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教又稱持齋教,或稱食菜教,為佛教的一支,屬於在家佛教。源自於明末北直隸州盛行的羅教,教主羅夢鴻,或名羅因,山東萊州府即墨縣豬毛城成陽社人。清乾隆年間,齋教更由中國傳入臺灣,形成龍華、先天與金幢三派。

《台灣的齋堂》共有五章,〈齋堂初探〉簡單扼要地讓我們對齋堂與齋教有一些初步的認識;〈齋堂與齋教〉詳細描述整個齋教的發展與沿革,進而對齋堂有深入的了解;〈齋堂與建築〉則是從建築出發,貫穿整個齋堂本身的建築特色及特殊的宗教意函;〈欣賞老齋堂〉帶領我們從齋堂的外觀深度欣賞體會齋堂建築物本身;〈齋堂故事〉從故事中讓人對這些建築或歷史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台灣新竹最多齋堂/證善堂為新竹士紳周維金之家族私建/周維金就是周普進,普進是法號。齋教龍華派的傳承一律以「普」為法號這是眾所周知的。證善堂是新竹地區的一座百年齋堂,屬齋教龍華派,早年是以家族式的清修為主,為新竹地區自清末至日據時代的在家佛攀樣貌提供了見證。台灣光復後特別是在第五代及第六代住持時期,證善堂不再單單是家族式的修行的型態,甚至是提供出場地供新竹的佛弟子共修之用。尤其是第六代住持周瑞棠居士,為佛教僧俗二眾出力甚多,他皈依印順導師為俗家弟子/禪淨合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高雄市僅有的齋教佛堂、金幢派「寶華堂」,由澎湖人隘門人洪翁乖創建於1928年,是簡樸無燕尾的硓𥑮石與木構建築,正廳前有一日式拜亭,地主為日人古賀三千人。寶華堂與鼓山地區的元亨寺遙遙相望,時人稱前者為「新巖仔」,後者為「舊巖仔」。戰後由於寶華堂無辦理寺廟登記,無法拿出土地使用權,簡樸的齋堂建築在2000年被高雄市政府強制拆除,許多文物如木匾、石碑、祭祀用具等流失不知下落、或由其他寺廟收藏,寶華堂也歷經遷移在他處安置,原址現在是停車場。
老照片來自:高市文獻第四卷第一期
參考資料:
臺灣記憶,寶華堂祀費捐題碑記
《澎湖廟在高雄市》(1) 高雄老屋集 | 新竹市的齋堂「淨業院」近日被列為市定古蹟,而高雄原本僅有的齋教文化空間,已在數年前被政府強制拆除,現... | Facebook https://bit.ly/3KNzswf


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N039台南市臺南德化堂(三級)(1)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

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
-------------------------------
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裡的鄭如蘭所建家族式齋堂。
資產類別: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新竹市北區境福街141巷10號
公告日期:公元2019年04月16日
創建/起源年代:日治明治35年(西元1902年)
經 緯 度:120.95930,24.81860
指定/登錄機關:新竹市
公告文號:府授文資字第1080061520號公告
資產保存者:淨業院
指定/登錄理由
1.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淨業院見證新竹地區傳統齋教逐漸轉為佛教的歷史,女性齋堂修行建築之類型,院內供奉五尊古佛(西方三聖相、觀音及地藏王),年代久遠並極具工藝技術價值。且其建築之形制、剪黏、泥塑、彩繪、書法、玻璃、木作、石作、磚作、灰作等作法多元多樣,符合古蹟指定之高度歷史、藝術及技術之價值。
2.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淨業院建築構造、材料、空間、形式等作法,結合了台灣傳統齋堂建築、日治時期日式與洋式建築的特色,符合古蹟指定之各時代、流派之特色條件。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淨業院為新竹地區少數持續提供女性獨身修行之空間,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之特質。
主題導覽
淨業院為龍華教壹是堂派下齋堂,為新竹鄭如蘭(西元1835年-1911年)所建的家族式齋堂,鄭家於清領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先在香山海濱建「一善堂」,由鄭如蘭的元配陳潤擔任主持,新竹各家族的女眷跟隨陳潤持齋、念佛。因為距離遙遠,往來不便,陳潤於日治明治35年(西元1902年)在新竹城外西北方建「淨業院」,與孫女鄭玉釵、兩位徒弟一同修行,作為女眾修行道場。
淨業院主體建築屬於兩落兩廊及兩護龍之格局,建築樸素,展現清修的氛圍,前落三川門的左、右次間供奉牌位,後落正殿為供佛、禮拜的主要空間,供奉的西方三聖等佛像皆是日治昭和19年(西元1944年)從浙江普陀山佛寺請回,這批寧波風格的脫胎工藝佛像在臺少見,具有重要的歷史與工藝特色。
發展源流
「齋堂」是齋友舉行法會儀式、聚會的地方,齋友是指齋教的信徒,齋友帶髮、茹素、居住在齋堂裡,依齋教教義修行,未受佛教剃度持戒,男性俗稱為菜公、女性俗稱為菜姑。
淨業院為龍華派壹是堂齋堂之一,龍華派源自明代羅清(西元1442年-1527年)所創的羅教,殷繼南(西元1531年-1582年)在整理羅清的思想後形成龍華派,傳到三祖姚文宇(西元1578年-1646年)時,他將教派制度化及儀式化,並鼓勵齋友興建齋堂。姚文宇的弟子眾多,發展為三支七派,後中支支派創立了「壹是堂」,壹是堂支派於清領嘉慶2年(西元1797年)來臺建「慎齋堂」,其主要分布於現在的臺中以北,以新竹最多。
鄭如蘭(西元1835年-1911年)在清領光緒10年(西元1884年)為元配陳潤在香山海濱建「一善堂」,陳潤的龍華教(派)法名為「普慈」,關於鄭如蘭建立齋堂有很多說法,有說陳潤自幼好佛,或說陳潤生十子女均夭折,或說陳潤未能生育,所以鄭如蘭等士紳建立一善堂,新竹各家族的女眷跟隨陳潤持齋、念佛,陳潤在清領光緒18年(西元1892 年)另外建立一同堂。
一善堂位在郊區,鄭家往來不便,於是陳潤在日治明治35年(西元1902年)7月2日,另外在新竹城外西北方的樹林頭鄭家宅邸建立「淨業院」,陳潤與孫女鄭玉釵、收養的二女一同在淨業院修行。日治明治39年(西元1906年)陳潤領隊前往浙江普陀山朝山,拜法雨寺住持通慧為師,被授予法號「根傳」,日治明治43年(西元1910年)鄭玉釵為了替陳潤還願,不惜抱病前往福建雪峰寺,禮古月和尚為師,並發願為陳潤減壽,日治明治44年(西元1911年)四月陳潤病故,鄭玉釵傷慟,同年閏六月去世,於是淨業院由陳潤領養的永善、永修兩位徒弟管理。
淨業院的的管理系統分為住持和管理人兩部分,管理人是寺產所有人,歷代為鄭家直系親屬擔任,住持負責祭祀、法會,以僧眾為主。永善、永修法師分別在民國39年、42年往生,院務交由智恭法師接任,智恭法師於民國76年圓寂後,今日淨業院並無僧侶常住,而是由勝光法師在淨業院旁設立的「永修精舍」打理院務。
主要特色
淨業院主體建築的平面佈局屬於兩落兩廊及兩護龍之建築格局,兩落即三川門與正殿,兩廊即連接三川門與正殿的廊道,兩殿之間以廊道相接圍住中庭,廊道設隔牆,兩護龍即是左右護室,兩側護龍與中軸的正殿、三川門設置過水廊相連,建築左右對稱,是典型傳統漢式中型寺廟建築的平面配置。
淨業院的結構牆體均採磚石造,建築構造為抬樑式構造及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混合,三川門面寬三開間,前後用六柱,前面二柱構成部口,立面採用板門與隔扇的組合,隔扇作「螭虎團爐」,板門彩繪門神。外檐裝修將三川門分為向外的前檐廊,前檐柱為圓石柱簷口構架為一通疊斗柱棟架,檐口柱為圓石柱。中央點金柱棟架架內採三通五瓜疊斗式,明間不裝設門扇,可以進入中庭,左、右次間施作神龕,龕中供奉牌位,左次間的神龕供奉鄭如蘭等鄭家歷代祖先牌位,以及陳潤等淨業院歷代祖師牌位。三川門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屋頂鋪設素燒筒板瓦,屋脊為翹脊。
正殿面寬三開間,前後用六柱,前面二柱構成部口,立面為新作的木門窗,中央點金柱棟架架內採三通五瓜疊斗式。正殿明間供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左次間供奉送子觀音,右次間供奉地藏王菩薩,左側牆前供奉達摩祖師,右側牆前供奉大乘緊那羅王,這幾尊佛像是日治昭和19年(西元1944年)從普陀山請回,是臺灣少見的寧波風格佛像,佛像採取脫胎工藝製作,是重要的歷史文物,極為珍貴。正殿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屋頂鋪設素燒筒板瓦。
三川門懸掛日治明治41年(西元1908年)「修持淨業」匾額,是普陀山法雨寺通慧和尚所題,「修持淨業」有著通慧和尚對陳潤的勉勵,匾額中題「優婆夷法名根傳」,「根傳」是陳潤的法名,「優婆夷」表示陳潤並未出家,呼應她齋姑的身份。正殿懸掛日治明治35年(西元1902年)「大雄寶殿」匾額,匾額是陳寶琛所題,年款使用「龍飛」,龍飛一詞多見於東南亞的華人社會,此時的臺灣已非清領時期,因而使用虛擬、象徵性的皇帝年號。
淨業院-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https://bit.ly/35vpmBe
----------------------------------
臺南德化堂--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https://bit.ly/3wa7k12
齋教又稱持齋教,或稱食菜教,為佛教的一支,屬於在家佛教。源自於明末北直隸州盛行的羅教,教主羅夢鴻,或名羅因,山東萊州府即墨縣豬毛城成陽社人。清乾隆年間,齋教更由中國傳入臺灣,形成龍華、先天與金幢三派。
德化堂為臺南三座龍華派齋教廟堂之一。明憲宗成14年(西元1478年)山東萊州府即墨人羅因創立龍華派齋教,於清乾隆年間逐漸傳入臺南。清嘉慶年間,福州府長樂縣漢陽堂孫德堂派盧普濤由興化府仙遊縣前來臺灣弘法,由於聲勢壯大,信徒眾多,齋教因而廣為流傳。清嘉慶4年(西元1799年),信徒謝普爵在安平設化善堂;清嘉慶19年(西元1814年)又建德善堂;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更在東安場馬公廟街建造了前後三落,坐北朝南的德化堂。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1985-11-27台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公文公告.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3條綜合評定之
法令依據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第27條
所屬主管機關臺南市政府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臺南市
中西區
府前路1段178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聯絡單位:有形文化資產組
聯絡電話:(06)2213597
聯絡地址:臺南市中西區 中正路5巷1號3樓
地籍資料臺南德化堂地籍圖.jpg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臺南市 - 中西區 - 永華段 - 796私有臺南市 - 中西區 - 永華段 - 797私有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中西區永華段794、795、796、797地號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
姓名/名稱
建築所有人私有
德OOOOOOO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
姓名/名稱
管理人
德化堂管理委員會
使用人
德化堂管理委員會
管理人
劉有鈞
外觀特徵德化堂和其他傳統齋堂一樣,採用民居外形。大門為凹壽形式,正堂供奉觀音佛祖及該教創始人羅因,後方則是捲蓬拜殿,現充做講堂使用。正殿之中供奉觀音佛祖兩尊,前方是本堂原有的觀音神像,另一尊則是屬於德化堂所有,觀音右側乃是本派祖師羅祖塑像,案前陳祀三公椅三張,分別代表龍華派羅、應、姚三位祖師。正殿左右各有洞門連通左右兩廂房。其中左偏殿現為祖先堂,右偏殿則是宗德詞,陳列了滿滿的神主牌位,都是本堂歷代堂主及齋友。
德化堂自從安平化善堂沒落之後,便逐漸取代南部龍華派齋堂的傳教中心。堂內匾額、楹聯甚多,如清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的惠普群生及清道光7年(西元1827年)的觀自在古匾均極為有名。堂中文獻除了教內的經纖寶卷外,尚有該堂鎮堂之寶三昄五戒牌與護道榜文。
【建築特色】採用民居造形,為兩進兩廂房的傳統建築,由於門廳、拜亭與正堂利用傳統減柱法連接,因此空間顯得寬敞疏闊,採光極佳。【門神】彩繪四大天王,手持法器,喻「風調雨順」。
院牆內的德化堂本體,源自初創時的兩進帶軒兩護龍式建築,呈橫向矩形平面,通寛33.44公尺,通進深19.35公尺,寬深比1.73:1。建築物呈倒「山」字形配置,通面寛九間,中央三開間稍寬,為第一、二進堂屋的所在,也是齋堂的主體。
【匾額、楹聯】各廳堂有不少清領時期匾額、楹聯,最出名的是清同治5年(1866年)臺澎兵備道丁曰建所題「惠普群生」及清道光7年(1827年)的「觀自在」。
室內特徵業經多次改建的德化堂,原創的裝飾特色已難從現況中完整的展現,目前所見的面貌,除一部份來自清領末期的遺存外,大多為日治時期大正12年(西元1923年)重修以後累積的結果。就臺灣傳統藝術建築而言,德化堂的裝飾給人的印象可以用「平實無華」來形容。換言之,裝飾構件不多是這座齋堂最好的說明。
使用情形原貌尚能保存
現  狀座落於商業區,該堂面臨道路,東西面高樓林立,且建物立面與古蹟本體形成強烈對比,廟埕狹小,幸圍牆外有寬約4公尺之人行道,稍可抒解些壓迫感。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屋頂防水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https://bit.ly/3wa7k12


壹同寺/一善堂/淨業院/一百一十二年的新竹市早年知名道場「淨業院」位於新竹市境福街,一九○二年由新竹富豪鄭如蘭之妻陳氏潤所設立,原為齋堂,後來才改為禪宗派別+共同持有人之一的新竹都城隍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壹同寺/一善堂/淨業院/鄭如蘭夫人鄭陳潤/如學法師於一九三二年十九歲,新竹高等女學校畢業後,於新竹一同寺出家/少數僅存的唐式建築,一善堂由鄭崇和、鄭如蘭、林汝梅、周其華等捐建具有鄭氏家廟的味道齋堂轉變為民間信仰,道教及佛教的精神/一善堂建築於光緒11年(1885),昭和11年(1936)間進行重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新竹佛教與鄭家女眾/法源寺地址: 300新竹市東區高峰路236號/壹同寺/一善堂/淨業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

台灣齋堂建築(二)金幢教派
台灣齋堂建築(二)金幢教派 « 倒車。ROOK BACK https://bit.ly/3kK9gbo
參考書籍:張崑振,《台灣的老齋堂》
金幢教派特色
傳入台灣時間:清康熙末年。(蔡阿公派,台灣最早)
座下:蔡阿公派(蔡文舉),以及翁公派(翁立峰)
神職人員可嫁娶。派風略為神秘,教義相對而言,道教色彩較濃。
經典:《慈悲懸華寶懺》、《茶懺》
奉三祖:「王佐塘」、「董應亮」、「董妻李玉英」,翁公派有「翁立峰」
(1) 堂外:「三官廳」(供奉:三官大帝)
(2) 堂內:「內家鄉」或「無生寶殿」、「無生家鄉」、「圓明寶殿」(供奉:無生老母)
傳統齋堂共同特色
民宅格局。多採「平脊」,即「馬背脊」的屋頂,少見廟宇常用的「燕尾脊」。
(齋教是秘密民間宗教組織,政府時會查禁,所以不會太高調。)
本堂凹壽入口。少見廟宇常用「三川殿」,石獅、石鼓、龍柱或御路石。
橫式門額、堂號。
彩繪題材少。但日治之後被迫改宗,所以彩繪題材也多了起來。
台南西德堂
204
圖片來源: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派別:蔡阿公派
地址:700 台南市中西區文賢路36號
創辦年代:清領.同治年間
遷建年代:日治.大正五年(1916)
建築特徵:入口街屋門廊、木造兩層樓齋堂
1516953015774
圖片來源:人文.歷史.老姜
原同治年間陳氏創立,初名為西竺堂(台南府西竹圍街鹽務局附近),後因日本政府徵收而遷建。早期入口十分隱蔽,疑為再平凡不過的房門民宅,一推開門才能發現另有天地。少數台灣仍維持傳統的金幢派齋堂之一。
台南西華堂
臺南西華堂
圖片來源:Pbdragonwang (Wiki)
派別:翁公派
地址:704 台南市北區北忠街92號
創辦年代:清領.乾隆十五年(1750)
重建年代:清領.光緒二十年(1894)
建築特徵:閩式三合院、坐東朝西、內家鄉
由於建造年代較早,歷經多次動亂與重建工程。現今的樣貌奠基於光緒年間的工程,但其實爾後三十餘年仍不斷擴建,直到昭和十年(1935)才真正告一段落。主祀三寶佛(釋迦佛祖、阿彌陀佛、藥師佛),也供奉金幢齋堂常見的「媽祖婆」和土地公、灶君爺。金幢教最具識別性的「內家鄉」空間仍有所保留,一般而言,唯有一定級別的修行者才能獲准進入內家鄉。
台南慎德堂
temple540
圖片來源:狂戀府城
派別:蔡阿公派
地址:700 台南市中西區公園路100號
創辦年代:清領.康熙末年(1710左右)→三派齋教齋堂創建最早紀錄
建築特徵:現代化水泥宮廟建築(已佛教空門化)
慎德堂在道光年間又有一次遷建工程,移到現址,進入日本大正時代後,慎德堂陸續因「市區改正」、「道路拓寬」,廟埕縮減了不少。1944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屬於日本帝國領土,慎德堂被盟軍炸毀。白色恐怖時期,台南開元寺法師來慎德堂誦經時被押走,隔年被判極刑,慎德堂因此蒙塵,沉寂好一段時光,直到1978年由齋友黃月發動重修工程,才大致有現今齋堂空門化佛寺的雛型。
員林增盛堂
圖片來源: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圖片來源: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派別:蔡阿公派
地址:510 彰化縣員林市振興里山腳路二段386巷2號
創辦年代:清領.道光二十四年前(Before 1844)
建築特徵:民宅,平燕尾起翹,現為翁家私人佛堂
增盛堂確切建造年代無法可考,從增盛堂今存同治年間石碑立書人陳春里已是第五代頭領推估,若以一代二十年計算,或許乾隆年間便有增盛堂設置亦未可知。門額「增盛堂」三字落款年代為乙亥年(光緒元年,1875年),亦是迄今可窺見之古物。
新竹香訫堂
f_9649609_1
圖片來源:楊梅新聞網、中壢新聞網、桃園新聞網
派別:蔡阿公派
俗稱:涼傘頂山菜堂。
地址:305 新竹縣新埔鄉新北里大北坑4號
創辦年代:清領.嘉慶年間
修建年代:日治.明治三十年(1897)
建築特徵:五開間三合院民宅,燕尾起翹
香訫堂位於新竹山區,可遠眺大霸尖山,景致群峰繚繞、十分宜人。地理位置與桃園縣楊梅、龍潭接壤,信徒多為客家族群。乙未割台期間(1895),新埔頭人姜紹祖與平鎮胡嘉猷率眾抗日期間,便以香訫堂為根據地,一度香訫堂遭戰事焚毀,所幸後繼有存,進入日本統治時代的兩年後便尋得契機重新建造。現今已改成水泥建築,但格局未有大變動。
(※「訫」音同「信」)
台灣齋堂建築(二)金幢教派 « 倒車。ROOK BACK https://bit.ly/3kK9gbo

齋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

台灣齋堂建築(一)龍華教派
台灣齋堂建築(一)龍華教派 « 倒車。ROOK BACK https://bit.ly/3yhlHDm
參考書籍:張崑振,《台灣的老齋堂》
龍華教派特色
傳入台灣時間:清乾隆年間。(僅次於金幢教)
又稱「無為教」、「老官齋教」
神職人員可嫁娶。教義最為開放,信眾最多,齋友們互稱「老官」
經典:《羅祖五部六冊》、《龍華科儀》、《湯公堂規》
奉三公(椅):「羅祖(羅因、羅思孚)」、「殷祖(殷繼南)」、「姚祖(姚文宇)」
特殊儀式:過功場法會、請空儀式、炊供儀式、法船儀式
傳統齋堂特色
民宅格局。多採「平脊」,即「馬背脊」的屋頂,少見廟宇常用的「燕尾脊」。
(齋教是秘密民間宗教組織,政府時會查禁,所以不會太高調。)
本堂凹壽入口。少見廟宇常用「三川殿」,石獅、石鼓、龍柱或御路石。
橫式門額、堂號。
彩繪題材少。但日治之後被迫改宗,所以彩繪題材也多了起來。
台南德化堂
Tainan_Taiwan_Dehua-Hall-02
圖片來源:wiki
地址:700 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178號
創建年代:道光十七年(1837)
建築特徵:民宅平脊、堂門凹壽型式(大抵保有傳統齋堂格式)
  漢陽堂派下齋堂,正殿奉祀觀音佛祖。日治時代西來庵事件後為求自保,曾一度加入日本佛教曹洞宗,所以彩繪裝飾上與佛教頗為類似。自從安平化善堂沒落後,德化堂一舉躍昇為台灣南部地區龍華教的活動中心。
苗栗公館行修堂
LoadSingleImage
圖片來源:貓裏老時味
現名:行修寺
地址:363 苗栗縣公館鄉大坑村6鄰157號
創建年代:同治十三年(1874)
建築特徵:日式神社風格
台中外埔德合堂
chilien2
圖片來源:台中市外埔區公所
現名:鐵峰寺→慈蓮寺
地址:438 台中市外埔區長生路429號
創建年代:明治二十八年(1895)
建築特徵:日式神社風格(鬼瓦、博風)
  主祀釋迦佛,曾經一度奉祀媽祖、千里眼和順風耳,但因為齋教空門化的緣故,現僅存與佛教相關的神祇,如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寺內匾額「佛光普照」,由1927年前清解元徐慶淵所題,為最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值得一看。
大溪齋明堂
大溪齋明寺
圖片來源:wiki
現名:齋明寺
地址:335 桃園縣大溪鎮齋明街153號
創建年代:同治十二年(1873)
建築特徵:民居三合院(很可惜這張照片看不太出來,可詳閱「米客相機日記」)
  齋明堂採「燕尾脊」尖俏的屋簷之外,大抵與傳統三合院民居格局相仿,齋堂的外型大致上有保存。本堂前兩個石燈籠為大正年間新設,在一系列齋堂空門化的建築中,齋明堂外觀尚稱精緻,只是後來也改投日本佛教曹洞宗,現在歸為法鼓山管理,已經是純然的佛堂了。
斗南龍虎堂
lo-2002
龍虎堂(正面山門),圖片來源:阿達碼
lo-1002-5
龍虎堂(本堂),圖片來源:阿達碼
地址:630 雲林縣斗南鎮舊社里長榮路22號
創建年代:明治三十七年(1897)
建築特徵:東洋教堂式
齋堂主人:沈國珍→沈相當→沈玄琛
  沈國珍師從台中寺,後返斗南鎮開辦龍虎堂,1897年日本政府發布「台灣鴉片令」,龍虎堂便協助政府收容民眾勒戒煙毒。現今面貌為第二代沈相當修建,一度成為雲林兩大齋堂之一,只可惜沈相當過世之後,齋堂儀式主持後繼無人,也漸漸荒廢。2001年又經歷一次大整修,現在龍虎堂除了特別活動外,平常日並不對外開放。
2018-1-18(書)
其他龍華教老齋堂:高雄內門龍山堂、彰化和美善德堂、台北艋舺慈雲堂、新竹明德堂、新竹淨業堂
台灣齋堂建築(一)龍華教派 « 倒車。ROOK BACK https://bit.ly/3yhlHDm
-------------------------------------
張崑振﹝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關渡講座:展望河原 - 張崑振 老師 https://bit.ly/3kK9RtE
經歷:
文建會及各地方文化局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及文化景觀專案小組或審議委員會委員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建築系  助理教授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建築系  副教授
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特別助理、創意設計學士班班主任
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者(日本交流協會招聘專門家)
研究領域:
建築設計、台灣傳統建築、古蹟保存與再利用、建築史與理論
著作:
《論「中國營造學社」建築論述的形成及其時代意義》,成大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台灣傳統齋堂之研究:一個神聖空間理論模型的建構》,成大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台灣的老齋堂》,遠足出版社,2003年。
《金門縣官祀建築的調查研究》,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
《國定古蹟二沙灣砲台:基隆砲台與劉銘傳洋務運動》基隆市文化資產深度導覽手冊(一),基隆市政府文化局,2010年。
《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基隆砲台建築與要塞築城》基隆市文化資產深度導覽手冊(二),基隆市政府文化局,2010年。
《國定古蹟大武崙砲台:基隆要塞防禦與日本要塞》基隆市文化資產深度導覽手冊(三),基隆市政府文化局,2010年。
《國定古蹟槓子寮砲台:日治砲台與火砲彈藥》基隆市文化資產深度導覽手冊(四),基隆市政府文化局,2010年。
《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基隆鐵路與劉銘傳洋務運動》基隆市文化資產深度導覽手冊(五),基隆市政府文化局,2010年
關渡講座:展望河原 - 張崑振 老師 https://bit.ly/3kK9RtE


慎齋堂  
        台中最古的齋堂。位於台中市北屯區山西路二段。蔡普榮創於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初堂址位於台南安平,屬齋教龍華派,1786年遷至台中東大墩下街仔,後經多次改建,擴大基址;再歷遷後龍仔、模範街,至1988年始遷建於今址。新建堂宇為宮殿式建築,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另堂內藏有一尊玉石雕刻觀音臥像。  
        本堂歷任住持為蔡普榮、張普傑、張普泉和賴善清、張迺榮、賴善清、性淨、張月珠(法名德熙)、黃桃(法名德梅)、普暉等人。 
⊙附:蔡寬運〈慎齋堂沿革記〉  
        臺中慎齋堂為女眾清修之地,是佛教機構也。慎齋之名,見於論語,於義果何取乎?孔子所慎齋戰疾,戰疾不恒有,則修省所託,誠信所寄,惟在於齋,故為慎行之首,齋之時義大矣哉。莊子記孔子之言,謂祭祀之齋,不飲酒,不食肉,周人之書,猶於古義為近。漢唐以後,至謂齋必美食,其說支離而無當於理。佛教入中國,以過午不食為齋,而不飲酒不食肉,固不待言。是佛教之齋,猶儒教之齋也。儒教行之以暫,以致其敬,佛教持之以恒,更見其精,用意不甚懸遠,然則舉論語所記以名其堂也固宜。  
        堂始於有清中葉,是時有蔡普榮者,由福建奉經像抵臺灣,初居安平港,繼遷東大墩,以營商而兼傳教,得同道數十人,於乾隆十九年醵金作堂,以妥經像,舉蔡氏為堂主。其後信徒日增,復經多次改建,擴大基址,增購田產,以有今日,按其私記所載,蔡氏歿後,道光十七年張普傑繼任。光緒十五年,張普泉賴善清同繼任,光緒二十一年,臺灣割讓日本,改東大墩為臺中,光緒二十七年,張迺榮繼任,由臺中街遷後龍仔改建,四十四年竣工,規模益宏。民國六年,賴善清繼任,劉玉法名性淨,曾蕊法名普合,同為管理人。明年增建後殿,以安女眾。賴善清受菩薩戒,諸方大德,多來駐錫。民國十五年,性淨兼任。明年改修兩廊。三十三年,性淨退休,張月珠繼任兼管理人,張蕊副之,黃桃為監院,並選臺中張煥珪、林吳帖、吳鳳娥、董金書、何赤城、林垂芳、彰化吳上花等為信徒總代,明年,臺灣光復。是時已改為純女眾道場,四十年二月,舉行建堂二百年紀念,當代名流,多有題詠。先是於三十七年,設女子補習班,一切免費,歷時六年,畢業逾百人。續設保育人員訓練班,至四十八年凡五期,每期畢業四五十人,其有補於社會教育者如此。四十二年,臺灣實行土地改革,於歷年所置田產十七甲中,徵收十一甲,十年之內,仍可領取實物債券以維現狀。四十六年,召集信徒總代議決改組為財團法人,推選張月珠為董事長,張煥珪、林吳帖為常務董事,黃桃、林粉、何赤城、王彩雲為董事,此過去沿革大略也。  
        臺中實行都市計劃,改定街巷,堂址適當其衝,因而協議再遷,公推張月珠籌集經費,林吳帖負責監建,買地六百坪,並荷賴天生居士捐二百坪。於是鳩工庀材,仿照西式建築,四十九年八月興工,五十年五月落成,巍峨崙煥,勝於疇昔,凡糜新臺幣百萬有奇,悉由善信捐募並售出舊堂址餘地充之。五十一年,張月珠及同修數人,正式出家,禮請焦山東初和尚披 ,受沙彌尼戒,月珠法名德熙。德熙旋即退院,黃桃繼任,林粉副之,桃法名德梅,粉法名德瑛,並規定嗣後本堂住持以出家尼眾為限,道譽日隆,法緣殊勝,來日未可量也。  
        寬運稅居臺中,去新舊堂址一里而遙,十餘年來,於其清規之肅,辦道之勤,經營締造之難,新舊拆遷之跡,皆所親見。德熙堂主曰,子其為我記之。竊唯二百年來,朝市屢改,雖鳴鐘列鼎之貴,拔山蓋世之雄,自以為氣懾當時,聲施後世,不旋踵間,而名氏翳如,凡所珍重獲惜者都付於不可知之數。惟斯堂以民間佛教團體,代有賢哲。於前人胼手胝足,銖積寸累所成就者,競競業業,保持無失,更發揚而光大之。迭經挫折,仆而復起,招延淨侶,講誦遺文,佛火常青,鐘魚弗歇,可謂難能也已。夷考斯堂肇建之日,正延平有國之時,雖兩次遷移,而題名不改,舊蹟猶存,後之人見其像設莊嚴,殿宇深廣,泉石縈繞,花木扶疏,必將發思古之幽情,作法門之外護,住眾亦因而清修梵行,羽儀象教,庶斯堂之屹立於終古也。滿分優婆塞蔡寬運拜撰嘉義佛教  
        此處之「嘉義佛教」,係指包含嘉義縣、市二地區之佛教而言。茲分清代、日據時代、光復後三階段,略述如次:  
(一)清代  
        嘉義地區的佛教起源於清‧康熙時期。依文獻所載,康熙年間嘉義地區的寺院即有德源禪寺(竹崎鄉)、紫雲寺(番路鄉)、普濟寺(嘉義市)、北藏庵(嘉義市)與水月庵(新港鄉)等處。  
        上述諸寺之中,依《嘉義縣志》(卷二)所載,德源禪寺創建於康熙五年,應是嘉義地區最早成立的寺院。不過,如依華宇出版社之《台灣佛教名剎》所載,則係始建於乾隆五年。如果「乾隆五年」的記載不誤,則嘉義地區最早的寺院應為興建於康熙廿一年的紫雲寺。在清代,紫雲寺俗稱半天岩,德源禪寺又稱觀音亭,這兩座寺院都是迄今香火仍盛的嘉義名剎。  
        清代嘉義地區寺院之可考者,共有23座。其中大半分佈在嘉義市(六座)、竹崎鄉(五座)與水上鄉(四座)。當時的佛教,仍不脫民俗信仰色彩,與正信佛教稍有距離。所祀奉的主尊,以觀世音菩薩居多。不過,也偶有祀奉其他佛菩薩的,像嘉義市的彌陀寺主祀三寶佛,地藏庵主祀地藏菩薩。新港鄉水月庵初建時除祀奉觀音之外,並祀閻羅天子及註生娘娘。  
        當時寺院也多以「岩」為名。除了紫雲寺俗稱「半天岩」之外,梅山鄉有金山岩;竹崎鄉有龍山岩、碧山岩與玉山岩。此外,也有稱為「堂」或「殿」的寺剎。稱為「堂」的,大多係齋堂,稱為「殿」的,則民俗信仰成分較濃。  
(二)日據時代  
        日據時代的嘉義地區,寺院續有增加。依《嘉義縣志》所載,所增加之寺剎共有十七座。此外還有若干日本佛教道場。當時的本土寺剎,仍沿襲清代以來的民俗信仰氣息,所祀奉者也以觀世音菩薩為多。至於日本佛教,則分別有曹洞宗、真宗大谷派、淨土宗、日蓮宗、高野山真言宗、臨濟宗妙心寺派等六宗來嘉義地區設置弘法道場。可見日本佛教界對嘉義地區的佈教活動,也並未忽略。  
(三)光復以後迄今  
        台灣光復之後,日本佛教勢力撤離,嘉義地區的寺剎又恢復漢傳佛教的風貌,而且大量增設。寺宇數量較日據時代高出甚多。截至1997年為止,嘉義地區的新舊寺院共有七十一座。這是《世界佛教通訊錄》(1996年版)及《中華佛教寺院通訊錄》(1997年版)二書所載數量的總合。在這七十一座寺院之中,嘉義市有二十四座;嘉義縣有四十七座,分佈在十五個鄉鎮市等行政區域中。  
        在上述這些寺院之中,德源禪寺、半天岩紫雲寺、彌陀寺、普濟寺等寺院,都是清代康熙或乾隆時代以來迄今仍存的古剎。其中,德源禪寺在留日歸國的惟覺(開通)出任住持之後,興辦禪學院、改建大殿,寺務頗振。半天岩紫雲寺在天乙尼師住持之時,也頗有復興氣勢。  
        此外,竹崎鄉的香光寺在悟因、明迦諸尼師的主持之下,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的尼眾僧團。嘉義市的圓福寺是佛光山分院,建有雄偉的殿宇;其他像妙雲蘭若是弘揚印順思想的道場,海印精舍住持宏印,多年來也以弘揚印順《妙雲集》而知名。凡此都是教界所矚目的佛剎。(《嘉義縣志》;《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
仙洞巖  
        台灣罕見的巖洞寺院。位於基隆市中山區仁安街。創建於清‧同治年間,係依天然洞穴鑿築而成之寺院,佔地約三百餘坪。習俗相傳,謂曾有仙人來此修道,因而得名。  
        巖洞外有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坐像。洞內分三區,前為圓通寶殿,後為大雄寶殿,側為禪室。初入洞可見彌勒佛像,旋見右側石壁前立有韋馱菩薩像,左側則供奉伽藍菩薩。入內為圓通寶殿,供奉觀世音菩薩聖像,兩側石壁雕塑有十八羅漢像等。再往內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殿右為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薩;殿左供奉民間傳說的八仙。禪室現已荒蕪,傳說曾有禪師在此成道。  
        又,巖洞口右側有二層樓建築,一樓為圖書室及最勝寺,二樓為寮房。最勝寺據悉係日人於1900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所建,祀辨財天。目前寺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四大天王護持左右;另有一室,內供地藏王菩薩。洞口左側有兩尊石刻觀音,係日據時代日人所塑立供奉。目前(1997)仙洞巖最勝寺由尼師普真住持。慎齋堂 https://bit.ly/3kJH2xt
--------------------
屬於先天派齋堂的擇賢堂(劉怡君提供)
齋堂是齋教信徒參拜、舉行儀式、活動及聚會的場所,又稱為庵(蓭)堂、佛堂、玄堂、齋家;一般人則因齋友(齋教信徒)吃齋,常直接稱齋堂為「菜堂」。日治時期時,日本政府在臺灣曾經進行多次的調查,明確將齋堂認定為「由吃齋者共同設立的宗教建築物」,以便與佛教的宗教建築「寺」、「巖」等區隔;其後龍華教、金幢教、先天道等三派的建築便都以「齋堂」來稱呼。
齋堂的成立與發展通常基於三種狀況:一為早期大陸祖堂所屬的齋友前往各地傳教或遷至移居地,在定居、傳教到一定規模後所設立;二為原齋堂所屬的齋友人數不斷增加,導致空間不足,此時往往採取於舊址重建或另覓新址新建齋堂;其三則可能因為堂務拓展日廣,所屬齋友的居住範圍越來越大,往返參與堂務、辦供(共辦佛事之意)、協助法會等多有不便;便可能在另一地齋友增加到一定程度後,由眾齋友共同捐款,覓地再建一座齋堂。三種方式的神尊來源各有不同:第一種多由祖堂迎請神像,先由私家奉祀,待齋堂建立後再轉為共同敬拜;第二種往往就原齋堂的神尊繼續奉祀;第三種則由原齋堂分香、迎請神像分身前來供奉。
齋堂設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讓齋友辦供、舉行法會之用,因此多半位於人口聚集的城內街市中,交通便利但環境清幽的地點;外形則可分為民宅式、街屋式、廟宇式、日本社殿式等不同形式。民宅式的齋堂有一條龍、單伸手、三合院等不同的格局。「一條龍」是指建築呈「一」字型排列,以正身廳堂(神明廳)居中,住房和廚房則位於兩側,且依間數不同而有三間起、五間起、七間起等不同規模;「單伸手」由廳堂和一道作為廂房的護龍(伸手)合組成「L」型;「三合院」則由正身廳堂與左、右側廂房所形成的兩道護龍,圍繞中間院落(埕)結合而成。「街屋式」的齋堂則由於屋面較小,往往呈現細長而往後延伸的格局,又稱為「竹竿厝」或「竹筒厝」;也常為了增加空間而往上發展,並非只限於一層樓。「廟宇式」的齋堂會運用佛寺或地方廟宇的建築特徵(如:以門神取代文對式的門聯、以燕尾起翹的寺廟式屋頂取代平脊式或馬脊式的民宅式屋頂),本堂的空間增大為大殿形式,牌位所在的空間則遷至本堂之外。「日本社殿式」的齋堂則多集中在中部,主要是由於早期的堂主多半曾受過日本佛教系統的教育,因此東洋風格的屋頂、門廊、臺基、木構樑柱、木造天花板、榻榻米空間等建築元素都被大量使用。
齋堂的內部空間配置以本堂為中心,兩側護龍的房舍則作為齋友居住的廂房、廚房、浴廁。本堂包含了神佛空間、神祖空間、護法房、新眾房、敬茶房等;中間神佛空間供奉主祀神明,兩側神祖空間的龍邊多半有長生祿位,虎邊則設置功德神位。由於龍華、金幢、先天三派的信仰各有不同,也會有所差異:例如龍華、先天兩派的神佛空間一般稱為大廳、佛祖廳或佛廳金幢派則稱為三官廳,供奉三官大帝龍華和金幢兩派的神龕內部會有內殿(內家鄉)的設置,供奉觀音佛祖者配祀善才、龍女,供奉如來佛祖者則配祀韋馱、伽藍等護法。內殿通常禁止閒雜人等進入,部份齋堂甚至會設立柵欄阻隔空間;嘉義以北的龍華齋堂在兩側還常會另外供奉城隍、土地神祇。金幢派的內家鄉又稱為無生寶殿、圓明寶殿,供奉無生老母、祖師畫像、重要經懺與天地君親師牌位;空間與三官廳完全隔開,未皈依持齋的齋友或是領有護法階級者往往嚴禁入內。先天道的特色在於神龕前的頂桌供有代表最高神明無生老母的母燈(又稱老母燈)與水杯(分別盛裝水和茶,象徵陰陽),並在下桌供有五果、五齋代表五行,以擺設來呈現空間的神聖性。護法房又稱先生房,除提供給來堂視察教務或法會支援辦供的人員臨時居住外,有些也作為齋堂堂主的住房。而龍華、先天兩派為因應皈依儀式的需求,往往在護法房上方增加開放的閣樓空間給預備入門的新教眾居住,男左女右,即是所謂的新眾房。敬茶房則是準備供茶、供品的專屬空間,多半位於神佛空間的旁邊,唯獨金幢教的敬茶房由於為內家鄉專用,所以將這個獨立房間特設在內殿之側。
臺灣的齋教以金幢教傳入最早,大約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便已設立齋堂,龍華教稍晚,先天教則至咸豐年間(公元1820年-公元1860年)才有齋堂出現。齋堂除了作為齋友們敬拜、修行、舉行儀式的神聖空間外,也具備社會救濟的功能。未婚者常會由家人捐資興建齋堂安頓外,也會收容社會上相同處境的弱勢女性。另外有些鰥、寡、孤、獨的齋友,為了顧慮日後無人照應,除了自備衣食者能居住在齋堂中專心修行外,也可以捐款給齋堂,由齋主供給一生的衣食所需;甚至有些體弱或貧窮的孩子,也可能會被送到齋堂撫養,以祈求佛祖的庇佑。
清朝及日治時期,齋教與佛教呈現一種互為依存的共生關係,雙方地位平等,也互有往來。但如今隨著齋教逐漸沒落以及社會型態的改變,齋友的人數減少,齋堂也慢慢喪失原有的社會功能,有許多甚至已改由僧侶所接管、或於改建後成為寺院的形制,例如桃園大溪齋明寺由法鼓山接手管理;石岡明山寺、高雄普願寺、臺南化善堂、擇賢堂等等也都已經由齋堂轉變為佛寺。在奉祀神明、建築空間名稱等也自然出現佛教化的現象,如:「圓明寶殿」、「三官廳」等隨之改名為「大雄寶殿」、「三寶殿」等。
目前臺灣地區仍持續運作的齋堂大約還有龍華教27座、先天道22座、及金幢教8座;多半還維持著替信眾誦經、舉行各類法會、從事社會救濟等傳統服務。有些齋堂由於齋友逐建減少,也出現了不同的改變:除了前述逐漸佛教化的現象之外,有些改由齋友的後輩子孫繼承堂產,使齋堂成為私人佛堂或轉為一般民宅;有些則與民間信仰結合,整建後外觀已與一般壇廟無異;有些甚至因老舊、無力維護而荒廢或遭到拆除,殊為可惜。至今臺灣地區大約只剩57座齋堂,齋友的人數也隨之減少。
【撰寫者】
劉怡君(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及博士候選人)
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建築 > 齋堂 https://bit.ly/3kPr8S1

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


齋堂
齋教的寺廟。原意指私人吃齋修行佛法的地方,後來成為龍華派、金幢派、先天派等三個吃齋的齋教派別信徒們禮佛、舉辦法會的場所。俗稱「菜堂」。
主體建築通常是「一條龍」與「三合院」的民宅,中間房間是大殿,供奉觀音,左右或前後方配祀祖師神像以及母燈等擺設。金幢、先天二教的齋堂大殿後設有一間秘密小房,俗稱「內家鄉」,供奉該教至上神(金幢派稱為「無生老母」、先天派稱為「瑤池金母」)。
龍華派、金幢派的齋堂中住著堂主及家人,先天派只有修行的齋友居住,不能帶家眷。
齋教為源自中國民間宗教之一,雖有「在家佛教」之稱,其實其思想摻雜「儒釋道」,兼容民間信仰,不能概括論之。
齋教於清朝康熙年間傳入台灣本島[1]:16-27,其派別繁多,傳入台灣的主要有「龍華教」、「金幢教」和「先天道」三大派系;三大派系各自有體系和經典,彼此互不相屬,連傳入台灣的時間也不同。[1]:12-13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施行全台宗教普查,信徒具備茹素守戒,不削髮、不出家、不著僧衣等共同特徵的三大派教眾歸為同類,始通稱「齋教」,又稱「持齋宗」,派下齋友互稱「菜友」,男眾稱「菜公」、女眾稱「菜姑」,齋友聚會的建築物作「齋堂」,俗稱「菜堂」 齋堂建築 - Google 搜尋
齋堂建築 -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38WhNVR


齋教/儒教與鸞堂/齋教為台灣民間信仰,在家修行者傳襲,主持教儀,茹素,不剃髮出家,不穿僧衣,民眾習稱其神職人員為菜姑、菜公「在家佛教」/「齋公仔」的「和尚仔」其實是源於臺灣的早期佛教,而早期的佛教,一般的河洛人、或客家人稱為「齋教」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齋教/儒教與鸞堂/新竹市福林堂/齋教為台灣民間信仰的流派之一,以羅教教義為主、雜揉儒家與道教和部分佛教思想,源於白蓮教/茹素,不剃髮出家,不穿僧衣,民眾習稱其神職人員為菜姑、菜公/齋教又受到國民政府的打壓和中國佛教會的批判而逐漸式微,轉為一般佛教寺廟,或轉成一貫道信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五部六冊》明代民間宗教「羅教」的經卷總稱。共分為五部,分別為《苦功悟道卷》、《嘆世無為卷》、《破邪顯證鑰匙卷》、《正信除疑無修證自在寶卷》、《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因為《破邪顯證鑰匙卷》又分為上下冊,所以稱為《五部六冊》。羅教出現於明代正德年間,創始人為羅清。羅清在明、清民間宗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齋教、一貫道等許多教派都尊稱他為羅祖,並奉《五部六冊》為教派經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羅教支派流衍成長生教、青蓮教、真空教、齋教等多個教派/天地君親師/羅教,又稱無為教、大乘教,中國明清兩代流行的民間宗教教派,明代中期由軍人羅清創立,以《苦功悟道卷》等「五部六冊」為主要經書/羅教由山東羅清創立。羅清出身軍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青山禪院内以前的「齋堂」
聯曰 :
【雲山竹樹成圖畫】
【花雨松濤接梵音】
橫額 : 【無我】

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
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


 

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齋堂建築《台灣的老齋堂》張崑振/淨業院為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