪問由本所許雪姬特聘研究員主訪,吳美慧記錄,全書約17萬字,於2021年11月出版。
目錄
序:探索陳瑳瑳女士的人生
一、家族與童年
二、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
三、就職臺灣大學圖書館
四、婚姻與家庭
五、日語教學生涯
六、親人與友人
七、晚年與回顧
附錄一:陳瑳瑳女士大事年表
附錄二:喝粒仔的玩法
索引
ISBN:9786267002506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規格:軟精裝 / 429頁 / 15.9 x 21.5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圓滿人生:臺北第一高女陳瑳瑳女士訪問紀錄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3B6kGzE
西方服飾簡史/燈籠褲-女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日本薙刀是女子用刀嗎?實戰效果如何? 日本薙刀术_哔哩哔哩_bilibili
日本薙刀是女子用刀嗎?實戰效果如何?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mUoDjL
所謂「薙刀女子用」實際上是一個源自於現實的誤區。我們知道薙刀最早出現與奈良·平安時代。這種武器在早期也因讀音Naginata被寫作「奈木奈多」,這也是許多人在翻古籍的時候沒看到「薙刀」、「長刀」、「眉尖刀」之屬的緣故。
2014年度日本女子薙刀比武總決賽
1、技術各流派的薙刀術
練過薙刀術的朋友都知道,薙刀術對人力量的要求其實並不高,這是因為薙刀術本身並沒有太多像中國武術那樣花樣百出的招式。勝負只在幾個回合之中,因此要求用最有效、最簡潔的方式保持與敵人的距離以發揮長兵器的優勢並快速結束戰鬥。技巧的簡潔化實際上也更便於普及,但是否真的像某些朋友說的那樣是因為女性「沒時間訓練」抑或是「技巧差」,就不得而知了。薙刀在江戶時代轉變為女子武器的闡述。
電視劇八重櫻劇照,幕末時期薙刀已演變為武家女性必修技能
總的說來,薙刀是否真的純粹稱為了只有女子掌握的武器呢?這一點大家當然會毫無疑問地否定之。因為即便是禁止攜帶大薙刀的江戶時代,仍是有許多男子習練薙刀術的。這些人來自於各個傳統的武術流派(研習、兼習薙刀術的流派成百上千,數不勝數)以及各座山寺中的護寺僧人(雖說江戶時代僧兵總的來說已經不再活躍。然而作為護寺僧的武僧還是存在的)。許多流派為了延續大薙刀術的傳承,在流派武術練習時仍會使用木製的大薙刀,而木製武具是不受限制的。
1800年老照片,裝備薙刀的日本武士
2.薙刀術傳承的闡述
大竹利典先生演示香取神道流薙刀術
薙刀術的傳承有悠久的歷史。有「兵法三大源流」之稱的念流、陰流以及神道流(有不同的說法)都含薙刀術。這些流派衍生而出的眾多分支則以此基礎之上對薙刀術進行了豐富,使得我們今日所見的古流薙刀術異彩紛呈。薙刀術在傳承上有「直傳」與「並傳」之分。前者即是說薙刀術屬於本流派的傳承系統(例如天道流、香取神道流等都屬於直傳)。後者則是指薙刀術本不屬於本流派的傳承,是後來從其它流派中接收過來的(例如圓心流的薙刀術原屬九鬼神流)。更有一些主研劍術的流派也有薙刀術(如北辰一刀流),這些流派的薙刀術則多屬於檢驗本流派劍技之用。
3.薙刀術與薙刀道區別的闡述
從字面上看,所謂「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術」是低於「道」的級別。然而有些人就此評判兩者的作法確是有失偏頗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薙刀術的舞台在殺戮場上,薙刀道的舞台則在於競技場,兩種技術體系既相連也相別。總的說來便是薙刀道的許多理念與技法源自薙刀術,而薙刀術在發展過程中也有競技的成分。毋寧說薙刀道是薙刀術在新時代的一個分支,這就是為什麼過去許多人將之稱為「體育流薙刀」的原因。我們說薙刀道無法替代薙刀術是毋庸置疑的。
4、薙刀的形制區別(大薙刀、小薙刀等)
薙刀可以分為大薙刀、小薙刀、眉尖刀(眉尖刀又分兩種。一種和小薙刀相仿但刀身弧度較小;另一種則接近於中國的偃月刀,是十分厚重的武具)、長卷(長卷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總的說來就是因為柄與刃的比例不同造成的。使用長卷要求對於重心的把握十分得當)、鍵付薙刀、袋薙刀、筑紫薙刀(這是薙刀的一個特殊的種類)還有一些十分特殊難以歸類的薙刀,例如用船槳做的薙刀以及與原棍子相接的薙刀(這兩類薙刀的刃都是直型的,便於隱藏)。
日本歷史上異常兇悍的僧兵
綜上所述,薙刀實際上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兵器,自平安時代起到室町時代就一直是戰場的主要武器。而江戶以來至近代由於一些歷史客觀原因,現如今更多的是以薙刀道和女子武道的形象流傳於世並充斥於各類影視作品中,才讓不少朋友誤認為薙刀是女子專用或偏好的。但事實上無論是結構、形制還是技術,薙刀與女性之間一直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係,而關於薙刀技法的傳承,歷史上也從未間斷過。
日本薙刀是女子用刀嗎?實戰效果如何?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mUoDjL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96yyp6b.html
-------------------
【薙刀】源遠流長的日本傳統兵器 不只女性和尚武士使用
薙刀:源遠流長的日本傳統兵器 女性和尚武士皆用 https://bit.ly/3kQUT4R
日本武道包含多種武術,包括武備志介紹過的柔道、空手道、劍道、相撲、合氣道、弓道、杖道等,當中還有一種在日本歷史上頗具地位的兵器武術——薙刀術。(音「替」,Naginatajutsu)
在介紹薙刀術之前,先跟大家談談薙刀(Naginata)這種兵器。
很多人以為它是日本女性專用的兵器,但現實上並非如此⋯⋯
薙刀是古代日本武將使用的一種長柄兵器,形狀類似中國關刀的重形兵器,被應用於戰場打鬥殺敵。及後武家女性均需學習薙刀術,薙刀因而被改造成較輕量化的武具,使女性能夠充份控制,同時亦增強薙刀術的速度及機動性。
今天薙刀術漸漸演變成現代武道運動,全日本薙刀聯盟確立現時的薙刀形制,薙刀術成為日本武道搏擊運動的其中一個重要項目。
▍ 薙刀的由來:
相傳薙刀是奈良時代( 710 年 - 794年)傳入,由於當時日本與宋代交流密切,遣唐僧人便將中國襌宗寺院習武使用的大刀帶到日本,並逐漸獨立發展適合日本人體型使用的輕量化大刀,即日本薙刀和長卷,並成為奈良時代僧兵的常用武器之一。
武備志中亦羅列了不同的長刀種類。(圖片來自:茅元儀《武備志》, via Wikimedia Commons)
武備志中亦羅列了不同的長刀種類。(圖片來自:茅元儀《武備志》,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可是,雖然傳說西漢已有所謂的「偃月刀」,但按照古代鍛造技術發展,在中國歷史上跟薙刀非常相似的「眉尖刀」,至少要到宋朝才成為軍中常備兵器。在宋代的《武經總要》中,便介紹了七種長柄刀,如掉刀、鳳嘴刀、筆刀、屈刀、戟刀、偃月刀、眉尖刀。
假如薙刀真的是從唐代引入的話,有可能會是唐代失傳的長刀——陌刀。《唐六典・卷十六》的:「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然而,從這種長柄刀的刀形卻是雙刃直身,跟薙刀外形大相徑庭。因此,有可能當時引入的長柄刀,只是薙刀的前身。
薙刀的前身「手鉾」。(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t1IkJq)
薙刀的前身「手鉾」。(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t1IkJq)
因此有研究指出,薙刀可能改良自奈良時期獨有的長柄兵器「手鉾」(てほこ)。這種兵器改良自一般長槍,兼具刺、斬功能。以上圖藤安将平作、正倉院所復原的手鉾來說,它全長104.4厘米,柄長66厘米,刃長38.4厘米。從長度,還是形狀來說,手鉾跟薙刀還是相距甚遠。
所以,就著薙刀的起源,至今還是眾說紛紜。
▍ 薙刀在古時的應用情況
(圖片來自:楊洲周延 - artsanddesignsjapan.com, パブリック・ドメイン, http://bit.ly/2GgxOpu)
(圖片來自:楊洲周延 - artsanddesignsjapan.com, パブリック・ドメイン, http://bit.ly/2GgxOpu)
在一般印象中,大家經常以為薙刀是一種女性專用的兵器,但其實它早在最初是作為武士及武裝人士的戰場兵器。據胡煒權博士補充,薙刀(江戶以前稱為「長刀」)並非僧兵(「僧兵」是江戶時代才出現的概念稱呼)的專用武器,這印象來自於江戶-明治時代的想像。
在平安時代(794-1185),武士集團的作戰方式為先在馬上作遠程射擊,然後才接近進行「一騎討」(武將單挑)。其後當作戰方式轉為步兵集團戰為主時,薙刀便開始成為足輕(步兵)廣泛應用的兵器之一。
在源平合戦(1180–1185)期間,當時騎兵作戰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薙刀則能有效抵抗騎兵攻擊之餘,又能在步戰中造成很大威力,所以薙刀在戰場上的地位再度提升,被武士視為戰場上的利器。甚至為了防禦薙刀的下段砍擊,特地把護脛加入到日本裝甲的一部分。由此可見,薙刀在當時戰場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GeAeF2)
(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GeAeF2)
南北朝時期(1331 - 1392年)戰亂頻繁,當其時的長槍不如戰國般長,而且只能用於刺擊和打擊。反觀薙刀不單亦能刺擊和打擊,更能作出大範圍、大威力的斬擊,因此還是廣為武士使用。在成畫於鐮倉時代(1185 - 1333)的《平治物語絵巻》中,便不時看見手執薙刀的武士身影。在1370年成書的日本古典文學名著《太平記》中,亦經常描繪豪勇之士揮舞薙刀擊倒對手的情景。
▍ 薙刀末落於戰場 成為民間武術:
後來自應仁之亂(1467-1477年)起,因為戰鬥的主流逐漸變成足輕集團作戰,加上長槍的長度日漸加長(長度介乎2.5 - 10米),已經遠遠超於薙刀,因此在使用上及列陣上均較為方便的長槍也取代了薙刀,成為足輕集團的主力武器。
雖則薙刀退出了戰場,卻一直以兵器武術的方式承傳在民間。
進入江戶時代,日本已再沒有應付戰爭的必要,德川幕府對民間兵器採取管制,只有武士階級才可佩刀。幸而,幕府對薙刀的管制只限於「大薙刀」一類,薙刀才得以武術方式存活下來。由於武藝缺少了在戰場發揮的機會,所以掌握薙刀術的武者轉而設立道場授徒為業,與薙刀術相關的流派亦急速增加,散落在各藩國之中。
(圖片來自:KAZUMASA OGAWA - Military Costumes in Old Japan, Photographed by K. Ogawa, Under the Direction of Chitora Kawasaki of Ko-yu-kai (Tokyo Fine Art School), Tokyo, K. Ogawa, 1895 (Meiji 28), Public Domain, )
(圖片來自:KAZUMASA OGAWA - Military Costumes in Old Japan, Photographed by K. Ogawa, Under the Direction of Chitora Kawasaki of Ko-yu-kai (Tokyo Fine Art School), Tokyo, K. Ogawa, 1895 (Meiji 28), Public Domain, )
另一方面,薙刀術亦作為武家女子研修的護身術之一。據胡煒權博士補充,江戶武家女性其實練刀術多於薙刀術,女性練習薙刀術其實盛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從大正年代到戰後迄今,現代化的「薙刀術」也逐漸變成了運動形式的技藝,薙刀為「女性適用」的刻板印象卻依舊沒變。
時至今日,薙刀術仍然在學校、古武術道場、武道場等為日本年輕一代所修習,並不僅限於女性之中。
▍ 薙刀的形制:
薙刀刀柄長度一般介乎於90-180厘米,在末端設有「刀鍔」。刀柄跟槍矛木柄不同,不是圓形設計,而是採取橢圓形的設計。木柄底部設有「石突」。
薙刀刀刃一般長30-60厘米,但亦有長達90厘米的大薙刀刀刃。與槍矛類兵器相比,薙刀刀莖的長度較長,長度跟刀身相若,而且不時刻上刀銘。
「靜」型薙刀。(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DO7rWk)
源義經之愛妾「靜御前」。(圖片來自:Katsushika Hokusai [Public domain])
最左為「巴」型薙刀。(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Uz5T81)
木曾義仲之妾「巴御前」(圖片來自:蔀関月筆 - 東京国立博物館所蔵, 公有領域, http://bit.ly/2D0nrTy)
有時會在薙刀上見到家紋。(圖片來自:Samuraiantiqueworld)+2
刀刃外型區分,主要分成兩種,都取自史書記載的知名女性名字。刀身較細、尾端彎曲幅度較小的是「靜」型,取名自源義經之愛妾「靜御前」。刀身較寬、尾端彎曲幅度較大的是「巴」型,取名自木曾義仲之妾「巴御前」。
現存的薙刀以「巴」型具多,因為其彎型刀刃能加強砍切效能,對於體格較小的人亦更易在馬上揮動。
▍ 薙刀直し:薙刀變成打刀、脇差而重生
「骨喰藤四郎」真的十分漂亮,真想不到它是從薙刀改造而成。(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HNinaz)
「名物 骨喰藤四郎」。(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D1320v)
「名物 鯰尾藤四郎」,因刀型似鯰尾而命名。(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G2NNYP)
小編從日本買回的書本終於派上用場了,封面正正是「名物 鯰尾藤四郎」。
【 薙刀直しの豪刀 】「南紀国光」。(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Si1lFM)+1
另外比較值得一提的是,當薙刀逐步退出戰場後,除了成為民間武術兵器外,一些薙刀更轉化為武士刀,以另一種型式流傳下去。這種修復重塑的方式稱為「薙刀直し」。
「薙刀直し」的作法主要有兩個部分,其一是把薙刀刀身打磨至適合成刀的形狀,其二是把刀莖切裁成合適的長度。正常大小或刀身較短的薙刀,會被重新打造成脇差或短刀。而大太刀則可打造成打刀,就如九鬼嘉隆所藏有的打刀。
由於薙刀最初大多都是作為長期實戰兵器使用,當中不少具有相當高的品質,當然大部分只是質素低下的產品。因此導致「薙刀直し的是鈍刀」的錯覺,其實有不少「薙刀直し」的刀品乃屬極品之作。
當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粟田口吉光所作的「名物 骨喰藤四郎」及「名物 鯰尾藤四郎」。
▍ 其他種類的薙刀
(圖片擷取自:Instituto Nite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圖片擷取自:Instituto Niten, via Wikimedia Commons)
親征朝鮮的神功皇后,1880年月岡芳年繪。圖片的薙刀外型有點不同。(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S28QBm)
筑紫薙刀在室町時代的九州流行,刀身牢插在木柄上,固具有優異的威力。(圖片擷取自:ちらいむ Twitter )
鍵付薙刀,即在刀鍔位置變成鉤支,用於勾抓、擋架之用,技法現存於戸田派武甲流薙刀術中。(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UAxgie)
相對安全的「袋薙刀」。(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GgBNCs)
由於篇幅所限,有關薙刀的技法及流派則留在另一篇文章再介紹。
本文首次刊出後,誠蒙日本史學者胡煒權博士曾給予指正,現原文摘錄胡博士原文,供各位參考:
1=薙刀(江戶以前稱為「長刀」)並非僧兵(「僧兵」是江戶時代才出現的概念稱呼)的專用武器,這印象來自於江戶-明治時代的想像。
2=江戶武家女性其實練刀術多於薙刀術,女性練習薙刀術其實盛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薙刀:源遠流長的日本傳統兵器 女性和尚武士皆用 https://bit.ly/3kQUT4R
-----------------------
[參訪] 日本的薙刀術 (台灣薙刀協會) : https://bit.ly/3zJfi1O
日本武道中有種長刀,類似關刀那樣,有著長柄裝上一把武士刀,他比關刀修長且輕,這就是日本的薙刀,日文發音是Naginata (なぎなた) ,其中薙的中文發音,你用「ㄅ半」打要打成「ㄊㄧ\」而非「ㄓ\」喔!雖然台灣武術對薙刀較為陌生,但是如果你是不愛讀書的懷小孩,只愛打電玩看漫畫的話,你會知道侍魂電玩有個角色叫做『千兩狂死郎』,他用的武器就是名為『世話女房』的薙刀,武術流派是『舞闘流歌舞伎』〈聽名稱就知道唬不了讀國小的柯南〉,其他電玩還有PS2的『義經英雄傳』也有出現,這是源自日本歷史上僧兵「武藏坊辨慶」,各位常看動漫的宅男們,一定對於辨慶舞著薙刀的不陌生吧!還有在漫畫店那本『薙刀社青春日記』,是2013年後出版的,我是習慣把那個慌慌張張的眼鏡妹當成『我的少女時代』裡的林真心啦, (背景音樂:青春是段跌跌撞撞的旅行,擁有著後知後覺的美麗!)。 日本薙刀术_哔哩哔哩_bilibili
於是記者山林北怪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參訪這場由『台灣薙刀協會』辦的『薙刀推廣講座』,一開始由許教練自述學習過程,一開始在日本鹿兒島開始薙刀訓練,後來在神奈川那邊為重點練習,後來拿到了薙刀三段資格,他也說道薙刀只有分為五段,另外在講座一開始他也說到他也有『台灣合氣道協會』、『日本合氣會』、『日本養神館合氣道』三個初段資格。
許教練提到日本歷史上薙刀術的發展,練習者的身分先後由先前的武士,演變成之後偏重的僧侶和女性,〈記者說:當然在現在,特別是日本外傳到其他國家,男性習者比例很高〉,記者也想到烏龍派出所中,超神田壽司擬寶珠阿婆也會薙刀喔,有次特別篇中檸檬還教外國公主怎麼使薙刀說,而武士用的薙刀演變成女性使用後,長寬刀身跟著變薄變細,讓手力弱的女性也能輕鬆上手。近代如同劍道居合道一樣,許多古流的薙刀流派,集結技術統合成『競技薙刀』,可以用竹製刀具來對打比賽,這種薙刀的對打概念以及護具與劍道很像,像是劍道有『護頭、護手、護體、護垂』,薙刀除了這些還多了『護踁』,而薙刀的護手〈這不用擦護手霜蛤!〉,比起劍道多出一個分岔,是因為薙刀需要做手部旋轉緣故,〈小編覺得:劍道護手只有拇指和四指兩個分岔,很像萌萌搭螃蟹手〉 。
接著與會學員跟著許教練開始練習基本打擊,學員們的身分多是有劍道和居合道背景。
【第一個動作】
由中段架式打敵人額頭。由無架式立刀敬禮開始,換手轉中段架式,然後高舉過頭,垂直向前揮擊,由於長兵器的慣性和重量關係,所以都有垂臂貼身等特點 。大家有的在摸索武器的特點、有的在感覺揮動的軌跡、有的在用武士刀的方式揮打。
【第二個動作】
由八相架式斜打上段。由上述中段架式轉成八相架式,身體由左半身轉成右半身,左手貼胸口。
【第三個動作】
由八相架式打敵人小腿。由八相架式進步成弓箭步,而軸心左手也由左髖貼至肚臍,許教練幫大家調整揮刀目標為小腿高度。
【第四個動作】
由脅下架式打敵人腹部。由中段架式換手轉成脅下架式,身體由左半身轉成右半身,左手貼大腿。
【第五個動作】
。因為敵方打偏我中段架式,我順勢洩力轉圈換手,身體由左半身轉成右半身,以中段架式打敵人額頭。
大家都覺得這種台灣目前少見的兵器很新奇,所以屢屢舉手問了很多問題,像是和劍道的異種比試還有比賽規則等問題,目前台灣也由許教練的積極推廣下,有了初步的開始,像是成立協會、在北台灣教學、還有定期請日本大師來辦講座,希望他們為台灣武術圈帶來新的風氣
[參訪] 日本的薙刀術 (台灣薙刀協會) @ ███████ 山 林 北 怪 ▎武 術 參 訪 記 者 █████ :: 痞客邦 :: https://bit.ly/3zJfi1O
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薙刀術
天道流薙(ㄊㄧ、)刀術
估狗了一下真的有這個門派!!
而且是江戶時代武家的護衛術,
因為薙刀是長柄武器本身很輕,適合女生來學
天道流總本部位於伊丹市
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_⊙)
現在已經傳到第十七代了
算一算時間真的差不多是從江戶時代傳下來的
還有開放初心者的課堂體驗
台灣也有一些道館會舉辦天道流薙刀術的講座
【閒聊】鴇羽的天道流薙刀術 @執劍之刻 哈啦板 - 巴哈姆特 https://bit.ly/3DPXlRM
薙刀Naginata日本古代傳統武道,
嚴謹、溫和、優雅
又不易產生運動傷害。
在江戶時代 武士家庭的婦女,
必學習薙刀術來抵禦外敵之用;
許多廟裡修行的僧人,
也以此為精神和身體修練的武術。
是非常適合較少運動、初入門武術者的最佳選擇,
歡迎一同進入薙刀的世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