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須雅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那須雅城(なす まさき,1880年代-?)是活躍於戰前台灣的日本畫家,出生自四國香川縣的神職家庭,師從橋本雅邦,作品曾多次入圍臺灣美術展覽會。他的作品以水墨山水畫為主,因而被稱作「山嶽畫家」。 [1] [2]
參展紀錄
1928年‐第2回台展『高嶺の春』『深山の秋』入選
1929年‐第3回台展『新高』『日月潭』『太魯閣峽』入選
1930年‐第4回台展『霊峰春趣』『幽谷秋情』入選
1932年‐第6回台展『西歐アルブス﹑マッターホルンの図』入選
1933年‐第7回台展『アルブス景観』入選
1934年‐第8回台展『春のアルブス』入選
1936年‐第10回台展『アルプス風景』入選

〈新高山之圖〉那須雅城2021-07-26_1126032021-07-26_112555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218926776_328696402318599_3074254865145404706_nFireShot Capture 008 -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1910年,一位日本畫家與臺灣「國寶」《鄭成功畫像》的近距離接觸

1910年,一位日本畫家與臺灣「國寶」《鄭成功畫像》的近距離接觸

2021-07-26_1109342021-07-26_1109252021-07-26_1109121 (1)e59c96e7898732021-07-26_110837218926776_328696402318599_3074254865145404706_n
1910年,一位日本畫家與臺灣「國寶」《鄭成功畫像》的近距離接觸 https://bit.ly/2WfxvoN
文 / 劉錡豫
從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上的第一銀行,走到228公園旁的臺北賓館,這短短10分鐘的路程,卻曾是一位日本畫家的朝聖之路。
每天早上9點左右,畫家從第一銀行原址的朝陽號旅館,前往作為臺北賓館前身的「總督官邸」,並慎重的、莊重的執行一件重要的工作-臨摹「國寶」。
說是國寶,其實是在偏遠殖民地被「以國寶規格」珍重以待的藝術品。不過百年後的今日,政權交替之後,這件作品卻真的成了一國之寶,它就是《鄭成功畫像》【圖1】。而這位有幸與《鄭成功畫像》近距離接觸,臨摹畫作的日本人,則名叫那須豐慶【圖2】,日後他以「那須雅城」之名為人所知
【圖 1】佚名,《鄭成功畫像》,清,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國寶現形記
藝術品自有其流轉、浮沉的歷史,《鄭成功畫像》也不例外。它被發現於臺北內湖一處鄭家後代的收藏中,後代鄭維隆稱,此畫是國姓爺過世前,命人所繪的肖像真跡,家族世代流傳。隨後此畫被鄭家後代敬獻給臺北知事,之後又再上呈給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這幅畫的出土備受重視,畢竟,有著日本血統的鄭成功,不僅在日本作為戲劇《國姓爺合戰》的主角而家喻戶曉。總督府也將延平郡王祠改立為開山神社,將鄭成功視作國家神道信仰的神祇。
【圖 2】1905年,那須雅城(最後一排左3著和服者)於橋本雅邦(第3排)所指導的二葉會合影。《日本美術院百年史 三卷上》,頁11。
另外,歷經明治初期西化湧浪席捲之下,大量古寺庭園荒廢,古代的藝術精品遭到破壞、捨棄的情景。日本在明治中期開始有系統的進行古物的調查、品第及保存工作。也因此,當這幅年代或可上溯至明鄭時期的殖民地「古美術」被發掘時,總督府自然不敢隨意處理,而是視為重要的政績。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保存?除了需要合適的空間來保管,若能將畫作的原況加以記錄、複製,未來需要修復之時,便可作為之後的參考。這種被稱作「現狀摹寫」的技術,在日本當時便被視為保存古美術的手段之一。透過臨摹,除了得以剖析、保存古代的繪畫技術,也能記錄古畫的舊況,複製後的作品能代替真跡在博物館內陳列展示,或是當作美術教材使用。
【圖 3】橋本雅邦,《白雲紅樹》,1890,東京藝術大學藝術資料館藏。
如此重責大任,佐久間左馬太託付給當時來臺旅行的畫家那須豐慶,那須師承日本畫大師橋本雅邦【圖3】,學習兼容西洋透視法的近代日本畫。而橋本雅邦同時也和鼓吹古美術保存、臨摹重要性的美術理論家岡倉天心交好。且那須豐慶的學長,日後近代日本畫的巨匠橫山大觀,也曾受託臨摹京都的阿彌陀佛古畫。
這幅摹寫自京都禪林寺《山越阿彌陀三尊像》的作品【圖4】(1896),橫山大觀便採用了「現狀摹寫」技術,將古畫破損的景況一併描繪紀錄。從師承及人際網絡的角度來看,不難想像那須豐慶同樣具備臨摹的技術,得以接受總督委託。
【圖 4】橫山大觀,《山越阿彌陀三尊像》,1896,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分身的國寶
接受委託後,那須豐慶開始漫長的臨摹作業。從1910年的12月24日開始,每天早晨,他會從朝陽號旅館前往總督官邸,在收藏《鄭成功畫像》的房間內慎重的進行臨摹,每日從早上9點一直持續到下午4點。最終具體完成的時間點不明,學者盧泰康根據摹本上的落款,推斷畫作的完成時間下限為1911年的秋天。
完成後,彷彿像是放下了重擔一般,那須立刻載筆南遊,從基隆前往宜蘭、花蓮、臺東一帶旅行,作為犒賞自己辛苦的行程。
左【圖 5】那須豐慶,《鄭成功畫像》開山神社本,1910-11,臺南鄭成功文物館典藏。
右【圖 6】那須豐慶,《鄭成功畫像》鄭維隆本照片,原作完成自1910-11,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在官邸期間,那須總計完成兩幅《鄭成功畫像》的摹本,一幅被奉納至祭祀鄭成功的開山神社中(以下稱「開山神社本」【圖5】),另一幅則贈予鄭維隆家族(以下稱「鄭維隆本」【圖6】)。而原跡因被視為「臺灣古美術唯一之資料」,因此以「國寶」規格奉納到坐落在臺北劍潭山上的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址)
今日,原藏於臺灣神社的《鄭成功畫像》已移至國立臺灣博物館,而「開山神社本」則在戰後由延平郡王祠接收,在當時的交接檔案【圖7】中可以看到此畫被移交的紀錄。而「鄭維隆本」則流落民間、下落不明,不過臺博館有收藏一張當時所拍攝的照片。比較原作及兩張摹本,我們可以發現過往不曾被注意的有趣現象。
【圖 7】〈臺南市政府教育科經管延平郡王祠印章圖冊財產瓷產預金移交清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08-26,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29400034006。
將三幅進行並置比較,可以發現,「開山神社本」與原作最為相像,兩作的人物、服飾、座椅皆相同,而且只有「開山神社本」是採取「現狀摹寫」,將原作的破損一併描繪。而在「鄭維隆本」照片上,卻未見對於破損處的描摹。而且比較原作及「鄭維隆本」,可以發現後者的衣袍、座椅都更加華麗、精緻,顯示迥異的複製態度。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根據當時報導,那須在接受委託時,便計畫好要將臨摹後的畫像奉納至開山神社。由此推測,另一幅「鄭維隆本」的製作,或許一開始就是為了移贈給鄭氏後代。也因此,在臨摹時,比起「開山神社本」所採取的「現狀摹寫」複製態度,那須及總督府更希望能製作出「全新的《鄭成功畫像》」,所以畫家才試圖更加地凸顯畫面的精緻及華麗表現吧。
就在那須豐慶臨摹《鄭成功畫像》的百年之後,2010年,根據中華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鄭成功畫像》被真正指定為「國寶」。
然而事過境遷,「國寶」中的「國」早已從「大日本帝國」輪替為「中華民國」。有趣的是,有著日本血統的鄭成功,在日治時期被視為日本南進的先驅,與大陸帝國進行對抗的島國政權,與20世紀上半葉日本的國家戰略相符,因此受到崇敬及重視。隨著政權輪替,在國民政府眼中,鄭成功搖身一變,變成對抗滿清統治者的漢人「革命」領袖及忠臣典範,成為少數在戰前被祭祀在神社內,戰後仍保有其崇高地位的信仰對象。【圖8】
星霜荏苒,原先收藏畫作的臺灣神社早已坍塌、改建,畫作也被移往他處。但無論是原跡還是摹本,《鄭成功畫像》先後被不同時代的政權賦予重要地位。然而當吾人剝去糾纏在畫作身上的多重符碼後,不變的是百年前,畫家在官邸的畫室內,安靜的與古代的美術品對話,一筆一畫,將崇敬的心情及心志寄託於畫中。最終超越了時空,在今日相映成輝。
【圖 8】戰後1961年,楊英風接受政府委託,製作鄭成功塑像,便採用了戰後移至博物館的《鄭成功畫像》原跡形象。照片由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藏。1910年,一位日本畫家與臺灣「國寶」《鄭成功畫像》的近距離接觸 https://bit.ly/2WfxvoN

1910年,一位日本畫家與臺灣「國寶」《鄭成功畫像》的近距離接觸


哥倫布+鄭成功中樞祭典/台灣首廟天壇-紙塑「金甲神君」57道「符圖」-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不朽的青春】日本、臺灣與法國:山岳畫家那須雅城的青春與夢想
2020-09-03 【不朽的青春】日本、臺灣與法國:山岳畫家那須雅城的青春與夢想 https://bit.ly/3i4jBOJ
文 / 劉錡豫
【不朽的青春】日本、臺灣與法國:山岳畫家那須雅城的青春與夢想 https://bit.ly/3i4jBOJ
沿著臺北市中山北路,越過中山橋,會看到高聳的圓山大飯店坐落在劍潭山麓,這是臺北人熟悉的風景。在100年前日本統治的時代,這裡曾是臺灣神社的所在地。
1930年6月27日,一位日本畫家那須雅城(約1880-?),在神職人員的引導下,沿著臺灣神社的參道走向拜殿。神職人員雙手舉著畫卷,在殿前舉行奉告祭,將畫家的自信之作-《新高山之圖》【圖1】敬獻神明。這是一幅筆觸精緻細膩、設色高雅的日本畫。
這一天,是臺灣神社一個月一次的例行祭典,也是畫家人生的重要轉折。
【圖 1】那須雅城,《新高山之圖》,1930,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山岳畫家的青春
那須雅城出生於依山傍海、風光明媚的四國香川縣,家族世代擔任神職。他自幼隨父親習畫,長大後前往東京,師事畫壇名家橋本雅邦(1835-1908)。這位橋本雅邦同時也是橫山大觀(1868-1958)、下村觀山(1873-1930)及西鄉孤月(1873-1912)等重要畫家的老師。【圖2】
【圖 2】1905年,那須雅城(最後一排左3著和服者)於橋本雅邦(第3排左4)所指導的二葉會合影。《日本美術院百年史 三卷上》,頁11。
明治時代,作為世界藝壇中心的巴黎,是許多畫家趨之若鶩的夢想之地。那須雅城一邊潛心習畫,一邊懷抱著未來要前往巴黎,向世界發揚日本美術的夢想。橋本雅邦過世後,傾心山岳之美的那須,決心遊歷海外,親訪各地名山勝景,透過寫生將山岳收攬入畫。
於是1909年他以「豐慶」為號,載筆南遊,旅經長江、廣州珠江等地,最後來到日本統治下的臺灣。這位才華洋溢的年輕畫家,在臺灣舉辦畫展、販售作品,與石川欽一郎(1871-1945)、魏清德(1887-1964)與尾崎秀真(1874-1952)等文化人士交遊。他曾沿著東海岸的峭壁斷崖旅行,深入理蕃事業如火如荼的高山,寫生各地美景。直到1911年左右才結束遠行,返回東京。
山岳畫家的覺悟
返日後那須步入婚姻,育有二子。再經過十餘年的沉潛,他想起青春年少曾踏訪的臺灣山岳,興起故地重遊的念頭。他告別妻子及年邁的父母,只帶著兒女-經彥與富士子,啟程前往。
集中心力畫出真秀之國(マホロバ)的生命讓國人驚嘆
月夜鳥鳴的時候踏上旅路
那須雅城離開日本前所作和歌。筆者譯自〈旅の父と子〉,頁45-46。
【圖 3】那須雅城,《靈峯映春陽》,1926,第5回朝鮮美術展覽會出品。《朝鮮美術展覧会図録第5回》,頁16。
來臺途中,他先前往朝鮮京城(首爾),探訪朝鮮山岳,足跡包含金剛山、長白山等地,取材作品先後入選第5、第6回朝鮮美術展覽會。【圖3】 一年多後,那須雅城才回到年少時踏訪的故土-臺灣。恰逢1928年底昭和天皇即位的「御大典」,那須決定要描繪臺灣的山岳作為祝賀天皇的禮物。
時隔多年再次來臺,臺灣的友人們並未遺忘他,報紙特別撰文介紹那須雅城,稱他為「臺灣的老朋友」。為了深入高山作畫,尾崎秀真引介那須加入臺灣山岳會,這是由日本官員、教師等愛好者所組成的登山團體。透過山岳會,那須得以深入山地,他曾帶著兩個孩子參與山岳會舉辦的新高山登山活動,或是參加花蓮太魯閣的觀光團。他所描繪的高山風光,也在臺灣的美術展覽會中受到矚目,之後也參與臺灣當地的畫會活動。【圖4】
【圖 4】1930年,栴檀社試作展合影,前排:左2為那須雅城,左4為木下靜涯。後排:左1為鄉原古統,左2為林玉山,右2為郭雪湖。《蓬萊.大觀.鄉原古統》,頁50。
然而,在臺灣開啟繪畫事業第二春的那須,並未忘記年少的夢想:前往地球另一端的巴黎。
山岳畫家的夢想
為了前往歐洲, 那須透過舉辦畫展募集旅行經費。1930年的6月下旬,那須在友人及贊助者的支持下,舉辦畫展賣畫,展出這段時間他所描繪的臺灣山岳美景。除了募款的現實考量,也能視為來臺寫生的創作成果。
就在展覽結束沒多久,那須來到臺灣神社,向神明獻上自己的畫作《新高山之圖》。從獻畫的時間來看,這幅《新高山之圖》,不僅表達敬神的誠心,也可視作畫家離臺前的紀念,告別年少青春的紀念作。
構圖方面,《新高山之圖》應是那須選擇冬末春初,從主峰向東峰眺望的視角作畫而成。畫家刻意凸顯東峰的陡峭跟高聳,不但符合畫軸的格式,也讓整幅畫顯得氣勢磅礡。用色方面,畫面敷以金銀岩彩,金色的山壁熠熠生輝,雪白的冰晶凝結在樹枝上,粉銀色的松蘿垂掛著,隨著風勢緩緩擺動。
這幅畫被神社慎重地收藏著,直到戰後才輾轉來到國立臺灣博物館。
1931年,那須雅城抵達嚮往已久的巴黎。熱愛山岳的畫家並且穿過平原、翻過山麓,前往近代登山運動發源地-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朝聖。他抬頭仰望,眼前是高聳入雲且潔白的馬特洪峰(Mont Cervin)。最後,那須藉由秀麗細緻的日本畫,將阿爾卑斯山描繪下來,完成他長久以來的夢想。【圖5】
火山微弱的光火,燃燒父母的心,激勵我的決心
我以天地為家,喜馬拉雅山與阿爾卑斯山為枕
那須雅城離開日本前所作和歌。筆者譯自〈旅の父と子〉,頁45。
【不朽的青春】日本、臺灣與法國:山岳畫家那須雅城的青春與夢想 https://bit.ly/3i4jBOJ
【圖 5】那須雅城,《西歐アルブス﹑マツタ-ホルンの圖》,1932,第6回臺展出品。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
那須雅城《新高山之圖》將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2020/10/17-2021/01/17) 展出。展覽訊息請關注美術館官網公告 https://montue.ntue.edu.tw/。本文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之研究成果一部分,謹致謝忱。

FireShot Capture 009 - 【不朽的青春】日本、臺灣與法國:山岳畫家那須雅城的青春與夢想 - arthistorystrolls.com2021-07-26_1113292021-07-26_1113212021-07-26_111309


漫遊藝術史》1910年,一位日本畫家與臺灣「國寶」《鄭成功畫像》的近距離接觸 - 自由評論網

325px-「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2021-07-26_1113292021-07-26_1113212021-07-26_111309


1910-1911年間,日本畫家 #那須雅城 接受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委託,前往總督官邸繪製「摹本」的故事。(若是留心臺灣美術新聞及展覽的讀者,想必對他在北師美術館 #不朽的青春 大展中亮相的《新高山之圖》有印象才對


鄭成功畫像+祖先畫像/鄭成功「招討大將軍印」印文/楊祖-左先鋒-1662年攻大肚王國身亡。鄭氏1661年首屯新竹開拓竹塹-1691年鄭氏軍王世傑續墾/明清官像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鄭成功「招討大將軍印」印文/延平郡王祠蚵仔煎的誕生,可能與鄭成功來台與荷蘭軍交戰因糧食不足發明的食物/荷蘭人從印尼引進台灣,蓮霧兩字則源於馬來文、印尼文Jambu閩南語音譯lian-bu/2000年左右開始出現的「大陸妹」蔬菜,是台灣從中國大陸引進的新品種萵苣。曹銘宗指出,閩南語稱萵苣類蔬菜為萵仔菜,由於「萵」(e)與英文字母A諧音,不少人就稱為A仔菜或A菜。但在台灣有些地方,萵仔菜閩南語為me-a-tshai,所以就變成Me仔菜、妹仔菜,從大陸引進的妹仔菜就成了大陸妹。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鄭成功大神像/反攻大陸討廟產/鄭成功光復台灣/嘉義縣溪口鄉開元殿巴掌神明,更搖身成為178尺高的大神像有全球最高鄭成功像/廟方啟動添建72尺將軍計畫,竟接獲日本女企業家來台大手筆贈1000萬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