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危機快炸開?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達358兆、26兆瀕臨違約
2024/07/15 15:11
  債務危機快炸開?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達358兆、26兆瀕臨違約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W2Jxgw
中國地方政府背負龐大隱性債務,儼然是中國經濟的不定時炸彈。(美聯社)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地方政府長期仰賴售地做為主要財源,在房地產開發商接二連三爆發財務危機及房市低迷衝擊下,許多地方政府財務吃緊,成為中國經濟不定時炸彈。尤其,許多地方政府的債務屬於隱性債務,金額高達7兆至11兆美元(約台幣228兆至358兆),大約是中國中央政府債務規模的兩倍,其中 8000 億美元(約台幣26兆)的債務瀕臨違約,恐造成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破產,導致金融業蒙受重大損失,進而削弱經濟成長。
《華爾街日報》報導,多年來,廣西柳州和中國其他數十個城市為經濟發展項目累積數兆美元的隱性債務不透明的融資一度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助力。如今,到處是雜草叢生的建築工地、人煙稀少的高速公路和廢棄的旅遊景點,這些景象讓債務驅動的中國經濟成長變得虛幻,也表明中國的未來充滿不確定。
報導提及柳州之前籌集了數十億美元建設新工業區的基設,一家中國國有金融集團在那裡購買了土地並開設了酒店和遊樂園,其他大片被徵用的土地已經閒置,許多地區的街道荒蕪,還有一座爛尾的大樓。一位柳州居民直言,政府已經破產了。
報導稱,過去三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惡化,地方政府無法再依賴向房地產開發商出售土地做為財源。經濟學家估計,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高達 7 兆至 11 兆美元,大約是中國中央政府債務規模的兩倍。銀行家和經濟學家說,融資過程不透明導致債務膨脹,實際負債數據難以而知,甚至連北京也可能無法完全清楚。
經濟學家表示,在龐大的債務中,有高達 8000 億美元的債務面臨很高的違約風險。如果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無法履行其義務,北京可能會金援,但這可能會鼓勵不健全的借貸而造成更大的問題,或者可能導致資不抵債的融資平台破產,使得中國的銀行面臨嚴重損失,並引發信貸緊縮,進一步削弱經濟成長。
債務危機快炸開?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達358兆、26兆瀕臨違約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W2Jxgw


地方隱形債近300兆 中國金融會議聚焦債務風險 - 自由財經


在中國,一般創業失敗率高達70%至80%,真的沒錢了!中國江蘇省鼓勵公務員離職創業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5ZTzlw

中國隱性債務處於炸鍋邊緣,隱性債務規模達到43兆人民幣(約新


禍首是房市! 經濟學人:中國經濟恐比日本資產泡沫破裂更不利
2023/06/26 06:46
 禍首是房市! 經濟學人:中國經濟恐比日本資產泡沫破裂更不利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3YQthl
房地產低迷是中國經濟疲軟的罪魁禍首。(路透)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經濟學人標題為「中國的經濟復甦步履蹣跚、預後不佳」的文章指出,中國2022年底突然放棄防疫清零政策,讓全球押注中國經濟將快速反彈,結果中國的重啟僅是一聲低鳴,而非轟然巨響。尤有甚者,中國可能重蹈日本1989年底資產價格泡沫破裂的覆轍,而由於當前北京推出的政策壓抑消費,處境恐比日本更不利。
 該文說,中國經濟前景黯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美國對先進半導體的出口管制、外國投資人受到驚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大型科技公司的打壓等。然而罪魁禍首是房地產,疫情前房地產是中國經濟成長的關鍵趨力。
 相關活動先是因習近平管控負債累累的開發商,後因近期房市萎靡而放緩。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房地產投資較去年同期下降7.2%。危險在於房地產泡沫現在變成長期隱患。
 文章指出,長期房產榮景的結束以多種方式傷害中國經濟:營建與房屋銷售所有相關服務遭拖累,憂心資產價值下滑的房屋持有者不太願意支出,因此房市榮景的結束也抑制消費。中國許多企業以房產抵押貸款,私人投資可能也因此降溫。
 房市泡沫很少有好結局。美國上次房市泡沫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不過中國當前最有啟發性的對比是1980年代的日本,儘管當時的日本較現在的中國富裕許多。如同中國過去15年的景況,當時日本的經濟成長也是由投資熱潮締造,當中許多湧入房地產。
 當1989年底日本的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其成長急遽放緩。債務纏身的家庭與企業窮於償還債務而大幅降低支出,加上勞動力萎縮,使日本的GDP成長落後全球其他富國。決策太慢也是問題,直到1999年日本銀行才將基準利率降至0,政府的刺激導向投資而非消費,日本經濟陷入30年的停滯。
 不幸的是,中國恐重蹈日本的錯誤。中國政府的刺激也是偏向投資而非消費。中國人民銀行也降息,但每次幅度僅0.1個百分點。中國的處境或許比日本更不利。儘管中國的「共同富裕」政策引發所得分配更平等,進而提升消費的希望,但中國家庭支出僅佔GDP 38%,遠低於全球平均的55%,且過去6年全無增加。
 即使中國希望催生更以消費帶動的經濟成長,但這實非易事。中國政府許多經濟政策仍旨在壓抑消費、促進出口與投資。該文說,可持續性的提高家庭支出,比如透過打造更牢固安全網絡等方式,將費時數年才能實現。房市導致的黯淡前景恐不僅籠罩今年中國的經濟,也將使未來一段長時期陷入陰霾。禍首是房市! 經濟學人:中國經濟恐比日本資產泡沫破裂更不利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3YQthl


債務1536兆!分析師:中國進入大還債時代 GDP恐降至2%
2023/06/12 21:13債務1536兆!分析師:中國進入大還債時代 GDP恐降至2%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CmoxrN
  中國進入大還債時代,未來10年GDP恐降至2%-4%。(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去年9月中國非金融部門信貸總額達49.9兆美元(1535.7兆台幣),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達295%,高於美國的257%、歐元區的258%,其中,家庭、民企與地方政府債務佔總體債務多數,今年中國經濟前景不穩定,許多個人與企業專注還債,不願投資,此趨勢恐拖累經濟增速。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原本希望防疫解封後的消費熱潮能推動今年經濟成長,但今年初的消費動能未能持續,人們並沒有繼續大手筆花錢。儘管利率偏低,但許多人急於提前還房貸。任職金融業的李姓女子說,減少債務讓她較有安全感,她說,「經濟情勢不穩定,萬一明天失業了怎麼辦」?
 加州鐘樓集團(Clocktower Group)首席策略師巴比克(Marko Papic)指出,中國家庭債務佔可支配收入比例已接近110%,正迅速逼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後的美國家庭債務水準,他說,「當消費者努力降槓桿時,再多降息也無法改變他們的行為」。
 除了消費者,中國企業也不願承擔更多風險。數據顯示,今年前4月,民間投資年增僅0.4%,2019年同期為5.5%。
 報導說,曾經大手筆從地方政府拿地的房地產開發商已大幅縮手,房地產研究機構「中國指數研究院」(China Index Academy)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300座城市的土地銷售面積年減26%。該機構補充,多數民營開發商選擇還債而非進行新投資。
 法國興業銀行經濟學家警告,中國決策者須通過重組更多債務,或給予家庭直接收入支持,以提振消費,否則中國恐落入即使0利率,也無法刺激增長的陷阱中。
 一些分析師認為,中國政府將容忍增長放緩,因自2016年以來中國一直推動去槓桿措施。研究資訊公司龍洲經訊創始合夥人葛藝豪(Arthur Kroeber)說,「政策的傾向仍將是盡可能壓低槓桿,即使這樣將導致經濟增速下降」。他估計,未來10年中國基礎增長率恐降至2%至4%;過去10年為6.2%,在此之前10年為10.6%。
債務1536兆!分析師:中國進入大還債時代 GDP恐降至2%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CmoxrN


中國耍流氓賴帳?廣西宣布不負責清償城投債恐引爆違約
2023/06/12 14:22中國耍流氓賴帳?廣西宣布不負責清償城投債恐引爆違約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CoiP8F
  廣西宣布不負責清償城投債,不僅衝擊地方金融機構穩定性,也將連帶影響購買相關理財商品的民眾。(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進入新篇章,繼貴州、昆明等哭訴沒錢還債後,廣西更狠,去年柳州城投債董事長被抓後,近日直接宣布「誰舉債、誰負責」,由國有企業自行負責清理處置,政府不承擔償還債務責任,成為第一個與城投債橫清界線的省份。一旦城投債違約炸開,不僅衝擊地方金融機構,也將影響購買相關理財商品的民眾。
 資料顯示,廣西地方債達到9700多億人民幣(約台幣4.1兆),光是廣西城投公司之一的廣西旅遊發展集團2023年第一季財務報表中,公司的總負債就超過500億人民幣(約台幣2155億元),佔全區負債約5%。
 由於財政困窘,廣西政府也不演了,當地發改委官網發布關於公開徵求《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投資管理辦法》意見,內容提及將按照「誰舉債、誰負責」的原則,由國企自行負責清理處置,政府不承擔償還債務責任。
 廣西此舉等於擺明,政府與城投公司劃清界線,剝離城投公司與地方政府融資的聯繫,也就是「不認帳」。
 目前廣西省內財務狀況最嚴峻的就是柳州,柳州城投債問題早已浮上檯面,去年城投董事長吳運遠被抓。而今年到期城投債587億人民幣(約台幣2530億),若參照去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150億人民幣(約台幣646億元),明顯入不敷出。
 根據資料,截至今年5月底,柳州存續的城投公司債務餘額為776億人民幣(約台幣3344億元),其中8家有商業票據餘額規模為8.93億人民幣(約台幣38億元),7家發生過逾期。現在除了柳州城建集團50萬人民幣商票未兌付外,其餘城投在違約後陸續繳清,但財務狀況仍然嚴峻,尤其是廣西政府宣布切割後,恐引爆一波城投債違約潮。中國耍流氓賴帳?廣西宣布不負責清償城投債恐引爆違約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CoiP8F


中國地方債靠印鈔救?林宜敬:吃鴉片治病
2022/05/26 09:57
中國地方債靠印鈔救?林宜敬:吃鴉片治病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wL4BwK
林宜敬認為,中國地方債引發的通膨才是核心問題。(歐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地方債務的問題持續惡化,不少專家警告將導致中國經濟崩潰,但台灣軟體界名人、艾爾科技公司創辦人及執行長林宜敬認為,中國地方債引發的通膨才是核心問題,靠印鈔救經濟就像是吃鴉片。
林宜敬今日在臉書上表示,鑑於中國共產黨以GDP成長率作為考核指標,地方官員透過各種方法舉債,卻不願還錢,因為還錢會導致地方GDP成長下滑,影響到地方官員的考績,因此「繼續借錢雖然會讓地方財政惡化,但是只要自己任滿升官,那還錢就是下一任的事情了。」
林宜敬指出,欠錢的地方政府及國營銀行(債主),兩者都是中國政府的一部分,當地方債的問題危及中共政權時,「只要中國政府內部一聲令下,多印一些人民幣,左手還錢給右手,將那些債務一筆勾銷就好了。」
但中國政府現在不敢這麼做的原因,林宜敬認為,一方面是希望給地方政府施加更多壓力,要他們收斂一點,另一方面是怕印太多人民幣,引發通膨危機。他表示,若地方債的問題擴大到危及國安,中共一定會先印鈔,將問題拖延,從而導致通膨,這也才是最有可能導致經濟崩潰的原因。
林宜敬提到,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5日下午主持「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提到中國經濟的的嚴峻局勢及因應措施。許多經濟學認為,當中某些措施就是「財政赤字貨幣化」(Monetization),代表政府欠太多錢,於是印鈔幫自己還債。
林宜敬表示,「Monetization」幾乎是所有經濟問題的萬靈丹,無論是GDP成長率過低、政府缺錢或是失業率太高,都能透過政府擴大投資補助,並在適當時機將這些措施衍生的債務「「Monetization 」,「就像傳說中的,鴉片能治百病一樣。」
中國地方債靠印鈔救?林宜敬:吃鴉片治病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wL4BwK


從武肺爆發、產業屠殺... 王丹預告中國2022最大爆雷

2022/01/05 07:36從武肺爆發、產業屠殺... 王丹預告中國2022最大爆雷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EQvAYB
王丹認為,2022年地方債務平台引發的危機,是中國要面臨的最大夢魘。(法新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國自2020年爆發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衝擊經濟,2021年的產業大屠殺,從補教、電玩、房地產、到網紅產業紛紛倒地,去年底更爆發黑龍江省鶴崗市債務違約,瀕臨破產。民運人士王丹預告,2022年中國恐要面臨最大夢魘。
《自由亞洲電台》刊登一篇王丹題為「狼終於真的要來了嗎?」的評論,內容提到,中國地方債務平台問題,外界一直在喊「狼來了」,不過一直沒有真的發生危機,很多人麻木,或者盲目相信中共可以解決,然而中國地方債務問題恐在2022年全面爆發,引發經濟和社會效應不容小覷。
王丹表示,黑龍江鶴崗市人民政府去年12月23日發布消息,因實施財政重整計劃,取消公開招聘政府基層工作人員計劃,聽起來似乎問題不大,但意思就是「政府沒錢了」,財政重組就是已經無法發薪水給公務員,目前鶴崗財政由黑龍江省財政接管,解決公務員的薪水問題。
王丹說,這消息值得高度注意,因鶴崗煤礦資源豐富,2019年時經濟仍蒸蒸日上,然而因疫情衝擊,才2年時間,結構性深層經濟問題立刻顯露出來,去年財政收入23億人民幣,支出卻高達136.8億人民幣,地方政府無法掩飾和處理巨大的財政缺口,只能坦承現實。雖財政重組不是正式破產,但共絕不會公開允許地方政府宣布破產,因此,實際上鶴崗宣布財務重組,很可能是中國第一個破產的地方政府,這將代表中國長期以來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問題開始爆雷,意義重大。
除鶴崗外,新華社2日報導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支出責任省級分擔辦法》,王丹說,這個分擔方法,其實就是為河南地方政府財務危機的爆發做準備,跟黑龍江一樣,由省一級財政把地方的財政負擔背起來,但問題是,省一級財政又能有多少錢可彌補地方政府虧空呢?
王丹以黑龍江省為例,去年財政收入和支出分別為1152.5億人民幣和5449.4億人民幣,債務問題並不比鶴崗市好,如果多一些地方破產事件,接下來要破產的就是黑龍江省。他認為,中國很多地方有同樣的問題,鶴崗市財政破產,將是骨牌倒下的第一張牌,這是中共真正的夢魘,他判斷,中國地方債務問題在2022年會全面爆發。
從武肺爆發、產業屠殺... 王丹預告中國2022最大爆雷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EQvAYB


最新各級政府債務資訊-地方負債台灣20縣市財政昏迷指數評比/政府年度總預算/新竹縣總預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18年度總預算因歲入執行良好,是台灣自2009年以來,中央首次未舉債-去年各級政府長債達6.23兆,較2017年增加271億元,占前3年度GDP平均數比率為36.4%,也低於法定比率 50% https://is.gd/kfBB2y

國債佔GDP比例/台灣蟬聯全球第五大淨債權國/中國負債破GDP的300%/日本債務與GDP的比率高達400%/台灣國債占GDP150% 台灣會成為下一個希臘嗎?希臘債務達到其年度GDP的一五三%/美國債務與GDP比率為233%,居第16位+美國,當國債步步逼近年度GDP的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政府的支出相對較低。此外,預估今年底中央政府長債為六兆二六一五億元,占前三年度GDP平均數為百分之卅二點九,距百分之四十點六的上限還有一點四兆元的舉債額度。 

國債鐘飆新高 人均負債23.7萬+目前各級政府總負債約二十三兆元,換算平均每人背債約一○○萬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國債鐘/軍公教退撫/軍公教年金潛藏債務仍達八.一四兆元、勞保八.九五兆元,但軍公教人數不到勞工的十分之一,潛藏債務卻直逼勞保,可見軍公教年金制度負擔之沉重/軍公教太肥、勞工太瘦/一般勞工實質所得替代率可能不到三十%,軍公教卻可以超過九十%、甚至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苗栗縣/政府負債查詢/國債台灣的年金制度已經累積高達十八兆的潛藏負債,這筆必須在未來二、三十年償還的天文數字,宣告台灣年輕人的未來已經沒有希望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雪上加霜!中國地方債131兆創紀錄 近50%借新還舊
2021/11/24 06:19
雪上加霜!中國地方債131兆創紀錄 近50%借新還舊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nI912S
房地產市場是中國地方政府主要收入來源,如今該市場榮景不再。(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中國財政部23日公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與債務餘額狀況,數據顯示,中國前10個月地方債務急遽上升,達近人民幣30兆元(新台幣130.5兆元),創歷史新高。《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其中近50%新增債務沒有投入經濟,而是用來償還舊債。
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中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共計人民幣6.4916兆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創歷史新高,其中發行再融資債券人民幣2.8291兆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5%。報導說,這顯示中國地方債發行增加主要是由再融資債券放量所致。
再者,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人民幣29.7兆元,按地區劃分,廣東省債券發行規模最大,達人民幣5894億元。
報導指出,中國金融學者鞏勝利表示,中國地方政府目前缺錢狀況「可能比任何時期都嚴峻」,他估計,中國今年地方債務將突破人民幣30兆元,且增加趨勢至少持續20年,因「中央宣布中國達到小康水平後,需花費的範疇只會不斷增加,包括解決能源問題和城市建設方面」。
他說,中國72%以上用電依賴火力發電,未來能源轉型將是浩大工程,而現在「火力發電就是要燒煤燒油。基礎能源的商品都要靠進口來維持,你想,沒有錢,沒有地方債,怎樣在今後運行,這是一個難題」。
中國金融學者陳有成也指出,地方政府之前的收入主要依賴房地產市場與土地所得,但如今「房地產市場像恆大、碧桂園,甚至中央國有企業當中的房地產板塊,都出現雪崩式的業務下滑,地方政府賴以生存的土地財政,現在已經日落西山、輝煌不再。地方政府沒有辦法,舉債成為『拆東牆補西牆』的唯一方法」。
雪上加霜!中國地方債131兆創紀錄 近50%借新還舊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nI912S


中國隱性債務處於炸鍋邊緣,隱性債務規模達到43兆人民幣(約新中國隱性債務處於炸鍋邊緣,隱性債務規模達到43兆人民幣(約新中國隱性債務處於炸鍋邊緣,隱性債務規模達到43兆人民幣(約新

又一爆雷危機?中國地方隱性債務194兆 達GDP 44%
2021/09/20 23:46
中國地方隱形債務膨脹,有爆雷危機。(路透)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除了房地產部門外,中國地方債務也有驚「爆」風險。南華早報報導,擔心中國地方政府如何償還隱性債務的疑慮日益增加,尤其當北京逐步升高管控,以防國家主導的金融系統崩解。報導說,在多年基礎建設回報欠佳後,北京對於「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憂心忡忡,這是當局設立,以提供基建項目融資的實體。
美國評級機構「穆迪投資人服務」上週報告說,中國收緊LGFV的債務監督,將促使許多地方政府擴大其商業曝險,以產生資金流。穆迪分析師鍾汶權(Ivan Chung)說:「中國LGFV的商業活動若延伸至採礦或房地產等高風險事業,恐增加信用風險。」
報導說,今年以來,北京加強對LGFV的監管,以控制資金流動,此舉增加地方政府是否有足夠資金償還債務的疑慮,過去幾年,相關債務已節節升高。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LGFV蓬勃發展,以提供中國基建熱潮的所需資金,即使其回報率不彰。
中國政府沒有公佈LGFV的整體債務,不過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推估,截至2020年底,中國地方隱性債務,包括貸款與債券,已膨脹至45兆人民幣(194兆台幣),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44%,該規模4倍於2010年時的9.6兆人民幣,當時約為GDP 23%。
中國前財政部官員孫曉霞說,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券額度往往不足以支付建設成本,導致依賴LGFV作為財源,她補充,LGFV的違約風險也很高,因為許多投資並沒有產生回報,亦即地方政府因其歲收下滑,往往無法支撐LGFV。她指出,「很難擺脫對LGFV的依賴,因此非常難於將其轉型為市場導向的商業實體」。
今年4月間,中國國務院說,如果無法償還債務,LGFV應重組或宣佈破產。接著7月時,官媒證券時報報導,北京已下令銀行與保險公司不要提供享有地方政府隱性擔保的平台新流動性。同濟大學教授鍾寧樺說,地方政府提供的隱性擔保,引發資金流入LGFV,他估計,地方政府透過隱性擔保,以高達40%的折現為基礎建設提供資金。
又一爆雷危機?中國地方隱性債務194兆 達GDP 44%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hQHj0G
----------------------------------
藏不住了!中國隱性債務達185兆 是GDP的一半
2021/03/12 15:19
中國將2021年的GDP成長目標訂為6%,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特別強調「不低了」。(美聯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兩會落幕,將2021年的GDP成長目標訂為6%,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還特別強調「不低了」,「一時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穩」,有人推測此與中國地方債務隱憂以及引發的金融風險需花心力解決有關。日媒也指出,中國隱性債務處於炸鍋邊緣,隱性債務規模達到43兆人民幣(約新台幣185兆),幾乎是GDP的一半。更令人憂心的是省市政府籌錢管道-地方政府融資工具(LGFV)今年將有3兆人民幣(約新台幣13兆)債券到期,一旦地方政府爆出違約,無疑重創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日經新聞》今天報導,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國企永成煤電及清華紫光集團爆出違約後,投資者對中國公部門的債務問題憂心忡忡,直接動搖了中國政府對隱性債務擔保的假設。根據中國誠信國際信評估計,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s,LGFV)的借款在內,到2019年底,隱藏債務總額為43萬億元人民幣,幾乎是經濟規模的一半,而且大約60%由銀行持有。
報導直言,這些債務都是中共當局為支持經濟,進行長達10年的瘋狂消費的結果,特別是與美國的貿易戰以及武漢肺炎病毒大流行等時期。其中,地方債務最令人憂心,中國省市仰賴 LGFV籌資進行基礎建設,不僅爆出錢荒,違約風險也持續攀升。
報導指出,研究公司Gavekal Research稱,光是1月份LGFV的債券銷售就飆升76%,至人民幣2,900億元( 約新台幣1.25兆),自去年12月下旬以來,中國各省政府還發行了可用於在資產負債表內和資產負債表外延期的債券,總計5000億元人民幣。
穆迪(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有2,000家LGFV債券到期,金額超過3兆人民幣(約新台幣13兆),這還只是創紀錄的10.4兆元人民幣債券的一部分。
報導直言,去年,中國地方政府還本付息的成本佔地方政府總收入的90%,即使尚未出現任何地方政府違約的情況,但是,地方政府自行處理債務能力有限。
Gavekal的分析師Wei He示警,「假裝」是中國地方政府的成功策略,隨著財政和金融壓力的增加,以及政府對借款人的紓困意願有限,爆出更多債券違約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藏不住了!中國隱性債務達185兆 是GDP的一半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EEVAXN
-----------------------------------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3 月 13 日訊】儘管中共兩會把2021年的GDP成長目標訂為6%,但有日媒揭,中國隱性債務規模達到4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幾乎是GDP的一半。中共財政部官員2020年底也曾發出警示,地方政府債務率逼近警戒線。
剛剛閉幕的中共兩會,將2021年的GDP成長目標訂為6%,中共總理李克強特別強調:「不低了」,「一時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穩」,有人推測這或與中國地方債務引發的金融風險需花心力解決有關。
日經新聞12日報導說,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國企永成煤電及清華紫光集團爆出違約後,投資者對中共公共部門的債務問題憂心忡忡,直接動搖了中共政府對隱性債務擔保的假設。
根據中共官方統計數據,除了上海、北京、廣東、浙江之外,其餘省市財政自給率均低於七成,其中有四個省份的財政赤字超過5000億元,排名第一的四川,一年間財政赤字數額直逼7000億元。
根據各省政府出具的資料,2020年財政赤字超過5000億元的四個省份,數額由高至低依次為:四川、河南、湖北、湖南。排名首位的四川財政赤字有6943億元,其它三省分別為6228億元、5927億元和5394億元。
前一年度2019年,同是這四省的財政赤字規模列居全國前茅,同樣都超過5000億元。而這兩年,它們的全年GDP總值都擠進了全國31省市前10大之列。
中共地方政府除了有財政認可的「顯性債務」,還有其成立「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等各類平台融資的「隱性債務」。
根據廣發證券近期的報告,截至2019年末,上述四個省份的顯性、隱性兩種債務總餘額最多的,屬四川的3.4萬億元,其次是湖南的2.6萬億元、湖北2.5萬億元、河南2.1萬億元。其中四川、湖北的債務總額年增率高達27%、28%。
分析師稱,這些債務的利息和本金都是當地財政收入難以負擔的。
根據中國誠信國際信評估計,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借款在內,到2019年底,隱藏債務總額為43萬億元。幾乎是經濟規模的一半,而且約60%由銀行持有
日經新聞說,這些債務都是中共為支持經濟,進行長達10年瘋狂消費的結果,特別是美中貿易戰以及中共病毒(武漢肺炎)大流行等時期。
其中,地方債務最令人憂心,中國省市政府籌錢管道——地方政府融資工具(LGFV)籌資進行的基礎建設,不僅爆出錢荒,違約風險也持續攀升。
研究公司Gavekal Research稱,光是2021年1月LGFV的債券銷售就飆升76%,高達2900億元。自去年12月以來,中國各省政府還發行了可用於在資產負債表內和資產負債表外延期的債券,總計5000億元。
穆迪(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數據顯示,中國有2000家LGFV債券到期,金額超過3萬億,這還只是創紀錄的10.4萬億債券的一部分。
報導直言,去年中國地方政府還本付息的成本佔地方政府總收入的90%,即使尚未出現任何地方政府違約的情況,但是,地方政府自行處理債務能力有限。
2020年12月8日,中共財政部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副主任說,地方政府償債壓力越來越大,風險也在集聚,年底地方政府債務率將接近警戒區間下限,2021年可能要進入警戒區間。
國際清算銀行(BIS)稱,2020年上半年,中國家庭債務暴增約3800億美元,幾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國增加的4倍,家庭總債務占GDP比增加3.9個百分點至59.1%,高於德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加劇中國經濟危機。
2020年四季度以來,中共央企發生連環債務違約事件,地方國企債券違約風險大增,市場對中共地方政府後續債務壓力的擔憂也在提升。
經濟學家認為,這些潛在債務是一個「充滿巨大風險的冰山」。各種灰犀牛令中共決策者防不勝防,哪個是壓倒中國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外界拭目以待
日媒驚爆:中國隱性債務達43萬億 占GDP一半 -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https://bit.ly/3CAt73N
-----------------------------------
中國政府2020年債務大增 負債率45.8%
2021-01-28 17:48 中央社 / 台北28日電
根據中國財政部今天發布,截至2020年末,中國政府債務餘額已達人民幣46.55兆元(約新台幣201兆元),占GDP的比例為45.8%。這比2019年大增8.44兆元,GDP負債率也大增7.3%。
中國財政部28日召開線上新聞發布會,發布2020年財政收支情況。
中國財政部稱,截至2020年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25.66兆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限額28.81兆元之內,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餘額20.89兆元,全國政府債務餘額46.55兆元。
中國財政部並稱,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GDP初步核算數101.6兆元計算,政府債務餘額與GDP之比(負債率)為45.8%,低於國際通行的60%警戒線,風險總體可控。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21.31兆元,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為16.8兆元,全國政府債務餘額為38.11兆元,占GDP的比為38.5%。
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全國政府債務餘額,比2019年大增8.44兆元,GDP負債率也大增7.3%。而2019年全國政府債務餘額僅比2018年增加4.76兆元,GDP負債率略增1.5%。
受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衝擊,中國政府不僅債務餘額明顯增加,財政收入也減少。
據發布,中國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兆2895億元,比2019年下降3.9%。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兆2771億元,年減7.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0兆124億元,年減0.9%。全國稅收收入15兆4310億元,年減2.3%;非稅收入2兆8585億元,年減11.7%。
不過中國財政部聲稱,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3.9%,已好於預期,因為「經濟持續穩定恢復,財政收入逐季回升」。
中國財政部並強調,2020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推出實施了7批28項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預計2020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兆元
中國政府2020年債務大增 負債率45.8% | 陸港經貿 | 兩岸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9pWx7W
----------------------------
中國債務危機是否迫在眉睫? | ChinaPower Project https://bit.ly/3krurzK
歷經數十年近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後,中國政府已轉而採取刺激融資的強有力政策,力圖保持經濟穩健增長。此戰略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債務激增。截至2016年,中國負債總額已達到其整體GDP的257.1%。儘管債務佔比超過GDP的100%並不罕見,但由於中國過去十年的信貸擴張過猛,這一趨勢導致了金融隱患與日俱增,或可威脅其經濟的長期興旺。
SHARE 
債務類型分解
儘管中國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所受衝擊小於他國,但由於出口大幅下滑,股市回落導致市值蒸發約三分之二,中國經濟依然深受其害。為力挽狂瀾,中國政府於2008年底推出了高達四萬億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以此盤活國內需求、刺激經濟增長。該計劃價值中國2008年GDP總額的近13%,且遠超世界第一、第三大經濟體所推出經濟刺激方案的規模——當年,美國與日本也不過拿出1520億與1000億美元注入兩國規模更為宏大的國內市場。
政府經濟刺激方案中的資金主要來自國有銀行體系的貸款,這導致債務上漲,經年累月後,這些債務不均衡地分散在各個行業與區域。為評估與日俱增的債務給中國帶來的經濟挑戰,須將家庭、政府與企業承擔的不同債務類型納入考慮。針對以上三種債務佔整體GDP的比重,國際清算銀行1提供了各國的相關數據。
家庭債務指個人與家庭所欠金融機構的款項,主要形式為抵押貸款或個人貸款。從2008至2016年,中國家庭債務年均增長額為GDP總額的12.1%,截至2016年已達GDP總額的43.2%。此比例與泰國、南非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水平相似。經合組織(OECD)稱,中國家庭負債水平適中。
SHARE 
政府或主權債務指一國政府所欠的全部款項。就中國而言,其特指中國中央政府所欠的一般債務以及地方政府所欠債務。以佔整體GDP比重計算,這一數字從2008年的27.1%增長至了2016年的46.4%。中國的政府債務微高於韓國(40.1%),但遠不及美國(100.8%)與日本(212.9%)。雖然中國中央政府的負債相對較低,但也有人擔心金融危機後,地方政府積累了大量債務。重點是,中國所積累的大部分債務都是政府政策導向的產物,由於相關政策暗中為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提供財政支援,政府償債的成本進一步加大。
企業債務主要指為給投資與運營籌措資金而獲得的銀行貸款或發行的公司債券。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企業債務一路飛速攀升,過去八年(以整體GDP比重計算)飆升了70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中國企業債務已達166.3%,雖不及香港(233.9%),但遠超日本(95.5%)與美國(72.5%)。同時,中國的企業負債水平也遠高於巴西(43.6%)、馬來西亞(68.5%)等其他新興市場夥伴國家。企業的債台高築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幾大挑戰,下文亦有提及。
債務問題解析
誠然,中國整體債務已達到GDP總額的257.1%,但重要的是將其放在全球背景下進行理解。麥肯錫2015年的報告指出,自2007年以來,全球債務呈穩步上升趨勢,多數主要經濟體的借貸水平有所提高。據國際金融協會稱,全球債務總額在2017年第一季度達到了217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總額的327%。新興市場借貸激增是這一變化的主因。就中國而言,金融危機後,借貸業務的低門檻促使投資大規模地流入國內基礎設施與房地產,這一波「投資熱」同樣帶動了海外投資的上漲。
比負債額更令人擔心的是金融危機以來整體債務增長的速度。從2009年至2015年,中國債務總額的年均增幅約為20%。其中,高居不下的企業負債水平尤其令人擔心。中國的企業債務,即資產負債率自金融危機後一直穩步上升,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在融資時的貸款額有增無減,所承擔的風險也與日俱增。
2016 年, 中國企業産量過剩,工廠産量平均超出市場需求的20%。
信貸繁榮還導致眾多中國企業產量過剩,供過於求。長江商學院在對2000家企業進行季度調研時發現,超過半數的中國產業與省份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2016年,工廠產量平均超出市場需求的20%。伴隨產能普遍過剩而來的是企業部門利潤的下滑。從2008年至2013年,中國企業利潤率已下滑超過3%。
結果就是效率的大滑坡,久而久之,企業利用可支配資本能夠創造的增值產出日益減少。通過分析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即衡量每單位增量產出所需資本投入的指標,可以發現資本效率的低下可見一斑。中國企業部門的ICOR值從2009年至2017年增長了超過三倍,這意味著增加每單元產量所需的資本投入水漲船高。換言之,中國重信貸的融資熱潮並沒有帶來生產力的興旺發展,而是造成了信貸使用效率的低下,這意味著中國企業的償債能力也許正在衰退。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私營非金融領域的償債率,即用於償債的收入比率高達20.1%,與韓國(20%)基本一致,但遠遠高於美國(14.6%)與日本(14.2%)。高額借貸加上利潤下滑,進一步惡化了中國的企業債務問題,許多中國企業債台高築,現有債務已堆積成山,想再借貸難乎其難。
SHARE 
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的國有企業成為了政府的關鍵政策工具,用於緩解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銀行受命放貸給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在市場激勵有限的情況下,依然利用這些資金擴建新廠房、增購新設備。國企所持債務佔中國企業債務總額的一半以上,但對中國2016年整體GDP的貢獻僅為22%。與此同時,國有企業的存在使得中國企業債務的衡量變得更為複雜。許多法人實體由中國政府部分或全資所有,在這種狀況下下,公私債務很難區分。
在中國實際運營的國企數量尚不明確。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共有近1.93萬家國有工業企業,但根據國外判斷,這一數字高達15萬家。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化學製造、礦物製品、電力及熱能生產行業。相較私營企業,國有企業整體負債率更高、利潤率更低。
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 (億 人民幣)
年度    規模(億 人民幣)
2013    24,9520
2012    19,2070
2011    14,1800
2010    11,1110
2009    5,9950
2008    4,5300
2007    3,5030
2006    2,2120
2005    1,2660
2004    1,0670
2003    7840
布魯金
雖然過去在中國,貸款多來自主要的國家控股銀行,但如今也逐漸轉向來源不甚清晰的其他借貸渠道,這會誘發高風險貸款,並進一步將中國推向債務懸崖。此類借貸有時來自銷售輕監管投資的小規模地方性與省級銀行。理財產品的流行讓人難以判斷債務分屬哪一機構,無法確定債務組成方式,從而使債務環境更為複雜。同時,正規銀行部門以外的金融活動讓政府難以監管,這些影子銀行進一步模糊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從2006年至2016年,中國影子銀行部門的規模從5230億人民幣(800億美元)直線飆升至25萬億人民幣(3.8萬億美元)。
中國企業部門也飽受問題貸款的困擾。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在商業銀行撥放給中國企業部門的所有貸款中,15.5%可被視為「存在風險」,即企業收入不足以償還其貸款的利息支出。假設賠付率為60%,IMF預計這些風險貸款可帶來相當於中國GDP總額7%的損失。據世界銀行稱,中國的不良貸款佔總貸款額的1.67%,與美國的1.5%基本持平,但遠低於印度5.9%的不良貸款比重。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大型銀行報告稱,不良貸款率在2017年上半年有所改善。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其將不良資產出售給了中國信達資產管理(成立於90年代,專業清理不良貸款,在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中規模排名第二)這樣的公司,此舉意在改善中國在投資人面前的金融形象。
SHARE 
儘管人們對中國金融體系2016年的健康狀況依然存疑,不過這種擔心已有一定程度的緩解。然而2017年5月,穆迪投資服務公司還是對中國國債信用評級進行了1989年後的首次下調,由Aa3調至A1。對此,中國財政部予以反駁,稱穆迪調降評級「方法不當」,並指出中國正在進行結構性改革(下文討論),旨在抑制債務問題。2017年9月,標準普爾公司將中國的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稱「曠日持久的信貸熱潮加劇了中國的經濟與金融風險。」
IMF的2016年報告顯示,在過去五年信貸佔GDP比重增長超過30個百分點的43個經濟體中,38個「經歷了嚴重經濟動蕩,表現為金融危機、增長放緩或二者兼有。」中國信貸佔GDP比重在過去五年(2011-2016)增長了77.2個百分點。這一與日俱增的隱患會轉化為增速放緩還是演變成金融危機,目前尚不清晰,但無論何種狀況,都會危及中國以及與中國密切相關的全球經濟。
2017年5月,穆迪投資服務公司對中國國債信用評級進行了1989年後的首次下調。更多關于中國債務的信息可以閱讀 CSIS費和中國研究項目的相關題目.
EXPLORE MORE 
債務問題的政府應對
面對日益攀升的債務問題,中國政府已採取一系列應對措施。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於2017年5月表示,以過度消費維持高增長以及公司管理的不力是中國債務水平上升的元兇,並斷言「金融安全要靠改革而非救市實現。」兩個月後,習近平主席也在一次國家金融工作會議上著重強調,要通過金融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防範系統性風險。習主席同時宣布,中國政府將「推動經濟去槓桿,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
在2015年的十三五規劃中,中國政府概述了應對企業債務相關弱點的幾大金融改革措施。規劃目標將煤炭與鋼鐵產業產能調低10-15%,並新增價值1000億人民幣的重組基金(相當於中國GDP的0.1%),用於解決約180萬失業工人的福利問題。2017年上半年,中國縮減煤炭產能1.28億噸,縮減鋼鐵產能4240萬噸,均已完成全年縮減目標的85%。
2017年上半年,中國縮減煤炭產能1.28億噸,縮減鋼鐵產能4240萬噸。
連續虧本多年的殭屍企業也使中國經濟深受負累。這其中就包括一些債務水平過高、產能過剩、靠政府補貼支撐的國有企業。政府改革政策推出後,准許殭屍企業申請破產,這也使得中國的破產申請在2015至2016年激增54%。2016年,國資委明確指出,將在三年內出清345家殭屍企業。
中國政府實施的許多政策都旨在減少地方政府債務。這其中也包括2014年10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3號,文件要求對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進行嚴格監管,並於2015年進行債券置換,將地方政府的債務置換為市政債券。截至2016年5月,中國已積累價值1.58萬億人民幣(2400億美元)的債務債券置換。中國財政部還點名批評地方政府融資中的不規範行為,並稱將在出現違規行為時,堅決追究相關地方官員的責任。
2016年,中國監管機構引入更為嚴格的限制措施,用於管控國家債務。2016年11月,國務院開始整治依靠債務融資的海外投資,宣布所有超過100億美元的海外收購都須由政府部門簽字,並要求所有國有企業叫停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海外房產購置。法規的收緊也用於應對人民幣在2016年經歷5.8%的破紀錄貶值後,面臨的巨大下行壓力。中國銀監會加強了其對理財產品的監管,要求貸方更為明確地向投資人披露風險,並禁止理財產品發行方投資自己的產品。
FDI
近年來,在中國政府”走出去”的政策引導下, 中國企業一直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點擊閱讀更多中國海外投資的分析。
EXPLORE MORE 
穆迪高管認為,中國的結構性改革或可「減緩債務累計,但不足以遏制其發展」,並警告如果中國未能有效控制信貸狀況,還將進一步下調其信用評級。2017年8月,國家發改委宣布,「降低企業槓桿初見成效,債務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國非金融企業的槓桿率依然過高,中國必須「繼續堅定去槓桿。」國務院也計劃創建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負責協調監管政策與改革。這些改革是否足以解決國家的債務隱患,現在斷言還為時尚早,但中國政府似乎有意願實行必要改革,擺脫中國金融系統中的隱憂。
本文由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中國實力項目發表,如有轉載,請標明出處中國債務危機是否迫在眉睫? | ChinaPower Project https://bit.ly/3krurz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